法国三人队阿式风格完成喀喇昆仑山脉两座7000米级别山峰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在拉卡波希峰西南山脊。图源:以利亚·米列鲁


在以纯粹的阿尔卑斯风格攀登完迪让峰(Diran Peak)之后,以利亚·米列鲁(Helias Millerioux)、帕特里克·瓦格农(Patrick Wagnon)和雅尼克(Yannick Graziani)已经在心里为他们的喀喇昆仑夏季之旅准备了一个金色的收尾。他们来到了罕萨山谷(Hunza Valley),攀登位于喀喇昆仑西南角的拉卡波希峰(Rakaposhi)。


Alpine Style Rakaposhi

$ Diran Peak

左:   拉卡波希峰,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距首府吉尔吉特约100公里,海拔7788米,1958年首次成功登顶。

右:   迪让峰,拉卡波希峰以东约15公里,海拔7266米,奥地利登山队1968年首次成功登顶该峰。

更难获得许可


他补充说,为寻找新路线或首次攀登的轻量级高山登山队,巴基斯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尼泊尔,为非常规的偏僻探险队伍安排后勤和获得许可证变得越来越难,因为他们的重点是利润更为丰厚的8000米山峰。类似的评论也有几位国际登山者提到过。


说到许可证,当这支三人法国队在7月初抵达巴基斯坦时,出现了一些误解。当时,他们的追踪器显示在希什帕尔峰(Shishpare Peak),这让一些人认为他们正向那座山进发。


米列鲁解释道:“我们在这个地区徒步旅行只是为了适应环境。”“我们没有攀登希什帕尔峰的许可证。即使有,也不敢靠近它,因为常有雪崩发生。”


他还澄清了最初关于他们可能从攀登的山峰上滑雪下降的传言。他说:“我们最初考虑爬上迪让峰,然后滑下来,但狭窄的天气窗口和雪况让我们再三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更为轻快的攀登。”


在拉卡波希峰大本营的米列鲁和当地背夫。图源:以利亚·米列鲁

喀喇昆仑的热


他说:“天气很热,但听说了之前在巴基斯坦的探险之后,我们多少有点预料到了。”“这里与秋天的尼泊尔不同,那里即使晴天也很冷。喀喇昆仑的夏天,阳光明媚的时候,天气就会变得非常炎热,而炎热的天气则意味着糟糕的降雪条件。所以早早攀登是非常必要的,你必须得在中午之前停下来,找一个可以安全露营的地方。”


幸运的是,拉卡波希峰给了他们一个持续5到6天的好天气窗口。


“上一次攀登迪让峰时,我们不得不等待24天的恶劣天气过去。”米列鲁说,“我们靠着仅有的天气窗口向顶峰推进,天气窗口相当短暂,然后赶着暴风雪来临前下撤。”


他承认他们在迪让峰上冒了些风险。他回忆道:“我们在海拔6900米的陡峭裸露地形上进行了200米长的穿越。”“说实话,我们不确定登顶后还能不能穿越回来,因为雪太多了。”


总的来说,三名夏蒙尼山的登山者都很高兴能到达巴基斯坦。“在那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米列鲁说。


这种攀登不是高技术性的,而是对身体和精神的高强度要求。图源:以利亚·米列鲁

风险管理


米列鲁解释说:“这与我在阿尔卑斯山脉攀登的高技术型山壁不同。”“拉卡波希峰上刀削般的陡峭山脊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是山脊非常非常的长,很耗气力。这完全是一种不同的体验。你必须要时刻注意复杂多变的环境、海拔和巨大的山体。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必须这牵涉到大量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为了登顶,也是为了安全返回。“


也正是对于风险管理的谨慎把握,其中一位队员雅尼克在海拔6900米处决定打道回府。


“他感觉不太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米列鲁说,“在最后的登顶路上,是一条又长又平、狂风呼啸的山肩,我们刚爬过不久,足迹就消失了,这迫使我和瓦格农下山时不得不重新在雪板上重新寻找路径。”


“你需要仔细评估自己剩余的体力,确保自己能够承受下去。当你攀爬一面山壁时,下降速度相对较快,从陡峭的地形上下降,每一次都会让你感觉更好,因为你的海拔在降低。但在这样的山脊上下撤,路途漫长,让人筋疲力尽。我们发现在平坦的路面尤其地困难,因为这里往往有很厚的新雪和大风,往下一点的话就是又厚又湿的雪。”


今年在Muchu chish, Laila Peak和Dansam Peak这些山峰上因气候变暖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米列鲁也分享了关于这方面的情况。


在顶端金字塔下方平坦路上精疲力尽地前行。图源:以利亚·米列鲁

攀登拉卡波希峰,他们采用的是和迪让峰一样的方法,以阿尔卑斯风格攀登了一条传统的喜马拉雅风格(搭建多个营地,并且来回固定路绳)路线。这次,他们选择了WSW山脊,即英国人所熟知的西南山脚(SWSpur)。早期的英国探险队为1958年汤姆·派蒂(Tom Patey)和迈克·班克斯(Mike Banks)的人类首次成功登顶拉卡波希峰铺平了道路。


米列鲁说:“我们用了四天的时间,以阿尔卑斯风格,从4200米的大本营爬到山顶,再沿着同样的路线返回。”“我们不熟悉那座山,不能冒险从其它任何路线下山。”


以利亚·米列鲁(左)和帕特里克在拉卡波希峰顶峰。图源:以利亚·米列鲁

整个团队对他们的成就保持沉默。现在回到法国,以利亚·米列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顾了攀登的细节。


西南方向的拉卡波希峰。图源:Karrar Haidri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