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五大寺九宫八观十二茅庵探秘 - 辽宁 - 8264户外手机版

  辽宁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1-10-26 13:42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2-1-14 17:05 编辑

团红细绿满千山,古木阴崖几度攀。

挂壁飞流穿石破,听禅老鹤伴僧闲。

鸟语细搀森下罄,松声寒带石中泉。

坐久愈惊山水妙,白云深处却忘还。

洞中佛,台上仙,狮子怒吼海螺旋。

残棋一局仙台古,绝顶千寻佛座悬。

       坐落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的千山,又名千朵莲花山。名列辽宁四大名山之首。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隋唐代起有了庙宇建筑,到辽金已发展成远震辽左的著名佛教胜地。到了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使千山的庙宇有了进一步的增建。千山的庙宇布局巧妙,建筑宏伟,山寺观宫庵,洞天福地,置身其中,令人作世外想。亭塔碑碣,金石摩崖,指不胜屈。这些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唐碾、明塔、清代寺庙等依然蒙有历史的尘埃;承传宗教的衣钵,可见古刹茅庵,可闻晨钟暮鼓,香火不断。这些古刹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深谷间,构成了以庙宇为中心的与山、石、松浑然一体的和谐画面,幽美异常。“若夫千山胜迹,则《明统志》、《辽东志》、《全辽志》俱首推五大寺(祖越、龙泉、中会、大安、香岩),其次,有清后所建之八观(无量、玄真、普庵、慈祥、凤朝、圆通、青云、双泉)、九宫(五龙、朝阳、西海、太安、太和、东极、圣仙、圣清、斗姥)、十二庵(南泉、洪谷、木鱼、刘家等)”~~刘伟华《千华山志》。可惜岁月不饶庙,一些庙宇已成为遗址,依据前人的资料,对千山的五寺九宫八观十二茅庵,后人稍加修改,形成了现代的庙宇之说。尽管许多建筑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求智欲和好奇心,仍驱使我们去探索这些名胜古刹。

(注:本文资料主要依据《千华山志》、《千山志》以及互联网信息整理)

-----------------------------

目录

一、千山五大寺

二、千山之八观

三、千山之九宫

四、千山十二茅庵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2-5-16 21:19 编辑

一、千山五大寺(五大禅林)


1、祖越寺


    祖越寺是千山北沟景区最早的庙宇建筑之一。原名灵岩寺,位于千山北谷,东邻无量观,西界龙泉寺。据考证,它最初建于唐朝,由佛教禅宗毗卢派续澄大和尚初建。当时的建筑宽阔宏伟,大于现在几倍。后来,在金、元时期,山洪暴发,寺庙被冲毁,遗址就在现址前的低洼开阔处。祖越寺现址为明朝时建筑,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曾相继重修、整饰,解放后,又多次进行修缮。它建造在蜿蜒、狭长的喇叭形山谷中,山的地势北高南低,寺前的平地边沿距下面坡地约有十余米,庙宇低洼部分全由石块垒筑垫高,可见当时的建筑工程是很艰巨的。相传,在扩建寺时,有一位祖师从这里路过,曾仔细察看该寺的建筑,遂改名为祖越寺。祖越寺东西两面山峰将它紧紧抱合,如双手捧着一颗明珠。上面峰青壁翠,林涛激涌;下面柱红瓦绿,殿宇辉煌。寺旁,山水汩汩而下,清新凉爽;后山,小亭岌岌而立,幽静雅致,使人留连忘返。前人用“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的诗句来赞颂。祖越寺后山弥勒峰石壁上刻有“独镇群岳”四个大字,据传这是明隆庆二年(1568年),一位巡侍御所题,旁边还有“含译宣气”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看出字的轮廓。寺南山有“来鹤亭”山门东侧有一株古松,名曰“矩松”,亦称“歪脖松”,寺南山三小峰相连,名曰三台峰,三台峰之南有狮子峰。


2.龙泉寺


龙泉寺,在千山景区北沟中部,东距无量观约1.5公里,立于群峰环抱中,地势宽阔,建筑宏伟,是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该寺由佛教禅宗毗卢派祖师九梁僧始建于唐代,金元时期规模还小,明代大兴土木,建筑较多,后来重修仍保持明代风格。该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丛林之中。寺后有清泉一处,常年流水潺潺,相传是“龙诞水”,又由于山水下流弯曲似龙,因此得名龙泉寺。寺周围有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风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象山晴雪、狮吼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楼反照.万松主照.等十六景。清人王尔烈曾吟诗赞叹龙泉寺胜景:“一千峰呈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3.中会寺


中会寺位于千山中南沟通往仙人台的必经之处,由唐朝时期佛教禅宗毗卢派师湧和尚修建,至今还保存唐代风格,因为它在千山的五大禅林——龙泉寺、祖越寺、大安寺和香岩寺的中间,所以起名叫中会寺。寺前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碑记:“襄平南千山之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居其中。”故名中会寺。寺前右临海螺峰、左有净瓶峰,背依三娘教子、五老峰犀牛望月。中会寺多次重修,现在的建筑大多具有明代的风格。寺分上下两殿,前殿临涧,后殿依山,布局巧妙。位于五老峰南坡上有一白色砖塔,高2米,四棱形呈白色,远看如瓶,故名为净瓶峰,中会寺的景点除净瓶峰外,还有 海献蜃楼、笔架凌云、宝剑刺鱼、海螺朝天、犀牛望月、铜头罗汉、观音倒坐、晴峰挂月、财神现像、三娘教子、双合翠盖 被统称为中会十二景。中会寺西高峰曰“金碧峰”。


4.大安寺


大安寺位于千山南沟,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由佛教禅宗毗卢派无垢禅师所建,大安寺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灾害,多次重修。山门为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石券门楣上横刻“敕建大安禅林”六个字。山门两旁是石砌断崖,门外两旁有石狮一对,是1935年方丈童灵所立。寺东侧罗汉洞长约20米,宽约3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洞,后经人工稍加修整而成。南洞上有石额一块,上题“佛光普照”四个字。大安寺素称高山古刹,位于海拔600米高上的“文殊”、“普贤”的谷坳之中,是佛教传入千山最早的开发地之一,在五大禅林之中素以“雄旷”而著称。寺周围有佛手、金刚、通明、香炉、保泰、藏云、璎珞、碧桃、印盒、石猴等十峰环抱。通明峰悬崖上迄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的古庵遗址及麻绳纹的瓦片,记录着大安寺的沧桑岁月。大安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森林植被的生态面貌,素有“原始森林”之美誉。其中:保泰浮青、唐銮拥翠、笔架迎门、金刚镇地、通明夕照、碧桃献寿、佛手拿空、钟楼远眺、石洞藏云、宝塔迎风、昙云捧印、香炉暮霭、悬崖饮马、蒲町长春、西阁凌云、石棚卧虎称为大安十六景。

5.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庙儿岭,环寺春夏山花盛开,芬芳馥郁,异常清新,故名。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筑,相传始建于唐,最迟也不晚于金、元时期。属佛教禅宗毗卢派,祖师雪庵和尚。寺虽处诸峰环抱之中,但入其境并不觉其狭,反有远峰近坡层次鲜明、深远开阔之感。《辽阳县志》载:“寺当山阳,山花极盛,春夏之交,满山花开,香气氤氲,故名香岩寺。昔人谓香岩寺中名胜最多,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至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纡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寺内有千山著名的千年古树,蟠龙松。寺东山上的“双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现存的最古建筑,是香岩寺的著名景点之一。香岩寺古迹很多,这些古迹又多半和寺僧连在一起。俗话说:名寺出高僧。雪庵就是香岩寺的高僧。《东北文献征略》载:“雪庵和尚名普光,字元晖,号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元(代)至元(年)间,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其中:雪庵塔、关门山、锦绣坡、一柱香、盘龙松、笔架峰、仙人台、观音阁、上夹峰、老祖洞、钵盂石、炼魔石、仙人晴、千佛塔、鹦哥石、雨花台为香岩十六景。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4-1-29 15:19 编辑

二、千山八观:(无量、慈祥、青云、玄真、圆通、凤朝、三清、武圣)


1.无量观


    无量观始建于清代康熙六年 (1667年),是道教徒在千山创建的第一座道观,故又称老观。刘太琳祖师是千山道教的开山祖师,无量观被尊为千山道教祖庭。无量观初建时分上下两院,上院即今无量观,下院叫玄真观。当时道院规定,凡来无量观未满三年,尚未得到道士称号者,只能在下院劳动。玄真观现已无存,旧址西侧现修建了财神殿。刘太琳祖师羽化后,众弟子将刘祖遗蜕安奉于无量观前的祖师塔下。无量观共分为6个建筑群,19幢建筑。内建有玲珑塔、许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师塔共5座古塔。无量观建筑中最美的当属“西阁”,它依山而建,环境幽静,建有观音殿。清代咸丰年间道人郭永慧曾品题无量观24景,即玉皇阁、观音阁、伴云庵、三十三天、振衣岗、万年松、八步紧、罗汉洞、狮子峰、卧象峰、卧虎峰、猪首峰、蛤蟆峰、海螺峰(人头峰)、芙蓉峰、聚仙台、无根石、玲珑塔、松抱石(丹凤朝阳)、太极石、石龛松、正直松、密松坡、松柏侣。其后,又陆续开发了二十八景,主要有可怜松、小蓬莱、夹扁石、天上天、万岁峰、上天桥、拜斗台、鹦鹉洞、一线天、木鱼石、一字天、鹦鹉石、石级山门、十方堂、寿星石、落针亭、三官殿、老君殿、遁颐庵等。这五十二景使无量观名闻遐迩,又因其为千山第一胜境,而成为游人聚集之地。在慈云殿后面的山路旁还有一处平坦的石面,击之能发出木鱼的声音,故名“木鱼石”。

2.慈祥观



慈祥观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石碾沟,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龙门派洪谷庵道士玄合真人陈本丹创建。慈祥观古迹众多,是目前千山风景名胜区内最具原始态庙宇。玄合洞位于慈祥观老洞东侧巨岩陡壁上,洞上刻有 " 玄合洞 " 三字。相传是玄合真人陈本丹修炼的地方。千山古洞甚多,有诗曰:" 不居楼阁枕不眠,夏清冬温別有天。瑞草灵芝窗外满,穴岩何处不神仙。"主要景色:狮子石、象头崖、探风松、嵌松崖、扫帚松、如醴泉、玄合洞。

3.青云观


青云观位于千山五佛顶景区青龙山,鞍钢大矿南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龙门派道士邢本隆,在原喇嘛庙的遗址上创建青云观。原建筑面积810平方米,据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古刹青云观庙碑记载:" 青云观乃普安观之下院也 "," 尝阅千山之胜而高莫高于五佛顶,奇莫奇于普安观者,乃五佛顶之后又有古刹青云观者,深微曲折而更异焉……"  。青云观环境优美,溪水潺潺如歌如吟,鸟鸣之声赏心悦耳,被誉为瑶池圣境。青云观在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1912—1949)均有重修。主要由大殿、关圣殿、客堂、道舍及库房等三十余间建筑组成,面积约800多平方米。大殿三间,硬山式建筑,殿内原奉瑶池圣母、骊山老母、泰山娘娘及王灵官等塑像;关帝殿中昔供关圣帝君、关平、周仓、吕祖等塑像。观之附近有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喷云虎四大胜景。现有蒋真杰道長在此修行,青云观也在筹建之中。主要景色:喷云虎、蟠桃献瑞、翻印朝天。


4.圆通观


圆通观 位于千山大佛景区圆通谷内。清代前为祖越寺念佛堂,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龙门派道士孙阳忠创建。观音菩萨素有 " 圆通 "之美誉。圆通观是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圣境,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洛迦山,而圆通观又是:" 奇峰迭出,英灵特粹,盘如龙首独起,深如虎穴潜藏,此亦千山之胜境也。"   圆通观可称千山的 " 洛迦圣境 " 。


5.凤朝观


凤朝观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中会寺西南,大安寺北,白云山脚下,因观东北有一孤峰,形如丹凤,故名 " 凤朝观 " 。清乾隆四十四年,由龙门派道士崔清玉在山谷中创建,现在仍然可看到有高10余米,長50余米的石墙护坡,可见当年凤朝观工程浩大。冷洞为著名古洞,位于凤朝观北,白云山悬崖下。洞西的石壁上刻 " 白云山崔清玉住洞 ",冷洞的离奇传说很多,古人云:" 满身起寒栗,忽入洞天幽。" 有人说此洞通北镇医巫闾山,传说有一道人从此入洞1个多月,出现在医巫闾山。目前的凤朝观道人管这个冷洞叫“凤朝洞”且此洞很深。主要景色:凤凰砬、冷岩松、冷洞。


6.武圣观


武圣观 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西部摩云山双塔岭,清乾隆五十二年由龙门派道士徐本成创建。据千山无量观移修下院武圣观碑记记载:" 武圣观是千山无量观下院 "。乘坐鞍山站到摩云山公交,终点下车前行两公里,过鞍山辽阳界碑即到,住持为陈道长。武圣观东部山上是一大片梨园,每年春季,这里是休闲赏花的好去处。

7.玄真观


玄真观由千山道教始祖刘太琳所建,无量观始建时原分上下两院,上院即今无量观,下院叫玄真观。当时道院规定,凡来无量观未满三年,尚未得到道士称号者,不能住在上院,只能在下院劳动。玄真观现已无存,仅在千山老山门西修停车厂西北角,尚存一增修玄真观石碑,字迹斑驳。玄真观旧址西侧现修建了财神殿。玄真观背靠山峰被命名为“玄真峰”。玄真峰东南有一石坪,景色优美。峰顶正中有一松一根二干,名为二仙松。


8.三清观

三清观 又称 " 滴水庵 "。据三清观清道光初年残碑记载:" 滴水庵是观也。后改滴水庵为三清观 ",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无量观龙门派道士王阳清创建,现由蓬莱派洪宝和道長住持。三清观位于辽阳县西庄宽厂峪六组东侧半山腰,南有通明夕照后有群山环抱。

三清观路线及滴水庵遗址

庙前留石碑:“大清乾隆三十八年载”,字样,应该是庙宇扩建时间。尚存翻修后的三清殿和护法神殿两座建筑。庙后的山上留有“滴水庵”和“玉皇阁”遗迹。三清观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富有传奇色彩的老牛坟和自然奇观滴水漏是千山风景名胜区的瑰宝,更是猎奇者的垂涎之地。目前亦在筹建之中。


(宝泉观)

宝泉观又称 "  宝泉寺 "  ,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西唐家房镇摩云山村老道沟。因宝泉观东北山上有古井,终年有水,而且水质非常好,故称 " 宝泉 " ,宝泉观也由此得名。据观内古碑记载宝泉观始建于唐代。在宝泉观东北山上有古洞东、中、西三处,因没有史料记载年代不祥(宝泉观未列千山八观之列,在此仅作介绍)。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2-1-14 17:04 编辑

三、千山九宫


1.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五龙谷,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龙门派道士彭复光创建。相传开山祖师彭复光看宝珠峄前(极似木鱼庵丹凤山上的木鱼石,可能此为宝珠)的五龙山五峰环抱,绵绵不断,恰如五条苍龙翔舞而至,出现五龙戏珠之势,非常高兴,决定在此建庙并依山势取名五龙宫。又传说千山原来只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为了凑足一千山峰,观音菩萨所赐宝珠峰。五龙宫周围五座山峰从宫东双头峰、宫西鸟首峰、宫南双泉峰、宫西南卧牛峰、宫东南莲子峰,五峰方向逶迤而来(参见《千山志》慈祥观楹联匾额),上空弥漫着五色祥云(红、黄、蓝、白、紫)。五龙宫前溪水清澈,是龙门派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五龙宫和朝阳宫皆是道教在千山的代表之一。

2.太和宫

    太和宫又称 " 泰和宫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沙子岗西,泰和门北。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龙门派道士温本宝创建,太和宫南山沟有著名的两半石,宮西南小溪里有锁门石,太和宫松林茂密,自然景色极佳,素有小蓬莱之美誉。

3.斗姥宫


斗姥宫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南沟上石桥大皇姑庵峪。斗姥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是北斗众星之母,故名 " 斗姥 "。据清嘉庆二十年新建斗姥宫碑记载:"  千山斗姥宫者,昔皇姑庵之旧迹也 " ,清嘉庆二十年由蓬莱派道士孙清山创建。相传斗姥宫是妙庄王之女三皇姑出家所在,又有皇姑洞为证,故称 " 皇姑庵  "。皇姑洞位于斗姥宫西北山上。相传一位美丽的公主愛上了年轻英俊的卫士,由于皇帝的反对,为躲杀身之祸,公主让卫士去千山出家当道士,自己也在千山当道姑。一天他们相约皇姑洞,刚刚见面,洞口就要关闭,卫士急忙用一石柱顶住洞门,他们终于相聚。至今还可以看到,卫士在远远地观望皇姑洞。一九四五年,十六岁的上石桥女孩李桂贞离家到斗姆宫拜坤道丁蓬安为师。次年赐道号李莱诚,冠巾出家,成为蓬莱派第十五代道人。鞍山解放后,聪明伶俐的李莱诚深受千山管理所领导的器重,多次作为宗教界代表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4.圣仙宫


圣仙宫又称 " 小皇姑庵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小皇姑庵峪葛藤沟,位列古十二茅庵之列,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华山派道士張嘉净创建,因宫殿多年失修1966年塌毁。现圣仙宮由原鎏金庵道士孟璐于2011年重建。圣仙宫知名景观有:龙门洞、皇姑松、巨蟒戏蟾、巨蟒峰、巨蟒回头、两面石、仙人石、仙人洞、月牙泉、无根石等。皇姑松又称 ″ 神松 ″ 、“ 神树 " ,为千山著名古松。位于圣仙宫东山坡上,高约12米,干围3米,冠幅面积约20余平方米。相传皇姑庵的道人经常在此诵经打坐,皇姑松由此得名。此松有折技流血的传说,因此从来无人敢砍树。据《千华山志》记载,相传光绪末年,有人持斧砍树,做牛颈上挽车曲木,到家后即得暴病,家人知道这是得罪神树,后来在神树下摆酒上香后,砍树人方才痊愈。

5.东极宫


东极宫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小丁香峪半截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蓬莱派道士闫公创建,据清道光十五年重修东极宫碑记:" 风性老人闫公初至此山,朝采山菇,暮栖岩穴,浑然一体,忘日忘年。后寻吉地,构是茅庵,迎神塑像,号东极宫。相传东极宫的三星洞与仙人桥是八仙的云游之地,在当地民间早有流传,东极宫的山石奇特,谷壑幽深,还有石景:石杵石、石钟石、石豉石、石佛等,现东极宫正在筹建之中。

6.圣清宫(遗址)


圣清宫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六庵峪。原为关帝庙,清道光五年,由千山朝阳宮龙门派道士吕圆照创建。据清咸丰十一年重修圣清宫碑记载: "  千山之阳有六庵峪,古人偕隐之处。至道光初年,已久无居人。适有朝阳宫道人吕圆照,即其地而复立茅庵,名之曰圣清宫 。"   原庙1969年倒塌,现在筹建中。2012年4月,原鎏金庵崔道長来到圣清宫遗址,她认为圣清宫气场好,发心重建圣清宫,目前正在筹建之中。

7.太安宫(遗址)


千山太安宫,旧址位于千山中沟中部慈祥观西南500米(今积翠门至泰和门公路北,路边可见石碑)。由龙门派道士刘本德创建于嘉庆年间,供奉泰安娘娘,故名为太(泰)安宫。宫前原有一块“重修太安宫碑”,刻于道光五(乙酉.1825)年巧月,现太安宫原址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六十年代初,千山中沟,距离慈祥观西不远,还有太安宫。这庙土里土气,无人看守。其两边各有一个小耳房。木格子的门窗,进去有二尺宽的地,后面是小火炕,总共也就四平米多,后来该庙在一个特殊时代中被毁。


8.朝阳宫(仅留石碑遗址)

朝阳宫遗址位于慈祥观和太安宫遗址的西侧山谷(积翠门至泰和门公路旁),道家龙门派,祖师栾合中开山。延太安宫遗址西走约500米,路旁留有“朝阳宫”石碑,石碑后十五米处还留有朝阳宫的残垣断壁,看遗址建筑规模大于太安宫。与太安宫命运一样,被毁于文革时期。元宝石,朝阳宫遗址西北山上,该石像一巨大的元宝,隐藏在深山之中。元宝石高约6米,厚约2.5米。主要景色:石人,西北峰形如巨人,因名其山谷为“石人沟”。


9.西海宫(遗址)


西海宫,原址位于今千山碾盘沟附近。原名西映宫,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华山派第二十代道士孙嘉文云游千山,于五佛顶下梯子沟中建茅屋3间,大殿1间,是为西海宫(《千华山志》)。1913年(民国二年),又在原址上进行过重新修建。日伪期间,庙宇大部分倒塌,1956年得已修复,特殊年代被彻底毁坏,现只有部分残存遗迹。笔者多次去探寻西海宫遗迹,并没有找到残存遗迹。可惜岁月不饶庙,一些庙宇已成为遗址。千山大部分遗址都留有石墙古碑等,很容易找到,可唯独西海宫遗址还不知准确位置。据书载:“西海宫位于碾盘沟,望鹤峰西南”。千山风景区取消了百鸟园游览后,目前这一带无人管理。
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2-2-9 15:58 编辑

四、千山十二茅庵


1.南泉庵(大佛寺)


南泉庵,现名大佛寺,道家龙门派,祖师王一贯,位于千山北部南泉谷内,始建于唐代,但到明代时已倒塌。昔有泉,冬不冰,名暖泉庵,后易称南泉庵。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庙远不知路,峰回忽到门”之势。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20间,建筑面积523.6平方米。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间、佛像1龛;清嘉庆五年(1800年)农历九月重修南泉庵。后因发现天然弥勒大佛而改名重新修建。如今的千山大佛寺,弥勒宝殿矗立于莲花峰上,龙华法堂坐落于道场之中,来迎门迎送往来净土之客,释迦如来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驻世之宝,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弥勒阁……大佛寺内佛前庄严,三宝俱足,名扬海内外。

2.龙泉庵(皈缘寺)

千山皈源寺,原称“龙泉庵”,也叫“皈缘寺”或者“佛爷洞”创建年代不详,原系龙泉寺的下院。庙上的和尚为“金顶毗庐派”,目前和龙泉寺一样多是“亲”字辈和“传”字辈。“金顶毗庐派”,在正统的佛教典籍记载中均无此派,可能是在千山地区形成的一支宗教流派。“毗庐”是梵文译音“毗庐遮那”的简称,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如来”等,是佛的名称。佛教内部各宗派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庐遮那佛”是报身佛,是莲花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庐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密宗则视“毗庐遮那佛”为“大日如来”,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遵奉的主要对象。主要景色有:接引石、古佛洞天。

3.西明庵(普安观)


西明庵现叫普安观,祖师为龙门派钱来吉。位于千山北沟西北部,在龙泉寺西五佛顶悬崖下。建于明隆庆年间,当时称西明庵,属龙泉寺。龙泉寺大师宗、祖宝之徒普安独居观内玉皇调整苦修,圆寂后,清改西明庵为普安观。后经嘉庆十九年(1814年)、民国28年(1939年)相继重修与扩建。普安观距五佛顶约40米,图中二层小楼为老君殿,供奉老君、观音、吕祖、殿后有岩洞叫滴水洞,形成楼中有洞,洞外有楼,故称 " 滴水重楼 "。千山有庙高不过五佛顶之说,就是指普安观。

4.鎏金庵


鎏金庵又称 " 刘家庵 "、" 鎏嘉庵 "。道家龙门派,祖师刘道士。位于千山天上天景区刘家谷。根据鎏金庵修复碑记载:" 鎏金庵始建于乾隆年间,传说乾隆御妹来千山在无量观和南泉庵居住,乾隆来接御妹回宫随其妹意建庙留念,选此庙址,走后由地方官修建命名为鎏金庵,此庙规模不大,清净幽雅,周围环山,气势非凡,实是修道玄门之净土…… "  从此之后,人们都说刘家谷是神仙住的地方。

5.木鱼庵


木魚庵,古称 " 木盂庵 ",又称 " 回龙观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丁香峪沟西,中会寺北。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华山派劳山道士張信兴在原玉皇庙旧址上修建木魚庵,木鱼庵背靠丹凤山,丹凤山脚下有块巨石像个大龟,在它的背上和脚下散布着一些“远古符号”:星图和地盘。那些个“星图”是仿照天上的日月星辰研磨出来的凹坑代表天,那些“地盘”,则是凿刻出来的四方形田亩的形象代表地。这些“星图”和“地盘”就是宇宙万物的象征,可见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祭天祀地的场所,也可以说是“庙”的原形。据考证,这些岩画记录了八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图腾崇拜。 这些“远古符号”中最显眼的就是“三星图”,它一字排开高高地刻在石龟朝东北的“龟臀”上,就像天际的三星。这里有千山最有趣的奇石:宝镜、猫鼠石、鹅石、菇石、龟石、木魚石等,真可谓是千山奇石艺术长廊。木鱼庵,盖因木鱼石而得名。木鱼石,置“罗汉洞”的山道上,为一表面平坦的岩石,击之则声笃笃,犹如尼姑念经时所敲的木鱼声,因而以“木鱼石”称之。游人经此,以为好奇,总是少不了的要敲打上几下。日久天长,这块“木鱼石”便被敲打磨砺得十分光滑明亮,有的地方已呈凹形,其名称更是有些相符了。巧合的是,在丹凤山顶,一块圆形巨石,也酷似木鱼。穿过木鱼庵院落沿石阶上行,不到20米,左手一块巨石。石头正面可以看到一猫一鼠在对持,这就是睡猫石。银杏是植物中的“活化石”雌雄异株,只有琴瑟和谐阴阳调和才会结果。千山银杏不算多,木鱼庵却有三棵,一雄两雌相依相偎。

6.伴云庵


伴云庵又称遁颐庵,位于无量观景区玉皇顶,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庵共一间,小巧玲珑,与著名的千山胜景“一步登天”相对峙。此庵建在半山腰,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小院,依山修建小屋一面,院内有一眼水井,一棵松树,山门外的石额上刻“遁颐庵”。伴云庵是道人修身养性的佳处,据考证,此庵是清代咸丰年间慈祥道人所建。因建于悬崖之上,每逢阴雨天常锁于云雾之中,故而得名伴云庵。为千山现存六庵之一。


7.石龙庵


据《千山传说》 中对石龙庵的记载:在中会寺二公里东南卧龙山的半山腰上,有座茅庵,叫石龙庵。峰下有石细而长约30米 高10米横卧山腰名为卧石龙。卧龙山、石龙庵都据此得名。从石龙庵的几处石刻和庵前“大明万历”的墓碑来看,石龙庵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却由于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石龙庵有东西两个石洞,东洞年代古远无考,从洞顶镌刻的“仙人洞”推测,为道教进入千山早期的栖身之处,因此东洞也称“仙人洞”。西洞原是一处石棚,后用石块垒砌成洞,石门额刻“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左侧刻有“千山中会寺住持僧清”,右侧刻有“光绪二十九年重修”。石门两侧还有一副对仗工整且禅味实足的对联,上联“竖穷三际无别悟”,下联“至诚一念即法身”。石刻虽经岁月侵蚀有些斑驳,但还依稀可辨。石龙庵的院落由磊石填土而成,院落西侧的高大石壁上,刻有“卧龙山宝泉玲珑洞”八个大字,侧有“大清光绪中会寺”几个小字,题字者为涂景涛。涂景涛,字稚衡,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两任康平知县。光绪二十年(1894)游历千山,作《登五佛顶》、《由中会寺访冷洞》等七首游千山诗。涂知县在千山另有两处题字,一处为鹅头峰仙人台的“仙人台”,另一处为龙泉寺的“洞天一品”。

8.朝阳庵(遗址)


千山“朝阳庵”,介绍千山的书都没有详细记载,都是在介绍玉女峰时写道:“(玉女)峰北崖下有古庙遗址,东乃朝阳庵,西是无量观”。朝阳庵虽然名不见经传,不知何人建于何年何月,与其他遗址不同的是,遗址后的石壁上,刻有“朝阳庵”三个大字,以示这里曾有古庵存在。目前玉女峰东侧,已经是无人光顾之处。

9.洪谷庵(遗址)


洪谷庵遗址位于洪谷峰西山脊南,从鎏金庵的刘家谷南去翻山或洪谷北上都可以到达。道家龙门派,祖师皮一明。洪谷庵遗址是目前千山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遗址,大型的古石护坡、古庙的残垣断壁、古碑、古石碾、古井、古墓都能看到。洪谷庵由龙门派道士皮一明于乾隆28年(1763年)创修,整个建筑坐落在一个三面是山坡坐北朝南的山窝里,坡上是百年古松密布的松林。建筑随着山坡成三个阶梯,最下层是三十多米长的石护坡垫起的院套,东西两侧有山门。第二层是主殿三清殿。第三层是自然山坡上的玉皇阁。由南向北看,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伟。院内古碑记载更是赞美有加:“兹者千山旧有洪谷庵,岩穴深秀,林木丛茂。察左右回环之情形,审前后起伏之照应,真仙境也”。

10.观音庵

观音庵资料甚少,只是在有关千山记载的十二茅庵时,提到观音庵。观音庵位置有两说,一说,在《千华山志》的“千山名胜一览图”中,记载观音庵位于香岩寺之西南,圣清宫之西北庙儿岭、应该在目前的鞍山辽阳交界之处,已经无遗迹可考。另一说,具体位置在仙人台峰头西侧,因有观音阁旧址,名为观音庵。

11.双龙庵(遗址)


千山的庙宇中别称最多的恐怕就属双龙观了,在道光5年(1825)的《重修老君殿碑记》中称作“双龙观”,在道光15年(1885)的《重修东极宫碑记》中被称作“双泉观”,在其他的碑记中也是时而“双龙”,时而“双泉”。在《千华道教》中又被称作双龙庵,但不论如何称谓都离不开一个“双”字,其原故就因为那里有一处双井奇观。《千华山志》的记载就明白了“双井:仙人台东北山间,古井二,相去咫尺,沿传厥水甘苦迥异,名为‘双井’,亦曰‘双泉’,或呼‘双龙泉’”。在双井的西北方向约50米的地方,就是双龙观遗址。地面残砖断瓦,石头垒砌墙体的痕迹十分明显。关于双龙观的记载非常少,《千华山志》对双龙观的描述也只有区区12个字,“因观有二井而名,亦称“双龙观”。双龙观在民国时就已经倒塌了,据说大殿是被土匪烧毁的,余下的房屋解放后当地的生产队还使用一段时间,至于何时最终全部垮塌则无从考证。


12.皇姑庵(大皇庵、小皇庵)

后改为斗姥宫,圣仙宫见关于“八宫”的介绍。

(遁颐庵)

千山关于遁颐庵之说有三:
其一: 《千山志》在介绍无量观景点中提到遁颐庵,位于无量观东万岁峰峭壁间。硬山式,砖、石、木结构。建于清代。去此庵路险多趣,沿梯式石级直上悬崖峭壁一洞口, 过洞口向右再登石阶,有一嵌岩缝小石门,内是一前临悬崖、后靠峭壁的幽雅小庭院。此院称“遁颐庵”。有一诗写道:“白昼题颜取遁颐,归山尚在未衰时。存心养性愁都遗,玩石看松乐不疲!
其二:无量观伴云庵山门外的石额上刻“遁颐庵”。
其三:《千华山志》记载:位于千山中沟慈祥观西北坡上,1851年(清咸丰元年)农历3月,由道士吴教滋(慈祥道人)创建“遁颐庵”,茅庵2间。后倒塌,1995年8月重建。


千山古庙宇因年代更替,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之说,因为不同时期庙宇建筑格局发生了变化,说法也不完全统一。我们看待过去的事物,也不要拘泥于不化,应该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大山情怀!
千山名列辽宁四大名山之首。以奇峰怪石古庙松涛著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