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曲度 于 2022-2-9 15:58 编辑
四、千山十二茅庵
1.南泉庵(大佛寺)

南泉庵,现名大佛寺,道家龙门派,祖师王一贯,位于千山北部南泉谷内,始建于唐代,但到明代时已倒塌。昔有泉,冬不冰,名暖泉庵,后易称南泉庵。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庙远不知路,峰回忽到门”之势。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20间,建筑面积523.6平方米。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间、佛像1龛;清嘉庆五年(1800年)农历九月重修南泉庵。后因发现天然弥勒大佛而改名重新修建。如今的千山大佛寺,弥勒宝殿矗立于莲花峰上,龙华法堂坐落于道场之中,来迎门迎送往来净土之客,释迦如来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驻世之宝,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弥勒阁……大佛寺内佛前庄严,三宝俱足,名扬海内外。
2.龙泉庵(皈缘寺)
千山皈源寺,原称“龙泉庵”,也叫“皈缘寺”或者“佛爷洞”创建年代不详,原系龙泉寺的下院。庙上的和尚为“金顶毗庐派”,目前和龙泉寺一样多是“亲”字辈和“传”字辈。“金顶毗庐派”,在正统的佛教典籍记载中均无此派,可能是在千山地区形成的一支宗教流派。“毗庐”是梵文译音“毗庐遮那”的简称,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如来”等,是佛的名称。佛教内部各宗派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庐遮那佛”是报身佛,是莲花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庐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密宗则视“毗庐遮那佛”为“大日如来”,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遵奉的主要对象。主要景色有:接引石、古佛洞天。
3.西明庵(普安观)

西明庵现叫普安观,祖师为龙门派钱来吉。位于千山北沟西北部,在龙泉寺西五佛顶悬崖下。建于明隆庆年间,当时称西明庵,属龙泉寺。龙泉寺大师宗、祖宝之徒普安独居观内玉皇调整苦修,圆寂后,清改西明庵为普安观。后经嘉庆十九年(1814年)、民国28年(1939年)相继重修与扩建。普安观距五佛顶约40米,图中二层小楼为老君殿,供奉老君、观音、吕祖、殿后有岩洞叫滴水洞,形成楼中有洞,洞外有楼,故称 " 滴水重楼 "。千山有庙高不过五佛顶之说,就是指普安观。
4.鎏金庵

鎏金庵又称 " 刘家庵 "、" 鎏嘉庵 "。道家龙门派,祖师刘道士。位于千山天上天景区刘家谷。根据鎏金庵修复碑记载:" 鎏金庵始建于乾隆年间,传说乾隆御妹来千山在无量观和南泉庵居住,乾隆来接御妹回宫随其妹意建庙留念,选此庙址,走后由地方官修建命名为鎏金庵,此庙规模不大,清净幽雅,周围环山,气势非凡,实是修道玄门之净土…… " 从此之后,人们都说刘家谷是神仙住的地方。
5.木鱼庵

木魚庵,古称 " 木盂庵 ",又称 " 回龙观 ",位于千山仙人台景区丁香峪沟西,中会寺北。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华山派劳山道士張信兴在原玉皇庙旧址上修建木魚庵,木鱼庵背靠丹凤山,丹凤山脚下有块巨石像个大龟,在它的背上和脚下散布着一些“远古符号”:星图和地盘。那些个“星图”是仿照天上的日月星辰研磨出来的凹坑代表天,那些“地盘”,则是凿刻出来的四方形田亩的形象代表地。这些“星图”和“地盘”就是宇宙万物的象征,可见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祭天祀地的场所,也可以说是“庙”的原形。据考证,这些岩画记录了八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图腾崇拜。 这些“远古符号”中最显眼的就是“三星图”,它一字排开高高地刻在石龟朝东北的“龟臀”上,就像天际的三星。这里有千山最有趣的奇石:宝镜、猫鼠石、鹅石、菇石、龟石、木魚石等,真可谓是千山奇石艺术长廊。木鱼庵,盖因木鱼石而得名。木鱼石,置“罗汉洞”的山道上,为一表面平坦的岩石,击之则声笃笃,犹如尼姑念经时所敲的木鱼声,因而以“木鱼石”称之。游人经此,以为好奇,总是少不了的要敲打上几下。日久天长,这块“木鱼石”便被敲打磨砺得十分光滑明亮,有的地方已呈凹形,其名称更是有些相符了。巧合的是,在丹凤山顶,一块圆形巨石,也酷似木鱼。穿过木鱼庵院落沿石阶上行,不到20米,左手一块巨石。石头正面可以看到一猫一鼠在对持,这就是睡猫石。银杏是植物中的“活化石”雌雄异株,只有琴瑟和谐阴阳调和才会结果。千山银杏不算多,木鱼庵却有三棵,一雄两雌相依相偎。
6.伴云庵

伴云庵又称遁颐庵,位于无量观景区玉皇顶,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庵共一间,小巧玲珑,与著名的千山胜景“一步登天”相对峙。此庵建在半山腰,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小院,依山修建小屋一面,院内有一眼水井,一棵松树,山门外的石额上刻“遁颐庵”。伴云庵是道人修身养性的佳处,据考证,此庵是清代咸丰年间慈祥道人所建。因建于悬崖之上,每逢阴雨天常锁于云雾之中,故而得名伴云庵。为千山现存六庵之一。
7.石龙庵

据《千山传说》 中对石龙庵的记载:在中会寺二公里东南卧龙山的半山腰上,有座茅庵,叫石龙庵。峰下有石细而长约30米 高10米横卧山腰名为卧石龙。卧龙山、石龙庵都据此得名。从石龙庵的几处石刻和庵前“大明万历”的墓碑来看,石龙庵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却由于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石龙庵有东西两个石洞,东洞年代古远无考,从洞顶镌刻的“仙人洞”推测,为道教进入千山早期的栖身之处,因此东洞也称“仙人洞”。西洞原是一处石棚,后用石块垒砌成洞,石门额刻“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左侧刻有“千山中会寺住持僧清”,右侧刻有“光绪二十九年重修”。石门两侧还有一副对仗工整且禅味实足的对联,上联“竖穷三际无别悟”,下联“至诚一念即法身”。石刻虽经岁月侵蚀有些斑驳,但还依稀可辨。石龙庵的院落由磊石填土而成,院落西侧的高大石壁上,刻有“卧龙山宝泉玲珑洞”八个大字,侧有“大清光绪中会寺”几个小字,题字者为涂景涛。涂景涛,字稚衡,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两任康平知县。光绪二十年(1894)游历千山,作《登五佛顶》、《由中会寺访冷洞》等七首游千山诗。涂知县在千山另有两处题字,一处为鹅头峰仙人台的“仙人台”,另一处为龙泉寺的“洞天一品”。
8.朝阳庵(遗址)

千山“朝阳庵”,介绍千山的书都没有详细记载,都是在介绍玉女峰时写道:“(玉女)峰北崖下有古庙遗址,东乃朝阳庵,西是无量观”。朝阳庵虽然名不见经传,不知何人建于何年何月,与其他遗址不同的是,遗址后的石壁上,刻有“朝阳庵”三个大字,以示这里曾有古庵存在。目前玉女峰东侧,已经是无人光顾之处。
9.洪谷庵(遗址)

洪谷庵遗址位于洪谷峰西山脊南,从鎏金庵的刘家谷南去翻山或洪谷北上都可以到达。道家龙门派,祖师皮一明。洪谷庵遗址是目前千山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遗址,大型的古石护坡、古庙的残垣断壁、古碑、古石碾、古井、古墓都能看到。洪谷庵由龙门派道士皮一明于乾隆28年(1763年)创修,整个建筑坐落在一个三面是山坡坐北朝南的山窝里,坡上是百年古松密布的松林。建筑随着山坡成三个阶梯,最下层是三十多米长的石护坡垫起的院套,东西两侧有山门。第二层是主殿三清殿。第三层是自然山坡上的玉皇阁。由南向北看,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伟。院内古碑记载更是赞美有加:“兹者千山旧有洪谷庵,岩穴深秀,林木丛茂。察左右回环之情形,审前后起伏之照应,真仙境也”。
10.观音庵
观音庵资料甚少,只是在有关千山记载的十二茅庵时,提到观音庵。观音庵位置有两说,一说,在《千华山志》的“千山名胜一览图”中,记载观音庵位于香岩寺之西南,圣清宫之西北庙儿岭、应该在目前的鞍山辽阳交界之处,已经无遗迹可考。另一说,具体位置在仙人台峰头西侧,因有观音阁旧址,名为观音庵。
11.双龙庵(遗址)

千山的庙宇中别称最多的恐怕就属双龙观了,在道光5年(1825)的《重修老君殿碑记》中称作“双龙观”,在道光15年(1885)的《重修东极宫碑记》中被称作“双泉观”,在其他的碑记中也是时而“双龙”,时而“双泉”。在《千华道教》中又被称作双龙庵,但不论如何称谓都离不开一个“双”字,其原故就因为那里有一处双井奇观。《千华山志》的记载就明白了“双井:仙人台东北山间,古井二,相去咫尺,沿传厥水甘苦迥异,名为‘双井’,亦曰‘双泉’,或呼‘双龙泉’”。在双井的西北方向约50米的地方,就是双龙观遗址。地面残砖断瓦,石头垒砌墙体的痕迹十分明显。关于双龙观的记载非常少,《千华山志》对双龙观的描述也只有区区12个字,“因观有二井而名,亦称“双龙观”。双龙观在民国时就已经倒塌了,据说大殿是被土匪烧毁的,余下的房屋解放后当地的生产队还使用一段时间,至于何时最终全部垮塌则无从考证。
12.皇姑庵(大皇庵、小皇庵)
后改为斗姥宫,圣仙宫见关于“八宫”的介绍。
(遁颐庵)
千山关于遁颐庵之说有三:
其一: 《千山志》在介绍无量观景点中提到
遁颐庵,位于无量观东万岁峰峭壁间。硬山式,砖、石、木结构。建于清代。去此庵路险多趣,沿梯式石级直上悬崖峭壁一洞口, 过洞口向右再登石阶,有一嵌岩缝小石门,内是一前临悬崖、后靠峭壁的幽雅小庭院。此院称“遁颐庵”。有一诗写道:“白昼题颜取遁颐
,归山尚在未衰时。存心养性愁都遗,玩石看松乐不疲!”
其二:无量观伴云庵山门外的石额上刻“遁颐庵”。
其三:《千华山志》记载:位于千山中沟慈祥观西北坡上,1851年(清咸丰元年)农历3月,由道士吴教滋(慈祥道人)创建“遁颐庵”,茅庵2间。后倒塌,1995年8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