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著名景点金顶海拔3077米,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而《格萨尔王传》中也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相吻合。《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登峨眉山的传统路线有两条,一是东线从报国寺出发经伏虎寺,在清音阁向左经洪椿坪、仙峰寺、九岭岗、洗象池到金顶;二是西线在清音阁往右经万年寺、长老坪、九岭岗、洗象池到金顶。这次我们选择的是一条非传统的线路,从峨眉山市包车到后山苦蒿坪,然后徒步约10公里到万佛顶,在万佛顶大殿内借宿一晚后,次日清晨从万佛顶出发,经金顶、雷洞坪、洗象池、长老坪,从一个叫撮箕口的地方下山,经去九龙寺的小道出山。算来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从苦蒿坪上万佛顶啦,同一条线路为啥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其实一是因为它很好的接近性;二是因为乐山有个叫“闲人”的好兄弟;当然这次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专门为我亲家“火柴”哥哥而组织。谁知造化弄人,最终他却因工作原因未能同行,唏嘘之余未免遗憾万分。
乐山逛次
按计划第一波队伍两车8人午饭后从
泸州出发,打算晚饭前到达乐山,选去逛次一番,品尝地道的乐山美食。
之前就已经回乐山省亲的老婆,早已为大家在高铁站附近选订好房间,等大队人马到齐汇合后,自然而然地当起了义务导游,带领大家开启乐山逛次模式。

到乐山当然首先得品尝一碗地道的豆腐脑,要不你都没到过乐山。
乐山小吃之首当推“牛华豆腐脑”,而牛华豆腐脑的发源却要追溯到清康乾时的“湖广填四川”。在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其中就有牛华豆腐脑创始人王万吉。王万吉为清代名厨之后,乾隆四十年奉旨官迁,落籍于乐山县牛华镇,凭家传手艺开肆于市,名“沁丰源”。

王万吉根据家乡小吃肉丸胡辣汤的做法,改肉丸为四川当地喜欢的红烧牛肉,再吸收清真油茶做法加入馓子、黄豆,最后别出心裁以北方豆腐脑吃法为原型,加入当地赫赫有名的极其鲜嫩的西坝豆腐花薄片,遂成当今传世名点——“牛华豆腐脑”。

滚烫的豆腐脑加入粉丝和汤底,再浇上一碗浓厚的牛肉汤,然后依次加入芹菜丝、香葱、大头菜、花生等佐料,最后倒上粉蒸牛肉,一碗让人口水长流的的人间美味就完成了。
稠稠的汤汁有着恰到好处的咸鲜,搭配葱花、芹菜、花生米......再加上红通通的牛肉汤,色彩丰富的就像艺术品。用汤勺轻轻搅拌,那股嫩滑感在指间就能体会得到。轻轻舀起送入唇间,那一点酥脆,一点软嫩,一点咸鲜,一点麻辣,融合在一起一口下去,超满足。

一碗鲜香的牛华豆腐脑下肚后,大家也不敢逗留多吃,因为紧接着还有第二场,到了乐山你只会嫌胃太小,一时间无法容纳下这许多的美食。

除去豆腐脑,钵钵鸡也算的是乐山另外一张名片,到乐山不去吃钵钵鸡肯定是白来了。
钵钵鸡是一种四川传统名小吃,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以陶器钵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加上多种调料的去骨鸡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甜咸适中的特色。


“钵钵”本来是指瓦罐,现在基本上都用不锈钢盆,盆内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殊加工后用签串制,晾冷浸于各种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时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长外更添情趣盎然。

很多童鞋对于“”钵钵鸡”这个名字多少有些疑问,明明除了鸡肉外其他菜品更丰富,为啥偏偏就叫“钵钵鸡”?听从小在乐山长大的岳父讲,其实最初真的就只有鸡肉、鸡内脏,用竹签串了浸泡在瓦罐中,后来慢慢的才增加丰富了其他菜品。

钵钵鸡味道虽美,但咱也不敢多吃,接下来还有重头戏等着呢。还不到8点,下班后从泸州出发的第二波队伍也顺利到达,按计划开启乐山逛次的第三道模式--游肥肠。
游记肥肠是乐山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至今经历了五代传承人,而每一代都会给大家惊喜。在乐山,很多顾客都说自己是吃着游记肥肠长大的。游记肥肠代代相传的往事,不仅承载着许多乐山人的记忆,而且包含着乐山人对五味杂陈的人生和美好生活的理解。


游记肥肠店装修得古色古香,很有乐山韵味,随处可见的木制船桨、纤绳、黑白电视机、港台明星画等老物件,唤起老乐山人曾经的回忆和熟悉的味道。




当然怀旧的风格只是载体,能把肥肠做成非遗美食,除了乐山,估计其他地方是做不到啦,就连大名鼎鼎的江油肥肠好象也没做到。

此行16名伙伴分别来自泸州、
南充、广汉与乐山,大家齐聚一堂把酒言欢,品尝着地道的乐山美食,也算得是行前聚会啦。

从游肥肠出来时间还早,姥姥带着大家从岷江边的滨江路绕到大渡河边的滨江路。在这里不但可以远眺对岸的乐山大佛,而且还能一睹巨型睡佛全貌。
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巨型睡佛安祥地漂卧在岷江畔,而乐山大佛所处的位置恰好在巨型睡佛的心脏部位,不知道这是无意的巧合,还是古人有意而为之。
巨型睡佛的发现,还有一段趣闻。那是1989年5月,
广东顺德县鹤乡农民潘鸿忠到乐山
旅游,拍下一张凌云、乌尤全景照。回家后突然发现照片上的山形宛如“健男仰卧”,遂把《乐山巨佛发现记》在《四川文物》上首次发表。随后四川省文化厅派考察组专程赴乐山考察后,给予了肯定。庚续《四川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华声报》、《中国旅游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竞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反响,可谓“巨佛”出世,轰动一时。

来到乐山怎能不品尝地道的甜皮鸭,姥姥下午专程去买了据说是乐山最正宗的甜皮鸭,伙伴们刚刚在宾馆安顿好,就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
乐山甜皮鸭起源于乐山市夹江县木城古镇,改良自卤鸭,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由民间发掘、改进。其卤水别具特色,具有色泽棕红、皮酥略甜、香气宜人、或脆甜,或肥厚,附以细嫩的里肉,口感一点也不输
北京烤鸭。

咔饼,乐山的又一道美食。香糯绵软的面饼,剖开了,往里塞入粉蒸牛肉、粉蒸肥肠、凉拌萝卜丝等馅料,咬上一口,面饼的香软、馅料的麻辣爽口,都会令人食欲大开。
明天万佛顶晚餐,姥姥安排的就是用跷脚牛肉汤下咔饼,当然粉蒸的馅料是不可能带上山去,只好改用凉拌萝卜丝。


冻粑,来自四川丹棱县的特产,2011年9月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为丹棱县原属乐山管辖,因此也算得上是乐山美食。
岳母的老家就在丹棱,因此很早便与这冻粑结下不解之缘。记得才和老婆结婚不久,有次随她回丹棱老家过年,二孃亲手制作的冻粑给了我们好多带回家。寒冷的冬日在家烤火时,从冰箱中取出一个来放在取暖器上,烤的滋滋冒油、外焦内香,那味道至今记犹新。
此行姥姥也买了好多背上山去,后天在万佛顶的早餐,蒸热了当作稀饭咸菜之外的绝对硬菜。

来到乐山不吃一顿跷脚牛肉将毫无意义。鉴于行在乐山城中呆的时间太短,我们的胃又太小,无法容纳下这许多美食,姥姥去店里买了牛肉背上山,再来包秘制汤料,在万佛顶来上一顿跷脚牛肉的饕餮盛宴。
跷脚牛肉是乐山一道特色传统名菜,原料主要有牛肉、牛舌、牛肝、牛脊髓、牛蹄筋等。色香味美,入口顺滑,鲜美无比。相传在30年代初,百姓民不聊生、贫病交加。当时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黄术的罗老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此汤不仅防病止渴,还能治一般风寒感冒、胃病、牙痛等。其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为汤特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来饮者络绎不绝,堂堂爆满。其间没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当时人们站着习惯一只脚搭在桌底下的横梁上。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