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z乞丐 于 2022-3-6 14:20 编辑
鳛鱼、鳛国、习水河与习水县
习水河,是长江流域赤水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渝黔交界的寨坝镇习源村高家坡的乌梢丘,全长156公里。经程寨、过官渡、出
长沙,在
四川合江的三江口汇入赤水河后进入长江。有三条最主要的支流梅溪河、官渡河、长嵌河。
习水河之名追根溯源是因为河中盛产珍稀的“鳛鱼”而得名。鳛鱼是一种鱼鳍像鸟类翅膀,叫声类似喜鹊,可以跃出水面飞行的鱼。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叫声)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瘅”。清代大儒郑珍撰写的《
遵义府志》中也记载:“此水(鳛部水)产鳛鱼为他水所无”。几千年过去了,据说现今仍然能够在习水河流域那些深山的溪沟中,发现这种类似于传说中鳛鱼的鱼。
三千年前,生活在习水河畔的先民将鳛鱼奉为图腾,他们所建立的方国被称为鳛国。鳛国从建国起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均为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当时是与巴国、蜀国、鳖国等诸侯国相邻。在战国末期,鳛国被夜郎国征服后灭亡。鳛人在国灭后迁徙他处而消失了踪迹。现今鳛国的历史记载少得可怜,也许只有在习水河沿岸崇山峻岭的密林里,才能找寻到些许古鳛国的残存遗迹,方可窥探那些久远历史的碎片。
1915年民国置县于现在的官渡镇,以河取名为习水县。新中国成立后将县址迁至现在的习水县城,虽然远离了习水河畔,但名称仍沿用至今。
我那埋藏心中多年的念头
习水河从
贵州长沙镇到三江咀这段又被称为高洞河。名称的由来是长沙镇有一巨石横亘,河水从高处跌荡而下,形成瀑布而得名,而初闻高洞河还是因为河中那鲜美的鱼。
90年代参加工作到合江,有次朋友相邀吃鱼,相来嗜鱼如命的我自是欣然应允。到餐馆一看,门面上高高悬挂着“高洞河鱼”四个大字,那鱼味的鲜美从此就让我记住了高洞河,知道了三江咀。
后来儿子到合江念高中,为了照顾他在县城租房居住,周未无聊就从醒觉溪乘船过河沿着高洞河左岸
徒步,于是又领略到了高洞河景色的秀丽。
再到后来渐渐喜欢上徒步、喜欢上户外、爱上重装。有次和朋友一道从合江天堂坝穿越习水三岔河,在三岔河听当地人讲到习水河的源头、鳛鱼、鳛国,于是又对高洞河、习水河有了全新了解。
偶然的机会见到环哥的QQ空间,他在里面分享了徒行龙溪河的
图片与见闻,拜读之后好生佩服与羡慕,便想着自己也找条河走走吧,于是就有了徒行高洞河的念头。
燃鹅,想法也好,念头也罢,终归只是停留在心中的一个愿望,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能付诸行动。直到2022年春节后,天寒地冻与久久不散的疫情让人走投无路,但又不想成天宅在家中,徒行习水河的念头突然就从脑海中蹦出来,何不趁此机会了却这多年的心愿。
说干就干,收拾行囊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开启溯源习水河的征程。
D1:2022年2月12日、合江三江咀--毛香沟
四川合江三江咀,习水河汇入赤水河的地方。我计划从这里出发,利用周未闲暇时间沿着习水河逆流而上,直达源头乌梢丘。
问题来了,明明只是两江交汇,为什么叫作“三江咀”呢?

就在赤水、习水两河汇流后前行仅百余米,当赤水河水还未曾与习水河水完全混合时,便一同投入长江母的怀抱,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当作是三江汇流而称之为“三江咀”。


距离三江咀不足百米远的三江咀大桥,是横跨习水河的第一座桥。
该桥左岸位于荔乡镇三江村,右岸连接柳马埂村,全长213米,宽20米,2020年8月投入使用,是习水河上“渡改桥”工程之一。该桥将合江旧城区、马街组团、榕山组团有机结合,完善和丰富城市布局,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交通出行难的问题。


冬季的习水河静若处子,漫步在河边甚至都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竹林与农地,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美好。

柳马埂提灌站,取水管道残破不堪,移动管道的轨道也是锈迹斑斑,连通往江边的石梯也杂草丛生,不知道还能使用吗。


最喜欢河弯优雅的曲线,还有水中镜面的倒影、岸边青青的浅草,不由得哼起中学时喜欢的一首歌“我走过青草地,漫步在小河边,让阳光涌着我让风儿抱我,远山青又青 蔚蓝的天衬底,凝望着流云,想起了你.......”


还有河边成片的洁白荻花,看着她在初春的微风中温柔摇曳的样子,不禁令人想起“浔
阳江畔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
荻花之于芦苇,我更喜欢荻花,如果说芦苇是一位满腹经纶、摇着羽扇翩翩而至的白衣公子,那荻花当是那饱读诗书、文雅之至的小家鲜肉。

长江河流域全面禁渔,以前习水河上常见的打鱼船如今全都没了踪影,连这种报备注册后的农用船也少的可怜。


高洞河大桥,习水河上第二座桥,全长244米,宽24.5。属于泸合产城大道的一个连接点,横跨在荔乡镇畔的河面上,于2016年12月随着泸合产城大道的建成正式通车。
以前的实录镇(现在的荔乡镇)地处赤水河与习水河之间,行人去合江县城都是从醒觉溪过河,汽车就必须经凤鸣绕行虎头,交通非常不方便。泸合产城大道通车后,荔乡镇乘车经产城大道赤水河大桥或高洞河大桥,东西两个方向进县城都只需要十来分钟,真正把荔乡镇这个“孤岛”变成了合江县城的城郊和“后花园”。


初春的暖阳加上和煦的微风,让眼前风景都温暖起来,大自然挥毫出好一幅田园山水画。

为数不多需要上到公路的一小段。如今的村村通公路真的造福地方,沿着习水河两岸都有新建不久的水泥公路,沿着公路长距离徒步虽然不是首选,但
骑行的话就太好不过。

正在河边辛勤耕作的老农。上前与他攀谈得知正在下玉米种,我在家里也开辟了三分地,闲暇时会去伺弄着种点蔬菜,每年也会种上一些玉米,前不久做种生意的好友才寄来据说是软糯香甜的玉米种,看来回家后也是该下种的时候啦。

户外不装装逼将毫无意义。朋友们都问我不是solo么,谁为我拍的照片呢?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河边上的这个设备是干啥用的?绕着它研究半天也没弄明白。

这地方叫大庙沱。出发之前在
地图上见着就觉得奇怪,很想照张全景可惜木有无人机,爬上旁边的山头也拍不全,只好在卫星地图上截张图让大家欣赏。
在堤坝上遇着一位老者向他打听了一下,习水河在这里原本绕着那形状如瓢的半岛拐了个大弯,1975年那会儿将最窄处的瓢柄给挖通后,让习水河短了路。2106年又建成水泥大坝,彻底将它们隔开形成如今的“内河”与外河。
上图的那个水泥墩子,就是外河水进入内河的“阀门”,堤坝下面建有“U”形暗道,利用连通器原理将外河水引入内河,枯水期拉开水泥墩子保证内外河的水位始终一致,洪水期时放下水泥墩子保证内河的水位不至过高。

内河,河水清澈如镜,围绕着断了柄的木瓢。出发前在地图上看到这个形状奇怪的地方,原以为是
露营的首选之地,特意上岛溜达一圈后大失所望。

外河,被迫改道后从豁口处默默远去。

来张远景,一条堤坝改变习水河原本的流向,中间左右凸出的地方原本是相连着的一条山埂。

紧邻大庙沱的是柿子田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红色观光步道两旁的塑料大棚里,种着早季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有机蔬菜,沿着观光步道上山坡是大片大片的荔枝林。


荔乡镇三江荔枝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合江县一处新兴的生态农业观光点。园区内有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宽敞整洁的观光道、干净漂亮的农舍、华丽的观景台以及成片的荷田。
每年7月荔枝成熟荷花飘香时,都会举办“荷塘荔色乡村
旅游”,在赏荷花、游荔林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采摘活动,真切感受闲适的农家生活。



告别柿子田的荷塘荔色继续向前,稍不留神就到中午时分,适合休息用餐的地方比比皆是,随便找处草坪坐下来,吹着温暖的春风,听着河水的奏鸣,品着可口的香茗,再随便撕扯些面包与牛肉干,一顿简单的午餐便告完成。

用过午餐后继续前行,午后的太阳晒的人汗流浃背,好在还有温暖的春风拂面,更换掉
冲锋裤后感觉好了很多。

最喜欢这温柔下垂的凤尾竹,漫步其间令人非常惬意,但偶尔会遇着大片倾覆的竹林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
路虎。


偶遇坐在岸边晒太阳的老人,环顾四面也没见着村庄,好奇问他:“特地跑到河边来晒太阳哦。”“那里,我是来放羊的。”
果然,不远的前方有三五只山羊在河边悠闲地啃着青草。现在的羊不都是散养的么,特意还派人出来守着放牧倒是很少见。


老人告诉我这段河在当地称为“盘家河”,前面不远处还有个地方叫作螺丝洞,好想深入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老人却语焉不详,表示他也不知道,反正从小就听大人这么叫。

河对面就是被老人称为“螺丝洞”的地方,远远望去只见崖壁并不见有洞的样子,怎就得个这样的名字,倒是崖顶那栋掩映在翠竹林中的楼房让我羡慕不已。


遇着的第一道河汊,说宽其实也不宽,但就是跨不过去。幸好上面铺有四根竹子,虽然已经浸入水中,我还是大敢地踩了上去,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却也能承受住我连人带包的重量。

阳光正好,春光明媚,青山绿水,连水都有了春天的气息,好温暖的一段河面。

开始我还以为这是艘过河船,向河边
钓鱼人打听却不是,现在习水河的渡改桥工程已全部完工,沿途所有的渡口均已停用。

好有型的一只船,好特别的一幅画面,泊岸.......


又遇一处河汊,这下可没上次幸运。看两侧的脚印应该是有人曾经跳过的样子,但重装的我不敢轻易尝试,一来怕失足落水,二来怕膝盖受伤,只好老老实实往上绕。


今儿天气好,沿途遇着好多钓鱼人。长江全面禁渔后,听说连钓鱼都不允许嘛,怎么又会有这样多人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