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连载更新至--参观芦花会议旧址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重走长征路——完成规划,出发!
说起长征,自然会想起教员在抵达终点后的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首部全面报道红军长征的著作,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他说,“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假日远行”。他预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也有人会想到一个76岁的美国老人,心脏装了起搏器,1984年坚持重走长征路后,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于1985年10月在纽约出版。其中写道: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长征故事似乎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红25军起点不同,行进路线也大不相同。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也就是1.25万公里,是一个以一方面军行程为基础的估算数据。因为是作战而不是旅游,所以路程包含了实际作战和目标调整导致的大量迂回曲折,最著名的是四渡赤水。

很早就想重走长征路,但一没时间,二担心难度大,随着这几年体能和徒步经验的提升,我感觉有了底气,可以实现重走长征路的夙愿。

时间有限,怎样走最有价值?反复研究和小段试走后,目标和范围逐渐清晰:
1、徒步走红军在1934年~1936年长征走过的全部高山
2、并且尽可能同一月份翻越。同月的目的是感受与当年徒步近似的气候条件。
3、尽量走原滋原味的旧路而不是公路
4、有特色、名气大的高山优先
5、中央红军的行进路线优先

按上面五原则筛选徒步路线,可以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全年的空闲时间,每次不用请假时间太长,可行性高。

长征经过最有名的高山当属四川藏区的雪山。红军的目的是穿越,自然没有必要登顶,而是选择合适的雪山垭口通过。

红军翻越的雪山中,最出名的应属红一方面军经过的第一座雪山垭口,即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成功翻越,随后6月17日大部队翻越。后来红四方面军(包含以朱德为首的少量一方面军)分别于1935年10月和1936年2月两次翻越这座垭口。

本次路线是从成都雅安市,再转至位于宝兴县的夹金山南麓(属硗碛藏族乡)住下。早上天亮出发,徒步翻越夹金山,像红军一样当晚抵达北麓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镇夹金村。北麓山腰的夹金村正是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意外遇到四方面军的地方。

然后再从小金县搭车,经两河口(一、四方面军首长会师处)、梦笔山(一方面军第二座雪山垭口)、卓克基土司官寨(***在此居住了一周),再从刷经寺镇徒步翻越长板山(一方面军第三座雪山垭口,藏语雅克夏雪山)至黑水县,最后从黑水县昌德村连续翻越昌德山和打古山两座雪山垭口,至毛尔盖。至此完成一方面军经过的全部五座雪山。行进路线与一方面军(下图)完全一致。

首站宝兴县城位于青衣江上游河谷两岸狭长空地。县城中心的河边新修了红军过雪山纪念馆,馆外广场上有纪念碑。下图依次是纪念馆外观、纪念碑和馆内文字和实物介绍。





可加微信:gzliyong
怎么加好友,结伴一起走红色路线
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6:17 编辑

主要矛盾从阶级生存权到民族生存权

那时教员和张国焘都在山沟里,信息极端闭塞,自然看不到、想不到就在这一年国际形势开始深刻变化。

1929~1933年金融危机导致德、日、意逐步法西斯化,德国强势崛起突破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德、日、意同盟逐步成形,英法绥靖,意在祸水东引,怂恿德、日夹击苏联。

金融危机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军人以下克上、先宰后奏的动作幅度越来越大,通过全面侵华转移矛盾的态势越加明显。
1936年初,苏联开始扶持中国国民党中央政府,推动各方势力一致抗日,拖住日本,避免苏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苏联政策的秘密转向,直接导致在此期间西路军的战略企图失败。

长征后到达陕北的红军急需稳定供应的重武器,而西征的主要目标正是为了打通与苏联交通线,控制河西走廊一部分,经内蒙西部到达外蒙古,获得苏联提供重武器。虽然西征彻底失败,没有获得重武器,但由于陕北离苏联和蒙古近,中共还是获得了宝贵的国际局势变化的信息和苏联的最新意图。这些信息体现在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

此时老蒋的迫切需求是尽快控制住四川,把四川改造为全面抗战的大后方,没有时间继续玩“驱虎吞狼”的游戏,愿意对四川军阀适当让步。在红四方面军赤化四川膏腴之地的企图面前,中央军和四川军阀形成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国内政治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将发生深刻的调整。

果然,四方面军南下进军,1936年1月刚摸到川西平原,百丈关恶战7昼夜,遭遇川军和中央军优势部队和飞机、大炮的连番暴击。战线守不住,缺乏冬衣和粮食,又遭遇多年不遇的严寒,被迫连续向北后撤。刘伯承带领先头部队,2月19日向北翻过4100m夹金山,2月28日向西穿越4800m的党岭(现在的国道被川军重兵把守,只能绕道党岭),在道孚勉强立住脚。春季的川西高原粮食极其缺乏,红军与藏族的语言、宗教、生活习惯都差异很大,南下路线彻底幻灭。

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下,1936年12月12日开始的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内战基本停止。随后卢沟桥事变更是推动蒋介石做了让步,在编制、经费、作战指挥权方面给予红军生存的空间。国家的方向由此发生根本转变,从内战转向全面抗日。

没有党中央坚持北上靠近苏联的战略部署,没有高举北上抗日大旗获得的广泛同情支持,没有靠近抗日前线带来的机遇,所有有利于组织发展、成长的因素无法产生作用。这就是北上的意义。

真正的领袖,是体现在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一丝丝微光,照亮前进的道路,引导大家走出黑暗。
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6:11 编辑

北上 VS 南下

因为大部分军队掌握在张国焘手中,为了团结大局需要一起到陕北,为了**的总体利益,中央做出了很大让步。王稼祥直言要对张国焘开展党内斗争,甚至开除党籍,都被教员拦下来。教员并不是看不出来,张国焘想将党政军大权一把握了。除了“党指挥枪”的底线,他还是希望尽量争取张国焘对北上的支持。在教员看来,大家都是为了革命,目的都一样,能友好相处,就尽量少闹矛盾。

结果张国焘阳奉阴违,持续搞小动作,9月8日夜发密电,准备武力逼中央南下。叶剑英获悉电报,马上报告教员,当即决定连夜北上。幸好9月10日徐向前带兵追上来时,守住了“红军不打红军”的底线。

在沉闷的气氛中,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人各自朝相反的方向走去。离开时,教员骑在马上,说不心寒是不可能的。让步如此之大,做了这么多思想工作,结果数万四方面军一个都没北上,连炊事员和马夫都走了。原本人就少的中央红军越发显得单薄,朱老总和刘伯承、五军团、九军团都丢在了左路军。教员手里能动用的只有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的疲惫之师,能打仗的才几千人。后来,教员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1935年9月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张国焘收到了陈昌浩发来的急电,得知中央机关在夜间从包座秘密北上,暴跳如雷。9月9日晚上十二点,在陈昌浩、徐向前都熟睡的时候,张国焘发来一封电报,详细说明了南下的原因和理由。这份电报能较为清晰的说明张国焘为什么要南下,现将全文贴出来。电报到的时候,中央已经走了。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苞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绝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绝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4时

是不是觉得张国焘南下的理由,貌似也挺充分?然而我们现在回头看,张国焘的战略眼光不够,胸怀不够,不能从全局看问题,看不破潜藏在迷雾背后的本质,最终南下碰壁,只能再次北上。

已经单独北上的一方面军,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的形势极其严峻,容不得半点耽搁,必须尽快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出来,既要处理张国焘的问题,还要处理接下来的行军问题。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的领导(除重病的周恩来)、军委纵队领导、红一、三军团领导,齐聚甘肃迭部县达拉乡俄界村,召开了为期半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俄界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和张国焘的问题。

俄界会议旧址

这次会议是长征以来紧急程度可能仅次于遵义会议的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生存问题,给中央红军的军事路线定性;而俄界会议则初步解决了中央红军的发展方向问题。教员首先做了一个报告(节选):

向南向北的前途,我们应该考虑清楚。向南最后是没有出路的。地形上不好,少数民族地区给养无法解决,红军只有减少没有补充,战略退路也没有。南下在政治上是没有出路的,中央不能让一、三军团去走绝路,而变更北进的方针。

我们坚持向北发展的基本方针,向黄河以东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变成瓮中之鳖,我们能够到达目的地,只要我们保持数百**,几千战士,这就是很大的胜利。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团结。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要以超出寻常的工作来完成任务。

今天对四方面军的问题做了总结,这次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张国焘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的军阀主义,将来可能发展到背叛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教员强调要北上渡过黄河发展的决策,是从全局考虑的,北上抗日的大旗可以团结很多人,陕甘地区现在虽然艰苦,但大多都是汉民,从长远来看,是利于红军发展的。

教员的思路是在防御中进攻,在进攻中防御,红军要发展、要壮大,要主动出击、要争取主动权。而张国焘南下的本质是想找一个地方藏起来躲起来,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跑出来。一个强调发展,就算发展很困难,那也要发展;一个则强调要保存实力,能保存多少就保存多少。所以张国焘一直强调北上有多少困难,而教员则一直强调南下的局限性。

是张国焘无能吗?并不是,张国焘是精英,履历光鲜,但他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到了关键时刻,不能在眼前利益和未来发展中做出正确取舍,总会不自觉的想保住眼前利益,从而失去了未来。就像当下有些人总会感慨,要是五年前能坚持做什么就好了,要是五年前胆子能大一点就好了。
普通人能看到一年后,就能衣食无忧;再厉害点能看到五年后;而教员就厉害了,他能看到几十年后。伟人就是伟人,格局大,眼光长远。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

张国焘违抗中央决议,坚持南下的核心出发点,还是他不相信农村道路。张跟王明、博古等人的关系虽然不好,可他们都深受苏联影响,是城市道路的拥护者。博古和李德经历了反围剿和湘江战役连续惨败,受了教训,有所收敛。

但张国焘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北上让张国焘看不到革命成功的希望,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知。他过往的经历和所学习的理论、继承的经验,都告诉他农村道路不可能走通,到陕北就是死路一条。

军阀混战期间的经验,成都平原富庶,川军好对付,这既是他坚持南下的主要原因,也是四方面军这么多人都支持张国焘的重要原因。

其次,张的掌控欲很强,当他发现可以用军权胁迫党权的时候,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总之,张国焘最终走上分裂的道路,其原因是复杂且深刻的,但要辩证的去看这件事。一、四方面军分手的坏处很明显,但也不是全无好处。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不相信农村道路的人,不止张国焘一个,是有一批高级**都对农村道路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他们幻想能够简单复制苏联的做法,他们被第三国际看重和扶持。李德和博古的失败,让党内**明白了教员的军事路线才是正确的。而张国焘的失败,则让党内**认清了在当时的中国,城市道路是真正的绝路。要想取得革命胜利,还得拥护教员的正确政治路线。

重温这段给党带来重大损失、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不能简单的把张国焘看成“军阀”,军阀是他的一个特征,不是全部。张毛之争是路线之争,是思想之争,最终要通过以后各自的实践,才能看出棋高一着的是谁。在1935年9月没有跟随北上的原红四方面军人员(右路军),教员为他们撰写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里面有神一样的预言:

南下的出路在哪里?

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

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的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

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


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6:20 编辑

角力

1935年6月下旬两河口会师,中央和一方面军领导列队欢迎,张国焘骑着高头大马从茂县翻过虹桥山(垭口4556m)来了。见到破落的一方面军,他的脸上有藏不住的“不过如此”。中央说要北上,他说要南下,还一副你们不行的样子。

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正式决议是红军北上。但张随即发现中央红军的实力远不如自己,于是开始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谋划一步步夺权后再扭转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得知中央红军在5月的会理会议有意见分歧,于是安排游说一军团和三军团的有不同意见的**,搞分化拉拢。

1935年7月21~22日,中政局会议在芦花半山一个藏族头人的家宅召开,这就是芦花会议。芦花会议上,张国焘先声夺人,他知道红军缺粮,急着想北上,借此拿捏中央,成功拿到了红军总政委的位置,还将大量红四军**塞进了中央。

2022年7月24日的芦花会议旧址,位于昌德村东13公里

芦花会议后,张国焘正式就任红军总政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开始往一方面军的部队掺沙子;收缴了密码本和电台,部队只能和他单线联系,导致很多部队都搞不清党内斗争的实情——目的是垄断信息发布权和指挥权。

翻过昌德山和达古山后,到达血洛村(沙窝)。8月4~6日召开沙窝会议,张国焘亲自出马,想塞人到中政局,一塞就想塞9个(含候补委员人选)。

再向北20公里就是血洛村

(7月23日摄于达古山垭口)

沙窝会议旧址

沙窝会议决议,再次重申红军北上。为方便行军,将红军分为左右路军。张国焘暗中布置,右路军归中央统领,他将前敌指挥部(原四方面军指挥部)放到了右路军,陈昌浩是政委,徐向前是总指挥;而他自己则和威望极高的朱老总和刘伯承在左路军。这样一来,张国焘就能控制右路军和左路军了。

在张国焘忙于内斗时,老蒋在7月中旬准确预判了红军北上战略意图,并形成书面防御方案。胡宗南部从汉中南下,在松潘轻松完成防御工事部署。兵贵神速。红军从毛尔盖向东翻过雪山拿下交通要道松潘,沿着大路北上到甘肃的计划,变得完全不可行,松潘战役计划取消。

8月20日开完毛尔盖会议。8月21日,红军终于从毛尔盖再次北上,被迫选择穿过若尔盖高寒湿地无人区。这7天行程成为许多回忆录中难以释怀的死亡之旅。10个月前的湘江战役惨重伤亡的故事再次重演。
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5:47 编辑

疑问

先看看关键要地之间的距离,徒步所需时间。

从芦花(今黑水县城,芦花会议地点)至现昌德村,沿着黑水河河谷12.5公里(0.4天),昌德村至下达古寨约25公里(1天),下达古寨至打古山山脚23公里(1天),打古山山脚至血洛村(沙窝会议地点)约25公里(1天),血洛村至毛尔盖(毛尔盖会议地点)约17公里(0.5天)。实测徒步从昌德村到毛尔盖约需4~5天。

中央红军主力7月初翻过雅克夏雪山到达黑水,在黑水(芦花)停留了大半个月,直到8月初才从芦花出发翻越昌德山和达古山,没有迅速抵达毛尔盖,然后又在高寒湿地南北分别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粮食供应也成了大问题,是因为一直在等待张国焘的部队。而张国焘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和借口进行战术拖延。

红军有计划但未成行路线是松潘战役计划,是从毛尔盖向东,翻过高海拔雪山垭口,攻打松潘县城。二者直线距离约50公里,估计需2~3天。但在松潘有向北的大路至甘肃,不需要穿过无人区高寒湿地。然而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已经抢先在松潘构筑了堡垒,红军很难突破。稍纵即逝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于是只能选择不毛之地,从毛尔盖向北20公里越过长江和黄河分水岭,正式进入长度约75公里的高寒湿地(红军实际行军时间7~10天)。

这片高原湿地现在名为,荣登《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十大最美湿地。红军长征期间,若尔盖湿地属于松潘县,人迹罕至。如今建设了若尔盖县城,公路可以横穿,湿地面积也小了不少。

8月29日包座战役由徐向前指挥,击溃了拦截的国军,打开北门出口包座。
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5:37 编辑

重走长征路 参观芦花会议旧址 思考红军由破到立的蜕变之路

长征是党和红军由破到立的蜕变之路,里面有很多励志的故事。如果在逆境不知该如何自救,在低谷时不知该如何自愈,不妨试试研读长征史,看看史上最牛“创业团队” 碰到哪些问题,具体是如何做的。

这些天,我一直带着疑问徒步,思考红军行程不合理的原因。7月24日是2022年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天,带着疑问我去了芦花会议旧址。

当天下午回到黑水县城,在县人民医院做完核酸检测后,看看时间还早,就准备去芦花会议旧址碰碰运气,不知道周六是否开放。下午2点骄阳暴晒着,好在黑水河边能够感受到清凉的河水。终于等到一辆的士。司机看我徒步装扮,居然拒载,告诉我可以从医院后面的石阶走上去。黑水河边的县人民医院海拔2333米,是县城最低点,而芦花会议旧址在半山,海拔约2450米。我气踹嘘嘘爬过陡峭的阶梯,跨过马路;又是陡峭的阶梯,再跨过马路;再走一段正在修公路的陡坡,来到芦花会议旧址。周六这里只开放小楼外观和一楼的小黑屋(桌上有签名本)。二楼的会议室关闭,相邻的纪念馆连广场都进不去。

学习到很多红军长征的知识,谢谢楼主

时间不够,只到了达古山垭口。希望下次。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