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金紫荆 于 2022-11-27 16:11 编辑
北上 VS 南下
因为大部分军队掌握在张国焘手中,为了团结大局需要一起到陕北,为了**的总体利益,中央做出了很大让步。王稼祥直言要对张国焘开展党内斗争,甚至开除党籍,都被教员拦下来。教员并不是看不出来,张国焘想将党政军大权一把握了。除了“党指挥枪”的底线,他还是希望尽量争取张国焘对北上的支持。在教员看来,大家都是为了革命,目的都一样,能友好相处,就尽量少闹矛盾。
结果张国焘阳奉阴违,持续搞小动作,9月8日夜发密电,准备武力逼中央南下。叶剑英获悉电报,马上报告教员,当即决定连夜北上。幸好9月10日徐向前带兵追上来时,守住了“红军不打红军”的底线。
在沉闷的气氛中,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人各自朝相反的方向走去。离开时,教员骑在马上,说不心寒是不可能的。让步如此之大,做了这么多思想工作,结果数万四方面军一个都没北上,连炊事员和马夫都走了。原本人就少的中央红军越发显得单薄,朱老总和刘伯承、五军团、九军团都丢在了左路军。教员手里能动用的只有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的疲惫之师,能打仗的才几千人。后来,教员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1935年9月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张国焘收到了陈昌浩发来的急电,得知中央机关在夜间从包座秘密北上,暴跳如雷。9月9日晚上十二点,在陈昌浩、徐向前都熟睡的时候,张国焘发来一封电报,详细说明了南下的原因和理由。这份电报能较为清晰的说明张国焘为什么要南下,现将全文贴出来。电报到的时候,中央已经走了。
徐、陈并转恩、洛、博、泽、稼: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脚病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各级**,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岸到松岗,约六天路程,沿途有二千户人家,每日都有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崇有六千户口,苞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绝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绝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如何?立候示遵。
9日24时
是不是觉得张国焘南下的理由,貌似也挺充分?然而我们现在回头看,张国焘的战略眼光不够,胸怀不够,不能从全局看问题,看不破潜藏在迷雾背后的本质,最终南下碰壁,只能再次北上。

已经单独北上的一方面军,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的形势极其严峻,容不得半点耽搁,必须尽快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出来,既要处理张国焘的问题,还要处理接下来的行军问题。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的领导(除重病的周恩来)、军委纵队领导、红一、三军团领导,齐聚甘肃迭部县达拉乡俄界村,召开了为期半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俄界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和张国焘的问题。

俄界会议旧址
这次会议是长征以来紧急程度可能仅次于遵义会议的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生存问题,给中央红军的军事路线定性;而俄界会议则初步解决了中央红军的发展方向问题。教员首先做了一个报告(节选):
向南向北的前途,我们应该考虑清楚。向南最后是没有出路的。地形上不好,少数民族地区给养无法解决,红军只有减少没有补充,战略退路也没有。南下在政治上是没有出路的,中央不能让一、三军团去走绝路,而变更北进的方针。
我们坚持向北发展的基本方针,向黄河以东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变成瓮中之鳖,我们能够到达目的地,只要我们保持数百**,几千战士,这就是很大的胜利。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团结。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要以超出寻常的工作来完成任务。
今天对四方面军的问题做了总结,这次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张国焘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的军阀主义,将来可能发展到背叛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教员强调要北上渡过黄河发展的决策,是从全局考虑的,北上抗日的大旗可以团结很多人,陕甘地区现在虽然艰苦,但大多都是汉民,从长远来看,是利于红军发展的。
教员的思路是在防御中进攻,在进攻中防御,红军要发展、要壮大,要主动出击、要争取主动权。而张国焘南下的本质是想找一个地方藏起来躲起来,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跑出来。一个强调发展,就算发展很困难,那也要发展;一个则强调要保存实力,能保存多少就保存多少。所以张国焘一直强调北上有多少困难,而教员则一直强调南下的局限性。
是张国焘无能吗?并不是,张国焘是精英,履历光鲜,但他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到了关键时刻,不能在眼前利益和未来发展中做出正确取舍,总会不自觉的想保住眼前利益,从而失去了未来。就像当下有些人总会感慨,要是五年前能坚持做什么就好了,要是五年前胆子能大一点就好了。
普通人能看到一年后,就能衣食无忧;再厉害点能看到五年后;而教员就厉害了,他能看到几十年后。伟人就是伟人,格局大,眼光长远。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
张国焘违抗中央决议,坚持南下的核心出发点,还是他不相信农村道路。张跟王明、博古等人的关系虽然不好,可他们都深受苏联影响,是城市道路的拥护者。博古和李德经历了反围剿和湘江战役连续惨败,受了教训,有所收敛。
但张国焘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北上让张国焘看不到革命成功的希望,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知。他过往的经历和所学习的理论、继承的经验,都告诉他农村道路不可能走通,到陕北就是死路一条。
军阀混战期间的经验,成都平原富庶,川军好对付,这既是他坚持南下的主要原因,也是四方面军这么多人都支持张国焘的重要原因。
其次,张的掌控欲很强,当他发现可以用军权胁迫党权的时候,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总之,张国焘最终走上分裂的道路,其原因是复杂且深刻的,但要辩证的去看这件事。一、四方面军分手的坏处很明显,但也不是全无好处。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不相信农村道路的人,不止张国焘一个,是有一批高级**都对农村道路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他们幻想能够简单复制苏联的做法,他们被第三国际看重和扶持。李德和博古的失败,让党内**明白了教员的军事路线才是正确的。而张国焘的失败,则让党内**认清了在当时的中国,城市道路是真正的绝路。要想取得革命胜利,还得拥护教员的正确政治路线。
重温这段给党带来重大损失、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不能简单的把张国焘看成“军阀”,军阀是他的一个特征,不是全部。张毛之争是路线之争,是思想之争,最终要通过以后各自的实践,才能看出棋高一着的是谁。在1935年9月没有跟随北上的原红四方面军人员(右路军),教员为他们撰写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里面有神一样的预言:
南下的出路在哪里?
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
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的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
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