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3日。趁着清明节放假,我去了 江苏 镇江 游览。我去之前对 镇江 的历史人文也略有了解,我看了蚂蜂窝里的游记, 镇江 并没有给我留下很高的第一印象。但是我想到我的祖先历史上也应该多次经过 镇江 , 镇江 又有如此多的古诗吟诵,还是觉得应该来。 镇江 虽然现在是苏南小城,经济不如苏南其他城市,然而它在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3000多年建城史,论历史长度 江苏 省内只有 徐州 可以与其相比。曾经是春秋吴国的发祥地之一,做过 孙吴 的都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北方居民南迁南方, 镇江 是最重要的渡江点。它在东晋南朝时期是首都建康东面的大都会,地位相当于清末民国前期的 天津 。发生在 镇江 的事件和 镇江 人深刻影响了东晋和南朝政局。同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发生了许多影响 中国 历史进程的著名战争。(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我的祖先带着家族从 山东 聊城 莘县 举家迁往 苏州 ,应该就是在 镇江 渡过的长江,1376年明朝洪武九年,朱元璋迁徙 江南 富户去江北定居,我的祖先就在 苏州 迁往 淮安 的人中,也可能就是在 镇江 渡江。前两次都是我的推测,然而1949年4月23日我的祖父母随共产党银行从苏北进 上海 时确实是从 镇江 丹徒县过江。)虽然游览过程中我会有到 镇江 来看看就当是换个地方看看的想法,但是到了第二天 镇江 却给了我惊喜。这里既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著名景点和饭店也有比著名的东西优秀却养在深闺人不识,容易错过的好地方。
镇江简介
镇江 位于 江苏 南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南京 之东, 常州 之 西北 ,与 扬州 隔江相望。古称朱方、宜邑、京口、南徐、润州,别称北府。
镇江 历史悠久,商代是土著居民荆蛮族聚集之地,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三国东吴创业地之一、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之乡),从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运的 江南 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 江苏 省会,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
早在西周康王时(前1020~前996年), 镇江 为宜侯封地,“宜邑”作为西周姬姓诸候国“勾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同时也具有军事驻防性质。春秋时属吴,称为朱方。朱方被吴国设置为“朱方之县”,这是春秋时吴国唯一见录于史藉记载的县名,朱方是当时吴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城邑。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楚灭越后,名谷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帝东巡时以谷阳有王气,遣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筑驰道,改称丹徒。秦灭楚后,置三十六郡,丹徒县属会稽郡(今 苏州 ),丹徒县治设于丹徒 故城 。汉代丹徒设左、右尉,县城有城隍庙、东岳庙,当属万户以上大县,具一定规模。丹徒 故城 滨临长江,城东南即是徒阳运河入 江口 “徒儿浦”,是一座古代河口城市,与运河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也是 临江 踞守掌扼交通咽喉的军事要地。至唐仍有 故城 。
镇江 之市区,秦汉时为京口,三国时已有京城,东汉后期即有城垣,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城垣为土城,以山为垒,以土为城,《南齐书.州郡》称“京城因山为垒,望海 临江 ,缘江为境”,应是较大范围的城池;《京口山水志》曰“郡城周十三里,即吴京城故基”;《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孙韶“缮治京城”。元《至顺 镇江 志》载:“郡城周迴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晋宋间, 城固 不废。”但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 苏州 )移驻京口,在北固山前峰即今鼓楼岗一带筑子城,号铁瓮城,作为治所。《舆地志》载,子城周迴630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208年。孙权将 孙吴 都城由吴( 苏州 )迁到 镇江 铁瓮城,建都 镇江 4年,212年迁往建业( 南京 )。以后历代筑城均以北固山为中心,逐步扩展。东晋时期,郗鉴曾修子城,王恭亦对子城进行改建。东晋初,京口为晋陵郡治,刺史郗鉴当时出于军事防卫需要,在铁瓮城以东修筑了晋陵 罗城 ,该城即晋陵之郡城——京口城,为子城之 罗城 。 罗城 位于市区 东北 的京岘山的余脉上,城垣走向随京岘山向城区和长江边的山势曲折蜿蜒,城垣大部分是依山加土夯筑而成,“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北城垣濒临长江,平面略呈梯形,城周长约十里。至唐、宋时期,该城废弃。今考古证实城垣遗迹尚存2000余米,有多处夯土城墙的一侧或两侧有砖砌护墙,砖上印有文字,其中有“晋陵”、“晋陵 罗城 孟胜”、“砖城”、“花山”、“ 罗城 砖”、“东郭门”、“南郭门”等砖文,未发现晚至宋代的夯土城及文字砖。
在六朝史上,京口的显要政治、军事地位。对此,古人多有评论,“京口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流”,形势险要,是帝王辈出、兵家必争之地。宋人汪藻曰:这里“ 千山 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读史方舆纪要》引《江防考》称:京口“实天设之险”。杜佑《通典》指出:“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 洛阳 之有 孟津 。自 孙吴 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致”。《六朝都会》第二章“帝王之乡”说道:“六朝时期的皇帝,除东晋外,均与 镇江 息息相关”。并作了一个统计,“在现今 镇江 辖区内就出了29位皇帝(含称王者),其 中东 吴4位、刘宋8位、萧齐7位、萧梁3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名垂千秋的开国皇帝,如刘裕、萧道成、萧衍。另外,孙权虽非 镇江 籍,但其祖辈即徙居 丹阳 ,确也与 镇江 有关。开国之君陈霸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也与 镇江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玉国先生称谓“六朝时期的京口是帝王之乡、龙兴灵地。”在军事上,东晋政府在京口招募并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北府兵”,这支军队在 中国 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出生、成长在京口的刘裕即北府兵出身并依靠“北府兵”夺取皇位建立宋朝的。当时流行一句名言:“京口兵可用,酒可饮。”足见其地军事强盛,经济发达。在六朝史上,京口举足轻重。刘裕在其遗诏中还特别指出:“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自东吴孙权到南朝刘裕,占京口者,得皇位,这是历史事实。据历史文献称谓,京口,在六朝时期“亦一都会也”,不言而谕。首先算其人口,六朝时期当地居民有20多万人。自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中原人民开始相继流迁 江南 ,到东晋制定侨寄之法,京口侨立南 徐州 ,据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南 徐州 的侨民达22万人,比本地居民还多。这样京口的人口总计可达四、五十万人,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大军。京口的经济特别是商贸经济,借助显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和便利发达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发展机遇。六朝京口各类手工业,如铜铁冶铸、造船、砖瓦、陶瓷、金银、制玉等行业兴盛发达。 如东 吴京口铸造铜镜匠师东渡 日本 传播技术。六朝时,我国的“百炼钢”已经产生,而茅山隐士、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更发明“灌钢”新技术,炼成质量较纯的钢铁,打造刀剑锋利无比,以及制造镰刀等农具,对发展生产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京口商业繁荣,是高商巨贾云集之地。地官商合流是当时商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居住京口的王室皇族和富商巨贾无不利用这里优越的交通便利条件,大搞商货转运活动,聚敛财富,史称“京口重镇,职吏数千人,前后居者皆致巨富”。 镇江 历史上著名的万岁楼、芙蓉楼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杜牧诗云:“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是对京口当时一派繁华的真实写照。南朝时期,刘义庆在 镇江 创作 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刘勰在 镇江 完成 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萧统在 镇江 编成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还整理了当时存世的三万多卷古籍,祖冲之在 镇江 研究推导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6926到3.1415927之间。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将贺若弼从 扬州 渡江攻克 镇江 。贺若弼军在隋朝消灭陈朝的战役中重创陈朝军队主力,并和从庐州( 合肥 )出发的韩擒虎军一起攻克陈朝都城建康。( 南京 )。县治从丹徒移至治京口,此后固定于京口。开皇十五年置润州。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拓开 江南 运河“自京口至 余杭 (今 杭州 )八百余里”。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润州刺史齐濣于江北新开伊娄河,在 江南 移漕路自丹徒口至城西京口港,设京口堰,使大运河与长江在京口交会,南北运河相接,京口港成为这一交叉水系上的枢纽港,主要功能是转运漕粮与贡品,极大的促进了 镇江 经济的发展。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观察使王璠筑子城之东西夹城。东夹城自子城延出,经东门坡到清风桥(范公桥)一带。城门有二,南曰 建德 ,后改为朱方;西曰清风。西夹城经千秋桥、万古一人巷到高桥北一带。城门有二:东曰千秋,后改名铁瓮;西曰崇化,后改名高桥。《至顺 镇江 志》载:“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周宝为镇海节度使,筑 罗城 。该城土筑,又名土城。五代十国时期, 镇江 先后属于 合肥 人杨行密建立的杨吴和李昪建立的南唐。南唐时,润州刺史,名将林仁肇曾修子城。
北宋徽宗 政和 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 镇江 府,此为 镇江 行政建制得名之始。1126年,宋徽宗曾率领亲信逃到 镇江 ,躲避金军, 镇江 发出的命令通行北宋长江以南,宋徽宗在 镇江 度过了几个月骄奢淫逸的逃难生活。1130年发生在 镇江 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率军8000击败金朝完颜兀术10万大军,奠定了南宋、金朝对峙的局面。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 镇江 知府史弥坚重修 罗城 ,增开城门7座。但到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已废其五。仍存城门12座:东面有 青阳 门,南面有南水、通吴、仁和、中土4门,西面有登云门,北面有定波门,西南有鹤林、放鹤2门, 西北 有还京门, 东北 有利涉、通津2门。宋代城市规模扩大,志载宋代 镇江 城内有7坊:崇德坊、 化隆 坊、太平坊、践教坊、 静宁 坊、临津坊、还仁坊; 33条街巷,城市中心移到大市口一带,至今未变。到理宗(1225-1264年)时,城市人口达到近17万人,其中城厢区人口达5.68万人(城市人口17万人存疑,可能指丹徒县总人口)。
1275年元朝大将阿术(那个字很像,念ZHU,打不出来)在 镇江 与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大战,击败宋军,此后南宋 江南 各地土崩瓦解,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了。元初,“凡郡之有城廓者皆撤而去之”, 镇江 城廓听其败坏。至元代中业时,城市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1年), 镇江 城区有7隅、28坊、5市、7街、82巷,城市人口有19万人(我觉得应该是丹徒县人口),其中城区人口为6.5万人。元末明初,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 镇江 ,派驻守 镇江 元帅耿再成在宋元废城的基础上开始重新筑 镇江 府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指挥宋礼加砌砖石,城周9里13步,高2丈6尺,有4座主要城门:东曰 朝阳 ,西曰金银,南曰虎踞,北曰定波。西门北侧还有一小门。清代实测,城周长12里有余。面积约2.8平方千米。1645年多铎率领的清南征军在 镇江 经过激战击败郑鸿逵率领的明军,攻占城市,渡过长江。1658年郑 成功 发起长江之役,曾在 镇江 和瓜洲渡大败清军。 清康 熙元年(1662年),将军刘之源重修。此后多次修缮。是为“明清府城”。明清时 镇江 港成为粮食、棉布、丝绸、木材等商品的中转港。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多次来 镇江 视察。
1842年, 英国 军队攻打 镇江 , 镇江 的八旗军在海龄带领下英勇奋战,进行了鸦片战争中 中国 最强的一次抵抗。英军占领 镇江 后切断了运河这一清朝经济命脉,继续向 南京 进军,清朝被迫与 英国 签订《中英 南京 条约》清 咸丰 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 镇江 ,在明清府城北部沿江一带加筑外廓,志称“ 新城 ”,长6里200步,共18座城门,面积约1.2平方公里,太平天国失败后, 新城 逐渐毁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新城 被清政府拆除。现尚存姚一湾小营盘残垣十余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 天津 条约》中, 镇江 与汉口、 九江 、 南京 等沿长江城市被列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人在城中设立租界。 咸丰 十一年(1861年), 英国 在 镇江 云 台山 取得土地156亩永租权,设租界。租界范围包括云 台山 下西至小码头,北至江边, 东至 镇 屏山 巷,南至 银山 门街。
镇江 辟为商埠后,随长江航运兴起, 镇江 商业发展迅速, 镇江 发展成为长江下游航运和商业重地。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9年),城市街巷扩大,人口增多,光绪年间有6市、24坊、35街、154巷。到宣统三年(1911年)时,人口达到47.76万人(这是丹徒县总人口),其中城厢区人口有12万多人。沿江市街更向西发展到金山河一带。1908年沪宁铁路修通,市区又渐次发展到西火车站,此期间城墙开始陆续被拆毁,城内外融成一体。(但清末海运兴起,漕运废止, 镇江 一度衰落。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定 镇江 为 江苏 省会。时 镇江 县城城垣周长为7280米,城区面积约4.22平方公里。(18年2月)次年, 江苏 省政府迁至 镇江 。(是年)省政府成立省会建设机构,开始拆城、填河、筑路和营建公共建筑,先后修筑 中山 路、中华路、金山路、林隐路等干道,形成新的干道网,但城市道路东西向多,南北向少。至1937年日军侵占 镇江 前,城市总面积为19.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75平方千米。1935年 镇江 有城市人口18.9万。到1949解放前夕,建成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
镇江 的主要景点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 镇江 博物馆、西津渡、赛珍珠故居、 镇江 醋文化博物馆。最著名的饭店是宴春楼。香醋、肴(xiao第一声)肉、锅盖面是被称为 镇江 三怪的特产, 镇江 的蟹黄包和京江脐也比较有名。产茶叶金山翠芽。 镇江 是座具有北方特点的南 方城 市,民风兼有北方豪爽、 大方 、朴实与南方灵秀、多文才的优点。古今名人有,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南齐的建立者萧道成,南梁的建立者萧衍,昭明太子萧统,晋代炼丹家葛洪,刘裕的主要谋士刘穆之,《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桥梁之父茅以升, 美国 著名作家赛珍珠。(以既是出生地或父亲出生地,又在 镇江 生活过多年为标准)
镇江大酒店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基本上都是下雨的, 合肥 的镇 江都 下雨。4月2日我乘坐9:24从 合肥 南开往 镇江 南的G7194次列车,火车上一位用 上海 话说“ 上海 怎么怎么样”一个矮瘦黑带眼睛的 上海 男人看到我,以为我要去 上海 ,露出轻蔑的笑,我看出来了,立刻回击“我可不是像有些人想的要到那里”那 上海 男人张大嘴巴,十分生气。大约一个半小时到了 镇江 南站,这 镇江 虽说在 江南 ,却是在 合肥 的 东北 方。出了 镇江 南站以后打车去之前预定的 镇江大酒店 , 镇江 南站打车很好打,而且都是打表的。几位等在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其中一位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是 合肥 人,然而我在 合肥 时, 合肥 人都说我普通话很标准,没 合肥 口音。司机季军师傅知道我是外地人没有绕路,带上我,中途还带了两位女生去 镇江 火车站。最后表上24元,实际只收了20元, 镇江 本地土著看到我大多露出善意的微笑。初识 镇江 的民风淳朴。

镇江大酒店 是 镇江 一家老牌饭店,我就是看中它老牌、价格不贵、靠近火车站才预定这里。网上预定大床房只要268元一天,到酒店时还免费升级了。酒店虽然外观并不起眼,大楼灰蒙蒙的很老旧,但是内部设施十分新,有保险柜、新式电子锁、 中国 国产智能马桶盖、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客房面积比较宽敞,餐厅菜肴比宴春楼金山店可口、陈设比较讲究,并配有典雅的油画。现在的老板姓周,在酒店柜子里有一位姓周的老画家的介绍和画册,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家,很可能他是老板的亲戚 比如 父亲。






这智能马桶盖我在宾馆里第一次见到,我 青岛 的亲戚家有 日本 进口的,但是这里是 广东 江门 出产的,据说 合肥 也出产。
在酒店入住,放下大部分行李减负过后出门。打车去 镇江 有名的宴春楼,我之前就在网上搜索到的金山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