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故都,三国名城荆州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九老仙都景区(湘东苑与玄妙观)

荆州玄妙观

随后打车10元到九老仙都景区。这个景区门票65元,那导游证不带团是票价25元。九老仙都景区位于 湖北 省 荆州 市 荆州 古城内,北依 荆州 古城墙,沿古城 新北 门内环至小北门范围,全长1.3公里,占地340多亩,大小景点共有十余处,是一处以展示荆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大型历史人文景区。主要景点和展示的文化内容有:“松甲山”——荆楚三国文化、“湘东苑”——南北朝园林文化、“玄妙观”——千年古观文化、“荆楚非遗园”——荆楚非物质文化、“长生古街”——荆楚民俗文化、“古城墙博物馆”——古城墙文化,还有桃花岛、百花岛等诸多景点,每一个景点均以它独有的文化和特性,共同构成了堪比古 希腊 文明而内容又丰富多彩的九老仙都景区。
九老仙都景区不仅有内容丰富的实物景点,景区还根据每一处景点的不同文化和历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点编导了不同的演绎节目,主要表演有“关羽巡城”、“梁元帝游园”、“元顺帝册封”、楚乐表演、荆楚民俗表演等节目内容。这些节目将与景区有关的人文历史和故事,以表演的形式予以展示,让每一位游客在景区游玩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梦回远古,穿越千年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能真正了解到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景区东西两个部分并不相通,我事后才知道东边的几个景区没有去。这里并不止我参观的湘东苑和玄妙观。

荆州玄妙观

这里没有古老的建筑,建筑都是新近重建的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从故居南门出来。
合肥 精华景点介绍请看我写的这两篇 合肥 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这篇因为蚂蜂窝服务器坏了暂时打不开,所以暂时用前面一篇替代)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1622年(天启二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万历五年,多年未见的老父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为官。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功亏一篑,他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14]
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未能尽孝何来忠君。武宗朝的大学士杨廷和也是一代名辅,收到父亲的讣告即回家守制。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给居正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时神宗还不能亲政,国家大政均需居正裁决,不想让居正回家守孝。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及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非议才消止。[15]
1582年6月20日,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14]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1578年(万历六年),张居正以 福建 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1580年(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 浙江 海盐 “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 于田 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1571年(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13]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13]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 中国 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最早于1531年(嘉靖十年)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 江西 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姚宗沐在 江西 ,潘季驯在 广东 ,庞尚鹏在 浙江 ,海瑞在应天,王圻在 山东 曹县 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 江宁 、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14]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14]
张居正的理财政策除了为朝廷公室谋利,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
1582年(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 太仓 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 太仓 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1567年(隆 庆元 年)至1579年(万历七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居正故居

军事上,张居正用戚继光镇蓟门(今 河北 迁西 县 西北 ),李成梁镇辽东(今 辽宁 辽阳 ),又在东起 山海关 ,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 蒙古 首领)为 顺义 王,在 大同 、宣府、 甘肃 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张居正故居

1573年(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11] 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10]
1576年(万历四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 山东 有十七名, 河南 二名,受革职处分的, 山东 二名, 河南 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 比隆 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10]
1579年(万历七年),明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上疏据理力争,言明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甚至因为害怕浪费灯烛,将万历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10]
1580年(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 保定 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1

张居正故居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自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 世宗 遗诏,纠正了 世宗 时期的修斋建醮、 大兴 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1568年(隆庆二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7]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八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8] 。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张居正故居

1570年(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攻 大同 ,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 大同 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崇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7]
张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 中国 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9] 然后,张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汉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不再侵犯 大同 ,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10]
1571年(隆庆五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 顺义 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 太仓 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 凌云 翼、殷正茂等 平定 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