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至4月7日,清明放假期间到了
湖北北部的该省第二大城市
襄阳旅游。今天的襄阳旅游名气远不如湖北省会
武汉。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我以我的历史知识了解到,这里从东汉末年到南宋时代是湖北省两个主要城市之一(另一个是
荆州),隋唐时代湖北最大的城市。襄阳位于中国南北方交界处,南北分裂时期,南北方政权的分界线多在襄阳一带,在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战,最有名的当属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战役、500年梁武帝萧衍襄阳起兵代齐建梁和1268-1273年元朝灭南宋的关键战役襄樊战役。这个城市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的。加上我还没有去过湖北省的北部,所以就选择这里作为清明旅游地。
襄阳简介襄阳位于湖北省北部,汉江中游,南襄盆地中,自古为沟通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襄阳境内发现了距今20万年前的史前遗址,早在夏朝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襄阳分别属于荆州和豫州。到了商代,在今襄阳地区建立了许多小国,其中楚国就有可能在今襄阳南漳、保康一带。在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楚国的先人在南漳、保康境内的荆山中已经形成比较大的部落,称为荆蛮,又称荆、荆楚等。楚国在商代已得到发展,这使商王朝感到十分不安。公元前1221年,商王盘庚的孙子武丁曾拥兵伐荆楚而到达襄阳。楚国先臣服于商,后投靠于周。在周武王下令天下诸侯伐纣时,襄阳地区的楚国也派兵参加了。春秋时期襄阳先为邓、卢、鄀、罗、鄢、谷、厉、随、唐等诸侯国之城,楚国在春秋晚期灭上述诸国设置县。春秋时期在襄阳一带发生了多次战争。见诸于史载的即达5次。前703年楚巴与邓鄾之战中楚巴两国联军大胜邓鄾联军。公元前604年,楚国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起杨水,以通江汉,使襄阳至江陵的水路缩短千余里。春秋时期楚国在今天的襄阳建立了军事城堡北津戍。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天襄阳宜城境内的鄢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5万秦军讨伐楚国,筑坝开渠引水灌鄢,破城,占领鄢地。襄阳被纳入秦国国土。秦朝襄阳北部属于治所在宛城(
南阳)的南阳郡,南部属于治所在江陵(荆州)的南郡。
西汉初年,设置了襄阳县,属于南阳郡管辖,建立了最早的襄阳城。新莽时期,居住在襄阳枣阳的刘氏家族起兵反对王莽统治,枣阳人光武帝刘秀于25年建立东汉,不久后统一全国。190年刘表上任荆州牧,刘表采取联合荆州尤其是襄阳地主豪强,世家大族的办法,消灭反对派,建立了自己在荆州的统治权威。同年刘表将荆州治所从汉寿(一说江陵)迁移到荆州,荆州成为管辖今天湖北
湖南全省,
河南南部、
贵州东部和
广西北部的巨
大行政区首府。191年刘表率军在凤林关伏击孙坚军,杀死孙坚。因为汉末乱世早期荆州比较安定,大量中原移民逃难迁居到荆州。194年诸葛亮兄弟姐妹在其叔父诸葛玄带领下到荆州投奔刘表。197年失去叔父的诸葛亮带领弟弟诸葛均到襄阳古隆中躬耕隐居。207-208年刘备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战略,有感于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诚意,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208年夏刘表死,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襄阳此后成为曹魏和西晋的荆州治所直到280年西晋灭吴。219年关羽乘曹军
汉中新败,主力集结江淮与孙权作战之机率军北伐襄阳、樊城,首先消灭于禁庞德率领的援襄大军,包围襄樊。曹仁满宠徐晃等死守。曹操与孙权一个忌惮关羽的军威,一个数次被刘备、关羽得罪,希望得到荆州全境,于是二者转而联合,关羽最终败走麦城。曹魏时期,魏国设置襄阳郡,以襄阳为治所,同时将襄阳营建成南方的三大军事堡垒之一(长安、襄阳、
合肥)在襄阳附近驻扎大军,大兴屯田与水利,建立国土南部中央的战争大本营,防范吴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也是襄阳名人辈出的时代,除诸葛亮隐居襄阳十余年之外,襄阳还涌现了庞德公、黄承彦、蒯良、蒯越、蔡瑁、廖化、庞统、黄月英、马良、马谡、向朗、向宠、杨仪、张悌等本地名人。
266年襄阳成为西晋领土。晋武帝司马炎先后派羊祜与杜预坐镇襄阳,做伐吴的战争准备。280年杜预担任晋西线总指挥,带领大军从襄阳出发,攻占吴国荆州首府江陵,并指挥其他三路军队平定招降荆州和交州。羊祜与杜预在襄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与运河,使襄阳的经济大为发展。378年苻丕率领前秦大军围攻襄阳,襄阳守将朱序率部死守,朱序之母韩氏见城西北角城墙不坚固,带领大家在墙内修建了第二道城墙,后人称夫人城。379年经过近1年围攻后,前秦军队攻克襄阳,俘虏朱序。朱序宁死不降,前秦皇帝苻坚为其忠义感动,授官朱序。在383年淝水之战时,朱序在前秦军营中扰乱前秦军队士气,在东晋击败前秦后重新回归东晋。东晋末年刘裕曾派兵从襄阳出发进攻南阳,牵制后秦军队。420年襄阳成为南朝宋的领土。宋文帝刘义隆曾派兵从襄阳出发进击
洛阳。479年归属南齐。495-497年齐明帝萧鸾任命族弟兼亲信萧衍三次救援襄阳击退入侵的北魏军队。498年萧鸾任命萧衍为雍州刺史,坐镇襄阳。萧衍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兵精粮足,又网罗了一批人才。在萧鸾死后,萧宝卷胡作非为,激起各地实力派反对。萧衍也暗生不臣之心。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二月,萧衍在襄阳起兵反南齐。率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顺汉江东下,第二年冬,攻入建康(今
南京)。公元502年,建立了萧梁政权。南梁侯景之乱时镇守襄阳的南梁亲王萧祭举城投降西魏,此后襄阳先后为西魏和北周统治。西魏在襄阳设立襄州。
581年襄阳成为隋朝领土 ,隋朝襄州有人口99577户,是当时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人口在秦岭淮河以南仅次于
扬州和
成都,而同时期江陵只有5万多户,庐州(合肥)只有4万多户,南京、
绍兴只有2万多户,苏、杭不到2万户。隋末天下大乱,李密、王世充、萧铣、李渊先后占据襄阳,襄阳人口锐减。唐朝初年,突厥进犯长安,兵力弱小的李渊一度有放弃长安城迁都襄阳的想法。唐代设立
山南东道,管辖湖北北部和南阳地区,以襄阳为治所。唐代天宝年间,襄州管辖7县,有人口47780户,人口252001人。土贡有纶巾、漆器、柑橘、甘蔗、芋头、生姜(唐代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比现代还高)当时襄阳所产的一种名为库路真的漆器行销全国,被作为贡品上供。唐代安史之乱后,割据黄淮地区的藩镇节度使往往不服中央zf统治,隋朝建成的隋唐运河经常中断,因此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两广、江淮地区进贡长安、洛阳的赋税和贡品往往取道襄阳,从长江进入汉江,经过襄阳换船转运到汉中或南阳,然后走陆路翻越秦岭运入关中。同时北方移民也大量迁居襄阳,促进了襄阳的经济繁荣。唐代襄阳城西的老龙堤和城东南的岘首山下都是极为繁华的客货大码头。由襄阳集并和转运的江汉地区诸州的货物也极为丰富,以丝,麻,绢,布及各种手工业品,以及茶叶,水果,药材等土特产为大宗。 唐朝末年朱温消灭割据山南东道襄阳一带的赵匡凝,襄阳成为北方五代政权先后统治的领土。五代时期,割据江淮江东一带合肥人杨行密建立的杨吴长期和中原政权敌对,一直控制着南至
无锡北到
淮安、泗州段的运河,和
江苏江阴到湖北洪湖的长江以及武汉到今天仙桃的汉江。截断了隋唐运河和长江、汉江的运输。当时臣服中原的吴越、闽国、南汉从海路入贡往往遭到杨吴海军攻击劫掠,只能在远海航行,人员物资损耗很大,于是这三国和湖南的马楚向中原进贡往往选择陆路运输经过江陵、襄阳进入中原,襄阳作为南北物资转运站商业地位仍很重要。
宋朝建立以后,以襄阳为京西南路治所,作为管辖湖北北部地区的一级行政区治所。襄阳府辖六个县,宋徽宗崇宁年间,襄阳有人口87307户。南宋初年,襄阳被金朝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占领,1134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击败金兵和金朝扶持的伪齐军队,收复了襄阳等六个州郡。南宋收复襄阳以后在襄阳设置重兵防守,大力经营襄阳樊城。1257-1273年,蒙元军队与南宋军队为了争夺襄阳地区爆发了七场战役,争夺襄阳、樊城的战役有5次,蒙元前4次围攻襄、樊二城,三次都被宋朝守军击退,一次攻占城池屠杀俘虏全城百姓后弃城而去,又被宋将孟珙带军收复,孟珙收复襄阳后又招募移民定居襄阳,设置重兵,大兴屯田,在城内储备了大量物资,迁移了3万多人定居襄阳、樊城城内。1268年-1273年元朝与南宋的襄阳之战是元朝灭南宋战争的最关键一战,战争持续了5年,起初宋军坚守襄阳、樊城二城,屡次挫败蒙元军队,蒙元也多次打败援救襄阳的宋军。后来蒙古大军截断连接襄阳和樊城的汉江浮桥,以新式武器回回炮攻破相对防守薄弱的樊城,然后猛攻襄阳,城内弹尽粮绝,宋将吕文焕不得不投降。此战之后蒙古大军顺汉江拿下
鄂州(武昌)。突破南宋长江天险,在3年内消灭了南宋军队主力,攻占南宋大部分地区,6年后彻底消灭南宋。
元朝以后襄阳城市地位日趋衰落,1364年朱元璋军队击败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军队占领襄阳樊城。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邓愈率领10万大军北伐南阳,据伏牛山防守,牵制元军在洛阳的一支主力部队,辅助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军主力进攻,然后与明北伐军主力一起会攻洛阳。明朝在襄阳设置襄阳府,隶属于湖广行省。1436年明朝分封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王朱瞻墡从
长沙移封襄阳,建立襄王府。1641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克襄阳,杀襄王,纵兵抢劫襄阳城后撤离。1643年李自成攻克襄阳,在襄阳安抚百姓,李自成军队入城后纪律严明,军队平买平卖,市场交易正常进行。李自成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仿效明朝设立各种zf机构初步建立政权。李自成留下士兵防守襄阳,离开襄阳时焚毁襄王府。1645年清军攻占襄阳。清朝的襄阳城为襄阳府zz文教中心,衙门和府学县学都在襄阳城内,而汉江北岸的樊城是商业中心,商贸繁荣超过襄阳。清代的襄阳是沟通华东与西北、汉中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城内有20多家商业会馆,襄阳与寿县、淮安等城市一样是当时北方陆运与南方水运的换乘点。这里出发的商队通向全国七个省,所以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带领白莲教徒起义,白莲教起义军转战湖北、
陕西。
四川、河南、
甘肃五省,历时八年才被清zf镇压。清朝咸丰年间,襄阳的白莲教徒自称红巾军三次起义。清军与白莲教起义军的战争对襄阳造成很大破坏。清末襄阳有城市人口2万多人,樊城有城市人口3万多人,襄阳城面积2,2平方公里,樊城建成区约2平方公里。1911年11月27日驻扎在老河口的新军起义,参加辛亥革命,11月30日光复襄阳,1912年袁世凯派遣亲信王占元担任湖北督军,襄阳成了北洋军阀地盘,1916年袁世凯死后直到1927年春,襄阳一直为直系军阀地盘。1927年襄阳被国民zf控制,经过中原大战之后为蒋介石直接控制。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李宗仁将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襄阳老河口,第五战区抵挡住了日军对鄂西北、豫南和大别山区的进攻,阻止了日军西进。抗战时期襄阳地区中日双方展开过随枣,枣宜,老河口三次会战。张自忠为国捐躯的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境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复襄阳。1948年7月2日,刘伯承***率领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7月6日兵临襄阳城下,国民党襄阳守将康泽纸上谈兵,战前集中力量在城南岘山修建防御工事,将主力部队和重炮大多布置在城南岘山上,忽视城外东西两面平原地的防卫。虽然刘邓大军无重炮,却选择襄阳城西的平地作为主攻方向,另一一部攻击城东和岘山牵制敌军。康泽慌乱之下遵照蒋介石部署调岘山兵力进入城内“固守待援”,结果岘山援军大部被解放军伏击消灭于襄阳城南。解放军全面控制岘山合围襄阳城。7月15日解放军队襄阳发起总攻,7月16日清晨解放襄阳全城,俘虏康泽。
襄阳市目前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鄂西北,豫南和陕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有襄城樊城襄州三个市区,而樊城区是目前襄阳商业最为繁荣的地区和最大的城区,襄城区是目前襄阳的zz和文教中心。zf部门和学校比樊城多。襄阳菜属于湖北菜的襄郧菜,以烹调肉类为主,讲究鲜辣。襄阳的特产有大头菜(蔓菁)、襄阳米酒、葛粉、襄麦冬、柳编等。名人主要有刘秀、习郁、庞德公、庞统、马良、习凿齿、韦睿、杜审言、张柬之、孟浩然、皮日休、米芾、王聪儿等。襄阳美食中最有名是襄阳牛肉面、牛杂面、牛油面,此外还有宜城大虾、盘膳、襄阳缠蹄、夹沙肉、襄阳炒花饭等,景点主要有古隆中,米公祠,唐城、习家池、襄阳古城墙、昭明台、水镜庄、尧治河、五道峡等。
从合肥到襄阳从合肥到襄阳目前只有往返各一班高铁,且时间点对旅游者不太合适。可以从合肥坐高铁到武汉站或汉口站转乘武汉到襄阳的高铁去。中间经过九省通衢大武汉,很多南京人到武汉下车,游览这个他们之前期望很高,但去了之后必定后悔的城市。我曾经到武汉游览过,还四次路过武汉,然而如果你们到合肥仔细参观过,就可以发现武汉这个中部最大的城市现在的城建十分落后,市容破旧,高铁站也落后,旅游景点论古建、古镇、湖泊完全不如,湖北省博物馆和
安徽博物院也是一个档次的博物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都被合肥景点完爆。武汉做菜个人觉得也是质次价高的,我知道有无知浅薄之人认为我在自夸,不过你们骂人之前
http://www.mafengwo.cn/i/6542609.html可以看这篇对比的游记。在我身边接触的人说武汉不好玩的占大多数,没人认为武汉好玩。大部分游客其实并不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他们只是去有名景点玩而已,而有些知名景点其实徒有虚名。我是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噶人主要以参观古建筑和自然风景为主,不重视吃,我认为襄阳的旅游景点比武汉超凡脱俗,所以我就来襄阳旅游。当天早上9点04分高铁从合肥开出,2小时到达武汉站,在武汉站简单吃了午餐之后坐上12:15开的武汉到襄阳的高铁,15:16才到达襄阳。我之前以为襄阳既然说西南官话,口音应该和武汉,荆州差不多,到了车上听到当地人讲话才发现虽然襄阳说西南官话,语音却和河南的中原官话比较像,词汇倒是西南官话居多。到了襄阳站以后排队打车到米公祠。个人感觉襄阳当地人长相有点像我在陕西关中见到的人,有很多国字脸的人,口音也受到一点三秦的影响。
襄阳米公祠4月5日大概15:45才坐上出租车,大约16:10分到达樊城区的米公祠。

米公祠
襄阳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字,坐落在樊城汉江边,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襄阳人,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米芾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宋徽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朗。能诗文,擅书画,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米芾的书法是宋代四大书家中水平最高的,尤其是他的草书。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希望能收藏米芾的真迹,临摹米芾的书法。米芾的书法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由米芾后代出资修建,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米芾后人再次集资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