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与泪水一齐流下——2023年雪宝顶冬攀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本帖最后由 Wehrmacht 于 2023-2-22 23:02 编辑

前言

这或许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攀登,那么多人已经来过,还有那么多人将要前来。我们带着勇气来了,也许我们将会带着伤痛离去;我们不会再来,只会将记忆永远留在这条沉默的山谷里。
一、前期准备
1、必要性
雪宝顶系岷山主峰,海拔5588m,是一座中级技术性雪山。本次攀登中,大部分选项的难度值是最大的——阿尔卑斯式、全自主(我是队长)、冬季攀登,成功完成意味着跨入专业登山门槛。我社团将到达新的高度和难度。
2、可行性
元旦节期间攀登了都日峰,对当地接待、气候等情况比较熟悉;参加了中登协首届首都高校户外社团攀冰培训班,扎实提升了冰雪作业技术;中登协孙教练提供了符合技术攀登要求的冰爪;从人大登山队借来了高山靴和小冰镐
3、装备准备


1)个人装备(略)
2)个人技术装备
SCARPA高山靴、kailas卡式冰爪、BlackDiamond小冰镐、半身式安全带、8字环下降器、右手手式上升器、铁锁*7、120cm扁带、60cm扁带、2m6mm辅绳、150cm菊绳、抓结*2、自动锁。
3)公共技术装备

我携带的:17cm快挂*3、25cm快挂、岩塞*10、岩塞摘取器、冰锥*4、冰洞钩、雪锥、60m8.7mm主绳、16m6mm辅绳。

其他队员携带的:快挂*4、雪锥*2、冰锥*6、岩塞*10、技术镐*4、20m8mm辅绳。
4、队伍组织

发起本次活动,在8264平台“山伍成群”板块发帖如上。最后组成的是三人队伍:苏丹、付哥、方湛,前二者均有川登协协作证和丰富户外经历。最终,这支队伍将登上5588m。

5、经费预算

全部行程预计花费1500元。
二、行动纪实
(D1=2023/1/24,以此类推。)

D1

经过大禹故里。

8:40到15:20,乘坐付哥妈妈的哈佛四驱柴油车直达上纳咪村(一个巨大的Thanks!)。一路上阳光灿烂,我们对此大为意外。一般而言,好天气是留下来冲顶用的。

初见雪宝顶。

我登山队的旗帜与山鹰社、地大、电子科大、西南大学等名校旗帜并立,而克伯牙家却没什么变化。忽而生出一种故地重游之感。

下午前往离村庄最近的亮冰坡进行攀冰训练,包括:冰坡行走的德式和法式步法;顶绳建、拆站;滑坠制动技术。苏丹提醒我1)在制动一个滑坠时要明确抬起穿冰爪的双脚2)建立保护站时最好把第一颗用于自保的冰锥打在欲建站区域的上方,以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3)可以用向导绳建立保护站。

(本《确认书》包含隐私信息,内容为:“本人确认,当地zf已向本人告知以下安全事项:1、攀登路线无任何防护措施和警示标志,山陡路险,安全隐患大;2、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极端气候随时可能出现;3、此地通讯、医疗和救助条件差,救助时间长、难度大;4、当地zf严禁非专业登山队进行攀登。但本人原因继续攀登雪宝顶,并自行承担登山的一切后果。”)

当晚,作为队长带头签署了《确认书》,自此一切都要由我们的血肉之躯来承担,这是我们的选择,又不是我们的选择。一个庄严的时刻。

D2

10:00从上纳咪村克伯牙家开拔,矮种马背负70kg的物资前往大本营。人总是爱马的,在那粗粝的毛皮之下蕴藏着多么持久强健的力量!只有在与大自然永恒而悲壮的抗争中才最能生发出这些在当代愈发受到珍视的宝贵品质——坚韧不拔、恪尽职守、顽强不屈、忠贞不渝,而吾辈城市青年却早已痛失!

队伍在从机耕道转向小路的岔路口休息。

向垭口轻装行军。

颓圮的喇嘛庙作为我们的地标。

翻上第一个垭口,高度上升约600m。

当地人堆砌的玛尼堆。登山队要将自己作为路标的石堆和作为信仰的加以区分。

13:30到达畜力运输终点。由于时间尚早,决定负重行军至3:30,将本营位置前移以减小第二天运动强度。

郎俭的墓碑。你为之奋斗和最终为之牺牲的事业不会后继无人,郎杰继续前行在你奋不顾身扬起的旗帜所指引的道路上。山的儿子,回家吧,那里有你温柔的港湾。三鞠躬。看到这块石头,你就知道,世界从未将你遗忘。
周慧霞,这次把你的队员们想对你说的话带到5588m,你正如那水晶石,无瑕,永远。
大海,不论能否看到那堆冰冷的石堆,我总能看到,你在山里,很快乐。
程伟,爱山的人,你为何独自留在山上?沉寂的诗为谁而吟,悲哀的歌为谁而唱?但是,你不能沉默,你不能悲哀,因为你欣慰地看到,后继而来的人们,正把你曾经走过的道路踏响!在狂风呼啸的日子里,在暴雪纷飞的黎明和黄昏,雪宝顶因你而更添一层光芒。
是的,登山队员们永远都是向着被死亡裹挟的命运行军的,可他们欣赏这与命运搏斗的悲剧性的壮美!人类中的强者,总有一部分要站在生与死那模糊善变的边缘上,因为只有在持续的生存竞争中,在永恒而注定失败的抗争中,人类的精神才可能达到超越的境界。在这里,有人离开,有人留下,但没有人被遗忘。 在此处建立本营,石滩上明显有被平整过的痕迹。建营过程中风力巨大,苏丹的帐篷包装袋被吹飞,我们不得不用石块压好每一件物资,”看来这座山总是想留下一点什么东西的“。 黑夜从天顶中一点点挤出它的空间,天边豁口的一缕缕血红退了下去,孤零零的三顶帐篷就这样独立于天地之间。似从远方传来的一道歌声回响着,越来越淡,越来越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来自雪山脚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来自遥远的布达拉。长风涤荡我的心灵,雪水洗濯我的长发。“从睡袋里向外望去,猎户座今晚异常明亮,孤星高悬,带来远方家乡的问候。是的,地质队员、登山队员、部队官兵,他们都是最亲近这鬼斧神工的创造与毁灭的,谁能说他们没有一颗多愁善感的、敏感的男孩的心呢?帐外,两个不愿睡去的影子晃动着,他们似乎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这旷远辽阔的歌声里……历史上那些著名山难的英灵,那些曾经来过的伟大的登山家们,此刻也与我们同在。

真棒 总结的完整 清晰
本帖最后由 Wehrmacht 于 2023-1-31 23:17 编辑

D3


本营埋物资处。经过仔细观察(付哥甚至用上了他的望远镜),确定雪宝顶传统路线攀登不会涉及大量亮冰路段,遂将4枚冰锥埋下。


负重行军通过乌龟背。由于很多资料对此路段的艰险展现得不够充分,因此队员对这段拔升事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最终处于一种绝望而不甘的心情之中,在脑海中谩骂着向上、向上、向上……呼吸从二十步一喘逐渐变为十步一喘、五步一喘,稍微一个加速就令心脏不堪重负。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这是我自己的decisão,但难道这就能解决一切吗?大家都这么说,可底层逻辑在哪里?

从来没有遇到(或者听说过)这样破碎的岩石表面!风化作用的剧烈,已经使许多岩石化为尘土,上面浮着一层片状易碎的、矿渣般的干旱砾石,大块的石头也总是残酷地背叛你落下去的每一脚,结果没有一处可以说是踩得稳的。最后30米的上升,我们用了将近30分钟。


突击营地也是一个景观台,从此开始有了真正登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队伍在1:30到达4900m的突击营地,开始建营。营址十分明显,队伍选择在稍高的平台搭建帐篷,而下方的平台有剩余的气罐和一把用于平整雪面的耙子。这,在艰苦恶劣的雪线上体现出一种特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Kameradschaft(战友情谊)。 过去的和现在的,乃至未来的此刻都在我身边,我也将对未来尽自己的义务——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而是以自己这代人的成功、失败和奋斗激励、提醒并问候。穿过历史的黄沙和过去活着的人们对话的冲动,不仅是学习历史的最好感觉,更是一种知道自己在这条长河中的位置和归宿的感觉,它无疑将引导我们走向明天。

建营花费一小时,采取的方法是先平整雪面,修建雪墙,再一顶一顶地搭建帐篷,不仅效率高,而且不易被狂风吹跑。最后再将背包内的冲顶物资和技术装备拿出,摆进内帐。内帐照片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本次营地管理的水平和营地纪律的执行情况。


突击营地有4G信号,可以查看最新的天气预报数据。冲顶当天,预计风力达到80km/h,体感温度-37℃,是这几天中气候较为恶劣的一天。

烧水花时间特别多,因为1)融化雪水,先要经历物态变化,此时吸热不升温,之后才开始升温2)没有使用炉头挡风板,加之火枫FMS-105炉头采用了开放式燃烧结构,导致大部分热量都被风吹走而损失掉了3)电打火不可靠,在突击营地则完全失效,只能用火柴点燃4)没有在内外帐的间隔,而是直接在外帐外烧水,环境温度低5)锅具是伞兵饭盒而非火枫专用锅具,锅底受热面积小6)为节约燃气,多次熄火、点火,实则得不偿失。



夜色如约而至,但远比山谷里的开阔寂寥。这天晚上,我看见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口,而明天又要来了……

顶着轻微高反尽量吃了晚饭,几乎要吐出来,这不利于早睡,也无法消化。明天就是突击顶峰的日子,但整个队伍却出乎意料地平静。后来我才知道,对于一名身经百战的高山运动员而言,这只能算作一次强度较大的拉练,因此他们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志在必得,而最磅礴的力量往往就诞生于这样的状态中。

营地温度不低,在-10℃以内。

本帖最后由 Wehrmacht 于 2023-1-31 23:25 编辑

D4

规定凌晨4:30起床,6:00开始突击顶峰,事实上6:32才全员出发。这已经不算早了。许多大型队伍选择凌晨2:00或更早冲顶,中国的国家登山队也很早就有了”早行军,早露营“的原则。


第一道障碍是黑色走廊的雪岩混合地段,坡度50-60°,由于今年夏季干旱而雪量较少,风化松动的岩石大范围裸露。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星光的黑色夜晚,暗淡的雪光只能给出雪岩地形的模糊分界;黑色走廊冷酷、高耸,向一支烟囱直插云端。730天亮,可以看到队友使用攀冰的高低镐技术上升,而我采取了传统的阿尔卑斯式攀登使用大冰镐的技术——双手在胸前横握冰镐,一手握镐头
三通处,镐尖朝下,一手握冰镐下方1/3处(双手距离约等于肩宽);双臂用力将冰镐尖扎牢于冰面,然后依次移动双脚,反复进行。作为补充,也不时使用冰镐尾刺作为支点上攀。这是本次攀登路线最陡的一段,亦完全可以使用常规的大冰镐通过,而不必使用昂贵沉重的小冰镐。如此攀登就像一位攀登者说的那样,”如果我是一道激光,我就可以将那面岩壁烧穿”!

经过两个小时的攀登,队伍于830顺利攀上黑色走廊,到达5100m高度的传统突击营地。最后一段路线,苏丹和我向上,付哥向右,向右是接近营地的方向。


岩石异常破碎。


从黑色走廊向下看,来时的路清晰可见;向上看,顶峰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现在,队伍需要通过的是臭名昭著的骆驼背路段,其特点是岩石破碎,暴露感强,且以往资料显示可能存在暗冰。在《技术细节说明》中考虑采取全程行进间保护的方式通过,但速度慢,何况只有在相对稳固的侧向岩石上才能用岩塞设置可靠的保护点。虚假的安全感还不如没有,因此所有队员采取无保护通过的方法在骆驼背上行军3小时,并且这是危险的。事实上,直到裸岩下降,都没有进行任何技术操作——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不可避免地占了上风,我们许多次嗅到死亡的气息,却没有被推下死亡的深渊。


行军队列在骆驼背山脊路段艰难上攀。


发现多处雪檐,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进入裸岩下降段,观察到高处岩石上有二新建的挂片保护点,其中一保护点上有一把小型铁锁,连接一根些许起毛的8mm白绳。队员对此段绳索是否可靠产生争议,最后苏丹冲锋在前,率先用管式保护器缓慢下降,于是我接着利用8字环保护器沿该岩峭壁靠右槽状部位下降。不久付哥也下降到底。然后利用上升器爬升一段不太陡峭的岩石台阶。由于全队只有苏丹一人携带了上升器,因此在他上升到顶后在上升器上扣一把小锁,沿绳下降到底,以便重复利用。此法乃即时创新。后来在雪坡路段下降时,冰雪锥等保护装置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下方的领攀者传递的。

雪况良好,脚印明显,推测是一个月前川藏队大部队留下的。注意不要将暗色雪面误认为是脚印。由于山脊受两侧山谷上升气流影响较小,形成了静风区,粉雪得以堆积于此,十分有利于穿着冰爪行走。在此路段行军可以做到完全克服恐惧感。



1130左右,结束岩石段,进入顶峰前最后650m雪坡(即雪宝顶西壁悬冰川),坡度50°到60°,高度上升300m。在此结组并实施行进间保护作业,苏丹和付哥交替领、跟攀,我在绳队中间位置。计划使用单保护点。绳距4550米,余绳由结组盘绳法分别盘于绳队第一人和最后一人。太阳已经完全出来了,天空水洗一般澄澈,呼啸的高空风唱着自己的歌。我们已经累了,但是每个人都默默地按部就班进行操作,苏丹的眼睛里甚至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喜悦——所有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最后的雪坡时令人疲倦的,但你不能对山着急。每一个假顶都是雪宝顶对你开的一个玩笑,它无不在刺激你加快脚步,突击登顶。时间又过了两个小时,现在只有天空的蓝、粉雪的白和岩石的黑,还有自己粗重的喘息声和远处云朵无声的飘移。这于我而言正如同一场战争。Alle gegen die letzte Piste!


登山队员向顶峰发起最后的总突击!

2023年1月27日13时34分,苏丹第一个站上了岷山主峰,海拔5588m的雪宝顶!接着是我,不久后就是付哥。天地突然之间变得开阔起来,而之前在山中行军的过程是多么压抑啊!这一刻,目标终于由观念变为现实,登上技术型雪山不再是一个设想、一种计划、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再高的山也有顶峰,再漫长的战争也有尽头,一步步行军攀登的人终于得到了他们最高的报偿。
于是拍摄顶峰环拍作为登顶证据,拍摄社团旗帜和登山队队旗照片,然后埋登顶罐——一个小小的药盒。有那么几句话,有那么几张纸,有那么几份缅怀和祝福,将随着冰镐死死划入深雪的痕迹,也许永远地埋在海拔5588m的山头,记载着这一次普通而不凡的攀登。队友很平静,或许看惯了云海与日出日落的登山者就如一位看破红尘的老人一样,从容,淡薄,宁静。

右手边是都日峰和她标志性的大雪坡,是一个月前我曾在那里眺望雪宝顶的山峰呵!

我给你合并起来
本帖最后由 Wehrmacht 于 2023-2-2 07:38 编辑



在顶峰停留15分钟后,登山队开始下撤,然而这是踌躇满志的下撤。只有下撤,你才能感到来时道路的艰难,才能体会到诸如“善始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之类的老话所承载的分量。的确,许多登山运动员不是牺牲在突击顶峰的途中,而是牺牲在胜利下撤的路上;许多人没有死在奋斗的当途,而是死在安乐的功劳簿上。下撤的技术操作与上升时完全相同。

在此解除结组,花费约10分钟盘绳。


再次经过暴露感很强的山脊路线。

而当时考验下降技术的骆驼背裸岩现在需要我们先下后上了。得益于先前保留路绳的远见,队伍使用下降器依次沿绳有序下降,并利用上升器通过陡峭的岩石峭壁。将双脚落到一个稳固的支点上,猛力蹬起,再顺势推动上升器上行。体力不支时,可以选择挂在上升器上休息。这仍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在海拔5300m的高空感受着心脏在胸腔里狂乱地跳动,以及双腿因缺乏氧气而发出的紧张抗议。付哥对8mm下降绳的可靠性心生疑虑,遂采用双绳下降的方法,最后花费半个小时整理辅绳。

这枚久经风霜的岩钉大概是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首登雪宝顶时留下的。

苏丹曾打算利用结组绳下降至冰镐掉下悬崖处,但最后由于时间紧迫而放弃。事后,乐观豁达的苏丹曾戏谑地说,“有得有失,我已经买了一支新冰镐,明天就要到货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任务意识都在这一刻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山能教给人最宝贵的品质。
风吹得愈发紧了,昏黄的日光透过云层洒下来,颇有一种“大漠沙尘日色昏”的苍凉之感,但吾辈“已报生擒吐鲁浑”,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在黑色走廊险峻的碎石坡上下行,雪坡下几个色彩斑斓的小点渐渐变大,那就不就是今天的最终目标——突击营地吗?呵!并没有什么雪山飞贼,物资安好。我于18时整率先抵达突击营地;一刻钟后,其余队员也陆续抵达。终于通过了危险区的我们很高兴知道,自己没有重复英烈们的命运,而这仅仅是因为雪宝顶的宽宏大量。

这一夜,煮了进山以来最丰盛的晚餐——最多的香肠、酥肉、火腿和青菜,悠扬的歌声也再次在帐篷里响起。20:00,电波从雪宝顶4900m的高空发出,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报给后方,报知亲人,报到学校,报向首都北京……

D5


懒散的阳光点缀着那经历过暴风骤雪的突击营地,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没有人需要早起。帐外仍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悠远世界,而当我漫不经心地回首,雪宝顶上方风轻云淡,恍若隔世……10时30分,登山队员拆除了突击营地,装好背包,撤往上纳咪村这一切开始的地方。再见吧,肆虐的狂风;再见吧,裸露的刃脊;再见吧,甜腻的高山食品,今天早上第一次煮了面条。这一切,或许永远不见了。


再次通过乌龟背花费约两个小时,合理的方式是穿冰爪以增大摩擦(此时此刻,装备磨损已不重要了)。不知多少次,我右腿一软,当即失去重心,在这片碎石坡上滚坠数米,同时弄折了唯一一支登山杖的握把。付哥前往两天前向上行军时他丢失背包的地方,并消耗一个小时重新装包,我和苏丹则耐心等待。虽然下撤至乌龟背下方时已是正午,阳光可以说有些毒辣,但没有人停步歇息——他们还携带着珍贵的登顶照片,还有两块取自高度5588m的岩石标本呢!


在埋物资处取回冰锥和徒步鞋。




就要离开了。这是否会是我最后一眼看到雪宝顶的真容呢?人们往往在分别前很久就知道势必要分别,可是临别时总还是依依不舍。在雪线上,我懂得了热爱生命,而当我离别自己生命的那一刻——正如已经安息在这座山上的英灵一样——是否仍旧会感到不舍呢?或许,在当下所追求的一切得以实现的那一天,当人们慕然回首,他们会说,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话,仍然会选择这条道路,即使它充满艰辛,荆棘遍地……

登山的几天里显著增长的亮冰坡,最好走小路通过,也可在浮雪上小心行走。不要尝试向上攀爬以便从冰瀑上方通过,因为那样意味着一段很长的潜在滑坠。





15:21,跟随苏丹到达上纳咪村克伯牙家,中途没有休息,哪怕他脚穿7000m级高山靴。每走一步,都是下降一点海拔,都意味着更充足的空气,还有热水、喷香的米饭、平整温暖的床……我这样来勉励自己。付哥在传统本营位置就与我们分离了,19:00才回到村里,可见这种单独行军的做法时不合适的,个人主义仍然潜藏于这个在共同的挑战中成长起来的团队里。克伯牙家的女主人用“很汉族”的方式称赞道,“你们凶”!

晾晒装备,外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和雪山上的,是同一轮太阳!

D6

包车返回成都,路上遇见一位白胡子教育工作者和他的一家。两名小女孩都长有水灵灵的眸子,未来的希望的火苗在她们清澈的眼神里跳动、闪耀。15:21,面包车到成都了,队员们依依惜别。啊,终究到了分别的时候,我们的故事也到了画上句号的时候了,但人们的登山、那些在与自然野蛮的搏击中孕育的精神却将永远发扬下去,它们将在最遥远的未来继续发挥作用。对此,我深信不疑。

三、后勤总结

本次活动开销小,完全低于预算,这是全自主攀登的显著优势。
个人结算如下。(单位:元)

食宿费:70*2;环保费:10*2;马费:300;人工费:500/3;来程车费:200;回程车费:260/3+150。合计:1063。

团队结算如下。
食宿费:70*2*3;环保费:10*2*3;马费:300*3;人工费:500;来程车费:200*3;回程车费:260+150*3。合计:3190。

四、装备总结

长期进行装备积累;感谢人大自游人协会和中登协孙教练;行前将装备铺开在防潮垫上反复检视来去除任何无效负重。

得益于科学的指导思想,有效减轻了行军负重至可允许的最大负重限度左右,对增加突击顶峰的成功率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上纳咪村协调了技术装备并寄存了50m8mm辅绳;在本营近距离观察山体发现亮冰坡面积较小,且不需要通过垂直冰峭壁,没有必要携带太多冰锥,遂在埋物资处暂存冰锥4枚。从本营向突击营地行军时,队员普遍负重25kg;突击顶峰时,负重在10kg上下,“不能再多了”。

高质量的高山靴、冰爪、冰镐发挥了关键作用。

炉头必须配合挡风板使用;可以在高山帐前厅或三季帐内外帐夹层之间点炉头;火柴在高山环境中的表现比打火机稳定;严禁在内帐灌装液体;大队伍行军时,最好每个绳队配备一台MSR反应堆炉头或吊锅,结合大帐使用。

可以使用滑雪头盔。冰川行军时不戴头盔,而攀登峭壁时必须佩戴。

营地物资管理是成功的,这得益于良好的营地纪律。

注意不要将冰雪带入内帐。

裤子易被冰爪刮破,因此每名队员都需要配备针线包随时修补。

必须携带冲顶包,内装钢瓶、冲顶食、旗帜、登顶罐、照相机、采集的峰顶岩石标本等杂物,平时可以当作防水袋或垃圾袋使用。

单根登山杖可以应付所有地形,但需要牢靠、结实。

五、队记总结

1、摄影摄像

超额完成了全部摄影摄像任务,底片数量大、质量优,为下一步举行登山报告会和制作登山纪录片奠定了良好基础。许多影片都是在臭名昭著的骆驼背地段拍摄的,这意味着摄影者不得不直面巨大的安全风险采集这些珍贵的画面,但每想到此举的意义,恐惧就为勇气所替代——因为,通过影片,这次攀登就不再是我们三个人自己的攀登,我们的快乐与哀愁也将不再是那种可怜的、自私的、稍纵即逝的情感,而将为千百万登山运动员和爱好者所共同享有。

2、书面记录

由于攀登周期较短,强度较大,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书面记录,而是以音视频资料为主,依靠事后回忆来补充细节。

六、医药总结

仅总结不足以便下次改进。在都日峰冬攀报告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均已解决。

1、高山反应

我在4400m的本营发生了轻度高山反应,症状包括头痛、食欲不振、难以入睡、全身不适,这是在大风中扎营后变得愈发明显的。D3队伍宿突击营地(4900m)时这些症状却显著减轻。其他队员没有报告高反症状。上次攀登属于同一区域的都日峰(5430m)时并未观察到这些反应,大概是因为攀登周期太短、运动强度太大,并不意味着高山反应没有发生。原因包括1)适应时间太短2)冬季山区含氧量低3)风速大,风速变化大,呼吸困难4)扎营时头部的上下运动导致血压波动大,这是扎营时发生高山反应的直接原因。未来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延长队伍前站时间,给与其充足的适应期,海拔过高时还需进行梯次适应性行军2)扎营要快,并减少全身运动3)发生高反,积极走动,促进适应。

2、其他不适

长时间乘车导致的晕车、焦躁、口渴、肌肉酸痛等;上火、便秘;皮肤皲裂。应备足药品,并鼓励队员发扬优良意志品质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3、卫生问题

克伯牙家住宿条件差,主要体现在房屋阴冷、使用旱厕、人畜混住等方面。应提醒队员特别注意手部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作息规律

在突击顶峰的日子以外,出现了起床时间过晚的问题,有队员凌晨仍在使用手机。应当统一起床、统一早操、统一熄灯,因为这不仅是维持队伍优良内务作风的内在要求,更是的保障行动高效迅捷的必然要求。

鸣谢

首先感谢8264平台,让我搞掉了8个小时的工作,导致这篇帖子只能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你们肯定很想知道在本营那个难忘的夜晚响起的悠扬音乐,也很想知道一支远征队在5000m海拔的突击营地度过的寒冷日夜,我也想让你们知道。但是对不起,平台不让我告诉你们。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往往是最珍贵的,而不是那些机械化的、可以重复的技术细节。或许以后我会慢慢更新这篇帖子,逐渐恢复一些东西吧。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评估本次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始终对我表达谨慎的乐观态度。一个外表坚毅的登山运动员终究还是有一颗柔软的内心,而这就是赞许、鼓励与支持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纵使自然多么冷酷无情,每当远征的心灵回到她必然的港湾,总还有一丝风平浪静。

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实质上的队长苏丹和技术上过硬的付哥。我们都来自双一流高校,这给了我们一种共同的,哪怕是虚无缥缈的归属感,似乎这支队伍就是一个小型的山鹰社,而北大山鹰社始终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榜样。更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品质、无私的技术指导、良好的体能素质和共同的战友之情提醒并向我指明着一名合格的登山运动员应有的模样,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最后,感谢雪宝顶的接纳。或许她能理解我们的心情,并没有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这也就是说,周慧霞、大海、郎俭、程伟,以及未来更多的人,已经永恒地融入了山的怀抱,保佑和庇护着我们。山鹰社所喜爱的歌曲日日夜夜回荡在雪宝顶上空,每一处都可以看到英灵们壮烈而光辉的影子。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你们在在山里,很快乐。

最后,引用沃尔特·博纳蒂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小小的、残缺的游记吧。“登山是手段,而人类是目的。我们的理想是提升人类的极限,而不是登上山顶。只有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登山才有意义。”

附件

一、雪宝顶传统路线攀登计划(修订版)

山峰情况:

雪宝顶,海拔5588米。位于东经103.8°,北纬32.7°。坐落在南北延伸的岷山南段,是岷山的最高峰。地处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岷山主峰雪宝顶为藏区苯波教七大神山之一,海拔5588米,藏语为“夏旭冬日”,即东方的海螺山,是岷山山脉的主峰。主峰西南有卫峰玉簪峰,海拔5119雪宝顶主峰为众多高峰簇;主峰东南矗立着海拔5359米的四根香峰和5440米的小雪宝顶峰。四峰神态各异。雪宝顶海拔5000米以下地带主要是岩石。往上,与四根香峰之间为一鞍部,坡度约30度。鞍部以上到顶峰坡度约20度的冰雪坡。雪宝顶的西南山脊,海拔 5000米以下皆为20度至25度的冰雪坡。西侧由于冰川的切割,形成了毕露的岩石刃脊,山体西北多为裸露岩石和陡崖。(百度百科)雪宝顶雪山由于难度适中,交通尚算便利,因此一直是业余登山者初次攀登雪峰的首选,可称得上是业余登山向专业登山的铺路石。

传统路线的海拔变化:上纳咪村3300m,BC4300m,乌龟背末端4400m,突击营地5100m,顶峰5588m。

前期准备:
体能训练照常进行:5km、10km;变速跑;引体向上、单杠二、三、四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举杠铃、双杠臂屈撑、负重爬楼、野外拉练、拉伸运动、长途自行车、篮球。
在上一个学期,仔细研读了哈廷的《攀登手册》,掌握了绳结技术。采购了安全带、静力绳、动力绳、主锁、快挂、扁带、菊环、下降器、上升器、辅绳、头盔、冰镐、冰爪、冰锥、岩石塞等技术装备和手套、雪套、头套、打劫帽、雪镜等个人装备,主要进行上升、下降和保护训练,涉及下方保护操作、顶绳建/清站、结组攀登、行进间保护原理、先锋攀登原理、冰雪坡步法、滑坠制动、冰雪锚点、冰裂缝救援、绳梯制作、沿绳上升下降技术。通过一次4h的攀岩训练,勉强能达到运动攀5.10水平。中登协攀冰中级班毕业。

队伍组成:

方湛、付哥、苏丹。

联络方式:

藏族向导克伯(木)牙住在村子的的最后一家,那也是四川登协的唯一定点接待站。

进山方式:

在一品天下地铁站D口坐车直达上纳咪村。

集合时间:

2023/1/24 8:30。

物资准备:

旗帜:登山队队旗。

个人装备:现金、身份证、学生证、口罩、雪杖、救生毯、三角巾、绷带、小毛巾、抓绒内衣裤、硬壳羽绒服外套、保暖外裤、登山手套、雪套、徒步鞋、打劫帽、双层头套、雪镜、背包、防潮垫、睡袋、三季帐篷(带雪锥地钉)、水壶饭盒套装、勺子、瓦斯炉头、瓦斯燃料、保温钢瓶、钢瓶套、充电宝、充电线、手机、手机防寒套、佳明手表、手表充电线、地图防水袋、《都柏林人》、钢笔、笔记本、火柴、口哨、本营食、行动食、洗漱包(袜子、针线、牙刷牙膏、卫生纸)医药包(创可贴、感康、红景天、冻伤膏)

技术装备:高山靴、半身安全带、鸠玛尔式上升器、八字环、登山主锁*5、高空作业锁具*4、快挂*4、钢丝门锁、60扁带、120扁带、150菊绳、立齿卡式冰爪、技术冰镐*2、冰锥*4、岩石塞、岩石塞摘取器、冰洞勾、绳刀、头灯、60m8.7mm动力绳、18m6mm辅绳、雪锥。没有携带步话机、路绳、路线旗、板状雪锥、机械塞、岩钉、岩石锤、大冰镐。

行动安排:

(2023/1/24=D1,依此类推。)(可以依实际情况更改)

D1乘车前往上纳咪村,住克伯(木)牙家。了解:最近一段时间的雪况和天气情况、各路段的技术操作、突击营地位置、日程安排。

D2前进至本营位置并建立本营;实地演练结组行军(行进间保护)、滑坠制动、先锋保护、裂缝救援。

D3前进至突击营地,运输物资并建营,撤回本营。

D4轻装进至突击营地,侦察冲顶道路,必要时修路,住突击营地。

D5冲顶下撤,拆除突击营地和本营,返回上纳咪村。

D6返回成都。

技术操作:

最大的危险是滑坠;雪崩危险亦存在。

从上纳咪村的过渡营地到本营会经过一岔路口,左转。应该可以看到一座废弃的喇嘛庙。

建本营时要挖好厕所、垃圾坑、排水沟,无人守营。

为避免第一天上不到突击营地而不得不在雪坡扎营的情况,务必早出发。

在终渍堤行军时注意滚石,佩戴头盔,也可以从乌龟背左右侧的碎石坡绕行。

可能需要过河,注意不要打湿鞋袜。

此处以上需要时可以考虑先锋修路(领攀队员先上去作保护,打好路绳后其余队员再背包利用上升器辅助上升)。

乌龟背往上是一大粒雪盆,雪崩危险大,禁止暴风雪后通过,通过前还需观察流雪或雪崩痕迹并做雪层剖面,且不宜横切。

黑色走廊(位于到达C1营地之前的一道碎石坡,坡面较陡,约30~35度。两侧均为积雪带,通过时须格外小心滚石)从实拍照片上看异常陡峭,故需结组行军。

软雪层较厚,交替开路。

若将突击营地建在山脊处(此处可搭帐篷不超过4顶,且风力很大),则需要彻底平整雪地,修砌雪墙挡风,划定行动范围,打牢地钉,用石块加装额外保护点并定时清除帐顶积雪。

若突击营地有信号即向外界报信。

早拔营,早扎营,6:00起床,7:00开拔,冲顶日4:00起床(若扎营在4900营地,则需更早)。

突击顶峰时就要再骆驼背挂好下撤用的绳索。

骆驼背裸岩下降时注意松动岩石;双绳下降,并小心绳子被尖锐岩石磨损;尽量避免横切。

最后的冰雪山脊(由5100米直达顶峰的一条山脊,冰雪混合,坡度约25°)暴露感极强,且岩石上可能结有暗冰,仍需采取结组行军、行进间保护的方式通过。可以用冰镐钩住陡峭的岩壁石缝。

在这样的冰雪山脊上行军时必须远离雪檐。

下撤时要更加注意行进间保护;再次通过乌龟背裸岩时需要先锋攀登(有挂片),并利用来时固定的路绳,同时做好下方保护。

上雪线后就要注意暗裂缝。一旦发现,当即挖开。

运输计划:

向突击营地进行一次运输,内容是:

高山帐、防潮垫、睡袋、两日行动食、炉头、气罐、水壶饭盒套装、勺子、火柴、路绳。

摄影摄像:

清理手机内存,重点拍摄:山体全景;各路段全景,重点是技术路段和保护设置;行军照;360°顶峰环拍;包含社团和登山队旗帜的登顶照。

消费预算:

往返车费1000左右,住宿费70,环保费20。(单位:元。)

无痕山林:

所有不可降解的垃圾都会被带下山。

二、技术细节说明

行进间保护。最后一名跟攀者取下装备后如何交给领攀者(结组中每人间隔十米;不可能交替领攀,因为最后一名跟攀者无法无保护向前走到领攀的位置上)?

交替保护。第一名跟攀者(也就是结组中第二人)保护领攀者尽可能向前设置保护站,然后领攀者把自己连接在保护站上并保护后面的人前进。这涉及结组中的绳索设置:领攀者和第一名跟攀者之间要留自由余绳。

修路。修路队仍需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操作;时间不允许;下撤时还需要撤绳。

设置保护点。在碎石地面上用什么装备?岩塞?岩钉(太慢)?机械塞?绳套?骆驼背有固定好的挂片可用,下降时双绳下降。岩钉基本上可以用岩塞代替。是否需要机械塞?

重点训练攀岩和干攀技术。

遇到亮冰坡,先锋攀冰再有领攀者给其他队员打保护。

扎营在低C1;早扎营;扎营后尽量向上侦察修路。日出前两小时起床(4:00左右),一小时出发(5:00左右),日出时上到山脊。关门时间在下午两点。

本次采取阿尔卑斯式轻装快进的方式,加之天寒地冻,风速大,含氧量低,从本营到高山营地坡度陡峭,高差大,必须考虑运输问题——减轻负重!

留在C1的装备:徒步鞋、帐篷、睡袋、毛毯、炉头、气罐、饭盒、洗漱包、登山杖。

三、关于技术问题的几点反思

1、为了减轻重量,Gas罐只带了一个用了一半的230g罐,用了一天就没气了,还好队友准备的多。没有热水在雪线上是很危险的。这次用的是100元多买的的火枫炉头,化雪烧400毫升热水就要20分钟,每天烧水至少一小时;此外,高原上普通打火机很难打着,电打火也没用,下次要带防风火柴或火石打火机。在C1营地有之前登山者放下的气罐,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这个好的传统一定要保持下去。雪线上一个绳队最好用一个MSR反应堆+一套锅,烧水快、重量轻,还可以煮丰盛的菜肴。

2、扎营易高反,在4400的BC忙了两个小时晚上就头痛,原因是头部一上一下运动,血压波动大,上了4900的突击营地反而好些了。以后最好增加一天适应时间。

3、暴露感十分强的山脊路段是个难点。本次全程无保护通过,有大风的话很危险,但是结组绳太容易被岩石挂住,而且不确定一个人从山脊上滚坠是否会导致整个结组一起发生事故。还有最主要的——个人主义太强,有的人想的首先是确保自身。

4、最后5300到5588的大冰坡采用的是行进间保护方式通过,但说的是结组,所以我就下意识打了蝴蝶结穿入铁锁上了,导致过节点的时候必须先把主绳从快挂中取出再扣入。万一扣入之前有人滑坠,整条线就废了。总之,我的技术操作还是差,“川登协协作班没法毕业/旁听”,保护真空时有发生。

5、乌龟背和黑色走廊碎石坡太烂,坡度又达到50-60°,重装通过很耗体力,下撤时还发生了几次小的滑坠,有一定危险性。川藏队一个月前带客人上是直接修路通过,不知小队伍通过有无好的办法?

6、整支队伍基本上是采取看着办,见招拆招的心态,结组行军、滑坠制动、裂缝救援三项技术没有练,哪里结组、哪里戴头盔、哪里定点保护都没有事先确定好。

7、下撤到BC以后有一名队员走得较慢,我们没有选择等他,结果他回到村里前就落单了,比我们慢5、6个小时。回撤会遇到很多岔路和亮冰坡,没有信号,天黑后更加危险,加之下撤时体能不支,当时考虑的是天全黑后一个小时若不见他回来,直接上山找人。还好这次有惊无险。因此以后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队员单独行行军(山鹰社就明确禁止这种做法)。

(数据全丢了,重新写。平台去死吧!你不是说数据会保存和恢复吗?昨天晚上下机,今天上午打开电脑,你告诉我没有可恢复的数据!所有优美的语言全部被搞丢啦!两次搞丢数据,所有的灵感都丢失了,在愤怒中写下的文字无比生硬。为什么要设置只准放50张图片的限制呢?这对长篇游记很不友好!如果呕心沥血写出的最真实的感情被'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一笔勾销,劳动受到践踏,那么这个平台离毁灭就不远了!!!是时候大刀阔斧一下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严禁在游记发表前关闭编辑页面;在点击保存按钮前必须备份数据特别是文字材料。)
本帖最后由 zhk2611 于 2023-1-31 21:51 编辑


“观察到高处岩石上有二新建的挂片保护点,其中一保护点上有一把小型铁锁,连接一根些许起毛的8mm白绳。”

其中的铁锁和绳子(8毫米辅绳,刚好够到底的长度)是我夏天留下的,没办法回收。挂片可能是我之前的(商业队?)钉的,不过并不是特别紧,螺栓用手能拧得动。
看来雪宝顶最后200米那个大石壁是真没办法了,冬季还可以从西壁冰川绕过去,夏季大概只能正面攀岩了。不到十年前记录,这个地方还是雪坡可以直接走过去的。
本帖最后由 Wehrmacht 于 2023-2-1 07:53 编辑

再补充几张美图。
















祝贺登顶成功并安全归来!!!
还是要特别小心,尽量不用前人留下的绳索,因为很难判断绳索寿命和现在状态, 好在这次遇到了靠谱的绳子。
发帖之前在WORD 里面写好稿子!!!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