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大佛殿于1914年由第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兴建。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 ,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该殿分莲花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及冠部殿等五层,经木梯拾级而上。用去黄金8928两,紫铜231450余斤。殿内供奉的强巴佛高达26.7米,其脸部宽4.2米,耳长2.8米,手宽1.6米,长3.6米,足长4.2米,肩宽11.5米。仅镶嵌在佛像眉间的白毫就用了直径3厘米的特大钻石一颗、直径1厘米的钻石32颗,大珍珠300余颗,琥珀、珊瑚、松耳石等1400余颗,可见其价值及工艺水平。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扎什伦布寺里修建的班禅灵塔共有8座,十年浩劫中,五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被毁。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为五至九世班禅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四世班禅的灵塔,在七十年代重建在原五世班禅的灵殿里。一至三世班禅的灵塔祀殿没有修建在扎什伦布寺。一世班禅曾任甘丹寺第三任法台,圆寂后灵塔修建在甘丹寺。二、三世班禅生前任温萨寺(今日喀则江当乡)池巴,圆寂后其灵塔均修建在温萨寺。
四世班禅罗桑曲吉的灵塔十分豪华,这要归功于他对扎什伦布寺的重大贡献,扎寺初建成时,当时只有大经堂下面一层。规模不大,僧人也不算多,四世班禅时,大经堂扩建到三层,并修筑了其它经堂,这也是扎寺最大的一次扩建,它对于弘扬佛法,传教授义,扩大扎什影响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经过历代班禅的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四世班禅活了94岁。由于他对扎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僧徒们为纪念他,建造了这座豪华的灵塔殿堂。这座灵塔殿堂,用了四年零一百三十天时间,于公元1666年建成,灵塔高11米,花费黄金2700余两、白银3.3万两、铜7.8万斤、绸缎9000余尺。此外还有珊瑚、珍珠、玛瑙、松耳石等共7000多颗,色彩缤纷,荣耀华贵。
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扎什南捷”,从开工到1989年元月22日举行开光大典,历时三年零八个月,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为33.17米。其中灵塔高度为11.52米。塔身镏金以银皮包裹,遍镶珠宝,雕饰华美,造型庄严,踏内装饰也非常考究,数目繁多。五至九世班禅遗骨,分装在5个檀香木盒内,安放在灵塔的宝瓶里。灵塔正中安放着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铜像。大殿四周墙壁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著名高僧业绩的壁画。修建这灵塔得到了中央以及西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曾说:“扎什南捷的建成,是藏汉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是西藏广大僧俗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藏汉民族团结的象征。”
释颂南捷祀殿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的灵塔殿。大师生前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9年1月28日,大师在日喀则视察期间圆寂。为了表达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对班禅大师的缅怀之情,在大师圆寂后的第三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扎什伦布寺修建大师遗体灵塔祀殿,供人们瞻仰朝拜,缅怀他爱国爱教的业绩。
经过多方实地勘察,论证和设计,于1990年9月20日,举行了灵塔开工奠基。为建好灵塔祀殿,国家拨出6424万元、黄金614公斤和白银275公斤。在工程进行中,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也积极支持灵塔祀殿修建工作,参加义务劳动,自愿捐款捐物。历经三年时间,1993年9月4日,第十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开光盛典在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释颂南捷”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35.25米。祀殿主体采用了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墙壁以花岗石砌筑,墙厚达1.83米,达到八度设防要求。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吸收了唐、清建筑艺术特色和佛教灵塔建筑形式。祀殿由红色和棕色两大建筑部分组成,在殿的顶端,覆盖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高11.55米,塔身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安放宝石袋818个,共24种珠宝6794颗。
塔内装藏也十分丰富,按照宗教仪轨,整个灵塔内装藏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装有青稞、小麦、大米、茶叶、盐、碱、各种干果和糖类、檀香木、各种药材、各种绸缎、金雕镶嵌的马鞍、鹿茸、犀牛角、银宝、珠宝、大师袈裟和藏装。中层装有大藏经和格鲁派三大祖师的经典著作、历代班禅的经典著作、历代班禅经师的著作、贝叶经、金汁书写的佛经等。在塔的上层装有佛经和佛像。十世班禅大师的法体完好地安放在众生福田的中央,周围放置了各种宗教用品,如袈裟、唐嘎、佛像、经书等。
扎什伦布寺各个扎仓米村的数量在第四世和第五世班禅大师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增长,后来显宗的三个扎仓的米村(相当于康村)总共达到了六十三个。这其中兑桑林扎仓有二十七个米村,吉康扎仓有十九个米村,夏孜扎仓有十七个米村。
此外,在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时期,兴建了供班禅大师夏季和秋季居住的带有佛堂、佛像、佛塔的上下两个颇章。其中下颇章在扎实伦布寺东面,叫做“哲曲祖拉康”(bkras-chuvi-gtsug-lag-khang),是1825年兴建的。后来清朝道光皇帝赐予了下颇章一块刻有四种文字的“贡觉林”(kun-skyobs-gling)普救寺的牌匾,从此以后被称为贡觉林。在下颇章中有被称为“孜贡康巴”(rtse-mgon-khang-pa)的修供喜金刚、金刚手、总摄轮、大威德十三尊等密宗本尊的密咒修行法相。孜贡康巴的僧人约有八十余名,并由格勒坚赞等人担任孜贡康吧的历任“多吉洛本”(金刚上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