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后藏:初见万乘法主驻锡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目录

一 |  初识扎什伦布

二 |  走进格鲁派

三 |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四 |  宗喀巴的弟子们

五 |  格鲁派的教义及影响

六 |  活佛转世系统

七 |  近现代班禅的主要事迹

八 |  扎什伦布寺的试点工作

九 |  宗教制度革新

十 |  附图和航拍视频

十一 |  参考书录

十二 |  结束语


一 |  初识扎什伦布


亲爱的读者,这是暨《遍知怙主: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和《冬日后藏:萨迦五祖往事》之后的第三篇关于藏传佛教千年古刹的游记。《遍知怙主: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主要是讲阿朱游览达赖喇嘛的母寺哲蚌寺的经历。《冬日后藏:萨迦五祖往事》主要是讲阿朱游览萨迦教派祖寺的经历,而这一篇《冬日后藏:初见万乘法主驻锡地》主要讲的是阿朱游览格鲁派后藏第一大寺扎什伦布寺的经历。众所周知格鲁派的二十四世系转世活佛传承里,分别是以达赖和班禅为领袖世系的。而扎什伦布寺是班禅 ? 额尔德尼的驻锡地,寻访它已经成为了阿朱新年游历藏地的心愿之一。新年伊始,阿朱和小伙伴在扎什伦布的银树下晒着暖阳阳的太阳,看着络绎不绝的信众。坚定相信历经劫难的千年宗门会枯木逢春,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的藏传佛教也并非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吐蕃灭佛和门廷改宗的数次波折。从客观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清晰的从佛教内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抓住宗门内部矛盾的运动变化,从整体和本质上完整的认识藏传佛教。抛弃那种因循守旧和断绝传承的双重偏颇想法,客观的看待这一文化瑰宝,保护并发扬光大之。

此篇着重在于讲述扎什伦布寺及其主人近现代的事迹和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和生动的了解格鲁教派和扎什伦布寺的前世今生。

扎什伦布寺(bkra-shis-hlun-po),翻译成英语为:Tashilhunpo Monastery,汉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方洲",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德尼色日山下,现占地十五万平方米,所有殿宇房屋共三千六百间,乃是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中心寺院,也是班禅 ? 额尔德尼的驻锡之地。是与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并称格鲁派四大中心寺院。同时也是与青海西宁的塔尔寺、甘肃夏河的拉朴楞寺并称格鲁教派的六大核心寺院。格鲁教派兴起于十五世纪初,是以宗喀巴于明永乐七年建造甘丹寺为标志而正式形成。而扎什伦布寺的建立,离不开以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为首的格鲁派高僧十几年如一日的寻法护持。包括后续的扎什伦布十三法台传承和二世达喇嘛根敦嘉措,以及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的不懈护持。《噶当问法录》中有一段关于扎什伦布寺的授记:
教法是殊胜的十善法
大洲是圆满的赡部洲
地区是年和夏地中心该地之中最为殊胜处高高的须弥山的旁边
祈愿长出妙欲宝莲花当时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为了安置超度其根本上师杰尊喜饶僧格的巨大释迦摩尼像,与施主达杰巴 ? 本索南桑波一起兴建了扎什伦布寺。并于公元一四四九年起,根敦珠与弟子常驻扎什伦布寺。在其余后的二十五年间,根敦珠于扎什伦布寺和后藏其他格鲁派寺院讲经传法,建造供养佛经和佛塔。关于根敦珠和根敦嘉措的事迹,阿朱会在后续篇章中再做详细介绍。阿朱愿以扎什伦布寺为切入视角,来寻访格鲁派在后藏的立足和发展经历。了解班禅活佛世系在早期和近现代的事迹。感谢读者朋友的耐心阅读,我们便从格鲁派的发端开始,由浅入深的揭开扎什伦布寺这座五百年古刹的神秘面纱。


二 | 走进格鲁派


介绍扎什伦布寺避不开它所属的格鲁派。而作为藏地最后形成的教派,格鲁派革新了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僧官制度,也因为它革新后焕然一新的蓬勃生命力能更好的适应藏地的政治格局。一经创立后,便结束了藏地的多地分封割据状态,迅速结束帕竹噶举教派分裂、颓废的领导地位。统一了藏地的佛教。确立了在藏传佛教诸多派系中的主导地位,并借助汉地改朝换代的时机,联合大清王朝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噶厦政权。

《冬日后藏:萨迦五祖往事》中有介绍,在萨迦世系统治后期,萨迦一分为四个拉章。逐渐失去了藏地佛法宗门的权威性。而帕竹噶举派崛起于乌斯藏,作为元朝在卫藏地区划分的十三万户之一。帕竹噶举派领袖绛曲坚赞利用萨迦四个拉章内讧之际,发兵包围了萨迦寺。萨迦本钦兵败,绛曲坚赞收缴了元朝赐予萨迦世系代管乌斯藏的敕封,结束并代替了萨迦政权的统治,而后取得了元顺帝的承认。而后帕竹噶举派也由于内乱,一分为八个派系,格鲁派崛起于帕竹噶举派内乱之时。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大教派。兴起于 15 世纪初叶,后在清朝中央政权扶持下势力迅速扩张,很快就成为占主流地位的一个教派。“格鲁”,藏语意为" 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严守戒律而得名,也因在噶当派教义之上发展而成。又称"新噶当派" 。相传西藏后弘期的重要人物卢梅 ? 楚臣喜饶自多康返藏时,喇钦 ? 贡巴饶赛将自己的一顶黄帽赠送给他。后来藏地持律大德均戴黃帽。宗喀巴大师(1557 -1419)创立格鲁派,也用黄帽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并成为该派的标志。因此格鲁派又俗称“黄教” 或“黄帽派”。

宗喀巴大师在西藏成名后,针对当时藏传佛教主流教派帕竹噶举派戒律松弛等现象,立志于宗教改革。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协调显密二宗关系,规定学佛次第,制订僧人生活规范,严格寺院组织系统等。1402 年和 1406 年,他先后著成《菩提通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两部重要著作。 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 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当时的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和內邬宗(宗为西藏行政单位)宗本南喀桑布等人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首次发起大型祈愿法会"默朗钦摩"(意为"传大召"或"传召大法会")。与会各地僧众多达万余人,声势浩大前所未有,并从此形成传统。法会之后,宗喀巴又在拉萨建成甘丹寺以作为自己及弟子们传法的根本道场,从而形成格鲁派。传召法会及修建甘丹寺是格鲁派正式创立的标志。

格鲁派形成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继而在西藏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上下密院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被合称为"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三大寺加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被称为"格鲁派四大寺"。四大寺连同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被合称为格鲁派六大寺。六大寺僧人众多,规模庞大,且高僧大德辈出,在藏传佛教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546年,拉萨哲蚌寺一致认定年仅三岁的索南嘉措为上任主持根敦嘉措的转世,开始了格鲁派的活佛转世制度,索南嘉措也由此变成了萨拉三大寺院集团的首领。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领袖,明封顺义王俺达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的仰华寺相见,俺答汗赠送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称号,以示尊重。圣在佛教里表示超出世间;识一切是藏传佛教界对在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瓦齐尔达喇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执金刚,是藏传佛教界对在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则是藏语上师之意。这就是达赖喇嘛名号的开端。在藏传佛教中,达赖喇嘛被认定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哲蚌寺成为达赖喇嘛的母寺。

格鲁派寺院集团追认宗喀巴的门徒根敦珠巴(1391-1474)为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1475-1542)为二世达赖喇嘛,因此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他于1588年在内蒙古卡欧吐密地方圆寂。1592年,蒙古王公与西藏格鲁派上层僧侣共同认定生于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之孙云丹嘉措(1589-1616)为四世达赖喇嘛,他是至今历世达赖喇嘛中唯一的一位蒙古人。四世和五世达喇喇嘛先后均拜四世班禅为师,形成了格鲁派领导集团,并一起扭转了内地改朝换代导致的格鲁派一度所处的危急局面,并使之得到有利发展。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却吉坚赞在蒙古卫拉特领袖固始汗、巴图尔浑台吉等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消灭了与格鲁派为敌的康区白利土司和藏巴汗政权,再次巩固了格鲁派在藏地的领袖地位。并于1642年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形成了庞大的格鲁派寺院集团势力。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达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金册金印。从而使达赖喇嘛的封号和在西藏宗教界的领袖地位由中央政府正式确定,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喇嘛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遂成定制。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也是格鲁派唯二关键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1409年,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教派后,他的著名弟子克珠杰 ? 格勒巴桑(1385-1438)于1432年接替贾曹杰(1364-1432)继任甘丹寺第二任法台“甘当赤巴”一职。这一职务是格鲁派的最高职务,实质上是该教派教主之位的法位。在格勒巴桑圆寂的第二年,即1439年,索朗却朗(1439-1505)于日喀则附近温萨地方出生,以后进入甘丹寺学经,精通显密二宗,擅长辩论。被认为是格勒巴桑“转世再现”,并于后担任了恩贡寺住持,1505年圆寂。同年罗桑顿珠(1505-1566)也出生于温萨地方,以后他显密双通,精于医学。被恩贡寺僧众公认为是索朗却朗的转世,尊称为温萨巴。

罗桑顿珠圆寂后,罗桑却吉坚赞(1570-1662)被认定为是他的转世,并于恩贡寺真实举行活佛坐床典礼。担任该寺赤巴,是班禅世系正式采用活佛转世办法只始。后罗桑却吉坚赞担任扎什伦布寺法台,由于佛学知识渊博而被尊称为班禅,班为梵文班智达一词的简称,意为精通佛学五明之学的贤者;禅是藏文禅波一词的简称,意为巨大。因此班禅意为大学者。他在格鲁派处于极度困难和四世达赖圆寂后被第悉藏巴政权禁止转世的情况下,力争达赖得以继续转世,并在五世达赖喇嘛年幼期间,实际上主持格鲁派教务。面对当时西藏复杂的政治局面。四世班禅同五世达赖共同计划邀请固始汗入藏解决格鲁派发展之路上的威胁。在固始汗击败了第悉藏巴世俗政权后,终于使格鲁派达到了藏地前所有未地政教合一的绝对历史优势地位。1645年固始汗在控制全西藏后,赠给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称号,意为智勇双全的大学者。在藏传佛教中,班禅活佛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扎什伦布寺成为班禅活佛的母寺。罗桑却吉坚赞被确认为是四世班禅后,格勒巴桑、索朗却朗、罗桑顿珠分别被追封为一世、二世、三世班禅大师。从此格鲁派建立了班禅活佛转世系统。这也是格鲁派二十四路中央政府核准的活佛转世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两大系统之一。

1713年,清康熙帝特派钦差至扎什伦布寺照封五世达赖喇嘛之例,敕封五世班禅罗桑意希(1663-1737)为“ 班禅 ? 额尔德尼 ”,并赐金册金印。额尔德尼是蒙古语,意为宝贝、珍宝。从此由中央政府决定了“ 班禅 ? 额尔德尼 ”成为了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的正式名称以及在西藏的宗教领袖地位。以后历世班禅均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现班禅已传至十一世。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 洛桑强巴伦珠确吉杰布经国务院批准后,于1995年12月8日在扎什伦布寺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坐床典礼。

格鲁派从创建开始,就要求僧人严守戒律,过严格的宗教生活,并禁止僧人娶妻生子,禁止僧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格鲁派打破了以往历史上各教派只和某一封建势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二位一体、政教不分的局限性,采取了和不同地区、不同封建领主广泛联系的做法,与卫藏、阿里、康、安多等各地区的封建势力广泛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藏地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割据而走向统一的要求。

格鲁派还调整改革了寺院的组织制度和规章制度。首先格鲁派把学经制度的门槛大幅提高,特别注重修行次第,强调先显后密,显宗人人可学。密宗只能传授给少数所谓有”根器“的合格僧侣。在显宗方面,规定了五部必学经典,即《现观庄严论》、《人中论》、《量释论》、《俱舍论》和《戒律本论》。进入格鲁派寺院的学僧,在完成显宗学业后可考取格西学位。所谓格西,意为善知识者,原指指引正道的良师益友,后专门指在寺院中立宗答辩佛学经典而考取的学位名号。拉萨三大寺系统的格西学位阿朱在之前的《遍知怙主: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中已经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赘述。在密宗方面,格鲁派规定要系统学习四部密法,即《作密》、《行密》、《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拉萨上下密院和三大寺的密宗学院是该派弘扬密宗的根本道场。

其次在寺院管理制度方面,格鲁派规定管理人员各有专职和不同管理体系,学经有学经的组织,寺院经济有寺院经济的组织;母子寺院(指一些大寺院分化出来许多小寺院)的从属关系也比较严格,并采用委员会合议的形式来处理日常事务。各种僧职还有一定的任期。格鲁派的核心寺院都分为寺院、扎仓、康村三级,以扎仓为基本单位,类似于僧院或学院,如显宗扎仓、密宗扎仓、藏医扎仓、时轮扎仓等。学习大小五明”十大学处“等。

十三世纪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政权迅速崛起,逐渐统一全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窝阔台汗将原来西夏辖区及今甘肃、青海部分藏区划为其子阔端的领地。阔端筑宫殿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开始了以藏传佛教为桥梁使吐蕃归顺蒙古并最终完成多民族中国统一的计划。1239年,阔端派将军多达那波对西藏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进攻和调查研究,并最终选定有萨迦派第四祖师之称的萨迦班智达 ? 贡嘎坚赞作为西藏佛教界的代表人物,请其来凉州会晤。1247年,萨班携侄儿八思巴、恰那多吉在凉州与阔端会晤。经商谈由萨班致信西藏各地僧俗领主,请其归顺蒙古。这就是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从而完成了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大业。1260年忽必烈称汗并建立元朝,1274年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继而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和置十三万户,从而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元朝在上述背景下,实行以儒治儒、以佛治心、以藏传佛教治藏的宗教政策。在藏地中扶持萨迦派,并通过萨迦派达到治理西藏的目的。不仅使萨迦派在藏传佛教各个派系中取得了领导地位,也促使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体制得以成型和发展。而这一体制的发端决定了数百年后格鲁派政教一体的基本格局,这一部分是不得不单独叙述的,作为格鲁派政教一体的制度来源。即便是在《冬日后藏:萨迦五祖往事》有过叙述凉州会晤的大事件,但是格鲁派的形成历史渊源中,阿朱不得不再次复述这一过程,希望读者能够理解这一逻辑脉络。

而后是明替元和清替明。在这数百年历史中,在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的大力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风靡于蒙古各地,使得蒙古族也成为信仰藏传佛教的主要民族。因此,清朝为了控制藏区和蒙古诸部,也延续这一宗教政策,继续维系藏传佛教在两个民族间的尊崇地位。

清朝在对藏传佛教的政策中首先采取了扶持格鲁派的做法,对格鲁派高僧大加封赏。清廷1653年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使格鲁派取得了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的领导地位。1713年又敕封第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1693年康熙帝敕封外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大喇嘛,令其掌管外蒙古等部宗教事务,1705年封二世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令其掌管西藏以东即甘、青藏区及内蒙等地的宗教事务。除加封四大宗教领袖外,清廷还对其他格鲁派高僧分别加封以呼图克图、诺门罕、班第达、堪布、绰尔济、禅师等僧职名号,给予印信和优渥待遇。同时清廷还设立驻京呼图克图,以加强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的联系。1751年清廷在西藏废除郡王制,正式建立噶厦,令驻藏大臣和七世达赖共同执掌西藏政务,标志着清朝在西藏地方正式确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系。

其次,设立金瓶掣签(gser-bum-skrug-pu)制度。这是清代藏传佛教政策中最为深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项制度。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在对活佛转世上的权威,清除在活佛转世方面的弊端,1792年,乾隆降旨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并将其详细规定于1793年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即将寻访到的若干灵童名字书于签牌之上,置于金瓶之内。由众僧集体诵经且由大德掣签认定转世灵童,再报由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签制度受到了藏传佛教地区僧俗群众的欢迎,仅从清代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看,除第九、十三世达赖喇嘛由清政府批准免掣外,第十、十一、十二世达赖喇嘛,第八、九世班禅额尔德尼都是通过这一制度认定的。据1814年噶厦奉驻藏大臣之令对卫藏、康地寺院的清查报告,仅西藏一地通过金瓶掣签确定的大小活佛就有134名之多。

清朝推行的扶持格鲁派、优待喇嘛等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确实起到了通过宗教上层控制藏蒙地区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宗教势力膨胀。整个清代,藏传佛教空前发展,仅据1737年(乾隆二年)理蕃院的统计,西藏共有寺庙3417座,达赖所辖僧侣302500名、百姓121438户,班禅所辖僧侣13761名、百姓6752户。由此可见清朝时的西藏,喇嘛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十分巨大的。宗教势力的膨胀,严重影响了蒙藏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 |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扎什伦布寺的拉章叫拉章坚赞团布(bla-brang-rgyal-mtshan-methon-po)。其名称的来历,据《噶当教法史》的记载是,有一天晚上,根敦珠梦见拉章的房顶上有十一个高大的经幢,他说:“在我的这个拉章坚赞团布会有十一代世系。”因此叫做拉章坚赞团布。

根敦珠在世时候,扎什伦布寺主要有三个显宗扎仓:夏孜扎仓(shar-rtse)、吉康扎仓(dkyil-khang)、兑桑林扎仓(thos-bsam-gling)。而后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建立起了讲修密宗的阿巴扎仓。

扎什伦布寺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北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寺中心为殿堂区,四周为四大扎仓的僧院和六十二个米村。殿堂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班禅拉章、强巴佛大殿、班禅灵塔祀殿等。

措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殿内讲经场约有五百平方米。大殿经堂有四十八根柱子,可容纳三千余人,是全寺法事活动的中心。殿内净室内供有根敦巴为纪念其根本上师喜绕僧格塑造的释迦摩尼佛像,正中共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净室右侧为强巴佛殿,内供十一米高的强巴佛像,两旁有一世达赖喇嘛亲手开光的观音和文殊菩萨像。左侧为度母殿,内供镀金白度母像。殿西部为护法神殿,有大威德、六臂依怙、白衣怙及吉祥天女等。

四大扎仓之一的夏孜扎仓,主供宗喀巴之壁画像及镀金释迦摩尼铜像、六臂怙主等。

吉康扎仓的大殿共有二十四根柱子,主供佛祖释迦摩尼及其八大弟子像,扎日玛尊者,姊妹护法神等。

兑桑林扎仓的大殿经堂分东西两侧净室。西侧净室内供释迦摩尼佛像、十一面观音、手持金刚等。东侧净室内供释迦摩尼主眷三尊像及天女护法神等。

阿巴扎仓为全寺的密宗学院,是由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于1615年兴建。经堂有十六柱之多,内绘有众多有关本尊上师的壁画,供金刚上师宝座及贡觉坚赞大师之银质灵塔。

班禅拉章即指历世班禅在扎寺的行宫,寺内有行宫四座以及诸多寝宫。1660年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接任该寺第十六任法台,并对该寺进行大规模扩建。1645年固始汗赠罗桑曲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称号;1713年,清廷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希“班禅额尔德尼”。至此班禅地位得到确定,该寺也由此成为历世班禅大师驻锡之地。

强巴大佛殿于1914年由第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兴建。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 ,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该殿分莲花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及冠部殿等五层,经木梯拾级而上。用去黄金8928两,紫铜231450余斤。殿内供奉的强巴佛高达26.7米,其脸部宽4.2米,耳长2.8米,手宽1.6米,长3.6米,足长4.2米,肩宽11.5米。仅镶嵌在佛像眉间的白毫就用了直径3厘米的特大钻石一颗、直径1厘米的钻石32颗,大珍珠300余颗,琥珀、珊瑚、松耳石等1400余颗,可见其价值及工艺水平。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扎什伦布寺里修建的班禅灵塔共有8座,十年浩劫中,五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被毁。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为五至九世班禅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四世班禅的灵塔,在七十年代重建在原五世班禅的灵殿里。一至三世班禅的灵塔祀殿没有修建在扎什伦布寺。一世班禅曾任甘丹寺第三任法台,圆寂后灵塔修建在甘丹寺。二、三世班禅生前任温萨寺(今日喀则江当乡)池巴,圆寂后其灵塔均修建在温萨寺。

四世班禅罗桑曲吉的灵塔十分豪华,这要归功于他对扎什伦布寺的重大贡献,扎寺初建成时,当时只有大经堂下面一层。规模不大,僧人也不算多,四世班禅时,大经堂扩建到三层,并修筑了其它经堂,这也是扎寺最大的一次扩建,它对于弘扬佛法,传教授义,扩大扎什影响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经过历代班禅的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四世班禅活了94岁。由于他对扎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僧徒们为纪念他,建造了这座豪华的灵塔殿堂。这座灵塔殿堂,用了四年零一百三十天时间,于公元1666年建成,灵塔高11米,花费黄金2700余两、白银3.3万两、铜7.8万斤、绸缎9000余尺。此外还有珊瑚、珍珠、玛瑙、松耳石等共7000多颗,色彩缤纷,荣耀华贵。

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扎什南捷”,从开工到1989年元月22日举行开光大典,历时三年零八个月,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为33.17米。其中灵塔高度为11.52米。塔身镏金以银皮包裹,遍镶珠宝,雕饰华美,造型庄严,踏内装饰也非常考究,数目繁多。五至九世班禅遗骨,分装在5个檀香木盒内,安放在灵塔的宝瓶里。灵塔正中安放着九世班禅曲吉尼玛的铜像。大殿四周墙壁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著名高僧业绩的壁画。修建这灵塔得到了中央以及西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曾说:“扎什南捷的建成,是藏汉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是西藏广大僧俗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藏汉民族团结的象征。”

释颂南捷祀殿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的灵塔殿。大师生前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9年1月28日,大师在日喀则视察期间圆寂。为了表达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对班禅大师的缅怀之情,在大师圆寂后的第三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扎什伦布寺修建大师遗体灵塔祀殿,供人们瞻仰朝拜,缅怀他爱国爱教的业绩。

经过多方实地勘察,论证和设计,于1990年9月20日,举行了灵塔开工奠基。为建好灵塔祀殿,国家拨出6424万元、黄金614公斤和白银275公斤。在工程进行中,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也积极支持灵塔祀殿修建工作,参加义务劳动,自愿捐款捐物。历经三年时间,1993年9月4日,第十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灵塔祀殿开光盛典在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释颂南捷”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35.25米。祀殿主体采用了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墙壁以花岗石砌筑,墙厚达1.83米,达到八度设防要求。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吸收了唐、清建筑艺术特色和佛教灵塔建筑形式。祀殿由红色和棕色两大建筑部分组成,在殿的顶端,覆盖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高11.55米,塔身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安放宝石袋818个,共24种珠宝6794颗。

塔内装藏也十分丰富,按照宗教仪轨,整个灵塔内装藏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装有青稞、小麦、大米、茶叶、盐、碱、各种干果和糖类、檀香木、各种药材、各种绸缎、金雕镶嵌的马鞍、鹿茸、犀牛角、银宝、珠宝、大师袈裟和藏装。中层装有大藏经和格鲁派三大祖师的经典著作、历代班禅的经典著作、历代班禅经师的著作、贝叶经、金汁书写的佛经等。在塔的上层装有佛经和佛像。十世班禅大师的法体完好地安放在众生福田的中央,周围放置了各种宗教用品,如袈裟、唐嘎、佛像、经书等。

扎什伦布寺各个扎仓米村的数量在第四世和第五世班禅大师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增长,后来显宗的三个扎仓的米村(相当于康村)总共达到了六十三个。这其中兑桑林扎仓有二十七个米村,吉康扎仓有十九个米村,夏孜扎仓有十七个米村。

此外,在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时期,兴建了供班禅大师夏季和秋季居住的带有佛堂、佛像、佛塔的上下两个颇章。其中下颇章在扎实伦布寺东面,叫做“哲曲祖拉康”(bkras-chuvi-gtsug-lag-khang),是1825年兴建的。后来清朝道光皇帝赐予了下颇章一块刻有四种文字的“贡觉林”(kun-skyobs-gling)普救寺的牌匾,从此以后被称为贡觉林。在下颇章中有被称为“孜贡康巴”(rtse-mgon-khang-pa)的修供喜金刚、金刚手、总摄轮、大威德十三尊等密宗本尊的密咒修行法相。孜贡康巴的僧人约有八十余名,并由格勒坚赞等人担任孜贡康吧的历任“多吉洛本”(金刚上师)。

上颇章在扎什伦布寺西面,叫做德钦颇章(bde-chen-pho-brang)兴建于1844年。上颇章也有佛堂、佛龛、佛塔等,每年冬天孜贡康巴的僧人居住在上颇章佛堂中。

四世以后的班禅额尔德尼每年夏季和秋季都前往贡觉林和德钦颇章居住,由此人们称之为上下颇章。每年夏末要举行盛大的夏季献供朵玛的法师,称之为“斯莫钦莫”(gzigs-rno-che-mo),由孜贡康吧僧众举行跳神仪式,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日喀则的民众聚集观看跳神和藏戏团的演出。

扎什伦布寺是后藏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也是名声最为显赫的寺院,是后藏地区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寺院培养出的贤哲高僧大德如天空中的繁星浩瀚一样不可计数。他们对西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从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开始,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世班禅大师执掌后藏政教事业的驻锡地,寺院中保存有许多反映西藏和祖国关系的历史文物。例如,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时期,于1876年兴建的中间佛堂的甲那拉康中,保存有1796年清朝嘉庆皇帝赠给班禅大师的乾隆皇帝的僧装画像,周圈绘有班禅大师的十三个转生,构成一幅唐卡。还有安置这幅唐卡的框架和玻璃等。在这副唐卡的前边还供有1851年清朝咸丰皇帝赠给班禅大师的刻有汉文“咸丰皇帝万岁万万岁”的万寿牌。带有框架及顶盖。在万寿牌大德前面供有羊脂玉雕刻成的化缘钵。钵体上刻有七世佛,下面刻有“乾隆皇帝御制”的字样。

在甲那拉康的寝殿中还设有班禅大师与清朝皇帝委派的驻藏大臣会见时的座位,此外还有汉文大藏经、在汉地绘制的许多唐卡、汉地出产的各种名贵物品等。这一切反映了清朝对西藏事务的重视和汉藏两地政经紧密联系。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