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雨中——国庆北太行骑行日记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国庆前几周,随缘又在4+2群里邀集国庆期间往北太行骑行的骑友,目的地是北京房山区的红井路,河北易县,涞源等地的一个环线。五一的南太行之行感觉甚好,很想再跑到大太行的北端去看看那里的山是什么样,但不知单位假期期间是否会有禁足令,没敢贸然报名。直至离假期开始还有两三天,见单位并未有专门的通知说不准出行,只说要报备下,于是决定报名去走一走,此时已有十位骑友报了名,车位仅只有两人了,也算赶上了末班车。

10.1

头天晚上与几人聚餐,喝得有点猛,记得喝了有三杯半吧,七八两了,是我能承受的极限了吧。到家指点着让家里的给准备了些出行衣物。早上四点多起来装了包往集合地出发。五点半不到来到了康馨园门口的集结地,竟然是最后一个到的,大家帮忙拆解了车子装上了车。五点五十发车,走高架往柳新上的是微山湖西边的济徐高速吧,后来又转上了其他些省道国道的高速往西北进发。国庆期间,高速免费,出行的车相对多些,行至鱼台附近,我们过去没多久,发生了车祸,几个车剐蹭追尾堵了车,后车没跟上来。边前行边与他们联络,需要等交警记录,清障才能前行 ,不觉他们就落下了得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了。停东平服务区上卫生间,坐在一个小亭子里玩侯后车到来。久候不至,于是起身登车再行。十一点多些停德州武城服务区午餐。又是随缘家里的给做的路餐,炒海带丝腐竹鸭肠咸菜四个小菜,每人一个鸭腿,高桩馒头吃了仨。吃着,后边车也来到了。饭后继续前进,在徐水附近西行了段距离,堵了会车,转入另一条高速才又往北狂奔起来,再下高速又往西行了十公里左右,进了易水县城。沿途村落感觉较为脏乱,还不如我们这农村建设得整洁呢!县城里到处都在封闭进行道路整修,让本不宽阔的道路显得更加逼仄。在城里兜了一圈也没看到可停车住宿的地方,时间也只四点左右,这么早就停歇也没必要,索性舍了这原定的目的地继续往山里进发。沿国道234又行了一个多小时,停在了涞水县永阳镇洛平村。入住路边一家名为乐得的农家宾馆。宾馆为农家院落改建而成,房主自己经营。一间房两个人,有热水,有简单的浴具,能洗澡,竟然只要60元。

天色尚早,放了行李出门溜达。地图上看,这洛平村是个不小的村落,由东南西北四个洛平村再加什么幸福村挤聚在一起而成,国道234穿村而过。村子西边有个中庆华寺,店老板娘说是个古寺。一群人松松散散地漫步过去,也算解了一天窝在车里的疲惫了。村头多高大的杨树林,往外则是星散的田地,多种植玉米,大多已收获过了。再远看,西、北方向都有山岭山丘环护,所处位置与五一停歇的任村镇大致相当,皆为山区与平原过渡区,但这里的山岭姿态是与五一所见的南太行的山大不相同的。南太行那些山们是拔地而起的,长墙样连绵的山岭上戴着个平顶的帽子,这儿的山正好是相反的,下部的山体是缓平圆润的,到了山顶处却是呈现出了一种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的峥嵘面目来。眼前所见正应了孟夫子那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致了。环拥在山林庄稼中的村庄空气是清新香甜的,又值此金秋之时,天气凉爽,穿行其间,感到的是舒服惬意。

行只三五百米,就来到了村西一座钢筋混凝土筑起的“古寺”前了。台阶上荒草丛生,台阶前两头巨大的石狮寂寞无聊地立着。上了台阶,庙门紧闭着,木门上的油漆已是班驳陆离了。透过门缝看去,静无人声,也无香火,轻扣门环也无人答理。看这情形是无人住持的了。若不是这寺庙紧邻着民居,放在荒山野外,大抵是能做一部恐怖片的场景的了。绕行至寺庙后边也不得其门而入,只得作罢。

寺庙后边有处十余亩的水塘样的所在却是处不错的景致。环绕汪塘,荒草没人,几只荷兰花的奶牛正悠然地觅食其间。水中近岸处杂生水草,覆以绿苔,水中央却如明镜样倒映出西山犬牙似的山峰和被落日点亮了的流云。

从几幢烂尾的小楼下钻过再穿过落叶覆满地面的杨树林就又入了村庄里了。在村道小巷中穿行,遇到群从野外归来的绵羊。新剪了羊毛,白白的像山羊了。一天的觅食已饱涨了两腹,它们甩着肥尾拥挤在村巷中往家赶,不时“咩咩”轻唤几声,招呼着子女同伴。归牧的羊群,让山村满溢了田园气息。不辨东西地在巷道里穿行,两侧是大小形制不一的院落。总体上看,村民的宅基地是不小的,大的得有一亩多,小些的也要半亩地。房屋多平顶,楼房不多,公路两侧的房屋倒有些二层的楼房,多营生着些这样那样的小生意。

不觉接上那条国道,沿国道返至宿处,天色也暗了下来。在隔壁的小店里,随缘前轮他们几个早归的人已安排了晚饭。熟食摊上弄了耳丝,猪头肉,花生米,扒鸡已摆放在了小店里拼放的两张餐桌上。里间里,老板娘在滋滋啦啦地炒菜了。聚齐了人,倒上了酒,先举杯为祖国庆生,再交流相互认识。此行计12人,随缘,前轮,姜先生,孙晋旗,流光一翔,自由风,行者,乐活,李强,荤和尚,雨水,我。年龄五十到十,骑行时间的长短不等,有的二三十年了,有的是初次远行,大家自我介绍了下,免不了一阵哥哥弟弟的亲热一番。陆续端上来几个炒菜,多素少荤,虽都一个味,但清清爽爽不油腻是极为可口的,是居家日常菜的味道。听人夸赞,老板娘也只淡淡的说着乡下村菜,谈不上味道,委屈大家将就吃吧,是个很会说话的人呢!重头戏在最后,随缘点菜时让给烧盆汤,那诚朴的老板娘就找了个最大的钢筋盆给烧了满满登登一大盆紫菜蕃茄鸡蛋汤,12个人用大碗盛了几轮,盆里还有剩!就着老板家炸的辣椒油,又吃了三个热个馒头。饭后结帐,一群人在店里连吃带喝地忙活了母子二人一晚上,才只二百元多点,便宜得让人不好意思啊!道了讨扰,出了店门,一群大肚的汉子们又在暗黑的国道上晃了两公里消食。庄子里有一户正在办喜事,随缘他们循声去看热闹了。我则走回宿处洗漱睡了。同宿为行者,有缘的很,也姓张,住龙湖世家只一湖之隔。老家柳泉,我第一年工作时的地方。也曾喂过牛。在家没相识,跑了千里外,却在他乡相识同宿!

10月2日

只一点多些就醒来了,听窗外秋虫呢哝轻吟,细辨唱腔的异同。第一天要组装车子,不便外出,就在床上辗转到了天明。天亮了,相帮着组装了车子,照相。出门就是家早点铺,包子菜盒稀饭豆脑。一个菜盒,一个豆角菜包,一大碗稀饭,三元。三元一顿的早餐好久没吃过了。

饭后,沿234继续向前骑行出发。先下了段缓坡,再爬升一段,翻过一个垭口往下去冲了两三公里,接着缓上坡。十五公里处绕过了一个山腰又开始了两三公里的自由落体运动。速度起来了,人也活动开了,就快了许多。一路穿村过镇的,行至一大桥上时,与刘哥不觉走在了前列,往后看看不见了后边队友,道路有岔出,不敢再行,于是立在那桥上等候。桥长得有二三百米,那河道也极为宽阔,桥下流水量不小,主河道中的流水甚为湍急。单看这河说北京是个缺水的地方,让人有点不能相信。这样规模的河应当是得有名号的主河道的,北方的大河道并不多的,因地近易县,就猜想会不会是那条悲情的送别之河。找出手机看看地图,却不是,而是名为拒马河的。久候队伍不至,金哥却开车追来了,让折返拐入一岔路口。曲折骑到沈家庵小镇,想从镇子外一处桥横过拒马河去,桥另一端却是封闭了,应该是防疫的原因吧?折返再从原来已至的大桥上横过河去,看看咕咚白白绕行了七公里。过了河前行几步就是北京地区了,车辆需检查驾驶员身份证了。跟随的保障车顺利通过了检查站,却又在穿过一村庄道路时被防疫卡口阻住去路,只得绕行,又折腾了老会子。车等人的保障,变成了人等车。等待中开始落雨了。好在未下起来。短袖有点凉了,这样走走停停的骑行不发汗,到赶上来的车上取了外套穿上。

再前行不久来到|那阻断的桥梁处了,刚才若成功过桥能省下半小时路程。这里是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景区叫做十渡景区的,是个长达十几公里的峡谷,刚才所见的拒马河便是从这峡谷穿行出来的。这样流量的河流切割出的峡谷是相当壮观的,宽阔处得有千把米了,窄处也有二三百米。两边的山体为百万年来的流水切割搬运,不再圆润而呈壁立之状,高达一二百米吧,而山头上却仍是巨石参差的。崖壁缝隙褶皱处和山上平缓处都缀满了灌木野草。秋意还不算太浓,风霜还没能给山林染色,也未能凋敝枝叶,倒是还能显得一片苍翠的。此处景区名为十渡,盖因从这沈家庵处往上,计有十个渡口之故吧?果然,沈家庵左近,路边立有一渡的标识,溯流往上行去,每到流水曲折宽缓、有村庄田舍的河湾处,则依次立有二渡,三渡类的标识。古人限于人力,不能修筑跨越这么宽的河面的桥梁,往还两岸多以渡船行之,故需设置渡口。渡口选址当以水缓的河湾处为佳。但现在的人们可没有耐心去慢慢的过渡了,一条名为涞宝路的柏油路穿行在峡谷中,不时简单粗暴用一条高架桥便交通了两岸,任性地一会行在河左一会跑在河右。每当跨越两岸的高架桥下,还会有一贴水而建的小桥,便于人们亲水嬉戏。如今的每一渡处都于流水两岸由村民营建了些游玩的项目以延揽客人,无非是些吃住玩买的买卖吧。我们一行十余人骑着车子一渡又一渡的近水逆流而上,遇有景致别样处便流连会。其实此处景观与其他景区也没有多少不同处,无非是俯看流水,仰观峰峦,放飞思绪将那些异形的山峰象形象物一番,惊叹一阵罢了。大概在二渡的桥面上玩了会水,在四渡的标识处照了会相,还在哪一渡处远观了处漫过堤坝的一道壮观的水幕,多呆了会,其他地方也就走马观花过去了。不觉行至十渡处,峡谷至此更为开阔,如同进入了一处小小的盆地。流水在此形成了处较为开阔的水面,环水处,山峰上,山腰间被人们开发了更多游玩项目,有高空索道,直升机观景等等,游人也更盛了,喧嚣之声更大了。地势开阔些,也就形成了个集镇,名为十渡镇,因就山谷之势呈西北东南向塞在山谷中。有镇zf等行政机关,还有处名为平西抗日纪念馆的地方,未入其中,也不知展示的是哪段历史。山谷至此也分而为二,呈”y”形。一随拒马河曲折往西北而去,一随这宝涞路往东北而去。

我们随着那宝涞路再前行,穿过那十渡镇,来到了镇子的最东头,停歇在一条从山腹里钻出来的铁道下的一家名为观山居客栈的农家饭店里吃饭。店里就老板娘一个人忙活,看来那生意也不怎么红火,大家都想吃这碗饭,但蛋糕就这么大,想让大家都吃饱也不太可能。店里没什么菜,没法像一般的饭店那样,吃什么点什么,而是有什么吃什么。连土豆丝,鸡蛋,什么都算上了,总算凑了十个菜。十个菜就老板娘一个人倒腾,怕得老半天。几个人打牌,几个人在那摆弄手机,我和金哥去帮厨,忙了老会总算吃上了。把人家蒸的一锅米饭吃没了,又把人自己吃的饼也吃完了,又下了一斤面条,才填平了一帮人的肚子。我看厨房的锅里有两块粘糕样的东西,以为是甜的,弄碗里去吃,竟然是咸的,这可是真没吃过的。最后金哥自己动手又弄了一大盆蛋汤,算帐430。

饭后再出发,一行人推着车子从铁路下穿过,沿宝涞路继续北上。推行了近一公里,接着上车骑行,路还是穿行在山谷中的,伴着一条水道曲折前行。两侧与前方的峰峦次第娱目,感觉那些山峰姿态变化比十渡还要多呢。沟谷中不时有村庄悬在半坡或隐在山谷间。近村庄处多植柿树,黄澄澄的柿子密密地挂满了枝条,叶子都已飘落尽净了。还有不少是大叶的核桃树,却是一个核桃也看不到的,不知是隐在了叶后,还是被采摘过了。没看到哪里有平整的土地,甚至是梯田也没看到。真不知道这里的山民们是依赖什么营生的。不像渡景区里那有着如蜂如蚁的吃旅游饭的山民们,做生意的也不太多,只偶尔见有几个老年人在路边卖些老南瓜,柿子,核桃类的山货。这些山货的收益是断然不夠生活的。道路千回百折地随峡谷前进,有时你觉得前面那堵屏风样的高崖应该是峡谷的尽头了,但那道路扭上几扭又绕行过去了。这样行了五公里多吧,我们离了宝涞路往一条岔道上行去,道路上升之势更为明显了。发力前行,骑行在了最前端。到一处360度大回环的转折处,那坡度就更大了。我已将大队人马甩出了三五百米了,转折过后,我就行在他们的头上了。他们到转折的平缓处就都停下来歇息,我本来也想歇下来等候与他们同行,但稍慢间,刘哥赶了上来了,他说,上坡不需要等待,快慢无所谓,谁也帮不了谁,也不会拉开太大距离的。于是继续往前赶去。越往上去坡度越大,转折越频繁了,初时并没太在意,直到它扭了几次身,却始终只在一面坡上往返上行时,我知道它是要翻越山岭了。如此频繁短促的转折约略有些五一骑行西井山和大垴绕啊绕的线路的味了。有了那时的骑行经验,知道这样的翻越山岭的道路绝非靠着蛮力能一蹴而就的,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不要幻想下一个转折处就能功成,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上磨。于是调匀呼吸匀速往上骑行。此处的坡比大垴那儿的要缓些,路面更比那儿好很多,都是平整的柏油路面,而南太行那些上坡路都是较为简易的水泥路面,有些地方还破损不堪。有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加上坡度相对较缓,路面相对较好,这里的骑行并没觉得太过艰难。南太行的骑行,是前边最小轮搭配后边最大轮干的,而且一步不蹬就得倒退的,而这里,却是用的前二轮,后轮组甚至始终都没落到最大的。但这个坡的距离却是要比那儿大的多的吧,转来折去总也没个尽头,也骑得让人有些崩溃的。想着要给自己点强度,要再挑战下自己,就一次次的把要停下来的念头打消,打定主意无论快慢,不达顶峰绝不罢休。身边上下的多是汽车和摩托车,骑行的是一个没见着,后边原来同行的刘哥也没见了影了,应该是停歇下来照相观景了吧,这个旅程又变成了一个人的奋斗。七八个360度的回环转折后,人就升到高处去了,来路如乱丝样踩在脚下了,而去路转折却不是那么多了,虽仍在上行,却是在几个山头间盘绕上升了,弯没这么急了,坡度也更缓了些。继续骑行向前,当道路穿过一处劈开的山垭处时,我以为应该是已到顶峰,到了分水岭处了吧,但转过去,那道路虽更平缓了,但却还是在上行的,又前行近两公里,才又到了处垭口,那道路才有下行之势。是真的到达分水岭处了,虽是力竭,但今天的这段路的上行任务是完成的了,可以歇息了。今天的主要目标是叫做红井路的网红路,没来过,也没做过攻略,真的不知道路在哪里。上行这段路期间随着转折的不停增加,心里的疑惑也在加大,难道这就是那传说中的红井路吗?现在歇下来了就去看那咕咚地图,果然是这条路。也没有传说中那么虐的啊!这条路大概因起点处名为红井港,就是我们来时从宝涞路岔出的地方,终点应该在哪个叫什么井的地方吧,故而得名吧?今日行程,中午十渡打尖休息时是骑行了54公里的,从那骑行了五公里到了这红井路的起点,五公里也多是上坡,但不明显。从这红井港处开始往上坡度开始大了,骑行到这分水岭处咕咚显示为近74公里,如此算来,这红井路从起点到这分水岭处是有15公里的纯上坡路的,我算是一口气骑行了15公里的上坡路的,这样说来,也是可以小小的骄傲一下的。

久候后边的骑友们不至,想来是在能够观景处观望歇息了,来时听说,他们还要放飞无人机拍照的。边玩边骑行才是骑游的真谛,像我这只想着给自己上强度来考较一下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力的憨骑,沿途是错失了好多壮观和美丽的。往回骑行去迎接他们顺便回望下那现在才知道的红井路的真面目。下行了两三公里也没迎上,想来是大伙玩儿嗨了。再往下行,就要去对付那反复往还的陡坡了,实在是没有勇气从头再复习一遍的,于是止在了一个小山头下。观望那小山头,虽未秀出周围的山峰,但也算与周边山头平齐了,上去远望,下视,应该能有不同的感受的,又隐约有些小路的痕迹的,想来是能够登临的。于是,将车子隐在了路边的灌木丛中,徒步往那小山上进发。小路越往上去痕迹越淡,快到顶时就完全隐没在灌木中了,灌木不高,也没有太多扎人的硬刺儿,可以穿越前行。但有种植物,学名不太清楚,俗名为“鬼葛针”的,虽不扎人,但那针状的成熟种子是能用顶端的倒刺悄悄地钩在你的衣服上跟着你旅行的,开始时我还小心避让,后来看裤腿的边缘及缝隙处都缀满了,也就不管不顾了。灌木丛中偶有黄白的细小山花隐现着,也叫不出名字,但看着怪可人的,让人心情愉悦。登顶后可见这小山头除来路这边较为平缓可资攀登,其他几面都是直墙壁立,巉岩嶙峋的样子,若从山下来看应该也是觉得无可攀登的吧。往山下望去,能看到来时的山谷,也能找到那一线来路,但最为陡峭盘绕的那段路却是隐在了左手处的山谷中了,看不到的。天是有些雾霾的,张目四望,不在绝顶,层叠的山峰只能见到近处一两圈的吧,远处的或隐在群峰后,或没在烟雾中了。

山头上徘徊了会,还不见来者,于是下山再往回下行了近一公里路,在一个转折突出处看到有几人从路边的防护网处钻了出去观景,应该是处视角不错的观景点,不然,人们是不会以身犯险破坏防护网出去的。于是也跟着做了回不法之徒。果然,出去后,看到块如舌样的巨石突出于峭壁之外,一些胆大的游人就在那里摆出各样的姿势去照相。我是有恐高症的,畏畏缩缩地走到了那石头跟前,蹲坐在那里总觉得那石头随时要坠落下去似的。其实,它应该已气定神闲地在此静观了千百个寒暑变迁春秋轮回了吧。提心吊胆地请人给照了张相,赶紧撤了下来。往里边站了站,那“砰砰”的心跳才慢慢平息了此。立在这里,是能将红井路那段盘绕最急的路一收眼底的。往下俯视,那油亮的路身如同一条不见首尾翻滚盘绕的怒蟒,像要挣脱什么样的束缚般从山谷深处往山头狂奔。观望了会,反身回到路边才见到后边的同伴陆续到来,怕他们错过这难得的景致,又立在路边做了会“教唆犯”。

大家都拍照观望完毕,一块儿再往上骑行,我是二进宫了,当起了识途老马,在前领路,带着大家来到了分水岭处。这儿左手处有个小小的市场样的所在,聚集了些商贩在售卖些吃食玩物;而右手边是座突起的山头,山头高出周围傲然独立,山体圆润如锥,一条小路往山的最高处通去,到顶是个观景的小亭子,像给那山头戴了个帽子。估量那山头高出这里得有近百米吧,迅速往还我觉得我十几分钟应该可以,于是趁着大家在那个小市场处盘恒时,将车子倚在了路边循路往那挺进。初时为石板路面,然后接陡直的阶道。那台阶高而陡,一步一阶都觉得有些吃力。低着头喘着粗气往上拱,数了百多阶吧,就登顶了。真是个观景的好所在,远近的山头山岭都能一收眼底,有点众星捧月万峰来贺的味道。正观望间,一对小情侣向我打听,说是人们都在说的那条红井路,在哪里。看来这对孩子是从分水岭的另一边或别处来到这里的吧,还没经过那些个弯弯绕绕。于是指点他们看山下的那路,告诉他们从那条路前行,转过那个垭口,就能领略那路的风采了。两人又担心的问是否会出北京界,应该是两个吃公家饭的人,怕行程码变色吧。我告诉他们,沿红井路下去会到十渡镇,还是属于北京房山区的。

看到山下那些弟兄们在垭口处集结准备下行了,赶紧往山下赶,一路小跑着下了山,到了跟前,一部分弟兄已开始往下飞了,还有几个在加衣物,我也赶紧把外套穿上并把风帽也带上系紧帽带,也算武装好了。大概是最后一个往下放的吧,一路上虽是小心控速,但不觉还是超越了三四个人。下行只四五公里,就接上了国道108,红井路就算是结束了。其终点附近果然有个地名为井儿峪,应该是这红井路得名的原因了吧。

108后有上行和下行两个选择,为免后边人迷途,停下来聚齐了人往上走,往上爬了两公里的坡,到了个通往白草畔景区的岔路口,这里有几户村舍,还有户经营住宿的农家,天色不早了,随缘决定在这里住下。遣人前往讯问,却是住满了。没办法,让保障车再深入岔道往里边的村庄去打听,也没有地方能容纳下一行十二人的住宿的。向一个村民打听,说是往上前行5公里左右可能有住宿处,但往下5公里的话,是一定能找到住处的。上行,天色已晚,要走夜路了,如找不到,那就糟糕了。往下去,明天还要往这个方向来,来回要多走十公里冤枉路,但保险些,于是决定下行。又是最后一个往下放的,一路超越,心里是老大的不愿意,想着今天放多少,明天就得往上爬多少。但运气不错,只放到2公里,才过我们从红井路接上这的路口一两百米,前站的伙计就立在路边做路标了,指示往一个不起眼的岔路上转折。原来竟是在这里找到了宿处了。

此处名为庄户台村,隶属北京房山区云霞岭乡,是个只有二三十户的小村庄聚落,背靠一座山峰,前临一个小水库。小水库是截断山溪挽留住的一段长三五百米宽三五十米的水面,水呈黑绿色,想来不会太浅。水库再过去就是国道108。停宿处是村民建在村头的农家院,应该是久未有人光顾了吧,条件极其恶劣,一进那建筑里,就如同进入了处管理不善的卫生间样,气味难闻。房间里无任何洗浴用品,马桶座板是烂了半圈的,充电都只有一个插座。就这样的条件,却是要每间房150元的。这应该是其门前冷落的原因吧。但我们别无选择。晚餐是在隔壁的一个农家院落样的饭店中吃的,与这住宿处为同一家经营。饭店的规模也还行,还有大厅包间的。十个菜,爱喝的弟兄们又小饮了几杯。晚餐后在水库边,村庄头转了转与家里视频汇报行程。天是阴的,大概是因为没有市镇里的那些照明景观灯的泛光吧,好像山里的夜也比我们那黑得更彻底些似的,乌漆抹黑的,什么也看不到,只对面公路上有些昏暗的灯光,竟是暗红色的。

今日骑行87公里,进山,多上坡,完成了红井路的翻越。

10月3日

昨天睡得少了,房间被褥虽是潮霉难闻,却是一觉睡到了4点多,是在公鸡打鸣声中醒来的。先上卫生间,强国,去院子里站了站,天上竟然是有些暗淡淡的星光的,看来这儿的天气预报是有些不靠谱的,说过的中雨呢?同住的张哥也醒了,一块闲扯了会。五点多些出门,东天挂了一线月芽,天还一片乌黑呢,下水库边徜徉了两步,见两三个夜钓人。无声地立着的黑影,水面荧荧的一点浮漂,看着怪瘆人的。起身往村庄中走去,沿一条向上的小路走,越深入村庄,那些房屋越是老旧,有些就是石块砌墙,石板覆顶的老建筑了。不觉竟然走到了村庄的后边了。那最后边的房屋直接就是背靠着山坡的,破败的样子好像已被遗弃不用了吧。房子后边的乱草丛中隐约是有条小路的,于是循路登山。天未明,用手机的微光照着去寻找路踪,慢慢地登上了高处。原来这是村民为种植在山坡上开辟出来的星散的台地而用脚走出来的路。有些地方因应着山岩摆上几块石头,算作了台阶。从下到上,凡平坦点,有点土的地方,都被山民们开垦了出来。但平坦的地方太少了,也太小了,只这一条那一块的。石多土少,那地是相当贫瘠的,看堆放在地边的庄稼秆应该是种的玉米吧,地里空着,看来也只能一年一作。登上山头处,有座高高的输电塔,建设这塔基破坏了植被,裸露的泥土竟然是石灰样的白色。再往上就是壁立的高崖了,那里肯定是无路可走的了,要想攀登得是攀岩高手们的事了。天色亮了,再往前走,进入了一个小山谷,里边有片平整的空地,旁边堆了些木材,像是用过的作梁椽的木棒。看来这里是拆迁掉的一处房屋。拆迁,是全国各地的都有的啊,这深山老林里也不能幸免。这户人家应该是因为山高,无路,而迁移到山下近路的地方去了吧。上了山谷另一面的山头,那里除了荒草,也有些田地的。因为 更高,更缺水的原因吧,地里是种的谷子,谷穗已收走了,只留下些禾杆稀疏地立在地里。沿着连接这些地块的隐约的小路下行,接上原来登山来路回到了村庄里。最后的那座荒弃的房子的屋顶几乎是与登山的小路一平的,正好观察下屋顶那石片是怎么替代平原地区的瓦片的。不同于南太行那些山民们石片的屋顶,这儿的石瓦片是极为规整的,其厚薄,大小都好像经过加工一样,较为规整,有些精致的感觉,而南太行的那些石片瓦却是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多红、白之色,摆放起来需要精心的策划的,呈现出来一种粗犷的美来。继续下行到村庄里,在水库边立着的一个小院子也较为老旧,应该是这个村落建筑的原貌。小小的院落在道路的下边,背靠道路,前临水面。站在路上从后边看那房子,三间石墙石瓦的房子是主体,连着一条脊又接了一间低矮些的房子。房子上边的石瓦片摆放得较为规整,在左右山墙和后墙处都伸出许多,护住了墙上用泥涂抹得很平整的墙面,免遭雨水侵袭。石的屋面上爬满了南瓜藤,叶子都已枯落了,只剩下了蛇样的藤条和六七个黄黄的南瓜。沿一条简陋的阶道下去,转到房子的前面,可以看到三间正房前边是有个窄窄的前廊的,正面是木的门窗廊柱,被那前出的廊檐庇护着。门窗都是老旧的样式,窗户上有密密的木条构成,看不到镶嵌玻璃的地方,难道还要像古人那样糊窗户纸吗?想来采光也不会太好的。整个房子只这一面的门窗是可以取光的,左右山墙,后墙是没有窗的。这样的房子结构是为了更好的保暖,对付北方冬天的严寒的吧。整个房屋的材料纯取自自然,未有现代工业设备的洗礼,这应该就是环保人士所褒扬的绿色低碳生活的标本了吧。房屋的左右与后边是菜地,地里是白菜,萝卜,胡萝卜,青菜;房屋前边的小院子只用石板铺了些通行的道路,石板的连接处,各样的野草就挤了出来,也不怕人的践踏顽强地生息着。其他地方也被开垦出来一样种上了菜。房前屋后的边角处还立着些果木,有山枣山楂核桃梨子,还有一棵花椒树。核桃是看不到果实的了,那棵山楂上却在绿叶间缀满了艳艳的果实,好看的很。梨树上挂着些个黄澄澄的梨子,个头不大,应该是没经过改良杂交的土种,地上落了不少果子,看来主人也是不太把它当回事的,只任其自生自灭着。整个小院虽有石的院墙,却是并无门户的。野草藤蔓菜蔬果树的遮蔽掩映让小小的院落和周围山水融在了一块儿,这就是达人高士们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吗?

归来早餐,10 元一位。每人一个鸡蛋,馒头稀饭管饱。这饭店名为庄户人家,也是由农家院改成的。一进门是个影壁墙,墙上大书着个福字,前边立着大大的一口水缸用以聚财。院子里左右两边也都是辣椒白菜茄子类的东西。一边还悬着吊篮样的凳子,在上边坐了会。

饭后收拾出门,跨过那条哗哗有声地流入水库的山溪,沿108国道上行。前两公里重复昨天的路,过白草畔路口继续上行,经行的几个村庄名多为什么台,台应该是指山间相对平缓些的台地吧。这是能够理解的,但却在这山区的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些地名是名为什么港的,有点让人不能理解,港在我的概念里总是与江海湖泊连在一块儿的,这山里哪儿能设港呢,叫个岗还是能理解的。上行六七公里,到了处三岔路口,有个村庄名堂上村,路口高立了个标牌说是此处是《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歌曲的诞生地。资料介绍说是名为曹火星的曲作家,1942年在这里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42年抗战正酣,百多公里外的北平城里就是日本鬼子的势力范围了,而这里却是抗日力量蜇伏之处。《四世同堂》里的老三进的山,大概就是这些地方吧?路口处有片宽敞的地方可停歇车辆的,停了几辆车,下来些人,看看那架势是要到附近去徒步的,还有些人带了头灯,应该是想去钻山洞的吧,问了问说是附近有个溶洞的。舍了108正道往水泥路面的岔路上走,却是来到了个大广场处。大广场因应山谷山坡之势建了些个逐层上升的半圆布列的座位,像个露天的大会堂,正对面又因就半面山崖做了面巨大的党旗。这是处新建的红色旅游景点。昨天打听宿处说的上行五公里可能找到的宿处应该就是指的这堂上村吧!

停留观望了会,拍了几张照,继续走水泥路上行。路太陡了,又找到了南太行上行的味道!上到多半,看看前边的随缘停了下来,也赶紧跳下来歇息。喘定了,一部分人推着往上走,一部分人继续一点点往上磨。走完这段水泥路面又接上了柏油路面,虽还是上行,但坡缓了些,这是又重新回到108上来了。咕咚显示从早上出发行了14公里时,终于来到了处垭口,道路开始要下行了。有了昨天的经验,大家赶紧停下来添加衣物。果然曲曲折折的道路,都是往下去了,弯多坡陡,一气就下行了14公里。在一个大转折处,道路平缓些了。路边一棵枣树,树下落了一地的枣子,有些被过往的车辆辗成了泥。骑在前边的随缘和尚他们停了下来,捡拾了些完整的枣子尝尝。味道和口感都不错,脆,甜。先是捡拾着吃,地上没有了,就抬头去看树上,树上密密的挂了更多更大的枣子。捡起块石头去投掷,稀疏地落下了些。环顾四周,并无村庄,只在道路前边三五十米处有户人家,应该是那家的了。院门紧闭,只门前有只拴住的狗看着我们这群窃贼有些不满地叫了几声。看地上落下的果实,这山中野物,主人应该也是不珍惜的,于是,和尚爬上了树,抓住树枝摇了起来。枣落如雨,大大小小,红红白白的枣子在公路上淘气地跳动奔跑,几个家伙就去追逐,手里拿不下了,就往骑行服里装,装不下了就往车子上的包里放。一辆车驶了过来,放慢了速度避让我们,避让满地的枣子。我们还“好心”地招呼车上的人下来捡枣子吃。车上下来两个妇女,是自驾旅行的,也跟着做起了贼。吃够了,拿足了,也没见有人来干预,一行人就骑上车子扬长而去。

再前行又下了会坡,接着便是起起伏伏的道路了,但都不长不陡。又行了六七公里的样子,过了个垭口停在了北京河北分界处,一块高大的假山石,草书了河北两个字,回望垭口处,却是白色的什么材料在半面坡上摆了北京两个大字,宣示着自己的主权。停留照相后,往下放坡,只一公里不到的样子就有个回环转折,这里的视野更好,停下看了看,下面有块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中间摆了个镇子叫做九龙镇,还有条高速路从中间穿过。下行的坡道又长又直,这样的坡视线好,是可以放心往下冲的。又是最后一个下行,前边的已放出一两公里 ,都没了人影,我才开始放,最后还是超过了两个人。连续6公里的下行放到谷底就来到了九龙镇马各庄。此时已行40公里,路边店吃饭。

饭店并无招牌,只在路边立了个快餐的牌子便被我们前站的兄弟发现了,就停在了这。店内是母亲带着两个女孩子在经营。看情形也是并无多少生意的,来了人,就用房前屋后地里的和冰箱的菜蔬去对付。看看屋后笼子里喂了几只鹅,铁锅炖大鹅是来不及了,问有鹅蛋没有,还真有,地里有辣椒,这道尖椒炒鹅蛋就有了,地里白菜,冰箱里有冻猪肉,又打电话让人送了些豆腐来,于是白菜炖肉炖豆腐又有了,就这样看着有什么对付什么也凑了十个八个的菜,没有大桌,就把菜都分做两份,摆到了两个小桌子上去。就这个菜,娘仨手忙脚乱也是弄不出来的,金哥又钻厨房里忙活。等饭的空当,去房前屋后转悠,把人家的青辣椒摘了几个藏在了口袋里,又看到一筐核桃摆在廊檐下晾晒,又抓过几个去找家伙事磕开了去吃那白白的核桃肉。开饭了,几个好喝的伙计们坐一起小酌了一阵,我们却是甩开腮帮子去对付那端上来的菜,也算是上一个干一个,我是有准备的,从裤袋里掏出偷来的辣椒,一个发一个先吃着。没有主食,娘仨和了老大一块面给我们烙饼吃,吃了一张又一张,算帐时说是12人吃了8张烙饼,每张12元,有点夸张了。连吃带喝最后结了540。吃饭间,下起了大雨,几个人就说,要下这个样的雨是没法走的,下午就在这打牌住下吧。娘几个就又来招揽生意,说是在不远的村庄里,她们还经营着家民宿,一个小院子,有两三个房间,挤挤的话能住得下十几个人的。大家都说,要这样下就不走了。

饭后雨却是停下来了,于是打消了留宿的念头,继续前行。初行地上不时有雨水,车子无前泥瓦弄一身水,于是等候后援车,穿上了雨衣。和大家拉开了距离,于是在保障车的带领下又狂飙了一阵,在一个岔路口处停留确认了下路,继续狂奔,终于赶上了大家。午后的行程是转折向南走的了,多数是伴随着一条名为首都环线的高速公路走的,不时从高架下穿过,行了不到十公里后,又伴上了一条河流曲折前进了,一看那河的名字,还是拒马河,我们这是在山里兜了一大圈又来到了拒马河的上游河北省的叫做野三坡的景区里了。景区还是依托着这拒马河开发的。景区里走走停停没赶多少路,不觉又跑前边去了,看看后边没了人停在路边一辆仿制的装甲车边等候,老姜哥童心未泯,爬上去操作那机枪,嘴里“嘟嘟”着扫射行人。来齐了人,再前行后来竟停在了野三坡景区的一处叫高山飘流玻璃栈道的景点近1个小时。拒马河在这里高高的山峰下放慢了脚步形成了片小湖泊样的水面。人们在对面的山腰间修了条滑道样的设施,不过里边是放了水的,一套卷扬设备能把湖里的小船升到山顶,让游人坐着那小船沿曲折的滑道冲下来,这就是高山飘流了。游人是能坐着一个小房子样的斜坡升降梯或索道上到山顶的。在另一面山崖上,斜伸出一个巨大的圆环装置,以钢铁做骨架,用厚玻璃铺装,人可以登上去观望四周和脚下的景观。圆环四周通有管道吧,洒落下一个圆环的瀑布下来。这就是玻璃栈道了。我是恐高的,断然是不敢站上去的。我们中有两人是勇敢的,上去体验了一把,剩下十人就在那傻站了一小时等候他们的归来。

再往前骑,还是伴着这条河曲折逆流向前。行到处名为健康谷的岔路处停歇等齐了人,尔后随缘领头飙行。行只一公里左右道路又接上了上午行走的108。考量下午走过的这段路,我们其实是离开主路拐入了河北省的名为野三坡的景区里兜了一大圈的,若是不进景区沿108行走,能节省10公里路吧。一路紧随随缘往前蹿,不久就只剩下我和刘哥能跟上了,把其他人又跑没了影了。上了一个坡后,随缘感觉膝盖不太好受,让我紧随刘哥继续往前。又飙了一阵,登上一个垭口,路有下行之势,就停了下来。回望群峰如聚,层叠参差,真是太壮观了。空气能见度高,极目远望,远处的山岭如同布列在天幕下的一幅画作,最远处的山峰就混入了天边的云朵中去了,山像一朵云,云如一道岭,难分难解了。

照了会相,人就齐了,过垭口下行不久,经过了计鹿隧道,又来到一垭口,前行的保障车已在此安排了食宿,今天的骑行任务结束了。此处地处北京,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立了块三面碑,路边开了家休闲旅店,名为全景驿站。驿站背靠路边的一个小山头建了一排房子,大概只有四五个房间。房间很干净卫生,一间100元,能住三人。院子布置的相当漂亮有品味,花木葱茏间点缀着些可供休闲静坐纵目远望的平台。院子右前,在一十余米的廊架下设有数处石桌凳,挂起了吊床,吊篮,秋千,可供数十人聚会休闲,也可让人独坐发呆。置身于此,山下及四周景观一览无余,是为其得名全景驿站之故。山下群山环抱出了方圆平方公里的一块小盆地,人们在这里构建了个小城镇,名为圣诞小镇。应该还是那条拒马河吧,穿镇而过,又被人们筑坝挽留住脚步,留下了老大一汪湖面,让小镇有了江南水乡的滋润灵秀。还有条铁路也从小镇边擦过,不是高铁,没有呼啸而过的靓丽的和谐复兴号,慢悠悠隆隆而过的多是绿皮的客车,乌黑的货车,仿佛它们也为小镇的悠然节奏所感染而有意放慢了脚步吧!附近应当是有桥或涵的,每一列车驶过都致敬般拉起了悠长的鸣笛。这样的情景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又倒退了几十年,仿佛回到了那纯真年代。这一切在这在院子里,廊架下都可下览无余,让观景的人的心也去了浮躁,静了下来。举目环望可见层叠的山恋,若在那晴明的晨昏,山头被朝晖夕阳点亮,一定会让人心旷神怡;若在那正午山头上飘过几朵云,一定会让人心随意迷。

丢下行李就去问老板娘有无登山路径,说有,但不好找,也很难走。先往背靠的山头去寻路踪,寻到山丘的后边也没找到,再往道路左边的一个山头去找,也只上行了一二百米就没路了。顺着路往来时方向走了会,路边隐约找到点路踪,循踪前行,也是上行没多久就湮灭了。但看看身边的灌木并不太茂密,索性自己在灌木杂草中开辟路上行。山很陡,好在有灌木野草可牵扯壮胆,也就上行不止。攀爬过了几处岩石也就上到山顶了,此处高出宿处垭口得有百余米,与远近层叠的群山齐平。环顾四周,层层叠叠的山环绕卫护,撼人心魄。观望感叹了会,环视养了会眼,天就不早了,没有明确的道路可循,不敢耽搁,开始下行。如此陡的山坡,真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了。先沿着岭脊线奔着较为低矮些的一个山头去,因为那儿立着两棵高高的输电线杆,到了那里也许能找到巡线人走出的小路,就好走了。不想到了后没找到小路,却是进入了更为茂密高大的灌木中去了,下行时只得牵扯着一些较为粗壮些的灌木,然后踩伏前边的灌木从上边越过,或者低矮着身子从下边钻过去,又弄得一身都是草屑尘土,真个是灰头土脸的。下山后赶紧去洗漱。晚餐在店里的餐厅吃的,十个菜的标准不变,又每人弄了碗手擀面。大概是老板家的孩子吧,说话有些不清楚,智力水平可能也不太高,但却是对人很热心,忙前忙后的给拿东西。

餐后独自到廊架下盘恒了会,吊篮上坐着与媳妇儿啦了会呱,看看山下夜景,相当惬意啊。今日骑行75公里,大多行在国道108上,经过了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河北涞水县九龙镇,赵各庄镇,翻越了一山,最后又登上这个山垭。同宿郭,姜两位老哥。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0 11:15 编辑

10月4日

两点半就醒来了,第一次宿在山上,还是有些兴奋的。起身到院中去站了会。阴天,到处一片暗黑,四周的山都隐去了,仰望天空,也难觅星月之痕,山下小镇也早已熄了霓虹沉沉睡去,只留下三五暗淡的路灯无精打采地值着夜班。难抵山上的凉意,只得回屋躲进被窝。四处都是静谧的,窗外虫子的叫声更加清亮,山下驶过的火车的鸣笛偶尔划破宁静。挨至四点半,起身悄悄的搬出了车子向山下的小镇骑行。院门是从里边插上的,没上锁,做贼样轻轻地弄开出了去。乌黑,三五米开外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只能以道路中间白色的中线为路标前行。转过驿站背靠的小山头就岔出下行。坡很陡,四围都是山。在黑暗中下行,如坠深井,捏紧闸不敢放松,慢慢往下去,直到放了一公里多些,才在路边见些微光,似乎是下到底了,道路平缓了。再前,穿过处火车道涵洞,跨过一座桥,就进入了一个镇子。镇子是新建的,黑暗中看去,似乎是多楼堂类住宿场馆的,这里应该就是路标所示的什么圣诞小镇了。到处停了车辆,想来都是来旅游度假的。街道上都是人们丢弃的燃放过的烟花类的东西,应该是昨晚人们在此狂欢的痕迹。再往前去又跨过道桥,桥下流水甚急,黑暗中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过了桥又进入了处叫做四季童话小镇的别墅区。在别墅区的尽头右转行不远进入了叫做计鹿村的村庄。很奇怪的村庄名称,村庄里好多的民宿。村庄的北头一条火车道擦村而过,就是昨晚上宿处俯看的那道线吧。穿过涵洞就上行到108国道上去了,往回骑行了两公里,又回到了宿处,一早上在黑暗里骑行6公里,画了个大圆圈回来了。

回到院子里,天只刚放亮没多会,多数人还是没起来的,早饭也还没备好。于是在院子里继续溜达。往左前走,发现这里却是曲径通幽的。一处枝条编成的鸟巢样的小品嵌在了绿篱之中,里边放了块木板,正容得下一个人蜷坐在里边观景发呆。顺着石板镶嵌的小路往前穿过道门样的木框架,在一片平坦的地方设置了个秋千架样的东西,上边吊挂了几个装饰着塑料花朵的吊篮,如摩天轮样可以通过旋转,把人送到高处去远望。平地的尽头用河滩里捡拾来的大圆石块砌了堵墙,上边写着碰头石,南墙,回头吧等字句,很是幽默。平地左折是向山坡上去的台阶,台阶旁摆了个架子,上边是十八般兵器的模型,还有架水车。沿台阶向上走了十余米,又是个平台,又是一个廊架下摆有石的桌凳,靠前是个悬出的小圆形观景平台。有护栏,小心的走上去俯视下方还没完全醒来的小镇子。静无声息的山间早晨,这一辈子能经历几次呢?

早餐又是十元管饱,馒头稀饭鸡蛋,拌黄瓜,苞菜丝,咸菜,辣酱佐饭。稀饭用小米熬的,黄澄澄的,浓稠诱人,喝了两小碗。出发前,请老板娘给照了张大合影,然后沿早上探明的道路下行出发。我先飞了下去,在计鹿村路口给大家做路标。队伍穿过计鹿村,擦过四季童话小镇,行走在乡村道路上,穿过赵各庄镇,在白涧村接上了S241,  道路才又变成柏油路。路况好了起来,同时又开始伴行拒马河在山谷中前行了。如此行了四五公里,至龙门乡处道路舍了河道往一条山谷里钻去,路边的山峰上也见了两个异形的山洞。 山谷里又钻了四五公里,过大吴峪与和尚一块率先上升至一个垭口,停在了先期到达的保障车后。

停车处的路边摆放了几箱蜜蜂,放蜂人的帐篷搭在蜂箱旁,前边摆放了几瓶蜂蜜在售卖。等待后人之际,和尚,随缘,金哥与养蜂人攀谈,讲定25元一斤,蜜需要从蜂巢中现取现摇,几个人要了20斤。养蜂人答应了,当面打开了蜂箱,蜂巢里密密地趴了一层蜂子,那养蜂人什么防护也没有,却敢用手去赶拂那蜂群,然后再取了峰巢板去摇蜜。此时盛花期已过,山上只可疏落地.见些小黄花,蜂蜜的质量应该不会太高。

放下这个垭口后就一直在疾行,行了会与和尚两人就抛开了众人走在到前边去了。小雨时有时无,运动的热量,感觉甚爽,乃疾行不辍,不觉又干上了一个垭口,再飘下数公里,至紫荆关乡政府处停歇候人时已行了近40公里了。后队来到又前行一公里余,来到了今日的目的地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立在拒马河边,此时路边立着的石头上标示的已是六十六渡了。今日从赵各庄处出发,始终是与这拒马河若即若离的,在龙门乡处暂离了河道后,到达这紫荆关镇前一两公里处就又与它伴行了。一路行来,道路与河道虽多有曲折回环,但却是一直溯流向南的,到了这紫荆关前,那河道却是转了个90度的弯往西去了。这紫荆关就虎距在这河道的拐角处。

紫荆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是京畿之地,沿海平原的防卫前沿。长城的内外之分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长久以来,中原农耕文明面临的威胁一直都是西北边陲的各游牧民族,他们强盛时就会南下掳掠。所以历代帝王都要在他们南下的通道上构筑要塞屯兵驻扎以阻滞他们的侵扰。明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这些连接各要塞城防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止山海关为外长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维护边境安定,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一道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在这些崇山峻岭中修筑的长城被称为内长城。

内、外两段长城在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然后继续东行至海

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甯武县(有甯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游牧民族南侵路线要么穿越燕山山脉从居庸关或山海关进来,要么就是从雁门关先南下进入太行山和吕梁山间的那些盆地,然后再从太行八陉中的哪个古道翻越太行山过来。这内长城的作用就是阻止这第二道侵扰路线的。而这紫荆关就是扼守在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蒲阴陉上的关口。它身后不远就是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南侵的队伍从涞源盆地沿拒马河谷来到这,只要攻破这个要塞就能冲出太行纵马平原了。

和居庸关躲在八达岭长城后一样,这个紫荆关城也只是个躲在长城后扼守道路要冲的后方驻防指挥部,也得算是二道防线吧,它的西北前沿应该是浮图峪长城。经考证于古籍记载,残迹遗存,此城可算得上是渊源颇为久长,名气较为卓著的,只可惜它作为一座防御工事,却是因败迹颇多而著名的。此关城始于秦汉,始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而今所见者,为今人依明时遗迹残存复建。复建虽狗尾续貂,颇多败笔为网上诸君子发声笔伐,但作为并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的、并不能深刻感知历史的苍凉的普通游客的我来说,还是能帮助我来看个热闹的。山间要隘处筑城不能像平原上构建城池那样方棱有角,四平八稳,只能依地势随方就圆,要的是个有用,顾不上讲究那么多风水规矩了。此关城依山势而建,城墙曲折蜿蜒的,看得人头晕。这里那里的瞎走了阵子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也不知道怎样攻守防御。后来发了狠去那网上找寻了海量的资料图片类的东西,再结合那天鸡零狗碎的走过留下的点印象,网上所说的那什么95城,状如梅花”的奥妙精微虽没能真的领略到,也算是大致弄清这里的主要布局了。

我们由北而来,大致是从入侵方向来的,先来到的是防御前沿,入的是北门,首先看到的是防御面的第一道城墙。虽处于关城之北是叫个北门,那门却是朝向东边开的门洞。门洞上方有两道石的匾额,下方三字为“紫荆关”,上方为“河山带砺”。字是阴刻在石头上的,没有涂抹色彩,说是明人手笔。也许是岁月磨平了两块匾额上的字痕了吧,好眼的家伙也须得要仔细辨识,更别说我这半瞎之人了。比较网上老照片可知这两个石的匾额与那下方条石拱券出的门洞是货真价实的古物,遗憾于今人修复长城破坏其原貌的人们不妨在此多留连会,去品鉴岁月的痕迹,去感知历史的沧桑。并不知道那河山带砺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放在这里。就去查字典,原来这是那个谁在分封王侯时给别人赌咒时说的话,意思就大概是永永远远,海枯石烂,一百年不许变的个意思吧,用在这应该是企盼此关永固不败的意思吗?

门洞入口处与出口处都是用条石拱券的,中间上边却是用青砖券的顶。入得门洞右手处紧贴着城墙内侧就是个是登城坡道,那道上铺装路面的砖虽是斜立着铺的,留下了一道道增大摩擦的沟槽棱角,无奈坡度太大。加之阴雨潮滑,上下之人还是得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是扶着两侧的墙壁走的。不知道战时我们的英勇守军官兵们是怎么上下的。推着车子上了城墙就来到了门洞的上方了,往东去的城墙上方有整齐的青砖铺地,向外的垛口,向内的女墙也是完整的,显见是今人的大作了。循着这道城墙往东去不远,长城断开了,刚才来时走的公路S241横穿而过,过了公路那长墙继续往一道高峻的山岭上攀去,那山名为万仞山。以刚刚上来的这个门洞的上方为界,西去的城墙先沿拒马河岸布列,临水而立,把那宽宽的拒马河当了护城河了。接着城墙往西继续攀上了个山岭,据说叫犀牛岭,又去凭高而守去了。这第一道长墙就这样封锁住了身后的整个山谷。这长墙在这山谷低处和近水岸的地方,外面墙体是用琢磨光滑的规整的大条石垒砌成的,墙体不像砖砌城墙那样逐层稍往内缩,让城墙最后稍微呈一个有些锥度的梯形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而是垂直下来的。石的墙体坚硬不易损毁,光滑无突起,规整少缝隙,加上这样陡的角度,让外边攻城的人难度增加了不少。里边墙体不需防止敌人的攀爬和攻击,却是没这么讲究的,是斑驳陆离的虎皮墙。匠人们虽努力就着石块的形状想把墙体镶嵌得规整些,但没经过打磨的石块还是无法弄到外面墙体那样溜光水滑的,大大小小的缝隙中也就挤出了些野草树木来,长久了,就把那墙体撑得颓败了。这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做派也是符合咱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两面墙中间是用土石填塞夯筑实在的,在这上边再用青砖筑上对外的垛口,雉堞,朝里的防止人马跌落的女墙,地面上再铺上青砖的路面,隔不远再建些个敌楼,马面之类的建筑,这样咱们的长城就筑好了。城门处的城墙设计也是能见出古人的攻防智慧的。门洞处的城墙是突出于长墙的一个马面样结构,与它相对不远的东面也突出了个马面,这样就在门洞前形成了一片无遮挡的空旷之地。站在两个马面上的兵丁们可对想突入城门的城下兵马进行无死角的攻击。居高临下,再无遮无挡的,想想攻击时的那个酸爽,不要太舒服啊!沿河往西去的长城上面是没有用青砖修复的,上边遍生野草树木,应该是较多的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了吧。城墙的内侧紧挨着墙体就建筑了许多的民宅,有些建筑就借了城墙做一面墙了。只不知盖房的时候不是曾“借”过原来城墙上的青砖。

下了城墙,沿门洞里边的一条小路继续往前走再跨过那条公路,从村庄里穿过,再经过条田间的道路在山谷中穿行三五百米,就又来到了座城门前,一道长墙又挡住了去路。紧挨着城门洞又有条坡道是能登上城墙上去的。这坡道处应该在城内,所以我们刚才这段路应该是在城里赶路呢。此门大概是坐东朝西的吧,为石券拱门已无了城门,但原来应该有城门的地方,两边的墙上还能看到两个深深的洞,那是用来关闭城门时巨大的门栓插入的地方。穿过门洞到了外边,看到那上边也有个石匾额的,上书“紫塞金城”,说也是明时人的手笔。紫塞标明所处之地为紫荆岭,金城言其固若金汤吧?除了这个门洞,转回来沿着坡道上了城墙上。上了城墙,往右是条长墙往西边的一条小山脊上通去。往左走就又站在门洞上方了,再往前行十几米,那城墙却是拐了个90度的弯往东边的山上去了。一拐弯的城墙又是骑跨在一个门洞上的,这有点奇怪,这么近,城墙上却是设置了两个门洞,却是交通的一条道路,不知有什么讲究?在这拐角处的城墙上是有些柱础样的残存的,像是老旧的东西,由此推断此处原来是应该有座城门楼或敌楼样的建筑的。通往东边山上的长墙因山坡陡峭,没法缘坡上行,却是连修数个大台阶样的阶梯往上去的,但一个又有一米多高,根本不能作上行的台阶使用的,不知是原貌就这样,还是今人修复时省事简化的。看到有人手脚并用的往上爬,也就不顾自己老胳膊老腿的,也跟着往上爬去,喘着粗气上去后就立在了山的半坡处,来到了城墙的三岔口了。立在这里能约略看清那些蛇样的长墙的走势及它们圈定的所谓城的范围的。来的这道长墙沉到谷底为刚才来时的两个城门处,然后斜向西北通往一个小山岭上,那个山岭应该是网上资料所说的真武山吧,到了山顶处又分而为二,一继续西北去,想来是去不知在什么地方汇合拒马河岸那向犀牛山上延伸的长墙去了。另一个却是左折在那小山岭上南去有三五百米的样子然后再左折下行到山谷底部连接上一个城门再向上回到这面山坡上,再左折些就又来到了的脚下。这样它就在这个小山谷中圈出了个小城池,这就是所说的内城了。立脚的三岔口处往左折,一道长墙往北而去,连接上了最先看到 的那北门往东面万仞山上去的长墙。这样,虽未眼见,想来也能圈围出一个不规则的城池的,这个应该就是外城了吧。这样看来,外城北门为河边那“山河带砺”门,南门是这山谷底部的“紫塞金城”门,而这门又兼职了内城的北门。

这内城合围的长墙除去城门处内外均为虎皮墙皮,且墙缝用水泥沙浆粘合,看着是够平整了,也够坚固了,却是让人觉得毫无古建长城的滋味了。且,这长墙上也并未复建垛口,女墙,只是草草地在两边砌了一两层青砖示意一下而已。地面也是用粘土混合了石灰捶的地吧,有点像是混凝土的样子了。

右折沿内城东墙前行了些,长墙就又右折往山谷下去了,此时的城墙更不像话了,大概只有米多宽了吧,这哪里还是城墙,只能算作院墙了吧?要是让兵士们在这上边防御,怎么防啊?大概是修长城的也是知道的,要是让人突破那外城的条石的北墙,再突破那内城的虎皮的北墙打到这内城的南墙里来,也是不需要防守的了。前边设了道铁栅栏拦在了墙上不让前行。但前行的随缘和和尚攀扯着栅栏身子悬空地从侧面绕过了,我和大眼哥也就跟着行起了不法之事,也不顾人家的警告过去了。过去后墙体变得宽些了,但坡度却是非常大了,简直立不住脚了,怪不得人家拦住不让走呢!好在铺筑的路面却是由原来那类似混凝土的东西变成了毛石,摩擦力是大的,再蹲踞着,抓住边上的矮墙,总算狼狈地下来了。谷底处又是道城门,这是内城的南门了。站在上边往南望去,一条小路稍向上扬,往一个低矮于左右两边山头的垭口通去。根据网上资料揣测,那个垭口处就应该是南天门了,以前也是有关门扼守在那里的,两边往山上也是有长墙阻挡的,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山山顶,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根据资料介绍,过那南天门就是一路下坡的古道十八盘,下到坡底,有个村庄名为坡下村,那里原来也还有道关门,是由内而外的第一道关门。也应该是那所说的九门之一吧。那关门两边也有长墙通向两边的山岭,直达顶峰绝壁。这样看来在这片山谷中前后就有了五道长墙锁闭山谷,这对无法飞天遁地的古人来说确实是不好逾越的。

虽说城关的建成就是用来给人攻破的。但以被攻破而在历史上留名却也够悲情的,贵为天下九塞之一的咱们的紫荆关就是这样的一座悲伤的关隘。

史载: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对明长城沿线发起强攻, 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皇帝,然后挟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而来。攻克紫荆关之后 ,瓦剌兵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门外,险些灭掉明朝

明末李自成经此关出陕挥师北京灭明……

但也有荣耀之时: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他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 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但这个战例却不能归功于城池的防守功能,而只能说是利用了这里复杂的地形。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坐镇张家口的蒙疆驻屯总司令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但考究那次战斗的整个经过,好像与这关城也没什么关系,只是碰巧发生在附近而已,且,击毙那个家伙的黄土岭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司各庄附近,不是这关城近处的这个黄土岭。

站在这内城南门,也被叫做二道门的门洞上遥望南天门处,脑补其外坡下村的第一道城墙再回看已登临过的北门第一道长墙,内城这两道长墙后,也就能找到历史上这个关城多次防御失利的原因了。其实,这个关城所设置的地方对它的防御对象来说,其实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第一线的防御面过宽,而后沿山谷向后依次递缩的地形,这样对防守来说是个硬伤。你想啊,沿拒马河谷而来的敌人其实是可以从容攻打第一道长长的防线的,击溃了第一道防线也就击溃了人心,高涨了自己的士气,而后再逐步往上攻击内城,稳打稳扎,一层层击破,最后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南天门,就可倾泻而下了。如果这关城不是筑的那么复杂,而是集中力量扼守南天门那又高又窄的山脊处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敌人拥挤在这个小山谷中,不利于大部队的攻击展开,也许胜算更多些。相反,这个关城要是防守的是华北平原上的农耕民族的攻击,那攻守之势就会立异。想想要是从坡下村仰攻南天门,那得费多少劲呢?那时这内城外城作为守军后勤保障基地,那得是多舒服呢?

感慨一番,继续西行,长墙又仰而向上往那真武山上攀去了。又是一番手脚并用的,爬上了山顶。那长墙又是两向而行的了,一个往南去,想是去逢迎那南天门处原来的城墙去的。不知又能圈围出什么城池来。一个就是刚才在山谷对面看到的圈围这内城的西墙。还是虎皮墙,小平顶,“混凝土”路面。在山脊上起伏到北端,就像刚才在对面高处看到的那样又兵分两路,一路西去找拒马河岸边的城墙去合围成外城西墙,一路东下去那“紫塞金城”门处作这内外城的隔墙去了。此处去看,那外城大概是圈了个紫荆镇在里边的吧?而这内城却是圈围了片玉米地,几幢建筑在里边的。几个村民正在开着机动三轮车收玉米呢!千年征战地却在升平盛世做了这样的作用,可喜可贺啊!

西去的城墙前途不明,远近不知,没敢随行,乃右折下行。今天天始终是阴着的,从大吴峪垭口处始,不时若有若无的飘几点雨下来。觉得空气中,地面上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湿滑加上难以立脚的陡坡,在这样的城墙上走,得要格外小心。横着身子螃蟹样一步步向下挪,又回到了那“紫塞金城”的门洞处。我们算是把内城的城墙环行了一周,也算攻克了内城了。今天我们游览这紫荆关长城的线路,应该正好是古时入侵者的攻击线路吧:横过拒马河,攻入北门,沿山谷进军到内城处,攻击内城,而后南天门,顺着十八盘古道冲下太行山,掠取华北平原的富庶。 下了长墙,又去琢磨为什么这儿要有两个门洞,最后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那个门,是不是山谷中在雨季时用来走水的水路?所谓的水门?

折返至 S241,左折再前行一点,穿过紫荆关镇,舍了241转上了名为G112的京环线傍拒马河折向西疾行。总里程显示为50公里时,止于易县紫荆关镇大磐石村处吃饭。路边饭店,规模还行,进了一个包间,菜很丰盛,一群家伙干掉了30几个馒头。

饭后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没法等,只好冒雨出发了。大家穿上雨衣,用各种材料来武装自己,我找了两个大打包袋裹了双脚,一个小包装袋装了手机冲了出去。上车往前追行,三五公里后和和尚一起又跑前边去了,雨是急一阵慢一会始终是没停过,我和和尚是快一会,慢一会一气行了四十多公里始终也没停,中间只放水一次,没有饮水。道路是始终与拒马河伴行一路往西去的,没有大的翻越,但道路很是曲折,好多地方都是随着河道回环往复去绕过那些阻挡的山头的。先是行在G112上,行20公里多又转上了昨天行的108上去了的,一路上经过了塔崖驿乡,王安镇镇,杨家庄镇。这期间也有一条名为涞涞高速的快速路在伴行,看名字应该是涞水到涞源的快速路。那道路只是行进方向与我们相同,而它前进起来就比较简单粗暴了,不管你山阻水挡的,不时的架桥钻隧,直线前进,我们曲折前行的线路就不时与它或相交或相伴。河谷两边的山头也在高矮胖瘦,奇秀险易的变化着,让人百看不厌。也记不住在哪里了,好几次不经意间抬头,有时就能看到那雨雾迷蒙的山头上立着些个颓败的敌楼,山岭上断续着些个残墙,这些都是内长城的某一段吧,考究行经地区,应该是卫护那紫荆关的浮图峪长城吧?经见过人喧马嘶、刀光剑影,雨中的它们更显沧桑神秘!

在回环起伏中前进,雨中的道路上车辆行人几乎不见,可以放开了骑,雨中的气温低,也利于发力,不觉就把速度提了上来,有一段路程巡航到了二十六七。平时骑车都是最大盘带最小盘硬干,这次听他们几个老鸟说,用中盘加后边三四盘,加快踏频走长途最为省力,全程试用,果然。没觉累,腿脚不酸痛,只腚有点疼。午餐后只跑了十公里左右下身就湿透了,二十公里塑料袋包装的鞋子也已湿透,没停车,伸手扯碎丢掉了。道路上积水渐多,刚开始还观察前后有无车辆通过,小心向路中间做些避让,后来湿透了下衣与鞋子便不管不顾起来,只管直行过去。有两三次排水不畅的路面上,水已没过半轮。即便是无积水处,疾行的车前轮旋带起的水滴也抛洒得高过头顶,然后扑面而来,打得脸生疼,让人睁不开眼。几次放坡,都只能歪头避让。运动中怕热喜凉的我,反而觉得这样雨中的运动刺激兴奋,身边又有高手相伴,索性放开了去跑,跑了个不管不顾,跑了个酣畅淋漓!三十左右,觉得上身里外也湿漉漉的了,也不知是渗进去的雨水,还是沁出来的汗水?跑在最前边,开始还与那保障车交互领先,车上的金哥,刘哥,李伟不时向我俩通报下与后方人马的距离,但四十多公里左右就始终不见后援车过来了,心里有点发慌,怕跑错路了。中间岔路口并不多,每当路口也考量过了,虽是有些疑惑担心,但不敢停,一停准会冷,于是相互提醒着慢行,希望后边人车赶上来。此时山们都渐渐远离了,在远处形成一道道山岭,我们好像是钻出了山谷进入了一块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了吧,村庄也稠密些了。慢行好久,既不见车,也不见人,后来只好停在了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想联络后援车了解情况。一停果然就冷了起来。十余分钟后老张哥跟上来,再一会保障车也过去了,这才放心跟行。

又前进不到一公里,还没能热起来,见保障车停在了路边,只好过去停下。看李强手里拿着他的那个三斤装闷倒驴的不锈钢酒壶,拿过来灌了一大口,热辣辣的感觉从口腔往肚子里蔓延下去,冷的感觉暂时消去了。给保障车商定,他们再前行几公里去定个好点的宿处,开好房,便于弟兄们来到就能更衣洗澡。他们先行,我们后边慢慢跟进。刚才一阵的折腾,又耽误了会时间,慢行中后边又赶上来两三个人。再走一点看看路牌指示大概是进入了涞源县的开发区范围了吧,两边的高大建筑多起来了,有些城市的味道了。在泉坊镇道路左折离了108,转入了G207,和尚前冲去进一步联络前车,我则停下来做路标。十字路口的积水已没到了脚踝。

所有弟兄都已过去,我和和尚却变成了殿后的了。骑行到一座桥上时,看到块牌子上写着拒马河源。想想这几日翻越一座座垭口,在数条宽窄长短不一、曲折迴环的峡谷中穿行,,其实却大抵是在拒马河的流域范围内打转的。多数时候伴水而行,时常能见到以数字标识的渡做为地标,从前天沈家庵村附近的一渡开始,尔后不时见到十几渡,几十渡的标识,再到那紫荆关的六十六渡,说明三日来的行程,我们是在逐渐溯源而上的,今日溯至源头,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拒马河其实在北方是很有名气的,只是我等浅薄之人孤陋寡闻而不知而已古籍《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广昌县志》中说:“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无论“巨马”、“拒马”,均言其水势之大。

今天的水文资料考据为: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东麓的涞山。流经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境折向东流,至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乡的套港村附近进入北京市,流至张坊分成南北二支,北支称北拒马河,于南尚乐乡二合村附近出市境,在河北省涿州东茨村与大石河、小清河汇流南折流至白沟镇,这一段称白沟河。南支称南拒马河,自张坊向南,在河北省定兴县的北河店汇入易水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始称大清河。于天津市郊独流镇与子牙河相汇后流入海河。全长308公里。白沟村以上 流域面积10 000平方公里。北京市境内干流河长61公里。张坊以上流域面积5115平方公里。河宽100—1 000米。主要支流有大石河、小清河。张坊以上上游河段地处暴雨中心,河床比降较大,汇流迅速,水量充沛,水质清洁。张坊最大洪峰流量达10 000立方米/秒,是北京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以其为水源的房涞涿灌区,可灌溉耕地2万公顷 。拒马河干流长254公里,白沟村以上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拒马河源头的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7℃左右,成为冬季北方最大的不结冰的河。拒马河因水大流急,对所经山地切割作用强烈,多形成两壁陡峭的峡谷,使拒马河谷成为百里画廊。拒马河景区不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由于拒马河水恒量、恒温、水质好,滋养了两岸的文明。涞源境内,已知的泉眼有102处,流量大于2升/秒的有30多处,其中仅石门以西县城附近的涞水泉、易水泉、拒马泉、泉坊泉、杜村泉、石门泉、石门南泉的总流量就达3.4立方米/秒。涞源的泉之多、出水量之大,在缺水的华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过桥行不久,就到了前站定下的酒店了,名为悦为漫酒店。 李强打了伞立在路边导引大家拐了进去。虽预定了房间,但没有大家的身份证号,还没开出房卡来,实在等不及了,与张哥一起钻进一间预定的房开始脱衣服洗澡,虽没拿到房卡没法取电,但好在热水是24小供应的。我抽空去吧台送了身份证,想压在那取了房卡,却是不同意,得验两人的身份证,还得验健康码,行程码,登记好了,才能给,于是把身份证放在了吧台,告诉他预定了116房,过会洗好澡再来补办手续,领取房卡。回去洗了澡,换了衣服,人才暖了过来,又把湿衣服简单揉搓好了。张哥也洗好了澡,郭哥姜哥却闯了进来,原来前台忘了我预定了116,把他们给登记在这里了,只得换房间,手忙脚乱倒腾了老会子东西。去前台验身份证验两码,好不空易领了卡住进了120

晚饭隔壁饭店吃饭,又是一桌丰盛,又是没管住嘴。席间得知金哥生日,举杯同贺。归来,张哥去打牌,我回房间视频汇报今天情况。今日咕咚只打到98公里左右,但加上出发时和在大吴峪处忘记打表的些距离,实际行一百公里有余,上午55,下午五十左右吧吧?翻越两三次垭口,但坡度不大,总体上是从山的高处往山间盆地下行,应该是下坡多的吧!上午从全景驿站出发,经圣诞小镇,赵各庄镇,龙门乡,至紫荆关镇,下午经过了塔崖驿乡,王安镇镇,杨家庄镇,止于涞源县白石山镇。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0 09:58 编辑

10月5日

晨起,小雨未停。窝在屋里洗漱收拾东西,等待7点的早餐。宾馆里有洗衣机,昨天的湿衣物大眼哥都帮着给甩干烘干了,今天可继续效力。鞋子是没干的,虽有备用的,但看这个样子,穿干的也维持不多长时间,不如就直接练湿的吧!同宿的张哥以前在单位经常出差,找到了用吹风机吹干鞋子的窍门,于是付诸实施,只十几分钟,鞋就可以穿了。早餐自助,鸡蛋,蛋炒饭,馒头,几样佐餐的小菜。旅店名号不小,设施也还全备,但实际水平也只能是家条件规模较大些的农家院吧,餐厅设在后院,院里还有些菜地。

退房出发,沿207前行不久,即从条叫做荣乌高速的高架桥下钻过,大概行了五公里左右左折向一条名为什么下银公路的县道前进,远远的就看到高峻的山岭了,山上又能看到些敌楼长墙,且曲折重叠的,也不太能分清走向。道路往一条山谷中行去,行至10公里处,在山谷狭窄处,路边立了座关门样的建筑。停下近前观望,朝向南边的门洞上方写的是模糊不清的“云谷重关”。云谷大概是指这白石山谷中多弥漫云雾吧?何谓“重关”?查找资料可知,原来这处城堡名为白石口城堡,本来它共有北、中、南三道城门,相应的建有三道城墙,但只有第一道城墙,即北门那道城墙是主城墙,沿线建有敌楼。刚才看到的那几道残墙敌楼应该就是了。此关门匾额冲南,应该是城堡的南门吧,不是防御面。昨晚过而未入的涞源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内长城。长城从县域的东北的苦壮石入境,自西南狼牙口出境,在涞源境内的峰峦峡谷间上下腾越,蜿蜒穿行,总长度达116公里 ,是全国最长的县份之一。从东至西设有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等城堡,建筑规制高,防守级别高,驻军较多。这看到的长城们就是白石口长城的关城残存之所在。城门一侧有虎皮石墙往西边的山坡上去,上边荒草没人。城门东侧就是道路,过了道路能看到一道残墙的痕迹往东边的山岭上伸去,这样,城门长墙的组合就给这道山谷上了道锁。

离了白石口城门处复上行3公里,在一处大石头处,道路岔出往右折再往一个山谷中上行1公里就来到了白石山景区的东门处了。未进景区前就看到立了块大石头,上边写着一百渡的字样,旁边是条沟溪,有些流水之声。要按拒马河源的介绍,拒马河不应是始于此处的,立最高的百渡在此有些牵强附会了,且, 如此细流,要什么渡口,应该是为开发旅游而弄的噱头吧?但我们是从一渡开始上溯的,到了这百渡处,别管真假的,还是有些激动的。

景区大门附近是有些人家院落的,不用说都是在此吃旅游饭的,经营的多是停车吃饭,售卖旅游纪念品的生意的。不知是景区依附原来的村庄建的入口,还是居民依附景区而来的。在一处饭店门前停下了车子,应该是连汽车加自行车一块儿算了些停车费的吧,应该不太多,说是下山如在他们家吃饭,那停车费就可不要的。停了车就有人过来兜揽另一样生意,说是可代买门票,比景区开出的门票要便宜,只需要110元即可,比自己网络订票也要便宜个十块八块的吧。那人是个年轻的妇女,看样子像是这村庄里的人,应该是景区管理者给他们的团体推销的优惠吧。一群人这一买票才知道,原来大多是残疾人或者超过60岁的老年人,都是可以免票的。最后只我,金哥等三四个人算是全乎的,是要买票的。于是就让那人代购了三张票。

上行之方式应该有三种吧,步道,景区大巴盘山路,索道。步道时间上是来不及的,体力上这一干人等怕也不都行,大巴是省些钱的,但景区说因天气原因,从昨天起停运了,只能选择索道了。其实,我觉得那大巴应该是可能通行的,只是景区为利益驱动,故意将游人赶进索道这条路罢了。索道费用往返应该是一百多吧,还有什么保险吗,反正又给景区贡献了好几个钱。疫情大环境,加上今天的个天气雨雾迷蒙的,不是登山观景的好时间吧,游人并不多,稀疏的人流量实在对不起咱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和5A级景区的名号的。隔离游人的曲折栏架也并没用上,直接验票进了门往索道站走。

索道站名为祥云门,座厢是一般景区那样循环而行的封闭的吊篮样的厢体,一个里边对面能坐六人。除了我们同行的几人,还坐进了两个上山去的工作人员。没上山随缘就提醒说上边冷,让大家多添加衣物,大家就把能穿的衣物都加了些,但看两位工作人员如同过冬样的臃肿穿着,感觉我们还是大意了,武装还是不到位的。索道座厢的设计两侧都是透明的,是利于观景的。但今天却是没大怎么派上用场的,景还是在那里的,但多数时候和我们中间都隔着层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望穿秋水也是什么都没看到的。刚开始时,还能看到下方伴行的那条盘山而上的水泥路,如白蛇样扭动,越往上去,雾就越浓,慢慢地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只在白雾中凌空而行了。近三公里的索道行程就有点无味了,只得与两位工作人员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几句。一男一女两位工作人员,女的比较矜持,男的也还健谈,但也是按景区宣传口径给我们答了些疑。不无骄傲地说起这山为北太行之首,既是因为是北太行最高处,也是因为处于太行山之最北端。它的形成是由太行山燕山恒山三个地质板块挤压抬升造成的。成因的科学性咱不敢置喙,海拔最高想来也是开不得玩笑的,但说这山在太行山的最北端,我却是有些腹诽的。以前去那八达岭时人家就说了,那居庸关所在的关沟——军都陉乃是太行与燕山的分界线,那儿可比你这靠北多了,你这是最北,难不成人家那的山还有香山那的山峰山岭们都不是太行山了吗?到底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还是为争旅游噱头而附会的,咱不知道。百度也告诉我们:白石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城南15千米,太行山最北端,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战国时度岭分燕赵,辽宋时一山分两国。

白石山因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为大理岩构造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白石山山体高大,少曲线,多棱角,高差大,密度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不知这诸多的精彩今天能见几分。

两三公里的斜坡索道行程,应该得把我们拔高了一千多米的高度了吧,期间是有几次耳鸣的现象的,应该是海拔变化引起的。几日来,我们从平原地区往山里进发,进入这个小盆地我觉得拔高的海拔高度不能越过一千吧,红井路那的最高处海拔是没超过1000的,这里的山间盆地处也大概不能超过1000米的海拔吧,从这盆地上到山顶想来是得要再拔高一千多米的,不然怎么到达人家吹嘘的那个2096米?下了索道,没出站,在一个角落里就有一个摊点在租借迷彩的军衣样的棉服,二三十元一件吧。这生意做的,真的让人佩服啊! 我上行时穿了两层骑行服,又在外边套了件带夹层的风雨衣,走出索道站时觉得还是有些凉意的,但也没太在意,觉得是坐索道没运动造成的,过会走起来说不定还会热呢!同行几人,就有受不了的了,有几人就租了大衣穿在了身上。出索道站沿着台阶又下行了一点路来到了处向上的坡道。这里既是大巴站的起止点,又是一种小电瓶车的车站。车站工作人员忽悠大家说沿坡道上行要走好久才能到景区里边,不如坐电瓶车上去节省体力好登山看景,并要给我们优惠,12人,买十人的车票就行。随缘是来过的,知道这小车只走一点点的路程,实在是没必要坐的。大家就跟着往上走。张哥刚才错过了租棉衣,现在看大家穿上了,自己也觉得冷了,又跑回去租去了。

果然上行只一公里有余,转到山岭的南面了吧,就到处广场样的地方,这里名为韭菜园,好有特色的个名号啊,不知怎么得来的,是谁在这种了韭菜啊?这里往前才算是山上景区的起点吧!广场周围布置了些海报样的宣传景区景点的图文资料,多是些因应山石,山峰形象想象出来的场景,有什么太公钓鱼,海豚出水,八戒娶亲,三圣朝佛,双雄护山之类的,也算是给大家先做个导览了吧!不过,索道上行时的浓雾并没因升到这高处而淡薄,还是三五十米外就不能看见什么了。若这些景观是近景,倒是能看到些,若是远观,怕是要失望了。上了台阶还是个小广场,在前行路口有组人物雕塑,看看文字介绍,是为太行老祖, 也不知是道教的仙还是禅宗的佛。不过看那褐衣蓬头的样子,多半是仙了。他蹲踞于山石上,手拈铜钱在戏弄着下方的个昂首吐舌的癞哈蟆呢!

至此始,看景区导览图,游览线路可分而为三,一下行,走飞狐峡线,整条线路在海拔1600米的山谷中穿行,可体察峡谷之幽深;一上行,往佛光顶,线路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巅蜿蜒,可远望览小;一直行,通双雄石玻璃栈,道线路在海拔1900米的绝壁腰间缠绵,上可仰观绝壁,下可俯察深谷。相比而言,中线可兼得上下两线之美,且不需要上下攀登,只需要在山腰间起伏,最是节省体能,那我们这群过会还有几十公里路要赶的家伙,当然要选择它了。

沿台阶路前行不久,即穿过一人工开凿的长有三五十米的隧洞,名为小洞天吧,然后道路就差不多都是架空在绝壁上的栈道了。那栈道突兀地从绝壁腰间伸出来,上边是90度直上直下的山崖,下边是深不见底的深渊。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栈道比古人那凿石为孔,插木为梁的原始栈道本是牢不可破、万无一失的所在,但恐高的我却总是无端的觉得它随时可能倾覆,走在上边总是胆战心惊的,畏畏缩缩的总想贴着栈道的内侧紧挨着墙壁,好像那栈道塌了,还能抓住那绝壁似的。那浓得化不开的雨雾,此时倒成了壮胆的幕布了,山谷里,头顶上都弥漫着这些如细雨样直往脸上扑的白雾,目力所及也就三五十米开外,不太能感受峡谷之深,绝壁之高,也就间接地给自己壮了点胆。但栈道是在一个个的山峰的腰间缠绕的,有时两峰相对,在这个山峰上的栈道上就能看到对面那山峰上栈道的情形,看着它危如累卵般挂在对面的绝壁上的情形,不由得就怀疑起脚下的这栈道的可靠性了,那腿就不由得又想抖了。

在雾中的栈道上小心前行,天上虽未有雨点滴落,但那雾浓得就如细雨样,在空中似乎都能看到丝丝的水气,地面也到处都湿湿的。先后又过了什么聚仙台,豁然崖,太公钓鱼,侧身崖等景点,都在雾中,看到标牌就去找那些景点,却是怎么也找不到或者是难以感受到那景点名字的趣味的。有印象的是从几个石缝中钻过去吧,叫什么天衣有缝吗?还见到块巨石危立在高高的峭壁上,看那姿势和重心,直觉得它是站不住的,是随时要掉下来的。见到八戒娶亲的标牌时,大家就去品评能够看到的两块巨石,有的说这么看像,有的说那么看像什么,结果往前一走,才知道刚才品鉴的石头根本不是的,这也说明,这些景点不过是景区为招徕游人而附会罢了,只要你说像什么,多数的人们都会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那形象而越看越像的。还有一次,风吹散了一片雾,下方的雾海中突然闪现出几个山头,大家都大惊小怪地叫嚷起来,相与指点着去看,但还没等大家仔细品鉴,还没等大家拿出手机拍照,浓雾又复掩了过来,那些山头们也就又如昙花样消失了。

无以远观,只好把目光投在身边触手可即的岩石上了。这山上的石头还真是有些看头的,除了颜色略呈白色,不同于其他的山的黑、黄之色外,还大都有着嶙峋的棱角,如刀削斧劈样方方正正的。千万年的岁月风雨并未能磨去它们的锐气,并未能使之圆润油滑,却炼就了它们一副铮铮铁骨,傲然挺立于此。 峭壁把山石的内部文理裸露出来,做成了教学剖面图。那些文理多横向水平布列,有的均匀如书页,有的曲折如波纹。每一页每一波都历经了千万年的沉淀累积,神奇的自然变化将它们由海底地下推上山巅呈现给世人,对人们诉说着它们的传奇过往。

一路走来,大抵如是。走到那海拔1900米,全长达95米、宽2号称是国内最长最宽、海拔最高的悬空玻璃栈道处,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是停止营运的了,前行的道路也被几根木棍给拦住了。只好扫兴折返。其实,看景区导览图,往前去,还有什么山盟台,说是一块心形的前出峭壁的石台子,可以在那上边盟个什么海枯石烂的誓言的。再往前走,到了那什么太行第一大绝壁处道路是可以转刚才说的上下两道线折返的。今天的个游山,得算是半途而废了。不过想想也没什么可惜的,今天这个天气,即便前行,估计也只能游个寂寞吧!

返程中经过处桦树林,树皮微露红意,脱落尽了叶子,站满了半坡,这就是传说中北方最大的红桦林了。折返至一处比较热闹的小服务区样地方,看到有上行通往佛光岭的路标,前进半途而废,要是再不到这最高处站一站,这趟可就真的算白来了。于是给老张哥说了声,就舍了众人独自往上行去。台阶又多又陡,曲折向上,浓雾中也不知要上多高,就只闷头往上走就得了,沿途也没有个同行的人。一百又一百的数着那台阶,也不知数到几个一百了,终于上到了个几十平米的小平台上了,没了向上的台阶,这是登顶了。雾还是那样,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只眼前几十米能看到点树木山石的,也没什么奇特之处。这号称视野广阔,能够北俯长城,东瞰狼牙,南览群峰,西望五台的太行之首现在是什么也没看到的。没办法,脱了雨衣,请人给照了张在那写有太行之首的石头下站着的像,算做到此一游的证据,也相当于那孙猴子在如来的五指下撒了泡尿了吧!

原路下行,半途遇小两口登山问路还有多远,循惯例答说很快了,快下到中线时,一队中老年驴友踏歌而来,悠闲得让人羡慕。一路疾行赶到索道站,都没见着队友。索道下行,同座几人是两拨自驾游的人,相互交流着去过的要去的地方,有几人要去平型关吧。其中有位比较强势的说道,这趟白石山什么也看不到,应该找景区去退票。虽然没有附和,心里还是有点同感的,这景区是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的。这样的天气,什么都看不到,景区是心知肚明的,你们宣传彩页上呈现的什么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俺都没看着,你们吹嘘的什么峰多:白石山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山脊山谷峰多成丛、成簇壁峭: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如刀削斧劈形异:如柱、如帆、如笋、如剑、如人、如兽、如神仙鬼怪势险:有的上大下小,有的倾倒而不倒,有的状如垒块。这些我们也都无从品味。收我们的门票钱不亏心吗?在索道站里追上了几位队友,出了门回望白石山,这时的雾倒是有点淡薄了,能看到些个山头在云雾中隐现了。

到了停车处,先下的伙计们有的已放坡出发了,此时,小雨又有一阵没一阵地落了下来。赶紧取车出发,在大石头处,随缘在做路标。前行的道路不是原路返回,而要在这里沿来时的下银线继续前进了。于是继续向山谷进发爬坡,行只两公里多些,来到处隧洞,名为鼻子岭隧道,不知这山岭如何得此雅号。隧洞没进行混凝土被复,裸着嶙峋的岩石,张牙舞爪怪唬人的。不过进入隧洞马上就不吓人了,进入十几米后,里边乌七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下子就变成了瞎子,心里害怕极了,赶紧把速度降到最低,生怕撞到两边的岩壁。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看到远处的隧洞口像一个白点。于是眼睛紧盯着那白点,小小心翼翼保持直行,这样大概能让自己保持在道路的正中吧。隧洞得有七八百米长吧,紧张得一身冷汗才骑出来。从进入隧洞开始,道路就有下行之势,出了洞口一看,好壮阔的一个山谷。此处应该已是在这白石山的半坡了吧,但仍高出前方的众多山头之上,此时已没了陪了我们整个白石山行程的遮蔽天地的浓雾,临下而观,只在那些青黑的山头间飘渺着这一朵那一簇的纱样的白雾,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致。这番本应在白石山上观望的景致却是在这里给补上了。

道路从隧洞里出来后先是冲到了山谷的对面,而后又迂回到这面的山坡,然后就开始在山坡上迂回下降了。迂回的道路把大山的每一个褶皱都亲吻到,拉长了距离,降缓了坡度。但即便如此,那坡度仍然陡得是需要捏紧闸才行的。再加上一个又一个360度的大转折,更是让速度不得不降下来。开始下行时雨又下得大了些。我下行速度相对较快,虽是下行的次序较为靠后,但没多会,就超越了几人,前后再也看到到人了,成了独行侠了。先在这条大致东西向的山谷的北坡上下降了五六公里,这里坡大弯多,不敢让速度起来,捏闸捏得手指都麻木了。下到名为七里沟的地方,道路又转入了条南北向的峡谷里去了。西望那些山岭应该就是那白石山的主脊了吧,高高在上,需要仰望了,只是那儿还都隐在雾里,难见真面目。此时的坡度稍缓,转折也少了,就能稍为放开点闸狂奔起来,只在转折处提前点刹降速,小心转折,看到长长的前路就放开速降。如此又下降了五公里左右,到了条高架路下,道路才有了一小段上行,此时需要变档了,但手指因冷加上长时间的紧捏,已是僵直得不能拨动变速杆了,只得以手掌去推动。

正在踌躇前路时,随缘赶了上来,好了,这下不要考量道路了,跟着走就是了。只前行了一点就过了个村庄叫做上下台子村,此时的道路不再是原来的柏油路面,而变成了水泥路,有些地方是有些坑洼的,还有些地方有细小的砂石得要小心应对。那道路从高架路下就傍上了一条流水往南行去,跟着流水,那道路还是有下行之势的,应该是行在峡谷的底部,只是没有需要刹车降速的陡坡了。雨似乎是越下越大了,觉得越往前骑行,那流水一路走来汇入了各个山谷的雨水,动静也越大了,哗哗叫着和我们一块儿往前狂奔。紧跟着随缘往前奔行,看到很多下坡处随缘的踏频还是不变,问他为什么不趁下坡歇歇腿,说是一停下不蹬就会冷。他虽然防护的雨衣比较专业些,但这样的雨水和道路,加上这样疾行的速度,什么样的防护怕是都不行了,又是里外透湿的状态了,不运动,是肯定要冷的。路上过了几个村庄,其中有个叫做雁宿崖的村庄名字怪熟悉的。与随缘并行近10公里,横过一座桥后,水泥的道路要结束了,要汇入的柏油路又是前两天行走的省241,此番应该是反向往回去了吧。在名为张家坟的地方追上了和尚,他正停下等候了,三个人在雨中立着等候,随缘摸出些饼干分给我们两人吃了点。过了好一会大眼兄过来了,再过会,张哥几人过来了。最后只有前轮和姜先生两位老哥没到了,说是前轮老哥的车子扎胎了,在换胎,随后就到。

从进入鼻子岭隧道开始,到这张家坟,行20公里,或急或缓,皆为下坡,如果反向上行,其实这道路之虐是不输于红井路的,今后如若有机会应该试试。

随缘让大家先行去追保障车,刚才停歇时已电联保障车说好了让在前方找合适的地方安排吃饭,他在此继续等候。沿省241往东北折返,道路却是傍着一条小河上行的,这小河名字也怪好听的,叫做西流水。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水多东流,只有特殊的小的地理环境下才会造成西流的现象,出现的机率小,人们就很稀罕它们。行只5五公里左右,又到了处村镇,保障车停在了路边一处小饭店前,已安排好了饭,此处为涞源县银坊镇司各庄。饭店小,没有大桌,分两桌每桌6菜一汤,菜也都是凑合会出来的,结帐360元。

餐后即再次冒雨出发,上坡行二三公里,到一村庄,名为黄土岭,又觉得名字怪熟悉的,难道又转回那紫荆关处了吗?过了村庄便是一个垭口,又开始下坡了,放坡没多久见路边有一石碑,上写着黄土岭战役击毙日本阿部规秀遗址。这才想起来黄土岭是那次著名战斗的发生地。那家伙是八路军抗战中击毙的军职最高的家伙,在我党我军的战史上是很有名的,查阅资料可知,那次战斗分两阶段进行,先打的是雁宿崖歼灭战,又打了这黄土岭阻击战。193911月,在抗日战争北岳区反扫荡战役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涞源县三岔口、黄土岭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伏击战。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大队被八路军歼于雁宿崖地区。该旅团长阿部规秀企图报复,于4日凌晨亲率旅团第2、第4大队1500余人,由涞源城向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腹地雁宿崖、银坊、管头急进。军区司令员兼zz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统一指挥第1、第3、第25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3军分区第2团、第120师特务团、第715团等部,予进犯日军以歼灭性打击。令第25团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监视日军动向;令第1、第2、第3团、游击第3支队及第25团一部进行战斗准备。是时,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从神南镇北上,准备参加战斗。5日,日军进犯银坊扑空后,继续向涞源、易县交界的司各庄、黄土岭方向进犯。当日下午,日军进至张家坟、雁宿崖、三岔口一线。第1军分区游击第3支队和第1团各一部与日军保持接触,节节抗击,诱其深入。6日,日军进抵黄土岭,并有继续东犯征候。晋察冀军区利用这一带有利地形,即令第1团和第25团迅速占领寨坨附近阵地,截断日军去路;3团迅速占领黄土岭至上庄子以南地区;120师特务团接替第3团进至大安,随时准备加入战斗;2团尾随敌后,待敌占领司各庄后,绕到黄土岭北面占领有利地形;3支队控制通往涞源的要道。第1支队司令员陈正湘组织部队宽正面、大纵深分散配备,利用地形,加大了向银坊推进日军的侧击力度,抓住日军急于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的心理,诱其东进,阿部规秀果然中计。当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根据敌我兵力对比和优越的地形条件,下达了集中主力部队,歼日军于黄土岭至寨头地域的作战命令

  7日晨,日军主力由黄土岭出发,沿山沟向东蠕动。下午3时,当其全部进入八路军伏击地域时,第1团、第25团迎头杀出,第3团和第2团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部队在群众的热情支援下,把日军团团围住,向敌人展开全面的激烈攻击。经过反复冲杀,敌人主力被迫聚集在黄土岭、上庄子附近东西走向峡谷的河滩中, 被压缩在上庄子附近一条长约1公里、宽仅百十米的沟里。八路军100余挺机关枪从各个山头一齐朝沟中射击,炮兵部队也连续发射炮弹。这时日军依仗兵力雄厚和优良火器,向寨坨阵地猛冲,遭八路军反击后,乃掉头西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第3团紧紧扼守西、南两面阵地,第120师特务团也赶到,从第3团的左侧加入战斗。日军伤亡惨重。阿部规秀在北面山谷的独立小院中指挥战斗,并组织兵力占领了孤石山及上庄子南面山脚一线窄窄的山梁。激战中,第1团发现远处一独家屋附近猬集一群敌人,即令第1军分区炮兵连以迫击炮火力对其进行袭击。八路军炮兵连发挥炮兵的威力, 向沟里集中轰击,瞬间,炮弹在敌人指挥所附近爆炸。在独立小院中指挥作战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被八路军迫击炮弹击中,顷刻毙命。是日夜,日军连续突围10余次,均被军区部队击退。8日,日军在猛烈炮火和5架飞机掩护下,倾其全力向上庄子西北突围。此时,由蔚县、易县、满城、唐县、完县出动增援日军1200余人已接近黄土岭以南的花塔。从涞源增援之敌已到三岔口附近,同八路军第3支队接触。各路敌人企图对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参战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八路军给突围日军大量杀伤后,各部队迅速转移隐蔽,主动撤出战斗。当援敌赶到后,再次扑空。 此战,八路军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八路军伤亡500余人。而此次击毙日军指挥官,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是第一次,为此举国庆贺,然敌人则痛心疾首,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我们今天走的这条线路其实就是那时鬼子进攻的路线。雁宿崖,司各庄,黄土岭这些地名都是在某部抗战剧中出现过的地名,才会觉得那么熟悉。沿那指示牌箭头所示往上走了三五十米,就到了处小院,再前就没了道路,上边是条高架起来的高速公路了。电视里看到的情节,那家伙就是被八路军炸死在一个设为指挥部的小院子里的啊,难道说就是这里吗,但小院中却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的,不便贸然进入,只得折回来。

上车疾行,大多为下行,不多久又有一条河流伴行,一路穿村过镇,雨水不断。天色近晚,在一高坡上集齐人,前车传来信息,已在前方7公里处安排了宿处。编队行7公里,至易水县富岗乡东杜岗村头一无名农家旅店,靠近路边得算是个大车店了,层小楼,前有广大的停车场,住宿条件一般,能淋浴。旅店有洗衣机,放在厨房里的。去洗衣,误把味精当成了洗衣粉倒了不少进去,反复冲洗了好多遍,也不知还会不会成为最有味道的衣服。这旅店是兼营饭店生意的,老板娘掌勺,有点大厨的味道。在厨房洗衣时看那炒菜的动静和火功还是像模像样的。晚饭十个菜,炖了只鸡,连汤加肉弄了两大盆,狠喝了几碗鸡汤,去厨房里催菜,把人家老板从酸菜云子里弄的一小碗酸菜抢了来端上桌子让大家品尝。同宿还是张哥,洗好甩干的衣服挂空调下,半夜就干了,把鞋子也挂下边,到天亮也干了。

登山加骑行,计为93公里,出山之行,多下坡,少翻越,起于白石镇,经银坊镇,桥家河乡,坡仓乡,良固镇,止易县富岗乡。

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0 11:14 编辑

10月6日

起来了,还是雨雾迷离的。穿着拖鞋就到外边去溜了会。往昨天的来路走了二三百米,就到了处夹在公路两侧的集镇样的所在,这便是富岗乡zf所在地了,派出所,邮局,供销社都有,都小巧玲玲的样子。步入路边乡zf院子,就一排七八间房子,院落也只比一般的居民院子大不多些,连我们那办事处院子的十分之一也没有,想来,里边的吃官饷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太多。沿公路两侧有些门面房做着各类的营生,偶尔有些两层的建筑。往两边的村巷里走走,房子就都是些或砖或石的平房或瓦房了,瓦多是黑色的小瓦。院子里的狗们不太友好,高门大嗓地表达着不满。这么早,怕惊扰了主人家的清梦,就又走回了主路,路边几个赶早的人在等候着乡村公交,来了车,那司机停了车,就下来相帮着把乘客的行李,货物给拿上车去。沿公路往回走,几日的秋雨已润透了路两边山上的草木泥土甚至石头里也能挤出水分来的。这儿的山石多黄色的不知什么品种的家伙,也是极能涵养水的。涵不住的多余的水就默默沁出成泉了,路边山坡上哗哗的流下几处来,汇在一起顺公路两侧往山谷低处的小河里跑去了。那小河流淌得也有些气势了,奔跑甚速,哗哗有声。

归后收拾好行李,下去早饭,老板娘准备了油条,鸡蛋,玉米糁子,面条,馒头。结帐,住宿晚饭早餐合计为920元。

早饭后向老板娘讨了两个塑料袋裹了脚在微雨中继续沿省241出发。此处应该已近山区边缘,没有高大的山峰,没有连绵的山岭了,土石的小丘散布在沿途,道路虽有起伏,但总体还是下行。感觉遇有这样的小山会有些上坡,但爬上去就会有更长的下坡。沿途村庄多依附在小山包或隐在山谷里,名多为坡,沟,峪类,每至村庄路边常会有三两个着校服,背书包的学子在等开往县城的早班车。这些都是县城中学提前结束假期返校的孩子们。沿途也经见了些新鲜事,第一次停车在一个山口处的小公交站台旁,靠近站台的几棵柿树上挂了不少大个的黄柿子,地上也落了不少。看来山里人真的不把这些东西当回事的,靠近车站这样的人流处,满树满地金黄的柿子竟然是无人问津的,便宜了我们这些远来的家伙了,地上成色好的捡完了又攀住枝条摘了不少放上了车,这是几天来又一次做贼了;过一垭口,塌方了,一大堆黄色的石块覆住了三分之二的路面,看那样子是刚刚才发生的事,赶紧绕行过去,听后来的骑友说,他们过时又发生了垮塌,石块哗啦啦往下滚落,完全堵塞了路面,汽车无法通行了。这两天一路上是常常见到小的塌方和飞石的,但堵塞道路的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经过一村头时见到一队送丧的人,都是只戴白色的孝帽没穿孝衣的,不知这一大早的,去履行什么仪式的。

如此曲折起伏前行9公里后横过一桥,看桥头标识,桥下流水为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是那条燕赵悲歌的水吗?过桥后又转入国112,行几百米从一小岔路口拐入易水湖边。易水湖为拦蓄易水河上游流水而成的人工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四周群山叠翠,是京冀之人的又一游玩去处。我们从小路行进到了湖边,先立在湖边几条废弃的小船上拍了照,又上来到了处小码头样的所在观望拍照了一会。水面宽广略有浩渺之意,湖面有小舟泛行,不知是为游人还是渔人。这里应该是附近村庄自建的小码头,前行不远处即为景区的金坡码头。观望毕继续前行,穿过一个略具古韵的村庄就又回到了112上去了。这次略上坡即下行来到处名为大龙华的较为热闹繁华的地方,见路边店铺有售卖驴肉火烧字样。几天来,和尚心口所念就是这河北的炉肉,见到路边有驴肉字样的店铺就要念叨两声,这次再也忍不住,停下来他们三人每人弄了套送下肚去才算安生了。

沿G112再疾行10公里有余过大小龙华村至清西陵。也许是因为父子是冤家吧,清朝的帝陵葬制不同于老朱家那儿孙环绕,其乐融融的十三陵,它是有东西两个陵园的,西陵在这,东陵却远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父子两人一般是一个葬东陵,另一个就埋西陵的,这样隔代亲,祖孙在一块儿,也不错啊。也有人杜撰说这西陵的肇始者为雍正,他是逆他爹的意上位的,怕死后和他爹埋一起被教训,这才另选了这里做陵寝的。这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0多公里。是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雍正八年)。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北背永宁山,前临易水河,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是大山脚下的一片丘陵地区。陵区内以此陵区的创始者雍正的泰陵为中心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分布在大小的沟峪中

我们在正对泰陵处离了国道112进入园区,先从泰陵的碑楼旁擦过来到了昌陵的中间,近观神道,远望大殿。远望的殿堂只觉得金碧辉煌一片,细节却是无从的考究的。那神道是用青砖铺就的,中间却有一道石板小路把它一分为二,以为那是像现在的道路一样的分离栏呢,别人却说那是专给皇帝走的路。石板路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多为完整的,偶有残缺一定也是人祸所致,炮火刀剑,还是马踏车辗?反正那风霜雨露在这二三百年里是不能让它们有这样的变化的。而这些却是足以给那些陶土的青砖留下印痕的,它们斑驳陆离的样子让人不忍直视。停留观望毕而后绕行从陵寝旁掠过又来到了泰陵的龙凤门处。从咕咚地图上去看那泰陵的建筑却是并不在一个中轴线上的,大碑楼与那龙凤门间隔了片松树林,神道却绕过松林再前行的,从龙凤门处开始,建筑的朝向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正对前边的建筑。也只远望了下那些高大的殿堂楼台就离开了,因为景区服务人员告诉我们,陵区的门票可买联票,也可每个陵区单个买,四个陵寝只有崇陵因被盗而开放了地宫给人参观,其他三个陵是只能看地面建筑的。我们决定去那崇陵处看看。四个主陵分布在方圆800公里的地方,所以除这泰昌两陵相距较近外,那两个陵都据这泰陵有近十公里呢,那慕陵在我们来时的路边,离此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而崇陵却是还要再前行好几公里才能到的。广大的陵区中不只有陵墓古建,还有很多的村庄,据说是原来守陵寝的军营演变而来的,村民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多为满族旗人。

我们继续穿村过庄前行,过梁各庄镇入崇陵。入景区,把车子停在了售票处前的门廊下,景区工作人员不让,只好又停在了山墙下。购完票刚想往里走,却被售票的工作人员喊住了,说是景区里的工作人员通报说,地宫里停了电,只能点蜡烛参观,如果我们不想下去,可以退票。大家都说,都来到跟前了,总不能不去吧,有蜡烛也行,体验下盗墓贼的生活。于是继续往里走。

这崇陵葬的是倒霉的光绪皇帝,一生都只能做那慈禧的傀儡,想雄起一把,搞个维新变法,折腾了一百天,失败了,连自由也没了。这死了吧,墓还被盗了。不过有两点可以欣慰的,第一,死了慈禧葬了东陵,他来了这西陵,算是摆脱了他娘(不是亲的,准确点得是他姨吧)的控制了。第二,他死后不得安生,压制他的西太后的陵寝也被盗了。

资料介绍这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崇陵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如前所述崇陵的建筑从一处五孔拱桥开始。这桥够气派的,光看那铺筑桥面的巨大石板就得不少功夫,整个桥面布列了九竖排的石板,正中间的一排最为宽大,两边再排四列。在拱顶处的一块鱼脊形石板弧度非常流畅,琢磨出它来是要些技术和功夫的。从侧面看,那拱券的条石打磨得相当规整,每孔正上方的那块还浮雕有兽头,想来应该是什么辟水神兽的造型吧;护岸的条石更是巨大方正,每两块中间还用铁钉铆接上,以增加其稳固性。感觉这清陵比明陵对待水路的处理是更加重视的。所谓风水,一般是既看山又看水的,明陵除自然的水道外,建筑时一般不再修挖人工的水道。而这清陵,除前有自然而成的易水河道外,每个陵园周围还又修挖出人工的河道来环护陵园。这桥下的水道就人工开挖的吧,相当于护城河的作用了吧,又能排放陵园中的积水,也算一举两得了。

过桥后是长长的神道。神道上是青砖铺地的,没有残损,想来是景区复建的作品了。神道两侧没有石相生,说是从雍正时这西陵就没设计这样的,它那神道前的8对还是他儿后来给硬 加上的,原因是他自己想给自己弄点,但当爹的没有,儿子弄上了,面子上也不好看的,先给他加几个,再给自己弄就好说辞了。神道尽头两边建有两个柱状的华表样东西,不知是做什么的。过这华表就是个小广场样的空地了,这空地也是青砖铺地的,砖多残损,应该是原状。空地正中是那牌楼了。牌楼门木石结构,白色石柱为框架,大红木门做填充,上覆黄色琉璃瓦,为五门六柱五楼形制。

牌楼过后是碑亭,正在维修,没有近前。再前穿过三座平行的三孔小石桥,就到了隆恩门前了。此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每间一门,说是君神臣三门。正在维修,被脚手架捆扎个严实,也看到 不到什么。进门后是个闭合的院落,呈品字形分布了三座宫殿室建筑,两边为低矮些的狭长些的东西配殿,正中高台上是陵园地面上的主建筑——陵恩殿,也就是享殿,是子嗣后代,臣下祭祀行礼,摆放供品之处。面阔5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所说的什么"铜梁铁柱"就在这里了,不知其玄妙,也未作细致的观察。上高台有三条台阶道路,居中的阶道正中是块巨大的龙凤石雕,高台四周有汉白玉石围栏。

过此大殿,再往上去,又一道墙立在了高处,三条台阶通往三道门,中间的稍高大些,两边的稍矮小形制相同。进门后又是一个闭合的院落。这个院落环护的是陵园最重要的地下建筑——地宫。一进到院落就是石五供,分别是香炉一,花瓶,蜡台各二。这是象征性的祭品吧?祭台两侧小小气气的几棵树就是吹嘘的那什么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供台后,一道用青砖斜立着镶嵌的斜坡名为礓礤坡把人再带上一个高台,这里立着高大方正的城门楼样的明楼,其后又是一道墙,名为哑巴墙,那后边个圆形的小丘叫做宝顶,它的正下方就是帝后尸骨所在的地宫了。

明楼下的门洞就是下葬时棺椁通往地宫的通道,正常情况是堵塞封死的,如今为了方便游人观览,挖开了封土,打通了那金刚墙,修了向下的台阶,游人可通行无阻了。由于被盗的原因,,使崇陵地宫成为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不过不幸中的万幸,盗掘此墓的人虽不知是谁,据说却是群有专业知识的家伙,也熟知地宫构造,盗洞是从金刚墙基下挖了U”形进去的,对付那厚重的四重石门也没像东陵的孙军阀那样动粗,用炸药,而是使用什么特殊装备拨开了那门的顶门石。他们掳掠的是墓中的金银珠玉那些在他们眼里值钱的东西,并未对地宫造成破坏,如果你看到那些结构精巧的券洞,雕刻精美的石门,你就会觉得那些东西简直不值一提了,你就得感谢他们的专业了。你看看人家景区是怎么吹嘘的: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1座,门洞券3),金井1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穿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券,金券高大宽敞,是地宫的主体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宽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构筑而成。宝床上放置有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光绪居中,隆裕居左,梓宫四周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夹住梓宫边角。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光绪帝棺木周身朱红涂漆,雕有镀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以及万字不到头的底饰纹案,隆裕皇后棺木顶盖上雕有金凤一只,挺立山岩,展翅欲飞,旁边云团朵朵,脚下海浪涛涛,山花灼灼。金凤头上雕有九尊菩萨坐像,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优美,刀法玲珑,线条细如发丝,五彩涂金,是具有高度水平的木雕艺术品。

看人家的介绍以咱的专业知识是只能弄个似懂非懂的,但真的走进去却是能被震撼到的。停了电,景区服务人员点了许多的白蜡烛在各处,但那点光在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晃动的烛影没给大家提供多少方便,反倒是营造出了更多的阴森恐怖的气氛的。如若是只我一个人,是真没有胆量下去的,但我们是集团作战,一群人相互壮着胆也就没什么了。沿阶向下来到了隧道券处,这道券下半部分墙壁是条石,上半部分是青砖的拱券。这里的道路还是斜行向下的,那坡还是礓䃰坡,走完长长的隧道觉得空间大了起来,进入了个厅堂样的券室。仔细看这券室,其用料是有不同的,靠近隧道券洞的这里有些还是用的青砖券的顶,而往里走靠近第一道门那儿就是从下到上都用石券了。用砖券的这部分被称作闪当券,而靠近门的那部分石顶的券被叫做罩门券。来到这里,就是下到地宫的底部了,往前各室都是在同一平面不再下降了。但这地面上竟然是有了积水的。陵寝营建,最怕的就是地下水,地面上营建的沟河只能排遣地面雨水,这渗出的泉水,是不好对付的。据说这地宫里弄的那14个漏眼和龙须沟就是用来对付它们的。因为据推算,这里虽号为地宫,其实它的水平面实际上是高于外面隆恩殿处的地面的。从隆恩殿的平台到达明楼处是上了两次高台的,大概上升了有六米左右,而从明楼门洞里下台阶,再下隧道券的礓䃰坡下降是没有六米的,所以这地宫里地面是要高出修建在陵寝门外的那条排水的龙须沟的,那条排水沟里的龙头张开的孔道,就是连接着分布在地宫里的十四个漏眼的。只是不知道这么精密的设计为什么没能见效。古人没法对付,现代人也没办法了吗,景区管理者总不能总是让游客们䠀着水参观吧?再想想,可能还是受停电影响吧,强排设备是需要电力才能运行的。

雨中的骑行已让我的鞋湿透了,就不管不顾地前行了。穿过券室来到第一道门前。门是对开双扇的,门扇厚重敦实,据说每一个都重达好几吨,这样的门要是关上了,再开启可是要费些功夫的,实用性是不强的。所以这门其实是相当于汉代墓道里的塞石的,就是要让你不好打开的。它的关闭靠的是一根方柱形的顶门石,那石柱也被叫做自来石,关闭墓门时把它以一定的角度顶放在门后,随着门的关闭,那石柱缓缓的滑落到设计好的凹槽中就把门从里边顶死了,外边的人就不能再开启墓门了。两扇门上各雕有一尊菩萨像,一个铺首衔环。高浮雕的手法让那人物和铺首立体感十足,而雕工又是那精巧细致,人物神情栩栩如生,兽首姿态惟妙惟肖,要是关闭了石门,真像站了两个人伏了两只兽在那里的。我想,盗墓的家伙一定都是大心脏的人,要是我举着昏黄暗淡、明灭不定的烛火走到这里,猛然看到站立的两个人形,怒目的两个兽头一定会吓出病来的。还好两位菩萨慈眉善目的,不似咱们民间的门神那样狰狞。那铺首口中的圆环也仿佛真的样,让人不由得想以手轻扣。两边竖立的石柱上也是有雕纹的,只是在暗黑中不知雕的是什么图案。门扇上方就是那重有几十吨的铜铸横梁管扇了,那厚重的石门的门轴就插在那管扇上。如果不经人提示,真的是不会注意到那是用铜做的。用几十吨铜去铸一个横梁,也只有皇家才能有这样的奢侈了吧?这横梁之上承托着用巨石雕琢的门楼也十分精美。穿过不长的第一个门洞券进入一个更为高敞的券洞中了,这是地宫的明堂,相当于大殿,也是石壁,石券顶的。据说,根据葬制,以石为券是最高的级别,只有帝王才能享用,而王爷们的墓葬是只能用砖券顶的。跨过明堂来到第二道门前。这门的形制与第一道门是一样的,只雕刻的菩萨的样貌有了变化。这些菩萨一定是各有修为法力,各有不同名号的,但咱不谙佛道,也难以辨别。咱唯一能有点印象的菩萨是观音,但在这里却是并未出现他的形象。清朝的统治者信奉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吗?也许这些都是那个流派里的菩萨形象吧?再穿过这个门洞,又进入了一个券洞,全石结构,这个应该是人家说的穿堂了,它的尽头就是那第三道门。样式结构还是一模一样的。第四道门与第三道门是共用一个门洞的,推开它就是地宫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部分——金券。这是摆放棺椁的地方。靠墙的棺床上摆放着两副棺椁,居中正对门的是光绪的,其左手处的是隆裕皇后的。都是外椁内棺,由金丝楠木制成。光绪帝的棺椁正面有处修补的痕迹,说那是当年盗墓者劈开的地方。他们把光绪帝从那里拖出来搜掠财物,他们拿走了看到的一切值钱的东西,只没发现皇帝手里攥着的玉石和棺椁下方金井中的一些财物。隆裕皇后的棺椁是从上方直接掀开的,现在这个样子是考古发掘后复原的,只是为了游人们了解古人外椁内棺的葬制而故意打开了椁的正面,露出了里面的棺。唉,这一对人虽居高位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但都是苦命的,生前既未收获事业,也没得到爱情,死后却又被人曝尸示众,怎一个惨字了得!棺椁前不知被什么人摆放了些果品糕点作祭奠,但这些本应该是摆放在隆恩殿的供桌上去的。只百多年的时间,想来他的后世子孙还是在的,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啊!

返上地面,归途中在隆恩殿前的右配殿里稍作盘恒。好像这里原来是祭祀时让和尚喇嘛们通经超度的地方或做其他什么作用的吧,但现在却是被辟成了个专题博览馆了,以实物图文的形式讲述古建知识,介绍古建筑的各部件的样式名称,制作法式,等级制度等,要是有时间是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但前边队友都已无踪,怕晚归耽误大家,一掠而过,匆匆前行。

大步追到出口,才见同伴身影。齐了人先沿原路退返,出梁格庄镇直行至永福寺。此寺为皇家寺院,专门为陵区里各位客户提供超度服务的吧,听说很值得一看,但未做停留,继续前行,跨过易水河,又回复到了国道112上了。至此,西陵之行结束,园中曲折骑行了15公里左右,感受了园区的广博,入崇陵见微知著,领略了清帝王葬制之一斑。相较十三陵,觉得这园区虽比之广大,但其墓葬布局,形制规格还是多有雷同的,是有着因承关系的。马上游牧的人原是没有事死如生的中原民族的丧葬观念的,他们觉得死去不过是人的灵魂精神摆脱了肉体的束缚罢了,他们大多愿彻底毁灭肉身,回馈给自然万物,以能让精神更加自由得以超度。藏人行天葬、河葬,把身体交给飞鸟游鱼,蒙古人将尸身遗弃在草原,用血肉膏腴大地,应该都是这样观念的体现。我想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精神归属与蒙藏有着丝缕关联的咱们的满人原先应该也是没有这么复杂的祭奠文化的吧,只是入了关,夺了权,阔气起来了,也就讲究起来了。但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呢,还是愚昧的胜利呢?反正就我现在看到的这位爷和听说的那位跋扈了一生的太后的遭遇来说,这样的讲究还得说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的,如若如祖先那样舍了皮囊,不受累于珍宝,怎会有这身后的不宁?在满汉融合的过程中接受了汉人的文化,帝王们也就因袭明代的贵族葬制,无论是园区布局,地面建筑,地宫结构大致是相同的。清西陵整个陵区布局同于明十三陵,都是座北朝南,背倚靠山,都是以肇始鼻祖陵寝为中心布局各代帝陵。所谓先入为主吧,先来的总要捡最好的风水,他们都背倚靠山的主峰,而其子孙后代则分列两边。朱棣靠的叫个天寿山吧,这爱新觉罗·胤禛靠的是永宁山,名字都怪好听的。这两个陵园的创始人还有些个共同性的,都是zz强人,都不愿意,不好意思和爸爸葬在一块儿的。园区内共有的地面建筑都从石牌坊起由一条神道依次贯穿着大红门,碑亭,石相生,棂星门(龙凤门),而后是各个帝王园寝,形成了枝状结构,寓意着开枝散叶,万年长久吧?各陵寝的主体建筑也都有享殿,明楼,宝顶,地宫构成。享殿明称祾恩殿,清叫隆恩殿,大概都是不忘老祖宗恩德的意思吧?皆木梁重檐高大宽敞,用于祭祀典礼;明楼是地上地下的门户,皆前置石五供;宝顶封土而成,都为圆丘;地宫皆券石而成,内置各室。只是那清的石室结构似乎是更简洁些的,去除了明时常有的主室前左右两边的两个配殿。

出崇陵时那雨就下得大了,陵区道路,有好多地方自驾车是不能通行的,我们的保障车在昌陵处就和我们分开了,而那会雨小,我把雨衣脱了放车上了。冒雨骑行坚持两三公里,当过了易水河上的一座桥,又回到了112上时,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在路边一个消防站前停下候保障车,想穿雨衣。在群里给发了定位,却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见着车,后来电话联系,说是来到定位近处了,没看到我,我又骑车往回走,刚过那易水上的大桥,就看到了车,取雨衣穿上,开始狂奔追赶前人。大雨中狂奔5公里入了易县近郊,止于易县第四小学对面饺子馆午餐。先到的伙计们已点了了几道菜,几位爱喝的伙计又喝上了,然后上饺子,现包的,哪里能包够十二个大肚的家伙吃,上一盘转一圈就没了,陆续地吃了七八盘。味道还行,小茴香馅的是好久没吃过的了。雨仍是没有止息的意思的,路面低洼处的积水很深了,饭店前有些无良司机经过掀起的水浪遮天蔽日。

饭后稍息后继续冒雨而前行就进入了县城主城区了。在市里右折行两公里左右,跨过宽宽的易水河道上的一座桥再右折就来到了处名为燕都古城的所在。本以为是易县的老城所在,不想近前却又是个暂新的古城。几十幢仿古的建筑簇拥在一起,聚拢些做古玩珠玉字画的骗子生意的商贩的所在。雨中骑行一圈,用时一两分钟,门口照了相,继续前进。

曲折出了县城,沿第一天来时车行的G234线路奔洛平村。见到熟悉的道路,有了明确的目的地,于是发力狂奔,再次体会了雨中飙车的快感。初与和尚同行,他停下放水,我又跑成了个单飞。过白马乡,流井乡,再过了片像是坦克训练基地的军事管制区,一气奔行十几公里,第一个冲进进山前入住的乐得农家院。浑身上下湿透了,赶紧的先洗澡换衣服,然后借用店家的洗衣机把湿衣服都洗了。洗好澡换了衣,后续的弟兄们也都陆续归来了,都还顺利,只自由风摔了车,但好在人没事。雨停了,大家相帮着又拆解了自行车往车上装。

晚上在农家院附近一家铁锅炖弄了一顿,一锅油腻腻的鸡块鸡汤,依次倒入各类蔬菜豆制品,大家在滚汤中捞着吃。结帐只260。归来洗睡,同住还是张哥。

今日全程只行了68公里,都在易县境内,出山下行,雨中前进,走走停停,没觉得疲惫。

10月7日

今日返程,昨天的雨想必会使到处湿滑,虽是四点多醒来,也没像往日那样出去溜达,挨至五点起来洗漱整理,做好了一切准备。五点半走出门,天还是黑的,天上几点星清晰明亮,这是入山来几天所仅见,往东看去已有一抹白光了。地面倒是没有想象中的湿滑,可惜了,该出去走走的,看地图上附近还是有一两处什么寺,什么庵的所在的。旅店前的小吃摊上已蒸腾着白雾了,早点应该熟了吧?一碗豆脑,一个荤一个素俩包子,5元。

6点30分,车行返程。未循来路,曲折前行数公里上张琢高速。车行前方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好像在嘲讽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是的,几天的骑行,是没见到如此明艳的阳光的,除去来的第一日,和今天走的最后一天,其他五天都在阴雨中前进的,第三天起更是行在了大小断续的雨中的。行在太行的雨中,我等粗人虽难觅诗意,不谐浪漫,但在雨中的峡谷间奔行,仰望峰峦迷蒙,俯看流水奔腾,在盘旋的山道上飞驰而下,听任雨点扑面而来,放飞自我,有时也是能体会到一点两点的豪迈之情的。雨中的太行之行是值得记忆的。上高速的辅路上有个角度能回望太行群山,阳光下壮丽无比,别了北太行!

导航能实时通报前途道路通行状况并给出新的线线路选择,我们在它的导引下在各条高速上切换,前半程的旅行是顺畅的。金秋时节,在华北平原上的行车也是让人心情极为舒畅的。地势坦荡,道路没有一点起伏,转折也极为圆润,让人几乎没有知觉!在略高于地平面的高速路上,纵目远望,左右前方几十公里直至目力所尽之处皆无遮拦,所见皆为收获.或待收获的庄稼。但到了济南附近,好像是入了山东丘陵地带了吧,道路有了起伏,远近可见山丘了。而我们此行的好运气也似乎用完了。可能济南是各南下北上线路的枢纽所在吧,避无可避了吧,在过黄河大桥前发生了拥堵,车行缓慢。我们的车油料也有些不足,怕到济南服务区人多要排队加油,正好有下行的匝道,于是就想下去加油并绕过这段路。下了路导航去找加油站,辗转了近十公里到了跟前却是停业的,又在市区打了老会转才加上油。重新上了高速,而此时,前车已冲出重围前行很多了,追行到泰安服务区,才算找到了他们,此时已是一点多了,每人弄了桶泡面吃了。继续前行,道路还在起伏,又下起了小雨,往两边去找寻那大泰山,雨雾迷濛看不远,也没找到。过泰安没走多远,不幸降临了,车子的五档突然就没有了,变速箱里还有异响!好在四档还能跑,顶多跑到80公里时速。随缘电话咨询修车的朋友,建议用四档坚持跑回去修,但别在高速上跑了,万一抛锚不利救援,高速上拖车救援是一次2000元的。于是就近开下了高速,在104国道上提心吊胆地前行,生怕车子突然罢工。也记不住是在哪里下的高速了,先后行经曲阜,邹城,算是拜会了孔孟两位圣人,过滕州,大概在欢城镇左近,从一处大坝上横过了微山湖,先贴湖西岸行了段路,又转入了徐沛快速归到北三环,停车康馨园处时,天已黑了老会了。下车组装车子告别回家。车子的后刹车没了,和尚帮着捣腾了会,也不行,将就着骑着回到家。后来查明,刹车片这几天的山行,磨得没了!

南太行的悬崖峭壁多

有韵味,很少看到这样写法了,好!

首先得感谢您能有耐心去看完这样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好字实在是不敢当的,不过是个汇集资料的流水帐而已!

后面照片没有了,可能因下雨吧。
本就不会拍照,再加上下雨,骑行中并没积累多少图片。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