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3-3-10 11:15 编辑
10月4日
两点半就醒来了,第一次宿在山上,还是有些兴奋的。起身到院中去站了会。阴天,到处一片暗黑,四周的山都隐去了,仰望天空,也难觅星月之痕,山下小镇也早已熄了霓虹沉沉睡去,只留下三五暗淡的路灯无精打采地值着夜班。难抵山上的凉意,只得回屋躲进被窝。四处都是静谧的,窗外虫子的叫声更加清亮,山下驶过的火车的鸣笛偶尔划破宁静。挨至四点半,起身悄悄的搬出了车子向山下的小镇骑行。院门是从里边插上的,没上锁,做贼样轻轻地弄开出了去。乌黑,三五米开外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只能以道路中间白色的中线为路标前行。转过驿站背靠的小山头就岔出下行。坡很陡,四围都是山。在黑暗中下行,如坠深井,捏紧闸不敢放松,慢慢往下去,直到放了一公里多些,才在路边见些微光,似乎是下到底了,道路平缓了。再前,穿过处火车道涵洞,跨过一座桥,就进入了一个镇子。镇子是新建的,黑暗中看去,似乎是多楼堂类住宿场馆的,这里应该就是路标所示的什么圣诞小镇了。到处停了车辆,想来都是来旅游度假的。街道上都是人们丢弃的燃放过的烟花类的东西,应该是昨晚人们在此狂欢的痕迹。再往前去又跨过道桥,桥下流水甚急,黑暗中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过了桥又进入了处叫做四季童话小镇的别墅区。在别墅区的尽头右转行不远进入了叫做计鹿村的村庄。很奇怪的村庄名称,村庄里好多的民宿。村庄的北头一条火车道擦村而过,就是昨晚上宿处俯看的那道线吧。穿过涵洞就上行到108国道上去了,往回骑行了两公里,又回到了宿处,一早上在黑暗里骑行6公里,画了个大圆圈回来了。
回到院子里,天只刚放亮没多会,多数人还是没起来的,早饭也还没备好。于是在院子里继续溜达。往左前走,发现这里却是曲径通幽的。一处枝条编成的鸟巢样的小品嵌在了绿篱之中,里边放了块木板,正容得下一个人蜷坐在里边观景发呆。顺着石板镶嵌的小路往前穿过道门样的木框架,在一片平坦的地方设置了个秋千架样的东西,上边吊挂了几个装饰着塑料花朵的吊篮,如摩天轮样可以通过旋转,把人送到高处去远望。平地的尽头用河滩里捡拾来的大圆石块砌了堵墙,上边写着碰头石,南墙,回头吧等字句,很是幽默。平地左折是向山坡上去的台阶,台阶旁摆了个架子,上边是十八般兵器的模型,还有架水车。沿台阶向上走了十余米,又是个平台,又是一个廊架下摆有石的桌凳,靠前是个悬出的小圆形观景平台。有护栏,小心的走上去俯视下方还没完全醒来的小镇子。静无声息的山间早晨,这一辈子能经历几次呢?
早餐又是十元管饱,馒头稀饭鸡蛋,拌黄瓜,苞菜丝,咸菜,辣酱佐饭。稀饭用小米熬的,黄澄澄的,浓稠诱人,喝了两小碗。出发前,请老板娘给照了张大合影,然后沿早上探明的道路下行出发。我先飞了下去,在计鹿村路口给大家做路标。队伍穿过计鹿村,擦过四季童话小镇,行走在乡村道路上,穿过赵各庄镇,在白涧村接上了S241, 道路才又变成柏油路。路况好了起来,同时又开始伴行拒马河在山谷中前行了。如此行了四五公里,至龙门乡处道路舍了河道往一条山谷里钻去,路边的山峰上也见了两个异形的山洞。 山谷里又钻了四五公里,过大吴峪与和尚一块率先上升至一个垭口,停在了先期到达的保障车后。
停车处的路边摆放了几箱蜜蜂,放蜂人的帐篷搭在蜂箱旁,前边摆放了几瓶蜂蜜在售卖。等待后人之际,和尚,随缘,金哥与养蜂人攀谈,讲定25元一斤,蜜需要从蜂巢中现取现摇,几个人要了20斤。养蜂人答应了,当面打开了蜂箱,蜂巢里密密地趴了一层蜂子,那养蜂人什么防护也没有,却敢用手去赶拂那蜂群,然后再取了峰巢板去摇蜜。此时盛花期已过,山上只可疏落地.见些小黄花,蜂蜜的质量应该不会太高。
放下这个垭口后就一直在疾行,行了会与和尚两人就抛开了众人走在到前边去了。小雨时有时无,运动的热量,感觉甚爽,乃疾行不辍,不觉又干上了一个垭口,再飘下数公里,至紫荆关乡政府处停歇候人时已行了近40公里了。后队来到又前行一公里余,来到了今日的目的地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立在拒马河边,此时路边立着的石头上标示的已是六十六渡了。今日从赵各庄处出发,始终是与这拒马河若即若离的,在龙门乡处暂离了河道后,到达这紫荆关镇前一两公里处就又与它伴行了。一路行来,道路与河道虽多有曲折回环,但却是一直溯流向南的,到了这紫荆关前,那河道却是转了个90度的弯往西去了。这紫荆关就虎距在这河道的拐角处。
紫荆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是京畿之地,沿海平原的防卫前沿。长城的内外之分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长久以来,中原农耕文明面临的威胁一直都是西北边陲的各游牧民族,他们强盛时就会南下掳掠。所以历代帝王都要在他们南下的通道上构筑要塞屯兵驻扎以阻滞他们的侵扰。明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这些连接各要塞城防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止山海关为外长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维护边境安定,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一道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在这些崇山峻岭中修筑的长城被称为内长城。
内、外两段长城在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然后继续东行至海。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甯武县(有甯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游牧民族南侵路线要么穿越燕山山脉从居庸关或山海关进来,要么就是从雁门关先南下进入太行山和吕梁山间的那些盆地,然后再从太行八陉中的哪个古道翻越太行山过来。这内长城的作用就是阻止这第二道侵扰路线的。而这紫荆关就是扼守在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蒲阴陉上的关口。它身后不远就是广袤的华北大平原,南侵的队伍从涞源盆地沿拒马河谷来到这,只要攻破这个要塞就能冲出太行纵马平原了。
和居庸关躲在八达岭长城后一样,这个紫荆关城也只是个躲在长城后扼守道路要冲的后方驻防指挥部,也得算是二道防线吧,它的西北前沿应该是浮图峪长城。经考证于古籍记载,残迹遗存,此城可算得上是渊源颇为久长,名气较为卓著的,只可惜它作为一座防御工事,却是因败迹颇多而著名的。此关城始于秦汉,始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而今所见者,为今人依明时遗迹残存复建。复建虽狗尾续貂,颇多败笔为网上诸君子发声笔伐,但作为并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的、并不能深刻感知历史的苍凉的普通游客的我来说,还是能帮助我来看个热闹的。山间要隘处筑城不能像平原上构建城池那样方棱有角,四平八稳,只能依地势随方就圆,要的是个有用,顾不上讲究那么多风水规矩了。此关城依山势而建,城墙曲折蜿蜒的,看得人头晕。这里那里的瞎走了阵子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也不知道怎样攻守防御。后来发了狠去那网上找寻了海量的资料图片类的东西,再结合那天鸡零狗碎的走过留下的点印象,网上所说的那什么“9门5城,状如梅花”的奥妙精微虽没能真的领略到,也算是大致弄清这里的主要布局了。
我们由北而来,大致是从入侵方向来的,先来到的是防御前沿,入的是北门,首先看到的是防御面的第一道城墙。虽处于关城之北是叫个北门,那门却是朝向东边开的门洞。门洞上方有两道石的匾额,下方三字为“紫荆关”,上方为“河山带砺”。字是阴刻在石头上的,没有涂抹色彩,说是明人手笔。也许是岁月磨平了两块匾额上的字痕了吧,好眼的家伙也须得要仔细辨识,更别说我这半瞎之人了。比较网上老照片可知这两个石的匾额与那下方条石拱券出的门洞是货真价实的古物,遗憾于今人修复长城破坏其原貌的人们不妨在此多留连会,去品鉴岁月的痕迹,去感知历史的沧桑。并不知道那河山带砺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放在这里。就去查字典,原来这是那个谁在分封王侯时给别人赌咒时说的话,意思就大概是永永远远,海枯石烂,一百年不许变的个意思吧,用在这应该是企盼此关永固不败的意思吗?
门洞入口处与出口处都是用条石拱券的,中间上边却是用青砖券的顶。入得门洞右手处紧贴着城墙内侧就是个是登城坡道,那道上铺装路面的砖虽是斜立着铺的,留下了一道道增大摩擦的沟槽棱角,无奈坡度太大。加之阴雨潮滑,上下之人还是得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是扶着两侧的墙壁走的。不知道战时我们的英勇守军官兵们是怎么上下的。推着车子上了城墙就来到了门洞的上方了,往东去的城墙上方有整齐的青砖铺地,向外的垛口,向内的女墙也是完整的,显见是今人的大作了。循着这道城墙往东去不远,长城断开了,刚才来时走的公路S241横穿而过,过了公路那长墙继续往一道高峻的山岭上攀去,那山名为万仞山。以刚刚上来的这个门洞的上方为界,西去的城墙先沿拒马河岸布列,临水而立,把那宽宽的拒马河当了护城河了。接着城墙往西继续攀上了个山岭,据说叫犀牛岭,又去凭高而守去了。这第一道长墙就这样封锁住了身后的整个山谷。这长墙在这山谷低处和近水岸的地方,外面墙体是用琢磨光滑的规整的大条石垒砌成的,墙体不像砖砌城墙那样逐层稍往内缩,让城墙最后稍微呈一个有些锥度的梯形以增加城墙的稳固性,而是垂直下来的。石的墙体坚硬不易损毁,光滑无突起,规整少缝隙,加上这样陡的角度,让外边攻城的人难度增加了不少。里边墙体不需防止敌人的攀爬和攻击,却是没这么讲究的,是斑驳陆离的虎皮墙。匠人们虽努力就着石块的形状想把墙体镶嵌得规整些,但没经过打磨的石块还是无法弄到外面墙体那样溜光水滑的,大大小小的缝隙中也就挤出了些野草树木来,长久了,就把那墙体撑得颓败了。这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做派也是符合咱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两面墙中间是用土石填塞夯筑实在的,在这上边再用青砖筑上对外的垛口,雉堞,朝里的防止人马跌落的女墙,地面上再铺上青砖的路面,隔不远再建些个敌楼,马面之类的建筑,这样咱们的长城就筑好了。城门处的城墙设计也是能见出古人的攻防智慧的。门洞处的城墙是突出于长墙的一个马面样结构,与它相对不远的东面也突出了个马面,这样就在门洞前形成了一片无遮挡的空旷之地。站在两个马面上的兵丁们可对想突入城门的城下兵马进行无死角的攻击。居高临下,再无遮无挡的,想想攻击时的那个酸爽,不要太舒服啊!沿河往西去的长城上面是没有用青砖修复的,上边遍生野草树木,应该是较多的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了吧。城墙的内侧紧挨着墙体就建筑了许多的民宅,有些建筑就借了城墙做一面墙了。只不知盖房的时候不是曾“借”过原来城墙上的青砖。
下了城墙,沿门洞里边的一条小路继续往前走再跨过那条公路,从村庄里穿过,再经过条田间的道路在山谷中穿行三五百米,就又来到了座城门前,一道长墙又挡住了去路。紧挨着城门洞又有条坡道是能登上城墙上去的。这坡道处应该在城内,所以我们刚才这段路应该是在城里赶路呢。此门大概是坐东朝西的吧,为石券拱门,已无了城门,但原来应该有城门的地方,两边的墙上还能看到两个深深的洞,那是用来关闭城门时巨大的门栓插入的地方。穿过门洞到了外边,看到那上边也有个石匾额的,上书“紫塞金城”,说也是明时人的手笔。紫塞标明所处之地为紫荆岭,金城言其固若金汤吧?除了这个门洞,转回来沿着坡道上了城墙上。上了城墙,往右是条长墙往西边的一条小山脊上通去。往左走就又站在门洞上方了,再往前行十几米,那城墙却是拐了个90度的弯往东边的山上去了。一拐弯的城墙又是骑跨在一个门洞上的,这有点奇怪,这么近,城墙上却是设置了两个门洞,却是交通的一条道路,不知有什么讲究?在这拐角处的城墙上是有些柱础样的残存的,像是老旧的东西,由此推断此处原来是应该有座城门楼或敌楼样的建筑的。通往东边山上的长墙因山坡陡峭,没法缘坡上行,却是连修数个大台阶样的阶梯往上去的,但一个又有一米多高,根本不能作上行的台阶使用的,不知是原貌就这样,还是今人修复时省事简化的。看到有人手脚并用的往上爬,也就不顾自己老胳膊老腿的,也跟着往上爬去,喘着粗气上去后就立在了山的半坡处,来到了城墙的三岔口了。立在这里能约略看清那些蛇样的长墙的走势及它们圈定的所谓城的范围的。来的这道长墙沉到谷底为刚才来时的两个城门处,然后斜向西北通往一个小山岭上,那个山岭应该是网上资料所说的真武山吧,到了山顶处又分而为二,一继续西北去,想来是去不知在什么地方汇合拒马河岸那向犀牛山上延伸的长墙去了。另一个却是左折在那小山岭上南去有三五百米的样子然后再左折下行到山谷底部连接上一个城门再向上回到这面山坡上,再左折些就又来到了的脚下。这样它就在这个小山谷中圈出了个小城池,这就是所说的内城了。立脚的三岔口处往左折,一道长墙往北而去,连接上了最先看到 的那北门往东面万仞山上去的长墙。这样,虽未眼见,想来也能圈围出一个不规则的城池的,这个应该就是外城了吧。这样看来,外城北门为河边那“山河带砺”门,南门是这山谷底部的“紫塞金城”门,而这门又兼职了内城的北门。


这内城合围的长墙除去城门处内外均为虎皮墙皮,且墙缝用水泥沙浆粘合,看着是够平整了,也够坚固了,却是让人觉得毫无古建长城的滋味了。且,这长墙上也并未复建垛口,女墙,只是草草地在两边砌了一两层青砖示意一下而已。地面也是用粘土混合了石灰捶的地吧,有点像是混凝土的样子了。
右折沿内城东墙前行了些,长墙就又右折往山谷下去了,此时的城墙更不像话了,大概只有米多宽了吧,这哪里还是城墙,只能算作院墙了吧?要是让兵士们在这上边防御,怎么防啊?大概是修长城的也是知道的,要是让人突破那外城的条石的北墙,再突破那内城的虎皮的北墙打到这内城的南墙里来,也是不需要防守的了。前边设了道铁栅栏拦在了墙上不让前行。但前行的随缘和和尚攀扯着栅栏身子悬空地从侧面绕过了,我和大眼哥也就跟着行起了不法之事,也不顾人家的警告过去了。过去后墙体变得宽些了,但坡度却是非常大了,简直立不住脚了,怪不得人家拦住不让走呢!好在铺筑的路面却是由原来那类似混凝土的东西变成了毛石,摩擦力是大的,再蹲踞着,抓住边上的矮墙,总算狼狈地下来了。谷底处又是道城门,这是内城的南门了。站在上边往南望去,一条小路稍向上扬,往一个低矮于左右两边山头的垭口通去。根据网上资料揣测,那个垭口处就应该是南天门了,以前也是有关门扼守在那里的,两边往山上也是有长墙阻挡的,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山山顶,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根据资料介绍,过那南天门就是一路下坡的古道十八盘,下到坡底,有个村庄名为坡下村,那里原来也还有道关门,是由内而外的第一道关门。也应该是那所说的九门之一吧。那关门两边也有长墙通向两边的山岭,直达顶峰绝壁。这样看来在这片山谷中前后就有了五道长墙锁闭山谷,这对无法飞天遁地的古人来说确实是不好逾越的。
虽说城关的建成就是用来给人攻破的。但以被攻破而在历史上留名却也够悲情的,贵为天下九塞之一的咱们的紫荆关就是这样的一座悲伤的关隘。
史载: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遂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对明长城沿线发起强攻, 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皇帝,然后挟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而来。攻克紫荆关之后 ,瓦剌兵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门外,险些灭掉明朝;
明末李自成经此关出陕挥师北京灭明……
但也有荣耀之时: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他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 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但这个战例却不能归功于城池的防守功能,而只能说是利用了这里复杂的地形。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坐镇张家口的蒙疆驻屯总司令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但考究那次战斗的整个经过,好像与这关城也没什么关系,只是碰巧发生在附近而已,且,击毙那个家伙的黄土岭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司各庄附近,不是这关城近处的这个黄土岭。
站在这内城南门,也被叫做二道门的门洞上遥望南天门处,脑补其外坡下村的第一道城墙再回看已登临过的北门第一道长墙,内城这两道长墙后,也就能找到历史上这个关城多次防御失利的原因了。其实,这个关城所设置的地方对它的防御对象来说,其实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第一线的防御面过宽,而后沿山谷向后依次递缩的地形,这样对防守来说是个硬伤。你想啊,沿拒马河谷而来的敌人其实是可以从容攻打第一道长长的防线的,击溃了第一道防线也就击溃了人心,高涨了自己的士气,而后再逐步往上攻击内城,稳打稳扎,一层层击破,最后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南天门,就可倾泻而下了。如果这关城不是筑的那么复杂,而是集中力量扼守南天门那又高又窄的山脊处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敌人拥挤在这个小山谷中,不利于大部队的攻击展开,也许胜算更多些。相反,这个关城要是防守的是华北平原上的农耕民族的攻击,那攻守之势就会立异。想想要是从坡下村仰攻南天门,那得费多少劲呢?那时这内城外城作为守军后勤保障基地,那得是多舒服呢?
感慨一番,继续西行,长墙又仰而向上往那真武山上攀去了。又是一番手脚并用的,爬上了山顶。那长墙又是两向而行的了,一个往南去,想是去逢迎那南天门处原来的城墙去的。不知又能圈围出什么城池来。一个就是刚才在山谷对面看到的圈围这内城的西墙。还是虎皮墙,小平顶,“混凝土”路面。在山脊上起伏到北端,就像刚才在对面高处看到的那样又兵分两路,一路西去找拒马河岸边的城墙去合围成外城西墙,一路东下去那“紫塞金城”门处作这内外城的隔墙去了。此处去看,那外城大概是圈了个紫荆镇在里边的吧?而这内城却是圈围了片玉米地,几幢建筑在里边的。几个村民正在开着机动三轮车收玉米呢!千年征战地却在升平盛世做了这样的作用,可喜可贺啊!
西去的城墙前途不明,远近不知,没敢随行,乃右折下行。今天天始终是阴着的,从大吴峪垭口处始,不时若有若无的飘几点雨下来。觉得空气中,地面上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湿滑加上难以立脚的陡坡,在这样的城墙上走,得要格外小心。横着身子螃蟹样一步步向下挪,又回到了那“紫塞金城”的门洞处。我们算是把内城的城墙环行了一周,也算攻克了内城了。今天我们游览这紫荆关长城的线路,应该正好是古时入侵者的攻击线路吧:横过拒马河,攻入北门,沿山谷进军到内城处,攻击内城,而后南天门,顺着十八盘古道冲下太行山,掠取华北平原的富庶。 下了长墙,又去琢磨为什么这儿要有两个门洞,最后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那个门,是不是山谷中在雨季时用来走水的水路?所谓的水门?
折返至 S241,左折再前行一点,穿过紫荆关镇,舍了241转上了名为G112的京环线傍拒马河折向西疾行。总里程显示为50公里时,止于易县紫荆关镇大磐石村处吃饭。路边饭店,规模还行,进了一个包间,菜很丰盛,一群家伙干掉了30几个馒头。
饭后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没法等,只好冒雨出发了。大家穿上雨衣,用各种材料来武装自己,我找了两个大打包袋裹了双脚,一个小包装袋装了手机冲了出去。上车往前追行,三五公里后和和尚一起又跑前边去了,雨是急一阵慢一会始终是没停过,我和和尚是快一会,慢一会一气行了四十多公里始终也没停,中间只放水一次,没有饮水。道路是始终与拒马河伴行一路往西去的,没有大的翻越,但道路很是曲折,好多地方都是随着河道回环往复去绕过那些阻挡的山头的。先是行在G112上,行20公里多又转上了昨天行的108上去了的,一路上经过了塔崖驿乡,王安镇镇,杨家庄镇。这期间也有一条名为涞涞高速的快速路在伴行,看名字应该是涞水到涞源的快速路。那道路只是行进方向与我们相同,而它前进起来就比较简单粗暴了,不管你山阻水挡的,不时的架桥钻隧,直线前进,我们曲折前行的线路就不时与它或相交或相伴。河谷两边的山头也在高矮胖瘦,奇秀险易的变化着,让人百看不厌。也记不住在哪里了,好几次不经意间抬头,有时就能看到那雨雾迷蒙的山头上立着些个颓败的敌楼,山岭上断续着些个残墙,这些都是内长城的某一段吧,考究行经地区,应该是卫护那紫荆关的浮图峪长城吧?经见过人喧马嘶、刀光剑影,雨中的它们更显沧桑神秘!
在回环起伏中前进,雨中的道路上车辆行人几乎不见,可以放开了骑,雨中的气温低,也利于发力,不觉就把速度提了上来,有一段路程巡航到了二十六七。平时骑车都是最大盘带最小盘硬干,这次听他们几个老鸟说,用中盘加后边三四盘,加快踏频走长途最为省力,全程试用,果然。没觉累,腿脚不酸痛,只腚有点疼。午餐后只跑了十公里左右下身就湿透了,二十公里塑料袋包装的鞋子也已湿透,没停车,伸手扯碎丢掉了。道路上积水渐多,刚开始还观察前后有无车辆通过,小心向路中间做些避让,后来湿透了下衣与鞋子便不管不顾起来,只管直行过去。有两三次排水不畅的路面上,水已没过半轮。即便是无积水处,疾行的车前轮旋带起的水滴也抛洒得高过头顶,然后扑面而来,打得脸生疼,让人睁不开眼。几次放坡,都只能歪头避让。运动中怕热喜凉的我,反而觉得这样雨中的运动刺激兴奋,身边又有高手相伴,索性放开了去跑,跑了个不管不顾,跑了个酣畅淋漓!三十左右,觉得上身里外也湿漉漉的了,也不知是渗进去的雨水,还是沁出来的汗水?跑在最前边,开始还与那保障车交互领先,车上的金哥,刘哥,李伟不时向我俩通报下与后方人马的距离,但四十多公里左右就始终不见后援车过来了,心里有点发慌,怕跑错路了。中间岔路口并不多,每当路口也考量过了,虽是有些疑惑担心,但不敢停,一停准会冷,于是相互提醒着慢行,希望后边人车赶上来。此时山们都渐渐远离了,在远处形成一道道山岭,我们好像是钻出了山谷进入了一块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了吧,村庄也稠密些了。慢行好久,既不见车,也不见人,后来只好停在了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想联络后援车了解情况。一停果然就冷了起来。十余分钟后老张哥跟上来,再一会保障车也过去了,这才放心跟行。
又前进不到一公里,还没能热起来,见保障车停在了路边,只好过去停下。看李强手里拿着他的那个三斤装闷倒驴的不锈钢酒壶,拿过来灌了一大口,热辣辣的感觉从口腔往肚子里蔓延下去,冷的感觉暂时消去了。给保障车商定,他们再前行几公里去定个好点的宿处,开好房,便于弟兄们来到就能更衣洗澡。他们先行,我们后边慢慢跟进。刚才一阵的折腾,又耽误了会时间,慢行中后边又赶上来两三个人。再走一点看看路牌指示大概是进入了涞源县的开发区范围了吧,两边的高大建筑多起来了,有些城市的味道了。在泉坊镇道路左折离了108,转入了G207,和尚前冲去进一步联络前车,我则停下来做路标。十字路口的积水已没到了脚踝。
所有弟兄都已过去,我和和尚却变成了殿后的了。骑行到一座桥上时,看到块牌子上写着拒马河源。想想这几日翻越一座座垭口,在数条宽窄长短不一、曲折迴环的峡谷中穿行,,其实却大抵是在拒马河的流域范围内打转的。多数时候伴水而行,时常能见到以数字标识的渡做为地标,从前天沈家庵村附近的一渡开始,尔后不时见到十几渡,几十渡的标识,再到那紫荆关的六十六渡,说明三日来的行程,我们是在逐渐溯源而上的,今日溯至源头,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拒马河其实在北方是很有名气的,只是我等浅薄之人孤陋寡闻而不知而已:古籍《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广昌县志》中说:“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无论“巨马”、“拒马”,均言其水势之大。
今天的水文资料考据为: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东麓的涞山。流经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境折向东流,至北京市房山区十渡乡的套港村附近进入北京市,流至张坊分成南北二支,北支称北拒马河,于南尚乐乡二合村附近出市境,在河北省涿州东茨村与大石河、小清河汇流南折流至白沟镇,这一段称白沟河。南支称南拒马河,自张坊向南,在河北省定兴县的北河店汇入易水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始称大清河。于天津市郊独流镇与子牙河相汇后流入海河。全长308公里。白沟村以上 流域面积10 000平方公里。北京市境内干流河长61公里。张坊以上流域面积5115平方公里。河宽100—1 000米。主要支流有大石河、小清河。张坊以上上游河段地处暴雨中心,河床比降较大,汇流迅速,水量充沛,水质清洁。张坊最大洪峰流量达10 000立方米/秒,是北京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以其为水源的房涞涿灌区,可灌溉耕地2万公顷
。拒马河干流长254公里,白沟村以上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拒马河源头的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7℃左右,成为冬季北方最大的不结冰的河。拒马河因水大流急,对所经山地切割作用强烈,多形成两壁陡峭的峡谷,使拒马河谷成为百里画廊。拒马河景区不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由于拒马河水恒量、恒温、水质好,滋养了两岸的文明。涞源境内,已知的泉眼有102处,流量大于2升/秒的有30多处,其中仅石门以西县城附近的涞水泉、易水泉、拒马泉、泉坊泉、杜村泉、石门泉、石门南泉的总流量就达3.4立方米/秒。涞源的泉之多、出水量之大,在缺水的华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过桥行不久,就到了前站定下的酒店了,名为悦为漫酒店。 李强打了伞立在路边导引大家拐了进去。虽预定了房间,但没有大家的身份证号,还没开出房卡来,实在等不及了,与张哥一起钻进一间预定的房开始脱衣服洗澡,虽没拿到房卡没法取电,但好在热水是24小供应的。我抽空去吧台送了身份证,想压在那取了房卡,却是不同意,得验两人的身份证,还得验健康码,行程码,登记好了,才能给,于是把身份证放在了吧台,告诉他预定了116房,过会洗好澡再来补办手续,领取房卡。回去洗了澡,换了衣服,人才暖了过来,又把湿衣服简单揉搓好了。张哥也洗好了澡,郭哥姜哥却闯了进来,原来前台忘了我预定了116,把他们给登记在这里了,只得换房间,手忙脚乱倒腾了老会子东西。去前台验身份证验两码,好不空易领了卡住进了120。
晚饭隔壁饭店吃饭,又是一桌丰盛,又是没管住嘴。席间得知金哥生日,举杯同贺。归来,张哥去打牌,我回房间视频汇报今天情况。今日咕咚只打到98公里左右,但加上出发时和在大吴峪处忘记打表的些距离,实际行一百公里有余,上午55,下午五十左右吧吧?翻越两三次垭口,但坡度不大,总体上是从山的高处往山间盆地下行,应该是下坡多的吧!上午从全景驿站出发,经圣诞小镇,赵各庄镇,龙门乡,至紫荆关镇,下午经过了塔崖驿乡,王安镇镇,杨家庄镇,止于涞源县白石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