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拜水都江堰

10.21.2021

晚八点三十分,赴观音机场。安检进站,十点三十分起飞。本以为晚上的飞行什么也看不到,会是很无聊的,但起飞后发现,上看星,下看灯,比白天那只看到一层棉絮的情景还要精彩些。夜航的飞机似乎是飞的比白天的要低吗?爬升过后,平稳运行时,每过城镇,近些的,灯光勾勒了城市清晰的轮廓,街区,道路都能分辩,描画出不同的图案;远的,一团泛光也宣示着城郭之所在。上边的星是稀疏的,小小的舷窗里有时好长时间就只挂着一颗,大而亮,显得那么孤独。月亮不在窗边,只起飞时转折时偶现真容。飞了一个多小时后,飞机才飞到了云层上边,好像也只是贴着云层在飞。月光照耀下,能看到层叠的云向后退却。零时六分,透过舷窗看到两点闪烁的红光渐渐远离,那应该是另外两架夜航的飞机。零时二十分,飞机穿行在云层中,有下行之势,有些颠簸。二十五分,舷窗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了,颠得厉害。三十分复平稳,如静止不动般。近四十分,又能看到地面的灯火了,这一团,那一簇的。五十分低到灯火仿佛触手可及,路上灯带如蛇样游走。飞机盘旋修正航道。五十五分,可见路上车辆灯光移动。五十八分着陆双流机场。出站,订酒店。会展城周围已无标间,订了离会场六七公里外的名为新元素尚精品酒店,名字很是拗口,至今不知应该怎么断句,是奥迪汽车专卖店兼营的产业吗?位于条叫做麓山大道的大路边,属于双流区万安镇辖区吧。被出租车拉着跑了半小时左右到了个新城区,高楼林立,离市中心得有一二十公里了吧?下车微雨,地面,空气皆湿漉漉的,略有寒意,有了些异乡的凄凉。睡眼朦胧的前台服务员给办理了入住手续,洗漱睡下时得有3点了。

10.22

6点40醒来,这样的时间醒,好多年没有过了。至8点多才去楼上早餐。就餐空间大,环境不错,透过落地的大窗,可见外面的街道行人。饭食精致却并不丰富。2油条2鸡蛋2面包1豆浆1牛奶,塞得满满的。近10时四人整理完毕出发往都江堰。滴滴打车,路上与司机小刘攀谈,说起滴滴平台抽成比例太高,辛苦钱都被平台拿去了。问他一天的收入,说是能有个三四百元,于是商定,500元,包他车一天,过路另算。路上经过一幢造型奇特,体量巨大的建筑物时,司机指给说是什么世界还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环球中心。高速行八九十公里,穿行都江堰市,经灌县老城景区前至都江堰景区南桥处。

先看了看南桥。这桥横在一道湍流之上,因其位于灌县老城南门外,横跨内江,故名南桥。是座古桥,历经毁建,现在看到的为大地震后重建,为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其下廊柱如林,其上重檐飞角,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重檐之上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上的竖柱横匾上题满了书法楹联作品,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桥下白水涛涛,桥上重檐蔽日,顺河道上为流水裹挟的风穿堂而过,若在夏日,迎风袒怀,可得快哉此风之意。

购票,入离堆公园前行。一入园区,一个小广场样的空地中间是个圆形喷泉池。不同于其他地方下陷的泉池,这个泉池是在平地用一圈装填在竹笼里的鹅卵石围成的,三架木柱捆扎的杩槎跨在这鹅卵石圆环上,泉池里边躺着四根锈红的铁柱,上边铸有文字。原来这喷泉的设计是为了褒扬都江堰的修建者们的创举的。竹笼填石,杩槎都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修建都江堰截流江水创造的,而铁柱名为卧铁,是埋在江底作为淘滩深度标准的水文标记。转过这喷泉,一条直道往前通去,这道路名为堰功道,全长150米,宽14米。道路两边都模拟了一道流水,水中不远就有个鱼形的石墩,正对每一个石墩向外是尊塑像,两边共安放了12尊。塑像衣饰神情各不相同,皆色呈灰白,初以为是石雕呢,近前细观才知道是青铜所铸。看文字介绍,原来这些都是两千多年来,修建和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有功之臣,他们分别代表了汉、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勤政廉政的有功之臣。既是治水名臣,想当然应该是李冰父子为首要了,但看完了也没见到这爷俩的倩影,只一个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是听说过的,其他的都不知道,看那名字似乎是还有些满族人的,有个赵什么的那名字还不认识。断续地读了几人脚下的铭文,粗略地了解了些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为这都江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的些贡献。两塑像之间就是些参差的树木了,有的精致如盆景,有的茂密如树林。看那树干,树形都颇有沧桑感,应该都有些年成了。其间一株银杏树,枝繁叶茂,如伞似盖,说是东汉末年张松手植,有一两千年了!

道路尽头循台阶上行来到一座道观前,名为伏龙观。龙为水神,伏龙当然是伏水了,谁这么大的口气啊?进入大殿,一石人当门而立,近前去看,是李冰。那就对了,当之无愧啊!没有李冰就没有都江堰,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没有天府之国就没有大汉,没有大汉就没有汉民族啊!看文字介绍这石像是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右为"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宽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宽0.7米;插高0.28米,宽0.25米,插把长1.34米。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1975年8月18日树立在伏龙观大殿右侧。

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

穿过殿堂,还有一进院落。院落左手有小门,进去后通过处像茶室又像旅游商店的房间就来到江水边。江流束在窄窄的河道中,更加暴躁,怒吼狂奔,砰崖拍岸,激流回漩。这就是被那李冰父子导来的内江了。对岸是玉垒山,脚下是被李家父子硬生生从那山上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山包,名为离堆。分离出来的石堆?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伏龙观就是蹲踞在这离堆之上的。道观后边有一处平台,一个亭子,在此可观江水分流情景。脚下就是名为宝瓶口的引水口了。据说,这引水口是爷俩以火烧石,而后浇以江水,使岩石爆裂,历8年之功开出的这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

站在平台往北望去,可略窥这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的概貌。这项工程大致由金刚堤,人字堤,离堆三部分组成。举目远望,岷江从西北群山中钻了出来,到了这盆地平原的边缘放缓了脚步,李冰父子修建的金刚堤如同条摆尾逆流的巨鲸游在了中流,把江水分而为二,东边江水沿宽而浅的主河道继续前进,称为外江,西边的江水被沿玉垒山淘挖的深而窄的导流沟引往宝瓶口方向,称为内江。外江之水顺流而下,沿途收降纳叛继续壮大着势力绕过平原去往青神,乐山宜宾入了长江。而内江之水被金刚堤和玉垒山夹峙着的一条弧形引流槽导引着来到了离堆前,想要奔向成都平原去有所作为。因内江窄而深,在水量不丰的旱季,水往低处流,多数流水就都被导进了内江,内江就分得了上游来水的60%。但在丰水的汛期,水位上涨,窄而深的内江能增加的流量并不大,而宽而浅的外江因其宽度而大大增加了流量,就形成了相反的局面,就分得了60%的上游来水。这就完成了金刚堤“四六分水”的任务。但这时大家要认清一个事实,此时的内江虽然名义上只分得了40%的水,但这40%的水的总量却是要大于旱季它分得的60%的水的。窄窄的宝瓶口能通过的水流是有限定量的,如果在汛期被导引来的水太多就需要再次分流。于是爷俩又在离堆前与金刚堤尾巴间筑了道人字堤,堤间有道宽200米的浅堰,叫做飞沙堰。堤与堆之间呢有条平水道。流水多于宝瓶口所需,水位上升,水就越过那堰和这平水道再次汇入外江去,如果旱季导进内江的水太少,宝瓶口自己就能喝完,那内江水位就会下降,那堰就露出水面成为“坝”,把水都逼进这瓶口里来了。在此我们也就应该能区分出“堤”“坝”“堰”的区别了:堤是约束流水改变其流向的建筑物,坝是挡水的建筑物,坝顶一般不会过流,水从坝里面专门泄洪的地方排出,堰是过水的建筑物,水流从堰的顶部自由下泄,水面线是连续的一条光滑的降落曲线。水流过堰,会损失能量,水相对变得平稳一些。总的区别就是堤只改变水流方向,堰是过水的,而坝是挡水的,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进行开闸放水。

这都江堰通过金刚堤,人字堤,离堆三处建筑实现了对水量的合理分配应用,但河道治理除了分流水量约束流向外,还有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解决淤塞问题。岷江从群山的约束中狂奔而至是带着大量的砂石而来的,到这平原处,河道一下子变得宽阔了,脚步就变得缓慢下来,那砂石们也就会被放了下来形成淤塞。黄河的淤塞是件无解的难题,因而千百年来形成了地上悬河的奇观,就只能放任其泛滥为灾。而都江堰在修建时却巧妙地运用了河道弯流形成的涡流去人为的改变泥沙的堆积地点,再加上定例的岁修制度,较好的解决了淤塞的难题,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内江的导水功能。首先,金刚堤的选址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它处在一个河道弯转处。河流动力学有句口诀:凹冲凸淤,这是说,河道转弯处因涡流作用,凸岸处会被流水带来大量砂石而淤积成陆地。就是说,来到凸岸处的流水中含有大量泥沙。鱼嘴分出的外江就在河道的凸岸,而内江却是处于凹岸的。这样大量的泥沙就进入了外江了,实现了“二八分沙”的功能。其次,金刚堤和玉垒山夹出的内江河道也是这样的一个弯道,同样的原理,分进内江的那二分砂石多数又在堤尾处被甩过飞沙堰,重新进入外江去了,这样就保证通过宝瓶口的内江江水里的含沙量就极低了,不足以危害下游的水利工程了。其三,大量淤积在外江,少量进入内江的砂石如果放任不管,长久下来也会改变河流的河道而泛滥成灾的,于是李冰又把岁修定为制度,并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提起都江堰,大家觉得就是眼前所见的这些个建筑,其实,都江堰是包括内江下游灌溉河渠的整个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总称。眼前这些只是都江堰的渠首引水工程,内江水过了南桥后先后分流为五条河渠,如同大树的根系样以扇状往平原流去,滋养了成都平原,使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5条支流为:

蒲阳河:流经都江堰市的蒲阳镇到彭州市,主要灌溉成都平原东北方向

胥家河:流经都江堰市的胥家乡天马镇到达成都郫县

走马河:流经郫县到成都,过了郫县叫清水河,到了成都叫锦江

柏条河:流向成都,到达成都叫府河

江安河:穿过都江堰市流向外江。

因为这里是分流灌溉系统的渠首,所以这里古称为灌口。

    在平台上观看了大概情形后,原路返回下了离堆,跨过一座吊桥就上了人字堤。人字堤与金刚堤间有座桥梁交通两堤,这应该是后人的手笔,古时人们要想往来两堤,大概是要等枯水期从那飞沙堰上通过的吧。人字堤上有景区的电瓶车可通到鱼嘴处。独自跨过那桥上了金刚堤,沿外江边前进去往鱼嘴处。这金刚堤上林木丰茂,被辟作了休憩的公园了。那外江里却是没有流水的,露出了满河床的鹅卵石,难道是在截流“深淘滩”吗?快走到大堤的最前端却看到,一道桥闸横在了外江上,闸门都已落下,截断了江流。这是文明的进步啊,永固的闸桥替代了临时的杩槎,想要截流大江,那是分分钟钟的事了。再前一点,就来到了大堤的最前端了,这大堤当水分流的顶端为减少冲击破损,设计成了鱼嘴样的流线形,这就是鱼嘴。栏杆阻拦,游人是不能下到那水边的,远远看去,那鱼嘴是灰白色的,上边还有不少的圆形凸起,想来这些应该也都是水泥建材的了吧,想当初,那可是用竹笼装填鹅卵石筑成的,现在那圆形的凸起是模拟那些个鹅卵石的吧?

观览打卡完毕,沿内江右岸归至安澜索桥后左折横过索桥。这桥为吊索桥,宽只两米左右,木栏柱,木桥面,用粗粗的绳索连缀起来。除去两头,中间还有两组竖柱作支撑,使这软软的吊桥能够顺利的跨过宽宽的江面不致下垂到江水中去。绳索虽外缠着线绳,但里边应该已换作更加有拉力的钢索了吧,那竖柱应该也是钢筋水泥的制品了,要还如古人那般纯用自然材料,是不能经得起现在如织的行人们通行的。桥是一对什么时候的恩爱夫妻首建的,故又名之为夫妻桥,现在是被人们当作祈求美好爱情的福地了,上边缀满了红绸的绣球,怪喜庆的。过了桥就行在内江左岸玉垒山脚下了。山的半坡有二王庙,说是为李冰父子立的祠,来颂扬他们的功绩。因要会合半途而返的伙伴们,没有时间再攀登去瞻仰,就沿江边道路南归。道路初时沿江伴水而行,后渐有上行之势离了水面往半山上升去。道路升到一往江面突出山崖处,一道关口挡住了去处。关城上书写了“玉垒关”三字。看资料介绍,此关为唐贞观初年为防止吐蕃入侵而建。唐大中十年(856),镇静军守将白敏中帅蜀时主持重建。因筑在玉垒山虎头崖上,故名。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关楼为近代重建),面积为660平方米。上层建筑为抬梁式木架结构,歇山顶,翘檐,青瓦屋面,为条石和泥浆砌成;下层建筑全为条石筑成。关门联书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这里危崖壁立,下临岷江,地势十分险要此关扼守着沟通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松茂古道。来时所循道路就是那松茂古道。穿过拱券的门洞,回身望去,那门洞上又镌了“川西锁钥”四个字关前关后各有一个小平台,关前平台可回望岷江远来,鱼嘴分水的壮观,关后平台可前望飞沙堰溢洪飞沙的情景,清晰可见浅水漫过那堰形成了不同于青绿的江水的一片阴影。

沿盘在山腰的松茂古道再行三四百米,又到了处关口样的所在,名为西关,下有门洞,上有关楼。景点铭牌介绍,此关宋代为寨门,明代建城门,名“宣威门”其上门楼“怀远楼”此关门往东西两向延展城墙,东临江水,西往玉垒山顶。路标所示循城墙上的阶道上行可至于山顶的玉垒阁。门南边有六角重檐的子,名为“斗犀亭”亭前可俯视山下人字堤和金刚堤,好似江水中奋力逆流的两条大鱼。

过关门不久即有景区门禁,出则都江堰景区就游览完毕了。循山路再前行不久,路分为二,一路下行往江边的西街,据说那是松茂古道这条茶马古道的起点处,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自古就是个商业繁华之所。俯视可见街道沿内江左岸排列,青瓦覆顶的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一路继续缠在山腰去往灌县老城的城隍庙。继续前行,次第经行观音殿,财神殿,城隍大殿,或立门前观望,或入内匆匆而行,各有神主供奉,殿内装饰皆庄严华丽。过城隍大殿下行,台阶两侧随山势下降排列了相对而立的两排殿堂,此为十殿,供奉的为十位阎罗王。殿堂重檐飞角,立在那阶道上端下望,屋面一层层的依次往下覆压去,直到那名为灵官楼的重檐门楼处,每个殿堂的屋面上都会向着台阶方向飞起两个翅膀样的檐角,檐角上翘直指天空,仿佛形成了片飞檐的森林。下至一个小广场样的所在迷了归途,让伙伴发来定位,循导航找到了在西街上的同伴,正在买一种在铁板上煎炙加工的土豆吃,尝了尝,那味道并无什么特殊。横跨南桥归至下车处,都江堰游览完毕。

电话联系司机,一会儿就来接了。上车往映秀镇。出市区后上了条名为蓉昌高速的道路,跨过片开阔的水面钻过了几条隧道,就进了山了。行20多公里,下高速又钻过处隧道,就来到了映秀镇。

映秀镇,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处阿坝州南大门,距成都78km,是进出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映秀镇是岷江峡谷中的一个小镇,岷江在这里弯了道弯,把映秀小镇半拥在了右岸,由于河谷狭小曲折幽深,这小镇就如坐在井底样,四周满眼都是高耸的山峰,难怪当时的救援那么困难。这样的地方道路只要一断,人力逾越周围的山峰几乎不可能,空降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场地,直升机在这样的峡谷中飞行受气流等因素影响也会危机四伏。沿岷江上溯的213国道穿镇而过,16年时往九寨沟游览曾循此路经此地一掠而过。这条路在08年是这镇子的生命线,当时武警部队全力抢修才得以通行,导游曾指点过。这本应该是个世外桃源样所在,但却在08年大地震,10年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中首当其冲,损伤惨重,成了人类文明的伤心之地。听到这个地名,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沉重,走进这里更是不觉就放轻了脚步,放低了言语。停车在一个纪念广场前,步行来到作为地震遗址对外开放的漩口中学校门口,进入校门后,先在辟出的供人凭吊处献了花,致了默哀礼,而后顺着导览线路行了一圈。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了,残存的这些建筑已是斑驳陆离,经过人为的加固护持才得以存续下来,其倾斜倒坠之势,下陷撕裂情景仍在昭示着那场灾难的惨烈。学校建筑在村镇的建筑物中应该是最为牢固的,从残存可见,这些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这才得以留存这么一点,想来,那些民房建筑,应该是瞬间化为齑粉的吧?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到14日下午,仅有2300多人生还,并且有1000余人伤势严重。全镇行政区内总人口16000余人,因灾死亡5462人,失踪3694人,受伤3712人

有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因而我们对自然要常存敬畏之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常道。人定胜天之说只能在一些相对的范围内去努力吧!

上车原路返程,又过隧道,再上高速,又横过那片宽阔的水面。山间有这样的水面不多见,看地图所示,那是截流岷江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水库,再下是都江堰,岷江就出山了。


寻幽青城

都江堰市下了高速转青城山大道往青城山。导航设定为青城山景区,却是被带到了个停车场,一问,到景区大门,要停车坐景区摆渡车才能到大门售票处,每人需35元。折返开车往山上走,接近景区处时道路封闭外来车辆不能至景区大门。一个丁字路口处路边有几个当地的黄牛上前兜揽生意。说每人30元可引领我们的车辆至半山,包存车。司机小刘用方言与他们讲价,说总共5人,80元。不答应,司机便作势欲行,边行边观看后视镜头,果然走没多远,那人就摆手示意停车。于是那女子就发动了自己的停在路边的车子示意我们跟着她的车子前行,果然畅通无阻了。跟着那人的车在一条小柏油公路上曲折盘旋往山上升去,后来看地图应该是先行在038乡道而后转青城山路吧?行了老大会子,觉得要行到半山腰去了,车才稍离了道路,停在了路边一家农家院落里 。这家也是兼营家庭旅店生意的。

存了车,存车费用由司机与主人家交涉无需我们过问,他们应该是熟人或亲戚吧。步行回到小公路继续上行,过了处名为飞仙观的地方,有步行道路往一个小山谷中岔出,路口有个中年男人上前招徕生意,说是可以带我们从小路进入景区索价每人40元。没理会他,继续前行几十米的样子有小门需要购票,每人80元吧,问及时间上是否还能登顶,说是时间不够了,只能看几个主要的道观就返回。天然图画是一组牌坊样的古亭台建筑群,扼在半山处的山道上,留步于此,环顾四周,风景秀丽如开画屏,如在画中,故名。

穿过这些古色古香,檐角林立的亭台继续循阶道上行不久,道路岔出为二,左手通往天师洞,右手通往全真观。岔路口处,两位当地的老人在路边售卖着类似红薯的什么物产作为游人的零食,匆匆而过,没买,看看老人失望的眼神,心里很是不忍,实在是不应该的。沿右手阶道前行往全真观。阶道行只三五百米到了坐落在一面半坡上的全真观。这道观顺山势而建,中间三层殿堂依次上升,第一层是慈航殿,供奉的是叫慈航真人,其实就是佛教里的观音菩萨,是执如意净瓶的形象。可能是他在老百姓中的粉丝量太大了,一个佛家的菩萨,硬是被道家拉来做了他们的仙了。第二层是七真殿,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泒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个弟子,元时被封为真人的,《射雕英雄传》里动不动就弄那北斗七星阵的那七位。这殿前有个小平台,其实就是那慈航殿的屋顶。坐在这七真殿上的第三层是五祖楼,供奉的说是全真泒的五位创泒始祖,只一个王重阳是小时候读射雕英雄传时认识的,其他咱都不知道,也不知他们有什么丰功伟绩。殿堂左右各有一㠉建筑,想是修行人生活起居之所。左手的这建筑物是个平顶,上边是个极佳的眺望美景的地方,一对小情侣正在那上边放飞无人机观览这青城山的全貌,咱们没有这么先进的工具,只好用半瞎的一双眼看看对面的丈人峰算事。

道路从这观中穿过,贴那慈航殿,七真殿右边有阶道继续往山上升去,路标显示是通往天师洞的,于是循路前进,绕过一个山头接上了条向上的阶路继续在一个山谷里向上去。这应该是又回到原来岔路时直行的那条道路了。过了座桥从一座上写有“五洞天”的门楼样的建筑下通过就来到这青城山最著名的道观——天师洞了。这道观因道教创始人张陵在此创立天师道而得名。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天师"张陵来到四川,看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在这里结茅传道,后人将他隐居传道的这里称为天师洞。青城山也因此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资料介绍,天师洞,又名常道观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满网络的流量达人们都嚷嚷着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今天我们既然来到了它的发祥地,也实在是有必要来了解下它的起源和一些相关常识的。要找清它的源起,我们先得来梳理下道家和道教两个词的区别和联系。道家是一种学术思想,是先秦时期并列于诸子百家的一家学术流派。其思想传承大概是由黄帝肇始,老子集大成,庄子发扬光大的吧。“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而他们信奉的道就是道家的那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它把老子的《道德经》视为最高经典,把老子尊为始祖。它是东汉时由咱们这位张天师始创的。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张角的太平道要“致太平”,要消灭剥削和压迫,成了发动农民起义的组织,把斗争的目标指向了统治阶级,所以逐渐被统治阶级绞灭了。而咱们的天师道却把斗争的目标指向虚无缥缈的妖魔鬼怪,把人们的苦难也归咎于它们,这是有帮助统治阶级牧民的作用的,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它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历代都给予它们的教主以封号,从而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这时出现的全真和正一两个流派也成为道教至今流传最盛的两个流派:

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刚才参观的那全真观是这一流派的道观,里边所奉人神,都有着这一流派的烙印。

全真道修炼主旨是以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忍耻含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

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清代顺治时全真派律师王常月编著《初真戒律》,并以百日为期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受戒者须出家住庙一定年限,信仰虔诚,受戒后发给戒碟。对违反规定者按清规进行惩处。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独身,茹素,住在道观里。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

正一派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以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

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

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

流传至今,道教的信众们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神仙谱系,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

1.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一般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灵宝天尊居于第二位,供奉在元始天尊左边;太上老君供奉在元始天尊右边。

2.四御

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位列四御之首,总管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人和世间刀兵,统御诸星;后土皇地祇,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河,与玉皇大帝分别称为天公地母。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

3.星神与四方之神

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认为北斗七星掌管人间生死祸福。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道教称,斗姆元君是周御王之妃紫光夫人,生有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七子即北斗七星君。

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道术

1.外丹

用丹砂、铅、汞、云母等矿物石药为原料,在炉鼎中烧炼,最后得到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药物原料也可以是动植物药材。

2.内丹

内丹术的兴起晚于外丹术,所以借用外丹的术语。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在体内炼成神丹,凝结于丹田,从而使人长生成仙。修炼过程主要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分道等几个阶段。

3.符箓

符又称神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传达神意,遣召鬼神、驱除邪魔、治病护身。只有道教法师才能制作神符,故秘而不宣,只在师徒间私相传承。箓是天神的名册,又指奉道人的名册。人如能登仙箓,则神仙可期。

道教名山称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咱这青城山名列十大洞天第五位,所以才会第五洞天之称。

常道观整个宫观背靠山崖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道观正门前是高而陡的几十阶台阶,台阶两侧各蹲着尊白狮子,各有三棵笔直粗壮高大的什么树。门楼大概是两层的,各有一牌匾,下方为“古常道观”,上方为扶正诛邪,竖柱上也是有联句的,只是记不得了,太长。穿过门洞进入观内,是个四合的院落。前面是个两层的面阔五间的正殿建筑,里边奉着道教的最高神灵,就是那号为三清的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殿前六根粗大的廊柱下都压着头歪头咧嘴的狮子麒麟样的兽作了柱础,也不知那狮子是铁还是铜的;后边是刚刚过来的门楼,左右也都是两层的楼台建筑,不是奉神,就是住人。院子中间显眼的是居中的焚烧帛烛的香炉,大殿台阶右侧一只巨大的石龟伸颈呲牙,吃力地背负着面写着“常道通幽”的石碑。整个院落到处雕梁画栋,到处涂金抹彩,到处题匾书柱,让人有些目眩神迷的感觉。柱子上长长的联句多是不认识的,也是一个也记不住的,那四字的横匾大字还认识几个,什么神光普照,神仙都会,不言之教,上善若水,护国佑民,什么紫气东来,紫府增辉,洞府重辉,道地重辉,大概都是颂扬神的功德的吧!

从这四合的院落右边的台阶往上去就来到了古黄帝祠了。黄帝曾在此山问道宁封子,最早给了这青城山以丈人山的封号,最后功成乘龙升仙,被道家奉为始祖,楷模,后世许多的道家经典都假托为他所作,在这里给他一个殿堂那是合乎情理之事,这殿说是始建于隋代。黄帝祠的右边还有一个殿堂,里边奉的说是道教救苦救难的太乙天尊。殿堂右首,阶道边有一眼古井,名为古六时泉,说的是,一日十二时辰里,有六个时辰干涸,六个时辰满盈,说的像真的样。上了那台阶,就来到第三层的殿堂最右端的一个小的殿堂里有三尊小石像,看那些指示牌上的文字,说这里就是奉的上古三皇,分别是演八卦的伏羲,尝百䓍的神农,教化民众的轩辕黄帝。神像前还有些碑文题刻什么的,一是字迹模糊,二是山谷中,殿堂内光线晦暗,也都难以辨识,应该有那传说的还山于道的唐御碑吧。中间往上通行去往天师洞处的门关闭了,没法上行。听说那上边有建在崖洞前的天师殿,里边奉着三眼的张天师,还有他手植的银杏树,可惜不得见了。左边有个元辰太岁殿,这里就显得有些杂乱逼仄了,这里那里的大小角落奉了数不尽的神仙,有面目和善的,有凶神恶煞的,有仙风道骨的,有奇形怪状的,不一而足,各有神通,我却是照例都不认识。

过了这些建筑,有后门继续通往山上,可惜的是天色已晚,我们需要返程了。后来看那景区导览图,到这里我们是只走了这青城山的一半的,上边的精彩还有什么掷笔槽,祖师殿,朝阳洞,九倒拐,上清宫,东华殿,老君阁等自然人文景观,登顶最高峰还需要往上拔高二三百米的海拔高度呢!没能登顶,人家说的那36座青山环伺的“青翠四合,状如城郭”的青城山全貌,咱们也就没能领略品味到。可惜了!

折返出了天师洞,出五洞天没多久,沿来时没走的那段阶道下行,经过如风雨廊桥那样有顶盖的凝翠桥到山荫亭处又接上了来时路。一路上阶道略有起伏,多数是左伴山崖右临深谷的,山谷深不见底,林木参差,不见寸土,偶现巉岩,时有流水。忖度这山谷走势,应该是曲折通往我们停车的飞仙观那个山谷中去的吧?

返至天然图画处,直接沿景区的阶道主路下去,就会到达景区的正门了,下边一路还有不少的景色呢!而我们的车也可沿那条小柏油公路继续前进,就会到景区大门口接上我们的。好像是那小公路白日里是不能通行的,但下午大概五六点钟后就会解除封锁随意通行的。

依言下行,阶道又在一个山谷的一面坡上曲折向下了。这山谷应该是阶道所在的这条山岭与我们来时走小路经过的那条山岭夹峙出来的吧。阶道时缓时陡,两边多高大笔直的树木,粗只合围,但高却估量得有三五十米的样子。看一些树身上的铭牌介绍,好像叫做桢楠。这种树木在这里生存也是物竞天择,顺应自然的结果罢,是有些道家的风范的。此地沟谷深邃,多阴少阳,也只有这些竭力拔高自己的树种才能获得更多的日光,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吧。地势已近山脚,因为神仙们要清修,是要远离人间污垢的,都往那险远高难的山上去了,这低处的山坡上就无太多的成片的宫观建筑群了,但路两旁却多有些亭台小品点缀着,好像是先后经过了什么引胜亭,怡乐窝,天然阁等单体的亭台建筑。从山上一路走来,感觉这青城山上的人文气息除了密布的宫观,就多是这沿途而设的亭台了。它们造型别致,形态各异,既履行了它们休憩观望的使命,又让自己成了处巧妙的景观。不同于其他景区那些个生硬的挤进景区的钢筋混凝土骨架、描红画绿妆容的亭台,这里的亭台的建造都是巧借周围环境,和谐融入其间的。在选址上多借地势稍有回旋转折平缓处去构建,不去人工的开挖掘取,不去填沟埋壑,有时就避让着树木山石和原有的挺拔的大树、盘绕的藤蔓,危立的岩崖们镶嵌在了一起;它们在取材上则多为草木山石,因其本色形态,不做过分的雕琢,不事浓艳的涂抹,就让它们裸着本色,张扬着原有的姿态去堆砌支撑而为亭台,青苔茅草的顶盖有时就溶进了浓浓的山色中去了;在构型上,则是呼应着周边环境,或单檐,或重叠,或三层,或三角,或四方,或多棱,不一而足。这些亭台设计建设理念也是深谙道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理念的啊!问道青城山,不知几人能得此中真味?

下到山门处,有几株桢楠十分的粗大了,应该是有些年成的了。山门是幢面阔三间的重檐飞角的牌坊样建筑,影壁背面有幅巨大的国画说是张大千在异国时思念自己隐居的这里所作的青城山景。门楼上方题写了“青城天下幽”的横匾。青城山位于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为前出于横断山脉的邛来山脉的分支。它背靠雪岭,接纳横断山脉阻滞的云中雨水滋润而林木青翠,四季常青,加之沟壑深邃,纵横曲折,得一“幽”字,可谓实至名归啊!但咱们道家是内敛谦虚的,天下皆知了,咱们却只把它写在了山门的背后,不像有些地方那般招摇夸张。我想写在这里,也有眼见为实的意思吧,是否称得上天下第一,得你看过,走的时候再评判!出了门反身再看山门正面,横匾上大书了“青城山”三个金字。屋面屋脊上没有像其他处的建筑那样立着些脊兽,而是站满了神仙,离得远,半瞎的眼睛更难辨识出是谁。大门左手处有座道观名为建福宫,说是供奉的宁封子,没进去也不知什么样的。

又有当地人招徕生意,问是否需要坐车,说是景区的班车都已停了。谢了他们的好意,电话联系小刘,让他沿那条公路前进来大门接我们。过了好久才来到,一问,原来他打了导航,是转回去又绕了好多路才来到这里的。可能是有门禁的路,导航是不推荐吧,但导航却不知道它是限时通行的。原路返程,没上高速天就黑了。路上给小刘结了当天的费用,因原来没说要往映秀去,又多给了他些费用,加上高速费用,给了七八百元吧。又和他商定明天到宿处接我们再包他一天车往乐山去。问起住处附近有无可吃饭的所在,建议往万安镇上去,吃完饭,步行就能回到宿处。得有9点多了吧才归至万安镇,小刘帮着寻了家土碗菜馆,留他一块儿吃,借口要早归休息也没留下。四个人,点了一桌子菜,同行要喝本地酒,又跑出去弄了瓶绵竹大曲来,用人家饭店那敞口浅肚的窑黑颇喝出了点大碗喝酒的味道来了。两人一斤,完了还他还意犹未尽,一人又补了瓶啤酒。家常菜,量颇丰厚,味道也不错,结帐只2百余。四人步行返住处,两人略现醉步蹒跚之态。

礼佛乐山

10.23

起,收拾退房,六时许出店欲往乐山。刘姓司机已候在店门外。上高速往南狂奔。一个半多小时吧,下高速后在一T字路口出现大佛浮雕,看来是已入乐市,已近景区了。让司机小刘搜索了下附近可吃早餐处,搜到的地方需往“T”字路口另一方向行一点才行,于是折返一点,在路边寻了个面馆,弄了些面吃了。面是可以自己选择量的,平时不太吃早餐,我要了二两。餐后,又去超市买了点零食,再前行。跟着导航却是来到了东方佛都景区门前,觉得不大对劲,就向路边一个当地卖菜的人问询,问是看大佛的地方不?说是的。购票时又问那景区卖票的,也都说是。付出80元的票价买了票进去了才知道此大佛非彼大佛。大佛是有的,比那临江而坐的乐山大佛还大,比那前山的佛还多,只是是现代人汇集各地佛像生造出来的一个景点。看介绍才知道,这里是那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的后山,是94年才建成开放的一个景区,里边由四川美院的艺术家们抄袭了世界各地历代的佛像造型雕塑了万余尊大小的佛像。后来听网上吐槽才知道,这个小众的景区的门票价格是有弹性的,一般的导游团队的导游都是会竭力向游客推荐这里的。但我们可是自驾到此的,导航也往这里带,那可就不是一般的传统的推销方式了,这是用上了高科技了,一如昨天导航把人带到青城山下的停车场再让人坐摆渡车以使景区获利一样,这是地方zf、景区与导航软件公司瀣沆一气,故意使外地人误入歧途的。

既来之,则安之。入门一条直道往那山前进发,山下一条护城河样的河道横在了山前,站在河上的一座小桥上,由团队的导游指点,可看到那比乐山大佛还要大的佛了。这是尊卧佛,就横在对面山岭的半坡。看景区介绍,这佛全长170米,以大足石刻为雏型(原为23米),以山取势,利用自然山体的延伸,南端刻头、北端刻足,中间保留自然山体植被,宛如一床绿被覆盖着安然恬静涅槃的释迦牟尼佛,佛像头长24米,宽32.7米,嘴宽4.5米,发髻115颗,每个直径为1米,脚背宽10.2米,头上方有二龙戏珠。大是大了,但总觉得有些取巧的成分在里面的,人家都是劈山琢磨而成,你这不过顺山势整理雕琢下,只弄了首尾两端,中间得靠大家自己脑补,还美其名曰是以树木森林为袈裟。工程量,工程难度与乐山大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跨桥稍右转,过降妖池就来到了大佛湾。这佛湾因就山谷之势而建,山脚下三面群峰环抱出一个圆形广场,广场左右两边的山崖下环了一圈佛殿,把中国各地历代的佛像造型都搬聚到了此处,有什么云冈石窟的,有麦积山的,南北石窟寺等地的代表作。也算不错的,研究佛教造像史的人们,不要跑路了,方寸之间,荟萃南北。正面仰视,一百七十三级石阶可把人引领至近山顶处,那里又是片殿堂。为招徕游人,景区名此处为连心山,附会的是苏东坡和他老婆的事迹,把它打造成了处爱情圣地,台阶两侧中间及其他能攀附处皆被多情的人们系上了象征爱情忠贞不渝的连心锁。同行伙伴正跟随着一个旅游团队听导游在那演绎景区的传奇,听得入迷,便舍了他们,在山下各佛殿环了圈,往那台阶处上行。高而陡的台阶几近垂直,往上走的十分费力。上到顶端,又是处凿凹山崖而建的佛殿,规模比那山下的那圈佛殿们还要大,又在半山腰之上,更显得有气势。名片介绍这居中主殿里的坐佛是仿的云冈石窟处的燃灯古佛,是处摩崖佛像。燃灯古佛是纵三世佛的过去佛,是现在佛释氏的老师,也可以说是所有佛的老祖宗,让它高高在上的在此尚飨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他取跌坐相,如家长般庄严地俯视着山下的徒子徒孙们。佛像稍前伺立着两尊金刚样的造像,皆叉腰而立,脚下踩着些妖魔形像。佛像们虽是上有亭盖覆顶,但敞口向外,又如此高大,也就与露天而立差不多了,虽只有十几年的经历,但风雨们已给了他们不少岁月的痕迹,有些地方脱落了彩绘,有些身上披上了青苔,倒是有了些沧桑之感 了。     

大殿内,佛像前左右各有一个拱形门洞通往一个洞室。左转接连有四处洞室,每一洞室正墙前皆就着后壁摩有一尊菩萨,左右两壁则雕有佛教人物形象故事。第一个骑着象,应该是普贤菩萨,他跌坐在莲座上,莲座置于象背上。第二个坐骑为狮子,应该是文殊菩萨。第三窟中的佛像有多条手臂,有两臂上举手里托的是太阳和月亮,说这叫六臂观音,也叫日月观音。第四位坐着的观音手持一方印章样的东西,被称为玉印观音。再往前就走出了洞窟,又是处敞口的大殿了,大殿正中墙上立了尊数珠手观音,两壁上有两侍者立在龛中。这里的造像以观音形象居多,景区名为媚态观音,介绍说这组雕塑形象仿的是大足石刻的“心神车窟”中的人物形象。特意去查了那心神车窟的资料,看到网上那里石刻的图片资料,对比眼前这些,觉得有东施效颦的感觉

返回到主殿,向下俯视,山下广场处的伙伴们已随旅行团不见了踪影,环顾四周,高敞空旷的佛殿洞窟里就我一个人,我成了独狼了。右折进入另一洞窟,这是个巨大的洞窟,洞室过于巨大,为支撑洞顶压力,中间雕镂出了两根巨大的石柱。有个铭牌介绍说这两个石柱也是仿的那心神车窟的石柱,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是中国唯一的双石刻心神车窟。更有点不像话了,石柱并未如原作那般呈八角分布,而是分作两组变成了四角四柱,且中间也并未镂空,而是布置了些佛像雕刻。洞窟中的主塑像是千手观音形象,镶嵌在半圆的正面墙壁上。前面些的手臂写实,各持不同的法器,渐次往后的就只有写意了,只看到无数的手掌布满了菩萨身后的墙壁,要是去查怕是真的实足要有一千只的。座下伺立两童子,再往两旁延展又各塑有一立一坐两尊佛像,不知为谁。石柱造型,洞窟造像与那真的心神车石窟并无几毛钱关系,却是被命名为双心神车窟,这景区管理者是真有文化。

出此双什么窟,就是上山阶道了,循阶道前进,过了处亭子,就绕过山头到了山的另一面了。有阶道上行,再随之而去,就登顶这个山头了。山头上有座红色为主色调外饰、重檐的大殿,说是金佛殿,没进去,也没看到金佛是什么样的。

下行到来路处继续环山绕行过了处景区服务点,道路分为两向,一向继续往另一个小山头盘绕,看路边指示,说是通往乐山大佛处,几位红袍的藏僧在一位导游的陪同下正前行。陪同往前走了几步,听那导游指点路边一些小的洞穴,说是这里古时的一种称为崖墓的墓葬形式,都早已被盗掘了。待他们远去,钻进去一个看看,进深不大,低矮得人也抬不起头来,里边空空如也。出来踌躇了会,同行并未来到,继续前进有走失的可能,还是返回找他们去吧。回到那岔路处,看到指示是通往地宫处的。于是下行,过了组亭台,来到了处洞口,向门口一工作人员打听,怎么去往地宫,说,这里就是地宫的出口,可从此进入逆行参观。

一进去就是个巨大的洞窟,迎门而立一尊站佛,说是药师佛,有51米高。洞窟前半边为拱券形的顶,到大佛处洞休则呈锥形往上收缩,只在佛像头顶处有些亮光,是露天的,映进来的日光明亮了佛的眉目。据说,在洞外,那里有个平台可近距离地观览佛首。大佛太高大了,匍匐在他脚下礼拜的人们连他一个脚趾大也没有,人在神面前就是这般渺小。但岔腿而立的如此高大的佛的造像并不常见,洞穴中没有远观的距离,只能仰视,看起来就让人觉得怪怪的。大佛左右两边的洞壁上及两手处又有小的洞窟,想来里边也是有些小的佛像的,太高,看不清楚。前半洞窟左右两壁上又各凹进去一龛,对称雕有一模一样的两尊巨像,也得有十几米高,不知塑的是哪位佛还是菩萨形象。

从大佛脚下侧面走过,通过一个甬道的阶道下行,就进入了处巨大的洞室。洞室居中排列了三根巨大的方柱支撑着洞顶。方柱的四面都雕有佛教人物或佛,菩萨,罗汉们的形象和故事佛像。洞室的前后两面墙壁上除开口为通道外,还雕有佛教形像,一是六道轮回图,一是两尊,面上是两尊降魔的力士。左右两壁分单元浮雕着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佛教造像,有柬埔寨的,有印度的,有西藏的,有大理的,彭山的……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佛教绘图,也演示了佛教在我国传播的历程与线路。这里名为万佛洞,可称为一个佛教的世界之窗了。造像因地域时代的不同,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太多的造像,太多的壁画样的浅浮雕了,不暇一一细观,也分辨不清是哪位,是什么故事了,只觉得有的刚劲,有的柔美,有庄严,有的慈祥,因佛在不同的人们心里的不同形象而被不同的人表现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有亿万佛教信众,就有亿万个佛的形象吧!

洞中顶头见到随着旅行团行动的同伴,告诉我往下还有很多精彩,让我快去看看。下了段长长的甬道,迎面又看到尊巨佛,这是尊坐姿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有33米高,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洞中坐佛。他垂足而坐,袈裟垂至脚面,双手扶膝,神态安祥,在狭长幽暗的通道中看到他被灯火映亮的面容,如暗夜中见到光明样,给信徒多少的心灵慰藉。

佛脚下转了个向,又有条甬道向下。这个通道两侧的墙壁有不少凹进去的神龛,里边雕着些罗汉菩萨形像,这样的设置利用了空间还不碍行走。过了甬道又进入处洞室,这里是名为天王殿的所在,布局也如一般寺院中的天王殿一样,居中后部的方柱上,前边是大肚笑口的未来佛——弥勒佛,后边是持杵而立的韦驮,杵尖是向下的,是不管吃住的。前边两壁上塑了怒目的风调雨顺四大天王,立在墙壁上的天王们也得有十米高的样子,真称得上是高大威猛了。天王身后墙壁上如壁画样浅浅地雕了些祥云,飞天的形象,稍稍柔和了些天王们营造出来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真是的,不能理解,慈悲为怀的佛家,干吗要在门口就给人弄个下马威呢?

洞室前又是条长长的向下的甬道,两边一样是佛龛样的神台,里边还是冠戴坐骑的菩萨,光头的罗汉们的形象。通道走完转了个弯也就出了山腹了露了天了。还有条通道又钻进了山继续往前去。不断的下行,我应该是又来到了山脚下了,那里应该是他们说的通往卧佛身下的入口处的吧,听说那里沿途还有数不尽的罗汉、佛像的造型。时间不早了,要追行伙伴,没再前往一探究竟,应该错失了不少精彩吧。回顾这深入山体的地宫,主要由天王殿,坐佛殿,万佛洞,药师殿几部分构成,一路上行,几经转折,凿空了卧佛身后的山岭,以高敞的洞室,巨大的造像,精美的雕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惊叹。但这地宫加上那大佛湾却只能算是个巨大的赝品的荟萃之地,实在没有什么创造性而言的,艺术性就更谈不上啦!其刻意营造的宏大气势,在如今基建狂魔建造的一个又一个惊天工程面前,现在也真的算不上什么了。借助炸药,机械而为,这样的抄袭工程实在没什么可夸耀的。但听说,所有的塑像,壁画都是在凿出的红砂岩石上一次雕刻完成的,这点倒是真的了不起的!比那些个用钢筋水泥去仿古的家伙们强!这些听说都是出自四川美院的那些曾经完成过收租院泥塑的老教授们的手笔,哈,他们会不会引为自豪啊,一个是zz任务,一个是拜金之作,恐怕与艺术追求都还是有些距离的吧?

原路返回到药师殿,赶上了同伴,与他们一块儿继续沿我来时道路上行至岔往乐山大佛处的道路,沿路前进,那山道就盘上了另外一个小山头了。这乐山大佛和这生造的东方佛都所在的山名为凌云山,据说,山有九峰,在隋唐时是峰各有寺的。沿途透过密布的树木的缝隙,偶尔可见山下的江水了,那大概是从昨日青城山下流过来的岷江吧,不知昨天拜的水们一夜间是否如我们这样来到了这里。道路开始下行时来到处门禁,这里是真正的乐山大佛的入口处了,又80元买了门票,得以进入。

我们是从山上进入乐山大佛园也就是自上而下了。先来到位于一个小山头上的毗卢院。毗卢是毗卢舍那的省称。佛法云,佛祖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这里供奉的是释氏法身。寺院有有两层平台,第一层平台上建有弥勒殿,供奉的当然还是大肚的未来佛,再上一层台阶有两进大殿,前边的就是毗卢殿,供奉着彩绘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后边一进大殿记不住供奉什么了。大殿周围的山岩及台阶附近或设龛或摩岩,或塑或雕有佛教人物,故事,都很精美。草草走了一圈后,下台阶,沿指示往佛首广场处前进。途经碑林,古往今来的名人墨宝一一呈现,当然里边也有些字因人贵而被陈列出来的。过碑林前行,看到群人在一个洞口处张望,也跟着凑热闹,看那介绍,说是这是海师洞,说是建造乐山大佛的海通和尚在这里住过的,这里原是处崖墓。这真是个讽刺啊,汉时的人想自己魂灵永存,费尽心力的做的崖墓只不过到唐时,就被人拿来做了居住的地方了。过了那洞,就来到了佛首广场了,这片平台正与乐山大佛的佛首齐平,是近距离观看佛首和俯视佛足的地方。栏杆处挤满了观看的人,插空挤进去看看,也只看到无数的黑色的发髻和面部的侧面。听说那发髻有1千多个,是雕刻好镶嵌上去的。那大耳朵大鼻子也是修复补上去的。往下去看能看到对面崖壁上呈“之”字形下行的栈道和下边佛脚处如蚁的游人。那栈道说是原来大像阁的楼梯。

佛首右后方又是座寺院,名为凌云寺。寺名是清代一位书法家的手笔,凌字竟是把两点水写做了三点水,给导游们找到了话题发挥点,说是三点水代表三山下三江汇流。舍了同伴入寺院转了圈。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天王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坐像。弥勒后边供奉护法神韦驮木雕,那杵尖也是向下的。这座天王殿比一般的寺院的天王殿要气派,佛,天王,护法都是装金的,一进门就给人金碧辉煌的感觉。进了山门,四合的院落中间除一般寺院设置的焚香的香炉外,还专门有个台子上点了无数盏灯,听说都是信徒祈愿点下的。正殿是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里边居中的神台上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左右两边是罗汉。大雄宝殿背面是侧坐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善财和龙女。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端坐在后门两边。说这些塑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最后的一幢建筑是二层的藏经楼,两边偏房也是二层的,应该是僧人们修行生活起居之所。院子里也有些点灯的平台,看来香火那是真的很盛的。此寺始建于初唐,是早于大佛的,那大佛的正确名称就是叫做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像因寺名。

出了寺院不见了伙伴,往寺院右手处的台阶路急行,直下至北门处也没见到人影,电话联系,原来,他们走佛道左边的凌云栈道下去抱佛脚去了。从北门处返回,算是走了正规的线路了。阶道贴着临江的山坡往上去的。右瞰岷江,左贴崖壁。山崖是红色的砂岩,质地较软,易于雕刻,很多地方如蜂窝布满了小孔,导游说,那是游人们祈福用手指戳出来的。有些崖壁被摩平了,书写了回头是岸,阿弥陀佛等偈语,有些地方也凿了些或深或浅的洞、龛,奉有雕像,但多残损,有的是人为,有的是岁月的痕迹。还过了处名为龙湫虎穴景点,一道泉水从一个雕刻的龙头中吐出来,在下边汇为一个小水潭。台阶的尽处是道山门样的建筑,上边匾额为乐山大佛,说是郭大才子的手笔。郭沫若是乐山人,他的沫若笔名就来自在此交汇的古称沫水的大渡河,和古称为若水的青衣江,听说山顶上还有他的铜像呢。两边还有副联句,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大佛右手崖壁上的九曲栈道原来是下行的参观道路,但正在整修,封闭了。游人都需要走左边的凌云栈道下行才能到佛脚处。于是按路标指示一路疾行。这条栈道是景区为增大游人通行量修建的道路,有一段路是修在一段崖壁上的,几乎垂直而下。下至江岸处道路向两边分开,右折往大佛,左折可出景区。沿着凿刻在崖岸上的挂壁栈道来到佛像的脚下。虽是有了佛都参观的那些巨佛们做了铺垫,来到这尊佛下,仍然是让人啧啧稀奇。这是尊坐像,背靠一整面的山崖稳稳地扶膝端坐,环拥苍翠,俯看着脚下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交汇相融。这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佛是凿岩摩崖而成的,已深入山崖几十米,佛前两侧形成了几十米高的崖壁,上边也有很多孔窍,有的是佛龛,有的是初建时修造的大像阁的木构件的榫窝。佛龛中造像多损毁了。右侧的石壁上还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据说就是当时大像阁的楼梯。在大佛左右两侧临江崖壁上又凹进去两个巨大的佛龛,雕着两尊金刚像也得有十几米高了。右边的已坍塌得只能见到些轮廓了。右边金刚像旁还有片平整地方,说那就是考古发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记碑文的地方。 此佛像唐开元年间始建,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后又经两任四川节度使接力,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经三代人物,几经周折磨难,用时90多年才建成。据考,肇始之人海通以奉佛之名,行治水之实。此处古时为岷江沫水,若水三江交汇之处,每至汛期,洪水滔天,直击山崖,形成涡流,船行至此,多有不测,海通和尚凿山摩崖,堆积山石于山下消减了水势,使航运畅通,人皆以为神明保佑。站在佛脚下的平台上隔江西望,可见北来的岷江,西来合流的大渡河与青衣江把乐山市半包在了怀中,那合流交汇的包裹的三角地带高楼林立,有点小陆家嘴的样子了。再立在佛脚下仰望观瞻了一番,想抱佛脚也是不可能的,人连脚面高也没有。

沿凌云栈道折返,至三岔处不再上行,顺江边栈道继续前进,随着山势,慢慢升高了些,来到处名为三龟九顶城炮台遗址的地方。据说这是明末抗元时留下的遗存,因这凌云山由于山有集风、栖鸾、望云、就日、丹霞、拥翠、兑悦、祝融、灵宝九峰,也被称作九峰山、九顶山,后因山中修建凌云寺才更名凌云山。明末时,人们为抵抗元军的进攻,在这里修筑了炮台,城寨,称为三龟九顶城。

再前行,就行在了这凌云山与尤乌山中间的一条河道边了。见路边有个麻浩崖墓的指示,就拐入了一个院落,看到些凿在崖壁上的洞穴墓葬,比在山上钻进去的那洞规模要大,做工要精,有些厅堂侧室的布局,也有些壁画图案的装饰。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这种汉墓与咱们徐州的汉墓有相同处,也有因地制宜的区别的。相同处在于,都是凿山石为室而葬,但徐州没有那么多的悬崖绝壁,故而只能是垂直凿竖井,或水平开凿墓道再扩大为室,而这些崖墓就省去了竖井和墓道的构建,直接在绝壁上开洞口凿洞室就行了。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崖墓后有座大桥横跨河面通往尤乌山。那山上有尤乌寺和尔雅台,也属于乐山景区的一部分。落后于前行同伴,又要赶时间再往峨嵋山去,就没有前往参观。乌尤山立于岷江之中,四面环水,孤峰卓立,其上枝叶茂盛,翠竹阴深。据说,山上的乌尤寺,建于唐代中叶,正殿是大雄殿,结构严谨,灿烂辉煌。佛殿侧是罗汉堂,500余尊泥塑彩饰佛像,神采各异,十分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尔雅台在乌尤山西面的悬崖绝壁处,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尔雅台原址在旷恰亭处,1921年重建时迁至现址。尔雅台原为三层,整体相连,曲折有趣。解放后维修时拆去第二层,保留了顶层和底层。顶层后又改名为听涛轩,尔雅台仅余一层。

前方伙伴发来定位,已在来时的凌云路上的一家豆花店中等候了。出景区疾行追赶。中午几人就在小店里边等候司机小刘点了些豆花,土豆粉小吃吃了点。豆花是近于咱们的豆脑的小吃,味道差不多。

访秀峨眉

司机小刘趁我们游览之际,往附近孩子学校去看看孩子了,说是班主任打电话孩子在学校里有些事情。12点不到,司机赶回来了,导航出发往峨眉山。上车就有些是昏昏然的,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约略觉得是横过些大江大河了,应该是岷江,大渡河吧,行一个小时多些,来到了峨嵋山下的黄湾售票大厅处。

大厅相当气派,为重檐叠压的仿古建筑,面阔七间,居中一间最为宽大,两侧各三间依次缩减。中间门上下两道匾额,下为大书的“峨嵋山”三字,上为“震旦第一山”五字。左右偏门上对仗了“山之领袖”“佛之长子”“高凌五岳”“秀甲九州”四副横联。竖柱之上对仗了三副六句竖联,但没近前,不知题写的是什么。横额联名多出于印度僧人宝掌和尚对峨嵋山的盛赞,早在公元四世纪,他游历峨眉山后赞叹:“高出五岳,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震旦”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印度对中国的尊称。自此北魏、元、明、清各朝,人们均以“中国第一山”来称呼峨眉山。

文殊和普贤是释迦佛祖的左右协侍,文殊、普贤和大日如来佛并称“华严三圣”。佛之长子指的是道场在此的普贤菩萨,语得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佛之长子”由此而来。。

这些联句虽多有浮夸吹捧之嫌,但此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传承,还是有些底气而受之无愧的。来的路上就去网上先了解下这景区的概况,想看看怎样登山合适。网上资料极为详尽,百度百科皆有描述:《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相传此山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山上寺院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自魏晋起先后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至今还存在的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zf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景区极为广大,山之高,峡谷之深邃,景点之众多,一日之内是难以遍览的。据说,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入此山中,可见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在峨嵋山这些幽深秀丽的山谷中,散布着那些历史悠久的寺院、古建,点缀着新老的自然景观,从山脚下,到半山腰,以至最高峰的金顶处都有,因而峨嵋山的游览线路就有多条。

峨眉山景区分为低山、中山、高山三大游览区,游览路线长达90多公里,徒步上山要消耗大量体力。低山游览区:指清音阁以下,以“第一山亭”为中心,包括儒释道文化长廊、餐饮文化街、秀甲瀑布、迎宾滩,海拔710米以下。是峨眉山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中心,也是峨眉山游览的起点。游览区内植被葱郁,寺庙众多,人文景点丰富,充分展示了峨眉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山游览区:指清音阁至洗象池,海拔710—2070米,以生态旅游和拜佛朝圣为主题。游览区内高山兀立,林木参天,清幽凉爽,风景秀美,寺庙建筑典雅,如同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画,是峨眉山山水精华所在。高山游览区:指洗象池至金顶,海拔2070—3077米,以金顶为代表,是旅游观光和佛教朝拜的中心。可以观赏到峨眉山的四大“金顶奇观”和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塑像。  

据说强驴从山脚下报国寺到金顶全程徒步上山大概需要15小时左右。以我们一行人的时间和体能,是不用想这样的游览的。只能选择一般游览团队的车行上山,索道登顶的方法去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游览了。

看到山门旁有有购票处,前去购票,服务人员得知我们是自驾到此的,建议我们开车前往自驾的终点叫做“零公里”处再购票乘坐景区观光车上行至雷洞坪去坐索道。再上车从大厅旁边面阔三间的一座匾额为“名山起点”的牌坊下的公路穿过开始进山。道路是曲折的,只在些山谷间山坡上盘旋上行,两旁林木茂密,根本没有视野,也不知道经过哪里,行到哪去了。行24公里有余,经一个多小时,车停在了半山的“零公里”处,很奇怪的一个名字。司机去找地方停车等候,我们购票然后坐上了景区观光车再继续上行。道路比之以前要难行些了,转折多而急,坡路也有些较陡,仍是树木茂密,又加上海拔高度上升,雾气迷蒙的,车窗外更是什么也看不到的。景区司机对这些道路每天要跑很多趟,哪里缓哪里陡,哪里转折,哪里直行,哪里刹车哪里给油,早已是烂熟于心了。拐弯会车都以很快的速度进行,让坐在车上的我们生出不少不必要的担心。在雾气中和担心中又钻了20公里,来到了处名为雷洞坪的停车场,这里是车行的最高点了,往上技术再高也没法行车了。下车未做留连,沿阶道继续上行约1.5公里至接引殿处的索道站。阶道并不太陡,沿途还经过了据说会有猴子出没的地方,也没看到它们的影子,许是上午已抢掠游人的零食吃得肚满肠肥,不愿意再出来了吧。倒是有几只小松鼠怯生生的在路边的树枝间探头探脑的,也怪可人怜的。有处地方约略能往下窥视一个山谷,但迷蒙的雾气掩藏了一切美丽,几十米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整个行程人也只是穿行在如雨似雾的迷蒙中。

到达接引殿附近,索道上行,雾气更浓,只能看到那车厢掠过的林木梢头,擦过的巉岩怪石,只感觉那缆车上行的角度很大,应该是在努力拔高。只几分钟的事,那缆车就到站了,出了站,竟然是看到阳光了,能见度好了些,但远望仍只是迷蒙。沿阶道再上行,在一个平台处竟然看到些被人扫除堆放的一小堆积雪。这平台处若是在晴明的日子里往西望去,是能看到处平顶的叫大瓦山和蜀山之王贡嘎山的,但现在只能看到几十米开外,那样的壮美是难能领略了。再上去,一座牌坊样的山门,匾额为华藏世界。下边还拉了条红色的横幅,上边在欢迎各级领导,诸山长老,大德居士们莅临来参加什么佛事活动。

过此牌坊门应该算是进入华藏寺的地界了吧,果然上了台阶,转了个向就看到了名闻天下的十面普贤金像了。那佛像高高地矗立在一片宽广的平台上,一层层的台阶引领人们来到他的脚下。据说这条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巨大的六牙白象相对拱卫,既体现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第一层与末层的面西或立或卧,其余各层皆南北相向而立,背上背着轮状的法器,传说这白象是佛赐给普贤菩萨的坐骑。循阶上行到菩萨脚下,就得仰望了。

十方普贤金像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 ,通高48米,重达600多吨,建筑面积1000㎡,佛体为铜铸贴金,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圆形的须弥座四周立了许多小石象,这次是写真的了,形态各异,萌态可掬的样子,不再是那神话的六牙形象。须弥座分层往上收缩,每一阶上都环布着无数的明灯,用来敬奉菩萨。须弥座上立着背身相连的朝向东南西北四方的四头六牙吉象,大象背驮莲花座,其上是东西背身而坐的普贤菩萨的两身四面像,朝西的正面手持如意,朝东的背面结阿陀定印。再上则是普贤菩萨朝向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四头像;最高层又有朝向东西的两面普贤菩萨头像。佛像构建的各部分的尺寸造型都有着不同的寓意: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座像造型结构从下至上分为8个部分:

1、基座部分为四方六层,表征佛教的"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

2、圆环部分:表征"一真法界"。

3、莲花部分:表征"众生之心,心生万物"。

4、祥云部分:表征"空性"。

5、四尊吉象:表征"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暨"普渡众生、大行无止"。

6、两面身部分:表征"华藏世界一佛二菩萨"。

7、十尊菩萨头像:表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8、菩萨顶上的圆满宝柱:表征"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普放光明"和"法门尽虚空,遍法界"。

须弥座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供奉的阿弥陀佛:表征同归极乐。

没有半点慧根的俗人,这些深奥的佛理咱是一点也弄不明白的,人家这样说,咱就听听吧。

金像后是面西的华藏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采用铜瓦覆顶,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称为铜殿。里边供奉着铜质金身的华严三圣。也有的资料介绍说是奉的三身佛,咱并不熟知佛的这些宝相,也没法辨识,但看那居右的佛像手中持的像是如意的法器,与外边高立的十面金佛的造相是有些相近的,难道不是普贤菩萨吗?

大雄宝殿之上为专奉峨嵋山的主人普贤菩萨的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金殿为铜面鎏金的金瓦覆顶,梁柱也以铜铸焊接而成,金殿27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殿。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

十面普贤金像北有一四合面西的院子,其上覆顶的瓦片色呈银灰,据说是锡瓦,是为名为银顶的卧云禅院。金像南边有一组面北的殿堂建筑,名为观音殿。门前铺了大片的红地毯,大门上也拉起了红色的横幅,是峨嵋山华藏寺宝顶观音殿落成典礼的字样,上边的殿名却是用块大大的红布遮住了。原来这观音殿才建成,明天要进行落成庆典,山门上欢迎的那些各级领导,诸山长老,大德居士就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看来是只等明天领导给揭牌了。

整个山顶华藏寺的地界的建筑群落大致就是由这十面普贤金像,大雄宝殿和金殿,卧云禅院,观音殿四组构成的,说是按照明代宝昙禅师开启的以金顶、银顶、宝顶三顶为主体的峨眉山华藏寺寺院建筑群格局复建的。金顶为金殿、大雄宝殿,银顶为卧云禅院,这观音殿为宝顶。据了解,新建成的华藏寺宝顶观音殿包括观音殿主殿以及禅堂、僧伽寮房、念佛堂、钟鼓楼、五观堂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整个建筑庄严宏伟,殿内造像精美,与金顶金殿、大雄宝殿,银顶卧云禅院及十方普贤圣像共同组建成金顶、银顶、宝顶三顶主体完美的峨眉山华藏寺寺院建筑群新格局。传说中的峨嵋山金殿银殿和铜殿指的是金顶普贤殿,银殿在卧云禅院里,铜殿指的是大雄宝殿。

仰望金佛,进入大雄宝殿转转,通过旁边的阶道上升到金顶处的平台。金殿是真的很气派的,可谓金碧辉煌,特别是那坐在宝象上的菩萨更是金光灿烂,与门外矗立的自己遥相对望。里边游人倒是不多,一位女士蜷在金殿的一个角落在菩萨的庇佑中酣然而睡。在菩萨的南侧,玻璃罩子护着一方石碑,应该是残存的文物了吧,不然怎会如此郑重其事。

出了那金殿在平台上留连了会。看景区导览图可知,这大峨山的大小山头大致南北而列,从北往南山峰渐高,到这里便是这峨嵋山的绝顶处了,它的西北边山坡或急或缓,尚可筑阶道上行,是我们的来路,但东边这台下却是如斧劈刀削样万丈壁立了,所以这台上的视野是相当开阔的,据说,每逢天高云淡之际,在此远望,远近诸峰尽在脚下。东瞰,可见峨眉河、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环流,成昆铁路贯穿南北;北望,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顾,大小凉山层峦迭嶂;西盼,青藏高原群峰披雪。可是今天,这些传说中的美景我是一丁点也没见到的。时间已是下午,可到处还是弥漫的雾气,上下左右,几十米外就是一种灰蒙蒙的情景了。若说是云海遮蔽,咱也算见了一景了,但这似雾如霾的灰色盖住了一切,没了峡谷的深邃秀丽,没了绝壁的险峻峥嵘,没了四望的一览无余,更别提什么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了。抬眼所见,就只看到十面的菩萨在灰色的天空中悲悯地看着我,好像也在为我觉得不值。

下了平台沿绝壁边的步道往南行去,前行不远,快到处像气象台的场所那了吧,游人就几乎不见了,几只小鸟在争食着游人丢弃的残渣,近在眼前,也无惧意。这倒是难得的幽静的。沿此步道前行,应该是能到达那迷雾中的最高的万佛塔处的吧。这峨嵋山绝顶处共有三处隆起的至高点,分别是刚下来的金顶,前边的千佛顶,万佛顶,万佛顶为最高处,海拔3099米。此去万佛顶处尚有近2公里路要走,疾行往返,也得近一个小时吧,且这样的能见度,登上那万佛塔又如何?要去追赶已下行的同伴了,于是北归。过观音殿,金像,卧云禅院,来到了摄身崖处。

舍身崖,名字怪吓人的,听说以前这里经常会有人在此纵身“升仙”。垂直向下的无遮无挡的绝壁说是有700米的高差,是能让人飞一会的。道的最高境界是要羽化飞升的,佛的尽头是要涅盘重生的, 都是提倡舍弃肉身臭皮囊的,但舍弃肯定是得利他的,如果你的舍弃伤了家人,伤了朋友,这就是不可的。也不知这坏习惯是哪家给引导出来的,景区为防不虞,安装了玻璃护栏,但拦得住身,拦不住心啊?所以又劝大家:佛曰“不可”。玻璃护栏外,一块名为金刚嘴的巨岩好像是游离于山体之外,那里就是多次发生不幸的地方。

下行不再乘索道,沿路标指示的步道往下追行至桫椤坪。据说此处得名于这些地方在暮春至仲夏时节盛开的杜鹃花,因为杜鹃花又名为桫椤花。"桫椤鹃海"为峨眉山一大植物景观,即指此处。但来不逢时,花是没看到的,只看到了茂密高大粗壮的冷杉树林冷寂无言地立在阶道两侧远近的沟谷中,山坡上。常年的雾气滋养,树身上布满了青绿的苔类,无端地让人生出凄恻之感来。迎面有几个上山的人赤了上身和双脚,光头,衣饰也像出家人的样子,但神情却少了出家人的温婉淡然,不像是苦行向佛,而是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别管人家是不是为博眼球,就这个气温,这个路况,让我赤膊赤脚行走,真的是做不到的。虽然也曾在冰冻的湖里冬泳过,也曾在幼年时光脚在山石荆棘中奔跑牧羊,但俱往矣,而今已退化了很多做人的基本功。下至太子坪处,道路右边在一片较为平坦的谷地里有几幢破旧的建筑,说这里也是座古寺呢,为哪位太后捐建,没有进去。据说此地是可借宿的。七里坡的石阶正在整修,这里是很陡峭的,下行都要小心才行,阶道又极其漫长,七里之名,大概就是这段坡的长度吧,想来上行是很折磨人的。

下行约六公里,又到了接引寺。 这也是座复建的古寺,传说信徒们在此接引骑象的普贤菩萨,故而在此建寺名为接引殿。不过,这种说法是存疑的,接引一词在佛教用语中是指引导教导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称为接引佛,渡厄众生脱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寺就单辟有一殿来奉养成他,应该也是寺院得名之故吧。 该寺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最上弥陀宝殿奉阿弥陀佛立像,无侍者,大雄宝殿奉释氏,两弟子伺立,最下匾额为接引寺,奉弥勒佛,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

再循来路下行到停车场,进入候车室聚齐了人,登车。不同的通道,通往不同的终点站处,要选择好自己的排队线路。仍是雾中穿行至零公里处,招唤司机小刘换车再下行。

归途直接导航的是成都,导航指引的线路未循来路,是条新修的道路,好多是水泥路面,应该是较近的道路吧,但走起来并不顺畅,有一会还被导航牵着转了会圈,调头倒车时,与一辆停着的车略有剐擦,车上无人,吓得小刘赶紧加速开溜了。曲曲折折地下行复上行,最后爬上了条等级较高的柏油公路,就起伏不大了。不知是走的哪条道路,但看周围情形,仿佛行在半山之上,常常钻过隧洞,穿越山垭,迎来送往一个又一个山头。隧洞中常设置有一种反射装置,进洞的车灯一照,就出现了一道道彩色的光环,像进入了条时光隧道。感觉没出山天就黑了,车就在黑暗中疾行,也就没了路边的景物了。直到晚上9点多车子才重入繁华,把我们送到了路上在车子里订的市中心蜀都大道总府边路春熙路旁的一家全季酒店。这个店大楼临蜀都大道总府路而立,西为春熙路,东有太古里,与王府井百货隔路相望,寸土寸金之地,6百的标间不含早餐,住宿硬件设施也比昨晚宿处要差些。

收拾安顿后,下楼横过过街天桥,来到对面一家名为醉码头的火锅殿,要尝尝名扬天下的四川火锅的味。占了个临街的包间,要了个红白两色的鸳鸯锅,在菜单上勾画了各样的涮菜,就坐着喝茶候着。同行又跑回宿处把两小瓶2两装的酒拿了来。等了半天,没见上菜,传服务生来催问,竟然是值班经理把单子给传丢了,厨房没收到。于是,经理过来又是道歉,又是给赠送菜品饮料的,弄得我们倒是不好意思了。上了菜,就在那红的白的滚汤里倒进一样又一样的荤素的菜肴去煮,大家拿着漏勺去捞,沾着自取的酱料去吃。也许是咱不得烹饪要领,也许是咱味觉粗陋,除了个麻、辣和满嘴的油腻,着实没吃出什么精彩来。花费并不多,四五百元吧,在如此繁华的地界,这物价也是很廉价了。归睡近12时了。

两日来拼命奔走,游了五地,登了青城、峨嵋两山。两山皆为横断山系最东边的邛崃山脉的山峰,一在北端一在南头,首尾两端。匆匆而过,皆是虎头蛇尾,不能尽兴。青城山半途而返,峨嵋山直奔山顶,两个山凑在一块儿,算是游了一个山了。什么“天下幽”,什么“秀甲天下”都没什么感觉。今后要是有钱有闲,又能爬得动,两座山是值得各用个两三天,把什么前山,后山,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慢慢地走一走的。

谒圣草堂

10.24

两天的奔波有点乏了,昨晚又近12时才睡,睡眠时间也有些少,直睡到七点多才懒懒而起。酒店没早餐,便和同行出门寻食。沿蜀都大道西去过总府皇冠假日酒店,在三岔路口处上了提督街,右折入一条什么小街道。路边也偶有一两个推车售卖的临时早点摊,我说随便对付弄点吃吧,同行不愿意,直找到家24年开的百年豆花老店,才算符合了他的身份。店内装修是很考究的,桌凳都像是实木的,相当厚重古朴,对得起人家百年老店的名号。早点品类也相当丰富,各类口味的豆花,抄手,面条写满了吧台后的菜单牌子。要了红糖豆花一碗,担担面一碗。担担面就是一种打囟面。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煮熟的面条捞在碗里,盖上两勺不同的酱料,就是不同口味的担担面了。豆花还是豆脑,可咸可甜。我的红糖豆花就是一碗豆脑里添上两勺红糖,偏好甜味的我觉得还是不错的。看看隔壁桌上还有人是放了麻花或馓子在里边的,觉得那味道一定不错,后悔没要那样的。

吃了饭,在小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了会,每人扫了辆自行车骑着,悠哉悠哉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里,也怪恣儿!传言这成都是个休闲慢节奏的城市,从这城市公交的设置也可见一斑,别的大都市多以电动共享单车替代了人力的单车了,这里却还是用这些车子的,让你想快也快不了。

穿过春熙街回到宿处,决定今晚仍停歇在此,于是下去续了房。前台服务员让在网上下单,价格较合适,比昨天要便宜些了,还赠送了早餐。

做好了后勤保障,无了后顾之忧,便与同行出门再骑单车往访杜甫草堂。沿蜀都大道前行。大道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名称,人民东路处过了四川科技馆,美术馆等地标建筑,少城路段过人民公园,拐入小南街,又曲折地上了草堂路,来到了草堂南门。舍了车子购票入园。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在朋友资助下自建的居地,自名为成都草堂。当然现在眼见不再可能是真迹遗存,但也决不是其他景区附会生造的“古迹”。诗圣的名号太响亮了,历朝历代均不乏粉丝。诗人晚年失去友人的庇护离川飘泊病馁而亡后,土木的草堂肯定是难以留存的,但其后仅百年,五代前蜀宰相,花间词派的韦庄入蜀后,为表敬意,寻旧址复建其草堂。其后历代权贵统治者又多有复、增建之举,于是又是祠,又是寺的,又是碑,又是塔的,此处就由诗人度日活命的陋室,而变为致敬先贤的殿堂场所了。

现今的草堂园区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园中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居川的四年间,杜甫在好友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庇佑下免于冻馁之苦,过了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并入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有杜工部之称。在此期间有相当多的传世名作产生,如《春夜喜雨》《蜀相》《绝句》《宾至》《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狂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当人们吟咏这些诗篇时,禁不住都要想起他在此地的这段生活经历,也就让这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都说诗圣的诗篇是现实主义的实录的典范,我却对产生在这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写实是有点腹诽。纵观杜的一生,是颠沛流离,饱经困顿的,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日子肯定是过过的,但居川的四年是其相对好些的日子吧,居有此屋,又有公职,就是有知识分子的自律清高,如《狂夫》《客至》中粗饭淡酒的日子是有可能的,但真的如《歌》所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破。”那般的困窘,是不是有点夸张了,那不是打人家严武的脸吗?我想可能是还没从奉先县“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丧子之痛中解脱吧?语多悲愤,就多了点夸张了吧?

 南门并非园区的正门,又不熟悉园区布局,进去也就乱走一通吧,无非多走些路,最后也算把园区基本走完了吧。

先入的是大雅堂,殿堂前的院落中是杜的坐像,不能近前不知其材质,基座上有草书的其律诗代表作《登高》中的联句。大雅堂内散布着大小不同材质各异,形神俱备的十一位历代诗人雕塑,皆为引领其时代潮流的宗师巨匠,他们的生平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脉络:有问天的屈原,荷锄的陶渊明,怆然神伤的陈子昂,揽月的李白,端坐入禅的王维,一吟悲一事的白居易,醉眠的东坡,开卷沉思的黄庭坚,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按剑奋发的幼安,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迎门照壁是块巨大的彩釉镶嵌磨漆壁画,描摹了杜甫生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四壁则是以文字的方式绍介着这些在堂中坐卧立行的大拿们的生平和符合其气质的代表作名句。大雅之名出自诗经,指的是贵族们的高雅之作,能入此堂当然得是这些大雅之人。

过草堂书院,正在进行个书法展吗,标新立异的书体,天马行空的用笔,可怜咱连落款也认不出来,根本不知展的是什么人的什么作品,有什么高明之处,只得耸肩缩脖,噤若寒蝉,匆匆而过。入古籍修复展示室,隔着玻璃的隔断,远远地看着一位工作人员在慢条斯理地修复着一本残书。身边有些文字图片介绍着这些工作的流程方法类的东西。

继续漫步而行,草堂博物馆略窥古籍善本,木刻廊拜读诗圣大作,盆景园赏奇石怪木,浣花祠谒"冀国夫人",少陵草堂观果亲王古碑,然后就来到了茅屋处了。这肯定是复建的东西了,茅草覆顶算是全了茅屋之名,细木的梁柱,泥杇的墙体里不知是用的什么材料砌筑的。里边却是各室分明,各有用途的,竹木的桌凳床榻也都齐备,只不知这些场景设置的依据是什么,千年以往的人们起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想来应该是有些考古依据的,抖音上有人说在这草堂后的什么地方就出土了些唐时的村落遗址,可以还原些当时的生活场景的。院落布局前有柴门竹篱,侧有曲水池塘,谐“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意境。屋前还有园,内中草木掩映着在一块巨石上雕刻出来的杜甫坐像,表面粗粝,线条刚硬。

继续游走,经水榭、一览亭曲折来到了工部祠。这是正门主轴线最后端的建筑,是整个草堂建筑中最重要的。殿堂内又分格出三个小间,内中塑有神主,居中主祀的是杜甫,两边却有两个宋人陪祀,一为黄庭坚,一是陆游。杜甫神像的小阁子前有块画有杜甫像的古碑,说是有600多年了,是珍贵的一级文物,这是现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杜甫的像了,题名为杜拾遗像,用的是杜甫的另一官衔左拾遗为尊称。

两位宋人在此共享尊荣,看似突兀,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两位都曾入仕四川,在成都附近有过生活轨迹,诗文创作多有述及这里。

绍圣二年(1095年),51岁的黄庭坚被扣上“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歼言,抵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谪居巴蜀6年多,黄庭坚“既以放逐首开其端,亦以放逐终其一生”,人生的磨难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他在蜀中词作60余首,占山谷词总数的三分之一,尤其在书法艺术上获得飞跃,成为一代宗师。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 ,颇不得志。 次年,改任蜀州通判 ;五月,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陆游又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陆游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白塔院 、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三月,参知政事郑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大胆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 五月,陆游主持州考,杨鉴夺得第一名,取得参加秋试的资格,陆游写诗以资鼓励。 八月,陆游在蜀州阅兵,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 十月,陆游又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

再者,两位都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以杜甫为学习榜样的。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杜甫和陆游都是忧国忧民的苦吟诗人,诗风沉郁悲凉。听听两位在人生的最后时期的哀鸣,几乎都是一样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三,两位宋人在仕蜀时与杜甫也是有些精神和时空的交会的。

谪川期间,黄促成了建设大雅堂,刻录杜甫在蜀期间诗文的盛事,算是完成了与杜甫精神层面的交会吧。据史料记载,黄庭坚《刻杜子美巴蜀诗序》中写道: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土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见,碌碌不能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丹棱杨素翁拏扁舟,蹴犍为,略陵云,下郁邬,访余于戎州。闻之,欣然请攻坚石,募善工,约以丹棱之麦三食新而毕,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书遗之。此西川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

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陆游这是走过他走过的路,也得算相逢了,完成了空间的交会吧。

既然到了这中轴线的最后,就从后往前看去吧。往前是柴门,柴门不是诗人生前木棍捆扎的简陋“柴扉”了,而是处阔气的亭台样的建筑。正面门额上边哪位书画家题写的柴门二字,亦书亦画,说是寓意了“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和“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意。

诗史堂是座穿堂式的建筑,居中是刘开渠大师的一尊杜甫半身铜胸像。铜像以写实的手法塑成,面部神情细致,忧郁而深沉。中间竖柱上,左右两边厅室里分别有朱德陈毅元帅及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内容是记不住的,无非赞草堂胜地,诗圣伟业吧。

再前是名为大廨的廊亭式建筑,前后开敞,两边分别通过一道满月的圆门通向两道长廊。大廨为古代官员的办公室,可怜诗人生前最辉煌时也只做到了个六品的巡视员员外郎和谏官拾遗,是没资格配备豪华办公室的。但这身后却是硬生生被粉丝们给弄了个腐败形象了。办公室正中是尊钱绍武塑的诗人全身跽坐像。铜像是写意的,掩卷微仰面,乱须显憔悴,心忧家国破碎,形神俱疲,那身形被塑得颀长单薄得让人心颤,一如诗人贫瘠困顿的一生。

大廨前就是景区大门了,没出去东返再经大雅堂过仰止堂,登万佛楼。

万佛楼原是草堂寺的建筑,原楼为木制四层重檐攒尖式宝顶结构,正八边形,楼顶盖琉璃瓦,楼内供泥塑佛像四尊,壁间绘佛像千余尊,是成都市区的著名古建筑,后毁损尽净。为复原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2005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现在的万佛楼建筑面积910平方米,共四层,楼高三十点七米,正八边形,重檐四层,并新铸铜钟,悬挂楼顶。楼的底层大厅里可以看到明清时古塔的柱础遗存,循阶上行,可见一些青瓷的残片,最上有一铜钟

下,出南门,拜谒圣人之旅结束。这一圈的漫步首先让人惊艳于川派园林之精美,但见亭台殿堂,曲水回廊,花径红墙呼应唱喝,古木修竹,假山盆景,碑刻雕塑掩映点缀,行在其中,敏感点的人,是能得些画境诗意的。这一圈的漫步还让人惊叹于园区内诗文联句之盛,来拜谒的是有文化的诗圣,一个个就都显得有了文化,经历了那么长时间,于是横匾竖柱上就都是古的今的,真的假的文化人的感慨了。有的长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引经据典,逞奇竞巧,晦涩难懂,有的三言两字,直白大气,再加上木刻长廊里的杜诗联句,千诗碑里的众多诗文刻石,就显得这园里到处是字了。这些文句用各样的书体写下来,就更看得你眼花缭乱,只恨自己没文化了。这一圈的漫步又让人惊奇于园中雕塑之独具匠心。除大雅堂里一众诗人的百态,园区里看到的塑像仅杜甫的就有大雅堂和茅屋前的石雕,工部祠里的泥塑,大廨、诗史堂里的铜铸等多处。这些雕塑除祠里的泥塑近于神,而失真外,其他的都以坚硬的材质,分明的线条棱角,或写实或赋神,让人由表及里,触摸到了诗人的灵魂,感叹于作者的表现形式。不过骨感嶙峋的外在现在好像已是诗人,特别是所有现实主义诗人的标配了,大概是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缘故吧!


不辛苦,得感谢你们给这样无聊文字一个展示平台。

探秘武侯祠

出门再取单车导航往武侯祠。沿原路折返了些,在一环路折面向南,直到武侯祠大街才转折向东来到武侯祠景区。由于不熟悉地形,跟着导航跑到了景区后边去刘湘墓那去了。不过也算不错,能误打误撞来到四川王这看看也算有缘的。这刘湘虽出身地方军阀,多有恶行,早期与我党也有龃龉,但民族大义面前能明辨是非,挺身抗战而殉职,也得算是国人榜样了,国民zf为宏扬抗战士气追赠其为一级上将并为其举行了国葬,也算得体的。整个墓园又是牌坊,又是墓道,又是碑亭,又是享殿的,设置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一个王侯规格了,可惜是多已毁于**,现在看到的多为复建。向人打听,又让同伴发来定位,终于曲折地来到景区售票门口会了师。购票入祠。

景区大门上匾额写的是汉昭烈庙。大名鼎鼎的武侯祠其实大号应该是叫做惠陵的,它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的陵寝和宗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将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在了一块儿,所以到唐时,杜甫就吟出了“先主武侯同閟宫”的诗句。到了明代,可能是《三国演义》广为留传了吧,诸葛亮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吧,功高盖主了,光芒遮蔽了刘备,就鸠占鹊巢了。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人们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这座祠庙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武侯祠后还有近年新加的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入大门后的院落中主要陈列着相关古碑刻,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东侧碑廊内,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西侧有一明代石碑,碑文述及此祠庙的重建经历。其余为清碑。

二门的匾额题的是“明良千古”。明指刘备的圣明,良指诸葛亮的贤良,君明臣贤,是封建社会里升平盛世的标配,老百姓的企盼。那明字的左边又多写了一横,变成‘目’字旁了,导游又开始发挥了,有的说,匾额题写在明代,需要为国号避讳就多写了一笔,有的说,“目”字旁说明刘备慧眼识人。这其实都是在扯淡,隶书的明字就是“目”作偏旁的。被这个特殊的匾额给开了个头,加上那些写在梁柱上的对联实在是太长了,读不出来,理解不了,就特别注意了下各殿堂这些简明的匾额的题写,果然是不乏精彩的。

二门里又是一个四合的院落。正殿为高大的刘备殿,上书“业绍高光”四字。“业”是刘备的事业,“绍”意为继承,“高”指的是西汉高祖刘邦,“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这是赞扬刘备继承了西汉高祖、东汉光武帝的大业。这个评论有些拔高了,以一个偏安的割据政权小王朝类比两位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不知刘备自己会不会冒汗。大殿内又分隔出了小的享殿,居中当然是刘备,冠冕堂皇,大耳丰面,拱手端坐,颇有谦躬纳贤的明君之风。左手处其孙子刘谌陪祀。这是个锦衣华服的少年形态,能在宗庙里占有一席之地,说是因为蜀汉亡国之际能杀身殉国,为表节义,就给放在祖父跟前享供了。但听说是先杀了自家的妇幼,又自杀的,让人觉得有些残忍,这样的忠贞是不是值得褒扬?右手处却是空荡荡的,只摆了根树桩在那。说原来那是刘禅的位置,后来有谁不服他亡国投降,觉得他不配享供,给踢出去了,还侮辱性的摆了那树桩,讽刺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这也应该是被那《三国演义》给玩坏的。刘禅在三国时期在位41年,是刘曹孙三家里在位时间最长的,虽说有个被神化为无所不能的干爹辅佐,但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263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近30年的治国理政可是人家自己干的吧?不能把人说的一无是处吧?投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叫审时度势,保全民生,是慈悲为怀的。高处不胜寒啊,没人知我心,民间还来补刀,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大殿西墙上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东壁为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

正殿左右各有一偏殿,东边奉的是关羽,给的个匾额是“义薄云天”。塑的形像已不能再被叫做关羽或关公了,得叫关圣了。像是清代塑的,此时的关羽已封了“圣”和孔子齐名了,也是冠冕黄袍了。左右也有人陪着,是两儿子再加上扛刀的周仓。西边是张飞,环眼乱须,给了个词叫做“诚贯金石”,夸咱本家是个实在人。陪他的是儿、孙。

院落两侧有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以赵云领衔。文臣们夸的是“文善辅国”,武将们赞的是“武雄知兵”。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都是清代塑的,其功劳座次排定,形像创作大概多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描述,而非《三国志》吧?

从正殿后门出去,要下些台阶才能到后边的院落里,说是刘是君,诸葛亮是臣,所以这殿要高些才符合礼制。过厅是穿廊样的建筑,上边写着武侯祠,把君臣两家的地界给划分出来了,后边又把杜甫的那句“先主武侯同閟宫”挂上了。

过厅过后,就是祠堂了,匾额大书“名垂宇宙”。乖乖,上下四方,古往今来,都知道了?居中的孔明羽扇纶巾,却通体贴金,少了些儒雅,多了些华贵。神阁上方又题了三个字“静远堂”,出自他的《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还刻在了他头顶的乌木大梁上。左右小阁中陪祀的是其子瞻,孙尚。子尚为儒服,孙却是一身的锁子甲,英姿勃发了。他俩皆在蜀末时战死,没有辱没先人,算是满门忠烈了。著名的攻心联就写在这里的竖柱上,说的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为清人赵藩撰书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三义庙是个小的四合有天井的建筑,正面殿堂里分列刘关张,塑的应该是没发迹前结义时的形像,刘备黄衣,关羽绿袍,连帽子也被人给戴成了绿色的了,张飞衣褐。这些形像既没成神,也没封圣,是人间烟火的样子,但上边的匾额给的却是“神圣同殝”。左右两边廊下立了些画像石,刻画的都是《三国》中弟兄三个的故事,功业。天井正中摆放了个鼎还是炉的东西是用来承受香火的吗?

出三义庙,又拐入了个正在进行的叫做“明良千古”的主题展览。看题目就知道主角还得是刘,诸葛君臣二人了。展览以图文,文物及现代的声光技术为手段,以二人的功业活动为线索,向我们呈现了蜀汉的兴衰史,让人唏嘘“创业未半”和“身行死”的英雄末路的无奈苍凉。

离了展览馆,就来到那著名的红墙夹道处了。涂作红色的两道曲折长墙覆盖着灰色的瓦当,夹出条石板铺地的道路,再加上墙外高大的翠竹的掩映调色,让这里成了成都的一张名片,成了俊男靓女打卡拍照的胜地,全然不顾是否惊扰里边酣眠的皇叔。

夹道尽头就来到了中道崩殂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惠陵门口了。据说这是中国最小的皇帝陵,由诸葛亮亲自设计监造。《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这神道短短几十米就到头了,两旁站立的两对石兽,一对翁仲也像是在应付事,真的显得寒酸点。


城市碎片
50元一张门票的武侯祠就游览完了,往回走,从三义庙前的东侧门出去就置身锦里古街了。先出来的伙伴们已买了些小吃零食在街边露天的小桌子边开吃了,喝了杯什么饮料,吃了几样什么小吃,也没有什么特殊,与一切旅游景点小吃一样,都是看着诱人,吃着皱眉的东西。起身在街道的人流中挤了一圈,全长550米的所谓古街就走完了,回到了初入的武侯祠南门口了。这样那样的热闹看到些,也没能品味到什么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的建筑,什么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这就是个为旅游的外地游客开的个大自助派对。
景区门口人流如潮,好一会子也没打到车,往僻静处走了些距离才打到辆车。成都的司机果然是热情健谈的,上车就和我们聊起了任法融,说是他在哪个地方搞活动,这几天全国各地来了很多的人去见他,求财,求官,求事业,弄得那儿都进行交通管制了,今天最后一天了。建议我们也去那儿看看,沾沾财气好运。都是知过天命的人了,表示不想去凑这个热闹。再行一段距离,车子就出现了问题,下车查看,对我们说,车子坏了,不收我们钱,让我们再去打车。不收钱,感觉怪不好意思的。又拦辆车,上车司机还是说这事,我们表示不想去,想回到宿处去,就说那段路因为有活动交通管制,过不去,他会把我们尽量带到离那近的距离让我们下车,稍步行些距离就可回去了,不收我们钱!表示不好意思,却说,没事,他要日行一善。应该是在蜀都大道人民西路哪里把我们放下的,是真的没收钱的,下车看到周围情况,也识得归途,离宿处果然是不远的。当时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这成都的司机也太够意思了。直到后来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2019年发的贴文,才回过味来:
今天差点上当大家警惕。宽窄巷子出来坐了个出租车。说你们不知道吗成都活动好多人都是为这个来的。然后就说“扶武则天登基的那个风水师,袁天罡的宅子,叫什么‘天府阁’在青羊宫旁边!以前摆过三财五龙镇!特别灵的地方!”然后成功勾起我们兴趣路上就继续给我们聊“这么多年来首次对外开放!总共开放五天,今天最后一天!前三天的时候只有邀请函的达官贵人才能进!最后这两天游客才能进!” 然后我们决定往那去。半路出租车坏了。没要钱我们换了一辆。继续说这个事。我们更加相信。但是进店以后发现就是一商铺什么天府宫100平米不到能叫宫?骗子一堆贼眉鼠眼 求个财要一万九千元果断走人 !这么大骗子团伙公安咋不抓? 感觉坐出租车比网约车还危险 成都出租车就这样管理的?浪费一下午时间 出来后上网查了下。好多人被骗而且换这着名字骗了套路都一样两个出租车什么天府阁天府宫天府财门卧龙居什么天府财门60年开放天府阁70年开放天府财门88年开放都是骗人的。大家警惕!
下了车,他们几人每人弄了辆自行车回去了。我看看离家不远,决定步行感受下城市气息。在人民东路段横过大道来到了天府广场处。顺着小河街往里走,过皇城清真寺,在与西御街相交路口的拐角处,长长的队伍在排着买什么东西,近前去看,却是家卖清真牛肉饼的店铺。看着那被煎烤得两面金黄的馅饼,想象着咬一口的酥脆和满嘴流油的感觉,不由得满口生津了。再看看那排的几十人的长龙,还是算了吧,估计要吃上,得一个小时后,那时怕是口水已流干了吧?努力吞咽下口水,转身到街对面的成都博物馆去了。物质的食粮不得,还是去博物馆里找些精神的食粮去果腹吧!
凭身份证领到入场券,排队进入。时间不早了,人家是要按时闭馆的,容不得咱去细细咀嚼品味,走马观花的行走了一遍,得了些展馆的介绍文字材料,也算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的。
博物馆地上二层以上为常设展厅,二至四层是名为《花重锦官城》的成都历史文化主题展,二三层陈列古代篇,四层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层是名为《影舞万象·偶戏大千》的中国皮影和木偶展。历史文化展分为五个专题呈现:第一专题是"九天开出一成都---远古家园篇",铺叙成都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有序展之意;第二专题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代历史篇",通过成都地区出土文物的精美陈列,勾勒从远古至清代城市文明进程的大线索;第三专题是"玉垒浮云变古今---近世风云篇",以历史档案为主,重笔渲染成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第四专题为"锦城楼下二江流---城市变迁篇",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变迁;第五专题为"锦城丝馆日纷纷--民俗生活篇",从市民耳熟能详的成都民俗入手,展现老成都的生活。
匆匆之行无法尽纳其详,但也拾得一鳞半爪:
成都的历史是以李白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中的蚕丛为开端的。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蚕丛并不如咱们浪漫的诗人所夸张的那样有“尔来四万八千岁”的历史,考古专家考古推测,应当是与夏时代相当时的人物吧?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而到了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三星堆考古发掘的青铜人物形像也多有相当,是否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正在考量。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
成都得名于何时,何因,至今众说纷纭。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可能是在战国期使用的“成都”之名。得名的原因大概是借用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吧!别管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得名,它自从建成后就一直作为四川盆地这儿最重要的城市而存在着,且几千年来没有变更过名字,地点,是真正的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的英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悠久绵长的人文传承,让它在中国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治水,使这里成了后来始皇帝一统六合的后方基地。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历5主,共43年。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励精图治,使蜀中经济文化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晚年渐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仅7年,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后唐衰败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岁袭位,颇有作为,统治30年,后好大喜功,盲目出兵关中,增加百姓负担,导致国力衰微,965年为宋所灭。孟上表请降,当年暴卒于开封。
后蜀后主孟昶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后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后蜀赵崇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成都府降为益州。端拱初年(988年),复曰成都府,成都为西川节度使、成都府路的治地。淳化五年(994年),降为益州。嘉佑五年(1053年),复为成都府。
宋朝时期,成都经济异常发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蒙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属四川行省。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满清康熙年间,满清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省会。
成都历经3000多年的盛衰变迁,而今已成为一个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从地图上看五条环形道路圈围的成都行政区图简直就像蛛网样,也像咱们诸葛先生画的八阵图。现在的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10万人,城镇人口1233.79万人,城镇化率74.41%。
回顾完了成都的前世今生,再到五楼去看看皮影戏和木偶戏。这里分两个展厅展示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近30万件影偶作品中的精品,也以视频播放,剧台表演的方式努力延续这百戏之祖的传承。
下楼穿过门前的天府广场,沿大道归至春熙路旁的宿处。天府广场是梅开二度了,数年前入川,夜晚抵达时,在此做过夜游的,当时同行的也有顾。有些景物还是有些印象的,特别是对面科技馆前的伟人巨像。 归至宿处时候不早了,几人再出去寻晚饭。不觉又转到了早餐的豆花店,两位早上没来的同行要去尝尝,就又进去了,各自点了自己心仪的吃食。我要的是叫口蘑抄手的,就是大个的毛耳朵饺子。顾又跑外边弄了些鸡爪等囟菜,小喝了两把酒,实在不堪其苦。往回走,从过街天桥上的入口入了王府井百货。跟着大家走了两步,看看那些高大上的商品,不是咱能消费的,遂告了退,独自走上那天桥,呆看了会桥下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倒也没想不开。横过去,下了桥就又走入了春熙路的繁华了。走在街上的人不少,但两边的店铺里虽是富丽堂皇的,但人却是并不多的。走到头,又在一个过街天桥上发会呆,就折回来,过联升巷到了太古里那里晃悠。也看到了那拐角的3D立体大屏,被要从屏幕里冲出来的车子,豹子吓得一愣一愣的,也看到了一位艳装靓丽,高视阔步的女子前后被长枪短炮追击的情景,才知道抖音里的漂亮小姐姐们的视频是这么得来的。晃到处名为“声临其镜”的景点设置处多站了会,设计颇为精妙,让人享受了场视听的盛宴。这处声光设备就设置在大慈寺的“精妙冠世”影壁前,好像要用影壁的古朴来彰显它的现代气息似的。方形的一池水正中间立着个射灯的塔架,里边安装了不计其数的可变动角度投射的射灯。方池四周布设了几十面大小不等,倾角不同且能转动的不锈钢圆镜。随着音乐响起,那些射灯似乎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断续发射出强度,长短不等的光束来,投映到那些镜子上去。镜子再以不同的角度折射那些光,就形成了个随着音乐起舞的光影陆离的世界。声光的巧妙结合,联通了人的听觉和视觉,让人浸润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而陶醉。 转过影壁就来到了那大慈寺的门前了。寺院被这日夜喧嚣的城市繁华所包裹侵蚀,不知出家人还能否守住那份向善宁静的初心?大门是紧闭的,摒弃了门外的繁华喧嚣,不知还有没有青灯古佛前的清修之人。现在的大慈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挤压得缩在一隅,显得如此寒酸,但在历史上,它却曾是有着“震旦第一丛林”之称的辉煌存在的。据资料介绍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相传始建于隋唐时玄宗赐名 "敕建大圣慈寺",寺内的楼、阁、殿、塔及各种神像、佛像、画像构成了一座 "精妙冠世"的艺术宝库。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己有1600多年。
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在这里受戒。唐代扩建以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 房、廊共8524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 262幅,佛经变像114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 雄伟壮观。寺内殿宇宏丽,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里边的壮观是无缘得见的,借着城市的泛光看看那镶嵌在大门两侧的骑兽的护法神,和山门屋脊上站立的一排几十个小神佛像,也算打过卡了。 过北糠市街,经北纱帽街,上蜀都大道归睡。
10.25
五时半出发,蜀都大道东去,经纱帽街,糠市街,油蒌街又复习了遍黎明前的远洋太古里的繁华。它已笙歌散尽游人稀了,霓虹暗淡,悄无人声,只留下些狂欢过后的狼藉和城市的腐败气息。早起的环卫工人在清扫,冲洗,收拾残局。东大街行不远,傍上了条河岸而行。从地图上看去这河名为府河。水津桥上横过河面,上了水津街,继续傍河左岸前行。跟行河流不远,那河流又交合汇入了一道河中去了。再看地图,汇入的河流名为南河,河流交合处的左岸有处码头,右岸夹角里有处亭台建筑,名为合江亭。这是又到了处成都的著名景点了。此亭在历史上也是有名号的。合江亭于唐代贞元年间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始建,北宋重建,并达到鼎盛,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合江桥畔亦是时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明代辟有锦官驿,清代新置船税所。合江亭垒基高数尺,10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拾级而上,二江风物,尽收眼底。据考,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应是吟咏的在此所见,陆游,范成大也都有诗文描述此处盛景。
时至今日,此处被人民政府辟为公园,每到中国传统大节日,就会有市民到此,放灯祈福,品茶笑谈。一盏盏莲花状的河灯在河水中星罗棋布,随波漂浮,星星点点飘移的灯光载着市民的心愿和祝福,顺流而下,为合江亭两岸,平添几分神秘动人的气氛。大型的光影秀也在这里的江面上上演。
得名于两江交合,相融相合而不分离的合江亭、合江桥极富浪漫意义,因而此地又成为新婚情侣们的打卡之地,五一、国庆时,可以看见很多对新人在此地拍婚纱照。有些情侣在新婚当日,就是绕行,也要让婚车途经此地,拍照留念,以为长久甜蜜的见证和预兆。
一座城市,可以没有山做筋骨,但一定要有一条河做血肉的,成都却是有两条河包裹滋养的,就是这府河,南河。两河流水皆来自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宝瓶口所导入的岷江水,在此合二为一,名为府南河,又名锦江,下流至宜昌入长江。暗黑中在合江亭上走了圈,什么也看不到,就离了亭子沿此府南河东行。昏黄的路灯下迎面而来一群艳装清凉的年轻男女,都已醉步踉跄了。听说附近酒吧极多,那什么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就在近处,这些男女应该是从那些地方尽欢而来的吧。那首火遍全国的《成都》歌中唱道的小酒馆就在这里吧,那个歌中的忧郁哀伤的女孩儿,就在这一群人里吗?
行只百米左右,一幢建筑横在了锦江之上,近前去看,牌坊的匾额上写的是安顺廊桥。这又是成都一处颇有历史传承的去处,最早见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现在的这座桥即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建的,长81米宽6米,有着明清风格。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代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
上桥,从一侧的廊道横过锦江,右折行在了丝管路上,穿过府南河音乐广场,逆南河而上,途经216革命烈士纪念碑行两公里有余,于人民路处再横过锦江桥,又行在了右岸滨江公园中了。行至四川省政协处,江边道路整修阻断了,折回上锦里东路转文翁路北行。行不远,见前边有位晨跑的女士,便远远地缀行其后。跟着她转折,竟然来到了人民公园处了。入的是东门,进门在黑暗朦胧中看到那持枪背刀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塑像,不由吃了一惊。8年抗战期间,川军出川300万有余,归者十不及一,仅阵亡就高达60多万人,是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的,在此立碑纪念,以慰英灵。左折经艺苑亭,望舟亭顺时针绕行,仿佛上行到一道小土岭上,下边的人工湖正在疏浚,被围墙圈围住不能近前了。
继续前行经过处所在名为少城苑,门是闭上的,没法通行。成都的筑城史是如此悠久,又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不曾变更地址名号的城,很多的街道地点的名称就都透着些从远古走来的气息,一路走来的纱帽街,糠市街,油蒌街,合江亭,水井街,丝管路,浆洗街无不散发着些泥土的芬芳和诗文的浪漫,让人觉得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一处景就是一首诗文。这少城苑因地近少城而名。而少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巴国,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名不变,地不迁,但并不一定说,这些城,这些景会从那遥远的古代走到现在。自然的风霜雨露,帝王霸业的纷纷战火,或慢慢地,或瞬间地,都足以灭绝一切繁华,但历史的厚重就在于其生生不息的顽强积累沉淀。这少城在历史上已经历了多次的毁建兴亡,到了满清之时达到鼎盛,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重建了城池。因只准满人居住,不准汉人入内,又称满城。曾经的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少城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少城最多有八旗兵2万多人,加上家属有3、4万之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规模。终清一世,少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可以说,少城简直是个独立的小满洲国。盛极而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只有宽窄巷子还保留着少量少城遗迹。民国时期,"各路神仙"是各显神通,在城内修筑了大量的建筑,老成都称之为"X公馆",其中不乏大量欧式建筑和中式的私家园林。可以说,凡是大人物,必有大公馆在此。解放后,这些建筑因为大部分是敌伪财产,被政府各级部门接收,80年代90年代,成都大规模进行"旧城改造",少城复存在。
再前行,经过了儿童游乐场来到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天色微明,已能观摩纪念碑的文字,图案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纪念碑系砖石结构,坐北朝南。全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通高 31.85米。台基呈圆柱形,四边为垂带踏道。碑座呈方形,分 4层,四周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方锥形,四面嵌长条大青石,镌刻 4种书体手书"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每字约 1米见方,为清末民国初年四川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伯朅、张夔阶所书。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是中国近代革命的肇始,纪念先烈,不泯初心。 瞻仰完毕出北大门,人民公园就游览完了。黑暗微明中的游行,完美地错过了抖音里各们主播鼓吹的公园最具知名度的两处景观,鹤鸣茶社和相亲角。茶社应该是时间太早还没开张,相亲角却是不曾留意吧!
跑上蜀都大道后,想去文殊院看看,时间有点紧,就弄了辆自行车骑起来。科技馆那里折上了人民路,转文殊院街就来到山门前了。与山门隔街对望是一面淡黄色的影壁,文殊院的题名就是写在那影壁上的,影壁上还又有副对联,说的是“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对联,寺院题名皆为清代复建此寺的慈笃禅师手书。这寺院又是处古迹遗存,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也是曾经辉煌的存在。寺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847)修复,历800余年与世并存。清顺治元年(1644)全毁。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慈笃禅师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的仰慕,于是官府、士大夫鼎立支持,建了寺院,更名为文殊院。现存寺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院内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等佛教文物。
昨晚的大慈寺是太晚,今天的文殊院又太早,里边的精彩仍不能得见。沿街继续骑行,经头福街行到府河岸,沿河岸逐水而行,归至蜀都大道西折回到宿处。两个多小时,在黑暗与黎明中在成都最为繁华的市中心兜了个大圈子,跑步,游览,骑行,干了18公里。
退房返程, 往双流机场。机场取了机票,时间尚早,候机室里打了会牌,把几天来没干完的各样零食吃了一阵,算是午饭了。安检进站,登机 ,3点25分起飞,不到两小时落地观音,停车场取了车子,回家。

谢谢夸奖哈!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