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碎片
50元一张门票的武侯祠就游览完了,往回走,从三义庙前的东侧门出去就置身锦里古街了。先出来的伙伴们已买了些小吃零食在街边露天的小桌子边开吃了,喝了杯什么饮料,吃了几样什么小吃,也没有什么特殊,与一切旅游景点小吃一样,都是看着诱人,吃着皱眉的东西。起身在街道的人流中挤了一圈,全长550米的所谓古街就走完了,回到了初入的武侯祠南门口了。这样那样的热闹看到些,也没能品味到什么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的建筑,什么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这就是个为旅游的外地游客开的个大自助派对。
景区门口人流如潮,好一会子也没打到车,往僻静处走了些距离才打到辆车。成都的司机果然是热情健谈的,上车就和我们聊起了任法融,说是他在哪个地方搞活动,这几天全国各地来了很多的人去见他,求财,求官,求事业,弄得那儿都进行交通管制了,今天最后一天了。建议我们也去那儿看看,沾沾财气好运。都是知过天命的人了,表示不想去凑这个热闹。再行一段距离,车子就出现了问题,下车查看,对我们说,车子坏了,不收我们钱,让我们再去打车。不收钱,感觉怪不好意思的。又拦辆车,上车司机还是说这事,我们表示不想去,想回到宿处去,就说那段路因为有活动交通管制,过不去,他会把我们尽量带到离那近的距离让我们下车,稍步行些距离就可回去了,不收我们钱!表示不好意思,却说,没事,他要日行一善。应该是在蜀都大道人民西路哪里把我们放下的,是真的没收钱的,下车看到周围情况,也识得归途,离宿处果然是不远的。当时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这成都的司机也太够意思了。直到后来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2019年发的贴文,才回过味来:
今天差点上当大家警惕。宽窄巷子出来坐了个出租车。说你们不知道吗成都活动好多人都是为这个来的。然后就说“扶武则天登基的那个风水师,袁天罡的宅子,叫什么‘天府阁’在青羊宫旁边!以前摆过三财五龙镇!特别灵的地方!”然后成功勾起我们兴趣路上就继续给我们聊“这么多年来首次对外开放!总共开放五天,今天最后一天!前三天的时候只有邀请函的达官贵人才能进!最后这两天游客才能进!” 然后我们决定往那去。半路出租车坏了。没要钱我们换了一辆。继续说这个事。我们更加相信。但是进店以后发现就是一商铺什么天府宫100平米不到能叫宫?骗子一堆贼眉鼠眼 求个财要一万九千元果断走人 !这么大骗子团伙公安咋不抓? 感觉坐出租车比网约车还危险 成都出租车就这样管理的?浪费一下午时间 出来后上网查了下。好多人被骗而且换这着名字骗了套路都一样两个出租车什么天府阁天府宫天府财门卧龙居什么天府财门60年开放天府阁70年开放天府财门88年开放都是骗人的。大家警惕!
下了车,他们几人每人弄了辆自行车回去了。我看看离家不远,决定步行感受下城市气息。在人民东路段横过大道来到了天府广场处。顺着小河街往里走,过皇城清真寺,在与西御街相交路口的拐角处,长长的队伍在排着买什么东西,近前去看,却是家卖清真牛肉饼的店铺。看着那被煎烤得两面金黄的馅饼,想象着咬一口的酥脆和满嘴流油的感觉,不由得满口生津了。再看看那排的几十人的长龙,还是算了吧,估计要吃上,得一个小时后,那时怕是口水已流干了吧?努力吞咽下口水,转身到街对面的成都博物馆去了。物质的食粮不得,还是去博物馆里找些精神的食粮去果腹吧!
凭身份证领到入场券,排队进入。时间不早了,人家是要按时闭馆的,容不得咱去细细咀嚼品味,走马观花的行走了一遍,得了些展馆的介绍文字材料,也算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的。
博物馆地上二层以上为常设展厅,二至四层是名为《花重锦官城》的成都历史文化主题展,二三层陈列古代篇,四层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层是名为《影舞万象·偶戏大千》的中国皮影和木偶展。历史文化展分为五个专题呈现:第一专题是"九天开出一成都---远古家园篇",铺叙成都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有序展之意;第二专题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代历史篇",通过成都地区出土文物的精美陈列,勾勒从远古至清代城市文明进程的大线索;第三专题是"玉垒浮云变古今---近世风云篇",以历史档案为主,重笔渲染成都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第四专题为"锦城楼下二江流---城市变迁篇",借助多媒体展示从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变迁;第五专题为"锦城丝馆日纷纷--民俗生活篇",从市民耳熟能详的成都民俗入手,展现老成都的生活。
匆匆之行无法尽纳其详,但也拾得一鳞半爪:
成都的历史是以李白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中的蚕丛为开端的。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蚕丛并不如咱们浪漫的诗人所夸张的那样有“尔来四万八千岁”的历史,考古专家考古推测,应当是与夏时代相当时的人物吧?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而到了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三星堆考古发掘的青铜人物形像也多有相当,是否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正在考量。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
成都得名于何时,何因,至今众说纷纭。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可能是在战国期使用的“成都”之名。得名的原因大概是借用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吧!别管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得名,它自从建成后就一直作为四川盆地这儿最重要的城市而存在着,且几千年来没有变更过名字,地点,是真正的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的英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悠久绵长的人文传承,让它在中国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治水,使这里成了后来始皇帝一统六合的后方基地。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历5主,共43年。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励精图治,使蜀中经济文化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晚年渐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仅7年,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后唐衰败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岁袭位,颇有作为,统治30年,后好大喜功,盲目出兵关中,增加百姓负担,导致国力衰微,965年为宋所灭。孟上表请降,当年暴卒于开封。
后蜀后主孟昶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后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后蜀赵崇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成都府降为益州。端拱初年(988年),复曰成都府,成都为西川节度使、成都府路的治地。淳化五年(994年),降为益州。嘉佑五年(1053年),复为成都府。
宋朝时期,成都经济异常发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蒙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属四川行省。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满清康熙年间,满清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省会。
成都历经3000多年的盛衰变迁,而今已成为一个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从地图上看五条环形道路圈围的成都行政区图简直就像蛛网样,也像咱们诸葛先生画的八阵图。现在的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10万人,城镇人口1233.79万人,城镇化率74.41%。
回顾完了成都的前世今生,再到五楼去看看皮影戏和木偶戏。这里分两个展厅展示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近30万件影偶作品中的精品,也以视频播放,剧台表演的方式努力延续这百戏之祖的传承。
下楼穿过门前的天府广场,沿大道归至春熙路旁的宿处。天府广场是梅开二度了,数年前入川,夜晚抵达时,在此做过夜游的,当时同行的也有顾。有些景物还是有些印象的,特别是对面科技馆前的伟人巨像。

归至宿处时候不早了,几人再出去寻晚饭。不觉又转到了早餐的豆花店,两位早上没来的同行要去尝尝,就又进去了,各自点了自己心仪的吃食。我要的是叫口蘑抄手的,就是大个的毛耳朵饺子。顾又跑外边弄了些鸡爪等囟菜,小喝了两把酒,实在不堪其苦。往回走,从过街天桥上的入口入了王府井百货。跟着大家走了两步,看看那些高大上的商品,不是咱能消费的,遂告了退,独自走上那天桥,呆看了会桥下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倒也没想不开。横过去,下了桥就又走入了春熙路的繁华了。走在街上的人不少,但两边的店铺里虽是富丽堂皇的,但人却是并不多的。走到头,又在一个过街天桥上发会呆,就折回来,过联升巷到了太古里那里晃悠。也看到了那拐角的3D立体大屏,被要从屏幕里冲出来的车子,豹子吓得一愣一愣的,也看到了一位艳装靓丽,高视阔步的女子前后被长枪短炮追击的情景,才知道抖音里的漂亮小姐姐们的视频是这么得来的。晃到处名为“声临其镜”的景点设置处多站了会,设计颇为精妙,让人享受了场视听的盛宴。这处声光设备就设置在大慈寺的“精妙冠世”影壁前,好像要用影壁的古朴来彰显它的现代气息似的。方形的一池水正中间立着个射灯的塔架,里边安装了不计其数的可变动角度投射的射灯。方池四周布设了几十面大小不等,倾角不同且能转动的不锈钢圆镜。随着音乐响起,那些射灯似乎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断续发射出强度,长短不等的光束来,投映到那些镜子上去。镜子再以不同的角度折射那些光,就形成了个随着音乐起舞的光影陆离的世界。声光的巧妙结合,联通了人的听觉和视觉,让人浸润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而陶醉。

转过影壁就来到了那大慈寺的门前了。寺院被这日夜喧嚣的城市繁华所包裹侵蚀,不知出家人还能否守住那份向善宁静的初心?大门是紧闭的,摒弃了门外的繁华喧嚣,不知还有没有青灯古佛前的清修之人。现在的大慈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挤压得缩在一隅,显得如此寒酸,但在历史上,它却曾是有着“震旦第一丛林”之称的辉煌存在的。据资料介绍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相传始建于隋唐时玄宗赐名 "敕建大圣慈寺",寺内的楼、阁、殿、塔及各种神像、佛像、画像构成了一座 "精妙冠世"的艺术宝库。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己有1600多年。
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在这里受戒。唐代扩建以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 房、廊共8524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 262幅,佛经变像114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 雄伟壮观。寺内殿宇宏丽,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里边的壮观是无缘得见的,借着城市的泛光看看那镶嵌在大门两侧的骑兽的护法神,和山门屋脊上站立的一排几十个小神佛像,也算打过卡了。

过北糠市街,经北纱帽街,上蜀都大道归睡。
10.25
五时半出发,蜀都大道东去,经纱帽街,糠市街,油蒌街又复习了遍黎明前的远洋太古里的繁华。它已笙歌散尽游人稀了,霓虹暗淡,悄无人声,只留下些狂欢过后的狼藉和城市的腐败气息。早起的环卫工人在清扫,冲洗,收拾残局。东大街行不远,傍上了条河岸而行。从地图上看去这河名为府河。水津桥上横过河面,上了水津街,继续傍河左岸前行。跟行河流不远,那河流又交合汇入了一道河中去了。再看地图,汇入的河流名为南河,河流交合处的左岸有处码头,右岸夹角里有处亭台建筑,名为合江亭。这是又到了处成都的著名景点了。此亭在历史上也是有名号的。合江亭于唐代贞元年间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始建,北宋重建,并达到鼎盛,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合江桥畔亦是时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明代辟有锦官驿,清代新置船税所。合江亭垒基高数尺,10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拾级而上,二江风物,尽收眼底。据考,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应是吟咏的在此所见,陆游,范成大也都有诗文描述此处盛景。
时至今日,此处被人民政府辟为公园,每到中国传统大节日,就会有市民到此,放灯祈福,品茶笑谈。一盏盏莲花状的河灯在河水中星罗棋布,随波漂浮,星星点点飘移的灯光载着市民的心愿和祝福,顺流而下,为合江亭两岸,平添几分神秘动人的气氛。大型的光影秀也在这里的江面上上演。
得名于两江交合,相融相合而不分离的合江亭、合江桥极富浪漫意义,因而此地又成为新婚情侣们的打卡之地,五一、国庆时,可以看见很多对新人在此地拍婚纱照。有些情侣在新婚当日,就是绕行,也要让婚车途经此地,拍照留念,以为长久甜蜜的见证和预兆。
一座城市,可以没有山做筋骨,但一定要有一条河做血肉的,成都却是有两条河包裹滋养的,就是这府河,南河。两河流水皆来自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宝瓶口所导入的岷江水,在此合二为一,名为府南河,又名锦江,下流至宜昌入长江。暗黑中在合江亭上走了圈,什么也看不到,就离了亭子沿此府南河东行。昏黄的路灯下迎面而来一群艳装清凉的年轻男女,都已醉步踉跄了。听说附近酒吧极多,那什么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就在近处,这些男女应该是从那些地方尽欢而来的吧。那首火遍全国的《成都》歌中唱道的小酒馆就在这里吧,那个歌中的忧郁哀伤的女孩儿,就在这一群人里吗?
行只百米左右,一幢建筑横在了锦江之上,近前去看,牌坊的匾额上写的是安顺廊桥。这又是成都一处颇有历史传承的去处,最早见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现在的这座桥即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建的,长81米宽6米,有着明清风格。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代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
上桥,从一侧的廊道横过锦江,右折行在了丝管路上,穿过府南河音乐广场,逆南河而上,途经216革命烈士纪念碑行两公里有余,于人民路处再横过锦江桥,又行在了右岸滨江公园中了。行至四川省政协处,江边道路整修阻断了,折回上锦里东路转文翁路北行。行不远,见前边有位晨跑的女士,便远远地缀行其后。跟着她转折,竟然来到了人民公园处了。入的是东门,进门在黑暗朦胧中看到那持枪背刀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塑像,不由吃了一惊。8年抗战期间,川军出川300万有余,归者十不及一,仅阵亡就高达60多万人,是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的,在此立碑纪念,以慰英灵。左折经艺苑亭,望舟亭顺时针绕行,仿佛上行到一道小土岭上,下边的人工湖正在疏浚,被围墙圈围住不能近前了。
继续前行经过处所在名为少城苑,门是闭上的,没法通行。成都的筑城史是如此悠久,又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不曾变更地址名号的城,很多的街道地点的名称就都透着些从远古走来的气息,一路走来的纱帽街,糠市街,油蒌街,合江亭,水井街,丝管路,浆洗街无不散发着些泥土的芬芳和诗文的浪漫,让人觉得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一处景就是一首诗文。这少城苑因地近少城而名。而少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巴国,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名不变,地不迁,但并不一定说,这些城,这些景会从那遥远的古代走到现在。自然的风霜雨露,帝王霸业的纷纷战火,或慢慢地,或瞬间地,都足以灭绝一切繁华,但历史的厚重就在于其生生不息的顽强积累沉淀。这少城在历史上已经历了多次的毁建兴亡,到了满清之时达到鼎盛,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重建了城池。因只准满人居住,不准汉人入内,又称满城。曾经的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少城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从空中俯瞰,整个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脚。少城最多有八旗兵2万多人,加上家属有3、4万之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规模。终清一世,少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可以说,少城简直是个独立的小满洲国。盛极而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只有宽窄巷子还保留着少量少城遗迹。民国时期,"各路神仙"是各显神通,在城内修筑了大量的建筑,老成都称之为"X公馆",其中不乏大量欧式建筑和中式的私家园林。可以说,凡是大人物,必有大公馆在此。解放后,这些建筑因为大部分是敌伪财产,被政府各级部门接收,80年代90年代,成都大规模进行"旧城改造",少城复存在。
再前行,经过了儿童游乐场来到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天色微明,已能观摩纪念碑的文字,图案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纪念碑系砖石结构,坐北朝南。全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通高 31.85米。台基呈圆柱形,四边为垂带踏道。碑座呈方形,分 4层,四周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方锥形,四面嵌长条大青石,镌刻 4种书体手书"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每字约 1米见方,为清末民国初年四川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伯朅、张夔阶所书。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是中国近代革命的肇始,纪念先烈,不泯初心。

瞻仰完毕出北大门,人民公园就游览完了。黑暗微明中的游行,完美地错过了抖音里各们主播鼓吹的公园最具知名度的两处景观,鹤鸣茶社和相亲角。茶社应该是时间太早还没开张,相亲角却是不曾留意吧!
跑上蜀都大道后,想去文殊院看看,时间有点紧,就弄了辆自行车骑起来。科技馆那里折上了人民路,转文殊院街就来到山门前了。与山门隔街对望是一面淡黄色的影壁,文殊院的题名就是写在那影壁上的,影壁上还又有副对联,说的是“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对联,寺院题名皆为清代复建此寺的慈笃禅师手书。这寺院又是处古迹遗存,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也是曾经辉煌的存在。寺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寺毁。宣宗即位(847)修复,历800余年与世并存。清顺治元年(1644)全毁。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慈笃禅师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的仰慕,于是官府、士大夫鼎立支持,建了寺院,更名为文殊院。现存寺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院内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等佛教文物。
昨晚的大慈寺是太晚,今天的文殊院又太早,里边的精彩仍不能得见。沿街继续骑行,经头福街行到府河岸,沿河岸逐水而行,归至蜀都大道西折回到宿处。两个多小时,在黑暗与黎明中在成都最为繁华的市中心兜了个大圈子,跑步,游览,骑行,干了18公里。
退房返程, 往双流机场。机场取了机票,时间尚早,候机室里打了会牌,把几天来没干完的各样零食吃了一阵,算是午饭了。安检进站,登机 ,3点25分起飞,不到两小时落地观音,停车场取了车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