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 | 长虹饮涧青云中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撰文、
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5800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经济繁荣,漕运发达,往来商旅,络绎不绝。在《清明上河图》中,
有一座“汴水虹桥”,
梁木穿插,别压成拱,上屋下桥,
横卧碧波之上,未用一钉一铆,
这便是中国独有的木拱廊桥。
类似的木拱廊桥早在秦汉便已初具雏形,
风行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在宋画中频有现身,
河上架桥,桥上建廊,
不仅避免货船撞上桥墩,
还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势如长虹,极具美学价值。
清明上河图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中原地区的廊桥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正当人们正感慨此桥世上再无“虹桥”之时,
20世纪70年代,
在浙闽的群山之间的200余座木结构廊桥“横空出世”,
其建造技术与宋代虹桥一脉相承。
浙南闽北,群山环绕,西有仙霞岭,东有雁荡山,
括苍山自东向西横亘在北部,
这里山高谷深,溪涧纵横,湿润多雨,
自古以来都交通不便,
于是木拱廊桥便应运而生。在木桥上加盖廊屋、增加栏板,可以保护桥梁主体免受风雨、暴晒,
同时增加桥身自重,以抵御洪水冲击。
浙闽山间泰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拥有“国保级”廊桥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世界木拱廊桥博物馆”,
这里的廊桥种类多元,数量丰富,
灿若星河,巧夺天工,
或横跨激流险滩之上,
或静卧村落市井之间,
或雄伟壮观,或精致玲珑,
或雍容华贵,或朴素淡雅,
一条条木拱廊桥以舒展的弧线划过天空,
犹如一道道飞虹飘落人间。
笔者所到访的十座国保级泰顺廊桥
廊桥按结构可以分为木拱、平梁和石拱三种,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单跨式、多跨式、伸臂式和斜撑式。
泰顺廊桥绝大多数都是木拱廊桥,
桥身线条流畅灵动,屋顶造型复杂多变,飞檐斗拱飘逸轻盈,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常见廊桥分类|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廊桥由拱架和廊屋两部分组成,
拱架由纵骨和横骨组成。以编梁木拱廊桥为例,这种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桥梁中建造难度最大者,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特例,其独特的“编织拱”结构,
需要巧妙的设计与准确的计算,
由数百根木梁穿插、编织、别压、咬合而成,
在建造过程中不用一钉一铆,
全靠榫卯紧密衔接,
巧妙应用力学原理,
工期短,成本低,精度高,
稳固性强,就地取材,
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极品。
编梁木拱廊桥
中国古代的廊桥多散布于民间,当满足了交通与遮风避雨、休息纳凉的需求以后,
更多承载着风水象征、地方信仰与公共空间的功能,
规格与装饰都远高于普通民宅,
集桥、屋、庙、祠于一身,
是地方居民的精神图腾,
也是南方乡土社会中重要的人文景观,
同时栏板上的文人题咏也为其增添了一丝文学气息,
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长廊。
远看是祠,近看是桥笔者于正月底到访泰顺,因时间有限,实际只抵达了十座国保级廊桥。
从元宵节二十万余人云集的钱塘江畔“脱身而出”,
于浙南山中观清泉流石,听空山鸟语,
看山间烟雨迷蒙,雨水敲打瓦片。
流连在座座廊桥之间,
让目光从飞檐掠过,
投向遥远而寂寥的青色天空。
一曲廊桥吟梦调,廊桥深处是家乡。
自泰顺南下进入浙闽交界的山间,自驾车一路穿行在群山环抱之中,
在蜿蜒曲折的盘山道上千回百转,
不免感慨正是因为山高路远,人迹罕至,
久居深闺的木拱廊桥得以完好保留。
朝露漙漙
【仙居桥】
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
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
历经四次重建,现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为平孔木拱廊桥,
全长41.83米,宽4.89米,
距水面高12.6米,净跨34.14米,
有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
是泰顺廊桥中历史最悠久、跨径最大的木拱桥,
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长虹饮涧作为泰顺最早通往温州的官道——“温州大路”状元岭段的一座风水桥,
仙居桥也是泰顺唯一曾有官方多次主持修建的廊桥,
承载着往来过客们的希冀与憧憬,
官员升迁、商贾经商、学子登科均需从此桥上过,
因此仙居桥也被誉为“最吉祥的廊桥”。
仙居桥北侧
仙居桥南侧
仙居桥凌空高架,弧拱如虹,茂林修竹,碧水悠悠,
自古以来便是泰顺一大胜景,
清代仙居文人张天树曾作《长桥夕虹》诗云: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
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
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
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
仙居桥木拱
仙居桥廊屋内部
自仙居桥去往其它廊桥需经过泰顺县城,位于城东的上交垟土楼不容错过,这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客家土楼,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上交垟土楼
与福建常见的圆形土楼不同,泰顺土楼多为方形。
围墙高耸,坚不可摧,
砖石为基,黄泥夯墙,土楼底层是仓库,二楼四面皆为房间,
由回廊相连,中央为露天天井。
上交垟土楼内部
上交垟土楼天井
水城厝位于土楼以西,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是当地较为少见的堡垒民居群,
古村水系严密,沟渠纵横交错,
水源极其隐蔽,据说至今也没被找到,既可避免水源被切断,也能防止外敌投毒。
水城厝
水城厝正门
水城厝正屋
【毓文桥】
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边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
为单跨式石拱木廊桥,
全长23米,宽5.15米,
距水面高4米,净跨7.6米,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是泰顺廊桥中意境最佳者,
与参天古树、潺潺清溪,
和桥头的洲滨水尾宫融为一体,
宛如一幅如梦如幻的山水画卷。
毓文桥
毓文桥
洲滨水尾宫
洲滨水尾宫
水尾宫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