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龙山,寻古探幽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因心一牛
2023-3-13 17:20
倒序浏览
21539人浏览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3-14 11:32 编辑
去年9月
淮北
出差,工作闲暇之时,
骑行
徐州
。时隔40多年,重登云
龙山
,感觉与40年前相比大大变样,恢复了不少的名胜古迹。
云龙山又名石
佛山
,虽然海拔仅有142米,但它却绵延3公里,形成了九个小
山峰
,犹如一条昂首挺胸的巨龙,构成了云龙湖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云龙山即如此。
云龙山北门,建于
1980年,是一座仿明代
花岗岩
牌坊建筑。
其形制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屋顶为庑殿式,整个牌楼,由柱、枋、檐楼、花板和斗栱等主要部分组成的。正、次、夹、边楼高低参差、错落有致,两面互相对称,建筑造型十分优美。
牌坊正面刻在
“云龙山”三个金色大字,牌坊的背面有“云龙山色”四个金色大字,向前来的游人宣示着云龙山景色的壮美
。
过了北门石牌坊,草木葱茏中出现一座突兀的山崖,泉水从石间缝隙中渗出到
天然的池
塘
,此景叫做“
石壁流淙”
。
池塘里
一片片绿叶中白莲花娇艳盛开。 碧绿的荷叶把
莲
花的白衬托的更明显,荷叶下的白
莲
花似乎在娇羞绽放。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3-14 21:21 编辑
我跟着登山的人流,顺着林里的蜿蜒崎岖的石阶道向云龙山顶攀登。
到达半山腰的红漆六柱、飞檐翘角的“鹤归亭”。
不知不觉到了
第二节山上幽静的“怡然亭”,
怡然亭是一个石亭,四柱绿色琉璃瓦顶
。
再往上走,前面有一寺院“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
是徐州知名的一座古寺庙,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因庵内巨石所雕刻的玉带观音大士像而得名。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顶修放鹤亭
,让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挖房舍的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
石匠在雕凿过程中,于石中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大士岩于是因势雕出。由于该飘带恰巧处于送子观音的腰间,因此“送子观音”又称为“玉带观音”。
为了保护玉带观音造像,当时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由于该院落门额题有“大士岩”三字,后人遂称之谓“大士岩寺”。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 11:21 编辑
来到云龙山顶,就可以看到醒目的“
壮观碑”
,相传为李白手书“壮观”二字石刻。
1736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感慨云龙山气象雄杰,请石匠临摹雕刻了李白“壮观”二字,在乾隆元年元宵节这一天把石刻竖立在云龙山山巅。题跋曰:“此太白书也, 旧在济宁。余以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春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
壮观碑的另一侧有周熹“寿“字碑。
云龙山的亭子很多,每个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最有名的是位于第一节山顶西南角的御碑亭。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临徐州,在云龙山上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诗、联、文等刻石。
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
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苏轼的《游云龙山作》石碑,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和保护。如今御碑亭的解读铭牌上讲此碑已被**破坏,许多人因没能看到乾隆真迹而感到遗憾。有人说,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游云龙山作》。还有人说,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苏轼的《放鹤亭记》。到底是那一块碑刻还有待调查考证。乾隆御书的《放鹤亭记》有人说已经被毁,其实不然,此碑在远离云龙山的一个地方被发现,石碑基本保存完好。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 23:46 编辑
放鹤亭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巅的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四面有檐廊,面积60平方。一九八二年公布为市级保护文物。“放鹤亭”由苏轼命名,起初为宋代隐士张天骥所建,他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元丰元年秋(公元1078年),苏轼写了《放鹤亭记》,文中讲:“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放鹤亭历代修建不断,民国《铜山县志》记载的重建、继修有五次,其中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徐州知州姜焯重修,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继修,到解放时,该亭已是破败不堪,解放后人民zf拨款修缮,1979年放鹤亭给予大修,2015年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 ”的原则又加重修,如今的放鹤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颇具明清古建筑风貌。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现改用苏轼笔迹。
放鹤亭内正面是幅古画“听泉图”,墙上还挂有苏试的画像一些有关
放鹤亭的古诗文拓片画。
在放鹤亭的一侧桌子摆放的是
张天骥画像。
张天骥(1040年-?),字圣涂,自号
云龙山
人,又称
张山人
,北宋时人。不求闻达,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徐州云龙山西麓黄茅岗,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是
苏轼
的好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之游。
放鹤亭边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栩栩如生的
苏轼与
张天骥的招
鹤图。
碑后面即为苏轼写的《放鹤亭记》,
为云龙山增添了浓墨重彩
。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00:01 编辑
放
鹤亭一侧有一
饮鹤泉
,原名石佛井,系穿凿岩石而成,井深25.74米,据推测此井与山上北魏石佛系同一时代凿成,明嘉靖戊申年重新疏浚。
饮鹤泉,一口古色古香的石井,四周用石头砌成围栏,上面被游客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井口被铁罩子罩上,上面还挂着几把铁锁。
明朝时因石佛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以纪念苏轼
。
饮鹤泉以其水深和水质甘美而闻名,苏轼也曾作诗赞美此泉。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
井南侧的石碑上写着“饮鹤泉”三个大字,碑上的文字显示,此碑立于“天启癸亥仲冬吉旦”。
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遐迩,井中之水为洞内岩缝渗漏而来,全国罕见的因山顶岩洞而凿的石井。”
在
石碑一侧是原
“饮鹤泉”的一截残碑
。
在
饮鹤泉的北侧有一玲珑
剔透
太湖石,象一座威猛的的神兽,守卫在
饮鹤泉边。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09:05 编辑
招鹤亭建在条石砌筑的高台之上,同放鹤亭南北相望,一个庄重大方一个小巧别致,二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招鹤亭”匾额为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现改用苏轼手迹。
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心灵感悟。
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笔迹。
半山亭
,
也叫
戏楼
。
清康熙年间
徐州知府
姜焯所建
,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
常有还愿者请戏班在此唱戏
。可惜在抗战前期毁坏。现亭为1936年在戏楼台基上重建,仍名半山亭。解放后,人民zf多次拨款重修。
怡然亭位于第二节山顶,供游客休憩的亭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云龙山的第二节就是游览的尽头,往南无路可去,站在怡然亭上如同站在如今的观景台一样,有登临眺远之胜,志意深远之情,孔子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在放鹤亭的背后,是
云龙山碑廊,
坐东向西大约有十间面积的敞廊。
碑廊
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
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
大士岩寺的正门,由于要二天的核酸证明,我没做就没得进去。
兴化禅寺,也是因为没有核酸报告没有进去。但四十年前我曾经进去过,记得里面的大雄宝殿里依山有一尊大佛和许多的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0:54 编辑
看到在大士岩寺旁有一下山的小路。路上有一白色围墙,门洞上有“东坡石床”字样,是以前没有到过的景点,我就走了进去。
下山的道路崎崎曲曲,右边依山有一石洞,上有一亭。
洞上有名叫“白鹿洞”,洞上有一亭名“望湖亭”,站在亭内可远眺云龙湖风光。
“白鹿洞”,高3.5米,宽3.1米,为经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据载:“唐朝李勃与其兄弟曾隐读于江西庐山的五老峰下。公元937年至于942年,曾在此建”庐山国学“,闲暇之余养了一头白鹿取乐。并凿一山洞供白鹿栖息,取名“白鹿洞”,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到江西省做官时,十分地敬重李勃,得修了白鹿洞,并在旁边建了一所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名声远扬。从此,凡在山上建书院的地方,都凿一个白鹿洞,因此地曾是云龙书院的所在地,有这么一个白鹿洞也就不奇怪了。
过了白鹿洞,路中有一拱门,上名“可
廊
”。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可廊内山崖上,有云龙山等许多摩崖石刻和赞美云龙山的诗词古碑。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1:21 编辑
醉石亭位于云龙山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亭得名于苏轼的著名诗篇《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900多年前,苏轼在好友陪同下登上云龙山,醉行乱石中,
大文豪醉卧而诗,由此诞生了徐州历史闻名的一张“床”。
醉石
亭上对联
“碎石卧清风苏守遗踪开画境,新亭迎丽日山岗秀色映诗碑。”
醉石亭内有一巨石,上刻
“石床”二字,这就是当年徐州太守苏轼酒碎所卧之石床——东坡石床。这是彭城名胜云龙山西麓峭壁下一块天然巨石,石高1.75米,长 3.3米,宽 1.3米。
石床上另书有
“枕石卧云”四字,这四个字出自《金瓶梅》点评家张竹坡之父张季超之手。张家在徐州地区是名门望族,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伯英就出自张门。
醉石
亭前有苏轼大型塑像。
路旁有
邓永清
彰功碑 。
邓永清,
徐州铜山县人,精鉴赏、富收藏。
是抗日战争时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建国后任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和社 会 主 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1:29 编辑
下到半山腰,有一六柱石亭,这就是”怀古亭“。怀古亭原名“醉亭”,是登高远望之地,徐州城尽收眼下,因近云龙书院,为学子、文人、好友饮酒、聊天、休憩之处。1952年10月29日,毛 泽 东 主 席
登上云龙山,与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 主 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怀古亭旁,有”毛 泽 东主 席登临处“石碑。
走进怀古亭,透过茂密的树的枝桠,我也来一观新徐州壮美的风貌。
再往下走,
有一处刻石俗称“戴碑”,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所题。他于1930年登临云龙山,感于时事而题写了“造林兴学富国强兵 发扬文化保障汉京”。
顺路前行,
有一景点叫“曲港跳鱼”。
它是古代釆石时,留下的一个深坑。此处坡陡沟深峭壁断涯,而山涧溪流不断流入,清澈透人引人入胜,形成了一个自然景观。因苏东坡写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其中有“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句而得名。
再走不远,山坡上草木茂盛,池塘里荷叶幽绿,这就是传说中苏轼与
张天骥
隐士等人醉游的黄茅
冈
。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同样的山,在北宋徐州知州苏轼眼中,则明快欢乐了许多。云龙山西麓下有一处长3米、高1米的磨光峭壁,上有清乾隆题写的“黄茅冈”,每字近1米高。史载这三个字最初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题,后由于年久漫漶不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
回复
因心一牛
3月13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21:48 编辑
黄茅冈的一侧就是有名的云龙书院。
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 华民 国国 会
议员。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
、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
2014年,云龙书院重建工程完工。重建的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在原址重建,由北向南共有七进院落。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均为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深红色琉璃檐瓦。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三官庙、四贤祠等辅房。
书院黑漆狮头铜环大门上方,高悬清雍正年间徐州知府李根云所书雄浑遒劲“雲龍書院”牌匾,书院大门两侧,有撰联名家刘太品作、中书协副主 席孙晓云书“地承楚漢雄風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氣鬱鬱乎文”楹联,平添了书院几分浓郁书香若大文气。
进入第一道院,
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雲龍書院”牌匾横挂在二门头上。
二门之前左右站立的分别是李根云和姜焯的铜质雕像。李根云,清康熙
戊戌进士,雍正十一年首任徐州知府,借山川之胜,因前人故迹,必义学为书院,对云龙书院发展具有定鼎之功。
清康熙二十一年
至雍正二年任徐州知州。
康熙五十九年,主持创办徐州义学,即后来著名的云龙书院的前身。
再往里走,就是三官
庙
。
三官庙
供奉的是“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
先贤祠即供奉先贤、以励后人的场所。于
2016年复建开院的云龙书院里
,有一间立有四尊塑像的大殿。
四贤祠里
敬奉着与徐州有关的四位先贤:唐代韩愈,宋代苏轼、陈师道、杨时。
下一个院落,门匾上”
登堂入室
”
是
隋朝大书法家
欧阳询的手迹。
院落里有张伯英和徐树铮两位出自云龙书院的杰出人物。张伯英(1871-1921),徐州铜山县人,清光绪进士,金石鉴赏家,书法家,北洋政 府副秘书长,17岁入云龙书院读书,受教于冯骏等名师。
徐树铮(1880-1925),原徐
州
萧县人,8岁入云龙书院读书。曾任北洋
政 府
秘书长,陆军部次长。对维护共和政体,取消外蒙自治贡献卓著。
最后一处院落的大殿上门眉上”家国之基“四个大字,两侧对联”云水精神浩气千重胜风彩,圣贤事业大风万里壮龙魂“。
殿前是清代两位名臣的铜像。李卫(1687-1738),字又玠,江苏丰县人,清代大臣,据书院首任山长叶长扬《新建云龙书院记》记载:雍正十三年,云龙书院建成后,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将此事报朝廷批准,并带头捐置学田五顷。李卫作为朝廷重臣,关心家乡文教事业发展,不避嫌疑,冒险上奏,使云龙书院开省级以下书院建设先河,为之后云龙书院发展铺平了道路。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湘军统帅,中国近代事业的开创者。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卒谥文正。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和专家论政,在首任两江总督期间,曾氏推荐其学生刘庠担任云龙书院山长,批拨书院学田四十顷,出粮台经费奖励书院优秀生员;后来的徐州知府桂中行、书院主讲张文虎均为其僚,受其影响,为清末云龙书院的人才辈出奠定了雄厚基根。
院落的两侧还建有两座亭子。左侧的梦华亭,为纪念光绪年间云龙书院山长冯
骏
所建。
右边的履真亭,为纪念徐州贤知府桂中行所建。
回复
精选推荐
骑行东南亚泰国柬埔寨越南
清明剑昭古蜀道徒行记
南天山的山野里徒步
第16场马拉松比赛
漆树堂超级大环琐记
越野赛6小时吃20多片布洛芬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回复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查看全部
取消
[#avatar]
[#author]
[#dateline]
[#message]
回复[#reply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