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龙山,寻古探幽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3-14 11:32 编辑

         去年9月淮北出差,工作闲暇之时,骑行徐州。时隔40多年,重登云龙山,感觉与40年前相比大大变样,恢复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云龙山又名石佛山,虽然海拔仅有142米,但它却绵延3公里,形成了九个小山峰,犹如一条昂首挺胸的巨龙,构成了云龙湖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云龙山即如此。           云龙山北门,建于1980年,是一座仿明代花岗岩牌坊建筑。其形制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屋顶为庑殿式,整个牌楼,由柱、枋、檐楼、花板和斗栱等主要部分组成的。正、次、夹、边楼高低参差、错落有致,两面互相对称,建筑造型十分优美。牌坊正面刻在“云龙山”三个金色大字,牌坊的背面有“云龙山色”四个金色大字,向前来的游人宣示着云龙山景色的壮美          过了北门石牌坊,草木葱茏中出现一座突兀的山崖,泉水从石间缝隙中渗出到天然的池,此景叫做“石壁流淙”           池塘里一片片绿叶中白莲花娇艳盛开。 碧绿的荷叶把花的白衬托的更明显,荷叶下的白花似乎在娇羞绽放。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3-14 21:21 编辑

          我跟着登山的人流,顺着林里的蜿蜒崎岖的石阶道向云龙山顶攀登。           到达半山腰的红漆六柱、飞檐翘角的“鹤归亭”。
       不知不觉到了第二节山上幽静的“怡然亭”,怡然亭是一个石亭,四柱绿色琉璃瓦顶          再往上走,前面有一寺院“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是徐州知名的一座古寺庙,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因庵内巨石所雕刻的玉带观音大士像而得名。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顶修放鹤亭,让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挖房舍的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石匠在雕凿过程中,于石中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大士岩于是因势雕出。由于该飘带恰巧处于送子观音的腰间,因此“送子观音”又称为“玉带观音”。为了保护玉带观音造像,当时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由于该院落门额题有“大士岩”三字,后人遂称之谓“大士岩寺”。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 11:21 编辑

         来到云龙山顶,就可以看到醒目的“壮观碑”,相传为李白手书“壮观”二字石刻。1736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感慨云龙山气象雄杰,请石匠临摹雕刻了李白“壮观”二字,在乾隆元年元宵节这一天把石刻竖立在云龙山山巅。题跋曰:“此太白书也, 旧在济宁。余以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春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          壮观碑的另一侧有周熹“寿“字碑。          云龙山的亭子很多,每个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最有名的是位于第一节山顶西南角的御碑亭。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临徐州,在云龙山上留下《游云龙山作》《云龙山咏古》《题放鹤亭》《放鹤亭歌》《大士岩》诗、联、文等刻石。后人为纪念圣迹,建亭以资铭记。         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苏轼的《游云龙山作》石碑,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和保护。如今御碑亭的解读铭牌上讲此碑已被**破坏,许多人因没能看到乾隆真迹而感到遗憾。有人说,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游云龙山作》。还有人说,御碑亭内即乾隆手书苏轼的《放鹤亭记》。到底是那一块碑刻还有待调查考证。乾隆御书的《放鹤亭记》有人说已经被毁,其实不然,此碑在远离云龙山的一个地方被发现,石碑基本保存完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1 23:46 编辑

         放鹤亭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巅的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四面有檐廊,面积60平方。一九八二年公布为市级保护文物。“放鹤亭”由苏轼命名,起初为宋代隐士张天骥所建,他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元丰元年秋(公元1078年),苏轼写了《放鹤亭记》,文中讲:“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放鹤亭历代修建不断,民国《铜山县志》记载的重建、继修有五次,其中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徐州知州姜焯重修,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继修,到解放时,该亭已是破败不堪,解放后人民zf拨款修缮,1979年放鹤亭给予大修,2015年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 ”的原则又加重修,如今的放鹤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颇具明清古建筑风貌。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现改用苏轼笔迹。          放鹤亭内正面是幅古画“听泉图”,墙上还挂有苏试的画像一些有关放鹤亭的古诗文拓片画。         在放鹤亭的一侧桌子摆放的是张天骥画像。张天骥(1040年-?),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北宋时人。不求闻达,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徐州云龙山西麓黄茅岗,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是苏轼的好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之游。         放鹤亭边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栩栩如生的苏轼与张天骥的招鹤图。          碑后面即为苏轼写的《放鹤亭记》,为云龙山增添了浓墨重彩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00:01 编辑

         鹤亭一侧有一饮鹤泉,原名石佛井,系穿凿岩石而成,井深25.74米,据推测此井与山上北魏石佛系同一时代凿成,明嘉靖戊申年重新疏浚。饮鹤泉,一口古色古香的石井,四周用石头砌成围栏,上面被游客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井口被铁罩子罩上,上面还挂着几把铁锁。          明朝时因石佛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以纪念苏轼饮鹤泉以其水深和水质甘美而闻名,苏轼也曾作诗赞美此泉。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井南侧的石碑上写着“饮鹤泉”三个大字,碑上的文字显示,此碑立于“天启癸亥仲冬吉旦”。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遐迩,井中之水为洞内岩缝渗漏而来,全国罕见的因山顶岩洞而凿的石井。”          石碑一侧是原“饮鹤泉”的一截残碑          饮鹤泉的北侧有一玲珑剔透太湖石,象一座威猛的的神兽,守卫在饮鹤泉边。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09:05 编辑

          招鹤亭建在条石砌筑的高台之上,同放鹤亭南北相望,一个庄重大方一个小巧别致,二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招鹤亭”匾额为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现改用苏轼手迹。            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心灵感悟。           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笔迹。          半山亭也叫戏楼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所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常有还愿者请戏班在此唱戏。可惜在抗战前期毁坏。现亭为1936年在戏楼台基上重建,仍名半山亭。解放后,人民zf多次拨款重修。        怡然亭位于第二节山顶,供游客休憩的亭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云龙山的第二节就是游览的尽头,往南无路可去,站在怡然亭上如同站在如今的观景台一样,有登临眺远之胜,志意深远之情,孔子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在放鹤亭的背后,是云龙山碑廊,坐东向西大约有十间面积的敞廊。碑廊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          大士岩寺的正门,由于要二天的核酸证明,我没做就没得进去。          兴化禅寺,也是因为没有核酸报告没有进去。但四十年前我曾经进去过,记得里面的大雄宝殿里依山有一尊大佛和许多的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0:54 编辑

         看到在大士岩寺旁有一下山的小路。路上有一白色围墙,门洞上有“东坡石床”字样,是以前没有到过的景点,我就走了进去。          下山的道路崎崎曲曲,右边依山有一石洞,上有一亭。           洞上有名叫“白鹿洞”,洞上有一亭名“望湖亭”,站在亭内可远眺云龙湖风光。         “白鹿洞”,高3.5米,宽3.1米,为经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据载:“唐朝李勃与其兄弟曾隐读于江西庐山的五老峰下。公元937年至于942年,曾在此建”庐山国学“,闲暇之余养了一头白鹿取乐。并凿一山洞供白鹿栖息,取名“白鹿洞”,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到江西省做官时,十分地敬重李勃,得修了白鹿洞,并在旁边建了一所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名声远扬。从此,凡在山上建书院的地方,都凿一个白鹿洞,因此地曾是云龙书院的所在地,有这么一个白鹿洞也就不奇怪了。         过了白鹿洞,路中有一拱门,上名“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可廊内山崖上,有云龙山等许多摩崖石刻和赞美云龙山的诗词古碑。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1:21 编辑

         醉石亭位于云龙山西侧,同可廊相连,廊下即“东坡石床”,亭得名于苏轼的著名诗篇《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900多年前,苏轼在好友陪同下登上云龙山,醉行乱石中,大文豪醉卧而诗,由此诞生了徐州历史闻名的一张“床”。醉石亭上对联“碎石卧清风苏守遗踪开画境,新亭迎丽日山岗秀色映诗碑。”          醉石亭内有一巨石,上刻“石床”二字,这就是当年徐州太守苏轼酒碎所卧之石床——东坡石床。这是彭城名胜云龙山西麓峭壁下一块天然巨石,石高1.75米,长 3.3米,宽 1.3米。           石床上另书有“枕石卧云”四字,这四个字出自《金瓶梅》点评家张竹坡之父张季超之手。张家在徐州地区是名门望族,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伯英就出自张门。          醉石亭前有苏轼大型塑像。         路旁有邓永清彰功碑 。邓永清,徐州铜山县人,精鉴赏、富收藏。是抗日战争时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建国后任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和社 会 主 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11:29 编辑

       下到半山腰,有一六柱石亭,这就是”怀古亭“。怀古亭原名“醉亭”,是登高远望之地,徐州城尽收眼下,因近云龙书院,为学子、文人、好友饮酒、聊天、休憩之处。1952年10月29日,毛 泽 东 主 席登上云龙山,与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 主 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怀古亭旁,有”毛 泽 东主 席登临处“石碑。         走进怀古亭,透过茂密的树的枝桠,我也来一观新徐州壮美的风貌。          再往下走,有一处刻石俗称“戴碑”,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所题。他于1930年登临云龙山,感于时事而题写了“造林兴学富国强兵 发扬文化保障汉京”。          顺路前行,有一景点叫“曲港跳鱼”。它是古代釆石时,留下的一个深坑。此处坡陡沟深峭壁断涯,而山涧溪流不断流入,清澈透人引人入胜,形成了一个自然景观。因苏东坡写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其中有“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句而得名。          再走不远,山坡上草木茂盛,池塘里荷叶幽绿,这就是传说中苏轼与张天骥隐士等人醉游的黄茅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同样的山,在北宋徐州知州苏轼眼中,则明快欢乐了许多。云龙山西麓下有一处长3米、高1米的磨光峭壁,上有清乾隆题写的“黄茅冈”,每字近1米高。史载这三个字最初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题,后由于年久漫漶不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3-4-2 21:48 编辑

        黄茅冈的一侧就是有名的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 华民 国国 会议员。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2014年,云龙书院重建工程完工。重建的云龙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坡上,在原址重建,由北向南共有七进院落。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阁、宜福堂,均为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深红色琉璃檐瓦。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三官庙、四贤祠等辅房。          书院黑漆狮头铜环大门上方,高悬清雍正年间徐州知府李根云所书雄浑遒劲“雲龍書院”牌匾,书院大门两侧,有撰联名家刘太品作、中书协副主 席孙晓云书“地承楚漢雄風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氣鬱鬱乎文”楹联,平添了书院几分浓郁书香若大文气。          进入第一道院,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雲龍書院”牌匾横挂在二门头上。          二门之前左右站立的分别是李根云和姜焯的铜质雕像。李根云,清康熙戊戌进士,雍正十一年首任徐州知府,借山川之胜,因前人故迹,必义学为书院,对云龙书院发展具有定鼎之功。清康熙二十一年至雍正二年任徐州知州。康熙五十九年,主持创办徐州义学,即后来著名的云龙书院的前身。           再往里走,就是三官            三官庙供奉的是“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            先贤祠即供奉先贤、以励后人的场所。于2016年复建开院的云龙书院里   ,有一间立有四尊塑像的大殿。         四贤祠里敬奉着与徐州有关的四位先贤:唐代韩愈,宋代苏轼、陈师道、杨时。          下一个院落,门匾上”登堂入室隋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          院落里有张伯英和徐树铮两位出自云龙书院的杰出人物。张伯英(1871-1921),徐州铜山县人,清光绪进士,金石鉴赏家,书法家,北洋政 府副秘书长,17岁入云龙书院读书,受教于冯骏等名师。徐树铮(1880-1925),原徐萧县人,8岁入云龙书院读书。曾任北洋政 府秘书长,陆军部次长。对维护共和政体,取消外蒙自治贡献卓著。        最后一处院落的大殿上门眉上”家国之基“四个大字,两侧对联”云水精神浩气千重胜风彩,圣贤事业大风万里壮龙魂“。          殿前是清代两位名臣的铜像。李卫(1687-1738),字又玠,江苏丰县人,清代大臣,据书院首任山长叶长扬《新建云龙书院记》记载:雍正十三年,云龙书院建成后,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将此事报朝廷批准,并带头捐置学田五顷。李卫作为朝廷重臣,关心家乡文教事业发展,不避嫌疑,冒险上奏,使云龙书院开省级以下书院建设先河,为之后云龙书院发展铺平了道路。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湘军统帅,中国近代事业的开创者。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卒谥文正。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和专家论政,在首任两江总督期间,曾氏推荐其学生刘庠担任云龙书院山长,批拨书院学田四十顷,出粮台经费奖励书院优秀生员;后来的徐州知府桂中行、书院主讲张文虎均为其僚,受其影响,为清末云龙书院的人才辈出奠定了雄厚基根。         院落的两侧还建有两座亭子。左侧的梦华亭,为纪念光绪年间云龙书院山长冯所建。          右边的履真亭,为纪念徐州贤知府桂中行所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