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细雨凉夏 荥阳新密逛下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周四例行休息,天气预报有雨,原本没有打算出门的计划。

清早站在阳台望了一下外边,地面湿的,天空飘着牛毛细雨。路上行人有打伞穿雨衣的,也有不拿雨具冒雨出行的,说明雨不大。

天空阴沉着,远眺2千米以外的农业路高架桥清晰可辨,说明空气质量不错。清凉的风从窗口吹进来,舒适宜人。

突然意识到这是夏日出行的好天气,柔风细雨、空气清新,夏日的小雨即使淋湿衣服也冻不着,远比太阳当头照,讨人喜欢。

想起本月上旬骑了一趟新郑机场,本来打算去机场跑道尽头最西端,隔离铁丝网外围的公路边,看民航飞机降落。庞然大物,像树叶一般从头顶几十米的高处飘然掠过,近距离带来的震撼感很强,也很有趣。

那天恰巧是高考第一天,路过的学校门口都拉着警戒带,挂着迎考标语,所以印象较深,那天烈日当头,还刮着3—5级的南风。

就好像有个电吹风,对着你一直吹干热风,去的路上共喝掉5瓶饮料和水,还是觉得口干舌燥,也没心情看飞机降落了。

中午时分在航空港区的一座立交桥下遇到个卖西瓜的瓜车,现场吃了一个西瓜续命,就赶紧打道回府。

返程路过新郑市龙湖镇的双湖大道一直往西,郑州市区到新郑机场的地铁在这里设有停靠站,高架车站沿线人多车多,比郑州火车站地区都热闹。

附近区域断路施工拦起围挡,让我绕来绕去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走小路从“后胡水库”的大坝上通过,来到大学南路,才上了回郑州的大路。

上次东南方向的航空港区之行,天热人多,骑的我脑袋疼。今天趁着天气凉爽,临时决定去西南方向的清静之地走马观花。

西南方向荥阳到新密的老公路,这两年一直在施工改造,升级为国道G234(河北省兴隆——广东阳江),为此跨过黄河的地段还建造了“焦郑黄河大桥”连接黄河两岸。

自“焦郑黄河大桥”向南到荥阳的万山一段,都是扩宽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在与科学大道、连霍高速、郑上路、国道G310相交的十字路口,建有立交桥,地面层和高架层都可以互通,路宽道平路况很好。

自荥阳万山到新密一段属于嵩山余脉的浅山丘陵,以前骑行路过荥阳的万山,只知道万山的隧道已经贯通,隧道以南的国道G234修到什么地步就不知道了。

如果新的国道修通了,肯定比之前老的荥密公路要方便好走,今天出游就去探下路。

下图:本次出行,全程开着手机上的“行者”APP,骑行结束后,软件会根据卫星定位,自动绘制出本次出行的轨迹(地图上蓝色线条),以及总里程、最高速度,平均速度,海拔高度等数据,挺有意思。

车包里带上必备的补胎工具套装、一盒午餐肉罐头、水壶架上插了两瓶水,还有一件雨衣放在前车筐,说走就走。


早上八点钟混在上班的人流中,一路向西离开市区。天空还在飘着细雨,飘落在胳膊上凉丝丝的挺舒服。雨衣就没用,如果下大了再穿。


沿着熟悉的郑上路,出了西四环,过了绕城高速路,前边就进荥阳了。细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地面都是干的。

路过“三公像”就进入荥阳市区,路宽车少,还是周边城市的慢节奏比较适合放松休闲。

下图:荥阳街头

下图:穿过荥阳的市中心,继续沿着郑上路西行,来到索河桥上。

下图:这里属于索河上游,河道里没有水,长满了植物。

从荥阳中医院门口经过,这里属于荥阳西关,再往西就算出市区了。

下图:路牌显示清楚明白,前方横亘的高架桥,就是国道G234

国道G234沿途遇到十字路口都建有高架立交桥,供机动车无障碍通行,地面层按路口信号灯指示通行。

下图:郑上路左转向南,进入国道G234,双向六车道平整的柏油路面,标线清楚,靠边留有较宽的非机动车道。天气阴转多云,空气通透,远处地平线上一抹黛色是万山。

新修的国道路况好,机动车也不多,开汽车爽,骑自行车也爽,要是这样一路到新密,和老路比起来那可真是享受。

路过横跨“郑西高铁专线”的高架桥,远远望去桥上有围挡好像不通,地面层是在铁路下方修建涵洞。路牌提示施工中,请绕行。

往西边有条小公路,通往“蔡寨”村,这条路我以前走过,西边不远有座跨高铁线路的老桥,可到高铁线路南边,从“蔡寨”村内穿过,最终可以到中原西路上。

下图:通往“蔡寨”的乡村公路两边是果园和已经收割完毕的麦田,有些地块已经犁过一遍,准备播种。

下图:路边是已经挂果的核桃树林,树与树之间一米左右的间距,还留有一尺高的黄色麦秸秆,树麦套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临近跨“郑西高铁线路”老桥时,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持续十几秒后转瞬即逝,四周又恢复了宁静,经验告诉我有高铁列车通过。

下图:来到高铁线路上方的桥面,透过安全防护铁丝网看桥下,两条高速铁轨并排延伸至远方。

穿过“蔡寨”村就来到了中原西路上,与G234相交处是个宽阔的十字路口。

远远看去,宽阔的柏油路面已经完工,只是局部路面还在处理,机动车不能通行,骑自行车是没有问题,搬车就能越过障碍。

下图:由此向南的路段,还有局部施工,没有对外开放,也意味着我搬车过了路面障碍后,就是我的自行车专用道。

下图:继续向南是爬坡路,两边地势显示慢慢进入浅山丘陵地区。

离开修路地段后,四周没有了机械噪音,又变得安静了。路侧护栏外的树林草丛中,突然传来高亢的“咯咯哒”的鸡鸣之声。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的退耕还林,散布在山野之间的小村庄都搬迁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有了改善,人为干扰减少了,野生动物出现的概率有所增加。

我停下车,静静的站在路边,朝传出鸡叫声音的方向观察,距离二三十米远的树下草丛中,出现一只大小似鸡的禽类,虽然叫声像鸡鸣,但是一身鲜艳的羽毛以及脑袋后一撮鲜艳的红色,说明不是家养的鸡。

用手机拍照,距离远、目标小、照不上,片刻之后这只野鸡隐入草丛深处不见了。

下图:路西侧是以前爬过的“三山”

下图:三山顶上的庙宇,上次去拜访时,闭门谢客。

接近万山隧道的入口了,南来和北往的两个方向是两个平行设置的单独隧道,西侧隧道口的路面上有很多洒落的泥土。

公路护栏外的空地上,有几台自卸卡车正在装土方,然后驶进西侧的隧道内,把土方运到万山的那一边去。

下图:隧道长度1600米,隧道内如果没有照明路灯,自然光是无法照进隧道深处的,不打开车灯将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安全起见我可不想和大货车一起在西侧的隧道内同行,也避免噪音和扬尘的污染。于是在道路中央水泥隔离墩找了个自行车能通过的缺口,来到路东侧的隧道口。

洞口空无一人,也没有正在施工的迹象。蓝色围挡中间居然开着一个宽度正好能让自行车通过的门洞,好像为我预留的。不过门口竖着一块禁行牌子,禁止入内。

下图:东侧隧道入口,封闭的围挡和禁行标志拒绝我进去,可是开着的小门洞又在诱惑我入内。

今日的探路之旅如果就此终止,原路返回,确实令人沮丧;但是深入周围情况不明的黑暗之中,确实有些冒险。

这次没有考虑走夜路也没带强光手电,未开通使用的隧道内地面是否有坑洞之类未完工的区域不得而知,摸黑瞎走令人心惊。

纠结之中,打算先进洞口看下内部情况,看是否有安全通过的可能再定,不具备安全通过的条件,坚决退出,绝不冒险深入。

进入围挡上开小门洞,向隧道深处望去,原来隧道走向不是笔直的,略微向左侧转弯是弧形的,无法看到1600米外另一侧出口的光亮。

不过隧道两侧洞壁上,每隔二三十米都有一盏应急照明灯点亮着,发出绿色的光,组成两条灯带,延伸到隧道深处指示着出口方向。

借着洞口处的自然光,洞内的柏油路面只有一些小石子散布,过车走路都没有问题。

下图:进入隧道后回望入口

眼睛逐步适应了黑暗环境,借着幽幽的应急灯绿光,辨认路面,骑车慢行是没有问题的,继续深入。

如果这时遗失个小物件在隧道内,靠这绿色的微光寻找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下图:隧道内景,手机拍摄开启夜景模式,照片看起来光线挺亮,其实光线昏暗,无法看清洞顶安装的风机以及地面的杂物,只能分辨出路面是否正常,慢速通过问题不大。

下图:洞壁上设置的灭火器箱,都有指示灯照明。

下图:紧靠洞壁两侧是不到半米深的电缆坑道,还没盖上盖板。

下图:洞内一侧设有通往隔壁隧道的紧急逃生汽车通道,如果一条隧道内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断行,堵在洞内的其他车辆可以通过此紧急通道,进入隔壁隧道驶出,脱离险境。

下图:这是人行紧急疏散通道,遇到意外事故,车辆堵塞无法驶离时,人员可以下车由此人行避险通道,转入隔壁隧道,脱离险境。

下图:顺利到达另外一侧的隧道出口,依然是围挡封门,而且没有预留小门洞。

下图:洞内两侧电缆坑道的台阶高度有30厘米左右,上边落脚的位置很宽裕,搬车上台走两步就出来了,还是自行车方便,要是骑着电动车就搬不出了。

下图:钻空子顺利通过未开放的万山隧道,这就是旅途中的小庆幸,原本以为过不去的槛,虽然费些周折,问题居然迎刃而解,给人感觉很好,好像捡了个大便宜。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