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细雨凉夏 荥阳新密逛下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周四例行休息,天气预报有雨,原本没有打算出门的计划。
清早站在阳台望了一下外边,地面湿的,天空飘着牛毛细雨。路上行人有打伞穿雨衣的,也有不拿雨具冒雨出行的,说明雨不大。
天空阴沉着,远眺2千米以外的农业路高架桥清晰可辨,说明空气质量不错。清凉的风从窗口吹进来,舒适宜人。
突然意识到这是夏日出行的好天气,柔风细雨、空气清新,夏日的小雨即使淋湿衣服也冻不着,远比太阳当头照,讨人喜欢。
想起本月上旬骑了一趟新郑机场,本来打算去机场跑道尽头最西端,隔离铁丝网外围的公路边,看民航飞机降落。庞然大物,像树叶一般从头顶几十米的高处飘然掠过,近距离带来的震撼感很强,也很有趣。
那天恰巧是高考第一天,路过的学校门口都拉着警戒带,挂着迎考标语,所以印象较深,那天烈日当头,还刮着3—5级的南风。
就好像有个电吹风,对着你一直吹干热风,去的路上共喝掉5瓶饮料和水,还是觉得口干舌燥,也没心情看飞机降落了。
中午时分在航空港区的一座立交桥下遇到个卖西瓜的瓜车,现场吃了一个西瓜续命,就赶紧打道回府。
返程路过新郑市龙湖镇的双湖大道一直往西,郑州市区到新郑机场的地铁在这里设有停靠站,高架车站沿线人多车多,比郑州火车站地区都热闹。
附近区域断路施工拦起围挡,让我绕来绕去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走小路从“后胡水库”的大坝上通过,来到大学南路,才上了回郑州的大路。
上次东南方向的航空港区之行,天热人多,骑的我脑袋疼。今天趁着天气凉爽,临时决定去西南方向的清静之地走马观花。
西南方向荥阳到新密的老公路,这两年一直在施工改造,升级为国道G234(河北省兴隆——广东省阳江),为此跨过黄河的地段还建造了“焦郑黄河大桥”连接黄河两岸。
自“焦郑黄河大桥”向南到荥阳的万山一段,都是扩宽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在与科学大道、连霍高速、郑上路、国道G310相交的十字路口,建有立交桥,地面层和高架层都可以互通,路宽道平路况很好。
自荥阳万山到新密一段属于嵩山余脉的浅山丘陵,以前骑行路过荥阳的万山,只知道万山的隧道已经贯通,隧道以南的国道G234修到什么地步就不知道了。
如果新的国道修通了,肯定比之前老的荥密公路要方便好走,今天出游就去探下路。
下图:本次出行,全程开着手机上的“行者”APP,骑行结束后,软件会根据卫星定位,自动绘制出本次出行的轨迹(地图上蓝色线条),以及总里程、最高速度,平均速度,海拔高度等数据,挺有意思。
车包里带上必备的补胎工具套装、一盒午餐肉罐头、水壶架上插了两瓶水,还有一件雨衣放在前车筐,说走就走。
早上八点钟混在上班的人流中,一路向西离开市区。天空还在飘着细雨,飘落在胳膊上凉丝丝的挺舒服。雨衣就没用,如果下大了再穿。
沿着熟悉的郑上路,出了西四环,过了绕城高速路,前边就进荥阳了。细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地面都是干的。
路过“三公像”就进入荥阳市区,路宽车少,还是周边城市的慢节奏比较适合放松休闲。
下图:荥阳街头
下图:穿过荥阳的市中心,继续沿着郑上路西行,来到索河桥上。
下图:这里属于索河上游,河道里没有水,长满了植物。
从荥阳中医院门口经过,这里属于荥阳西关,再往西就算出市区了。
下图:路牌显示清楚明白,前方横亘的高架桥,就是国道G234
国道G234沿途遇到十字路口都建有高架立交桥,供机动车无障碍通行,地面层按路口信号灯指示通行。
下图:郑上路左转向南,进入国道G234,双向六车道平整的柏油路面,标线清楚,靠边留有较宽的非机动车道。天气阴转多云,空气通透,远处地平线上一抹黛色是万山。
下图:三山顶上的庙宇,上次去拜访时,闭门谢客。
接近万山隧道的入口了,南来和北往的两个方向是两个平行设置的单独隧道,西侧隧道口的路面上有很多洒落的泥土。
公路护栏外的空地上,有几台自卸卡车正在装土方,然后驶进西侧的隧道内,把土方运到万山的那一边去。
下图:隧道长度1600米,隧道内如果没有照明路灯,自然光是无法照进隧道深处的,不打开车灯将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安全起见我可不想和大货车一起在西侧的隧道内同行,也避免噪音和扬尘的污染。于是在道路中央水泥隔离墩找了个自行车能通过的缺口,来到路东侧的隧道口。
洞口空无一人,也没有正在施工的迹象。蓝色围挡中间居然开着一个宽度正好能让自行车通过的门洞,好像为我预留的。不过门口竖着一块禁行牌子,禁止入内。
下图:东侧隧道入口,封闭的围挡和禁行标志拒绝我进去,可是开着的小门洞又在诱惑我入内。
今日的探路之旅如果就此终止,原路返回,确实令人沮丧;但是深入周围情况不明的黑暗之中,确实有些冒险。
这次没有考虑走夜路也没带强光手电,未开通使用的隧道内地面是否有坑洞之类未完工的区域不得而知,摸黑瞎走令人心惊。
纠结之中,打算先进洞口看下内部情况,看是否有安全通过的可能再定,不具备安全通过的条件,坚决退出,绝不冒险深入。
进入围挡上开小门洞,向隧道深处望去,原来隧道走向不是笔直的,略微向左侧转弯是弧形的,无法看到1600米外另一侧出口的光亮。
不过隧道两侧洞壁上,每隔二三十米都有一盏应急照明灯点亮着,发出绿色的光,组成两条灯带,延伸到隧道深处指示着出口方向。
借着洞口处的自然光,洞内的柏油路面只有一些小石子散布,过车走路都没有问题。
下图:进入隧道后回望入口
下图:洞内两侧电缆坑道的台阶高度有30厘米左右,上边落脚的位置很宽裕,搬车上台走两步就出来了,还是自行车方便,要是骑着电动车就搬不出了。
下图:钻空子顺利通过未开放的万山隧道,这就是旅途中的小庆幸,原本以为过不去的槛,虽然费些周折,问题居然迎刃而解,给人感觉很好,好像捡了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