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战国,通高113厘米 口径87厘米,1933年 安徽 省 寿县 朱家集楚幽王墓出土,圆口,方唇,鼓腹,圜底,蹄足。附耳外侈。腹饰一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口沿刻铭文12字,研究者释读不一。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楚大鼎上的铭文。楚大鼎是 中国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圆形青铜器。体积仅次于 安阳 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是我国第二大青铜器。1958年,毛润公在参观这座鼎时感叹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它是 安徽 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之首。。
安徽博物院
龙虎纹四环 铜鼓 座,春秋,残高29厘米 直径80厘米,1980年 安徽 省 舒城 县孔集出土
口沿作虎首 和龙 盘绕一周。虎竖耳,怒目圆睁,张口作吼啸状。龙独角上翘。器身满饰蟠虺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通读。承载当时的军鼓,建鼓的座架。鼓是用于战争、祭祀乐舞等活动的乐器。《国语·吴语》中有: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从水陆攻战图像上看,建鼓作为军乐器,常与丁宁共同使用。古代文献记载龙为水族之长,虎是山兽之君,龙虎集于一身,显示出此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击鼓发声,似乎是龙吟虎啸。鼓座形体巨大,同类器罕见。器身满饰蟠虺纹,线条流畅。外壁铸有铭文两周,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从出土地点看应是舒国或舒鸠国之器,也应是舒的高级贵族所使用的物品。它也是 安徽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安徽博物院
吴王光鉴。通高37.7厘米,口径60厘米,1955年 寿县 蔡侯墓出土
直口,折沿,方唇, 颈腹部对置兽耳衔环,内壁铸铭八列五十二字,说明作器原因,还记载当时吴、蔡两国间的关系。铭文证实吴国为姬姓后裔。鉴出于蔡侯之墓,表明吴、蔡关系密切。两国均为姬姓,互通婚姻,说明当时已打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律。器表模印蟠虺纹。此鉴是吴王光(也就是阖闾)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荐鉴”。当时吴王阖闾为了对抗强大的楚国,与饱受楚国欺凌的蔡国和亲,建立同盟关系。这件青铜器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出土时器内各有一小铜瓠。它也是 安徽 博物院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