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四川行:阆中古城等我来...... - 海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南津关古镇

南津关古镇于2010年整体拆除,由 阆中 华城置业进行改造,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70多亩,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70多亩。项目于2011年开始施工重建,2012年竣工并投入运营。项目将建成后,将全面还原原有戏楼、会仙桥、水码头、镰峰楼等景观,并延续古城商业街风格。同时打造沿江光亮工程,并重新修筑 临江 亲水平台,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重要景点。项目建成后将与"春节文化公园"、"熊猫乐园"、" 锦屏 山入口广场"一起打造成"环 锦屏 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建筑风格为与古城相协调的 川北 民居,南津关古街依山而建,街道以石阶层层而上,两旁建筑多系明清风格 川北 民居,古、雅、幽、深,形成与古城交相辉映的靓丽景观。


南津关古渡口
回到客栈,洗澡吃饭,从中天楼左路,经光华楼,到渡口,乘船3元到南津关古镇,晚上八点看演出。
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红军正式打响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的亲自带领下,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寻找渡 江口 岸。最终选择了 苍溪 城南4公里处的塔山湾和城北25公里处的鸳 溪口 、 阆中 城北8公里的涧 溪口 作为强渡嘉陵江的主要渡口。同时, 阆中 境内的 沙溪 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南部境内的红岩子等都是强渡嘉陵江的渡口

遥望南津关古镇
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 阆中 古城南边,背倚风景秀丽的 锦屏 山山麓,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 阆中 古城隔江相望,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水路横贯南北、上通 广元 、南下 重庆 ,可通 上海 ,是连接古城和 江南 的一条必经之道。南津关古镇还与著名的华光楼隔江而望。风光优美。南津关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曾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九军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长征。这种浮桥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


江边风光

处于“金城环抱”中的 阆中 古城,现址乃唐宋时格局,正与风水理论在此时期臻于成熟和体系化(其中包括袁天纲和李淳风的贡献)相合拍。而汉时城址,按旧志载,则在 西北 方,盖以江岸为江水所啮,至有东移南迁,至唐宋卜抉现址,始为稳定。以水文地理 河曲 演变理论分析,自唐宋以来的古城选址,其科学性显而易见。为近水而利交通省沟防,也为取得城市最佳对景即以 锦屏 山为案山,该城市在凸岸即北岸滨水而偏西,故代有筑坝、柜、等以御洪、杀水势而息江患之举,见载旧志。同时,旧时城墙,也统筹考虑了防洪之用,故虽遇百年未有之大水,也仅淹及瓮城。但解放后轻率拆除旧城,仅I981年大水即淹及城内数十条街巷,最大淹深5.18米,损失人民币6000余万元。对比之下,古人智慧与经验不可轻视,引为今之借鉴,是无庸置疑的。
至于 阆中 水的景观及其审美,与风水诸说甚为契合自不必言,古代文人赞颂之辞也不胜枚举,略如杜甫《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去来飞。 阆中 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陆游《寄邓公寿》诗“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闻到南池梅最早,要君携手试同寻”。俞汝砺《 锦屏 山暮景》诗“暝漠轻烟罩郡城,渔舟灯火倒观星。寒山远水江村暮,自在妆成水墨屏”,等等。城南水之美也为 阆中 百姓钟爱,逢端午龙舟竞渡在此,沿为民俗直至今日;夏日纳凉消暑更兼观风赏景,这里也成大好去处。

近黄昏,江边游船,远山,黛色如墨。

犀牛码头

阆中 西城门澄清门在嘉陵江畔犀牛码头后面,于2013年9月初复建完城。其中还复建了一段总长度70米,城墙高8.4米的城墙,西门城楼将恢复明代的名称——澄清楼。
阆中 修筑城墙的时间可溯源到汉代以前。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建安六年,刘璋所筑,三国时张飞为守,复修城。”宋代以前, 阆中 城四周的城墙为土墙,到了明代改为石墙。到了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城墙被拆。
《 阆中 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户腾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达 九里 ,东南 西北 四道城门分别是富春门、 锦屏 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月城。明成化年间,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年间,知府张翼重修。据记载,这时的城壕深达到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明清以后, 阆中 古城逐渐形成内外城相依相存的格局。

近黄昏,江边一游船
澄清门的嘉陵江畔,风景如画

离开张飞庙,一直往下走。过 阆中 中学。两边的银杏树开始泛黄了,往澄清门。

犀牛码头
据县志记载:古城西门外,有铁铸犀牛,石造犀牛各一尊,铁犀牛是乾隆34年(1769)知府宋思仁铸置,石犀牛则为 川北 道黎学锦修治江岸防洪工程后所置造,“犀牛望月”是古城十景之一。而今只存石犀牛,保宁府志记载: 阆中 城西水患不断,1820年 川北 道黎学锦商同保宁知府 阆中 知县自捐俸银,并向全县富豪劣绅募捐,增筑西门河堤,且筑鱼翅分流,又将旧堤砌成石匮,在石匮之上兴建楼阁,形成石匮 凌云 胜景,并置以石犀镇水,石犀牛先置于堤外,后移堤上。
两个多世纪以来,石犀以防洪墙垛为家,面向嘉陵江龙王滩,侧望身后的阆苑古城,两眼圆睁,嘴巴微闭,犹如一位忠诚的古城卫士,守护着古城安宁,然而石犀的命运也多遭磨难。其嘴巴、鼻子、耳朵和腿部均遭敲击,伤痕累累,但还是幸存下来。上世纪80年代,石犀惜别了自己曾经魂牵梦萦两个多世纪的西门壕边,来到了东风大道东风中学的路口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张飞青铜像取代了石犀的位置,石犀从此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悄悄地静卧于建设局的水池假山间,留下几多遗怨。“犀牛望月”的景观成为水中花,镜中月。2005年, 阆中 市修建起了规模初具的嘉艺广场,并选择最佳的位置,按照原样重 新安 放犀牛,犀牛美景重现。还把此处命名为犀牛码头,成为游船上下游客的地方。
在1956年, 阆中 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水绕犀牛而回荡不入堤坝,随即悄然退去,然而在1981年,由于石犀牛被搬家,遂致洪水泛滥,淹没半城,要信风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