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骑楼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数十年返来离开其间数回,从不知它的与众不同和独具风格;如今的梧州骑楼,却早已名扬了四海!


初识梧州,应该是在刚上小学不久的时候。那不仅是人生第一次出远门,也是随父亲第一次回到原籍。

稚嫩的世界里,印象最深的就只能是动感十足的火车和轮船,以及有些神秘的江水和与江水联系紧密的航运码头。


至于那些横七竖八屹立的骑楼,于当时幼小的认知里,还真没特别的关注过。倒是那些开在骑楼下卖糖果的店铺,和卖冰棍、冰激淋的冰室却很是印象深刻。

倒还记得有时去替父亲买烟时,总要走过就近的骑楼,常常都会看到一些穿了黑绸衫的阿婆,在骑楼下铺上凉席纳凉;也有一些人家直接把骑楼的人行通道占用,当了夜间睡觉的铺。


几十年一过,梧州的骑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名扬了四海?并且还名气十足的叫了“骑楼城”。

梧州最著名的城市名片:“纸包鸡”、“冰泉豆浆”,反倒名落了孙山。那些斑驳的墙壁,年久失修的窗台楼阁,长满青苔枝蔓的老建筑,竟然在旅游观光的兴起,怀旧潮流的趋势下迎来了辉煌。

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骑楼建筑开始在梧州兴起。也就有了后来的“小香港”之称

1924年底,梧州发生特大火灾。当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将梧州的千年古城墙和城门全部拆除,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街市规格参照广州。梧州的河东区逐渐而成为骑楼城。


骑楼最早起源印度、由英人率先建造并称之为“廊房”的“外廊式建筑”,在气候炎热、空气潮湿的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较为集中。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匀出的空间成为人行通道,远远看去有如“骑”在人行道上的楼,故名“骑楼”。

梧州为西江、浔江、桂江三江汇流之处,其中广西的784条河流的80%河水,流经此地而过,由此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也因此而造就了梧州骑楼,最具代表性的“水门”与“铁环”。

沿街骑楼二层均设有水门,以备洪水成灾时便于居家出入所用。在水门放下竹梯,便可上下梯搭艇,也可在水门处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生活用品。

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为洪水泛滥时泊船系艇所用。



儿时就已认知的梧州骑楼,一直未得在心在意,自有认知时的年少头脑单一之故,也有出生地就在同仁街附近的见惯之因。

昆明同仁街的骑楼,虽然仅长293米,但它与梧州的骑楼同属同款同形,也就成了久见而可忽略的风景。

何况自己曾经呆过的托儿所,正好就在同仁街的骑楼下,到今天都还记得那门窗横槛隔挡下的托儿室。并且打小生长居住的书林街,也紧紧挨着同仁街。

那时常常会越过横隔的金碧路,走到同仁街去找寻同学小伙伴,每个星期也会到同仁街的澡堂子泡澡……。


1872年,滇中富商王炽于昆明主持“同庆丰”商号,并设“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同仁街自此开建,取“同行仁德者、一视同仁”之意为其命名。

其后同仁街便汇集了旅滇的粤、闽、湖、桂、赣众省商人。一楼回廊林立的商铺,售卖起琳琅满目的港货、洋货。


历史的地理建筑痕迹,虽会受地域大小的限制而籍籍无名,但在网络时代的扫描下都将被人一览无遗!


围观欣赏美景
民国初年,桂系军阀统治了广州差不多十年,掠夺了大量财富回桂,直到1921年广州建市,广州才大规模城建。骑楼街,梧州,海口,汕头,江门,台山,中山 佛山都很有规模,而且连片成城。

墙裂咫尺获冻!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