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 | 三摩妙地,京畿伽蓝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撰文、摄影/张祺林

温馨提示 正文约1.7万字,仔细阅读需45分钟左右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初夏的阳光炽烈明丽,


绿树掩映中的古寺幽邃静谧,


一座座千年巨构矗立在正定古城的闹市中,


神秘而令人向往,来过便念念不忘。



三摩妙地,京畿伽蓝,


这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宋代名刹。


扶轮转藏,菩萨低眉,


这是一个登峰造极的美学佳作。


她从千年前走过,我从千年后走来,


春秋浩荡,急景流年,游目骋怀,不似人间。



隆兴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大佛寺”,是正定古城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中的翘楚,


康熙曾赞曰“天下无双觉海”,被梁思成誉为“京外第一名刹”,


集顶级木构、造像、悬塑、壁画、石刻、碑碣于一身,


以“六绝”闻名于世,


堪称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国保碑隋开皇六年(586),


正值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前夕,


他重兴佛法,广建伽蓝,


隆兴寺便是其中之一,原名“龙藏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李显为标榜“大唐中兴”,


敕天下诸州各置大唐中兴寺、观,


神龙三年(707)又下诏


“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


因此龙藏寺奉敕改额为龙兴寺。



北宋开宝二年(969),


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采用中轴线布局大举扩建,


此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扩建和重修,


但都保持了北宋时期的总体布局。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


形成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


四十九年(1710)康熙赐额“敕建隆兴寺”,


取意“隆兴焕炳”,


“隆兴寺”一名自此沿用至今。



隆兴寺平面图隆兴寺坐北朝南,共有四进院落,


是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


主要建筑沿南北纵深轴线布置,


其中摩尼殿、转轮藏殿、慈氏阁、天王殿为宋代遗构,


建筑群落前殿后阁,规模宏大,错落有序,


或庄严肃穆,或飘逸灵动,


犹如一首交响乐曲,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行云流水,余音绕梁,


令人流连忘返,前人之述备矣。



隆兴寺旧影|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1]《隆兴寺志》,乾隆十三年(1735)


[2]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M].中国营造学社,1933


[3]秦岭云.中国壁画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4]祁英涛、李士莲、聂连顺.摩尼殿壁画揭取、修复的技术操作[J].古建园林技术,1984(1)


[5]刘敦桢.刘敦桢文集(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6]中国文物研究所.祁英涛古建论文集[M].华夏出版社,1992


[7]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M].文物出版社,1997


[8]梁思成、林洙编.中国古建筑图典(第一卷)[M].北京出版社,1999


[9]张秀生.正定隆兴寺[M].文物出版社,2000


[10]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刘友恒、郭玲娣、樊瑞平.隆兴寺摩尼殿壁画初探(上)[J].文物春秋,2009(5)


[12]刘友恒、郭玲娣、樊瑞平.隆兴寺摩尼殿壁画初探(下)[J].文物春秋,2010(1)


[1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4]陈饶.以河北正定隆兴寺为例谈佛堂建筑设计特点[J].山西建筑,2011(10)


[15]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正定隆兴寺壁画[M].文物出版社,2013


[16]剧冬甲.正定隆兴寺建筑及装饰特色[D].河北科技大学,2015




挣点盘缠,继续上路


乐和视界用影像记录万物,用脚步丈量人生


三世中丞石牌坊坊眼红墙之外,熙熙攘攘,


世间众人忙碌依旧。红墙之内,晴空楼倚,


宋代伽蓝淡雅如斯。


似是一墙之隔,


实为从凡心到禅心、


从入世到出世的一念之差。



千年以来,


无论时代变迁,无论风雨阴晴,


唯有那一抹柔美的飞檐翼角,


将成为岁月之中的永恒印记。



隆兴一别,足往神留,遗情想像,永隽我心。



The End

三世中丞石牌坊



三世中丞石牌坊,又名许家牌坊,


原位于阳和楼南侧,


是原正定府知府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许瓒、许金、许守谦三人所立的功德坊,


为明代遗存,四柱三间,通体雕有官宦、童子、佛像、祥云、行龙、瑞鹤、麒麟、缠枝牡丹等纹饰。牌坊四根石柱两侧设夹杆抱鼓石,


最下层为须弥座,


中层雕石鼓,上层雕有八只石狮,


相背而立,神态各异,明间额枋处浮雕“衣锦还乡”图,


坊眼金字楷书“三世中丞”。



三世中丞石牌坊三世中丞石牌坊夹杆抱鼓石

开业寺造像须弥座开业寺造像须弥座无首造像无首造像
双层仰莲座上承第三级幢身、宝盖,每面雕人物群像。


第四级幢身四面龛内雕坐佛,


四面浮雕立佛,宝盖每面雕有壸门。


第五级幢身每面雕有壸门,内雕佛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第六级幢身八只蹲狮上承八面柱,


没四面分别雕有坐像、立像,宝盖上承幢顶。
无名经幢幢身、幢顶开业寺造像



龙腾苑内有57尊石造像,


三尊汉白玉立像为元氏开元寺(开业寺)遗物,


主尊为北朝释迦牟尼佛,


两侧为明代比丘,


须弥座雕刻精美,内容丰富,


饰有石狮、神王、供养人等图案。


地面上的54尊明代坐像皆残损无首,


据铭文可知多由地方信士出资捐造,


原供奉于大觉六师殿。



开业寺造像开业寺造像

无名经幢



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对面有一座无名经幢,


有说法称是白佛寺或临济寺遗物,


通高六米,平面呈八角形。


经幢底部基座每面浮雕伎乐,


第一级幢身每面开龛,龛中雕佛像,


宝盖各角浮雕兽首衔环,环间悬有璎珞。


第二级幢身四面雕有门窗,


另四面雕有“妇人启门”图,


这种墓葬中常见的雕塑题材出现在经幢上并不多见。



无名经幢无名经幢无名经幢幢身

宝盖上承第二级幢身,但只有一层仰莲,


刻有“大金国河北西路真定都僧录改授广惠大师舍利经幢铭”,


幢身顶覆宝盖,每面龛内均雕有两尊坐像。


最顶端为第三级幢身,


每面龛内均雕有一尊菩萨立像,幢顶已失。



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幢身、幢顶

广惠大师舍利经幢



龙腾苑内有两座经幢,


东侧为广惠大师舍利经幢,


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


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


曾于金初任隆兴寺主持和河北西路正定府都僧录,


金大定三年(1163)圆寂。



经幢通高五米,平面呈八角形,


最底部为三层须弥座,下有覆莲,


一层束腰每面各雕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于浮云之上,


二层束腰四面雕狮子,狮首外探,两足前伸,


三层束腰每面雕有力士,威风凛凛,飘带环绕。


须弥座上承双层仰莲,莲座上为第一级幢身,


刻有“镇阳龙兴寺河北西路都僧录改授广惠大师经幢铭并序”


和“尊胜陀罗尼经”,


幢身顶覆宝盖,各角浮雕兽首衔环,


环间以璎珞相连,璎珞上雕有一尊坐佛。



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广惠大师舍利经幢须弥座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