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场大捷,缅怀第三十军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总第206文

巫宝走天涯  第169文

巫宝讲故事

巫宝在学习

巫宝和伙伴

文|  Viki,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冰巫宝走天涯(订阅号ID:bbwbzty)

我爱天空中那颗闪耀的恒星
它的名字,叫做黑夜
我和黑夜有个契约
当黑夜褪去幽暗
炽热白昼会将心脏点燃
于是我循着深邃的光
妄图寻遍天下灵药让封印消亡
我脚步烈烈,从不停歇但绝之又绝,望穿荒芜旷野跨越亿万宇宙奔赴而来的星光啊璀璨的火焰是绽放还是覆灭我听不见,谁在悲伤,谁在喜悦你看,我和世界

  楔  子   

大家都知道,长征时过四川地界的是红四方面军。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扩编,构成了红第三十军。

军长是余天云,政委是李先念,副军长是程世才,参谋长是文建武,政治部主任是李天焕。

当时,红四方面军攻占了宝兴县后,力争在三天内拿下芦山县,为攻打成都平原赢得时间。


跟红军一样,走不容易的路

今天天气可真好,我悠哉悠哉地溜达在路上。

看山,看风景,看蓝天,看云朵。

以及,看雪山

还看到了村民结婚办流水席,非常热闹。

各种各样的路景,地貌,山体,目不暇接,一路的景色都很好看。

直到,我来到这样的稀泥巴路段。

我纠结,是继续呢,还是倒回去呢?当年红军是不是也遇到这样进退两难的问题?

这是个垭口,来往无人烟,没有当地人可以询问。

正想着,有个穿高跟鞋的大姐,拎着裤脚,踩着稀泥,边走边跟我打招呼。

我以为是当地人,原来是一家三口出来玩,也去往我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这种烂泥路有多远,但要到的目的地只剩下最后几公里,所以她往前面走走看,这泥巴路要持续多远。

她是真厉害啊,穿着高跟鞋走得飞快,追都追不上她。

追不上她,我又不想弄脏小白鞋,索性不走了,倒回来。

于是我决定换条路走。红军当年肯定也是换着路走的嘛。

总之,经过来回几次的兜兜转转,我终于到了芦山县的龙门乡。

龙门乡这里有一条峡谷,叫青龙峡。

青龙峡是芦山金鸡峡的入口,峡内山青水秀,是著名的鱼溪河大坝和马牛山茶叶基地。

这条峡也是临邛古道的一部分,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就得从这里过。蜀汉姜维也屯兵于峡东岸的镇西山。

看出了吧,这个地理位置自古就很重要,在峡口半山腰的地方是临邛古道之重要关隘——青龙关。

青龙峡所在地叫青龙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战,当然,正义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叫做“青龙场大捷”。

所以,虽然青龙峡景色很美,但我并不是去看峡谷,而是要去看红色精神。

无处不在的电线,啥美感都被破坏了。

时间于我是足够的,沿途看看风景,顶着烈日,拍照灿烂的美照,然后来到工农红军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

芦山是川西的重要门户。

当年红军要向川西平原扩展,国民党要固守川西,芦山便是两军必争之地。

“剿总”司令刘湘怕“天芦一失,成都难保”,于是命令川军第二十一军杨国桢教导师章安平第一旅、梁国华第二旅、张竭诚独立第一旅、石照益独立第二旅驰援芦山。

1935年11月2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向双河场发起猛攻。

红军攻占双河场后,向任家坝推进,但遭到布防在任家坝、七里山一带章安平旅的阻击,双方伤亡较大。

于是红军改了策略,从侧背进行抄袭,向七里山东端的敌方阵地发起进攻,守敌猝不及防,溃败逃窜。

红军乘势占领两个高地,继续向芦山县城方向攻击。

红军攻到县城东门附近,与据守在此的梁国华旅展开攻守战。

敌军固守在工事里不出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于是,红军改攻县城东北的青龙场。

很快,红军便攻下了青龙场,隔龙门河与独立第二旅石照益旅对峙。

两天后,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向钟宝山、五家口进攻,截击尾随石照益旅的周重生旅于五家口以东,歼敌军一个连,击溃石旅一个团,截断防守青龙场石照益旅的退路。

又是两天后的深夜,红八十八师从青龙场东面钟宝山包抄石照益旅。

同时,红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渡过龙门河,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一个营从下游王家坝渡过龙门河,形成对石照益旅三面夹击之势。

在红八十八师和红七十三团钳击下,石照益旅丢掉碉堡工事,沿龙门河东岸向芦山城东门方向败退至隆兴甘溪坝、石山寺一带。

经过激战,红军围歼石照益旅,其余敌3个旅及1个独立营被打得四处溃散。

青龙场战斗,红军重创刘湘主力劲旅,全歼石照益旅2个团以上,伤亡、俘虏石照益、周重生两旅5700余人,缴枪千余支、迫击炮10门,子弹、军用品甚多,红军伤亡甚少。

战斗结束后,朱德总司令撰文称赞:“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时红三十军领导机关驻地。

朱德、徐向前也曾在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住过,属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方面军旧址群的一部分。

2007年6月,这里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棵1200年的桢楠,三十军军部驻扎在这里的时候,徐向前等领导的马都拴在这株桢楠树下,李先念的马病死后也葬于此树下。

后来,有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道闪电将桢楠打成了马头龙尾的形状,马头向北,龙尾向南。于是这株见证了红军长征在芦山的“红军树”,被当地人称作“龙马树”。

在旧址的院子及屋内墙上设置了一些展板、历史故事和红军道具,集中展现了红军在芦山的历史文化。

芦山县这一带房屋的门槛可真够高的,到大腿。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