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墙体又起何作用?是哪个时代的长城?
2023年11月5日,冒着绵绵的秋雨,我打算实地察看这段长城,细碎的雨丝连同植被上的水很快把冲锋衣浸湿透了,无奈只好下撤,另择时间再来。
向山梁南侧太后村的老乡打听,多没有实地上山看过这段长城。一位村民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东楼堆子,说是在山梁南侧,路东的某座山头上——具体是哪一座,他也只是听老辈人说起,并没有登上那座山,说不上来具体的位置。
如果是这样,倒是为熊儿寨归属熊儿营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熊儿寨遇到敌情的时候,需要一路向熊儿营传递信号,沿途应当设置有多座烽火台。山梁南侧的楼堆子,或许是腹里接火墩的其中之一。
熊儿寨与熊儿营之间的这道东西向的山梁,向东恰好接桃棚村的5座“北齐烽火台”所在的山梁。难道,九里山山梁上的古长城,与桃棚村的长城,属于同一个体系?

我们推测桃棚村5座烽火台及其山险墙构筑的防线,属于明早期没有修建连续边墙时的防线(参阅《看山看水||平谷桃棚1号“北齐”烽火台,可以确认是明代烽火台》、《辨误||平谷桃棚的“北齐长城”,很可能也是明长城》)。除之前已经提到的证据外,还有一个证据:
根据《明实录》之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北平都司在北京周边设置二百关口,其中有鱼子山。如今鱼子山城堡并不在主线长城上,无关可守,反倒恰好在我们推测的明早期防线上!
《日下旧闻考》记载自彰作关向西峨嵋山-香河县一线,有一道长城难道这个说法真的存在?
“蓟州自山海关而西至居庸之灰岭隘口共一百二十处相去约二千一百里又自州以西有边墙三重由州北里谷等关西达密云之甎朶子关为第一重自州东北丰台谷寨西达密云之墙子岭南谷寨为第二重自州东彰作里关西达密云峩眉山岭砦及香河县为第三重而密云之桃儿冲寨与甎朶子相接边墙至此始合为一”。
这道长城是否向西延伸至胡家营一带,以熊儿寨石河南侧的这道山梁为屏障,在胡家营(洳河与熊儿寨石河河谷)又设置一处内关?
如果真的存在这个可能,熊儿营与熊儿寨之间的九里山的这道长城,也应是明长城的一道防线。
看来,需要尽快找到这道长城及墩台,实地察看后根据其墙体特征进一步做出判断,最好再继续向西探索,探明这道防线是否仍在向西延伸。
平谷一带,《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多座关口与现在的主线长城无法对应。包括:将军关与黄松峪之间的嵑山寨,黄松峪与鱼子山之间的文家庄(不知是否北寨?),鱼子山与熊儿寨之间的萧家岭(九里山南的村子名太后村,据传与辽朝萧太后有关,其西北侧的兴隆寺有八思达文字的御碑,不知这萧家岭,会不会因为萧字,而与这太后村后的九里山有关?),熊儿寨与墙子岭关之间的沙岭儿、灰峪口、灰岭儿、猪圈头、山觜头、木杨峪、灰塘峪计7座关口,如今在长城主线上仅有北水峪、南水峪、堡子里、南峪寨(安营寨)4座。恰好在这一带,内线还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梨寨支墙及密云1号、2号敌台。这些消失的关口,以及梨寨段支墙,是否可能存在着潜在的联系,表明其同属于明早期的长城防御体系?只是因为明早期没有修建连续墙体,这些消失的关口,其实都各守一处关口,这些关口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后人不知,以至消亡,或者仍然深藏在山中,未被发现?

也许,有质疑,就是发现的前奏。希望有一天,如同在怀柔找出大量遗失的关隘及长城墙体一样,这些遗失于历史的迷尘之中的关口,还能被重新发掘出来。
2023-11-5,次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