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说走就走的马鞍山周末自驾游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自驾游|摩旅
没错接下来看到的美食早点都是第二天我们起个大早,赶着早餐饭店来鲍义兴他们家打卡的,为了吃一口热腾腾的著名早点,也是没有辜负自己。

鸡汤干丝一定要趁热先喝一口汤,据说这才是运漕早茶的精髓之处,恰好我们点的几份早点这是一地个端上来的,香浓的鸡汤咸鲜的底口,又伴随着干香菇泡发之后的香味。碗底的豆皮丝卤的也很是入味,与 扬州 早茶中的烫干丝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运漕古镇走一走,其实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被很多网友安利的鲍义兴餐厅,但是也没人告诉我哦他们家只供应早点啊,所以当天中午找到他们家只能吃了“闭门羹”,问了旁边的邻居阿姨,她告诉我们一般上午11点左右就打烊了,所以抱着遗憾我们不得不第二天起个大早,又重新返回运漕古镇,到他们家打卡。

早先,运漕早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跟传统的南北方基本没什么差别,诸如包子、馒头、油条、糍粑等。但随着历史上南来北往的船家、商家抵达和中转运漕,各地早点不同风味也随之传入。特别是 芜湖 的餐饮业的繁荣,运漕早点便与之俱进,品类日渐丰富。

查阅资料得知,在古代运漕这样一个沿河小镇,它的兴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它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在那个运输主要依靠于河运的时代,运漕傍依于裕溪河,处于 芜湖 至 合肥 的中间,东来西往的船只早晨从起点出发,傍晚正好到达运漕,中途暂息一夜 ,第二天继续行程到目的地。

由于明代”盐引岸”的设立,运漕成了方圆之地数百万百姓食盐的供应地,盐商因此聚集于运漕。裕溪河畔当时良田万顷,土壤肥沃,是天然的粮仓。当 芜湖 在清代成为 江南 粮仓的时候,和 芜湖 仅一江之隔的运漕自然成为 芜湖 米市的粮食集散地,粮商因此云集于运漕。随着盐商、梁商的交易往来,运漕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北的"小 芜湖 ”。

民居的主人在自家小院儿里种着些许花花草草,还有一些蔬菜,大概这就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般的生活吧。

从古民居往西边走,就是一处挺大的花园,还有一座荷花塘,我们本来是想先去看看附近的李鸿章当铺,也是运漕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但是时间不对,他们只有周23567对外开放,我们来的时候是周一,无奈错过了解运漕古镇历史的机会。

走在老街,从眼前古朴的建筑中,感受到时光停留的痕迹,明、清时期的古老街面,木制砖瓦屋,前铺后坊的老房子交错排列在两旁,静卧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昌盛的经历。

从小北门进入大概一两百米,就是两座相对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向氏、黄氏民居,本以为是类似于“博物馆”一样被保护起来对外参观的,走进了才知道这里至今还住着当地的村民,所以百年的老民居也保留了人间烟火气。

沿途还看见一家运漕三老奶土特产店,来之前在网上查询攻略曾经有很多人推荐过,大部分是一些山货,看起来也都还蛮不错的。

运漕古镇的大部分商业店铺都集中在沿河的一条街或者老街之上,这里还保留了上世纪末传统的剃头匠理发店。两边的房屋看得出都有些年龄了,青石板路被磨的锃亮,只不过午后的小镇,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有的只是依偎在自家门口,慵懒的晒着太阳,不时间还有几只小狗发出酣睡的声音。

中午十分大概转了半个小时,其实古镇本来也不大,我们准备去觅食,老街上商业其实真不多,一路走来最吸引我的无疑是这满满一车的腊肉(也可能是风干肉),看得出这是一家餐馆自家做的,为的就是冬天的储备吧,瞬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香飘飘的腊肉火锅的场景,想到这里也不禁加快脚步,我的午餐也在等我了。

走了大概十分钟穿过老镇,我们就来到了裕溪河边的运漕码头渡口。裕溪河,古称濡须水,巢湖最早的 通江 河道,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虽说没有历史资料上记载的昔日的渡口繁忙,但滔滔不绝的河水,靠岸摇曳的船舶,这都是运漕一直以来的样子吧。

秋天的阳光没有夏天那么强烈,微风轻抚也没有冬天那么凛冽。晒着温暖的正午阳光,似乎不管做什么都是惬意的。阿婆仔细的择着手里的菜,我想不一会儿应该就是一道自家独有的美味了吧。

我们抵达的时候恰逢中午,镇子里有一所小学刚好放学,原本安静的村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穿梭在小巷接自家孩子放学的电动车,还有叫沿街叫卖小吃的摊贩。但是不过十几分钟,似乎一切又 都安 静了下来,我想孩子们应该是都到家了吧,一阵阵炊烟升起,那是幸福的午餐时刻。

Day2 运漕古镇

运漕古镇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千年重要古镇,始建于东晋时期,当时名曰“蓼花洲”。依水而建的运漕古镇,如今的名声或许没有几百年前那么大了,但是她不争不抢,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沿河古镇,记录着她过去的沧桑,向每一位到访的游客诉说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古镇现在的地方就有一条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经过长时间流砂淤积堆集,逐渐形成了形成为镇子,也就是所谓的“蓼花洲”。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