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遇见南朝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温馨提示 全文约13800字,
图片共213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注:浅色斜体为整理自网络资料江南初夏,重游金陵,秦淮河畔,玄武湖滨,多少成王败寇,多少兴衰荣辱,多少生离死别,多少宦海浮沉,
南京的历史飘摇又沉重,乌衣巷口、王谢堂前依旧春去秋来,燕语莺啼。相传楚威王观此地有紫气,埋金镇之,以压王气,金陵之名由此而来。加上山川形胜、长江天堑、丘陵环抱,南京完美符合了传统风水中对都城选址的要求,正所谓:“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南京城的防御体系,明城墙玄武湖-富贵山段
东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西晋太康三年改建业为建邺,永嘉元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都建邺,西晋建兴元年改建邺为建康,沿用至南朝末年不变。
▲孙权墓
钟
山南麓,孝陵左右,草生官阙,波上瀛州,历代神道遍布在山林竹径之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独特气质,洪武元年,朱元璋于此称帝,北上豪夺天下,大明于此龙兴。
▲陵园路,网红梧桐大道
▲明孝陵方城、明楼,朱重八长眠之地
▲明孝陵神道,网红石象路
▲仇成墓石像生
由今日上溯约一千五百年,便抵达了一段剑与火、诗与酒并存的时代,从孙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这里兴起又衰落,繁华与衰败如走马灯般轮番上演。自晋室衣冠南渡之后,江南经济初步开发的同时,汉文化圈的范围随之向南拓展,中原士民在历经战乱与流亡之后,彼时的疆域边陲找到了一片精神的乐土,他们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精神活跃而不拘小节,玄学盛行,清谈成风,竹林七贤的形象俨然上升到了后世文人心中如“桃花源”般具有象征意义的高度。
▲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砖画(左局部),刘伶姓名砖,藏于六朝博物馆
▲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砖画(中局部),藏于六朝博物馆
▲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砖画(右局部),藏于六朝博物馆
六期画像砖在汉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晋开始,出现了两块或多块拼镶而成的画像砖组合。南朝大墓中占据整面墓墙的大型拼镶砖画,题材丰富,技法熟练,人物生动传神,线条遒劲流利,开辟了以纯粹的线条构图并塑造画面形象的新风尚,把这一时期的画像砖艺术推向了顶峰。而佛教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受玄学影响形成的般若学影响深远,三论宗直接以此为立宗之旨,并影响到天台、华严诸宗,一时间僧尼云集,梵刹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蔚然大观。
▲佛造像,南朝梁大通元年,德基广场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六朝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它承接大一统的两汉王朝,使得中原文化在新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条件下得以充分延续和发展,为隋唐两代盛世的繁荣奠定基础。在这文雅而又放达的社会风气之下,文化繁荣,百花齐放,权力的更迭,南北的交融,碰撞出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美与哲学。在这一特定时空之下应运而生的六朝艺术,突破了汉代几百年来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流露出自由奔放、鲜活生动、富有情趣的特点。
▲ 贵族男子出行图画像砖,南朝,雨花台区华为工地南朝砖室墓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 贵族男子出行图画像砖,南朝,雨花台区华为工地南朝砖室墓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 贵族女子出行图画像砖,南朝,雨花台区华为工地南朝砖室墓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皆成书于此时;虽无像北朝般恢宏大气的石窟走廊,但散布于南京、丹阳田间乡下的南朝陵墓石刻,
亦是中国雕刻艺术史上的珍贵瑰宝。已故著名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宗白华先生曾说:“六朝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南京南朝失考墓石麒麟,藏于六朝博物馆
▲南京南朝失考墓石柱,藏于六朝博物馆
而在这座历史上的六朝古都中,时至今日已很难察觉到任何一丝魏晋风度,仅有的六朝建康都城遗址也被闹市区的楼厦深深掩盖于地下。对于地利上扼守长江天堑,又是鱼米之乡、金粉之地的兵家必争之地来说,朝代更迭与刀光剑影时有发生,而战乱带来的历史变迁亦是常态,早在唐代,诗仙李白在登临凤凰台时就已发出“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
纵观历史,只有兼具军事实力与政治智慧的人杰才能于此长久统治,而六朝统治者们一时的偏安最终带来国破家亡的悲剧,南朝末代的陈后主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作词,《玉树后庭花》更是被当做亡国的靡靡之音。当繁华落尽,物是人非,金陵的意象自此便徒增几分悲情,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怀古伤今,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樊川居士夜泊秦淮,以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韦庄春到江南,面对江雨霏霏,六朝如梦,建康宫踪迹难寻,不禁感慨“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王安石变法失败,心中愤慨难收,正值故国晚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呼之欲出。靖康难后,建炎南渡,此时南宋文人刚刚从亡国危难后的劫后余生中稍有喘息,凭栏怀古,物是人非,陈后主的覆辙宛在昨日,自己已然从旁观者成为亲历者,此情此景,正如“词俊”朱敦儒所云:“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请悲风垂泪,过扬州。”
▲夜泊秦淮
笔者此番到访南京乃是计划外的行程,在未做任何行前攻略与对近现代民国时期的古迹无感的情况下,以寻访南朝古迹为主题最佳不过,从六朝博物馆、建康都城遗址、栖霞山千佛崖石窟到南京南朝陵墓石刻(7/17),从早到晚公共交通,一天时间完全足够。只有于实地目睹实物,才能更好的理解那个战乱纷飞而又纸醉金迷的时代,更直观的感受六朝独具的美学与艺术成就。
1 六朝博物馆撷珍六朝博物馆是南京最大的专题断代史博物馆,其核心主题是展示六朝文物、历史文化与城市风采,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领衔设计,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使得馆内视觉通透,移步换景,将贝聿铭“让光线来设计”的理念彰显的淋漓尽致。
▲六朝博物馆内景
▲六朝博物馆内景
可以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艺术品,漫步其中如置身于江南园林,无论是青瓷还是墓志,都值得一一驻足,
笔者现将所拍摄的部分馆藏文物陈列于此:
▲石门、墓室后壁
▲石门,早期人字拱
▲墓室后壁
2012年出土于南京栖霞区灵山大浦塘村南朝墓,根据墓志残存的志文推测,墓主可能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宗室贵族。石门柱正面阴刻神兽及花草纹,内侧面阴刻花草纹及武士像:门扇正面亦阴刻高约1米的武士像。纹饰线条飘逸洒脱,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迄今发掘的六朝墓葬中唯一保存有纹饰的石门,且纹饰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六朝绘画、雕塑艺术的认识,是研究六朝美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2006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区陈塘南朝砖石墓。墓室后壁形制特殊,上部两侧向外凸出,形似龛状,中部用画像砖及花纹砖砌成三座凸出的、呈品字形排列的塔形结构。这种形制的墓壁在河南邓县画像砖墓、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中均有发现,可能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

▲侍从纹砖,南朝,南京油坊桥砂石厂出土

▲龙纹砖,东晋,南京雨花台区景明佳园出土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三国吴,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吴墓出土,禁出195
青瓷质,圆弧形盖,盖钮作回首鸟形。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瓷胎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是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该器于1983年出土,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

▲谢?墓志,东晋太宁元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谢?墓出土
六朝人俑沉静恬美、
悠然自得的微笑流露着万种风情,
充分展现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仿佛余音绕梁,经久不息,
彰显出人物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神韵。
▲青瓷伎乐俑,三国吴,2005年南京江宁上坊出土
▲陶男、女俑,南朝。南京中央门外新宁砖瓦厂出土
六朝的人物塑像造型丰富、比例适度,突破了追求“形似”的基本艺术要求,更追求“神似”。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刻画,着力于揭示人格精神的内在美,从冠发服饰到面容神态都极富个性。
心灵手巧的六期工匠将雕塑、绘画、陶艺三种艺术技巧融为一体,以简洁明快的轮廓线条,勾勒出朴素无华的人物神韵。一尊尊体型匀称、眉目传神的人物俑,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向我们传达六朝人的熠熠神采。男子多面容端正清秀,神情安详持重;女子则削肩细腰,长裙及地,笑容恬静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