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金灯寺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本帖最后由 流动风2020 于 2024-10-5 12:06 编辑

       金灯寺处于晋、豫两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玉峡关境内,在著名的花壶线景观大道的一条支线尽头,悬于林虑山山巅一处海拔1500米、局部东西走向的崖壁上,下面是海拔仅400米的华北平原。
       金灯寺由南北朝北齐的芈禅师创建。芈禅师法名静真,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为师,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云游四方,夜宿虎穴,与虎为伴,牵虎捧钵沿途募化,最后经过幽静壮美的林虑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此地身处高山之巅,周围仙云缭绕,早起修行时,可以收纳第一缕金色的晨光,可以在高处俯瞰众生攘攘的平缓的华北平原,的确是修行的好地方。
       金灯寺原名宝岩寺,相传芈禅师修行时,每夜有两盏金灯由东而来飘入寺内,寺内顿时金光弥漫,遂把寺名改为金灯寺。传说终归是传说,未必是事实,因为金灯寺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才被称为金灯寺。金灯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在金灯寺内,据说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这就是金灯寺的另一奇观。不过,这种奇观我没有实地体验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夜里住寺体验一番,看看是否属实。
       金灯寺虽创建于南北朝,但寺院石窟内大规模造像则是在明朝时期。石窟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7年),大规模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金灯寺东西走向,渐进式布置七进院落,殿堂分院设置。金灯寺原为佛教寺院,但历经千年演变和战火的影响,寺院内已经增加了不少其它宗教内容,成为一处以佛教为主,佛、道共存的宗教场所。在金灯寺的几个殿堂中还保存有泰山神、关公像等或木雕或泥塑的众多道教神像,道教不同于佛教,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受古代鬼神崇拜的影响,道教成为多神教,道教的彼岸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热闹非凡。金灯寺所处位置偏僻,历经1400多年的兴衰,洞窟内有不少造像受损,但仍有洞窟16个,佛龛37个,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雕像高3.1--0.3米,浮雕像高20--15厘米。金灯寺石窟以殿堂石窟最为突出,包括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皆形体逸美,肖像线条流畅圆润,雕造精细,袭唐宋之风,具有明代俊俏娴静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明代,石窟雕刻方面已经接近尾声,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日趋世俗化、民间化。金灯寺石窟做为全国最大的明代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石窟雕刻难得的艺术佳作,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精彩的尾声之作。
       在金灯寺众多石窟中,尤以水陆殿(亦称水罗殿)最为著名。
       水陆殿是金灯寺石窟中体量最大的石窟,它宽10.2米,内深9.2米,内高4.89米,容量约460立方。整个水陆殿是从石壁凿出的池沼形石窟,石窟北侧和东西两侧均为山体石壁,南侧凿有一门两窗,解决了通行和采光问题。洞室内西北角石壁上有泉水渗入洞室,清澈见底,室内泉水不溢不涸,水面始终保持在一个水线位置,不至于漫过洞内走道和洞中间佛像基座。入门处有通往中间大佛基座的架空石板条道路,其它紧靠三面石壁的位置也设有架空石板小道通往中间佛像基座。洞窟中心靠后位置,是一高出水面约60CM的长方形莲台,莲台中央东西向设有扇墙,墙高约3米;扇墙前三座菩萨佛像,释迦牟尼结伽打坐于中间,面容祥和,双目慧光,左文殊、右普贤分居两侧。扇面墙后亦并坐三佛,背面倒座三大士像。洞窟前池有八角形金柱两根,柱身正面雕龙形图案,其它几面雕花卉。左右壁上部各有佛龛9个,内雕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形神兼备。左、右、后三壁下部有90幅浮雕壁画,颇为美观齐整,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佛教人物,讲述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佛教故事,好似一本精美的立体连环画。静心浏览一番,感受一下佛教的博大精深。
       金灯寺地处偏僻,高居于山巅,下有绝壁,常沐日月之光,时有云雾缭绕,山体雄辉如龙,山下千里沃野,风景大气壮美,祥光时现;身处寺内寺外,无限壮美风光铺展在面前,风掠衣襟,大自然和内心的呼应彼此相合,静修身心,岂能不成正果?
       自古以来,去金灯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年随着花壶线景观大道的开通,从河南林州市合涧镇至山西长治市玉峡关镇交通变的便捷起来,去金灯寺也就容易多了。恰逢盛世,相信金灯寺这处人文、风光俱佳的寺院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金灯寺的位置 花壶景观大道
金灯寺外门
金灯寺内
水陆殿
水陆殿
水陆殿

山西、河南境内的太行山,蕴藏着太丰富的旅游资源,很值得探寻。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