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石雕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高高的石碉


(这是多年前为了学习羌族文化,在陈勤帜老同学的引荐下在岷江上游转了一圈,随笔留下的风土人情。当时还没有手机相机,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中,峰峦之上,要冲之厄,村寨之中,矗立着一个个高高的石碉。倘若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上,去游览黄龙九寨沟,顺着黑色的柏油路面,沿途便可欣赏这石文化的杰作了。



    面对这神奇的石碉,人们心里会发问,这是谁人建造?建于何年何月?有何用途?民族史专家说,这是冉駹羌人的杰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上古,河湟陇佑间,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大草原上,散落着无数的牧羊人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中的黄帝部落沿黄河北上河套间;炎帝氏族顺渭河东进关中平原,最后逐鹿中原,跟东夷南蛮融合,繁衍出了今天遍布世界的炎黄子孙。有的西去成了新疆西藏各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南下,来到岷江上游,居“岷山石室中”,置五谷,树稼穑,“死作石棺石椁,立巨石为墓表”。古籍称他们为“蚕丛氏”,史家说这就是世代与黄帝氏族联姻的“蜀山氏”。他们从生到死都跟石头打交道,这才创造出了独特的岷山石文化。

      蚕丛氏中勇于开拓的支系继续南下,进入四川盆地,决江浚河,治理水土,开创了蜀国。故土难离,留驻岷江上游的羌人则建立了冉駹国。他们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二三丈者叫鸡笼,人居其中成为城堡似的羌寨,高数十丈者羌语叫邛笼——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凌云高碉。这石碉就是古羌人山地石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

    冉駹羌国时代,部落群体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就是冉駹内部六夷七羌九氐之间也常常相互掳掠,争斗不止。他们强悍勇武,世代称雄,互不臣服。出于战争的需要,把居住的石室逐渐修成高碉,既可当烽火台、了望哨,又可藏珍宝兵甲。敌人来了,退守其内,坚壁清野,从枪眼式的窗口中用弓箭石矢攻击入侵者。这邛笼和北方的万里长城一样都是防御性的建筑,没有进攻性的功能,完全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建造的。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特色。到了唐朝,吐蕃兴起,在东进吞并诸羌的过程中,岷江上游又兴起第二次兴建邛笼的高潮。高高的石碉就是这样先后建造起来的。  


   老头戍边西藏,在尼洋河谷,也见到过这种石雕。不知他们之间的关系。




      那凌云的高碉,前秉蚕丛石室,兴起于冉駹时期结束于唐时再造,给我们留下了探究石文化的物证。那时代没有现代技术,没有钢筋水泥,古羌人用灵巧的双手,以原始的黄泥、石块作材料,修成了这千古绝唱的高碉。它们下大上小,成四方形或八角多棱形,稳定坚固,炮石不能破,历千年,经风雨剥蚀,地震灾害而不倒。1933年大地震,山体滑坡,岷江壅成高山大湖,蚕丛重镇全城陷落,但几十丈的高碉大都岿然不动,可见古羌人智慧的高超,石砌技术的炉火纯青。这也难怪,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全都用的是鹅卵石砌成了。      

都江堰




    地上有高高的石碉,守护着羌人的家园;地下有石棺石椁,珍藏着羌人的密笈。羌人和石头真是生死不离。想当初,来自大草原的牧羊人,见到如此之多、之奇的石头,大概出于好奇心,初试石头砌屋,果然不赖,就这样开启了和石头难分难解的缘分吧。

     这份情感自然要升华,于是神话传说也离不开石头,《羌戈大战》说,羌人南迁途中遭遇了强悍的“戈基人”,在天神的指点下,羌人用白石击败了对手,才在这里定居下来,建立家园,安居乐业。白石成了羌人的守护神。



       《木姐珠和斗安珠》说,羌人先祖冉比瓦为人类盗火,将火种藏在白石中,从天神那儿盗出来,人间才有了火种,白石又成了光明的使者。……于是石中之圣洁者——白石就成了羌人崇拜的对象,宗教神的总代表。凡是最高最神圣的地方都供奉着代表天神的白石。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只有这岷山之主才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石文化。

     据说史家研究历史,要确证必须等待出土文物。邛笼历千年而不倒,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供人凭眺、鉴赏,它不奇货可居、不故弄玄虚,坦诚相见,毫无私心,这大概是石碉的又一大特色吧!

      傲然屹立的石碉终于见到了黑色的路面,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观光客,“活化石”(今天的羌族)终于走出了岷山,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