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徽州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家乡的山水,已是多年的频繁行涉;异域的风景,自然就接触的过少。

每每一想起黔、桂、川曾有的巡游,就愈发渴望着再次走进另一种类型的人文之地。

敦煌学、藏学、徽学并称华夏三大地域文化显学。

安徽省的“徽”,指的是徽州。徽州文化虽是以徽商和徽派建筑闻名天下,但其它的内容和敦煌学、藏学也同样丰富。

因对徽派建筑风格的喜爱,故而生了欲游皖南的意愿……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歙县。包括今安徽黄山市大部、宣城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清代设立安徽省的“徽”也由此而来。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州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特点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四合庭院和精美的砖木石雕。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徽州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当抵达徽州古城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

跨住背包走进古城的小巷,昏暗的灯光下问询路人,巧得电单车的车主载了,前往拐了几弯后的一家民宿前。

一番安置后,经房主的推荐,便前往中和街上的徽州龙凤徽菜馆晚餐。

一个人进餐,自然要择其最具名头的菜肴而尝。其店最具名声的菜肴,自然就是徽州特色的臭鳜鱼了。

当一盘臭鳜鱼端至身前,一股臭豆腐的味儿紧随之扑面而来。

举著翻看鱼肉里的汁,见已半浸透的渗入肉骨之间。便拣一块入口,臭味先染了双唇,再一嚼动满嘴顿时飘香。还净为大刺,其肉也确实非同一般……

鱼足饭饱步出店后,人即刻便置身于灯火辉煌、歌舞喧嚣的主街上。犹如森林的商铺入到眼里,也就只能是冷目拂过。

能挑起心头涟漪的情绪,怕还是在那原味的烟火气里。

穿过古城的旧街老巷,向着来时的小巷而返。行走间的感受体验,宛然有一份静谧与浅浅的灯盏,等待着异乡的游客慕名而来。

迎着小巷的徽字灯盏 ,返回民宿的旅店打烊,就着夜的徽范慢慢入眠……

翌日六点时分便早早而起,去了不远处的小吃名店“老虎灶”进了早餐。

闻石头粿的名气,自然点其上桌,又选了一碗稀豆粉似的糊汤,粿倒满有特色也好味道,只是那糊汤里添了些怪味的榨菜条,弄得食趣为之打折。

石头粿为徽州歙县特有产物,其发祥可追溯至徽商时期。歙县渔梁坝是古时徽州人外出经商的水路口,旧时徽州人外出经商,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且又素来勤俭,因此都要做些干粮带上。所带食物即要可口不易变质,更要吃后口不渴。

石头粿是将豆油加盐拌和面粉,擀面杖将油面团辘制成圆圆的粿胚,包入用黄豆炒熟后置于平底锅中,再用歙县最多的砚石压制,以文火烫熟。压制间可挤压出多余的油脂,还能让粿酥脆而易于保存。

高原以外的城市,四季之间都比较分明,秋的时节黑得早亮得也早,仿佛是份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气温也不像高原上那样,一两场雨的下过,便显着冬的征候。

七点左右便沿着堤岸前往徽州古城的鱼梁坝而去,一路景色迷蒙,养眼明目怡人心境。临岸的住户,也在面向练江的院台上洗菜浇花,好一幅河岸人家的画卷。

早餐后方至七点,便沿练江往下游走去,一路未觉出丝毫的凉意,倒是两岸景色迷蒙,养眼明目怡人心境。

清晨的练江,静谧的有如睡过了时辰,薄薄的雾悬浮,一二只白鹭的飞过;泊在岸边的游船,也焦急着期待游客的关照;河西岸上的长庆寺塔,矗着瘦型的身姿,仿佛正护卫着练江两岸。

行至二公里处,便是古时徽州人外出经商的水路口,被称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它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也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

渔梁坝,为隋朝一位官员汪华所建,选用的花岗岩,徽式风格榫头,将块块巨石牢牢“锁”住。水坝分左、中、右三个水门,左边长年流水,中、右水门既防涝又防旱,距今已1400年之久。

渔梁坝的地位极为重要,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曾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出发。

如今的他乡游览,早已不能还像过去似的随心所欲了。若还是睡个懒觉再前往,那结局就只有看后脑勺的份。

当沿岸的人家在晨照里一一苏醒之际,知趣的早已啜着携带来的茶,在坝的石板上席地而坐情注山水了。游者心系的是陌生地的风土人情,满满的都是慕名而来地敬畏。

徽州古镇,鱼梁坝边,晨雾初散清流如镜;

粉墙黛瓦,列岸成村,几多游趣逸致风情;

怡人感受,留连忘返,醉了多少他乡游客。

随后上了石梯走进渔梁街巷,去感受徽州人的历史厚重。

渔梁街的尽头,正好是横跨练江两岸,安徽省最高的古石桥~紫阳桥。最初名为“寿民桥”,因座落于西岸风光秀丽的紫阳山而更名。

紫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以9孔,长140米,宽9米,桥高14米而历经数百年风雨。

紫阳桥最特别之处是东高西低,过往船只不落桅杆即可穿桥而过。

走过紫阳桥后,再沿着河西走回古城,途中领略了长庆寺塔的风采。

长庆寺塔筑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塔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须弥座五层,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和角柱。塔身砖砌,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递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

长庆寺塔是仅存少有的方形佛塔,保留了唐宋早期佛塔的形制,具有南方唐宋方塔风格,是研究佛教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继而再往前行,在披云山庄处拾阶登上了披云古道。一路攀爬用时不少,直至登顶披云峰顶。

又上了披云亭二楼,准备一揽古城全貌,可惜树枝茂盛遮了视角。很是辛苦而攀,却夙愿难酬……

西干山,俗称披云峰,位于歙县徽州古城河西,与乌聊、问政、紫阳合称四峰拱秀。山脚下矗立的太白楼,应是翻新景致,楼前便是练江。

新安第一滩曰碎月滩,就位于太平桥下首,传说李白饮酒时,见到月亮倒映流波,于是留有“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佳句,碎月滩之名由此而来。

歙县城西练江之上有座太平桥,俗称河西桥。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6孔,长279.8米,气势恢宏,是安徽省最大的联拱石桥,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美誉。

太平桥16个联拱桥孔,偶数,非奇数,一奇也……

下了披云峰,走过太平桥,再次走进古城街巷,仿佛时空的轮转,曾经那个慢悠悠的时代 ,依稀都印在了青石板上。

许国石坊,是一座表彰明朝大学士许国的功名坊,其座落于中和街上,又名大学士坊。

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距今440年。沉含砾凝灰岩石质,八柱口字形,南北长 11.5米,东西宽 6.77 米,通高 11.5米。四面八柱,各梁枋相联。

整座牌坊由南、北二面二柱三楼冲天柱式和东、西二面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坊组合而成。

采用青色茶园石,梁柱用料讲究,材料粗硕,方柱断面自下而上收分,中心逐渐向中间微偏,所以结构稳固扎实。造型特异,气势恢宏。

2009年重建的徽州府衙,气势不凡却已不是原味,使人概叹深觉惋惜……

徽州一行,领略了徽派艺术与文化、建筑和饮食的各个层面,见识了徽州的风土人情,感受了独具韵味的旖旎风光,深觉有幸,却又遗憾迟迟而来……

华灯初照古城墙,搁置行囊上名楼;

终尝徽城臭鳜鱼,寂静夜灯三两盏。

晨步粉墙黛瓦巷,觅古寻旧拾沧桑;

一生“多少”痴绝处,无梦“今夜”到徽州。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