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北山秋色,国庆四日深度探索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年中规划的乌孙古道徒步之旅,因前段时间的暴雨,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严重毁损了道路,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遗憾地决定今年放弃这一行程。国庆前夕,股市的一波暴涨进一步刺激了旅游市场的热情,使得这个黄金周的出行人数比往常更多。面对这样的热潮,指南针团队明智地选择了留在本地,享受一场悠闲自在的周边游,避免卷入外地旅游的人潮汹涌之中。哈巴在国庆前夕损失了一名向导,通往大本营的道路泥泞不堪,骑马上大本营似乎成了更为明智的选择。而南太行的一线天,更是人满为患,连夜晚都排起了长队,又有人不慎掉入水潭。这里距离前方的马武寨有3公里,而距下一个补给点抱犊村更是长达5公里。回想起8月份我去的时候,除了事先约好的两位伙伴,一路上仅偶遇了五位同行者。假期出行,尤其是户外徒步,必须提前做好详尽的规划,确保安全。


有个小插曲,就在我们发布徒步活动信息的第二天,当地政府突然发布了禁止北山徒步的公告,这无疑给我们的计划带来了不确定性。幸运的是,经过与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并报备行程后,我们的出行最终还是得以按计划进行。当我们抵达进山口时,已是上午10点,比预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主要是北山太大了,在车上看距离进山口不远了,但一觉醒来,查看地图,却发现直线距离并未缩短分毫。进山的沟口果真有专人把守,经过一番沟通和确认,我们因已提前报备行程而被顺利放行。

第一天的行程共计9公里,海拔上升750米,其难点在于一路上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复过河经历。刚开始,我还饶有兴趣地数着过河的次数,但随着次数逐渐增多,这份新奇感很快就被疲惫所取代,最后只能模糊估算,大概穿越了三十几次河流。行进在幽深的峡谷之中,两侧多是绝壁,峭壁如削,令人心生敬畏。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河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选择,且只能依靠淌水前行。幸运的是,当日水流并不湍急,水量适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通行条件。若逢下雨天,峡谷内的河流很可能会暴涨,其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因此不建议此时通过。


这次出行我带了三双袜子:一双厚实保暖的袜子,一双柔软的羊毛袜,以及一双防水袜。在出行前,我看有户外博主建议在徒步乌孙古道时,羊毛袜因其良好的保暖性,要优于防水袜,因为乌孙的水深,防水袜一旦进水,就会变成一个沉重的“天然水袋”。因此,在第一天出发时,我选择了羊毛袜作为我的装备。然而,在实际行走过程中,我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北山的河流水量虽然充沛,但深度却并不像乌孙古道那般令人望而生畏。在这样的条件下,防水袜的优势逐渐显现,它不仅有效阻挡了河水的侵袭,还保持了脚部的干爽,让我在长时间的徒步中更加舒适。看来,户外装备的选择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在蜿蜒曲折的河间小径上持续前行了大约5.5公里之后,我们抵达了一处大草坡。在地图上,这片区域显得格外醒目,熠熠生辉地镶嵌于浩瀚无垠的自然画卷之中。草坡之上,牧民的房子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他们正忙着收割那片绿油油的草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恬淡。此时,阳光温柔地洒落,如同细丝般穿透云层,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过,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银光,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饰品。河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林随风摇曳,树叶间漏下的光斑在地面上跳跃,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而脚下的草地,软绵绵的,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展在这片世外桃源之中,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柔软与舒适。


在这片宛如仙境般的景致中,我们的队伍选择了一个绝佳的位置,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大家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补充着因长途跋涉而消耗的能量。欢声笑语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幸福,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这里,不仅是一个休憩的驿站,更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

休整一番,体力得到恢复后,我们继续踏上了旅途,历经了两个小时的跋涉,在时针悄然指向3点的时刻,我们顺利抵达了预定的第一天营地。行进途中,偶遇一处泉眼,水声咕咚咕咚,清脆悦耳,宛如自然界的精灵在低语,为旅途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出发前,已获知今年的北山因病虫害侵扰,树叶未及金黄便早早枯黑而纷纷扬扬飘落。但随着脚步的推进,当我们接近营地时的一个河沟交汇之处,一幅绚烂的秋日画卷赫然展现在眼前——满山遍野被秋色染成了金黄,那耀眼的黄,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画作,让人心生欢喜,觉得这一日的疲劳都是值得的。营地坐落在一个广阔的大草坡上,尽管坡度略斜,地面亦不平坦,但我们还是耐心搜寻,各自选定了一块相对平坦的区域,搭建起了帐篷,作为今晚临时的避风港。而杠杠姐,则是选择思考人生和禅定打坐。时针虽已指向3点,但对于一天的行程而言,这个时间尚早,而且今天的路程并不难。根据地图显示,下一个理想的草坡营地位于两公里之外,但需先翻越一个百米高的山坡,权衡后,队伍决定不宜首日过于疲累,于是果断决定在此扎营,享受这下午的阳光和悠闲。


此行共11人,其中四人组成了掼蛋小分队,吃饱喝足之后迅速投入到了牌局的欢乐之中。队伍中有两人因吃药原因需避免饮酒,其余几位不喝,只剩下了我与安然姐。自知酒量浅薄,我向来只是浅尝辄止,记得去年国庆在海西旅行时,同行中不乏海量之人,我总是以微醺自乐。而这次,由于只有两人对酌,约定每人只饮二两(即半瓶),我还特意准备了一瓶茶水和花生豆以备解酒。结果喝着喝着,就成了喝多半瓶,小半瓶和我带的酒第二天再喝,第三天解决完。最终是一瓶很快解决,茶水未动。至于喝完酒和很快就吐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短片了。钻进帐篷后,想着起来去河边刷个牙,被阻止了,脑袋也有点沉,终是抵挡不住困意,就躺下睡了。那晚,星光伴我入梦。半夜醒来,有人在说梦话,至于说的是什么,等待次日清晨阳光的唤醒。

第二天清晨缓缓醒来,发现帐篷外已被一层薄薄的霜花轻轻覆盖,宛如披上了一层银白的纱衣。草地上,霜白一片,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每一根草尖都镶嵌着细小的钻石。昨晚用尽的水袋孤零零地躺在角落,里面残余的一点水,在寒意的侵袭下,已悄然凝结成冰凌,闪烁着淡淡的寒光。8点40分,我们启程,迎着初升的朝阳,踏上了新的征途。翻过那座不算陡峭却也别有风致的山坡后,眼前豁然开朗,远处的第二天营地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两条蜿蜒起伏的山脊之间,一处平坦开阔的营地静静地躺在那里,显得格外显眼,那是我们今日的目标所在。根据计划,我们将行进13公里,途中需上升960米,下降450米,挑战与美景并存。

沿途,沙棘果树点缀其间,枝头上挂满了果实,颗颗饱满圆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果实盛宴。沙棘锅汁水饱满,若想一尝其味,唯有轻轻折下一小枝,小心翼翼地品尝。我鼓起勇气尝了一口,那股酸爽瞬间涌上舌尖。然而,队伍中不乏勇于尝试的勇士,他们对酸味毫不在意,直接用沙棘果来解渴,那份勇气令人钦佩。行进间,偶遇几处野生蘑菇,形态各异,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平日里酷爱采摘蘑菇的无语哥,今日却异常克制,只是静静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份自然的馈赠,与昨日那个满载而归的他判若两人。而昨日的他却是采了很多蘑菇,昨晚吃了蘑菇后今天竟然没事。

10点40分左右,当我们逐渐接近沟底时,阳光正好,温暖而明媚。队伍决定在此稍作停留,将帐篷拿出来晾晒一番。毕竟,今日的路程漫长且艰辛,待到抵达营地时,夕阳已西下,无法晾晒帐篷。而在这段短暂的休憩时光里,让帐篷享受一下阳光的抚摸,不仅能去除湿气还能减轻背负的重量,实为一举两得。晾晒帐篷的同时,掼蛋组的成员们也不甘寂寞,他们见缝插针,迅速组织起一局牌局,欢声笑语充满了这片小小的天地,却不知这是第二天最惬意的时候。

下沟底又沿着河谷到达海拔2950处后需要过河。过河之后,关老师和川哥选择在此休息等待后队,我和菲儿姐因此处没有合适的休息处选择前行寻找休息的地方,前方是个300米的直拔山坡。短暂地审视了周遭的地形后,我们无奈地发现,唯一可行的路径便是借助山体的凹凸,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而上。这一路上,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队的身影迟迟未能出现,对讲机报告了海拔后没人回应。由于是4日的行程,需要省电,加之山下视野开阔,足以远眺队伍的行踪,最终决定关闭对讲机。上升200米后终于看见队伍的身影了,再向上100米,当踏上山脊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随着山风飘散,选择了这个视野开阔之地作为暂时的栖息地。这个山坡的上升真的耗费体力,足足休息了十几分钟才感觉缓了过来。


行进间,遇到了一位骑马的牧民大哥,他热情地询问我们的行程,当得知我们的目的地后,他神色凝重地警告我们,山顶上有雪豹出没,劝阻我们前行。我们连忙向他解释,我们只是打算在山坳处扎营,并不打算涉足雪山,且后续还有队伍跟随,对这片区域颇为熟悉。听到这些,他才稍稍放宽了心,没有继续劝阻。随后,沿着山脊线缓缓前行,大约上升100米后,一个令人惊喜的身影出现了——关老师竟然追了上来!在这崎岖的山坡上,观察距离,原本以为至少会落后一个小时的路程,没想到他竟如此迅速地赶上了我们。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