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简介
肥西 县位于 安徽 省中部,江淮之间的皖中地区,巢湖 西北 岸,大别山余脉江淮分水岭穿境而过。古属庐州府治 合肥 县,是1948年12月分割 合肥 县建立的 新县 ,因地处 合肥 之西而得名。总面积16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万,素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工业 新都 、巢湖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 范县 、国家卫生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 范县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是 安徽 省首个千亿县,2023年,县域综合实力位居长三角第27位, 安徽 第1位。 区位优势明显。2024年 肥西 县辖10个镇,2个乡。肥西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4000年的上派镇古埂遗址,是 安徽 江淮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
肥西 县桃花镇的三官庙遗址,年代相当于夏代末年,商朝初年。三官庙遗址出土了具有完整仪仗礼器组合性质的青铜器群,包括钺、戚、戈、凿、铃、牌等。这是迄今除二里头遗址之外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和全国一次性出土夏商之际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并可能是我国迄今发现完整仪仗青铜礼器组合和“毁兵”习俗的最早案例。同时期的 肥西 县大墩孜遗址也出土了年代相当于二里头遗址时期的夏朝末年的单扉铜铃。这两处遗址发现的青铜器是 安徽 省境内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尤其是三官庙遗址,被认为与著名历史事件“桀奔南巢”,即商汤灭夏后流放夏朝末代国君夏桀到南巢有关。
商周时期, 肥西 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古籍记载当时 肥西 为“庐”国,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充分的考古发掘证明。
春秋时期, 肥西 为吴、楚交争之地。吴国最后消灭了“巢”国和“庐”国。公元前518-前473年属吴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肥西 属 九江 郡。
汉初, 肥西 先后属英布的 九江 王国,刘长、刘安的 淮南 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 扬州 ; 淮南 王国废,设 九江 郡;郡下设县, 肥西 东南部属 合肥 县、 西北 部属成德县。东汉, 肥西 分属 合肥 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 合肥 、成德二县属魏国 淮南 郡,200-209年曹魏 扬州 刺史驻 合肥 。
西晋, 合肥 、成德县皆属 扬州 淮南 郡。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 寿县 、 合肥 县, 肥西 全属 合肥 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 肥西 主要属南朝。宋, 合肥 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齐, 合肥 仍宋制。梁初, 合肥 为北魏所占。梁天监五年(506年), 合肥 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梁太清元年(547年),南豫州迁 寿阳 ,改 合肥 为合州,合州以 合肥 为治所。辖 合肥 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太建十一年(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 庐江 郡”而来。自583年到1912年, 合肥 一直为庐州和庐州府治所。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 合肥 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 庐江 郡。
唐初,改 庐江 郡为庐州;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 淮南 道。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庐州为 庐江 郡。乾元初年(758年),复改郡为州。 合肥 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 合肥 先后属吴、南唐、后周。杨吴和南唐在 合肥 设立德胜军节度使。该节度使又称庐州节度使,以合 肥城 为办公地,管辖庐( 合肥 )、舒( 安庆 潜山 )、滁( 滁州 )、和( 马鞍山 和县 )四个州。
宋代,庐州隶 淮南 道,后改为 淮南 路。熙宁五年(1072年), 淮南 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 淮南 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南宋时,淮西制置使、转运使、安抚使驻庐州,1128-1276年庐州府 合肥 县为 淮南 西路治所, 合肥 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 合肥 ,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 河南 江北行省, 肥西 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 合肥 县。 合肥 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 合肥 县隶于 江南 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置 安徽 省。 合肥 县隶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肥西 设官亭巡检司辖 西乡 , 青阳 巡检司辖南乡。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庐州府, 合肥 县直属 安徽 省。民国四年(1915年),设道, 合肥 属 安庆 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 合肥 县属三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合 肥城 被日军侵占, 合肥 县府迁至 肥西 潜山 乡鸽子笼圩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府迁回合 肥城 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底, 肥西 县府在杨新圩成立, 肥西 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驻 合肥 市。 肥西 县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 三河 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属巢湖专区。
1950年, 肥西 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 三河 撤市设区,并入 肥西 县。1952年2月, 肥西 县改属皖北行署 六安 专区。1952年8月, 皖南 、皖北行署合并成立 安徽 省, 肥西 县隶属 安徽 省 六安 专区。1958年9月, 肥西 县划属 合肥 市。1961年4月, 肥西 县又划归 六安 专区。1983年7月, 肥西 县复属 合肥 市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