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花岗镇和柿树岗乡游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前言


2025年1月11日,叫上好友ZXH带我去 肥西 县南部的花岗镇和柿树岗乡两个乡镇旅行,这是 肥西 县的一对相邻乡镇,东为是花岗镇,西为柿树岗乡。我需要告知一点,我的 合肥 乡镇游系列游记大部分是随机选取相邻的乡镇,逛地图上那一带的景点,而非刻意选出来的。 肥西 目前的古建筑遗存数量在 合肥 5个县中排名第4,花岗镇的古建筑遗存居 肥西 12个乡镇第7位,柿树岗乡的古建筑遗存居 肥西 12个乡镇第5位。这主要是根据古建筑遗存而来的,其实这一带的文物点算是 肥西 县比较多的,但大部分是古遗址、古井、未开发古墓等,古建筑类里很多淮军圩堡保存状况相当不好。这次到的这两个乡镇的古迹是选了些保存比较完整,维护比较好的来逛。这次去的地方的照片和之前我写的各篇游记一样,都是本人亲手拍摄,无后期制作。并非对 合肥 抱有严重偏见的那种爱吹牛的蠢人说的拼接虚假照片(我确实遇到过傻瓜这样“说”,而且大都来自家乡一个县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比 合肥 一个镇都不如的城市)

我写的大多数 合肥 乡镇游记,都是随机选的相邻乡镇,少数几篇是不相邻但距离比较近的,不是特意选旅游资源好的,而是随机选距离比较近的。之前 肥东 和巢湖去得比较多, 庐江 和 肥西 去得比较少,不是因为 庐江 和 肥西 地面上很少有古迹和自然风光。 庐江 去得少主要因为距离 合肥 市区较远,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缺乏宣传。 肥西 去得少主要还是因为我看的书里、网上资料和电子地图导航里缺少关于 肥西 县的古迹精确位置和图片( 肥西 县在这方面缺乏研究整理), 肥西 县古迹总体保存状况也不如 肥东 和巢湖完好的缘故, 肥西 文管所在我要文保单位和文物点电话时也不配合的缘故。至于 长丰 县,大部分地区古代不属于庐州和庐州府,魏晋以后经济文化方面发展滞后,近代战争不断,人文上南北过渡,古迹和自然风光在我国的县里确实很一般,主要文物点是战汉大墓和古遗址,地上古建筑和近代建筑很少。

大多数游客对于 合肥 的认知是从一无所知到极为肤浅的。即使是层次不低的,他们大部分只是到李鸿章故居、包公园、 三河 古镇等打卡,这三个点,只有 三河 古镇面积比较大,看点比较多,因此外地游客对 合肥 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 合肥 旅游,想体验到 合肥 最好最美的一面,你需要做得不是在城里逛,而是去 合肥 的远郊区和广大乡镇乡村,如同在 南京 旅游要以城区为重点一样。 合肥 最美的自然风光和保存最好的古建筑都在乡镇,尤其是环巢湖沿岸的乡镇。市区因为近现代战争 和政 治运 动和早期城建的破坏,已经不剩下完好的古迹了,有意思的景点也没几个。而明清历史上庐州府乡村和市镇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和乡村地主士绅力量强大的特点和李鸿章和段祺瑞为首带动近代 合肥 地区的名人辈出,让 合肥 除了 长丰 和 肥西 部分乡镇以外的大多数乡镇都有几个可以一逛的百年以上历史的景点。 合肥 的乡村也有比北方和 三峡 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不是指所有地区)大多数地区秀丽得多的自然风光。 合肥 有最具有江淮本身特色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小合院庐州民居和古祠堂,大量江淮古镇,古村落,近代名人故居,甚至三国遗址公园那样的更久远的历史遗迹。更有环巢湖沿岸为代表的山水自然风光,从湖光山色,湿地,公园,到溶洞,沙滩,花海,奇花异草,小山丘,草地,瀑布,山泉都有,这些还是和人文景色结合在一起的。 合肥 各个乡镇也有自己的特色菜、特产和历史名人,想体验江淮特色的乡村到底有多美,多有文化底蕴,建议您首选 合肥 。关于 合肥 除了山岳风光以外的乡村景点是江淮文化区最好的这一点您在江淮之间和苏皖长江沿岸县区的电子地图里仔细观察就看得出端倪。

鲁莽之人提到的合肥和庐州文化区几乎无一不乱说,无一不说错,无一不轻蔑


我是喜欢研究 中国 各地的人,不仅研究喜欢的、比自己家乡好的城市,也研究不喜欢的,不如自己家乡的城市。

合肥 的文化旅游被低估到:

从 合肥 中转到 皖南 的,个别对 徽州 和 合肥 几乎一无所知的游客眼里,发现本人写游记介绍 合肥 ,看都不看游记,就把本人看得多么的傻,很多智商不高的游客看游记或者把三国遗址公园和逍遥津混为一谈,或只到了无趣 安徽 博物馆三孝口老馆就怀疑游记里介绍的 安徽 博物院新馆内容吹牛,或只看到前面 合肥 二流景点包公园和李鸿章故居,基本没领略 合肥 之美,就自以为是的认为 合肥 不过如此,很多人把完全真实的游记看成是存在或者完全吹牛、编造。庆幸自己在 合肥 快速中转换乘,离开这个他们以为无趣的、旅游资源倒数的城市。

即使那些 中国 旅游资源倒数的城市的人来到 合肥 以后(甚至一个地级市的景点不如 合肥 一个旅游资源中等乡镇)很多还是会说 合肥 什么都没有。有些 中国 北方和 大城 市的游客,即使他们知道的自己家乡旅游景点比 合肥 差得多,也不承认 合肥 比他们好。有些人无论他们是否比我更了解全国各地,也不接受我的观点。智力和心态并不理解本人。

鲁莽之人提到的 合肥 ,几乎无人不乱说,无人不说错,无人不轻蔑。

我觉得 合肥 老乡被外地人因籍贯瞧不起时,让外地瞧不起 合肥 的人看完我的游记是很好的消除对方轻蔑的方式。

肥西简介


肥西 县位于 安徽 省中部,江淮之间的皖中地区,巢湖 西北 岸,大别山余脉江淮分水岭穿境而过。古属庐州府治 合肥 县,是1948年12月分割 合肥 县建立的 新县 ,因地处 合肥 之西而得名。总面积16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万,素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工业 新都 、巢湖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 范县 、国家卫生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 范县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是 安徽 省首个千亿县,2023年,县域综合实力位居长三角第27位, 安徽 第1位。 区位优势明显。2024年 肥西 县辖10个镇,2个乡。

肥西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4000年的上派镇古埂遗址,是 安徽 江淮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

肥西 县桃花镇的三官庙遗址,年代相当于夏代末年,商朝初年。三官庙遗址出土了具有完整仪仗礼器组合性质的青铜器群,包括钺、戚、戈、凿、铃、牌等。这是迄今除二里头遗址之外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和全国一次性出土夏商之际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并可能是我国迄今发现完整仪仗青铜礼器组合和“毁兵”习俗的最早案例。同时期的 肥西 县大墩孜遗址也出土了年代相当于二里头遗址时期的夏朝末年的单扉铜铃。这两处遗址发现的青铜器是 安徽 省境内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尤其是三官庙遗址,被认为与著名历史事件“桀奔南巢”,即商汤灭夏后流放夏朝末代国君夏桀到南巢有关。

商周时期, 肥西 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古籍记载当时 肥西 为“庐”国,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充分的考古发掘证明。
春秋时期, 肥西 为吴、楚交争之地。吴国最后消灭了“巢”国和“庐”国。公元前518-前473年属吴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肥西 属 九江 郡。
汉初, 肥西 先后属英布的 九江 王国,刘长、刘安的 淮南 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 扬州 ; 淮南 王国废,设 九江 郡;郡下设县, 肥西 东南部属 合肥 县、 西北 部属成德县。东汉, 肥西 分属 合肥 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 合肥 、成德二县属魏国 淮南 郡,200-209年曹魏 扬州 刺史驻 合肥 。
西晋, 合肥 、成德县皆属 扬州 淮南 郡。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 寿县 、 合肥 县, 肥西 全属 合肥 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 肥西 主要属南朝。宋, 合肥 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齐, 合肥 仍宋制。梁初, 合肥 为北魏所占。梁天监五年(506年), 合肥 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梁太清元年(547年),南豫州迁 寿阳 ,改 合肥 为合州,合州以 合肥 为治所。辖 合肥 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太建十一年(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 庐江 郡”而来。自583年到1912年, 合肥 一直为庐州和庐州府治所。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 合肥 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 庐江 郡。
唐初,改 庐江 郡为庐州;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 淮南 道。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庐州为 庐江 郡。乾元初年(758年),复改郡为州。 合肥 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 合肥 先后属吴、南唐、后周。杨吴和南唐在 合肥 设立德胜军节度使。该节度使又称庐州节度使,以合 肥城 为办公地,管辖庐( 合肥 )、舒( 安庆 潜山 )、滁( 滁州 )、和( 马鞍山 和县 )四个州。
宋代,庐州隶 淮南 道,后改为 淮南 路。熙宁五年(1072年), 淮南 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 淮南 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南宋时,淮西制置使、转运使、安抚使驻庐州,1128-1276年庐州府 合肥 县为 淮南 西路治所, 合肥 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 合肥 ,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 河南 江北行省, 肥西 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 合肥 县。 合肥 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 合肥 县隶于 江南 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置 安徽 省。 合肥 县隶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肥西 设官亭巡检司辖 西乡 , 青阳 巡检司辖南乡。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庐州府, 合肥 县直属 安徽 省。民国四年(1915年),设道, 合肥 属 安庆 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 合肥 县属三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合 肥城 被日军侵占, 合肥 县府迁至 肥西 潜山 乡鸽子笼圩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府迁回合 肥城 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底, 肥西 县府在杨新圩成立, 肥西 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驻 合肥 市。 肥西 县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 三河 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属巢湖专区。
1950年, 肥西 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 三河 撤市设区,并入 肥西 县。1952年2月, 肥西 县改属皖北行署 六安 专区。1952年8月, 皖南 、皖北行署合并成立 安徽 省, 肥西 县隶属 安徽 省 六安 专区。1958年9月, 肥西 县划属 合肥 市。1961年4月, 肥西 县又划归 六安 专区。1983年7月, 肥西 县复属 合肥 市辖。

肥西名片


肥西 县的方言属江淮官话(淮语)洪巢片 合肥 小片,是 合肥 5个县中,口音和 合肥 市区方言最接近的之一。 肥西 东部的方言和 合肥 市区方言几无差别。
肥西 县属庐州巢湖文化区核心区。当地菜肴属 安徽 菜中的 合肥 菜。口味酱香咸鲜,咸淡适中,以炒、炖、蒸、红烧为主,也有卤菜和腊味。传统建筑上属于庐州建筑,青砖小瓦小合院,清水砖墙,淮西式马头墙,墙边饰以白缝,大多南北向建房屋,东西向为墙壁的小合院,以富有本地特色的庐州木雕装饰,装饰较为简洁,房屋外侧一般没有任何装饰。但是 肥西 比起 合肥 其他县区,在古建筑遗存上有个重要特色是古圩堡多。 合肥 的圩堡指的是近代淮军将领和富豪建立的城堡式庄园。

肥西 人以大米为主食,传统上以茶待客。
肥西 县的饮食特色和 合肥 市区基本一致,但是也有一部分自己的菜肴。 肥西 县南部的风俗有些接近 舒城 和 庐江 ,米饺、蒿子粑粑、欢团等 合肥 市区少见的米为原料的小吃很常见。发源于 肥西 县的特色菜和卤味有 肥西 老母鸡汤、 三河 酥鸭、酥鸭元宝、 三河 小炒、 肥西 三鲜锅、豆腐面鱼汤、丰乐酱干、荷香排骨、豆腐皮蒸米粉肉等。 肥西 的特色小吃有油炸烧麦、酥鸭面、糯米油香等。
古代大部分出生于 肥西 历史名人都被史书记载为 合肥 人,因为年代久远,而不知具体出生地。其 中南 陈名将任忠、初唐宰相任瑰,唐末杨吴时期杨行密的谋士戴友规、理财专家骆知祥、五代十国名将台濛、王茂章,南宋著名地方官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束元嘉,明初水利专家漕运总兵官,明清漕运制度开创者陈瑄等人大概率都是 肥西 人。可以确定出生于今天 肥西 境内的有名人影响较大的有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以精于韬略闻名的葛升(严店镇人),南宋进士,著名学者,盘涧先生董铢( 肥西 柿树岗乡人,其本人或祖上从 江西 饶州府 德兴 县迁居),宋末元初著名儒学家,葛升的重孙葛征(字闻孙,严店镇人)。元末明初 延安 卫指挥使萧春(他们家族是官亭镇人),萧春之子总兵萧如薰、都督府同知萧如兰,明代循吏和书法家程市。明代著名直臣周玺(严店镇人),明代大商人和慈善家董渊(花岗镇人),明代著名学者王浸大(丰乐镇人)。明代布政使,湖广学政, 淮南 先生窦子,窦子之孙,画家窦璞。 台湾 首任巡抚, 台湾 近代化之父,军事家刘铭传(铭传乡人),淮系集团二号人物淮军将领,直隶、两广、两江总督张树声(他的家族是铭传乡人),淮军名将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紫蓬镇人),唐定奎、唐殿奎兄弟(他们的家族是柿树岗乡人),王孝祺(丰乐镇人)。张树声孙子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张冀牖的四个女儿,文化名人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他们都出生在 肥西 铭传乡),著名近代史学者,唐定奎和唐殿奎三哥的玄孙唐德刚(出生于柿树岗乡唐三房圩)。另外 合肥 蜀山区南岗 镇原 属 肥西 县,南岗镇陶岗村是民国总理和执政段祺瑞4岁至20岁时生活和之后多次回乡短住的地方。
肥西 县的主要景区有5A景区 三河 古镇,4A景区刘铭传故里、紫蓬山、官亭林海、 肥西 老母鸡家园、祥源花世界。 肥西 每个乡镇都有自然风光或人文古迹类旅游资源,大部分乡镇二者兼具,乡村古迹较多。 肥西 县在建国之初的古迹遗存原先在 合肥 5个县中仅次于 肥东 ,但因为保护和挖掘长期没有引起重视和近20年经济大建设的原因,其破坏程度也是 合肥 最大的,即使相比2011年的文物普查结果, 肥西 的古建筑型文物点,已经倒塌或被破坏不存在了的我估计超过一半。目前 肥西 的古建筑遗存少于于巢湖、 肥东 和 庐江 ,且大多数古建筑保存状况都不完整。目前未开发的景区主要有自然风光周公山、圆 通山 、防虎山,巢湖岸边的 三河 湿地公园,巢湖中的孤山岛,人文古迹丰乐古镇、 肥西 淮军将领圩堡群。 肥西 的淮军将领圩堡,现在地面上还有遗迹的有30多处,其中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有铭传乡的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刘铭传旱庄、张老圩、张新圩,紫蓬镇的罗坝圩和周老圩,柿树岗乡的唐五房圩和董小圩等。除了古镇和古圩堡以外, 肥西 的乡村还有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石拱桥、古井、古墓、古石刻等地上古迹遗存。
肥西 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庐剧、莲湘舞(柿树岗乡最有名)、庐州道情、上派镇 灯塔 舞狮、河蚌舞( 三河 镇最有名)、闹花船、 三河 旱船、紫蓬山庙会、 肥西 大鼓书等。

董小圩村

肥西 县淮军圩堡群分布图,这些圩堡大部分破坏受损严重。这张地图里也没有收录一些我看的旧书中提到的圩堡。未来 肥西 县的人文旅游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需要说明一点, 合肥 地区的古建筑文物等级被采用双标,定的过低,有些 合肥 市级文保类型的古迹和一些高评区第七、八、九批国保单位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差不多, 比如 肥东 的一些市保 和县 保的祠堂就比 安徽 一些地区和一些省的很多省保祠堂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要高。(原因和 中国 人大部分是多少骨子里都不同程度看不起 合肥 和某些地区的,不是以事实来评判有关。 比如 让马蜂窝网站在游记列表里把这篇游记设为最低展示等级,在目的地下不展示的人,仅不展示这点和写这篇游记的作者不在家乡而在 皖南 的 黄山 歙县 工作这点(我比这些人了解 徽州 和 南京 ),就可以让一些文化底蕴不如 合肥 的地区的低素质群体笑的邪恶或者怀疑 合肥 系列游记内容)

明清人总结当时的京师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都是形容当时官方设立的衙署,水平各种不靠谱和存在腐败的。
当代 中国 有些事也一样。

本次旅行的行程


先后到了 肥西 县花岗镇舒王墩汉墓,柿树岗乡周桥乡村振兴馆、新街社区(旧称袁店)唐五房圩、柿树岗乡历史文化展览馆、明海酒家、董小圩村董小圩、黄花村黄花会议旧址、花岗 镇巴 山庙村的巴山庙石桥和巴山庙、许下楼村周盛波墓

柿树岗乡


柿树岗乡地处 肥西 县西南部,东邻花岗镇,南与 六安 市 舒城 县隔河相望,西接 山南 镇,北连紫蓬镇, 行政区域面积137平方千米。 柿树岗乡政府所在地的柿树岗,是 肥西 县历史记载最少的乡镇驻地,古代历史的具体年代是搞不清楚的。据说,此地原是片荒岗,不知何年,有位叫厄南的高僧自南而来,北上参佛,行径此地,见岗上地貌独特,遂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庙宇,以供附近百姓参禅拜佛。为此厄南法师经过几年募化,建立了一座佛寺。其中一位 舒城 的乡绅因为感激厄南为他儿子治病出资颇多,最终建好寺庙。因为这里距离 舒城 县城40华里,乡绅出钱塑的金身佛像也是从40里外的 舒城 运到寺中的,这座佛寺因此得名四十里岗庙。佛寺所在山岗也得名四十里岗。后来不知何年何月,佛寺毁于战火。四十里岗的地名先是简化为四十岗,再后来又因当地方言讹化为柿树岗。在清朝嘉庆年间的《 合肥 县志》上的 合肥 西乡 地图和城镇列表中都没有找到柿树岗相关的地名。柿树岗作为村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晚清时期。

虽然柿树岗乡的历史很短,但是它境内的界河社区在明清时代曾经是界河镇的所在。界河镇至晚在明代已见于历史记载,嘉庆年间的《庐州府志》和《 合肥 县志》都记载了界河镇。界河镇在丰乐 河北 岸,古代是丰乐河上的一处渡口,清朝时,4条道路在界河镇交汇,当时的界河镇是 合肥 县和 舒城 县交界处的市镇之一,街市跨丰乐 河南 北两岸,隔丰乐河对岸就是 舒城 县。在清朝嘉庆年间的《 合肥 县志》中的 合肥 西乡 地图中,界河镇赫然在列。太平天国时期,界河镇受到战火破坏,民国时期水运交通的地位又因为陆路交通的发展而日益被取代,界河镇因而衰落。
当时的柿树岗乡还有一处地名叫袁家店,是过去袁店乡府所在地。袁家店的地名明代就有,传说是很早以前有袁姓和解姓两家在此地开设小店,袁姓后来居上,因此得名袁家店。清代古地图上两条道路在那里交汇。袁家店也是清朝中期柿树岗境内的一处重要的乡村集市。在清朝光绪年间,柿树岗当地的淮军将领唐定奎、唐殿奎发达起来后,在他们的居住地唐五房圩所在的袁店出资建了一条商业街,开设商铺,当地称这条街为唐新街。
柿树岗乡境内的龙潭村,旧有一座龙潭寺,龙潭寺碑刻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乾隆年间曾经重建,最后一次重建在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解放后该寺已毁,古建筑不复存在,在现代重建的农村民房一般的寺院中,房内墙壁上嵌入了记录龙潭寺相关史料的7方清代石碑,留存至今。

柿树岗乡的黄花村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村内有占地6000多平米的商周时期村落遗址黄花墩,黄花墩遗址曾经出土了商周时期灰陶鬲、红陶盆的残件。三国时期黄花墩上建立起云鹤寺,云鹤寺方丈曾经在黄花墩上遍植菊花,因此得名黄花墩。该村的历史十分悠久,因年代过于久远,无法准确考证建村的年代,过去村口的小溪上有一座桥,名叫鬼谷桥,传说最早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谋略家鬼谷子建造的。清朝 咸丰 年间,黄花村附近赵家圩的赵维禹、赵怀业父子聚众办团练,后来父子二人加入淮军,清朝末年赵怀业衣锦还乡,在此建立起黄花古街。
民国国民党时期(约1927-1948年),曾经在黄花村设立黄花乡,将乡公所设在云鹤寺内。当地人说民国末期,一个外号叫吴木呆的悍匪贪图乡公所内存放的钱粮,带领手下土匪洗劫并烧毁了云鹤寺,火烧黄花墩。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曾在黄花村设黄花乡属 山南 区。
新 中国 成立后,1950年4月,分设防虎乡、龙潭乡。1958年9月,成立龙潭公社。1967年,更名红卫公社。1972年8月,更名柿树公社。1983年6月,改柿树乡。1985年12月,更名柿树岗乡。1992年3月,防虎乡并入柿树岗乡,属县辖。2005年12月,袁店乡并入柿树岗乡。
柿树岗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9月15日晚, 肥西 山南 区书记汤茂林召集其他20位党员在黄花油厂南仓的会议室,秘密举行会议讨论大旱之年的生活问题,会议最后形成决议,约定 山南 区在当年中稻收割后,每人分1亩田种小麦,半亩田种油菜,每亩地补贴5元,用于购买种子和化肥,约定每亩地上缴小麦100斤,油菜籽50斤,余下收入归承包农户所有。约定生产队员种植每亩地的工分。增产有奖,达不到产量要罚。在国内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柿树岗乡的主要景点有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故居唐五房圩、黄花会议旧址和淮军将领董凤高的故居董小圩。未开发的自然景点有防虎山。旧书中提到,但如今破坏严重几乎不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前圩、后圩、唐大房圩、唐三房圩、董 大圩 、南圩、北圩、龙潭寺碑刻、赵家楼旧房。
当地的名人有南宋进士,著名学者,盘涧先生董铢( 肥西 柿树岗乡人,其本人或祖上从 江西 饶州府 德兴 县迁居),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董铢后裔淮军将领董凤高,唐殿奎唐定奎三哥的玄孙,近现代历史学家唐德刚。
柿树岗乡的小吃蒿子粑粑、调味品黄花老焖酱和当地的传统舞蹈莲湘舞在 肥西 很有名气。蒿子粑粑是一种用米粉包裹蒿叶等野菜制作而成的小吃,现代的蒿子粑粑往往是用米粉包裹猪肉和野菜制作而成。黄花老焖酱也是起源于黄花村的一项非遗,有黄豆酱、蚕豆酱、焖酱、牛肉酱、剁椒酱、速食酱等品种,圣源酱品厂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企业,他们生产的黄花老焖酱,辛香细腻,微辣带甜,咸香适口,味道鲜美,咸鲜香辣交融,色香味俱全,特别适 合江 淮之间群众的胃口。除此以外,柿树岗乡还有青蒿佛香等特产。莲湘舞是一种手持莲头花棍,配合当地民歌表演的舞蹈,表演者一般为女性,柿树岗乡把莲湘舞教育带入中小学课堂,有多支莲湘舞舞蹈队。柿树岗乡的莲湘舞表演曾经获得长三角莲湘舞比赛第二名,惊艳全场。除此以外,柿树岗乡还有碟子舞、渔鼓、大鼓书等非遗文艺表演。

柿树岗乡的南宋大儒董铢著有儒学著作《性理注解》、《易书注》,近现代历史学家唐德刚的代表作有《晚清七十年》、《从晚清到民国》、《袁氏当国》等

柿树岗乡莲湘舞表演


董小圩村

这个视频里表演者年龄偏大,不过柿树岗乡当地中小学都有教莲湘舞的,也有儿童和中学生舞蹈队

这次到柿树岗的几个景点逛,都是柿树岗乡文化站的高站长提供的电话。具体的地址大多是黄花村的杨书记给我的。

柿树岗乡周桥村周桥乡村振兴馆


为了节省时间,当天走的是环形路线,先到的是舒王墩汉墓,花岗镇境内景点安排在头尾,中间都是柿树岗的景点,第二个游览点才是下面的乡村振兴馆,顺序是按照乡镇分的。

柿树岗当地人大多都把乡镇的名字简称为柿树,从当地很多商店名称也可以看出来。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这是周桥村的乡村振兴馆,现在的周桥村是1991年洪水过后,政fu重建的,2014年被评为美好乡村示范点。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乡村振兴馆的大门。馆内的石雕构件很多都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物。

周桥乡村振兴体验馆位于 安徽 省 肥西 县柿树岗乡周桥新村,是 肥西 县2021年利用肥 西乡 村振兴局和肥 西乡 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衔接资金,由 安徽 仁奎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肥 西乡 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和柿树岗乡府出资建设,实施的文旅产业项目。
体验馆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主题,设有文化旅游、兴农、书画体验、农耕文化、农产品展示、农业科技、民间文化非遗七大板块,另设会议厅、电影院、乡村食堂、民宿、阅读空间等配套设施。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兴农馆里展示了一些柿树岗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青蒿沉香、黄花老焖酱等。如果能很好的宣传这些当地农产品,一定能带动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起源于柿树岗乡黄花村的黄花老焖酱是当地一大特产,黄花老焖酱有黄豆酱、蚕豆酱、焖酱、牛肉酱、剁椒酱、速食酱等品种,圣源酱品厂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企业,他们生产的黄花老焖酱,辛香细腻,微辣带甜,咸香适口,味道鲜美,咸鲜香辣交融,色香味俱全,特别适 合江 淮之间群众的胃口。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当地还产酒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柿树岗乡的蒿子粑粑算是一大特色,这是它的介绍。有北方人可能对形容米饼的这两个字有误解。庐州文化区这两个字和在 江西 、云贵是一个意思。

肥西县柿树岗乡为民服务中心

农耕文化馆,通过还原农耕生活场景,展示古老农耕工具,让游客真正体验到农耕时代的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