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随记02 全版纳的人周六都去赶摆了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上周工作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血与蜜之地》。

我其实并不喜欢巴尔干地区的历史,读书的时候每次涉及到巴尔干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就头大,每次都要扒开地图慢慢捋出一条主线来厘清各个小国的关系,这次也不例外。

为什么还要阅读这本书呢?大概因为他是刘子超,作者在过的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向而往之的生活吧。阅读到最后的时候,作者提到他看了四遍《永恒与一日》,“我一直渴望像电影中的作家一样,在萨洛尼卡的街头漫步”,“电影中,萨洛尼卡作为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象征着记忆、遗忘和时间的流逝。作家漫步在这座城市里,游走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探索着身份与生命意义”。在作者柔软优美的文笔之下,我好像也看到了一个如我一般对某种生活/状态向而往之的他。

我很久没读历史和游记了,至少两年的时间。过去的两年时光于我来说有点艰难,在黑暗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仿佛一下子对远方丧失了兴致,对过去也失了兴致,眼睛里只容得下面前的日子。当然这种心境下也没有旅行了,去了一些新地方但好像都没有新鲜感,丧失了一些好奇欲。以前读完喜欢的游记都会产生一种“我也想去看看的想法”,这次反而无甚感觉,只是“哦,他去了巴尔干旅游耶”。

来版纳过冬是一种临时的决定和状态,既然身在此处,自然就想着“那就让我来探索一下此地吧,充分发挥你的好奇心”,就像他在巴尔干旅行时候的好奇心一样,到处溜达,去充分满足那个对他处感兴趣的小孩。与其说是就地探索,不如说是想要找回自己曾经的一些对他处的好奇感。

赶摆

版纳的赶摆,其实就是逛集市,昆明人叫赶街(gai)。

事实上我已经赶过了版纳最大的摆,还不止一次。汉族人民甚为重视的春节对傣族人民无足轻重,他们的“春节“是泼水节,而泼水节三天的日程里面就包含了两天的赶摆活动,最大的摆就在曼听公园门口。4月份实在太过炎热,这两年的泼水节我都只对“万人齐放孔明灯”的环节感兴趣,烈日下的集市根本抵不过酷暑,逛吃逛喝的兴致持续不了半小时。即使如此,该吃的该喝的也都一一尝试了,只是热到没什么兴奋感罢了。

冬天的赶摆完全不同,何况这次我去的是橄榄坝。说起云南的“坝子”一词,还是我在《山水坝子探食记》一书中学到的。云南境内大都山地,居民聚居区大都在“坝子”,即山间小盆地,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城市。景洪(我们常说的版纳)就是个大坝子,而橄榄坝便是景洪周边20公里的小坝子。

周六好像是版纳的全民赶摆日,在我刚到版纳的时候,就听他在谈论周六赶摆去买些什么,因为我在这里不用操心做饭的事情,所以对购买食材毫无谋划。儿时还是很期待集市的,每次老妈都会在集市上带回一些我想吃的水果和小食,集市那天便可吃得丰盛异常;亦或者我也会去跟着去集市凑热闹,至少能买串糖葫芦解解馋。后来有了淘宝和美团,想吃的东西随时都能买到,我便对集市丧失了兴致,人挤人和各种讲价斡旋仿佛变成了一件不那么体面的事情,甚至夹杂着些许无聊。直到自己大学时期开始背包旅行,又重新燃起了对集市的好奇感,新疆的大巴扎,海岛的鱼市,拉萨的集市,云南的赶街……处处都是新鲜的从未尝试过的食材。时至今日,还是对“赶摆”这个活动充满着兴致,除了口食之欲,更多的是喜欢集市上的人间烟火气,生活里缺少的那份烟火气。

橄榄坝集市其实就是串联的两条街道,是个U型,整体走完也就一公里左右,集市的一半聚集着水果蔬菜摊、杂货摊等不需要火的摊子,另一半则聚集着烤肉、烤猪皮等需要火的熟食摊。水果摊子对我来说没什么特别,毕竟赶多了景洪的摆该尝的水果都尝过了,我更喜欢熟食摊,去溜达找些没吃过没见过的食物,去烟雾缭绕里嗅到一些从未感受的味道。熟食摊子的半条街格外拥挤,往往大家购买了之后都要在原地等待,亲眼看到食物熟成的过程,一来二往,大家都在摩肩接踵中踱步而行。我最喜欢在这种场景下拍摄,现代人的距离太远,这种被迫摩肩接踵且烟雾缭绕的集市最有人间烟火气,熙熙攘攘皆为果腹。

植物园

中科院植物园好像是个版纳旅行的必玩项目。

几年前我来版纳的时候,版纳还没有这么热门,那时候高铁还未开通,我坐了很久的大巴奔波在山路中,几乎是深夜才到达。植物园距离市区非常远,大部分游客都是报名一日团过去,包含了大巴车、门票和导游讲解费用,这个套餐对个人玩家来说很方便。植物园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比较原生态,有绿林石和热带雨林两个游览点,基本就是雨林风貌;西区更像个大公园,重点呈现不同分类的植物,适合科普参观。

这次植物园的体验有些不太好,除了人太多以外,对于热带雨林风貌失掉了第一次的新奇感,剩下的就是特种兵式的暴走。其实第一次来植物园的时候全靠对雨林景观的新奇支撑,后半程累了也在和随车的同龄实习导游聊天,后面还交了朋友约着一起拼饭吃,最近看他朋友圈动态结婚了,时光荏苒呀。

本次植物园之行的主题是“棕榈之行”,进入大门之后就和在景区预约的导游见到了面,在他的带领下坐大巴车直奔棕榈园。这个本地导游叫青蛙,比我小两岁,是个很秀气的傣族小伙,说话有点柔柔弱弱的感觉。大巴车行驶的过程中,进行了简单交谈:

“你们是跟中科院合作的还是属于内部工作人员呀?”“内部工作人员,就是单位发通知之后考试进来的”,“我家就在附近的寨子里,骑个电瓶车就来上班了”。“那你们傣族从小会学习傣族文字吗?”“我没有去寺庙耶,只有去寺庙的男生才会学,我在昆明读了大学。”“昆明耶,你是哪个学校的呀?我就是从昆明来的。”“昆明工商学院,在杨林。”一阵沉默之后,我再次开启话题,“你们在这里工作是固定薪资还是提成制呀?”“纯提成制,一个团讲解每人提成40元,不过研学团贵一点,能提100多……”

他说话太过温柔,以至于我根本没有听到每人40元,错以为一个团才有40元,当时心里还纳闷了一下怎么会赚这么少。后面跟熟识的导游聊天时才意识到,是一个团每人提40元,一个团一般都是十几人,每天能带两三个团,意味着每日收入近千元,在版纳这个收入真的已经很丰厚了。加上他家就在附近的寨子,家中几十亩的橡胶林,吃喝都没什么消费,堪比一大票的一线城市打工人,妥妥富人一个。

棕榈的讲解有点无聊,大概就是给你介绍每种棕榈树的特点和果实,之间穿插一两个小游戏,一开始还很有精神,完全崭新的知识听多了之后便乏味起来。想起前几天买苏子饼,我问老板“苏子是什么东西呀”,老板尴尬一笑,“芝麻粒大小的东西我怎么给你解释呢”?想来也是,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种问题,或许我想得到一个类比的答案?也或许本身就没有答案,无论如何,棕榈树的知识就像苏子饼一样,让我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一些棕榈树的果实晒干之后经过打磨可以串成手链,本来很感兴趣的手工活动当他拿出砂纸之后立刻丧失了兴致,本来打磨机可以让你一小时串成一个手链,砂纸就意味着一小时只能磨好一颗果实,甚至一颗果实都磨不好,我已然没有这种耐心。

“除了棕榈,你平时还有什么其他讲解的课程吗?”“还会带一些观鸟课程和昆虫的课程。”“你喜欢观鸟吗?我有朋友飞到各地去观鸟耶!”“喜欢呀,但我现在工作太忙基本没有时间去别处观鸟。”他的语气让我察觉到他对旅行毫无欲望。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版纳随记 03 基诺山真的好玩吗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