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古迹志 | 甘烹碧 Kamphaeng Phet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温馨提示 正文约4500字,图片共180幅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甘烹碧历史公园(Kamphaeng Phet)是素可泰世界文化遗产的子项之一,位于素可泰西南方向八十公里,湄平河(Mae Ping River)穿城而过,自《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孟人于6世纪下半叶所建的堕罗钵底国始就已初具规模。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Kingdom)时期与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一并作为两大“陪都”南北拱卫,城市规划宛若双生,同为王国的重要城市,但相较西萨查那莱的经济职能相比甘烹碧则是一座担负抵御缅甸入侵防御职能的边境城市,Kamphaeng Phet意为“钻石般坚固的城墙”,由此可见这座城池被赋予的战略地位。历史公园分为城区(中区Central Zone)和林区(北区North Zone)两个部分,诸寺自素可泰王朝一直修建到阿瑜陀耶(Ayutthaya)王朝。城区在素可泰王朝名为“Muang Cha Kang Rao”,平面呈矩形,由长2200米、宽700米的城墙环绕,三座寺庙呈西北-东南向一字排开,被称为“ Buddhavasa”,其中包括著名的“卧佛寺”;林区被称为“Aranyik”,树木茂盛,风貌原始,寺庙遗址多达40余处,星罗棋布,且均是用大块红土建造,其中“环象寺”是素可泰诸环象寺中体量最大者,虽仅剩塔基但也尤为壮观,在镇上租自行车自驾游览是不二之选,笔者由于时间原因只到访了重点几处。
01Kamphaeng Phet City Pillar Shrine

甘烹碧在历经素可泰和阿瑜陀耶王朝统治之后,来自北方的兰纳(Lanna kingdom)王朝逐渐向南扩张,沿袭一贯的习俗在甘烹碧设立“城市之柱”。城市之柱位于城区最西侧,最初为供奉湿婆(Shiva)的一座小型神庙,仅有一座佛殿(viharn),佛殿仅存基座和立柱,佛坛上曾有一尊面朝东方的湿婆铜像,雕刻于1510年,现存甘烹碧国家博物馆中。

02Wat Phra Kaeo(Wat Phra Kaew)Wat Phra Kaeo建于1403年,是甘烹碧最大的寺庙,曾为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皇家寺庙,紧邻Sa Mon宫殿,曾供奉有泰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座佛像——Phra Phuttha Sihing和Phra Kaeo Morakot。寺庙规模宏大,由一系列前后相连的建筑组成,轴线东西长达四百米,古塔佛殿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如波涛般与林海融为一体。但由于地处边陲,历史记载从未有国王亲临,直到19世纪泰王拉玛五世(King Mongkut/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到访此寺。
寺庙的建筑群自东向西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位于最东部,由一座佛殿和一座曾供奉Phra Kaeo Morakot的佛塔(chedi)组成,二者均建在一个高大的基座之上,佛塔曾是寺庙最大的一座,现仅存八角形塔基,逐级收束,八角均向内缩进有锯齿状结构,也有说法认为这是一个巨型佛坛。
佛殿仅剩基座和立柱,由一个平面呈方形的后部和一个平面呈矩形的前部组成,佛坛位于两者之间,坐佛残缺严重,仅余人形,右臂已断,据推测施触地印,表面覆盖的灰泥全部脱落。
第二部分在谷歌地图上名为“Wat Chang Phueak”,由三座佛殿、两座mondop、一座大佛塔和数座小佛塔组成,登顶第一部分的佛塔可以将第二部分尽收眼底。
东侧最大的佛殿呈回廊式布局,四面曾有墙壁,仅存基座和立柱,立柱顶部的孔洞显示出曾经用来支撑屋顶的木质房梁的安装位置,佛坛由圆形和方形的两部分组成。大佛塔巍峨壮丽,在晨曦中泛着赭红色的光芒,为素可泰风格典型的钟形佛塔,其造型受到了僧伽罗(Singhalese)即斯里兰卡风格的深刻影响,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四周曾有柱廊环绕,一圈雕有32头大象和狮子(泰国称之为Singh),身体内部由砖砌成,后腿与塔基融为一体,躯干和前腿出露在外,但如今损毁严重,所剩无几。塔身底部环绕有16个尖拱形佛龛,顶部四个方向开有佛龛,龛内佛像均已丢失,塔身上承相轮,塔刹尖端坍塌无存。
在大佛塔西侧,轴线上分布着一座mondop和一座佛殿,周围由数座圆形和方形的小佛塔塔基环绕,轴线北侧亦有一座mondop和一座佛殿,只是规模较小。两座mondop均呈回廊式布局,仅剩基座和立柱,轴线上mondop中的佛坛上尚存一尊施触地印的坐佛,残缺严重,仅余人形,表面覆盖的灰泥全部脱落。
轴线上佛殿中的佛坛上供奉有一尊卧佛和两尊坐佛,均面朝东方,建造年代不晚于阿瑜陀耶王朝早期,该佛像组合是是甘烹碧的标志性景观,周围还散落着数尊小佛像。
两尊坐佛几乎复制粘贴,均施触地印,位于中央的这尊卧佛横卧在芒果树下,躯体斑驳,面容恬静,右胁而卧的躯体山峦绵延般舒展,低垂的眼帘下藏着千江月影,唇角悬着的那抹笑,恰似莲池被清风点破的一圈圈涟漪,其艺术水准居泰国乃至东南亚诸卧佛之首。甘烹碧这三尊佛像是典型的素可泰-甘烹碧风格,弯曲成直角的手臂是素可泰王朝早期形象的原始特征,方额长脸,下巴微窄,杏仁形的双目微闭,眉毛和鼻子的曲线连成一体,线条流畅,刀法自然,嘴角微微上扬,似有一丝微笑,虽然比例夸张,但却抽象的反映出了佛陀的悲悯和自在,不愧是素可泰佛造像水平臻至化境之所在。石雕衣褶间停驻的蝶影轻轻翕动,观之心神宁静,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仿佛连岁月经过这方寸之地时,都自觉放轻了鎏金剥落的声响。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