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麦金利峰攀登的荣耀与悲歌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旺德湖与麦金利山。图源:德纳里国家公园
1967年,北美之巅麦金利峰(德纳里峰)见证了登山史上两个里程碑时刻。这年2月,一支队伍开启首次冬季冲顶的艰难征程。五个月后,一场突袭的暴风雪将另一支队伍推向生死考验,酿成北美登山史上最惨烈的山难之一。在这部上下篇系列中,我们将重返这两场1967年的远征。本文为上篇,讲述麦金利峰首次冬季登顶的故事。(作者注:根据美联社格式指南,本系列统一使用"麦金利"作为山名。) 麦金利首次登顶 北最高峰麦金利峰(海拔6190米)坐落于德纳里国家公园的阿拉斯加山脉中。1913年6月7日,由哈德逊·斯塔克和哈里·卡斯滕斯率领的团队实现人类首登。沃尔特·哈珀与罗伯特·塔图姆是核心成员。年轻的阿拉斯加原住民登山者哈珀率先踏上峰顶,他始终坚持用传统名称"德纳里"称呼这座神山。首登团队选择穆德罗冰川(Muldrow Glacier)路线,从东北坡切入,沿卡斯滕斯山脊和哈珀冰川(二者皆得名于之后)攀登。
穆德罗冰川。图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西坡肩路线首登 1951年6月17日,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带领团队首登西坡肩路线。这次远征具有里程碑意义——西坡肩从此成为最受欢迎、难度较低的登顶路线。早在1940年代,沃什伯恩便通过航拍勘探确认西坡肩是比穆德罗冰川技术难度更低的替代路线。该路线以冰雪攀登为主,但冰裂缝与恶劣天气仍构成严峻挑战。西坡肩路线从东南方向接近主峰,登山者通常搭乘小型丛林飞机降落在卡希尔特纳冰川。路线标志性地段包括西坡肩山脊、风蚀角(Windy Corner),以及德纳里山口附近的上层坡面。截至1966年底,麦金利山仍保持着"冬季无人登顶"的纪录。
卡希尔特纳冰川(Kahiltna Glacier)上游景观。前景与麦金利峰顶落差约4000米。照片:Swisseduc 1967年登山队
1965年,大阪山岳会的阿特·戴维森和西前四郎开始酝酿冬季攀登麦金利峰的构想。1967年冬季麦金利峰远征队由八名攀登者组成:美国登山者格雷格·布隆伯格(队长)、阿特·戴维森、戴夫·约翰斯顿、约翰·爱德华兹和乔治·威克曼,日本登山者西前四郎,瑞士的雷·热内以及法国的雅克·巴特金。当时的登山界普遍认为冬季攀登麦金利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八位登山者却对直面严寒、极夜、暴风雪等极端天气充满期待。1967年1月29日,飞行员唐·谢尔顿将他们空降至卡希尔特纳冰川东南支。整装待发的队伍 第一排从左至右:阿特·戴维森、乔治·威克曼、格雷格·布隆伯格 第二排从左至右:西前四郎、雅克·巴特金、戴夫·约翰斯顿、约翰·爱德华兹、雷·热内。拍摄:乔治·威克曼
士气高昂的开端  队伍选择挑战西壁路线。"(我们相信)恶劣天气带来的挑战将弥补技术难度的不足",布隆伯格在《美国高山期刊》的报告中回忆道。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线绝非坦途——从大本营到峰顶的海拔爬升量甚至超过大多数8000米级山峰。团队最初在平坦开阔的卡希尔特纳冰川未结组行进,仅在必要时使用绳索。队伍从一开始就保持着极佳的团队氛围。"首夜的黑暗无法掩盖帐篷内洋溢的喜悦与友情",布隆伯格写道,"我们的笑声随着科尔曼汽灯的暖光流淌在雪原上,带着各地口音的谈笑声在我耳中宛如天籁。"危机四伏的冰裂隙。图源:Swisseduc 悲剧降临 在向首个营地推进途中,队员们各自保持着行进节奏。突然,戴维森坠入冰裂隙,所幸并未受伤。"冰川表面被我砸出的那个小洞,是唯一显示前方存在冰裂隙——可能是一整个冰裂隙系统的征兆",戴维森事后描述道。登山队第二日尝试营救坠入冰裂隙的巴特金。图源:阿特·戴维森1月31日,悲剧发生了。当部分队员抵达新营地开始搭建时,发现巴特金失踪了。这位法国登山者正是在向营地运输物资时,坠入了戴维森先前侥幸逃生的同一条冰裂隙。尽管全力施救,但巴特金已在坠落中遇难,多次心肺复苏均告失败。麦金利峰西壁路线示意图:NPS"当晚,两顶帐篷里挤着七个人,但每个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布隆伯格写道。团队几乎决定放弃远征,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发布了这样一份声明:"雅克·巴特金在为信念而战的冬季攀登中献出了生命。我们将带着他的精神继续征程,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行进途中 随后,爱德华兹在看似安全的区域也遭遇惊险,不慎跌入冰裂缝。所幸他与队友用绳索相连,在坠落瞬间被登山绳拽住。经历数日暴风雪后,他们迎来了持续一周多的晴好天气,并在海拔约3000米的卡希尔特纳山口下方建立了3号营地——由三个冰屋组成的冰屋群。卡希尔特纳山口是重要地标,登山队常在此建立早期营地,也是西壁路线上连接冰川下部与上部盆地的过渡点。前往德纳里山口的横穿路线。图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在连续八日晴天后,队伍已在海拔约4300米处建立5号营地。位于西壁下方的这个营地,两座冰屋几乎完全建于积雪之上,入口低于地面高度。由于营地坐落于朝南的盆地区域,能短暂沐浴冬季美丽的阳光。后续两天等待恶劣天气过去后,登山者们逐步推进至5240米处,在此建立了最高营地。他们先搭建帐篷,后来在坚若岩石的积雪中挖掘出雪洞,这个营地将成为冲顶后下撤的关键据点。 德纳里山口2月26日,队伍离开5号营地。沿山脊攀登至海拔约5547米的德纳里山口,这个暴露的高位垭口位于麦金利主峰与稍矮的南峰之间。在垭口上方,他们发现主峰已被云雾笼罩,于是在顶峰下300米处停下商议。众人决定下撤,但天气却开了个玩笑——刚返回高处营地,峰顶就云开雾散。次日五人再度出发。西海和布洛姆伯格在德纳里山口为队友准备露营地后折返高处营地。左边为德纳里山口。图片来源于之前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事故报告。 登顶 2月28日晚7时许,戴维森、热内和约翰斯顿成功登顶。三位登山者相拥欢呼:"我们成功了!""原本期待峰顶美景,但举目四望唯有黑暗。"戴维森回忆道。下撤前,他们在雪地掘洞掩埋了巴特金的帽子以示纪念。 更多劫难 午夜时分,戴维森、热内和约翰斯顿抵达迪纳利山口。他们在山腰处挖出小型雪洞作为庇护所,此时天气正持续恶化。这场肆虐的暴风雪开启了他们长达七天的生死考验。此刻登山队已分散为两组。布隆伯格、西岛、爱德华兹和威克曼身处5,240米高度,与三位冲顶者彻底失去联系。3月1日,布隆伯格与西岛尝试接近戴维森等人,但飓风级强风令他们寸步难行。"如此狂暴的风雪继续前行简直是自寻死路。"布隆伯格回忆道。众人只能祈祷暴风雪终将减弱,此刻两组人马皆陷入受困境地。麦金利峰的雪洞。图源:Pete Thomas Outdoors
求生公式 高海拔暴风雪中的生存没有固定公式。戴维森、热内和约翰斯顿仅靠勇气与决心作为精神支撑。"我们欢欣鼓舞,并非源于征服狂风的成就感,而是因为在黑暗中的小小洞穴里,我们依然能相拥取暖,任凭暴风雪肆虐迪纳利隘口,横扫阿拉斯加山脉。"戴维森如此描述。


洞外低温叠加强风,风寒效应相当于零下100摄氏度。三人逐渐被疲惫与冻伤侵袭,食物储备也即将告罄。

下撤行动

被困第四日,布隆伯格与爱德华兹从高海拔营地开始下撤,期待直升机第一时间重返山口。3月5日,二人抵达5号营地,最终回到大本营发出无线电信号,正式启动系列救援行动。

暴风雪持续一周后终于平息。3月7日,军用飞机发现三名登山者正从迪纳利隘口下撤——戴维森、热内和约翰斯顿奇迹生还。当夜三人宿于5号营地,次日军方直升机将三人与爱德华兹、布隆伯格从峰顶接走,送往塔尔基特纳。3月9日,救援队从3号营地接回西岛与威克曼。

  

后记

热内后来成为麦金利峰商业登山发展的重要推手,却于1979年10月3日带领客户从珠峰下撤时,因失温、力竭与严重冻伤双双遇难。

雷·热内。图源:The High Expedition

1991年6月21日,热内12岁的儿子塔拉斯·热内成为麦金利峰最年轻登顶者。

十年后的2001年6月17日,戴维·约翰斯顿11岁的儿子盖伦·约翰斯顿在父母陪同下登顶,至今保持着这项纪录。

阿特·戴维森撰写的《零下148度——麦金利峰首次冬季攀登》完整记录了这场史诗级远征,极具阅读价值。

图源:迪纳利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

1967年麦金利峰攀登的荣耀与悲歌(下)
1967年,麦金利山(德纳里峰)见证了登山史上两个关键时刻。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我们讲述了麦金利山首次冬季攀登的故事。同年夏季,这座山峰又遭遇了北美登山史上最惨痛的悲剧之一。以下是关于1967年麦金利山夏季攀登的故事。


破纪录的登顶  


1967年共有10支登山队尝试攀登麦金利山,创下历史最高成功纪录。几乎所有队员都成功登顶。

夏季期间,两支队伍计划通过偏远的马尔德劳冰川路线(Muldrow Glacier)登顶——这条路线由麦金利先驱者于1913年首开。由于后勤和技术原因,马尔德劳冰川路线被认为比西壁路线(West Buttress)更具挑战性。

该路线始于麦金利山北侧,需要从旺德湖(Wonder Lake)出发徒步63公里抵达冰川起点。从海拔1750米的麦格纳格尔山口(McGonagall Pass)附近开始,攀登者要垂直爬升4440米才能到达海拔6190米的峰顶。马尔德劳冰川区地形复杂、裂隙密布,需要全程结组行进。

路线中最关键的卡斯特斯山脊(Karstens Ridge)是一段狭窄暴露的刃脊,连接哈珀冰川(Harper Glacier)时还要面对更多冰裂隙风险。该山脊还极易遭遇强风袭击。因此,1951年开辟的西壁路线最终成为主流登山线路,而非险象环生的马尔德劳冰川-卡斯特斯山脊线。

1961年麦金利峰夏季登山队。图源:Howard Snyder


威尔科克斯登山队  


来自犹他州的24岁青年乔·威尔科克斯(Joe Wilcox)率领的队伍是第一支尝试马尔德劳冰川路线的团队。他通过登山新闻通讯招募队员,最终组成9人队伍:威尔科克斯、杰瑞·克拉克(Jerry Clark)、史蒂夫·泰勒(Steve Taylor)、丹尼斯·卢克特汉德(Dennis Luchterhand)、马克·麦克劳克林(Mark McLaughlin)、安谢尔·希夫(Anshel Schiff)、汉克·简斯(Hank Janes)、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和沃尔特·泰勒(Walt Taylor)。

这是支年轻队伍,所有成员年龄在22至31岁之间,大多来自太平洋西北地区。他们具备基础登山技能,但最高攀登记录不超过4550米。

科罗拉多登山队

22岁的霍华德·斯奈德(Howard Snyder)带领的科罗拉多队伍是第二条挑战该路线的团队,成员包括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史蒂夫·刘易斯(Steve Lewis,杰瑞的弟弟)和保罗·施利希特(Paul Schlichter)。

与威尔科克斯队相似,这也是一支年轻队伍。但斯奈德及其队友拥有更丰富的登山经验,且曾到达更高海拔。6月21日启程前夕,史蒂夫·刘易斯因车祸手臂骨折,队伍减员至三人。

马尔德劳冰川路线(棕色标记)。图源:Cliffhanger76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对威尔科克斯队的高海拔经验不足表示担忧,建议其与斯奈德队合并。这恰好符合斯奈德的需求——根据NPS规定,登山队至少需要四名成员。两队最终于6月22日合并,组成12人团队并由威尔科克斯担任总指挥。


7月16日:关键转折日


由多支队伍合并而成的登山团队从旺德湖(Wonder Lake)开启征程。七月初,队员们稳步推进,沿途建立营地并运输物资。多数人出现高原反应但仍努力适应。至7月13日,队伍已在海拔5,182米的哈珀冰川(Harper Glacier)建立营地。

7月15日,威尔科克斯(Wilcox)、斯奈德(Snyder)、施利克特(Schlichter)和刘易斯(Lewis)从海拔5,456米的高山营地发起冲顶。在晴空微风的良好天气下,他们于18:30成功登顶麦金利峰。停留一小时后,于21:50安全返回营地。

7月16日,当风速飙升至每小时113公里时,全体12名队员被困高山营地。原定由克拉克(Clark)、卢克特汉德(Luchterhand)、麦克劳克林(McLaughlin)、简斯(Janes)、罗素(Russell)及泰勒兄弟组成的第二冲顶小组被迫暂缓计划。

麦金利峰穆尔德里冰川-卡斯滕斯山脊路线。图源:Haisam Hussein


二次冲顶行动


据记载,公园巡护员曾警告威尔科克斯暴风雪将于7月16-17日来袭,但队伍仍按计划行动,可能低估了恶劣天气的严重性。

7月17日,由31岁的克拉克带领的第二冲顶组出发。两天前完成首登的队员则下撤至海拔4,572米的低海拔营地。当克拉克小组启程时,风速已减弱,史蒂夫·泰勒因高原反应留守营地。当夜高海拔区域再起强风,冲顶组被迫就地露营等待天气好转。

7月18日11:30,克拉克通过无线电确认其小组(含麦克劳克林、沃尔特·泰勒、简斯及卢克特汉德)在强降雪中完成登顶。约翰·罗素情况不明,确认未登顶且可能在冲顶途中折返。

克拉克表示将于10分钟后开始下撤,自此再未传出任何无线电讯息。

霍华德·斯奈德在麦金利峰顶。图源:Howard Schlichter


百年一遇的暴风雪


这场暴风雪不断加剧。来自南方的高压系统与北方潮湿的低压系统激烈碰撞,形成了这座山峰有记录以来最猛烈的暴风雪。这场持续七天的极端天气,直到7月25日才逐渐平息。

在接近顶峰区域,风速达到每小时160-240公里,静止空气温度低至零下26摄氏度。

顶峰下面,麦金利峰上部区域的人员全部被困。其他已经登顶下撤的人员,则在较低营地挺过了7天的暴风雪天气,他们紧紧相依以取暖。

1967年麦金利峰。图源:Howard Schlichter


困守麦金利峰上部区域的登山者已无生还可能——杰瑞·克拉克(31岁)、史蒂夫·泰勒(22岁)、丹尼斯·卢克特汉德(24岁)、马克·麦克劳林(23岁)、汉克·简斯(25岁)、约翰·拉塞尔(23岁)和沃尔特·泰勒(24岁)全部遇难。而提前下撤至低海拔营地的五名队员则在风暴结束后安全返回。

风暴平息数日后,搜救队在顶峰下方的执事塔发现两具遗体。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海拔更高的营地找到第三具紧握帐篷杆的遗体,但遗体腐败已无法辨认身份。其余四名登山者至今下落不明。1968年组织的专项搜索行动亦无功而返。


事故分析显示:

1. 威尔考克斯团队严重缺乏高海拔经验。资深登山者可能会更准确评估风险并建造雪洞避险

2. 7月15日首登成功后团队分裂为两组,造成精锐队员与经验不足者分隔。斯奈德后来批评这种分队策略削弱了团队整体应变能力

3. 国家气象局的预警信息表述模糊,未能强调风暴的极端强度

这场悲剧本质是极端自然灾害与人类决策风险叠加的结果。美国国家气象局事后认定这是百年一遇的超级风暴,即便最精锐的登山团队也难以在如此高海拔区域有效应对。麦金利山的严酷环境对人类判断力提出了极限考验。

麦金利峰卡斯特斯山脊看到的哈珀冰川。图源:Summitpost


与同年2月首支冬季登山队的对比凸显专业素养差异:

·布隆伯格率领的冬季远征队拥有丰富极地经验

·关键决策:在顶峰下方建造冰洞抵御强风。小冰洞抵御强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7月份的飓风比2月份更为猛烈。

·冬季队员展现出在零下低温、持续冻伤状态下保持清醒判断的心理素质。只有强大的登山者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清晰思考,在高山上大部分没有经验的人完全不能果断行动。


运气


运气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暴风雪恰好在七月登山队最无遮蔽的时刻来袭纯属偶然——1967年的气象预报技术无法精确预测风暴形成时间,护林员的警报也没能锁定最关键的时间窗口。7月15日较早登顶的五人实属幸运,他们及时下撤到低海拔营地,避开了最恶劣的天气。

不过,当出现天气变化迹象时,倾听山峰的警告及时撤退至关重要。关键转折日发生在所有12名队员都被困在高海拔营地时,7月15日的登顶者无法下撤,其他队员也无法上行。


后续影响


1967年的悲剧促使德纳里峰国家公园修改登山规程,新增要求包括:登山队需提前报备、提交攀登资质证明、携带双向无线电设备,以及攀登结束后必须联系公园管理处。

1967年登山队合影。图片来源:德纳里峰国家公园及保护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