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全境游|下 村 - 湖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湖南


户外爱好者们:炎陵197+6

“197”是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山的数量

“6”是炎陵海拔2000米以上山的数量

湖湘大地也仅此炎陵。


(此篇通过八年的徒步拍摄、数不清多少个昼夜的图片处理、几周的写作、排版等。)


精彩在此为您呈现



01

下村乡的地理与徒步大环线


下村乡同乐村全景图


炎陵县东南边陲的下村乡,位于两省三县的交汇点。

清康熙以前(含康熙年间),八都归常平乡管辖,

有时叫常平里,康熙三年改叫常平都;

乾隆三十年,酃县设三乡十一都,

下村属八都归常平乡管辖。


民国时期:

初期属南区治安团,后属治安乡,

民国二十六年改属定治乡。


建国初期:

1950年3月,设下村乡,属第三区;

同年11月,由三区划出下村等7个乡组成第五区;

1952年,改属第七区;1955年,更名下村区。


大跃进时期:

1958年9月,改为高峰人民公社;

同年11月,更名为下村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恢复为14个生产大队;

1984年3月,社改乡,复置下村乡 。


革命英雄事迹:

在革命战争时期,下村乡涌现出众多英雄儿女,载入史册的革命烈士有80余名,参加革命活动先辈1600余人。


坳头村烈士陵园


想和做:2017年元旦的头一天

我在酃峰的羊圈想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可以带领“走摆子”

把整个下村乡的景点打卡完?


耗时八年时间

纯徒步100+公里

终于在下村的地图上画完了一个不规则的圆


给“走摆子团队”点个赞

给自己点个赞


大环线图


下村乡徒步大环线图:

下村乡 → 筷子篓水库→大(小)横溪→ 奶姑岭→ 陈凤仙 → 曾子坳 → 酃峰 → 火烧旗 → 鹫峰 → 牛头坳候鸟保护站 → 三官山 → 夫子寮 → 溪源村 →鹰嘴岩 →下村乡


下村·云里迎旭


酃峰是湘东南海拔之巅

滋润着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

罗霄山脉的高海拔演绎着这里的繁华与雍容

传承千年的茶盐古道藏匿于雷仙坳

曾子坳的野生杜鹃花林燃烧着

妩媚地笑悠悠地点缀山头

五彩的秋叶染红了整个横溪谷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溪源之美

巴掌洞瀑布

如玉带绕风油山

承托着三官山脉东南之屏障

守护着神秘的“南顶嶂”

鹰嘴岩屹立山巅佑护一方安宁

“红旗渠”的艰险

见证了一代知青的功勋

正冈亭在云雾仙气缭绕

云里看刘家大屋

历经多少沧桑变迁

秋天来了

千百年来初心不变的候鸟掠过

只为了一睹鹫峰的容颜


02

四季如画的下村


-春:繁花铺锦绣,青山入画来-


春天的到来

整个村庄静静地绽放在花海里

暖阳下迎风摇曳的花骨朵

阵阵春雷敲响了春天的门铃

打开了这世外桃源之境

二月还未褪去冬日的寒冷

院墙枝头奈李树上雪白的李花早已含苞欲放

三月

漫园梨花、桃花在袅袅炊烟中莞尔一笑

高山上春耕的农忙恰在这桃花源里

四月

酃峰、曾子坳的野生云锦杜鹃花海

将春天最后姹紫嫣红的霓裳披在了这原始丛林间



-夏:青山含翠意,避暑觅清凉-


夏日炎炎

城市被热浪笼罩

而下村乡却宛如一处清凉的世外桃源

郁郁葱葱的山林遮天蔽日

山林间

鸟儿欢快地啼鸣

为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



-秋:层林尽染时,丰收意正浓-


群山五彩斑斓

姹紫嫣红,山腰青青,山顶金黄

只有经过艰难的攀登

才能品尝这大自然带给你的视觉盛宴

才能体会到站在峰巅发自内心的喜悦

红叶在山坡上是有层次的

黄红驳杂,蓝绿相间

红叶在阳光下是舞动的

上下跳跃,左右拥挤



-冬:银装素裹处,静谧藏古韵-


冬日的下村乡

宛如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罗霄山脉一线被白雪覆盖

一片洁白

仿佛一座神圣的玉山

山上的树木挂满了冰凌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03

下村的打卡景点


卡点一:海拔800-1300米 巴掌洞瀑布、筷子篓水库、青年渠、雷仙


筷子篓水库位于雷仙坳脚下

为什么叫“筷子篓”呢?

因为以前大山交通不便

盛产的竹木全部要走水路放排

顺河漠水而下到衡阳等地区出售

百姓把竹木全部拖到水库旁

等汛期一到

全部一次放下

远观浮在水面的竹木就像一根根筷子一样

漂在水库上面

得名“筷子篓”



雷仙坳下是雷仙谷

自源水电站水渠依山穿行雷仙谷

一边是高山峭壁

另一边则是悬崖深渊

1973年

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3米宽

8.17公里长的幸福渠


雷仙坳雷仙


雷仙坳由于地理环境因素

植被茂盛,地势陡峭

孕育出两条天然的溪谷

溪水顺着陡峭的山谷一泻而下

数不清的瀑布群就这样诞生了

把雷仙坳的山体形容为雷神的手掌

其中最有名的五条大瀑布如手掌缝流出的五股泉水

所以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巴掌洞瀑布群

有打卡五瀑可以召唤雷神之说



卡点二:海拔860-1500米 大横溪、陈凤仙、军马营、奶姑岭


这条线路是新修的下村至梨树洲的水泥公路

也是炎陵“最美公路”

沿途可观看秋韵的五彩

千年红豆杉

唐朝建立的陈凤仙等景色

是一段不需要徒步的线路

陈凤仙位于炎陵策源与下村两乡交界处

道观建在山崖的石洞旁边

依据建筑内保存完好的古石碑碑文记载

该建筑始建于唐德宗贞元21年甲申岁

即公元804年

距今有1200余年历史


千年古刹·陈凤仙


沿途硕大的红豆杉多到我不想数

你来与不来

它们已经在这等了一千多年



奶姑岭,海拔 1358 米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水口镇自源村与下村乡大横溪之间

因远观山体形似女人的乳房而得名

“三藩之乱”时期

这里曾是吴三桂部队防清兵入湘的重要防线

现存的工事和碉堡群就是历史的见证


奶姑岭


卡点三:海拔1900米 高山草甸、曾子坳


曾子坳万亩高山草甸

每年4月份左右

万亩杜鹃花林竞相绽放

整座山体在花海的映衬之中姹紫嫣红

场面非常震撼


曾子坳花海


卡点四:湖南最高峰——酃峰(又名神农峰)


酃峰最高海拔2115.2米

是湖南第一高峰

位于“两省三县”交界的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下村乡酃峰村

属湘赣边境罗霄山脉

登酃峰顶

春观杜鹃花海

夏临壮丽山河

秋看胜火红叶

冬见群峰傲骨

风光无限


客官路过酃峰村

不要忘记还有一座观音仙

一颗迎客松

一处千年冰臼群在等着您


湖湘之巅·酃峰


卡点五:海拔1980米 火烧旗


火烧旗是酃峰的姊妹峰

当地山民隐居山中开荒种药

短粮期放火烧山

方便挖蕨擂粉对付饥荒

来年土地肥沃

当然

也有人在此拉起过一面大旗

毛主席部队被围剿时期

多次走火烧旗过酃峰大院穿越到江西黄洋界

结果这把火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观音仙


火烧旗远眺酃峰


卡点六:海拔1945米 独竖尖鹫峰


鹫峰仙也称“帝母仙”

分脚仙和顶仙两座

供奉着炎帝的母亲

相传炎帝母亲葬于鹫峰对面的南顶嶂

有缘人才能入奇境见容颜


鹫峰也是“千年鸟道”

这里正处罗霄山脉中段

其中的南风面、齐云山、八面山

三山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

三山之间形成了一条不规则

宽约30公里、长约40公里的隘口

每年秋分前后

有一股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强大气流

这股气流因三山阻挡而涌向这一隘口

从北方南下过冬的30余万只候鸟

正好利用这股强大气流飞跃隘口

踏上迁徙之路

候鸟飞抵时已精疲力尽、会在此觅食

这条分布在湘赣边境的候鸟迁徙路线

也是我国内陆三大候鸟迁徙线路必经地之一


中华帝母·鹫峰仙


卡点七:古迹朱家祠、云峰仙、刘家石屋


云峰仙历史久远

其确切始建年代虽难以精准考证

但从留存遗迹和民间传说推断

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此地起初为道家修行者看重

在山巅修建简易道观

供奉道教神明

吸引周边信徒前来朝拜祈福


古刹·云峰仙


朱家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由朱家先祖朱咸章所建

是朱氏家族专用的宗族礼仪之地

祠堂主厅上方悬梁挂有

清道光皇帝所赐的“圣旨旌表”牌匾

祠堂前坪现存两对旗杆石

上面刻有“国学生朱咸章立”等字样


古祠·朱家祠


刘家老屋修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是炎陵县现存年代最长

保护最为完整的徽派民居

结构以石、砖、木构架为主

屋顶设马头墙

正墙均砌花岗岩石料1米以上

再砌青砖,门框、窗架均系花岗岩石料嵌成

故当地人又称此建筑为“石屋”

建造者刘克广

出生于下村乡云里村的普通农户家庭

中年后经营木材生意获利颇丰

于是建造了这栋坚固别致的“石屋”


1927年秋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

从炎陵水口越过雷仙坳至云里村

曾在“刘家老屋”住宿过一晚

次日再由云里出发上坪坑开赴井冈山


云里·刘家大屋


卡点八:海拔1300-1600米 南顶嶂、三官山、正冈亭、风油山、夫子寮


这几个地名陌生到外人没有几个人知晓

或许是低调吧

沿着牛头坳候鸟保护站山脊可以俯瞰南顶嶂

过三官山的正冈亭就到了桂东境

古道依然

只是少了那些南来北往的茶盐挑夫

那时候

风油山有路匪劫道越货

见血也是常事

老人话:“一担皮箩筐,风雨来回就是一季,苦哉!”


风油山·正冈亭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