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第廿二站:登昆明西山,游龙门圣境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4-1 00:39 编辑

        昆 明西山,尤其是龙门,从视频上看太拉风了,一直是我想向往的地方。在昆 明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 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意思就是说:“昆 明美景尽在西山,西山的美景在龙门”。龙门胜景也是以“奇、险、绝、幽”为特色,雄踞西山众多名胜之首,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次在昆 明必然要去体验一把。我们在滇池看过海鸥,就到了西山,到了龙门景区。         昆 明西山坐落在滇池的西岸,又称“碧鸡山”,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频临滇池西岸的西山,古称碧鸡山,曾传闻古时有凤凰停歇于此处,见者不识,称之为碧鸡,在孙髯翁笔下称“西翥灵议”。明代居“云 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 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当代又是“昆 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龙门飞峙”。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美丽曲腿仰卧在滇池畔,象青丝垂海的睡美人。因此西山称为“卧佛 山”,又称为“睡美人山”。昆 明碧鸡山(西山)的由来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传说很久以前,昆 明一带居住着一些未经教化的蛮荒人,他们抢劫、杀人、放火,弄得百姓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 藏。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怒,于是降下水灾、瘟疫、战争等灾难,想把这里的人全部灭绝。天帝身边一个叫金马的大臣直言上书,认为这样做会让百姓生灵涂炭。天帝大怒,将金马变成一匹白马贬下凡间。白马被一个善良的老人饲养,昆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干裂,禾苗枯萎,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白马为了拯救昆明百姓,飞到天庭找到好友碧鸡,两人决定冒险拯救昆明。他们偷取天帝的宝印,绕昆明上空飞行,抛出宝印后下起了瓢泼大雨,昆明重现生机。为了保佑昆明人民永远幸福安 康,金马飞到昆明的东面化做金马山,碧鸡飞到昆明的西面化做碧鸡山。         龙门石窟坐落在西山顶部,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上。西山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由清代匠人采用原始工具,历时72年。石窟总长66.5米,起点至终点落差7米,全部在悬崖绝壁上人工凿道开穴而成,是云 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石窟内雕刻有道教神仙、吉禽瑞兽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湛,布局巧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门景区以其独特的地形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尤其是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昆明市区及整个滇池的美丽景色,滇池湖面辽阔,湖水湛蓝,周围山峦环绕,景色迷人。         元朝时候的西山被称为“滇南八景”之首,誉为“滇中第一佳境”,明代的时候更是位居“云 南四大名山”之冠。龙门景区主要包括龙门、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罗汉崖、三清阁、灵宫殿、真武殿、朝天门、千步崖等。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27 21:34 编辑

         从昆明市区乘地铁3号线,就可以到西山公园站。
        西山公园站位于西山北面的碧鸡关。清康熙《云南通志·关哨津梁》:“碧鸡关在府西三十里碧鸡山北,两山如肩膀,一线通道,为迤西诸郡门户。”昆明市地名志载:“碧鸡关,在昆明西郊,距市区17公里,东距高峤2公里,海拔1975米。昆畹公路处碧鸡山(西山)北。碧鸡关两峰夹立,形似马鞍,中间一条通道。旧时为迤西要道,是昆明通往滇西的第一关,设有关楼、客栈、店铺,现已废,关址成碧鸡村。明、清、在此设关,驻兵防守,故名“碧鸡关”           购票后在此验票,然后坐景交车前往龙门景区。           到达龙门景区停车场,沿路前行。景区前有一石制大牌坊。牌坊正面“龙门腾境”四字。
          牌坊背面是“碧鸡烟雨”四字。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27 22:19 编辑

        路右山坳里有“聂耳墓”。聂耳(1912—1935年),云南玉溪人,中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曲作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聂耳不幸在日本藤泽鹄沼海滨溺水而逝,他的骨灰由挚友张天虚从日本带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葬于西山华亭东坡。1980年5月13日迁葬太华山新墓园。           昆明聂耳纪念馆所在墓地,平面呈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月琴状,汉白玉雕塑的聂耳全身立像,高3.28米,置于琴头,雕像前的7个花坛代表7个音阶。墓穴位于“月琴”的发音孔位置——圆形,直径3.8米,墓体由24块墨石叠砌,象征聂耳24岁年轻的生命。墓上安放着直径1.5米用云南山茶花造型的汉白玉花圈,花圈上镶嵌聂耳的生卒年“1912—1935”的铜质金字。墓碑正面刻有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背面为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墓前平台由24圈石料铺成音波状,象征时代的最强音由这里发出,也寓意着聂耳的生命历程。墓后屏风墙上雕刻有以义勇军进行曲、万里长城、抗日救亡运动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和田汉惊闻聂耳逝世挥毫写下的悲愤诗。          在聂耳雕像右侧,建有《聂耳纪念馆》,里面是聂耳生平展厅和音像放映室。          聂耳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曲谱。            聂耳手拉小提琴的塑像。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聂耳的评价。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0 11:38 编辑

        聂耳纪念馆大致看了下,就匆匆赶到龙门景区大门口。         验完票走进景区后,找到索道站,坐上索道,前往西山山巅。        驾缆车,居高临下,尽揽百丈悬崖峭壁之上壮丽景致和西山秀色。          索道下方树木茂盛,夹杂着五彩缤纷的山花。          缆车到半山腰,透过树木枝桠,已经可以看到昆明市区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了。遥望昆明春城美景,比过去高大时尚,让人心仪不已。正是:“人在天上坐,恍如画中行”。           再往上行,波光粼粼的滇池,仿佛一颗璀璨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经过十几分钟,到达索道上站。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0 18:28 编辑

         索道上站有两条路,左边通往龙门石窟,右边则是通往西山景区最高峰凌虚阁的攀登之路。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沿着登山蹬道向山顶爬去。           路边的山石上“青峰夕照”石刻。
        “奋进”,支撑着我继续艰难地向上攀登。           到了一个观景台,上有“我在这里说爱你”红心的造型。            登上观景台俯视辽阔昆明城和浩瀚的滇池。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0 18:32 编辑

       告别爱心观景平台,沿着崎岖的山路,我继续向上攀登。路左黑色的火山岩上,有“啸傲风月”石刻。
         又攀登了几十级阶梯,可以看到矗立在山巅的凌虚阁了。           登上山顶,便看到耸立着一块“五百里滇池”石碑,我在此打个卡。         凌虚阁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它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建筑元素,飞檐斗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凌虚阁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据说,在古代,这里便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抒发情怀的地方。历经岁月的沧桑,凌虚阁多次修缮重建,才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了昆明西山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凌虚阁上有副对联:“水光遥接银汉,虹气上凌虚空”。‌这对联描绘了水天一色、长虹贯日的壮丽景色,展现了恢弘迷人的景象和浑然天成的气势‌。          登上凌虚阁,眼前的景色令人陶醉。放眼望去,滇池的浩渺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          远处的昆明市区高楼林立,繁华的景象尽收眼底。         再看西山,峰峦起伏,错落有致,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1 17:48 编辑

          从凌虚阁下来,我便下山赶往龙门景区。
         来到龙门景区翘角飞檐牌坊式山门(这里要验票),其上有“龙门飞峙”四个金字。          背面是“旷朗无尘”,形容龙门开阔明亮,清晰干净,超尘脱俗的景象。         过山门后就是龙门石栈道。龙门栈道和石窟为古人开凿。从峭壁中相互连接的石窟和栈道,从三清阁一路向上,沿坡度陡、宽度窄的阶梯磴道一路攀爬,就到天台(龙门);所过之地的九层十一阁或隐于陡峭的山体林竹之中,或开凿于悬崖之上,于悬崖峭壁融合为一体,是西山胜境的精华所在。这些石窟和栈道,分别是由三位道人和名士,组织工匠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咸丰三年(1853年,历时72年分三阶段完成的。从“龙门飞峙”山门到天台(龙门)这段栈道,是因为龙门石道狭窄,游人云集时,道阻室塞,异常危险,为疏导游人,1984年又由龙门打通迂回隧道和傍崖磴道,通往罗汉山巅。栈道之上的崖壁上,有“华岩叠翠”、“鹰问”等摩崖石刻。       “鹰问”,只有老才能探问的地方,所以叫“鹰问         前面有座亭子依悬崖峭壁而建,矗立在绿树掩映之中,宛如人间仙境,宁静致远。       这是“遥骋亭其对联是“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挂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副对联是明嘉靖年间杨升庵为华亭寺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作品‌。登上遥骋亭,可以俯瞰滇池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前面又一亭,名“浩然亭”,其对联为:“绕寺千章,松苍竹翠; 出门一笑,海阔天空。”这副对联描绘了浩然亭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游人的心境。          石缝之间有一块“女娲遗石”。相传,女娲补天之际,遗留一石,吸纳了九天星辰之精、五方大地之灵,自成一方小世界,名为“女娲石”。此石,非金非玉,却蕴藏无上仙力,静待有缘人的唤醒。         栈道依悬崖而建,似一条凌空的飘带,镶嵌在山间,与青山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沿着栈道前行,仿佛置身于云端,步步生莲。          下到“四峰台”。         据史上记载,仙人洞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这里曾是仙人修炼的地方,因此得名“仙人洞”。洞内还保存着一些古代的道教建筑和雕塑,如石桌、石凳、香炉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仙人洞作为道教圣地的辉煌历史。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1 23:53 编辑

        过一段崎岖的阶梯,下到“彩云洞”。          彩云洞口有诗赞道:“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昆池卧佛山,佳景称人意”。          走进彩云洞,便看到在悬崖绝壁上刻着“碧波映月”几个字。           夜晚从这里俯视滇池,可以看见月亮倒映在水中,景色非常的美丽。           到达“天台”石窟。两侧门,内联:“朝雨潜龙轻出海;夕阳磴道莽盘空”;外联:“磴道迂回,萦阶绕壑;龙门闪耀,飞阁凌空”;最外联:“握斗扪星,飞鹤翔身畔;观天察地,江山在掌中天台石窟里供奉的神灵主要是魁星‌。魁星在道教中被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称文曲星。魁星的形象通常是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身躯扭动而点斗。传说中,魁星能点中考生中文运好的人,使其登科中举,甚至中状元,因此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由于游人太多,里面也无法拍照。
          过天台,又要进一个陡峭幽深的人工开的山洞。洞壁上有“大禹龙门,盘古辟天台”摩崖石刻。            没想到穿过洞子后却来到了悬崖边上,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几个绿色的大字,名曰“穿云洞         穿云洞出来后就是达天阁,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杨汝兰、杨际泰父子主持由慈云洞继续向南打通云华洞,开凿龙门、达天阁,到清咸丰三年(1853)竣工,共历13个春秋。龙门达天阁包括石坊、平台、石窟、楹联、神台、神像、天棚、神案、香炉等,全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当时山下龙王庙村七十多户石工和安宁清水沟的石工,冒着生命危险,用铁索悬在空中开凿,历尽艰辛。         达天阁上横额“天临海镜”,两侧内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外联:“作孝作忠,今古圣神常在;允文允武,山川风气全开”最外联:“此山呼吸,直通帝谓;随时俯仰,迥出风尘”。石窟三座拱门左右分别有门额:“名山”,“石室”。窟内居中雕魁星踏鳌磴斗,北雕文昌,南雕关圣,两壁浮雕骏马和经文,天棚浮云仙鹤,蟠桃垂挂,背面云山众神洞天福地。       在达天阁出口悬崖处立有一石坊,上书“龙门”二个金字,下面有一“元宝”,听说手摸一下能保佑发财兴旺,吉祥如意。         古代工匠仅凭简单的一人一凿,完成栈道,石窟,栈道台阶,雕刻神像,龙门石坊,神案香炉等等,创造工程之巨大,条件之复杂,难以想象古人劳作的毅力。相传“在开凿龙门时,在位于连接栈道的石窟中,工匠不小心将魁星手中的石笔凿断,悲痛不已,纵身从悬崖栈道上跳下”。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3-31 23:47 编辑

          从龙门石坊沿着绝壁栈道穿过狭窄的云华洞,就来到了 慈云洞 慈云洞旁边立有两块石碑,这里是绝佳的拍照打卡地,绝壁之上的“龙门”石坊及绝壁栈道,特别出片。其中一块石碑上写着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慈云洞上横额:“福海无量”,“是亦普陀”。 门两侧,内联“槛外开明镜,坐定时如临弱水;岩畔志祥云,到此者宛游蓬莱“,外联:“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慈云洞供奉的是送子观音‌。慈云洞正壁原岩上雕刻有观音一尊,膝前一幼童,显然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的关系‌。
        过慈云洞有一红门,门额“佛谷云深”,门两侧对联:“海立云垂,到此间殊非凡境; 岩高径曲,至其上是亦洞天         红门正面上横匾“普陀胜境”,在道教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普陀胜境门两侧对联:“摘片金莲,南海渡来宏利济;凿开石室,西山趺坐放光明”。          石壁上,有清道光年间“普陀南海”摩崖石刻。         凤凰岩,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此处。据《昆明县志》记载,最初是由明朝嘉靖年间道士赵炼主持开凿的,最初称为“览海处”,后因石室檐上雕有“彩凤衔印图浮雕,云腾凤舞,所以这个石室改称“凤凰岩”。在徐霞客《游太华山记》中“抱一宫南削崖上,杙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的描述就是凤凰岩。石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是中国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内南北石壁镌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正壁嵌“题滇池饯别图”诗碑六方,为清末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题诗,两侧对联:“乾坤浮一镜;日月跳双丸”。室顶有状元的老师陈荣昌所书“提倡祀孔”。           达天阁上方的峭壁上有一石龛,南极仙翁坐骑飞鹤,两侧童子执拂捧果,惟妙惟肖,可谓鬼斧神工。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4-1 00:21 编辑

          经过玉皇阁,由于不感兴趣,就没有进。           路边摩崖石刻“别有洞天”。            摩崖石刻“红尘不到”。          穿过“妙的真境”小石坊。        路左有“孝牛泉”。昆 明民间传说:明朝昆明牛屠赵五,买了母牛及牛犊。一日磨好刀,绑翻母牛欲杀,忽听门外有人叫,他放下刀开门,未见人影。返身不见屠刀,只见牛犊跪对母牛垂泪。屠夫疑惑,打起小牛,果然刀藏于小牛腹下。赵五拿起屠刀,牛犊泪如泉涌,望着母牛哀鸣。此情景令赵五心颤手抖,顿生怜悯之心。自愧以屠为生,不如牛犊有孝心。于是放下屠刀,牵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阁出家修道。到了三清阁,母牛渴了,小牛犊以角牴舌舔石崖,穿石成井,井成泉涌。母牛喝上甘泉,此泉称为孝牛泉。         来到真武殿,匾额为“北极玄天”,对联:“脏化龟蛇,术选灵山添圣境;心存黎庶,仙居极地镇妖氛”。真武殿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等,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神仙。他被视为北方的守护神,具有镇压邪魔、保卫国家的神力。真武殿作为道教宫观,通常会在其中供奉真武大帝的神像,以供信徒们前来祭拜和祈福。真武大帝的形象通常是披发黑衣,手持宝剑,脚踏龟蛇,威风凛凛。在道教文化中,真武大帝的地位崇高,被视为是道教圣地的守护神,同时也是北方七宿的化身,有着极高的威严和神力。         经过三清殿,由于现在改为工艺品商店,就没有拍图,只拍了这幅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画像图。          到达龙门景区出口,大门横匾“绿水千寻”,门两边对联:“龙门一啸惊沧海;仙阁三呼应碧天”。         出龙门景区大门,就是景交车车站。回头看大门正面横匾”苍崖万丈”,与反面横匾“绿水千寻”,均取自明代杨慎《云南山川志》中“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