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剑门雄关 寻访千年古道--清明剑昭古蜀道徒行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太白先生这首 中国 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将蜀道之艰险描绘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蜀道的艰难险阻。也正因如此,才让剑门古蜀道承载了千年古道的沧桑韵味,再加上沿途的险峰绝壁、千年古柏,引得无数徒步爱好者心驰神往.
我自然也难抵这份来自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召唤,决定趁着清明小长假,邀约同伴们一同去探寻隐藏在千年古道古柏中的历史痕迹。

剑门古蜀道是战国至清代的川陕古道遗址,以剑门关为中心,是秦蜀古栈道的南段蜀栈道,又称“金牛道”。古蜀道大规模开凿于战国中期,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至蜀时使用,是秦国通往蜀地的重要 通道 。秦末,刘邦经此道入蜀,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础;东汉末年,刘备进兵西川也走的剑门蜀道;蜀汉时,诸葛亮 “六出祁山” 北伐,发明 “木牛”“流马” 穿行于此古道。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魏军兵分三路,分别由邓艾、诸葛绪、钟会率领伐蜀。邓艾、钟会进攻剑门关遇姜维受阻,后改由阴平小道攻 江油 、 绵竹 ,兵临 成都 迫降刘禅,蜀汉政权灭亡。
唐朝时,唐玄宗和唐僖宗在国难之时,均是沿着剑门蜀道仓皇逃蜀。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赵匡胤命王全斌率主力三万沿古蜀道伐后蜀,在剑门关受阻后绕小道击溃蜀军。
20 世纪 30 年代修建的川陕公路和 50 年代修的宝成铁路都是沿着剑门蜀道而建。

剑门古蜀道是现今 中国 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官道,展现了 中国 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代表了 中国 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创造了 中国 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创造史、奋斗史的历史见证。1982 年,剑门蜀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 年 5 月,剑门蜀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古蜀道共有三段:昭化古城--剑门关段,昭化古城--凉亭子--十里碑--天雄关--牛滚凼--新铺--竹垭铺--大朝驿--铁闩子桥--望夫桥--松宁桥--高庙铺--任家垭--志公寺--剑溪桥--剑门关(北游客中心),全程27km。
该段主要景点有剑门关: 四川 盆地曾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露出,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剑门山体耸立着 72 峰,峰尖如剑,大小各异的剑山之间对峙排开,其形像一道门,剑门蜀道就从门中蜿蜒穿过。三国时期,孔明北伐中原时路经此地,认为易守难攻,便在此处建关。

汉阳镇-- 普安 镇段汉阳镇翠云社区--七里村-- 汉源 桥--亮垭村--抄手铺--飞凤村--碑梁村-- 普安 镇--剑门路出口,全程14km。
该段主要景点翠云廊:始建于秦汉,完备于明,连通现今 剑阁 县和 梓潼 县,是金牛道的一部分,有迄今为止 中国 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被誉为 “蜀道奇观” 和 “森林活化石”。

普安 镇--拦马墙--柳沟镇段普安 镇---双剑村--周垭子--清凉铺--拦马墙-- 凉山 铺--蒲家湾--水沟湾--柳沟镇,程16km。
大多数徒步爱好者,通常会选择走第二段、第三段,配上剑门关和翠云廊两个景区。这两段古蜀道相对保存比较完好集中,十余公里的路程也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至于第一段走的人就比较少,一是路程较长,二是古道零星残破,因此便成为越野撸山爱好者的首选。

于我而言肯定不屑于旅游式的分段游玩,处女座的完美主义者当然得干满100公里啊。原本打算利用清明4天时间重装solo,后来同伴们陆续加入,考虑到大家的体能状况对行程进行修改,决定放弃柳沟将拦马墙作为起点,4天75公里。为什么不将昭化作为起点呢,我们大交通是高铁往返,昭化到 广元 的滴滴和小黄车都很方便,拦马墙到 青川 相当不好找车。

叩开古蜀道,聆听拦马古墙的沧桑絮语

进入高铁2.0时代的 泸州 ,出行比以前方便许多。到 上海 虹桥的G3294早上7点发车,10点到达 青川 站。欣赏着沿途诗画的青青麦田,仅用了三泡茶的功夫就到达目的地。

青川 高铁站就那么点点儿大,或许是距离县城有近70公里的原因,停靠的高铁班次很少,站前拉客的车也不多。原本以为我们一行8人出站后会成为拉客师傅们争抢的焦点,我们正好可以趁机杀杀价。而现实却很打脸,冷清清的站前广场只停靠着两辆出租和两辆小黄车。上前打听价格,出租车要价200一个子儿也不少。再问小黄车,师傅连 凉山 乡拦马墙在哪里都不知道,关键拦马墙是 剑阁 地界, 青川 的农村公交不敢越界,无奈之下只好伸着脖子上了出租车。

师傅很健谈,沿途向我们介绍着 青川 、 剑阁 以及古蜀道的奇闻轶事。 青川 高铁站所在的金山村就只有三辆出租车,今天正好有两辆过来待客,否则我们一行8人甚至都不好找车。青川 站到 凉山 乡40公里不到一个小时车程。 凉山 乡在古蜀道时期被称作 凉山 铺,镇上有家龚牛肉据说很好吃。我们到的时间有点尴尬,再说急于赶路就放弃了这口福之欲。

拦马墙这块牌牌在 凉山 乡以东公里许。所谓的拦马墙并不是地名,它是古蜀道上重要的功能性设施,类似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护栏。据传,在张飞任 阆中 太守期间,因前方军情延误,发现信使和马匹在金牛道悬崖下摔死,于是下令在金牛道险要处筑墙拦马,以防悲剧再次发生。

作为此行徒步的起点,又有这块标志性的牌牌,当然得合张影喽。左起:乞丐、goodness、小平、九月妖气、燕燕、漫不经心、勤快的懒猫、火柴,还有小平家的康师傅,明早从 泸州 出发到 安阳 与我们会合。

步入拦马墙,恍若叩开被数千年历史尘封的厚重大门,刹那间跌入时光的隙缝。古蜀道在眼前蜿蜒铺展,参天的森森古柏如持戟的卫兵,斑驳的树皮镌刻着秦汉的风烟;历经磨砺的青石板上的每道沟痕,都是岁月用马蹄与草鞋写就的铭文。行走在古道,就象是踩着时光的脊梁,与千年前的商旅戍卒擦肩而过。

古蜀道是古代关中平原与 四川盆地之间道路的总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随后历经秦、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拓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主要的道路有金牛道、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米仓道和荔枝道。而我们脚下这条就是大名鼎鼎的金牛道。
金牛道于战国中期开通,全长约 600 公里,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从成都出发,经德阳罗江县、绵阳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昭化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陕西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 。其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

古蜀道上的拦马墙,也称护险碥,是在古道临崖的险要处防备马跌落山崖而修建的挡墙,类似现代公路护栏。大多以大青石砌成,用石灰、桐油加糯米汁砌筑,既牢固又美观。以 凉山 铺到清凉桥这段古蜀道上的拦马墙保存最为完好,大家也就习惯性地将这段称为“拦马墙”啦!

从 凉山 铺到清凉桥这段长约5公里的青石古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一段,路面宽约2~3 米,最宽处达5米,平整牢固,很少垮塌,千百年来的踩踏在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车辙痕、马蹄痕、行人足印,记载着历史的千古沧桑。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