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皖南秘境,探寻阳产土楼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8:02 编辑

        阳春三月,与淮 南户助户外群到皖南徒 步,我们来到了阳产古村,观赏了被誉为“徽派建筑的奇葩”和“安 徽版的布达拉宫”的土楼。
        阳产古村位于黄 山市歙县深渡镇,是隐藏在皖南山区群山之中,依山而筑的一个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原生态民俗风情而闻名。阳产古村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阳产村位于深山之中,村庄朝 阳而建,阳光充足,且房子均建在山坡上,地势险峻。当地人念“陡”音为“产”,久而久之形成了阳产地名。2013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阳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阳产这些土楼群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楼群之一‌。阳产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由土质建造,与福 建永定的土楼有所不同,这里的土楼是独栋的民居,没有永定土楼那般巨大恢弘。阳产土楼的布局依山就势呈“U”形而建,错落有致,从高处俯瞰非常壮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土楼不仅坚固耐用,还能抵御风雨和强盗的侵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阳产古村主要由古道、古井、古亭、观景台‌、晒秋平台、后山茶园、百步云梯、一线天巷弄、五角大楼、咖啡店和十几农家乐组成。在这里不同于常见的白墙灰瓦的江南水乡,而是以一栋栋黄色土楼为特色,犹如一颗璀璨的瑰宝,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6:47 编辑

        我们从岔口村,由文昌古道经文山村,关山村,翻过龙王尖后,透过树木的枝桠,隐约地可以看到阳产古村了。         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土楼,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个古村落一百多户人家,依山而居,村后的山峦层层叠叠,像水墨画一样。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0 11:04 编辑

        土黄的墙,乌黑的瓦,在青山绿水间,阳产土楼静静伫立。一幢幢土楼沒有丝土气的感觉 ,却有宁静雅致、超凡脱俗的质朴,天人合一的完美。         层层叠叠的阳产土楼与缭绕的晨雾、金黄的油菜花相映成趣 ,美不胜收。         近距离看阳产的土楼,以黄土夯筑墙体、青石砌基,屋顶覆黑瓦。建筑多为2-3层,底层为厨房和储物间,上层为居住空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6:50 编辑

       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恭喜發財红灯笼高悬,与斑驳的土楼、苍翠远山共绘春日山居图。         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层叠错落的布局与山势浑然一体,展现出独特的乡土建筑美学,兼具画境美与雄浑气势。         沿着崎岖蜿蜒的小道,来到村委会大楼。楼侧山墙上有两只凤凰相拥一个巨大的小纂“郑”字。这是因为阳产全村皆姓郑,系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从河南迁入歙北的郑姓子民。后郑姓又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迁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郑公守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7:56 编辑

        村委会大楼是典型的砖瓦混和的现代建筑,正面有“金秋晒丰收,阳产喜乐游”的标语。阳产土楼不仅是皖南山区建筑文化的活化石,更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展现了传统村落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生。其独特的土木结构和“晒秋文化”尤为值得体验。          村委会大楼文化墙上的“阳产文化”。      “夯土”,寻找遗失的记忆。阳产土楼村的历史悠久,这里的土楼群是历代山民繁衍生息之所。由于阳产古村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们就地取材,开山取土,夯筑成墙,建成了如今的土楼群。这些土楼不仅是他们的住所,更是他们生活的见证和精神的寄托。         来阳产看“晒秋”,体验五谷丰登的人间烟火。秋季丰收时节中的阳产土楼被五彩缤纷的农作物装点,古老的村落被五彩缤纷的农作物装点得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绚丽而壮观。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7:57 编辑

        这些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饱经云雾沐浴的土楼,依然屹立,雄居深山,令人叹为观止,土楼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时光,穿行在古村里,仿佛回到了从前。         村内步道由青石条铺砌而成,沿着山体蜿蜒起伏,纵横交错,连接了村头村尾,山上山下的栋栋土楼,大部分路段都是步步登高的石台阶,既有斜坡缓坡,也有陡坡,村道上的每块青石板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磨砺。         土楼大都没有庭院,除了房前屋后略微平整,山村少有平坦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土楼的大小和形态,由所处的位置和场地客观条件来决定,建筑平面多以一开间和两开间为主,各片区邻里之间的建筑山墙许多都是相连相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17:58 编辑

       土楼群里的巷道大多狭长细窄,石阶路较多,有提示牌“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巷道里分布着“水垌”,俗称“水井”,是当地人发明的一种蓄水系统。水垌建在泉眼之上,用石块砌成圆形,可最大限度蓄水。分布于人口密集处,是村民做饭,洗衣、洗菜的生活水源。水垌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郑氏先祖经过长期观察,计量不同泉眼的出水量,最终选择了四口泉水充沛的泉眼造水井,可满足三千人的日常饮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利用。如今,这个深藏山中的古村正迎来蝶变。农家乐和民宿从2012年的仅1家增至如今的30多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人均收入也不断增加。村庄有了新气象、村里有了新面孔,曾经的“空心村”成了“网红村”。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00:17 编辑

        阳产,这座沉睡了400余年的村庄,在中国乡村旅游大步发展的春天中醒来。随处可见的农家小吃摊,热情地经营当地特色美食。           还有农家小酒馆,分列在巷道两旁。         古朴的土楼酒肆外,"酣畅"朱红招牌高悬,成排红灯笼下数十个"酒"坛堆叠,与远处层叠的灰瓦民居、苍郁的古树共同晕染出传统乡村的诗意酒香。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0 23:55 编辑

        来到村中的观景台上,“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八个大字,寓意着这里的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精神风貌。         从观景台望去,土楼依山就势而建,从山腰直至海拔八百米的山顶,一座座,一排排,巍巍然矗立三百多栋用黄土夯起的楼房。         远远望去,土楼只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无论是一座土楼,还是全部的土楼群,都给人展现了自然美、画境美和气势美。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5-21 00:03 编辑

        一位玫衣女子笑指云雾缭绕处,黄墙黛瓦的阳产土楼群错落山间,白屋点翠树,流转着皖南古村的静谧风韵。         阳产古村被五座山头围绕,似“五马奔腾”,四条泉水流经村庄汇入水塘,称“四水归塘”,村子的两侧是两条山背,如“二龙戏珠”,“珠”即水塘,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宝地仙境。         村里的土楼依山就势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栋栋土楼,相邻成片,村庄在山体上呈自然的阶梯状,最低处到最高处的土楼,垂直高差约50米,层次感极强。         土楼与村中水垌、小桥、亭台组成了独特的山村画面。原始风貌的阳产古村保留了昔日模样,鳞次栉比的土楼建筑群,远看素雅厚重,质朴壮观,如同隔世城堡,恍若世外桃源,令人惊叹。         阳产土楼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皖南深山的秀美风光,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如果你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来这里寻找一份宁静与放松,那么阳产土楼村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