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生花 庐山象王峰东侧涧野攀记 - 江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西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5:52 编辑

石上生花    庐山象王峰东侧涧野攀记

图文/驰茵


    前序


    作为一名身处庐山脚下的户外爱好者,每当谷雨润透山峦、立夏将至未至之时,赴一场与映山红的春日之约,已成为镌刻在生命年轮里的神圣仪式。居住在山南福地的我们何其有幸,得以独享这份大自然馈赠的厚爱。


    在瘦马岭蜿蜒的山脊线上,那如火焰般狭路相逢的映山红,沿着瘦长山脊拾阶而上,以最热烈的姿态拥抱着每一位到访的来客;漫步在九奇峰经大小犁头尖至角峰的云中画廊,但见漫山红霞与缥缈云雾缠绵交织,绘就一幅流动的丹青,恍若天上人间;而伫立在五老峰之巅,除了游步道两侧花团锦簇应接不暇外,最摄人心魄的莫过于那些扎根于绝壁巉岩间的花树,它们以最倔强的姿态绽放,每一株每一朵都是生命写就的壮丽诗篇。


    年年岁岁,我们循着花讯而来。或许,我们追寻的不只是那漫山红艳,更是在与这些山野精灵的对视中,照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那种不畏险阻、恣意绽放的勇气,那种纯粹而热烈的存在姿态。这便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也是年复一年,我们依然为之魂牵梦萦的缘由。


    当这个五月的阳光斜照在象王峰东侧的涧谷,我们从密林深处攀援而归。手臂上那些被山石、荆刺亲吻过的痕迹,此刻正诉说着最动人的山野故事。回望这段与悬崖共舞的旅程,在满心欢愉之外,那首《触摸自己》的诗句如清泉般在心底流淌。

那些在绝壁上燃烧的映山红,那些在岩缝中倔强生长的生命,不正是我们最真实的模样吗?它们不诉沧桑,不慕繁华,它们不惧风雨,不问归期,它们只是纯粹地存在着、绽放着。这一刻,我忽然明了:每一次攀登,都是对内心的叩问;每一道伤痕,都是生命赐予的勋章。

(红色圆圈内为庐山五老峰象王峰,左侧为五老峰最高峰四峰,海拔1358米。右侧为象王峰东侧涧)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5:59 编辑

触摸自己


你靠什么谋生,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渴望什么,

你是否有勇气追逐心中的渴望。


你面临怎样的挑战、困难,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怨声载道,

还是视它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你的年龄,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冒险,

哪怕看起来像傻瓜的危险,

为了爱,为了梦想,

为了生命的奇遇。


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看到你忧伤的核心;

生命的背叛,

是敞开了你的心,

还是令你变得枯萎、害怕更多的伤痛。


你跟我说的是否真诚,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对自己真诚,

哪怕这样会让别人失望。


你跟谁在一起,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跟自己在一起。

你是否真的喜欢做自己的伴侣,

在任意空虚的时刻里。


你有怎样的过去,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怎样活在每一个当下。


你有什么成就、地位、家庭背景,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当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时,

是什么在你的内心,支撑着你。

愿我看到真实的你。

愿你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6:04 编辑

正文


一、缘起


今年清明假期,我和队友浅影搭档,联手走了金印峰、云锦峰线路。印象中,自己上一次和队友结组探线,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彼次走线,充满挑战与惊喜,两人携手并肩,在不同的山头肆意游走,快意攀行。遇到险隘时,结组保护,相互帮衬,既默契又高效,全程走得十分尽兴。


站在云锦峰上,细细打量周围的山势走向,我和浅影心照不宣地锁定了下一次驴行目标——象王峰东侧涧线路。鉴于正面硬刚象王峰有一段岩壁过于逼仄、陡峻,我觉得从象王峰右侧涧上探的话,可行性似乎更高一些。为了保险起见,我俩还借助无人机,对东侧涧上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了细致拍摄,反复规划、商榷可行的攀行路线。


对于山南的驴友们来说,象王峰并不陌生。每次我们登临庐山户外网红线路幡杆峰时,东北侧巍峨高耸的象王峰便会映入眼帘。象王峰的西南侧峰体巨大,巉岩怪石林立,植被分布不均,植株时稀时密。喜欢野攀的人都知道,崖壁上的植株是天然的“安全屏障”,有了它,意味着在攀爬过程中有更多可以借助的着力点,并且会大大降低徒手攀岩时的暴露感。


其实,我之前很早就有探路象王峰的想法,只是一直未能付诸实际行动。得益于这两年自己有更多时间可以回归户外,从去年到今年,我的一些户外理念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曾经,我或许更执着于追求完美的户外体验,将登顶成功率视为重要目标。但如今我却觉得,走哪条线路、能否完成既定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走什么线路直接去走就是了。只要守住安全底线,不必过于在意过程是否顺遂,亦无需执着结果能否圆满。


户外活动中,野攀线路的不确定性让驴行风险大大增加,可山野的魅力,也恰在于这份不可预知。那些错综复杂的岔路、不期而遇的绝壁,虽暗藏风险,却也最能激发探索与挑战的勇气。这些变数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可能,让每一段驴行都成为独特的生命印记。大多数时候,我们追寻的不仅是壮美的风景,抑或成功登顶与否,更是在与未知的交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浅影涉足户外的时间不算长,加入斜川户外的日子更是短暂,大学时爱上骑行的他,曾和同学结伴骑过川藏线,参加工作后体能一直保持得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浅影走进了斜川户外这个大家庭。凭借自身过人的能力与满腔的热情,他迅速融入其中,在这个团体里如鱼得水,很快便崭露头角,深受队友喜爱,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从迷上爬山后, 浅影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户外。一有空闲,他便一头扎进户外知识的海洋里,翻阅户外游记、观看驴行视频、研究户外APP使用、学习视频后期剪辑……短短半年间,浅影孜孜不倦地吸收着户外领域的知识与养分,以惊人的学习能力避开前人走过的弯路,并在实战中淬炼出扎实的户外技能与沉稳心态,迅速完成从户外小白到内外兼修的蜕变,成为斜川户外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我也曾经历过像浅影这样初入户外时的狂热阶段,看着浅影眼中跃动的热忱,我仿佛看见当年那个为一条新线路彻夜难眠的自己——那份对山野纯粹的痴迷,对前辈毫无保留的敬重,都是青春最动人的印记。常言“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户外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在当下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像浅影这样优秀的户外新人并不多见。因此,我也尽自己所能地做好“传帮带”工作,只要稍有闲暇,便会与浅影坦诚交流户外的心得感悟,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古人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虽然我和浅影接触时间不长,两人年龄也隔了不少,但彼此甚是投缘,并互有好感。每次交谈,我们都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常常一聊就难以停下,有时兴致来了,甚至会畅谈到第二天凌晨。在一次次无障碍的交流中,我们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默契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


仅仅是一次结伴探线,浅影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户外,组队并非难事,可想要觅得一个合拍的爬山搭子,却如同大海捞针,全凭运气。幸运的是,在自己重新回归户外的这个特殊节点,我居然能遇到浅影这样全面、适配度这么超高的理想队友。这份机缘巧合很重要,对我以后的户外生涯必将给予极大的帮助。我笃定,假以时日,在户外这方广阔天地里,在庐山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我和浅影将共同书写更多专属于我们的精彩驴行故事。在未来漫长的户外征途中,我们将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共同成长、彼此成就,一起走向更远的远方。


怀揣着与浅影在云锦峰上共同许下的约定,我并未让这份期许等待太久,经过数周缜密的线路规划与行前准备,在这个五一假期,我们终于将野攀象王峰东侧涧的构想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现实。也再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饺子导演那句质朴却饱含深意的大白话:“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来”。是的,山,永远在那里;但唯有行动者,才能读懂它的语言。当你走出家门,向大山走去,就已完成最重要的部分。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6:11 编辑

一、快乐的摘“野萢的”之旅


5月2日,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按照约定,早上八点不到,我和队友一行13人自驾从县城出发,赶至此次徒步的起点东南茶场,正式开启象王峰东侧涧野攀之旅。


今天的队伍规模不算小,9男4女共13驴。在庐山爬一天的短线,如果是探路或者难强度较大的虐线,人数尽量控制在10人以下为宜,否则驴行风险会大大增加。好在今天的出行人员我都非常熟悉,队伍的整体实力相对齐整、精干,既有雨庐、肥肥这样经验老到的强驴保驾护航,又有浅影、平凡这样的新锐力量强势加入,几位美驴放飞心情、三羊开泰、平方、栗子驴龄均在十年以上,余下队员一刀、队长、圣琉也都有过多次行走五老峰虐线的经历,户外经验丰富。唯一一个第一次参加我们斜川户外活动的是来自武汉的王文畅,我和他因迷路救援而结缘,对他的个人能力也还算了解,并不担心今天的线路他会拖后腿。


今天天气挺不错,阳光温柔洒落,微风轻拂面庞,能见度极佳。为避开常走的刘仙庵路线,我们特意选择了海会寺后的山路直上二层崖。这条山路崎岖蜿蜒,时而直上,时而缓降,虽路况稍逊,但沿途视野极为开阔,山峦起伏尽收眼底,无论是赏景还是观察山势,都比刘仙庵路强上太多。


约莫半小时后,我们穿过寺后的茂密竹林,插上山脊小径。走在最前的队友突然发出阵阵欢呼声,快步上前一瞧,只见山径两侧的灌木丛中,缀满了红宝石般的覆盆子,一颗颗饱满圆润,红得晶莹透亮,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这些我们本地人习惯称之为“野萢的”的小浆果,承载着太多人的童年记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长在田间地头的“野萢的”是农村孩子们免费的美味零食。只要“野萢的”挂满枝头,孩子们就会争相采摘,文静些的会一颗颗细细品味,而调皮一点的则喜欢采满一捧,仰头倒入嘴中,任酸甜的汁水在口腔迸溅,那才是真正的痛快淋漓。


几位美驴都是天生的吃货,虽说以往爬山也没少吃过覆盆子,但像今天这么多还是头一次。她们瞬间被这满山的“野萢的”点燃了热情,一个个打了鸡血样,手脚利索地穿梭在枝蔓间,左右开弓,大快朵颐,还不时掏出手机拍照。边摘边吃边嘚瑟:“这里的‘野萢的’多得根本吃不完!根本吃不完!”那得意劲儿,仿佛寻到了山林里的宝藏。见时间尚早,我不忍拂了大家的兴致,就没有急着催促赶路,偶尔自己也加入她们的队伍,伸手摘几个尝尝鲜。


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果实,诱惑力太大,换做谁都难以抵挡。这段被野果填满的欢乐时光一直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几位美驴都吃得饱饱的,一个个心满意足,喜笑颜开。其实,采摘“野萢的”的乐趣,远不止于品尝美味——拨开枝叶时的期待,指尖触碰果实的柔软,都让这场山野互动充满了惊喜与满足。春日的山林,向来藏着数不清的馈赠。除了烂漫山花编织的五彩画卷,破土而出的春笋、鲜嫩的小竹笋、酸甜的“野萢的”,还有清香的高山野茶,总能给我们带来意外之喜。不过,随着气温回暖,蛰伏一冬的蛇类也开始四处游走,在户外活动需要多加注意防范。


随着海拔攀升,视野逐渐开阔,象王峰巍峨的轮廓终于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势如刀削的岩壁冷峻肃穆,岩壁上的沟壑纹理清晰可辨,陡峭的断面泛着冷冽的青光,在阳光下透着一股亘古的庄严。队友们不约而同停下脚步,遥指着远处的峰顶热烈讨论起来——有人提议沿东侧山脊上攀,有人则主张直上主岩壁。从织梦到逐梦,将脑海中的蓝图化作脚下的征途,这份挑战自我的诱惑让每个人热血沸腾。一想到数小时后就能与象王峰亲密接触,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大家的步伐也愈发轻快有力。


行至一处无名山头,我们停下脚步稍作休整。此地怪石嶙峋,四周无遮无拦,反倒成就了绝佳的观景视野。美驴三羊开泰和平方变魔术般掏出哈密瓜和圣女果,大方地招呼众人分享。户外活动中,在坚守AA原则的同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必不可少的,有好吃好喝的,大家都从不藏私,而是见者有份,雨露均沾。在山上,水果是奢侈品,这玩意既解馋又解渴,还能补充体力。平凡则拿出无人机飞了起来,专注地拍摄周边的景致,这会儿山风越刮越猛,我担心无人机不好操控,便放弃了试飞的念头。


此后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且行且赏,步履悠然从容。直到10:35时,方才慢慢悠悠上到二层崖幡杆峰正前方山脊,虽说海拔已上至1千余米高,但离象王峰东侧涧还有一段路程。队伍未做停歇,贴着崖壁继续向东横切,过三石梁涧后,经过几番寻找,11时不到,我们终于抵达象王峰东侧涧的入口处。此刻,山野仿佛骤然收敛了先前的温柔,每一步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真正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就此拉开帷幕。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6:20 编辑

三、牛刀小试首战告捷


五老峰山势陡峭,岩壁近乎垂直,难以留存水流,故而山涧大多干涸,经年累月保持着“干涧”的模样。也正因如此,反倒成就了得天独厚的攀爬条件,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成为驴友们挑战自我的天然练武场。相较之下,卧龙涧、长垅涧、秀峰涧等,因受季节性水流影响,仅在冬季枯水期方可涉足,溯溪探秘的时机极为有限。


象王峰东侧涧的入口隐匿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后,若非熟悉地形极易错过。与五老峰星罗棋布的其他干涧相似,象王峰东侧涧里堆满了大小不一的山石,山石的缝隙里长满了稀稀朗朗的植株,两侧的岩壁如刀削斧劈般陡直矗立,高不可攀。五老峰因为它特殊的地形,所有的户外徒步线路虽普遍里程较短,难度却有着天壤之别——成熟线路较为休闲,少有人走的野路则危机四伏,沿途陡崖壁立、绝壁横陈,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险境。


和往常溯涧一样,我并没有走在队伍的前头,而是拖在最后面收队。一来是为了给队友创造更多自主攀登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早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户外先锋;二来也是出于对自己体力的合理规划,将精力保留到关键时刻,以便在遭遇急难险重状况时能够挺身而出,并发挥决定性作用。队伍在涧中行进不久,便遇到了首个难关。走在前方的队友突然停下脚步,为探明状况,我不得不加快步伐,一路超越队友,来到队伍的最前面。


只见原本开阔的山涧骤然收窄,一块巨大的岩石横亘在山涧中间阻住去路,巨石下方是一处不规则的二级平台。平台面积狭小,呈倾斜状,右侧紧临高耸的陡崖,光秃的岩壁几乎断绝了徒手攀爬的可能;而巨石左侧上方,另一块山石与之相依,两块岩石间仅留一丝狭窄缝隙,似是唯一的突破口。难点是两块石头之间的缝隙太小,岩石的外翻让攀登者无处着力,下面狭窄的夹沟使保护者难以施展更多动作。总体而言,这处陡崖看上去不是太高,也不是太险,但却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果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对着浅影摇头苦笑,起步即冲刺,出发前就隐隐担忧东侧涧下游会遭遇陡崖,没想到这“拦路虎”竟来得如此猝不及防。但此刻容不得丝毫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快速观察眼前的地形并评估上攀风险后,我决定还是选择从左侧夹沟突围。于是示意浅影跟我一同上到二级平台,然后又猫腰弓背向左上方攀爬,很快便抵达了上方山石下的狭窄夹沟。此处空间逼仄,行动多有不便,背包也成了累赘,我便把它卸了下来。先锋探路,轻装比重装效率要高上太多。见头盔卡在石缝间很是碍事,索性也脱了,彻底轻装上阵。


和浅影简单交代后,我开始全神贯注投入攀爬,先是踩着浅影的大腿,继而是他的肩膀,最后踩在他的头盔上,身体如壁虎般紧贴岩壁,一点一点借力往上挪动,等到高度上得差不多的时候,将自己的胸腹完全贴在石头上,深吸一口气,双手用力往上一撑,总算钻出石缝,安全爬到岩石上面。


首战告捷让我心情大好,当我将扁带系在树桩上,准备保护后面队友逐一通过此处关隘时,没想到肥肥只身一人轻装竟从山涧右侧轻松绕了上来。先前我们只顾着怎么直接翻越这处难关,完全没考虑尝试退回去后从左右绕行此段。趁者我和浅影结组保护上攀的间隙,肥肥另辟蹊径,原路折返一段后,凭借老道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很轻松就从右侧绕行至陡崖上方,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虽说我和浅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克这处陡崖,肥肥的“奇兵突袭”有点打乱了原本的保护计划,而且他独行探路的做法也不可取,但肥肥无心之举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放绳保护的话费时费力,能绕路通行当然最好不过了。我当机立断让余下队友顺着肥肥探出的路迹从右侧绕行,浅影则顺着我攀爬的轨迹继续带绳上攀。


正当我准备全力接应浅影时,队友平凡和圣琉却被困在二级平台,进退两难。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也不假,徒手攀上二级平台难度不大,但要原路下撤却有一定安全隐患,继续往左侧夹沟上攀也非易事。这一意外状况不由得让我大为光火,在险峻路段野攀时,队员必须绝对听从领队安排,不能擅自行动,否则自己容易身陷困境不说,甚至可能将全队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中。早上出发时圣琉就因迟到十几分钟让我劈头盖脸数落了一顿,此刻又重蹈覆辙,与平凡贸然跟进,这也太让我不省心了,白白浪费我和浅影的体能,还耽误全队的时间。恼怒之下,我将两人狠狠地批了一通。户外带队,不怕弱驴拖后腿,最怕所谓的强驴太过冒失,不听领队指挥搞单干。

平方摄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6:25 编辑

四、“极限操作”翻越陡崖


不过气恼归气恼,冷静下来后,我还是耐着性子给浅影三人做好保护,将他们一一拉了上来。看了下手机,我们四人通过这一处难点就耗时近二十分钟,如果大部队也从此处通行,时间肯定不止翻倍。两路人马会合后,我们开启正常溯涧模式,时而在干涧里快速穿行,时而借助崖缝间的岩草、植株奋力攀越高大的崖壁。每当遇上陡峭岩壁或落差较大的山石,各人使出浑身解数,闪展腾挪,或是相互协助、帮衬,推拉拖拽。倚仗超强的整体实力和默契的协作,我们既保持着高效的行军速度,队伍也走得十分安全,相互之间还拍摄了不少精彩的攀爬照片和视频,每个人都沉浸在溯涧探险带来的刺激与畅快之中。


半个多小时后,队伍来到一处由数级落差高低不一陡崖连在一起的复杂地形,每一级陡崖都不是很凶险,但却有一定难度,前队队员已经用两根绳梯和数根扁带打好保护,后来者可以借助扁带和绳梯轻松上行。我边给队友录制攀绳视频,边缓慢上行,等我上到陡崖最上面,一道更为险峻的陡崖阻住了队伍的去路,肥肥、雨庐、浅影等队友被困在崖壁之下,一个个束手无策,正都着等我上来拿主意。快速观察陡崖四周地势后,我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原来山涧在此陡然收紧,毫无征兆地矗立起一座四五米高的的绝壁,崖壁最窄处只有一米多宽,下方嵌着一个进深不长的山洞,上方则向外突出,形成刁钻的仰角。这种“倒屋檐”地形堪称野攀者的噩梦,重心稍有偏移便会失去平衡,几乎找不到借力点,遇到这种地形,多数时候我都是敬而远之。右侧崖壁笔陡光滑,由于山涧常年阴冷潮湿,崖面背阴,上面长了不少苔藓,有的地方还往外渗水,绝无攀爬可能。左侧崖壁则较为复杂,崖面凹凸不平,褶皱极多,岩石表面粗糙,有一定的抓攀性,但崖壁上没有落脚的地方,上到一定高度后出现断崖,下方也无法打保护,如果强行上攀,难度、风险都太大。


队友平凡半开玩笑地说要不尝试从陡崖最下方的山洞里面试试,说不定可以柳暗花明觅得捷径,我明知道那是小概率事件,但还是笑着回了一句“好主意,赶紧试一下”。不出意外,很快平凡就被打脸了,山洞太浅,并没有奇迹发生。雨庐则提出来是否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顺着左侧崖壁先往外绕一段后,再插回陡崖上方。我立马也否决了他的提议,因为左侧崖壁越往外切,落差越高,崖壁上没有任何植株可做天然锚点,这种无保护攀爬,特别是长距离横移也是野攀之大忌,风险等级太高,我自己不敢尝试,也不会让队友去无谓冒这个险。


目光扫视陡崖四周良久,反复推演与风险评估后,我觉得陡崖左侧夹沟应该是相对理想一点的上攀路线。首先,夹沟下方有一个二级平台,稍微降低了些陡崖的高度;其次,尽管夹沟上方岩壁同样存在仰角,增加了抓攀难度,但直线攀爬的路径,下方队友方便保护,万一先锋攀出现滑坠后,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更关键的是,二级平台上的一棵植株是一个不错的受力点,植株不粗,但是很结实,有了它的护佑,心里踏实不少。


打定主意后,我再次卸下背包,招呼浅影给我结组保护。之所以挑选浅影搭档,也是经过了再三权衡,雨庐和肥肥的实力都非常不错,但雨庐我安排了他负责建人工锚点,以备不时之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再给他分派任务;肥肥的脚受过重伤,尚未痊愈,也尽量不给他压太大担子,承受高强度挑战。浅影正处在野攀痴迷期,有足够的积极性,身高、体型都很适合做保护者,这条线路他和我前期做的准备工作最多,从身体到心理,我相信他应该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另外我也有意带一带他,让他感受一下先锋攀的氛围,在实战的锤炼中积累宝贵经验,早日形成自己的攀登风格。


我和浅影很轻松地上到了二级平台,说是平台,其实只是一个小斜坡,堪堪能站得下两个人。我将扁带一头系在自己穿戴的简易腰带上,另一头绕过植株后交给浅影攥紧,便开始带绳上攀。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还是依次踩着浅影的大腿、肩膀和头盔借力上攀,让自己尽量爬得高一些。爬到陡崖的中段,浅影就再帮不上忙了,只能专注地盯着我攥着绳子看我做动作,一旦我有闪失,他好在下面护着。崖壁上的状况很不乐观,不规则的岩面让我无从落脚,手上也没有大一点的抓攀点受力。我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重心分散开来,严格遵循 “三点固定” 原则,双手双脚始终保持三点紧贴岩壁,待重心稳固后,才稳扎稳打移动另外一个点,速度虽然慢了一些,但相对安全。


今天我的状态很好,从前面一次先锋攀就感觉得到,头脑异常清晰,每个攀爬动作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可能是对这条线路筹划了太长时间,对途中会遇到的一些难点进行了充分的预估,在起步时我就将主绳、绳梯和攀岩装备一反常态地全分给队友背负,尽量避免过早消耗体能。此刻我已经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接下来一两米的高度将决定此次独攀的成败,没有了队友的协助,我必须凭着自己娴熟的攀爬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独自跨越这道天堑,这是挑战,更是考验。队友们也很配合,从我上攀开始,就一直保持极其安静的状态,尽量不给我带来额外的压力。


二级平台上的植株给了我很大帮助,虽然它的主干纤细瘦长,但它的存在对我心理上是一个很搭的慰藉。离开浅影的身体后,我的一只脚仍可以踮踩着植株的枝丫,为了恢复体能,我甚至以极其狼狈的方式“挂”在崖壁上休息了半分钟。重新起步后,我调整自己的姿势,背部蹭着夹沟的犄角旮旯,脚下借助植株的微微颤动,小心翼翼地一点点上攀。终于,在右手够到一个稳固的抓攀点后,我快速把身子上提,左手随即抓握到一把结实的岩草后,很快便翻到陡崖的上方。


陡崖上方虽然还不能算是安全区,但至少有一定的坡度,借助岩草,站立其中没有问题。稍稍喘息后,我又一鼓作气,向右上方攀爬,一眨眼的工夫,便翻了上去,离开陡崖,重回山涧,此时时间刚好来到十二点。涧里坡度平缓不少,又有理想的植株做天然锚点,意味着自己和队友可以安全通过这处陡崖了,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回味着刚刚过去的数分钟时间里自己经历的一切,我不禁有些志得意满、意犹未尽,无论是从上行线路的选择,还是实际攀爬过程的艰险,在我的野攀经历里面,这一次都算得上是“极限操作”。嗯是的,“极限操作”,后面我不止一次和浅影提到这枚词。当然自己最为满意的还是攀越这处陡崖难度很大,但安全方面我却始终觉得相对可控,攀爬时没有过多担心,过后也没有感到后怕。


在陡崖上方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后,我向浅影大声喊话,告诉他自己已经上到了安全的位置,顿时便听见下方的队友们传来一阵开心的欢呼声。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我自己在攀爬过程中能够实时感知自己的艰辛和危险程度,队友们看不到、听不见,实际上更为担心。


陡崖太高,崖口向外突出,无法看清下方的情景。我站在崖边上,将扁带放了下去,浅影先是吊上一根细辅助绳,然后又把我的背包、主绳、绳梯相继吊了上来。等我建好保护站,协助平凡爬上陡崖,前后花了二十余分钟,不得不感叹,户外活动中,安全与效率总是成反比。


有了保护站的加持,后面的队友可以将主绳系于腰间,借助绳梯和岩草安全上攀。上方队友随时收紧主绳,确保攀爬队友安全的同时,还可以用力拖拽、上拉绳子,减轻攀登阻力,助力队友顺利登顶。平凡上到山涧后,我嘱咐他如法炮制,保护后面的队友上攀,我则准备用无人机记录这难得的攀岩画面。山涧深邃狭长,已是初夏时节,草木葳蕤、绿树成荫,涧里想找一个开阔、空旷的地儿不容易。我顺着山涧往上爬了一段后,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只得将就找了一块斜着向下的瘦长巨石。放下背包,拿出无人机,我坐在石头上,小心翼翼地挪到它的下半部位置,并冒着炸机的风险,手动放飞无人机。事后,我将这一冒险举动,戏谑为又一次“极限操作”。


随着无人机的外飞和高度一点点升起,山涧里的景象悉数可见。不得不说无人机和户外运动特别是野攀太搭了,画面清晰,画质稳定,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全方位、无死角拍摄,将攀登全景一镜到底记录下来。第一次这样完整记录队友带绳上攀的画面让我很是亢奋,队友们也很给力,先上来的平凡、雨庐等人尽责地拉拽主绳,帮队友助力;浅影一直坚守在二级平台,指导、保护上攀队友;余下队友则依次腰系主绳,手抓绳梯或岩草奋力上攀。整个攀岩过程,速度虽不快,但安全有序,俨然是一副流动的风景。


更让我惊喜的是,山涧两侧崖壁上的映山红正迎来盛花期,一株株、一簇簇,开得异常鲜艳,将原本冷峻、森严的涧谷点缀得明亮、活泛起来。山涧里的阴暗,与涧外的明媚,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映山红寂静地开在悬崖上,春来花开,春去花落,尽管无人观赏,但依旧尽情绽放。我不由得想起了罗大佑的那首《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歌曲,何止是野百合,这些映山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说先前两次攀越陡崖让有些许成就感,这些迎风怒放的映山红则给我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我一遍一遍地飞着无人机,想要多记录一些队友攀岩和崖壁映山红的素材,直到两块电池飞完,最后一名队友浅影也顺利翻越陡崖,才恋恋不舍收起无人机,此时时间已来到13:35时,我们在此将近耗费了两个小时。整束好背包后,和最后上来的肥肥、一刀、雨庐、浅影等队友继续前进。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7:03 编辑

五、再遇“拦路虎”涉险过关


出乎意料的是,才走了十多分钟,前面的队友又停滞不前了,说是遇到陡崖。这让我感到有些诧异,先前用无人机察看涧内地形的时候,我感觉山涧上端可能会有一处陡崖,完全没注意到中段还会有陡崖。赶忙一路超越,快速来到队伍的最前面,查看究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处陡崖比刚刚翻越的陡崖落差还大,至少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两侧崖壁到此突然合拢,形成近九十度的夹角,夹角处阴冷潮湿,汩汩地从上往下一路渗着水,里面长满了苔藓。左侧崖壁笔陡,虽然也有一些岩草和细的植株攀附在上面,但对于我们业余野攀爱好者来说,几乎难如登天。右侧崖壁虽然更为光滑,却略微有些角度,而且整面崖壁分了好几层褶皱,每层高度在一两米的样子,每层褶皱的底部都有一丝向外伸展的边沿。整面崖壁看上去很光滑,但岩石的质地其实还是很粗糙,抓地性好,易于攀登。陡崖底部是一个不规则的斜坡,紧挨着夹角处,斜坡往下又是好几米的陡崖,不利于结组保护。


仔细打量一番陡崖的全貌后,我不禁有些挠头,户外闯荡这么久,这种复杂的地形实属少见,往常若是能够绕行的话,我绝对不会去招惹它,和它正面硬刚。可是今天情况不一样,一来我们已经降低难度,没有选择正面攀登象王峰,而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东侧涧,看前面走过的痕迹,应该也有其他队伍从此处直溯而上过;二是此时已将近下午两点,我们还没路餐,时间已不允许我们再撤回去重新选择其他线路登攀象王峰。就地下撤的话,意味着我们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前期准备那么久,就这么轻易放弃内心多少有些不甘,特别是刚刚那么费心费力好不容易才爬上来的陡崖,也很难再次再次复制。


思忖再三,我决定冒险一试,准备直接顺着右侧崖壁的褶皱阶梯上攀。此时小小的斜坡上已经挤满了人,特别是几位美驴从前一处陡崖上来后,出发得早,一直闷着头走在前面,也不理会能走不能走,又惹得我有些上头想训人。我把三位美驴放飞心情、三羊开泰和平方赶进了斜坡最里面的旮旯里安心候着,不要添乱。三位男队员雨庐、平凡和队长则在斜坡的边缘处给我保护,如果我在上面出现滑坠的话,他们可以用手或身体抵住,起到缓冲作用。


准备妥当后,我再次轻装上阵,这次腰上没带保护绳,因为上面根本无法建立保护点,但把一根4毫米粗的辅绳踹在口袋里,万一需要下撤,自己可以借助辅绳下降,如果能攀爬上去,到时则方便作为牵引绳把背包或者主绳吊上去。在雨庐的保护下,我顺利上到了右侧崖壁上的第一层阶梯,阶梯边沿勉强可以放得下一只脚,再往上,阶梯外沿更窄,攀登难度更大,也更危险,稍有不慎,就有滑坠可能。如果脱掉袜子,光脚或是穿专业的攀岩鞋,攀登难度和风险可能会适当降低一些。今天我脚上穿的是迷彩鞋,灵活度也还说得过去,便打消了脱去鞋袜的念头。


上到第一阶梯后,我注意到顺着它的边沿一直向右外切的话,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右侧崖壁的外围部分地形更为复杂,崖壁没有那么规则,岩草和植株更为密集。我便临时改变主意,没有继续向上攀登,而是踩着突出的外沿,双手紧扶崖壁,小心翼翼地往外横切,有时甚至俯下身子,四肢触地爬行。越往外切,暴露感越强,我已经渐渐远离了队友的保护,这段横切难度其实并不太大,更多的是考验攀爬者的心理素质,但凡心理有点波动,后果不堪设想。我一边全神贯注爬行,一边暗暗给自己打气,要相信自己,只要不冒失,安全没有问题。


很快我便横切进了崖壁外侧的混合区,这里崖面凹凸不平,岩草和植株相间,坡度更缓,落脚处更多,看上去要安全很多。崖壁上开着不少映山红,我甚至不忘拿出手机,对着其中一株,细细拍了两张。在一安全处稳定心神后,我借助岩草和植株开始就地上攀,一路迂回绕行,哪里好走走哪里,基本上畅通无阻。只是有一处一米多高的陡崖卡得我进退不得,冒险独攀的弊端一下子被无限放大了。陡崖上面没什么岩草或者别的什么抓攀物,如果结组保护的话,有人帮我撑下身子或者固定一下脚,就可以很轻松爬上去。可现在我只身一人,若是勉强上攀的话,则有往下滑溜的风险,下方除了一棵细细的植株,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旦失手,后果必定难以承受。


上,还是撤,两个选择残酷地摆在我面前,此刻身边没有队友可以商议,我必须自主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我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倚着崖壁,用脚反复踩踏植株,检验它的牢固度。继续勉强往上,上方情形还不清楚,上面是否有更大难关是未知数。就地下撤也不是太容易的事,从上往下倒攀更难控制重心,也存在不小风险。思忖良久,都没有一个让我感到相对满意的结果。此时下方涧底里,后面的队友也汇聚到了陡崖之下,一时间人声鼎沸。我便朝下大声喊话,告诉队友我这里遇到阻碍,无法继续前进,并让雨庐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建立人工锚点,免得整个队伍都坐以待毙。


说也奇怪,做出这一安排后,我顿感之前裹挟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卸下一空。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摆脱他人对我们的期许。作为先锋攀,除了良好的攀登技能外,强大、平和的心态必不可少,适当的示弱、适时的撤退是明智之举,若是一味绑架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则很难走得更远。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压力自然骤减,进退留转也要从容得多。调匀气息,恢复体力后,我试着用脚抵住植株,抠住岩壁上的抓点,像只壁虎一样贴在岩面上,一点一点往上蠕动。几次发力后,我居然稳稳爬上陡崖,并抓住了上方的岩草,很顺利地跨越了这只拦路虎。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攀岩训练,但长期的野攀经历还是给了我很大帮助,在判断线路可行性、实际攀爬过程中能够屡屡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也不例外,又一次极限操作,刚刚好觅得一线生机,便让我抓住机会了。


当然,下山时我和浅影一直在复盘,整个溯涧过程中的风险程度,基本上就这一个小小的难点没有完全处于可控的状态。我开始横切的时候之所以没有要求队友跟进保护,主要是和雨庐没怎么搭过对手,和队长、平凡走的次数更少,内心不是太相信他们,横切暴露感这么强的岩壁,担心他们帮不上忙不说,可能还会添乱。那会儿浅影又没有跟上来,当然浅影的块头有点大,此处也算不上理想的搭档。如果是老搭档琦峰在的话,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和他配合默契,结组保护翻越此处难关,完全不在话下。


不管怎样,再次经受住考验,还是让我心情大好。我继续斜着往上,上到一定高度后,看准时机开始往左横切。所幸天无绝人之路,运气再一次站在我这一边,此后,并未遇到多大阻力,便有惊无险地迂回绕行至陡崖上方山涧,成功突围。陡崖上方的地形非常理想,我一边招呼下方队友停止一切行动,一边快速建立保护站。把浅影第一个保护上来后,我便撇下队伍不管,径自爬到上面一级台阶,给自己打上保护后,开始专心致志地飞起无人机给队友们航拍,以记录他们完整的攀登过程。


和溯溪一样,溯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是未知的,但是所有的困难和未知都是启发你思考和向上的动力。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溯涧确实能给人带来极好的体验感,溯涧线路一般都不长,难度千差万别,有时可能无功而返,更多时候则绝处逢生。依靠队友间默契的配合、无数次野攀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一次又一次挑战各种陡崖、崖壁,一次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成功跨越重重障碍,那种柳暗花明的既视感,苦尽甘来的愉悦感,让人无比享受,和陶醉。


我静坐在悬崖边上,指尖轻拨遥控器,无人机如灵动的飞鸟,在涧谷内外往返穿梭。队友们奋力攀登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感动。数株映山红正从石缝中探出身姿,嫣红的花瓣在山风中舒展,它们扎根于贫瘠的岩隙,用一抹亮色向世界宣告生命的倔强。这抹红,是峭壁上的诗行,是静默的喝彩者,更是对每一个敢于挑战极限的攀登者的礼赞。这一刻,我的心情无比的平和,恬静。


本帖最后由 驰茵 于 2025-5-18 07:07 编辑

六、顶峰相见花海醉心扉


队友们通过这处陡崖的用时比前一处稍短,约莫用了个把小时便全员顺利登顶。当肥肥最后一个收队攀上陡崖,一直在上方做保护的浅影和队长便开始收绳,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左右,光影在山涧里渐渐倾斜,时间略显紧张,后面行程不容有失。担心前面的队友会遇到岔路,我与浅影等人匆匆交代几句,便再度提速,快步追赶前队队友。


约莫一刻钟后,我们就溯穿山涧,来到山谷谷口,这里地势平缓开阔,虬劲的庐山松如卫兵般星罗棋布,而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正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这些野生的精灵完全不同于景区里规整的栽培品种,它们恣意生长,粉与红的花瓣层层叠叠,在微风中舒展摇曳,如火焰燃烧于绿野,似云霞倾覆于山坳,连绵成波涛翻涌的花海。穿行其间,清甜芬芳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直入肺腑,令人心醉神迷。这片花海远离核心景区的人潮喧嚣,得以在寂静山风中保持着最原始的野性之美,不施粉黛,却美得惊心动魄;无人喝彩,仍开得轰轰烈烈。每一株花树都在尽兴舒展生命的热烈,于荒芜处书写着最壮阔的春日诗篇。


幸好我赶到及时,不然雨庐领着几位美驴就直接往右插到了景区游步路上。走在最前面的圣琉和平凡也好不容易被喊了回来,自然免不了又是一通“雷烟火炮”伺候,我半开玩笑地批评他俩大局观不强、敏锐性不够,把队伍完全带偏了。今天的重头戏是登顶象王峰,尽管时间已晚,但若错过这个标志性山峰,此行难免留下遗憾。在花海中短暂徜徉后,我们终于登顶象王峰。站在峰顶的巨石上极目远眺,南康新城清晰可见,鄱阳湖面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光。回望来路,草木葳蕤,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我顾不上与队友们共进午餐,迫不及待地放飞无人机,想要将这难得的美景永远定格。镜头下的庐山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帧都令人屏息。


待队友们用完路餐,我的无人机电池也全部飞完,囫囵吞枣地吃了大半碗稀饭后,便和队友们开始下撤。鉴于时间太晚,征求大家意见后,我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一刀领队,带领队长、圣琉和四位美驴走五老洞涧线路下撤,我则和余下五人直接从三石梁涧速降。返程的脚步格外轻快,归心似箭的心情让山路也不再漫长。我们借助绳降装备轻松降下三石梁后,一路狂飙,仅用两个半小时便抵达起点东南茶场,另一拨队友则早我们十多分钟下山。


此时已是傍晚七点时分,暮色渐浓,回望身后的五老峰,偌大的山林渐渐消沉在无边黑色之中。美好的一天结束了,下一次探行还会如期而至。就像足球场上永远期待下一个进球,驴友心中也永远向往着下一次出行。我们对庐山的挚爱,从未改变,也永不会改变。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