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蛇年,关于蛇出没的新闻报道也多了起来(从科学的角度说,两者没有关联性)。那么户外遇到蛇该怎么办呢?
如何减少遇到蛇的概率?
首先我们要尽可能了解蛇类生活习惯,减少碰到他们的概率——正所谓“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从时间来说,清晨、黄昏、夜晚以及雨后,是常见毒蛇的活跃期。部分蛇类在白天会晒太阳,所以大白天出行碰到蛇的概率会降低。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夏季蛇的活动最频繁,炎热的天气使蛇变得烦躁不堪,这时攻击性最强,咬人时伤口最深,毒液释放也最多。
从地点来说,水边、岩石缝隙、草丛树洞之类的地方蛇类出没的可能性较高,所以尽量走正经的登山道,少走兽道、野路,少走湿河床。
遇到蛇的第一时间你会干什么?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会先拍照。这虽然听上去有点搞笑,但拍照也有它的作用——万一被咬了,还可以让医生根据照片判断是什么蛇。
当然拍照不是必须的,你需要知道的是以下几点:
野外活动时候,要穿长衣长裤,高帮鞋子,减少皮肤裸露,特别是膝盖以下部位是最容易被蛇攻击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进入林区,除了看脚下,也要注意观察前方树木,防止挂在树上的蛇碰到脖子而咬人;
准备硫磺/雄黄酒/大蒜/风油精等驱蛇剂,涂抹在脚部和小腿上,因为大多数蛇不喜欢硫磺和雄黄的味道(但是不能依赖喷洒的东西,就好比驱蚊水不能保证驱蚊一样);
在草丛中行走时,手持棍棒/登山杖在身体前方,边走边打草,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般来说,不是眼镜蛇这种会主动攻击人的蛇类,受到惊扰一般会避开);
夜间活动需带手电或其他照明装备,避免误踏蛇体,如果踩到了,那么大概率蛇会条件反射咬你;
在野外宿营时,首选蛇少的地方,同时应检查有无蛇潜入帐篷,关好帐篷门,如果在蛇多的地方露营,有条件最好在附近喷洒硫磺/雄黄/石灰/草木灰/风油精/蒜泥;
遇见蛇,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上方跑(往下面跑你跑不过它),或忽左忽右地S型转弯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如果遇到蛇时不方便逃走,可以把手里的东西扔过去,转移蛇的注意力,或者把布料扔过去蒙住蛇,给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争取时间;
蛇一般不主动进行攻击(眼镜蛇科除外),只有在受惊吓的时候才发起攻击(比如你踩到它的时候);实在没有其他办法需要和蛇背水一战的话,要尽可能打蛇的后脑。
如何判断蛇是否有毒?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通过蛇的外形判断。如果能够分辨所去区域常见毒蛇长相,也不用每次见到蛇都惊慌失措,毕竟碰到无毒蛇的机会更多,而且毒蛇也不是全具备攻击性的。
比如蝰科的蛇类基本是三角头身体普遍粗短,包括泰国圆斑蝰、竹叶青、原矛头蝮(烙铁头)、白眉蝮、尖吻蝮(五步蛇)等蝮蛇。
又比如眼镜蛇科的蛇类基本是扁圆或者椭圆头,包括银环蛇、金环蛇、舟山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眼镜王蛇。
1.我国比较常见的毒蛇
①眼镜王蛇(体型最大的毒蛇)
国内一般分布在华南地区,在中国的个体体型较小但是毒性强于东南亚亲戚,有主动攻击人类的倾向,成体可达3米,毒液剂量大。眼镜王蛇比眼镜蛇体型要大,而且会捕食其他蛇。
②银环蛇(毒性极强)

银环蛇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蛇,其毒性极强,纵使它性情温顺、注毒量少,仍然极其危险。就算注射血清也有部分患者会死亡,注毒后如果不接受治疗,死亡率极高。
被银环蛇咬到,基本就一只脚就进了鬼门关。
银环蛇喜欢夜间活动,南方的钓鱼佬比较容易遇到它。
另外银环蛇还有亲戚——金环蛇,就是把白色的花纹换成了金黄色,但毒性不如银环蛇。
③舟山眼镜蛇

眼镜蛇科的都很好辨认。舟山眼镜蛇,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也是一种常见的剧毒蛇类,其毒性仅次于银环蛇。
俗话说,被眼镜蛇咬了就两个包,身上一个,山上一个。
④蝮蛇(分布很广)

蝮蛇栖息地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算是剧毒蛇类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了。它毒性较强,但是好在注毒量较小,往往不足以毒死人,及时救治一般都可以活下来。
蝮蛇在华北地区也有分布,蝮蛇是北方毒蛇的主要类型。
蝮蛇有很多细分种类,但它们一般都是短粗身体+三角头。
比较著名的五步蛇也是蝮蛇,学名是“尖吻蝮”。
有人说,被五步蛇咬了,走四步再让它咬一口,还能再走四步(不会有人相信吧)。
⑤竹叶青

竹叶青在我国南方分布较为广泛,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云南以及台湾均有其踪迹。竹叶青属于剧毒蛇,毒性和金环蛇比较接近,但是注毒量较少。
竹叶青也比较喜欢夜间活动。
毒蛇的种类当然远不止上述几种,在此也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