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鳌太线穿越略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秦岭鳌太线穿越略记
南国红豆(杨光友)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是啊,总得去秦岭走走吧!走过那么多地方,竟未踏足这华夏龙脊!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秦岭始终是心中难解之结。

2021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初七)夜,上弦月映照着梵净山下山清水秀的地落湖。湖心岛上,冉苒、咖啡、南国红豆哥仨席地而坐,一壶老酒、两只卤鸭激荡满腔豪情,当下拍板:近期必定完成秦岭鳌太线穿越。

电话联络数位山友,唯沧海应允同行。为表决心,即刻着手攻略:下载离线地图,敲定飞往西安的机票。

7月23日凌晨1时许,一行四人登上航班。舷窗外夜色沉沉,内心却惴惴难安!

鳌太线毕竟是国内顶级徒步线路,素有"封神之路"之称。这条沿秦岭主脊行进、连接鳌山与太白山的路线,因山难频发,亦成部分山友的不归路。据载,自2008年起,罹难者已逾50人;而就在今年5月,又有3位山友于此长眠。生命无常,难以预测与超脱,唯求坦然面对。徒步是徒步者的宿疾,也唯有不断行走,方能疗愈。

两小时后,飞机盘旋咸阳上空。鸟瞰万家灯火,霓虹璀璨。凌晨3点,我们便在机场外巴士站台,背靠行囊,静待黎明。

空乘曾言,西安寸土藏文物,阵风飘古诗。适逢农历六月十四,我抬头寻觅李白诗中那"长安一片月"。那是盛唐之月,强汉之月,亦是大秦之月,见证着华夏历史的兴衰更迭。

01 塘口村

7月23日凌晨,四人租车抵西安汽车站,转大巴西行至宝鸡。窗外地势开阔平坦,连片青绿耕地,玉米正值抽穗,生机勃发--这便是"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

11时许,大巴抵宝鸡高速路口。在当地人帮助下再次租车,目的地太白县塘口村。一路南行,渐近秦岭。远望群峰齐整如屏,巍峨矗立于渭河南缘。入山后,公路弯陡坡急,海拔持续攀升--宝鸡至太白县城,垂直高差竟超千米。
宝鸡市高速路口宝鸡,海拔568米,位于渭河平原西部,古称陈仓、雍城,周秦王朝的发祥之地。市境内的凤翔西凤酒和岐山臊子面颇有名气。
13时,终抵塘口村。村民程秀才在徒步圈小有名气,鳌太穿越者多在他家补充物资或借宿。电话联系时,他正在菜地忙碌。稍后,其妻引路至家中歇息。我们心领神会:近年当地zf已明令禁止鳌太穿越!此举无疑正确,然壮美秦岭,魅力难挡。

进村路上,果有人探问去向,谎称欲同行。我们应付几句,自行入村。

主人极其勤勉,院落空间利用到极致:一畦畦青翠菜苗静待移栽。砖房略显陈旧,应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唯有少数年入过万的农户才能盖起这般屋子。

机场未睡好,这一觉直睡到17时过。主人的老母亲备好晚饭,唤我们用餐。劳烦老人家照料,着实过意不去。

晚餐颇丰:一钵大米粥,一篮白馍馍,配菜有西兰花、娃娃菜、豆腐、黄瓜,外加一碟娃娃菜炒肉,想是比平日讲究许多。

恰巧,忙碌一天的程秀才回来了。边吃边聊,很快熟络。他子女皆有体面工作,自家收入亦不差。单今日就有八车蔬菜运往县城,只是忙起来顾不上老母。

说起鳌太,程秀才神色复杂。他说如今少接山友:一是zf管得紧,更因鳌太出事多。每次救援他都主动参与,见证过数十条生命消逝,山难场景锥心刺骨。可山友的执着总劝不住,这矛盾似无解。

他神情凝重,陷入回忆。良久,才郑重告诫:切莫偏离轨迹,务必走山脊,方有获救之机。
02 从塘口村到导航架临时营地

7月24日凌晨3时,众人起床吃了泡面,稍作准备便悄然出发。

莫问为何如此之早,细想便知。

夜色沉沉,阴天无月。村口至山口3公里公路,沿途蔬菜产业园职工房的零星灯光,指引我们抵达山口。此地正建水库,竣工后将封堵进山之路。

开启头灯,摸索进山,全无路迹。唯见一根引水管道垂下,便顺管攀爬。坡陡湿滑,举步维艰。黑暗中不知攀了多远,翻过一道陡坎,俯身下望,正前方赫然一道深谷,谷底灯光闪烁,应是水库库区。陡坎连着左侧悬崖小径,沿此径行一段,进入一条小溪谷,才算真正踏上进山"路"。

路径持续攀升!天色微明,山谷依旧幽暗如墨,林木茂密难辨树种。直至天亮,仍未出谷,抬头前望,山脊似在不远高处。
山谷地带的落叶阔叶林林下郁闭度高,灌丛、草本覆盖,岩石树干苔藓、地衣着生。(拍摄时间:6:01)
7时45分,瞥见警示牌,距起点约5公里。已进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明显变化,针叶林渐成主角,林下竹林丛生。
自然保护区警示牌 正面提示已入保护区,禁止进入;背面介绍保护区总目标。(拍摄时间:7:45)
走上山脊,地势稍平缓。路好走了,天却彻底阴沉,下起了雨。

8时40分,抵火烧坡(2900营地)。观察发现,一定海拔内,植被未呈垂直分异,反在同一高度块状分布。这种微观差异,或与土壤水分(干湿)、风向(风力)、坡向(极微)相关。当然,这仅是基于个人认知的推测。也有山友说,此地曾遭山火,旧木焚毁后,再无新树生长。
火烧坡 海拔约2900米,2900营地附近山脊,草甸、灌丛与针叶林块状相间,总体仍以针叶林为主。(拍摄时间:9:21)
10时40分,抵"松树林",雨也停了,众人稍歇。

起点至此,已行走超出8公里山路,累计爬升近1400米,耗时六小时余。背包愈显沉重,身体疲惫至极,站着都能睡着。鞋袜尽湿,衣衫汗透又烘干,情绪难免低落。

灌下热水、两支葡萄糖,嚼块士力架,强打精神,微笑留影。此刻,士气最紧要,万不能把负面情绪传给同伴。

从2900营地到松树林,海拔提升,针叶林渐稀,种类趋少。高山草甸青翠欲滴,缀满细碎花朵,风姿绰约。
松树林 或因此地松树得名。这里的松,植株不高,虬枝横斜,棵棵自成景致。(拍摄时间:11:09)
休息不宜过久,易生懈怠。补充能量,体力稍复,继续赶路。天公不作美,行不多时,雨又至,且较先前更大。

走过一片草地,忽又入林,地势再次抬升。同伴沉默不语,我也只顾埋头前行,任雨水恣意拍打。路渐泥泞,不时可见牛蹄印与牛粪,暗忖此地怎会有人放牧。

12时,终于穿出森林,眼前豁然开朗--盆景园营地到了。众人犹豫,商议是否在此扎营。时间尚早,雨势转小,最终决定续行。

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宽阔草地景致雷同,无明显路迹,最易迷失方向。众人缩短间距,彼此不脱视线,严格循离线地图所示线路前进。草地中始现裸露岩石,从零星散布到星罗棋布,渐至连片成海。

其间,草地边缘有一处岩石堆叠,远观如屋舍,当时颇觉奇异:天然形成抑或人工堆砌?未及细想,也未拍照。行过一大段路后,猛然惊觉:那不就是山友帖中所提的"白起庙"么?

白起,大秦武安君。历史评说纷纭,难有定论。孙皓晖《大秦帝国》虽属小说,亦不失为一家之言。无论如何,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确曾改变战国格局,推动历史进程。
盆景园 海拔3250米,灌丛、草甸生长于稳定的石海之上。(拍摄时间:12:02)
自盆景园至导航架,一直行走在鳌山大梁上,花草繁茂的石海与寸草不生的石海交替出现,往复循环,记不清越过多少片。唯记得一块大石上的太阳能八音盒播放着诵经声,婉转低回,似在超度亡灵。

路是一海连着一海,心情却难一嗨连着一嗨。
鳌山大梁的石海 由杂乱无序的花岗岩石块堆积而成,磨圆度差,岩石上连地衣等先锋植物亦难着生。(拍摄时间: 14:50)
约下午3时30分许,终抵导航架。自起点至此,行程近15公里,用时超12小时,已达极限。

寻得一洼雨后积水处,就此扎营。虑及天气恶劣,恐帐篷尽湿,决定两人混帐。

营地地处宽阔山梁石海之上,青草葱茏,繁花点缀于岩隙间。
鳌山导航架临时营地 海拔3476米,地处大梁,遇大风则极险;若不下雨,水源亦难觅,非理想营地。(拍摄时间:16:17)
18时,西天现淡淡晚霞,云层薄而明亮。帐篷明艳,花草水珠晶莹。赤足踩在花草上,野韭清香弥漫,沁人心脾。

放眼望,天高地迥,鳌山顿显磅礴大气。

大概率,明天该是好天气!
03 从导航架到2800营地

7月25日6时,天已大亮。朝阳在东山脊露脸片刻,便隐入厚云。早餐煮碗螺蛳粉,哥仨对付了方便面。

8时整,整装出发。祈愿老天赏脸,给个多云或阴天便好。

破败的老导航架兀立风中,架上设备默默监拍着生灵的行迹,自然也包括我们这四只"老驴"。
导航架大梁 再瞥一眼满目花草,道声珍重作别(拍摄时间: 8:10)
绕架下行缓坡梁子,浓雾中,数只羚牛倏忽奔逃,没入雾海。

从导航架营地沿大梁至药王庙,山梁依旧宽广,向外延展,似欲接天,此即狭义西跑马梁。民间相传梁上可容万马奔腾,亦有"跑死马也跑不出"之说,毫不夸张。

行走梁上,课本知识具象化:秦岭历经多次抬升与剥蚀,才塑就此罕见高海拔夷平面。今日之行,总算印证。
西跑马梁 羚牛栖息地。初遇羚牛,未及拍下。(拍摄时间:8:33)
药王庙 海拔3361米,天然形成的岩石城堡,磨圆度较好,宛如人工建造。实则大自然杰作。(拍摄时间:9:25)
药王庙是鳌太线标志性景观,过此,前方即是麦秸岭。此季药王庙水源丰沛,花草飘香。相传百岁药王孙思邈曾隐居于此,采百草济世。

祭拜药王,补充能量,与花草合影后,续行下一程。

9时40分,自药王庙出发,下行缓坡,翻越缓丘。路相对好走,视野开阔,可边行边赏景。近瞰深谷,雾聚雾散;远眺天际,云卷云舒。

群岭连横,壁立如屏;草青树绿,山色如黛。

行40分钟,山脊渐窄,收束成宽仅数米的鱼脊线,两侧景观尽收眼底。

10时23分,麦秸岭至!麦秸岭大致东西走向,连绵起伏十数里。北侧陡峻,多悬崖峭壁,无路可通;南侧坡度稍缓,需横切多条现代石河。

此段艰险,却别无选择。
麦秸岭 海拔3520米,寒冻风化强烈,山脊基岩易崩解破碎,于陡坡形成众多石河、倒石堆地貌。岭脊线的冰川遗迹角峰与刃脊,虽冰川消亡后久经外力作用,仍保基本形态。(拍摄时间:10:42)
自南侧横切麦秸岭,循着羚牛足迹及岩石上的踩踏痕迹,过草甸,越石河,如迁徙的羚牛群。我想,羚牛是极聪明的,鳌太之路,不正是它们一代代蹚出的么!

11时35分,登上麦秸岭主峰东侧垭口,完成今日首段险途。

一石突兀挺立,缠红色胸罩,不知何意,现亦是行途标志,寓意"逢凶化吉!"。

立于垭口,鸟瞰水窝子营地。草地上,几十只羚牛在流动的雾霭中时隐时现。真想近观其貌,它们却异常机警,远远避人。

看似不远的下坡路,乱石堆积,令人好一顿跋涉。

12时30分,下至谷底营地,羚牛早已远遁,唯余青草被啃食踩踏的痕迹。
水窝子营地 海拔3100米,冰川作用形成的槽谷(冰斗)。坡缓谷宽,形如巨大"U"字。槽谷底部向下游缓倾,渐成深邃峡谷。(拍摄时间:12:24)
未作停留,又需攀爬陡峭石河。

高高的山顶,怪石嶙峋,傲然耸立,俯瞰谷底的我们。

爬,累;累,爬,体验如此单一。

朝着山友堆放的玛尼堆,奋力攀上山顶。山顶开阔平缓(夷平面),此即能跑飞机的飞机梁。

2013年,湖北一位地理教师在此走失。

2014年,陕西公益组织立碑纪念鳌太遇难山友。碑正面书"鳌山·太白山遇难山友纪念碑",背面书"山无陵,与天阙"。读之,鼻头发酸,心生悲凉!

采一束野花,添一块石头,虔诚祭奠。
飞机梁山顶景观海拔3481米。岩石的斑点为地衣。(拍摄时间:14:07)
14时10分,越过飞机梁山顶。

接下来,是岭、梁相间的连绵山脊,景观与麦秸岭差异不大,被山友称为梁1峰、梁2峰、梁3峰。

三梁相连,在坡面左右横切,在山脊斜上、斜下,颇费气力。
梁1峰景观北坡的矮生草甸,南坡多现代石河。(拍摄时间:14:15)
梁1峰至梁2峰垭口北坡树旗 风向指示标。(拍摄时间:15:09)
梁2峰山顶景观岩石破碎,棱角分明,磨圆度差。(拍摄时间:16:19)
梁3峰景观 近景花岗岩破碎,磨圆度差,地衣、苔藓着生;远景峰顶形态已难辨。碎石形成的石河整体趋稳,利于草本植物生长。(拍摄时间:17:29)
梁3峰至凤凰腰垭口 山脊两侧景观迥异:左侧(北坡阴坡)生树木;右侧(南坡阳坡)长草甸,形成"南草北树"奇观。(拍摄时间:18:05)
18时05分,走完梁3峰。自飞机梁山顶至此,用时4小时。

19时完成凤凰腰横切,用时1小时。

开始一路下坡,跨越一片草甸,耗时20分钟。

立于山脊眺望,青色天幕下,云雾缭绕着金字塔。山脚那片青青草地,料是今夜营地。

19时20分,进入松树林。雨水浸泡的泥路湿滑,徒增行走难度。
凤凰腰至2800营地间的松树林 远处山岭为金字塔,松林与金字塔间草地即为2800营地。(拍摄时间:19:26)
本帖最后由 南国红豆 于 2025-7-1 15:12 编辑

行至一处天然石匣,见丢弃的帐篷、睡垫横陈。这或又是一场山难,顿感不寒而栗!

不停歇地走,却总也走不出林子。天色渐暗,林中阴森,心中焦急。

20时25分,终抵2800营地。营地一群羚牛,被惊得狂奔入暮色。

决定继续混帐!

水源地在数十米外,旁有新挖长方形墓坑,令人脊背发凉。

21时左右,天始降雨,风起肆虐。风雨交加,拍打帐篷。

7月26日6时,天亮。冒雨察看,惊觉帐篷竟搭在无遮无挡的风口!心中暗嘲:还资深山友呢!
2800营地 海拔2800米。位于两山岭垭口,南北风皆畅通无阻。垭口两侧山岭林木茂密,垭口上唯生花草与匍匐灌丛。(拍摄时间:6:19)
7时,雨,睡。8时,雨,睡。9时,雨,睡。

等待,再等待。

仍是雨,只得再睡。

心中嘀咕:莫非真要困于此地!

傍晚19时,西天现一抹晚霞,得以出帐活动筋骨。

沧海煮了米饭,哥几个拿出腊肉、香肠、酸豇豆,晚餐颇为丰盛。

晚餐未毕,细雨迷蒙。入帐稍歇消食,打算再睡。

隔壁帐篷飘来酒香,咖啡、冉苒悄悄喝上了。

半夜,又是狂风暴雨,感觉帐篷像要被撕裂。

忽然想起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此地非山海关,无雪,无千帐灯,亦无将士浓烈乡愁。唯有四人,两帐两灯,置之荒野。千里赴秦关,跨渭河,越秦岭,无纳兰之多愁,自有鲜衣怒马中年豪情,又何惧风雨。

长夜不眠,仿写一首:

长相思·鳌太风雨夜

石匣横,暮色惊,身向龙脊险处行,荒原两帐灯。
风欲裂,雨未绝,聒碎营梦眠不成,秦关豪情烈!
(注:诗词曾得智者点拨!)

04 从2800营地到大石河营地

7月27日凌晨5时,我与沧海先醒,唤醒冉苒与咖啡。决议:纵使下雨,亦拔营前行。

泡面加腊肉,好好补充体能。鞋袜仍湿得能拧出水,照穿!

处理垃圾,速收帐篷,告别2800营地。

6时45分,冒细雨向金字塔进发。

顺缓坡逶迤穿过大片冷杉林,坡度渐陡,趁体力充沛一鼓作气登上水源充沛的南天门营地。

"南天门",确实陡。莫非正是"难于登天"之意。

8时25分,抵金字塔下石海。

石海平缓开阔,矮生草甸一望无际。高天之下,数十上百只羚牛在花草间游荡。屏息静气,仍惊扰了它们。镜头拉近,匆忙拍下模糊身影。
金字塔石海的羚牛 秦岭精灵,与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并称"秦岭四宝"。(拍摄时间8:37)
回望来路,近处林线与草甸界限分明。远处,鳌山大梁、西跑马梁、麦秸岭、飞机梁、梁1、2、3峰呈弧形绵延,气势磅礴,似跃动巨龙--山友呼作"龙脊",贴切之极。
金字塔古石海(拍摄时间8:41)
自石海起步,登顶金字塔并不十分困难。

9时11分,业已登顶。

估算时间,从2800营地到此处,已耗两个半小时,速度稍缓。

天公眷顾,小雨转多云,无需再穿雨衣,行走起来清爽多了。

走过金字塔,接着是连续的塔型山岭:塔1峰、塔2峰、塔3峰。

峰下山腰坡陡,择缓处或横切,或斜切,或直上,避开落石段。在石海草甸间转换前行,一处断崖避无可避,只能跪爬。

横看成岭侧成峰,与前面"三梁"相比,"三塔"脊线更窄,坡度更陡,山路更险。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