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加错东岸6200峰 - 最具性价比的6千米级徒步型山峰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打加错东岸的6200峰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性价比的“6000米以上”“徒步”“独立山峰”。当然,拉琼拉垭口旁边的几座极易登顶的山峰,“价”趋于零,或许算下来性价比更高。不管怎么说,如果不算拉琼拉垭口周边的话,恐怕很难在“公路边上的、6000米以上、徒步型 、独立山峰”这个范畴内找到能匹敌打加错东岸6200峰的。

这里先讨论一个观念: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觉得西藏高海拔的公路边上随便一个山头就很可能是6000+山峰,于是这类山峰一抓一大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000米其实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公路边上的山头”能够达到6000米海拔的极少,本身是独立山峰并且徒步可上的就更加罕见了。这次和我同行的一位也有这种想法,到了G219的最高点塔日山垭口(5500米),他指着垭口两侧的山峰说:这难道不够6000米?现场查了地形数据,还真没有6000米。


事实上,我花了很长时间也就筛出了大概20个候选(肯定有遗漏的,但是不会多太多),而其中大部分其实离公路距离稍远,不一定合适。这里面真的适合从公路开始一日往返徒步攀登的,估计屈指可数。

打加错东岸6200峰的“”并不高,从国道G216开始爬升不到1100米,距离不到4公里,后来证明它是典型的低难度徒步山峰。而“”则比一个普通的路边山包包要高出不少,因为它是打加错沿岸的最佳观景平台。

打加错是一个最宽处约7公里,长20多公里的长条形高原咸水湖。湖面海拔5100米,位于冈底斯山中部,在日喀则所辖的昂仁县和阿里地区错勤县之间(绝大部分湖面和绝大部分周边属昂仁县)。打加错虽然比不上西藏最大的那些湖,但是本身也算一个较大的湖,在一般地图上都清晰可见。作为高原咸水湖,湖水自然是清澈的,色彩经常是碧蓝的。湖周边算是无人区,有不少野生动物出没。而G216从湖边经过,从头至尾一般要开半个小时才能走完这段湖畔公路。


自然,从公路上或者湖边看这么长的湖,肯定是看不到全貌的,也不能很好地看到湖面。

所以观湖还是要站在高处看。东岸的6200峰是打加错周边的最高峰,甚至比湖西南侧的那些雪山还要高。而且它也是所有山峰中离湖岸最近的,又位于湖中段,绝对是湖畔的C位,最佳观湖位置。

本帖最后由 zhk2611 于 2025-7-2 15:50 编辑

故事又要回到一周多以前的六月中下旬。本来在我们去措勤、去拉琼拉垭口之前,路过打加错的时候就应该侦察路线。可是那天下雨,打加错周围的山峰全部被笼罩在雨雾中,什么都看不见,唯一可以猜测的就是下了一些雪在山上。又过了两天,攀登完日木杂雪山的次日,返程经过的时候才有机会亲眼查看线路。这个攀登路线还是非常明显的:从湖边沿着草坡和平缓的碎石坡一直爬升到约5700米(绿色箭头),然后爬一个陡一些的碎石坡到约6000米(红色箭头),最后沿着相对平缓的山脊之类的地形到山顶(黄色箭头)。黄色箭头部分的路线从地面不能直接全部看到,所以担心会不会有崎岖的山脊,不知道难度如何。并且当日下午勘察路线的时候发现6000米以上有一定的积雪,不知道会不会造成麻烦。


但是,来都来了,还是要去一试的。并且这一次就只有我一个人去爬了。当天到萨嘎县住下,我睡到凌晨3点半起来,4点过从萨嘎县城出发,开两个小时的夜路,在天亮前抵达了山下湖边的停车点。我一直担心晚上会不会有动物在公路上,不过事实是西藏生存环境恶劣,动物密度很低,大型动物出现在公路上可能性非常小。一路上只看到几只藏野驴在路边出没,其中一只出现在打加错湖畔。我对藏野驴精力如此充沛,白天晚上都不停活动表示敬佩,但是也怀疑是因为奇蹄目动物不会反刍,所以一天要吃20个小时的草,晚上也不得休息的缘故。


我在车里吃第二顿早餐,等到7点过日出天亮,才正式出发。

朝着山峰进发。

朝阳照在西岸的雪山上。

所谓草坡,其实也就稀稀拉拉长了一点点草。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常常出现驴粪蛋子,看来藏野驴在低一点的地方活动。高一点的地方动物粪便主要是大团的牛粪,那便是牦牛的领地。再高的地方就只有啮齿动物的豆豉状粪便了。

路线是沿着草坡爬到两山之间,然后向左沿陡坡爬上去。

不料草坡上面突然出现一头牦牛死死地盯着我。我只好从左边绕了一个大圈子,不接近这头牦牛。

这个时候已经过了一小时,走到稍高的位置回头看湖面变成蓝色了

大概用了两个小时,爬升了500米,来到了陡碎石坡的底部。

碎石坡的不同位置,有大小不同的石块。太小的石块不稳,踩上去会往下滑;太大的石块又需要攀爬,所以寻找合适的路径也挺麻烦。之前的路段可以说“有腿就行”,但是这个坡恐怕除了两条腿还需要至少一只手,以便有时扒拉一下石头。

越爬越高,看湖的角度就越来越大。因为光线和云层,湖面出现不同的颜色。


全程最困难的路段就是这个碎石坡,300米左右的爬升用了将近2个小时。到了陡坡的顶端就能看到后面的路段。原本担心的“山脊”其实相当宽。从山下看到 “山脊”上的崎岖岩石,其实只是突出的石堆,从旁边绕过就是,并不构成任何阻碍。

在“山脊”上可以看到打加错的全貌,包括之前看不到的北段。

这个地方海拔差不多6100米。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已经是生命禁区了。但是这个高度居然有积极活跃的苍蝇,你们可以猜我是怎么发现的。不管怎么样,苍蝇的存在说明在六千米以上,依然有可观的动物活动,可以产生粪便、**等苍蝇的食物。

现在最后一小段路清晰可见。前一天侦察的时候这部分基本上被雪覆盖,现在却几乎化了个精光。这段路也不陡,慢慢走上去就到了山顶。

山顶的雪地上有动物新留下的足迹,有点像偶蹄动物的蹄印,也不能排除是食肉动物的脚印。想起在山顶下面一点点的泥地里也有明显的碲印,这里前一天甚至就是前一晚还发生过不少事情呢。

峰顶的海拔还真的就是6200米多一点点。我总共花了5个半小时,爬升了约1100米。在山顶看打加错的全貌。

除了西边的湖,还有北、东、南侧。

可以看出,6200峰的确要比附近所有山都高。从山下看与之并驾齐驱的南侧山头,其实明显要矮一截。只有北边比较远的地方(根据地形图,至少8公里外),可能有更高的山峰。6200峰的topographic prominence接近300米,isolation也很大,所以有非常强的独立性。

除了动物足迹,山顶上并没有人类到达过的痕迹。也查不到有关此山峰的登山记录,甚至没有对山峰本身的任何记载。所以我姑且算是第一个登顶的人吧。于是我搬了几块石头,叠在一起做个标记。因为6000多米海拔干活着实累人,也不好找合适的石块与地点,所以堆得有点敷衍,可能扛不住风雪。



本帖最后由 zhk2611 于 2025-7-2 16:01 编辑

接下来就是常常令我崩溃的下山环节。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天气赛跑,因为此前的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阵雨,更晚点还有雷阵雨。有意思的是,windy上的预报,打加错东岸下午不下雨,西岸、南岸下午要下雨。我当时在想,天气预报真能细致到这种程度吗?

下山的时候差不多是当地时间中午,果然湖的西岸出现了一团降水云。

然后走到了最令我头痛的碎石坡。下碎石坡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和上行时不一样的路线,特意去走小的碎石构成的甚至是沙土质地的易滑的坡。上行的时候我当然不愿走这种一步一滑的地方,但是下去的时候,往下滑并非坏事,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双板滑雪高手而言。

这个时候降雨云团已经进入湖面上空了,正在顺着西风朝我扑过来。我感觉风速有十多节,半个多小时雨就要飘过来了。

不过后来再抬头看的时候,原先的云团好像没有过来。

又过了一会,发现更大的一团已经到达湖中心了

然而它又消失在湖面上了。打加错似乎有一种结界,能够挡住从西边过来的大部分降水。我有些明白为什么湖西、南岸的山海拔并不特别高却有那么大块的冰川而东岸更高的山却没啥冰川的原因了- 因为今天亲眼目睹了降水只落在西、南岸,就是到不了东岸的活生生例子。同时我也佩服现在的天气预报,这几天与登山相关的天气预报还真的是非常非常准确。

我花了和上坡时差不多长的时间,才从陡的碎石坡下来。即将进入草坡的时候,之前的乌云散去,湖面又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碧蓝。

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全程都在令人愉快的草坡上行走,而且一直面对充满整个视野的蓝色湖面,以及更远处的雪山和蓝天。这样的美景令本来体能濒于崩溃的我突然感觉不到疲惫了。

我的目标-路边停的车,在箭头指的地方

从出发开始算起,总共花了将近11个小时,终于走回到起点了。

回头再看一眼6200峰,山上的雪几乎要化光了。

后记:这一天真是累,我累到了开车回去都受影响、不得不多次停下来休息的地步。倒并不是腿累 - 一千米的上下不会对腿部肌肉有多大影响。而是因为高海拔缺氧导致的全身疲惫。6000米海拔的气压只有4百多百帕,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不到。我靠着将近一个星期的高原适应和持续服用乙酰唑胺,此前能够把血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80%以上,包括前两天在6170米的日木杂山顶。在6200峰顶(没测)有可能低于80%了,下山的时候开始有点反胃的感觉,算是高反症状开始出现。

不过这也终于完美实现了这一周多旅程的全部目标,以后可以吹牛说“我3天solo登顶两座6000米+山峰,其中一座还是首登”等等,只要不提难度,这也没说假话不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