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k2611 于 2025-7-2 16:01 编辑
接下来就是常常令我崩溃的下山环节。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天气赛跑,因为此前的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阵雨,更晚点还有雷阵雨。有意思的是,windy上的预报,打加错东岸下午不下雨,西岸、南岸下午要下雨。我当时在想,天气预报真能细致到这种程度吗?
下山的时候差不多是当地时间中午,果然湖的西岸出现了一团降水云。
然后走到了最令我头痛的碎石坡。下碎石坡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和上行时不一样的路线,特意去走小的碎石构成的甚至是沙土质地的易滑的坡。上行的时候我当然不愿走这种一步一滑的地方,但是下去的时候,往下滑并非坏事,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双板滑雪高手而言。
这个时候降雨云团已经进入湖面上空了,正在顺着西风朝我扑过来。我感觉风速有十多节,半个多小时雨就要飘过来了。
不过后来再抬头看的时候,原先的云团好像没有过来。
又过了一会,发现更大的一团已经到达湖中心了
然而它又消失在湖面上了。打加错似乎有一种结界,能够挡住从西边过来的大部分降水。我有些明白为什么湖西、南岸的山海拔并不特别高却有那么大块的冰川而东岸更高的山却没啥冰川的原因了- 因为今天亲眼目睹了降水只落在西、南岸,就是到不了东岸的活生生例子。同时我也佩服现在的天气预报,这几天与登山相关的天气预报还真的是非常非常准确。
我花了和上坡时差不多长的时间,才从陡的碎石坡下来。即将进入草坡的时候,之前的乌云散去,湖面又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碧蓝。
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全程都在令人愉快的草坡上行走,而且一直面对充满整个视野的蓝色湖面,以及更远处的雪山和蓝天。这样的美景令本来体能濒于崩溃的我突然感觉不到疲惫了。
我的目标-路边停的车,在箭头指的地方

从出发开始算起,总共花了将近11个小时,终于走回到起点了。
回头再看一眼6200峰,山上的雪几乎要化光了。

后记:这一天真是累,我累到了开车回去都受影响、不得不多次停下来休息的地步。倒并不是腿累 - 一千米的上下不会对腿部肌肉有多大影响。而是因为高海拔缺氧导致的全身疲惫。6000米海拔的气压只有4百多百帕,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不到。我靠着将近一个星期的高原适应和持续服用乙酰唑胺,此前能够把血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80%以上,包括前两天在6170米的日木杂山顶。在6200峰顶(没测)有可能低于80%了,下山的时候开始有点反胃的感觉,算是高反症状开始出现。
不过这也终于完美实现了这一周多旅程的全部目标,以后可以吹牛说“我3天solo登顶两座6000米+山峰,其中一座还是首登”等等,只要不提难度,这也没说假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