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万里访古记 原创 俞新尧 - 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浙江
西北万里访古记
原创  俞新尧
       同行者:骆驼俞新尧、老猴俞文兴、老牛章益民、笑弥勒王君。除王君六零后外,余皆古稀翁也。五月十日,四人自驾从杭州出发,二十四日回到杭州,来去十五日,行程七千五百公里,徒步陕、甘、宁、川崆峒等七名山,阳关等五古关。北地古风,激发意气。四人斗志昂扬,昼爬夜驾,平均日行千里,浑不觉累,实为生平酣畅痛快淋漓事,遂作文日记于下,以作记念。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h4]      梁山谒陵记[/h4]


  十日驱车千二百公里,夜宿陕西丹凤县。十一日驱车二百五十公里,于上午十时半达梁山。梁山在陕西乾县境内,距古都西安七十八公里,因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此,附近有王室功臣陪葬墓十七座,又称乾陵。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米,相对高度500余米,东西两峰如双乳挺立,对峙成天然门阙,远观如少女静闲优雅仰承天露。据传武则天为选墓址,旨令中国历史上似神的大科学家李淳风和近妖的堪舆学鼻祖袁天罡,在关中平原寻找。两人分别寻找无果,袁天罡至梁山,震憾不已,遂上山四察地理,在墓址中心埋上铜钱一枚作为标记。李淳风随后亦至,惊诧万分,忙登顶仰观天象,拔下头上发簪插于地下作记。二人回宫复命,武则天派人勘验,发簪正好插在铜钱孔中。梁山果然是风水宝地,唐朝十八座皇陵,十七座被盗挖破坏,唯乾陵安然无恙。它也是中国历史上仅存的两座没有被盗挖的皇陵之一。



上图双乳阙  下图神道


   十一时从景区南门入,东西两脊浑圆柔和,如玉腿舒缓伸展,登石阶四五百级,至东西双乳峰。峰上耸阙。阙者,牌坊也,象征权威和地位,皇宫前称宫阙,皇陵前为陵阙。乾陵设最高等级三出阙,共六对十二阙,以此两阙最为显赫醒目,为乾陵地上标志性建筑。阙下立代表帝王之尊,八米高华表一对,是为神道起点。神道是通往陵寑核心区之主道,又名司马道。神道宽二十余米,长七百余米,全由长方形青石板铺就。两侧有宽约二米之辅道,辅道外侧立石雕,再外松柏列队屏护。端的是气派庄严,气势磅礴。沿神道北上,首立石雕鸵鸟一对,以显当时率滨归王,瑞兽来朝祥端。过石鸵鸟,有武士貌牵马人和石马各五对,石人威武遒劲,神态形姿精神,石马雄壮端立,静待号角鼓声,虽经地震冰雪风霜破坏侵蚀,人马皆有残缺,但不掩昔日神采,尽添陵区尊威。再前,十对高约四米翁仲相向端立,戴冠束腰,神态恭敬,面容肃穆,忠诚




护卫神陵,随时听候武皇号令。至朱雀门,神道尽,入乾陵核心区。朱雀门东立无字碑,西立述圣碑。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由整块石灰岩雕成,碑首雕有八条螭龙,碑身饰云纹升龙案,碑座刻狮马图,这是武则天为自己所立之碑。西首为述圣碑。述圣碑共七级,其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级为碑身,高7.5米,宽1.86米,重89.6吨。是武则天为丈夫唐高宗所立的功德碑。碑文为武则天亲撰,唐中宗楷书,全文约五千六百余字,溢武氏爱,彰中宗孝。经千三百年风侵雨蚀,现尚存一千六百余文字。

   武则天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以其襟怀才略,文治武功,铸就“宏治贞观,政启开元”巨大历史成就。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专吃女人。武则天居然当上皇帝,被世俗和卫道者们视为大逆不道事。诽者匈匈,谤者訾訾,恨不在其死后掘墓鞭尸,遗臭万年。武则天明见万里,算无遗策,浅见仅在墓前立二石碑,既彰功盖天地,无字可表;又屈各方敌对zz势力在其墓前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深思则其用意远不止此。过两石碑。左右两侧有六十一无头藩臣像,西侧三十二,东侧二十九,石像与真人身高相若,服式各异,双手前拱,双足并立,神态恭敬如一。石像背后刻有姓名、官职。关于石像无头,至今为谜。一说为石像石质不坚,颈部为薄弱环节,为1555年关中发生的8至11级地震所震断。另说为诸藩国后人见先人垂首低眉,长侍墓前为武皇守灵,有失国格人格,暗中联络武林高手割头除名。头去名灭,但武皇统治时期威加海内,万邦来朝的空前盛世,永存世间。过藩臣像,脊宽而坦,前行二百来米,至少女颈处,脊收峰昂,至此道尽。此地西侧有一山沟,深四十余米,长数百米,名黃巢沟。唐末黃巢起义,黃巢欲挖掘乾陵取宝,发兵四十万,耗时两月,遍挖全山,不见乾陵地宫踪迹。乾陵建于盛唐时期,为两位皇帝的合葬墓,地下珍宝无数,是盗者垂涎地,此后小盗无数,大盗两次。五代军阀温韬尽盗唐陵十七座,唯盗乾陵无果。近代军阀孙连仲,炮轰药炸,不伤乾陵一毛。武皇以她的聪明才智 令所有盗者铩羽而归。峰东有泥路蜿蜒至顶,我等则攀石越脊直上,至少女口鼻处,形蕴少女檀口含珠之妙,但上下左右,乱石遍叠,粗看天然,细辨人迹。此处地下当为武皇陵寑所在。想黄巢、温韬、孙连仲,皆一代枭雄,知天文地理之要。此地当为他们除土铲坡,削脊剖石重灾区。从整体山形判,昔时当为腴脊肥壤,缓坡茂林胜地,现皮肉尽去,仅剩筯骨。所幸武皇英明,地宫安如泰山。



上图梁山顶 下图峰脊口鼻处被挖样


   眼间眉角发额,嶙峋乱石杂叠,面目全毁。山顶四望:泔河东环,漠水西绕;浑丘雄塬,地灵暗盈;长沟深壑,玄机深藏;皇子王孙,宰阁重臣,千年守护,随时驱使。

  武皇天骄,千古奇女,无与匹者。身后虽跖 犬吠尧,毁谤不尽,并拿慈禧与之并论然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岂可同论!生前雄韬臣藩国,死后计智铸陵寑。试问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华女子,谁敢比肩争锋!


终南山寻仙记

终南山在西安长安区境内,主峰海拔2604米。终南山有“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称,成语“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指终南山。


舜帝隐修,老子传经,姜尚封神启前,尹喜、陈抟、吕洞宾、王重阳弘道承后,终南山成为悟道修仙圣地,历有“自古终南多神仙”之说。据网上传,终南山现有修道隐士近万人。神仙多居峰顶,以与上天语。


终南山登顶路有三条:一是从翠华山南上,但此路目前被禁止入内。二是从柞水县营盘镇西秦楚古道北上;三是从营盘镇东的陈兴村北上,由东而西穿越至顶,此路路线最长,强度最大。


五月十一日下午从乾陵出发,四时达陈兴村探路。陈兴村处终南山南坡腹地,海拔约1200余米,散落农家七八户,乡风淳朴,村民热情。经村民指点,很快探明登山入口,就近入住“终南山驿站”。


十二日早上六时,至登山口。登口高树蔽天,二尺来宽沙土小道隐于青草间,若不事先探明,断难找到。小道大体沿溪上,溪边缓坡坦地,散落七八民房,但都人去楼空。网传山民弃宅,都为隐士所居。但细心留意,所有宅中不见人影,亦无人迹。


七时宅尽,现一怪树,形如蜗牛看天,躯干古朴肥硕,而顶端枝丫二分,细如蜗牛触角。从攻略看,此即登顶途中重要路标古树。此树以上,路再无岔。


八时,至我梦中桃花源:四周圆峰,林木清朗,碧溪带绕,围地二三亩,绿草毯铺,间杂各色野花,含笑吐芳,偶有山鸟清鸣,音若天籁。


上图古树 下图心中桃花源


时遇上山途中仅见男女各二驴友,双方深山相见,如遇故交,互道安好。大概彼为当地人,对山路甚为熟悉,告欲登主峰,需五上五下。


过草地,峡收谷深,登百米高陡阶,下同类高急梯至谷底。谷底林木阴森,不见天日,冥冥欲雨,木石皆湿。如此者三,数次登坡归零。


一小时后,谷开天广,重返光明。九时半上至坡顶垭口,回望途遇驴友,已不见其影。


垭口分东西两道,东去翠华峰,猜想北坡翠华峰登路至此合二为一。


垭口西上,登高差约百米急坡,至海拔约二千五百来米高峰。南望来路,深壑长谷,难觅路踪,林木森森,不见尽头; 东眺翠华,峰峦翠叠,白岩参差,如仙似神,隐于林间;北望长安,宫阙崔嵬,浮渭据泾,阡陌如丝,楼厦接云。西仰去路,脊如龙鳍,山似青螺,老树迎道,怪岩挡路。


主峰在目,去路已明,心中顿宽,席顶小憩。


十时继行,沿山脊上下数次,原以为个把小时的路程,走了个半小时仍是不断的上下中。时近十二时,距出发已六小时,上升高度千五百米以上,肚空力乏,极想坐下休息进食。


终南山总体南缓北峭,但此地反之,路在北向峰面上下或横穿。北向阴湿,竟找不到可供四人同休的平整干燥之地。因体力不同,便各行其是。我虽居中,但也后继乏力,只得放慢脚步,边走边吃边赏景。沿路上下,遍立碗口粗细,虬枝铁干高山杜鹃,正开得千娇百媚,斗奇争艳。人从下过,落英缤纷。


上图分别为:翠华东眺、高山杜鹃 、西穿山脊、穿越山峰


大概此地属穿越途中最艰难处,行人至此力乏夜深,上下不能,密林中居然留有数堆未烬炭块焦棍。细察炭迹灰痕,寒从心起,凉透背脊。一旦山风骤起,终南林木,尽化灰烬。


穿林越脊、攀石过峰。十二时半,终于登上目中主峰。同行之人,老牛步履蹒跚,牛喘连连;笑弥勒心平气和,神态自若,笑咪咪似在公园闲步;老猴早已不知去向。时遇反穿驴友,询之主峰路途几何?答曰一小时。闻之神靡。


再从峰顶北侧斜穿下,稀泥、顽石、高坎、树根接道,直至峰底垭口。垭口西脊,巨石数叠成峰,老猴突从石缝蹦出,手指顶置东、西横石而笑。抬头仰望,东石横镌“中国南北分界线”,西石横镌“黄河长江分水岭”。西侧主峰抬腿即至矣!


一时十分,登顶终南主峰。共七小时,计二万五千步,约十四五公里,累计上升高度约一千八九百米。主峰南北各有巨石傲天,北石镌红字“终南山”,南石镌“秦头楚尾望长安”。


登上北石,手舞红旗,顿有顶天立地,壮志凌云感!





主峰东西,各立一峰,似高于主峰。但主峰居中,体雄顶圆,周围景点环拱,占尽地利,具王者气。


从主峰俯察南北山势,峰西南坦北峻,为终南名景“南草北木”;其东长脊削壁,为中国著名地理南北分界线;正南各型巨岩阵叠,状若古垒。


时天蓝云白,山气清和,峰周游人,三五成群,流连忘返,喜悦快乐,在我眼中个个都是老少男女神仙。


见景忽悟:凡人何必苦修行,身健心净即为仙。


下路有二:一是从峰西下至V字型垭口,从“秦楚古道”直接南下;二是从主峰直接南下再西,半途再入秦楚古道。二者前近后迂,景多在后。时间充余,择后而下。经第四纪冰川遗迹、百丈崖、唤云台,至高山杜鹃林。


五月是终南杜鹃观赏期,上下游人,多冲此景而来。林中虽有杜鹃吐芳,但比之前路所见鹃林,规模、色彩、姿韵、皆不可同日语。


出鹃林,至太白醒酒石,与秦楚古道合。


秦楚古道建于秦初,南起柞水营盘镇小峪口,北至长安天都池,全长十五公里,是历史上贯通秦楚咽喉要道“义谷道”之一段,沿途设有关隘、驿站、哨口、商铺等设施,是当时集行军、运输、纳贡、商旅于一体的秦楚间高速公路。


经二千余年风霜,古道规制如旧,全程宽二米五,依山傍水,避险就夷,徐疾大体如一。只是铺路青石,已不知更换几何。但行其间,仍能感秦风汉韵,察沧海桑田。


经财神庙、药王垭、观云台、好汉坡等无数景点。下午三时,至秦楚古道要隘耍钱场。


耍钱场海拔二千来米,地处秦楚古道南坡中段,因赵匡胤未当皇帝前曾在此聚众赌博而得名。耍钱场三面丘围,中有旷地数十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北有哨口,南有关隘,想当初此地定是军营要地,商旅集市,娱乐闹市。


耍钱场设有景区公交站,乘九公里,出景区。上事先所约驿站老板车子,三时半,返至陈兴村。驱车个多小时,五时入住骊山附近宾馆。


骊山读史记


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区南,西距西安二十余公里,东西绵延二十五公里,南北宽约七公里,最高海拔1302米,相对高度约900米。因其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如一匹苍黛色骏马而得名。又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又名绣岭。


西安自公元前1046年西周开国,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近二千年间除东周迁都洛阳外,一直为中原王朝之首都。骊山因其紧邻首都和美丽景色,一直都是历代皇朝的皇家园林,可以说骊山见证了大半中原皇朝的兴衰存亡和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印刻着帝王将相的足迹,文人骚客的浪漫,才子佳人的韵事。


骊山是一部浩浩中华历史巨著,游山如读史,但读之不尽,读之不透。


登顶骊山,其路有二:一是从骊山牌坊进,沿公路至老母殿,此路随时可上,但迂远无景;二是从华清宫西后门进,此路可饱览骊山几乎所有景点,但得八时开园方能进入。


五月十三日晨八时,从西后门入。


华清宫为骊山景区精华所在,一入景区,宫阙巍峨,楼阁棋布,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白居易有诗: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入门建筑为长生殿,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定情盟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过长生殿,便是景区核心华清宫。早在三千年前,因此地出温泉,泉可荡邪去疾,便成周天子游幸之地。秦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帝宏其制,至唐大成规模,玄宗时,几乎一年二幸,有时一幸数月,更与杨贵妃在此极尽缠绵旖旎,成唐离宫,玄宗更其名为华清宫。




渔阳鼙鼓起,霓裳羽衣终。安史之乱后,华清宫少有帝王幸临,临者也多为几个倒霉蛋而已。此后兴废无常,直至建国后扩建修葺成现状。


再前为五间厅。五间厅为五间砖木结构平房,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朝北,面积约二百五十平米。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逃曾驻跸此间,也是近代西安事变发生地,厅内陈设均按原貌陈列,玻璃、墙壁均留有激战时所留弹痕烟迹。


五间厅东,耸昭阳门,进门便是徒步登顶骊山最高处烽火台入口。


沿曲折石阶路上行约十五分钟千来步,至兵谏亭。


1936年12月,蒋介石至西安布置剿共,12日凌晨4点,西安事变爆发,在五间厅发生枪战时,蒋从后窗逃跑至此,匿于虎斑石后石缝中,被西北军发现扶掖下山。虎斑石形似一只蹲卧老虎,高约五六米。宽十来米,因其表长黄色菌类,形若虎斑,故名之。虎斑石东向与山体结合处,有二三尺宽隐蔽石缝,为蒋匿身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此石被尊为“民族复兴石”。石之上下左右,遍镌名家题刻,激昂之气盈石。虎斑石前,峙兵谏亭。


兵谏亭建成于1946年,高四米,宽二点五米,整亭由石砌成,原名“正气亭”,解放后改为“捉蒋亭”,1986年为缓和两岸关系,易名为“兵谏亭”。



兵谏亭上,经日月亭、玉缘阁,约十来分钟至观风廊。观风廊处于骊山半山腰,背南面北,可北眺渭河,俯瞰临潼,正前方数公里外,便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秦皇陵背骊面渭,以数十万人,历时三十九年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陵墓之一。但从亭中望去,亦不过一土丘耳!


沿石阶南上,至上善湖东,道岔,南上至骊山最高峰,西向横行至骊山第二峰老母殿。沿山脊南上,登竖梯样高阶千余级,九时四十分至顶。


山顶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地方。史载周幽王无道,独宠褒姒。褒姒样样都好,就是不笑。周幽王计穷无功,便携褒姒上骊山顶烽火台,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美人一笑,幽王被杀,江山丢掉,西周被迫迁都洛邑。


山顶所耸烽火台为现代新建,高十三米,底座十米见方,中有台阶通顶,秦汉形制,通体砖砌,端重庄穆。




伫顶四顾,秦岭西来,终南南屏,渭河北环,华岳东峙,八百里关中平原,尽显王气和富饶。从原路下返,至上善湖。


上善湖名出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悬于西绣岭半山腰,水面一二亩,中浮睡莲,誉为骊山圣景。从上善湖西横,过朝元阁,很快至西绣岭第二峰。峰峙骊山名景老母殿。




老母殿又名女娲宫,相传女娲曾在此“炼石补天,抟黄土做人”,仙逝之后,葬于骊山之阳。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类、伏羲演八卦,在我国,此三者被尊为人类之始祖。从商、周始,骊山便有祭祀女娲之女娲祠。老母殿坐北朝南,占地二十来亩,三节庭院,依次为山门、三宵殿、老母殿、甲子殿,共有殿堂楼阁百余间。始祖女娲身披锦袍,端坐于老母殿内龙首莲花座上,法相庄严,慈祥和穆,仰之春风拂面,瞻之曦晖朗曜。敬仰崇拜,油然而生,乃匍匐于地,祷拜不已!


老母殿南,有景区公交上站;其北,有缆车上站。


骊山神山,山石盈仙韵,草木浮灵气,处处是史迹。乃陡步缓缓下,漫行细品,心情、感受、景物、韵致等,又与此前迫切登顶时殊异矣!


十一时半,返至华清宫广场,回望骊山,感由心生!万载骊山,犹是昔日风采;千年烽火,俱化过往云烟。


骊山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见证和亲历者。泾河水清濯其缨,渭河水浊濯其足。静观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冷对祸心包藏,强行霸道。读史骊山半日,竟不得一毛。


古者骊山!伟者骊山!智者骊山!


十二时,出景区南大门,驱车直奔甘肃崆峒山。


崆峒访道记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因黄帝曾在此山两次问道道教始祖广成子,故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名山。亦有“西来第一山”之称。


崆峒山是道、儒、佛三教交流融合之地。周穆王、秦皇、汉武、皆巡游至此,指点江山,勒碑刻铭。司马迁为撰史记,也曾西至崆峒。


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瞰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主峰马鬃岭,海拔2025米。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相对高度约700米。远观崆峒,峰兀石露,林稀草衰,不过普通一山。但入其中,洞天别具,乾坤另有。


五月十四日晨七时,至崆峒山东门入口。此地胭脂河环山西来,东西山体,尽丹岩赤壁黄峰,具荒莽状。间壁裂一缝,宽约数丈,缝口设检票站。站外设大巴接送点,可直达中台和最高峰香山寺。进站为步道起点。


一入大门,景象立变。头顶树伞,脚底草毯,眼中绿盈,耳内天籁。步道始沿溪边上,缓急有度,如漫步林道。少顷,转折攀脊走岭急上。崆峒山以险峻著称,至此始见真貌。扶栏柱杖,牛喘雨汗,八时至太清宫。


太清宫外有古柏,岭达二千三百余年,主干如笔,枝叶似云,被誉为“定山神针”、“崆峒神树”。香客对树拜敬许愿,应者颇多,数丈高枝叶上,无数红绸绿带,是还愿者答礼谢意。


过凤凰岭,登阶千余,八时二十分,至海拔2800余米之中台,入口处有“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登临处”石碑端立迎客。



崆峒神树





崆峒山顶有五台,其状如莲,中台居中,东南西北四台相环,有崆峒中枢称。五台之中,中台最旷,面积十余亩,盛时寺观密布,号“崆峒大寺”。现仅存紫霞殿、三皇楼和凌空塔。三皇楼奉天皇伏羲、地皇神龙和人皇轩辕。凌空塔建于宋代,七级八角,高三十二米,顶立古松,成“古塔托松”奇景。中台是上崆峒山顶的第一道山口,有“中峰锁钥”之称。现中台设有集公交站、餐饮、住宿、购物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是往来各景点的集散地。


中台北西行数百米,有龙脊天垂,脊口峙朝天门。朝天门青砖砌就,下台上楼,台中设拱券门,从券洞过,仰面峨阙在天,故名之。登阶百余级,至药王洞。我登中原名山,皆供药王孙思邈,药王厥功至伟,泽润千古,真“人心如秤,爱人者人恒敬之”谓也!


药王洞旁路岔,右去西台,直上过天梯至马鬃岭顶。天梯,在道教中具通天意,是人间通往天庭的通道。由梯脚仰顶,阶接云天,不见尽头。两旁削壁耸峰,峰顶峙阁,阁后立壁,壁间松龙柏云,翼幽洞怪石无数。


天梯起点,为黄帝问道处。传黄帝曾二上崆峒,至此路绝,道家始祖广成子见帝心诚,屈尊下峰接见帝,授以治国养生之术,使黄帝思想得以升华,不仅治国有方,而且乘龙升天。因此,崆峒成“中华道教第一名山”。



壁上峰、峰上寺



天洞、天梯


在唐以前,此为崆峒尽头,唐后至今,经无数代人锤击钎凿,始成今样。天梯共有石阶近五百级,坡度大多四五十度,最陡处七十度,间有石阶高近半米,笔直而上,没有缓处。天梯尽头,有石崖壁立挡道,猿猴不能绝。有智者发奇想,壁间凿洞,洞中凿阶,转折接引,直达天宫,是谓天洞。


出天洞,右为磨针岩,岩旁峙磨针观,内塑无量禅师和骊山老母像,是山上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相传为骊山老母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诀,点化无量禅师修成正果地。左为三教洞,洞中供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子像,喻三教共存共融,和谐相处意。其实三教间也是阶级斗争,多为水火不容。三教安然而处,恐此为唯一。


磨针崖与三教洞间,耸十二元帅殿。殿额“东瞰五岳”,字体恢弘豪放,尽展是山此殿雄势。殿建宋代,主要结构为明所遗存,属山巅群观之首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皇城山门的地位和作用。立殿前下俯,崆峒全山大景,大抵入眼。


皇城又称太和宫,是崆峒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道观,皇城表外青砖黑瓦,端严庄肃,透郁郁古意,内中殿上有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计有玉皇殿、老君殿、太白楼等十余殿。因其殿宇接云,气势恢弘,有帝宫气象,故名皇城。



皇城




雷声峰上圣父圣母殿


皇城左右,各有峭脊,如仙人垂臂,东脊舍身岩,西脊雷声峰。


雷声峰为崆峒一绝,长二百米,宽一二十米,最窄处不到五米,坡度四五十度,丹色砾岩,两边悬崖深不知底。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中炸裂回荡,响增数倍,直如山崩地裂,峰因此名。雷声峰不仅是大自然杰作,而且是无数能工巧匠较技竞智显能地,一线险脊,从上到下,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等见缝插针、摩肩接踵,其最下端建于明代之圣父圣母殿,脊宽仅为四五米,人立殿前,临三面悬崖,心悸腿颤,摇摇欲坠,而其已屹此五六百年矣!


雷声峰返,从皇城东侧北上,下上各二,至崆峒山最高峰香山。香山海拔2123米,其东南壁立,西北平缓,形如屏风,古名翠屏山。又因峰处北斗之下,从山下望,峰斗似接,成著名的“香峰斗连”景。香峰顶平旷如案桌,遍植青松,唐时在此建轩辕楼,现在遗址上耸混元阁。


混元阁为内五外七明清式阁楼,高近三十米,内奉开天辟地来道教各路神仙。


登顶四望,三秦收眼底,陇原咫尺间。案顶西侧有高二丈土丘,四周古墙围环,隐显当年气势。


登阶入内,有当代重建,制仿明清香山寺。香山寺前殿观音、后殿三清,显崆峒佛道融合雅量。




香山寺始建于宋,为山中         寺观之首,以至山因寺名,翠屏峰让名为香山。


香山顶有游客服务中心,有公交定时上下至西、东门,腿软力衰者欲避马鬃岭险峻者,可乘车至此,下峰游览皇城、雷声峰,俯瞰崆峒全山大景。


出香山寺,从原路返至皇城,欲从皇城东脊过舍身崖至西台,为景区人员以路绝由劝返。沿上路返至中台,从塔后沿山脊行三百米,一峰直耸,顶为北台。上建莲华寺,莲华寺规制甚小,但古朴典雅,精致静逸,少有人至,是修身悟道佳处。


出莲华寺,双脚生风,一时半出景区大门,驱车六盘山。




六盘四入记

六盘山又称陇山,在宁夏固原、泾源、隆德县境内,南北走向,全长二百四十余公里,是陕北与陇西黄土高原之界山,也是渭河与泾河之分水岭。

六盘山山势险峻,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登顶需盘道六重,故名六盘山。因其雄踞西北高原,素有“关中项背,河陇咽喉”之称。

六盘山历来为兵家争地,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一九三五年十月七日,红军在六盘山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一鼓作气,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的高山六盘山。毛泽东主席伫立山顶,看着经二万余里长征的英勇队伍,写下了雄浑豪迈的咏怀词《清平乐 六盘山》,表达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对前途必胜的坚定信念。由此,六盘山更是扬名天下。

事前攻略知:登顶六盘山主峰米缸山有路两条,一是西线从泾源米缸村上,二是东线白云寺上。但到实地,二路皆封。乃东奔西窜,四入腹地,仍登顶不能。

一入至米缸山林场。米缸山林场在泾源县西部,是登顶米缸山的最近路线起点。十四日下午四时,至米缸村,四访村民并相互印证,驱车直至海拔约二千二百来米的米缸山脚。山脚设林管站,在此可仰米缸山主峰大貌。主峰形若座钟,顶平圆,体峻削,林木层层,绿堆翠叠,将山体包裹得严严实实。计从立处登,二三小时足可至顶,心中慰然。时从林管站出一小伙,相互问候,各道身份。小伙为林管员,敦厚和气,面漾春风,明我等意后诚告曰:林区有令,禁止入内;山中有豹,入之危险;擅放人入,饭碗不保。话已至此,乃憾而回泾源县城宿。

二入至白云寺。十五日七时半,至白云寺外山口,山口设卡,有人专守,欲进被拦,复言如前。守者心善,暗语找找领导。领导见我等白发,明我来意,鉴我至诚。竟令放行,并在安全等方面作诸多叮嘱。聆后如浴阳光雨露,温暖感动。沿林区公路行五六公里,至白云寺。

白云寺处六盘山腹地箕形山坳,寺依山面溪,有寻常简陋寺庙石窟五六处,四周林木森森,环境清幽。白云寺是六盘山古寺,传广成子先修此地,再至崆峒,故世人有“先有白云寺,后有崆峒山”之说。大概此地过于深僻,近年禁止游人进入,白云寺已几绝香火。



白云寺入口



深入山谷路


网上攻略载:白云寺旁有登顶路。乃四处复寻找,不见路踪。无奈下寺,见丈宽机耕路沿溪徐上,不远处有铁丝网拦路,灵光突闪,运缩骨功钻破洞入。土路沙土交替,干湿相间,路旁密林蔽日,野花四放,但闻鸟声,不见人迹。行个多小时,前路漫漫,似无尽头。凭着经验,想以往所爬野山,但凡驴路,皆有驴友沿途系红带引之,而此一路,不见一条。疑心一起,众皆为然。欲询林管人员,信号全无。郁郁而返,途遇当地乡民三五,逐人相询,竟无一人知登顶路。四人一意,放弃登顶,转道小南川。事后细推,此道必是登顶路。

三入至小南川。小南川在泾源县西南部,是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有“西北小九寨”称,民间有谚:不游小南川,枉到六盘山。

十一时许,至景区入口,乘景区公交,翻山越岭二十分钟,至小南川 小南川为六盘山腹中盆地,泾河中穿,其两大源头大南川、小南川在此汇流,四围重山叠叠,林木阻天蔽地,谷口野梨花雪舞浪涌,沉浮盈谷。溯溪而上,水清流澈,碧潭珠串,凉生山石。如此约三四公里,左右扑石相接,奔流下峡,急跌成潭,潭边立石镌“泾河源”,至此路绝。

小南川若在江南深山,亦仅为一寻常山溪,但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却如白龙天降,大增六盘山色。

乘景区公交上行数公里,是六盘山森林公园第二大景点凉殿峡。凉殿峡原名凉天峡,后在此发现成吉思汗行宫遗址,更名凉殿峡。凉殿峡全长十公里,峡阔势缓,森林、草甸、溪流间布,冬暖夏凉,为屯兵藏军佳地。据《元史》和固原地方志载:此地为成吉思汗避暑、屯兵和殒落之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兵分二路,一路北上灭了西夏王国,一路南下攻破宋边城临洮,回师隆德,至此休整,不久殒命。景区内存有插旗台、石墩、行宫殿址等、供人凭吊怀古遐想。



泾水源头




二时出峡,直奔红军长征纪念区。

四入至红军长征纪念区。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也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纪念区入口位于德隆县杨家店村,主体建筑耸于二千八百多米六盘山顶,仰瞻馆体,如耸悠悠白云间。上山途径有二,一是乘景区公交,二是沿红军小道步行。时已三时半,步行不及,乘车登顶。纪念馆入口耸回汉人民迎红军和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的铜铸群雕,入内为纪念广场,广场约五六千平方米,迎壁墙由红军三大主力的军旗构成,上镌“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金字。登石阶百级,至山顶纪念馆,纪念馆占地二千余平方米,有展厅四个,主要反映了红军长征的缘起和历史,并有长征时的各类文物百余件。纪念馆顶部耸高约三十来米纪念碑,正面镌江泽民题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两侧镌毛主席手写体《七律 长征》和《清平乐 六盘山》。纪念馆右侧山头 ,青松浮翠,红旗漫舞,中峙汉白玉为栏的方型石台,台上耸红柱黄瓦四方亭。此处是毛泽东主席即景抒怀吟诗地,台名吟诗台,亭为纪念亭。



长征纪念馆



红军小道


俯瞰纪念馆雄峙山顶,左右两侧陡脊夹峡,峡中小道直下至景区入口,小道为当年红军翻越六盘山之路径。为让后人体验红军长征之艰辛,现建有红军小道供游人体验。

入道下山,谷幽壑深,曲折迂回,看上山游者,气牛汗雨,蜗爬蚁沿。道间立十八组雕塑,再现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湘江血战,铁索飞渡等。每瞻一塑,洗礼心灵一次。

江山锦绣,皆为先烈血肉铸就。喝水不忘掘井人,愿世人及后辈当永远感恩珍惜铭记之。

五时半,至景区出口。回望六盘山顶:天高云淡,馆巍碑峨;夕阳辉洒,松翠柏劲;长征精神,日月星辰!

四入六盘,因各种原因,登顶不能,心有所憾。但其形入心,其质入目,尤是长征精神,深入骨髓,意义更胜登顶!




西夏王陵  三关口掠影记

五月十六日,晨发六盘山,午至西夏王陵。

西夏王朝建立于公元103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建立的朝代。唐时,其先祖拓跋思恭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唐赐李姓,封夏国公,后渐成强大藩镇。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即今银川。李元昊雄才大略,拒宋伐辽,国力大增,与辽、金、宋成鼎立局面。

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六征西夏,于公元1227年攻占兴庆府,屠族、焚典、毁陵、废城,使西夏一切几乎归零。西夏国和党项族人自此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以致后人对西夏历史知之甚少,唯有屹立于衰草乱石中的西夏王陵,默默地诉说着王朝曾经的辉煌和苦难。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戈壁滩中,西依贺兰山,东面银川平原,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核心区二十余平方公里,分布九座帝王陵墓及二百余座王侯勋戚陪葬墓。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中国现存地面规模最大帝王陵园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九座王陵皆坐北朝南,面积均在十万平方米左右。

西夏国灭,陵园被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确定并发掘。目前开放供参观的是一、二、三号陵。一、二号陵又称双陵,据考分别为李元昊祖父和父亲之墓,三号陵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疑似李元昊陵,但谁也不敢确定。

李元昊,西夏雄主,1038年登基立国。与许多开国之君一样,前期雄才大略,奋发图强,睥睨天下;后期荒淫无道,天怒人怨。他鸠母、杀妻、屠舅、灭子、夺媳,神人共愤,于1048年被嫡子所弑。

三号陵地面建筑虽遭破坏,但阙台、陵台基本完好,神墙、阙台、月台、碑亭遗迹尚存,整体布局清晰可辨。陵园内北向耸一黄土夯筑,八面七级锥形土塔。塔底座周长一百二十米,直径近四十米。经近千年风霜雨雪,沙堙贼盗,塔仍高三十来米。原塔之宏,难以想象。




李元昊一代雄主,但三号陵是否为其陵寑至今存疑,伫陵园四顾,荒草乱石,断墙残垣,不由想起《好了歌》: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一时半出陵区,二时半至三关口。

三关口在银川西五十余公里处,位于贺兰山中部,是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点,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中穿关口,关外便是内蒙阿拉善旗。

三关口是阿拉善高原通往银川平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便是战略要地,见证了无数历史上的重大战事。周、秦、汉、唐直至现代,三关口都是历来兵家东出西进,强攻死守之地。安史之乱吐蕃东进关中,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鞑靼、瓦剌屡犯中原,乃至解放军解放西北,皆从此关突破。鉴于当时边患,为保江山安宁,明嘉靖年间,明军在此由东向西筑关三重,修长城百余公里,以拒胡马虏氛。

三关口形如朝西八字,峡口两侧,悬崖峭壁,险峰窄脊。关口宽二百来米,干涸河床中穿。风吹沙湮,筑路取沙,二道关、三道关已基本无存。主关头道关关门虽失,然雄姿依然,昂立风沙。




三关口长城遗址头道关横亘峡口,两侧城墙如双臂环展,蜿蜒起伏于南北峻峰险脊。城墙主体由黄土砾石夯就,石块外砌,上置墩台、烽火台、女墙等建筑。现北侧长城渐毁,东南侧长城基本完好。

四人下车,同心一意:登上城墙,一睹三关雄势,东西全貌。时峡风呼啸,黄沙蔽空,天地茫茫。前行数十米,四人皆被吹得东歪西倒,灰头土脸,知不可登,止步急返。

途中加油,有员工见四个老翁,万里北行,询来者何为?答曰登贺兰山。员工色变,好心力诫:千万别去,若去要么冻死,要么被风吹走。并告林区早已封山,去也白去。弥勒聪敏,即查当地气象,次日果有大风黄色警报。

万里北行,不到黄河心不死,驱车直至贺兰山登山口探路。登山口设森管站,横栏拦道,专人看管,旁耸瞭望台,戒备果然森严。但细察地理,也并非没有空子可钻。心中有底,返住阿拉善旗。




贺兰山侣鹿记

贺兰山为昆仑山余脉,为宁夏与内蒙两地界山,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向。

贺兰山南北长约二百五十公里,宽六十至十五公里,主峰俄博疙瘩,今名达朗浩绕,海拔3556米,为内蒙第一高峰,宁夏第三高峰。

贺兰山昔林木青白,远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山名此出。

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誉。历来为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自周至明清,烽火不绝三千余年,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我军还在此屯兵十万,拟凭贺兰之险,抗苏军钢铁洪流之强。由于贺兰山战争不绝,烽火连绵,攻守双方无数将士牺牲于此,白骨累累,枕籍倚叠山间,每于阴森寒夜,能隐闻马悲号泣,金铁交加,呻吟呼嚎,故贺兰山又被称为“军山”和“死人山”,成为边关要地代名词。传颂千古的岳飞《满江红》中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更使贺兰山名闻天下,老幼皆知。

十六日晚,大风警报解除。但老牛感冒发作,不舍退出。十七日晨,六时不到,至海拔近二千米之哈拉乌口森管站。管理人员尚在梦中,入口寂寂,大喜乘虚间入,急奔约千五百米,遇高约二米铁栅栏当道,两旁铁丝网伸向远方。攀垣逾障,三人皆老手。翻过栅栏,融入戈壁。

至此心定,趁暇四顾,西北南三向茫茫戈壁,碎石衰草,虽已初夏,竟无一点绿色。东向贺兰山高接天际,通体黄碣,岩石裸露,似野马南奔。贺兰山以“林木满山,青白相间,状如骏马”得名,但因其为战略要地,数千年烽火不绝,尤其是蒙古与西夏之争,攻守双方均将方圆百里焚为焦地。又其西为腾格里大沙漠,天旱风大沙重,经年累月,蚀成贺兰山四周山体不着一木荒古表象。

沿碎石路东前约一公里,至哈拉乌沟峡口。入峡有数十亩大盆地,危峰裸岩四环,如猛虎恶狮,扑雕凶鳄,磨牙砺齿,似随时噬人,若无石路牵引,不知出口何方。峡盆如糖串葫芦,前后紧接,方过天井,又入地牢,如此四五。


上图谷中盆地 下图贺兰山远眺及入口

个半小时后,盆尽谷宽,景象立变。地旷坡缓,陌上花开,青翠渐起,奔溪中穿。间有岩羊数群,在悬崖危石间跳跃追逐,疾似精灵闪电。

八时,行七点五公里,至小石桥。忆攻略,此处为主峰岔口,当右手下桥过溪直上。但方向似偏,路迹不显,犹豫踌躇间,老猴眼尖,发现在桥头树下乱石堆上,搁着景区所置约半平方米大小指示牌,牌上所示,与攻略同。

果断下桥,过溪路迹显然。路沿溪上,此处水丰坡缓,土肥林茂,常有抱粗枯木横道,丈宽浅溪断路。低头弯腰穿木,踮脚跳石过溪数次,一小时后,水隐溪尽,至第一个牧人遗址。

牧人遗址为哈拉乌沟难得宝地,处哈拉乌沟南北两沟交汇点,面积数亩,坐东面西,背崖临溪面沟,间布直径丈余石垒圈址数个,当为昔日牧人挡风避雨,圈牛屯羊之所。

此处为登途重要节点,右上为南沟,有小路至贺兰山第二高峰沙锅洲和第八高峰鹿架台,左上为北沟登顶路。

是处遇一马鹿,招手怯怯近身,同行投喂饼干数块,它便紧随不舍,我前它前,我停它停。不久与我们挨挨挤挤,十分亲热,直如相交多年老友。间我抚其头曰:鹿兄弟,亲亲我。它即转过头来,哈着热气,伸出长舌向我脸上舔来。此后鹿似唐僧所乘白马,成登途重要成员,紧护我等登顶出沟。



沿山凹上行,有石溪东泻,渐壮而成江,汹涌浩荡,势慑心魄。夹溪山峰,云杉油松,铺天盖地,隔离天日。林下青苔,厚如蒲团,密麻层叠;路旁积冰如镜,滴水凝棱。三人在前,鹿兄断后。上途苔隐叶盖,树阻石挡,明灭不定。但凡我等止步踌躇间,鹿兄必捷足先行,引入正道。

时有是日仅遇太原二驴友上山,深山相遇,彼此欢喜,寒暄过后,结队同行。过炭迹遗址、牧人遗址二,十时四十分至亲和营地。



  亲和营地为丛林所围亩来草地,海拔2700米。因此地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是驴友们休息或露营之地。从网上看,大多驴友,皆于头日至此,安营扎寨,养精蓄锐,次日早登。从主峰岔口到亲和营地,大致约六七公里,上升约五六百米,由于坡缓阶少,行来并不费力。从亲和营地上,沟南峰脊林茂如旧,沟北峰脊碎石蓬棘,路从沟北碎石中穿。


上图千年冰川 下图俯瞰上山路

十一时二十分,至海拔2900米之冲峰营地,营地并无立脚暂歇之所,大概此地为登顶起点而名之。营地北侧山凹,有石沟跌宕下,中有玄冰,厚不知数,当终年不融。东向仰望,南北两峰如两军争霸,北峰俄博疙瘩,高3556米;南峰沙锅洲,高3538米。北峰雄峻,蓬棘草甸为胄,耸岩垒石为喽。南峰狰狞,剑山齿戟为兵,片石粗砾为甲。两峰间垭口贺兰山第八高峰鹿架梁,似在从中调停。从营地至垭口鹿架梁,高差约二百来米。

从垭口下,东出贺兰谷,银川到矣!

过溪北上冲顶,路在有无间,说有根本无路,说无处处是路。沙窝、石隙、岩缝、草墩、棘根皆可容足,但毫无章法,蛮不循理。坡上遍布猪毛刺 ,猪毛刺为腰高矮棘,浑身长满猪毛样白色芒刺,稍一接触,钻肤入肉。五人各择其路,穿插迂回,摇摆闪避,艰难而上。我因轻敌,空手而上,因无处借力,以致一步三喘,五步一歇,用尽力气,吃尽苦头,竟落到队伍最后。


上图岳飞踏破贺兰山阙像 下图登顶路


自起点至顶,西向山脊耸各型雄峻立岩,过半途,有十余丈高石峰如武将凌空纵马,具气吞山河威,横扫六合势,身后有立、仆石岩,如千军万马随将军前赴后继,疑是岳飞死后不甘,忠魂化石,统率旧部践生前“踏破贺兰山阙”志。

             一时,前队老猴、太原驴友甲登顶。后队头顶仍是数百米长峭壁立崖,石缝岩隙。山西驴友乙挪步前引,笑弥勒笑容可掬,神态自若并行,鹿兄怕我摔倒坠坡,忠诚殿后。

二时,后队先后登顶。

从冲锋营地至顶,高差六百米,坡度直线距离不到二公里,耗时近三个小时,速度之慢,前所未有。主峰昔名俄博疙瘩,蒙语中意为七十个石头垒成的圈子;今更名为达朗浩绕,意为七十多层围圈之上的地方。顶部岩石四裂成荷瓣,中耸块石垒成丈高敖包,是为蒙古人祭祀神灵,祈祷平安幸福的场所。



石敖包之上,耸一高约六七米木架,传1957年登山队首次成功登顶,建以纪念。   立敖包近俯,东坡脊峻崖危,粗犷豪放;西坡脊缓势绵,林木苍莽;北向群岩簇峰,汇似群马南奔,;南向群峰卑围,沙窝洲称王称霸。远眺八方,东南向黄河如带,锦绣表里;西北方沙尘茫茫,天地玄黄。

据当地气象资料载:贺兰山年大风日一百五十八天,山顶冬季终年,气候瞬息万变。诚如当地加油站员工所说:登山要么冻死,要么被大风吹走。大概得贺兰山神庇佑,是日终日天蓝云白,风柔气和。我仅着衬衣薄裤,居然身处冰川而不寒,奋力攀登而不汗。

二时半下撤,已找不到上山路。老猴眼尖腿捷,奋先跳跃腾挪,另辟新径。众人循其大致行迹,猫扑蛙跳,龟爬蜗沿,实无路时,鹿兄越前,蹄印成路。




三时四十分,安然下至冲峰营地。过亲和营地,太原驴友落后,我等先行。鹿兄神灵,但凡路迹明显,它入草丛蓬间觅食;道岔迹隐时,便归队前引。

七时,出谷口,人鹿相别,情各依依!八时,至森管站,上车归舍。




焉支山追神记

焉支山在河西走廊中段山丹和永昌县境内,东西长三十四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又因此山盛产汁如胭脂色花草,名胭脂山。

焉支山北横龙首山,南亘祁连山,当道雄踞河西走廊要冲,历来为中国军事要地。匈奴语中,焉支意为天后。匈奴人视祁连山为天,焉支山为天后。焉支山昔时山高林密,源远流长,地广土沃,牧草繁茂,是匈奴人繁衍生息,东出袭扰中原的根据地,历为中原王朝大患之地。

公元前123年,十八岁的霍去病率八百骑首击匈奴,斩首捕虏二千八百余人,俘相国、单于叔父、高官数十,一战封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万骑于春夏两次西出河西走廊,先陷焉支,而后以焉支山为基地,乘胜“越焉支山千余里,俘浑邪王太子、休屠王及相国、都尉等,缴匈奴国器“祭天金人”,总计歼灭和招降匈奴十余万人,使横行西陲千余年,连五霸七雄、起翦颇牧也只能修长城被动防御的匈奴,战后无奈发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自此,河西走廊武威、张掖、洒泉、敦煌四郡尽入中原版图。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卫青分别率军北猎匈奴二千里,霍去病在狼居胥山斩杀匈奴六万余人,封狼居胥山,与卫青会师北海即今贝加尔湖。自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未灭,何以家还”,激励了二千多年来无数中华热血男儿,“封狼居胥”成为无数中国男人的终极浪漫和梦想追求,焉支山成为霍去病的代名字,成为无数“霍迷”向往、缅怀、追寻战神足迹之圣地。

登顶焉支山,寻迹战神路,是此行主要目标之一。行前攻略,登焉支山主峰路线从景区入。

五月十八日晨离左旗,下午二时至焉支山景区探路,访遍景区各类人员,均曰不知。循迹至从景区外迁原住民集聚区,谦卑四询,觅得一曾登顶壮汉。闻我意向告曰:登路入口在金山寺,景区八时开门,上下需十四五小时;山顶积雪终年,近有狼豹出入,景区严禁上山;汝欲上行,愿为向导一试。四人闻之,老牛色变,弥勒老成,老猴从众,我心不甘,独木不支。

因时尚早,乘隙先访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在焉支山南面,为霍去病始创,此地土厚地肥,阳和水沛,水草丰茂,为天然牧场。军马场占地三百余万亩,汉武帝时,曾蓄军马三十万匹。此后为历朝历代军马产出地,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之军马场,为中原王朝抵抗外御,稳固基业作出过重大贡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军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军马场由军队移交地方,其功能转向农牧商游综合发展。尽管如此,场内年尚存军马万余匹。在对外开放的一分场,有马匹供游人乘骑和马术表现。一分场内窟窿峡,有天然岩石化成霍去病头像,是人们瞻仰怀念霍神的地方。本想进去乘骑一番,以体验霍神当年驰骋沙场,气吞万里如虎英雄气概,并瞻仰礼敬之。因时间不允,憾归山丹县城夜宿。


上图军马场、焉支山远景 下图军马场局部

十九日八时,再至焉支山景区,兵分两路,老牛腿软、弥勒侧陪乘车,我与老猴徒步,商好山顶会合。

焉支山表里几近贺兰:外表洪荒苍茫,内里水长林茂。入景区大门,两脊龙游夹峡,玉溪中流。左脊黄草稀蓬,勉掩流沙碎石;右脊林木密植,枝叶层层叠接如盖,可保大雨树下不湿。溪水势盛,万马饮而不减其万一,转折跌宕,下润山南百万亩草原牧场。

栈道沿溪舒缓上,晨露晓岚,清气弥漫谷间,尽驱前日力登贺兰余乏。上行半小时,溪水汇而成池,史称瑶池,“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传为西王母会周穆王处。瑶池上,途有石板中凹,形似砚台,传李白以此研墨,写下“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诗。

九时,至万寿岭。此地岩壁纹路,天成寿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临摹揣测,得意者将寿字镌于壁上,成无数寿字,故为名。万寿岭过溪,路转南西向密林斜坡,坡上昔日羊道依稀,今设陡急木栈道转折其间。一九三七年初,陈昌浩和徐向前率领的西路军兵败河西,陈昌浩率部至此养伤游击,后人念之,命名此地为“陈昌浩游击区”,以志先烈艰难困苦,百折不挠革命精神。



  登栈梯千余级,一峰独耸,各形巨石枕籍成峰,峰顶八松向阳而立,迎风而展,笑傲风雪,静观天地,具仙姿神韵,故名八仙峰。

十时,至景区最高点,海拔近三千米之钟山寺,四人相逢,会合一处。

钟山寺建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寓“安宁匡济”意。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此地建宁济公祠,塑其像,记其功,供后人拜谒。千百年来,香火不辍,为河西走廊名寺。钟山寺西,有隋炀帝行宫旧址。甘凉荒茫,焉支独富,自汉武而后,南匈奴归顺,突厥北兴,吐谷浑南崛,频袭焉支和中原。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军四十万,荡平吐谷,分裂突厥,臣服西域数十国。七月,登焉支山建行宫,接见二十七国汗王及使者,尽展大国尊严风范。

钟山寺南向高峰,视不及顶,中隐尺宽泥道。有山居翁妪三四人立路口,询之是否登路?色变连曰:不能上、不能上。时日悬中天,明见万里,而密林深处,暗如薄暮时分。登念大盛,但细计脚程,归时夜深,憾而止步。


上图钟山寺 下图主峰入口处

从钟山寺沿林中小道西北向行,穿密林中蜿蜒栈道,半小时至玉皇殿。玉皇殿坐北朝南,建于明代,为山丹胜迹。



每年六月初六为庙会日,为山丹、永昌两县盛事。玉皇殿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为重建,新建玉皇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致庄重,溢古风古韵。玉皇殿南侧有万佛塔。塔有七层,高四十九米,重檐翘角,叠叠而上,有顶天立地之雄,英气勃发之姿,为焉支山地标。塔周视野开阔,是纵览河西走廊全貌佳地。俯瞰林海滔生,草地毯铺,珍禽回翔,群马奔腾。远眺西极玉门,天低漠旷,苍茫洪荒;南尽祁连,雪峰巍峨,绵绵无尽;北穷龙首,狮峰鳄脊,宣威塞外。

凝塔良久,塔化霍神神形,昂头天外,警戒四方。

玉皇殿前,有景区上下车站。乘车至下站,十一时半离景区。二时游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夜宿嘉峪关




嘉峪关巡关记

嘉峪关古属酒泉郡,现属嘉峪关市,处河西走廊中部西北瑞。它西进哈密,东出酒泉,背依黑山,南据祁连,此地为戈壁腹地,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形势险要,素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之称。

宋时,西夏崛起,河西走廊尽为其所占,玉门关、阳关渐废,西北屏障皆失。明朝灭元建国,但北元残余及吐鲁番各部,频繁袭扰西北边境,嘉峪关为蒙古骑兵和土鲁番部东犯中原的重要通道。为彻底断其出路,御敌于国门之外,明开国将军冯胜筑嘉峪关城,成明长城最西端关口。有明一朝,嘉峪关饱受战火洗礼,守关将士边战边完善关隘,历经一百六十八年,形成长百余公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市的庞大坚固防御体系。它是现存万里长城中规模最大关隘,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五月二十日晨八时,至嘉峪关防御体系核心嘉峪关城。是日天蓝气清,和风拂身。关东绿荫遍地,草茂花艳,九眼湖绿波鳞鳞,清亮仙灵。分明江南四月景,那有北地荒凉影。



嘉峪关城坐东朝西,以拒西来之敌。城形为方口扁框,东西长南北窄之“回”字,方口为内城,周长640米,扁框为外城,周长733米,城墙高十米,总面积近三万四千平米,其间机关重重,堡垒层层。

从东闸门进,为外城广场。广场面积数千平米,正中文昌阁、关帝庙、戏台成品字型排列。上口为主建筑文昌阁,两层两檐歇山顶,上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瞻之弥威。右口关帝庙。关帝忠义,为武人偶像,设之意在潜移默化,熏陶培育军人精神。左口戏台,为守关将士娱乐和军民联欢场所。

文昌阁西贴内城东门处,设长方形瓮城。瓮城是入内城第一道关口,敌入瓮城,隐于城墙中的暗闸落下,便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势。瓮城唯一入口为朝宗门,为防万一,此门不朝正面文昌阁,而是设于较隐蔽狭窄的瓮城南侧,这大大增加了进攻的难度。瓮城西向,是光化门。



光化门与正面对敌的西向柔远门东西对峙,相互呼应,是进出内城的唯一通道。两门楼均为过洞式城门,三层五间,单檐歇   山顶,高十七米,过门洞便入内城,内城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中置游击将军府,为守关最高长官办公地,也即今之司令部。

南为演武场,为士兵日常操练演武地,东厢房为书堂,是文官办公场所,也是为过往使节商客签署关牒的地方。西厢房为下级武官办公地,署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古兵器。

内城西向柔远门外,亦设瓮城,瓮城南端置会极门,过往使节商旅皆由会极门进、朝宗门出,即使其间有敌间混入发难,也可一举而擒。为确保内城安全,四周城墙上密布敌楼、箭楼、阁楼。城门设暗闸,四角各设角楼,观察瞭望四方。为指挥调度运输快速方便,两门内各设马道至城墙顶部。

出会极门,是外城也是全关主建筑嘉峪关关楼。关楼形制与光化、柔远同,三者处同一中轴线。城墙西向箭垛、雉堞密密,中置大炮,炮口一律向西。城门前设凸字形罗城拱卫城门,罗城西为一望无际,攻守双方数百年相互厮杀的古战场。

为加强完善嘉峪关防御体系。关之南北,有长城如双臂伸展,深入北南之黑山、祁连。

南长城尽头祁连山下,讨赖河边八十米高悬崖上,耸明长城最西端墩台,它与长城最东端山海关之老龙头首尾呼应,守卫明朝疆土数百年,故有“万里长城第一墩”之称。

北长城深入黑山。黑山陡峭如壁,长城攀壁直上,垂若悬臂,故名悬壁长城。以其雄险,有“西部八达岭”称。



嘉峪关是大明王朝将士智慧集大成者,是将士们以血肉   汗水凝结垒叠而成。

关成以后,虽饱经烽火,但巍然屹立。以一关而拒西域三百余年,实为卫我中华民族之大将军、大英雄、大功臣。

伫立关楼,想冯胜公荒漠建关,芮宁公血战殉城,左公七十抬棺此出西征,则徐公受贬经此留千古绝唱。

嘉峪关和先贤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阳关  玉门关觅迹记

阳关、玉门关均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处,玉门关据北,阳关据南,成为扼守天山南北路之咽喉,为丝绸之路北道必经地。出关西行,便是楼兰、乌孙等西域三十六国,再西为今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

周、秦时期,此地为乌孙、月氏领地,秦末汉初为匈奴占据。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破匈奴,平定河西。汉武帝即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二关即玉门关、阳关。两关之间及延伸处,筑长城、建烽火台。自汉至唐,期间虽因烽火各种原因兴废数度,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边塞关隘和最早海关,是陆上丝绸之路北道出口,也是大丈夫梦想的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地。王昌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其中的代表。宋时,西夏占河西走廊二百来年,丝绸之路北道被绝,两关式微,此后便逐渐湮没在茫茫沙尘和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直到1979年,文物工作者才偶然从籍中发现两关遗址线索,经数十年探索发掘、建设,成今日之两关景区。

五月二十日下午二时,入阳关景区。

阳关是丝绸之路北道南路关隘,汉唐时承担军事防御和通商管理职能。阳关古城关城早已无迹,现立古城关城古朴简洁庄重,是以古籍所载大小,仿汉制新建所成。城内昔有五平方公里,具城墙、烽燧、墩台等一应完善守关设施。千年风沙侵蚀,现能见到的仅为阳关烽燧,余供参观凭吊的古阳关遗址、阳关古道、汉长城遗迹及古墓葬、古陶窑等遗迹,当需按照景区导游图   细细寻觅。



阳关烽燧处阳关遗址中心小山坡上,底长方各约八米,现高近五米,由几层夯土一层芦苇叠压筑成。登顶可俯方圆数十里光景,故有“阳关耳目”称,古今皆为阳关标记。在烽燧台西南侧,有坞堡、马厩、灰堆遗迹,但需细觅才能发现。



在古城门附近,细察可辨古城墙迹,古城墙为黄土夯成,原貌及高度已不可知。烽燧台南,为阳关关城遗址,但遗址都在沙下,现立石碑以为标记。石碑前为阳关道,早已沙化。

在古代,阳关地处河西走廊尽头,戈壁千里,风沙漫天,无路可循,阳关关成后建道,宽阔可容马车,被时人称之为“煌煌坦途”,故有“阳光大道”一说。

公元629年,玄奘西行至阳关,因未获官方通关文牒,只得绕道西北角葫芦河,从胡人所橫独木桥过。官道不走,偷渡绝路,后世遂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之俚言。

经二千余年风侵沙蚀,阳关虽仅遗数处断垣土墩,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老幼皆知,阳关成国人凭吊、体验、感受边塞离别的胜地,由此演绎而成的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更表尽生死离别意,一叠魂伤,二叠魂离,三叠魂断。

四时离阳关至玉门关。玉门关南距阳关六十公里,两关为孪生兄弟,唇齿相依,存亡与共。但两关职能有别,凡与军事相关事务皆经玉门关进出,与通使有关的外国客使皆由阳关进出。玉门关关成后,自汉至唐千余年间,不仅保证了丝绸之路之畅通,并且在稳定边塞,开拓疆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六十年,汉军经此西出,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国,使西域中的大部即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公元七十年左右,北匈奴坐大,西域诸国大都叛汉附匈。书生班超率三十六骑出玉门,因粮于敌,摹兵于虏,恩威并施,以传奇般的智慧谋略和勇气,平定西域五十国,不但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古名言,而且进一步巩固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此后无论关兴关废,它都是控制恢复统治西域的重要隘口和通道。至近代,左公此出植柳三千里,王震此出屯垦南北疆,使得春风尽度玉门关,牛羊桃李满天山。



  鉴于玉门关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历代边塞诗人以其为背景,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王之涣: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胡曾:半夜帐中独停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唐诗中以玉门关为题材的边塞诗达百余首。全面展示了玉门关苍凉萧瑟、洪荒旷远的原始风貌和边关将士去国怀乡,保家卫国,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这些诗歌和守关将士的事迹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玉门关现存供人凭吊遗址有三处: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和汉城墙。小方盘城为玉门关关城,东西长宽各约二十余米,面积六百余平米,下宽五米,顶宽三米,高十米,黄土垒成,西北各开一门,关城内有城址、烽燧、城墙若干。大方盘城,又称河仓城。河仓城在玉门关东二十公里处,河仓城坐南朝北,夯土版筑,四垣皆坍,残基东西长约一百余米,南北宽约二十余米,中有土墙相隔成数个区域,从形制看,当为守关将士之后勤基地。连接阳关和玉门关之间的长城,从玉门关直至酒泉,是汉王朝河西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二千年沧桑,基本湮迹,保存相对完好的当数关西当谷燧附近长城,从中犹能窥见汉长城当初浑朴风貌。

    黄沙茫茫,戈壁苍苍。阳关、玉门关虽仅存残燧断垣,关痕墙迹,但其风骨精神,遗韵逸姿,丰功伟绩,早铸国人心间,成国人无限向往的朝圣怀古之地!




鸣沙山戏沙 敦煌八瞥记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处,东是三危山,南为黑石山,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东西长约四十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

鸣沙山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因沙动声响而得名。其声一为“自鸣于天”,即风动沙震,声发其间;二为“和声于人”,即足入沙中,声如鼓角,震动足底。鸣沙山经年劲风,削刮顶沙;千万游人上下,尽泄坡沙。但神奇的是“经宿风吹,辙复如旧”。

鸣沙山下有泉,形如半月,色似翡翠,面积十亩有余,水深二米左右,千年不涸不溢,因其形如半月,故名月牙泉。

数千年来,山泉共存,山因泉名,泉因山扬,合成中外千古名景。

五月二十日下午六时,至鸣沙山景区。虽已傍晚时分,但入园之人络绎不绝,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甫入园门,驼队西来东去,驼铃此起彼伏,气势壮观,场面恢宏。驼上之人,足蹬防沙靴,身披各色袍,顶帽面纱,意气扬扬,一派异国风景,疑似商队西去,匈奴东犯。

穿驼道南行百来米,漫漫黄沙中耸有巨柳两棵,露地分叉,同柢共根,干粗当抱,高八九米,冠盖近百平方米,枝叶交叠,密密匝匝,两树并肩东西立,连柯接叶,同气连枝,依偎如偶,共抗风寒,同生共死近百年,人称夫妻柳,为鸣沙山六景之一。



      过夫妻柳,入景区核心。但见沙山三围,形近金字塔,南山最高,东西沙山婉约逶迤若臂展,中围谷地成泉,泉边绿树茂草围护,步道周环,供游人近观细览,此即月牙泉。泉与周围沙山共存同处,成沙漠奇观,塞外一绝。



三山之中,南山高峻难上,西山禁人上登,东山为游人戏沙胜地。东山起伏绵延二千来米,高约百余米,北向为驼队穿梭往返地,南向为游人戏沙处。

为便游人上登,有麻绳绑小儿腕粗木棍成软梯,自顶而垂,半隐沙中。抬头仰望,人行梯中,似蚁附绳,慢逊蜗行。间有勇者,踏沙而上,但上三退二,不久便融蚁队。

同行四人,三人欲止步而返,感冒多日委顿老牛,一反常态,突然雄起,力主上行。排队踏棍上,速近窒息。老猴奋起,脱鞋光脚,数歇至顶,雄视脚下上者,颇具将军势。我见状而仿,欲聆“和声于人”天籁音,然右足入沙,下滑半步,左足力蹬,亦滑半步,脚下也未发任何异声,奋力十余步,鞋内沙盈,气衰力竭,归队梯中。



七时至顶,游人遍立,往来上下如闹市。脊北有越野车驰骋沙峰斜坡,来去如风,惊险刺激,颇想体验,但见其随时有倾覆样,想老骨易散,童心立敛。沿脊南行,时风起沙扬,沙扑衣裤,瑟瑟声振,颇有籁韵。时老牛喷嚏连连,乃各择自路,沿峰面飞身下,身后尘起如黄龙。

下得沙山,复至泉边,看大漠夕照,赏绿泉沉璧,叹自然之奇,感造化之妙。千万年来,疾风移沙,山不矮尺;烈日蒸泉,泉不减寸。真是:日蒸沙填数千年,不减神泉半分颜;个中缘由谁知晓,定是和璧落此间。

五月二十一日晨八时,至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建于鸣沙山东麓山脊崖壁,西北距敦煌市约二十余公里。据传:公元322年,乐僔和尚杖锡至此,忽见金光,状如千佛,乃造窟一龛。弟子念其功,命名莫高窟,寓意为“莫高于此僧”。而后王公贵族,巨商大贾,或公或私,为祈菩萨庇佑,国泰民安,家族长兴,在此凿窟雕佛,塑像画壁,历时千年,迄元方止,后渐荒废,鲜为人知。

二十世纪初,敦煌石窟重新引起世人注意,经数代人探索发掘清理保护,宝窟始现尊容。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南区492个为礼佛区,北区243个为生活区,保存壁画四万五千余平米,彩塑二千四百余尊,唐宋木构窟檐五座,它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座璀璨艺术宝库。它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仰莫高石窟,艰难如访《蒹葭》中之伊人,道阻且跻,道阻且长,道阻且右。取票既毕,大厅游人成堆,你挤我推,忽前忽后,检票过闸,汗湿衣衫。二关安检,重新排队,难度如前。安检完毕,排队候车,行程漫漫,下车急奔。重新排队,验明正身。一路惶急,无暇四顾,十时,终到窟前洞门。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常规开放八窟,旺季应急开放四窟。时游人正盛,摩肩接踵,男女间杂,窟口犹为拥挤。

入得窟口,急看稀奇,条件反应,抬头一瞥。然后低头脚下安全,还得牢防瓜田之嫌,至佛像正面再瞥,即被后人推拱出窟。如此者四,计进窟四次,每窟两瞥,其计八瞥,前后十来分钟,参观完毕。

出窟四人共忆窟中景,只凑成头窟弥勒佛菩萨巍峨的;二窟释迦摩尼涅槃寂灭安乐的;三窟大佛手臂圆圆的;四窟曹氏家庙观音菩萨慈祥的。至于窟中壁画彩塑如何,老猴说花花绿绿好看的,弥勒说密密麻麻一般的,老牛说彩塑面孔圆圆肚皮大大有点奇怪的,反正我是来不及看,啥都没有看到的。没有文化有时也有好处,热闹看过,心无所憾,到此一游,喜乐离场。

时十时十五分。十一时出景区,驱车东返。一路细雨,夜宿武威。




剑门关履险记

二十二日下午五时,至剑门关下剑阁镇。

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部,是秦蜀古道金牛道入蜀之咽喉。此地大小剑山指天似剑,两边悬壁成朝南八字相对,其状如门,曰剑门。豁口建关,名剑门关。

剑门关本就奇险,更因李白《蜀道难》,使其名闻天下,成为天险的代名字剑门关历为兵家必争地,三国时,诸葛亮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为剑阁道,并在大小剑山对峙处,依崖砌石为门,使之成为秦蜀古道之军事要塞。诸葛亮六次北伐,多以此为后方基地。在冷兵器时代,剑门关从来没有一次被正面突破,成军事史上神话。故其有“天下第一雄关”和“天下第一关”称。

二十三日,入景区大门。

路岔:一为直入剑门关石坊,沿山谷北行至剑门关楼,过关东北向登鸟道或猱猿道至最高峰梁山顶。但鸟道和猱猿道道禁森严,入者须量血压、测心率等身体检查,并严禁六十五岁以上老人进入。二是沿山脊东上绕行至梁山寺。两道前近后远,景点前少后多。

择后登阶上,峰顶有姜维点将台,点将台上为定襄侯姜维祠、姜维墓。姜维为蜀国后期中流砥柱,被诸葛亮寄于无限期望。曾率军三万在此强扛魏军钟会兵十八万。后钟会部将邓艾偷渡阴平古道奇袭成都,刘禅投降。姜维殚精竭虑,一心复国,终因蜀国天数已尽而壮烈殉国,后人嘉其忠勇,立祠建墓以祭。

过姜维祠,为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遗址正下方即为剑门关城楼。一九三五年四月,徐向前率四方面军,在此全歼川军三个团,创军事史上第一次正面突破剑门关奇迹。鲍政委和一千余名红军战士长眠此地。鲍政委者,时年十八岁,任营政委,不知其名。但其形如旁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高耸云间。

沿山脊东北向行,至姜维城。姜维城三面石壁凌空,中有旷地数百亩,可屯兵以万,历代兵家均在此安营扎寨,现遗城池战壕等迹。城北有峡,峡深一百七十米,峡底有溪,水可供万人饮,崖壁有木栈道与岩壁钩连,曰天梯栈道,李白“天梯石栈相钩连”,王安石“剑阁天梯万里寒”便是对此处之描写。


上图红军战斗遗址 下图天梯栈道

过峡沿脊北行里许,有梁山亭。此处可下行过一线天至关门。沿脊上行,又里许至仙女桥,为鸟道上端出口。时有男女数人从道口出,询之鸟道如何,同声一个“险”字。再前,为猿猱道上端出口。两道因狭而险,游人只上不下。

沿脊再上,峭峰连环,沿途有妈妈崖、雷霆峡、望云坪等剑门名景。

十时至悬空玻璃观景台。立台上,眼底剑门形势,秦岭北横,金牛南奔,雄关间峙,剑门七十二峰四围争雄。足下天堑绝壁,云生涛鸣,飞鸟绝迹,猱猿无影,人若中天立。观景台东上百来步,为桃花峰,古称梁山、剑门山。因其高居剑门群峰之首,被李白称之为“六龙回日之高标”。

桃花峰海拔1180米,顶峙梁山寺。梁山寺建于唐时,古树四围,清幽绝尘,是礼佛修行圣地。梁山寺有三宝镇寺,名扬天下。一为千年紫薇。此树传为梁武帝手植,高十米,胸径一米,无骨而虬枝环回,状若游龙,无皮而穹顶如盖,遮 荫中庭。


千年紫薇


梁山顶


其二乌龙池。传梁武帝至此修行,山高无水。志公禅师凿八角池,下引剑溪水入注。此虽传说,但峭峰之顶,并无水源,千百年来,此池不溢不涸,寺中百人饮用而不减分毫,实为世上奇迹。

三为乌龙石。此石为凿池时所得,泛青蓝之泽,隐花鸟之纹,久旱之时,其底生露,大雨沛然。

从观景台乘缆车至下站,为猿猱道和鸟道总入口。

登剑阁而不履其一,心有不甘,四人一意,决心一试。登阶百余,两道分岔,左猿右鸟。右上入鸟道,比及关卡,众人收杖入包,贴岩隐身暂歇,及心平气和,纠纠而上。守者当道验证,皆曰忘遗宾馆,问年几何,答曰刚刚退休。见我等精神气貌,竟免去量血压、测心跳等一应环节,立马放行。

鸟道全长约九百米,高差约一百一十米,最大坡度近九十六度,最窄处二十厘米,部分路段仅容单腿立。古代为采药人使用绳索通行小径,后经拓宽加固成现状。因其险峻异常,引李白“西当太白有鸟道”诗而名之。


鸟道


石壁间猿猱道


鸟道先竖后横, 竖如天梯,横如绳索。天梯从砾岩中凿出,陡处阶高四五十公分,手脚并用,埋头而上,险而不惊。中途驻步,望北向猿猱道,峰如巨桶,“连峰去天不盈尺”;壁似斧劈,“枯松倒挂倚绝壁”;道似箍桶铁丝,“猿猱欲度愁攀援”,人行其中,如蚁挂丝,其险犹胜鸟道。

登高百余米,路折而向南平行,至此方知鸟道之险。一侧立壁深不见底,一侧砾岩层叠如版筑砖砌,窄处需侧身横脚,宽处当低头弯腰,偶尔探头下望,云在脚底,人若空悬,明知护栏坚固忠诚,仍感腿颤脚软。四人一心,互相叮咛,但祈早过,无暇赏景。二十分钟左右,出道至顶。

鸟道只上不下,乃再沿山脊下至梁山亭。经石笋峰、一线天至柿树坪。柿树坪路呈三岔:北向横行近一公里至缆车站和鸟道入口,沿峡谷东上至天梯栈道。南向去关楼。沿石阶转折下至雷鸣谷,谷中一溪东南向下,溪中巨石枕籍,犬牙交错,暴雨时水从中泻,水激石滚,声盈谷中如雷鸣,李白诗云: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沿谷登南上急阶数百,至关楼。


上图雷鸣溪 下图剑门关关楼

剑门关楼雄峙于大小剑山相夹峰谷间,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基座长约二十米,宽近十四米,高三层,重檐歇山顶,第一层为拱洞,供将士进退攻守;二层为敌楼,设箭窗等防御工事;三层为谯楼,用于瞭望和信号传递。二层悬“天下雄关”扁额。

伫关楼四望,东西大小剑山剌天,立壁直崖,猿猱难度;南向谷旷坡缓,林茂水丰,系天然屯兵地;北向狭谷深壑,急溪陡阶。当年钟会率十八万雄兵,至此止步,望关兴叹。李白、杜甫至此,先后写下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诗句,道尽剑门之雄险。

瞻剑门雄姿,景先帝创业,敬诸葛用命,仰姜维尽忠,恨阿斗苟活,心有所感:剑门奇险甲天下,伯约忠勇凌霄汉,后主昏庸蜀国亡,成败在人不在关。

从关楼南下,沿途尽三国古迹:刘备过关、姜维守关、北伐军行等。遥远的三国故事,应接不暇,纷奔眼前。

十分钟后,魂回现代,出剑门关石坊,时一时。

驱车返程,二十四日傍晚,各归其巢,西北万里访古游结束。


作者好文采啊!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看完12篇游记,每篇写了首七言诗。第一首:乾陵忆女皇文/草口乾陵横亘白云间,帝后伴君安得眠。试问淑媛今古少?唯知称朕武皇坚。生前雄略臣蕃国,死后神谋灭盗烟。跖犬吠尧多少事,碧穹白日曌龙川。
           2025.6.24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二首:
终南山寻仙
文/草口
自驾四翁年古稀,西行访古表虔祈。
终南山上觅仙骨,分水岭边飘客衣。
身健攀迎千树锦,神怡览眺数峰威。
穿林越脊至高处,岩顶展旗如鹤飞。

           2025.6.27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三首:
骊山怀古
文/草口
兴至骊山仰古风,杜鹃迎绽妙颜红。
皇家历秀园林胜,骚客常吟草木葱。
为逗美人呈一笑,滥燃烽火失群雄。
华清宫忆缠绵尽,兵谏亭思感慨中。
跪拜女娲多敬意,回望绣岭倚层穹!

           2025.6.27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四首:四老汉崆峒山访道
文/草口
游朋四老至崆峒,叠嶂峥嵘气势雄。
黄帝曾经多问道,秦皇有意再追风。
峰前连鼓千林响,洞内祀神三教融。
世事纷纷扰世界,天梯屹屹达天宫。
登高万丈颇超逸,健步下山谈笑中。

注:峰前指雷声峰,洞内指三教洞。

           2025.6.28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五首:
四老翁登六盘山咏
文/草口
盘道六重上陇山,云垂峻岭遨其间。
诸君勇入嗟峰势,四老威临展笑颜。
凉殿峡寻遗迹在?小南川赏碧淙潺。
长征万里风和雪,信仰藏胸险可攀!

注:六盘山别称陇山   

           2025.6.30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六首:
看游记感吟
文/草口
西夏王朝二百年,初时雄起后荒烟。
古今历历帝王欲,风雨森森社稷颠。
好了歌声萦耳际,真之调谱响窗前。
几堆荒冢叹休矣,换代增崇意在天。

             2025.7.1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七首:
登贺兰山鹿神相助
文/草口
贺兰山遇鹿兄亲,伴我爬高懂我辛。
初见老翁心怯怯,后随三客步频频。
同攀同苦同登顶,齐探齐欢齐抗尘。
挥手别离皆远去,忽思谁派此灵神?

             2025.7.2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第八首:
焉支山追霍神有咏
文/草口
为追神迹到焉支,山体形如骏马驰。
霍将威名人共仰,英雄才武众皆知。
玉皇殿溢古风韵,万佛塔呈豪气姿。
浪漫情怀心底起,钦崇无比自成诗!

             2025.7.3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