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行:第四站:行走边城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7 23:32 编辑

        知道边城,源自多年前读过的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 西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也描述了湘 西边城少数民族神秘的风土人情,使我憧憬向往不已。这次湘 西之行,虽然走马观花匆匆而游边城,但也算对边城有了初步印象。
      《边城》是湖 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1902—1988年)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 西世界和谐和生命形态,是一个湘 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坐落在贵 州、重 庆、湖 南的三角地带,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现实版。边城,是一个名字就蕴含着无尽故事的地方,它位于贵 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重 庆市秀山县洪安镇和湖 南省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镇)的交界处。这里,清澈见底的清水江蜿蜒而过,将三个省份紧密相连,形成一幅独特的地理画卷。这片土地不仅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旅 游、打卡。         这里宁静而质朴,就像一颗被岁月遗忘的珍珠,静静闪耀着光芒。古镇依山傍水,清澈的清水江从旁边潺潺流过,吊脚楼临水而居,古色古香,水中的倒影随波光摇曳,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边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湘 西特色吊脚楼、三省界碑、古街、天河水街、翠翠岛、三不管岛、沈从文旅居地、二野司令部旧址、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和纪念馆、古码头、语录塔、官道、拉拉渡、游船、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旧址、边城美食街、三省观景台等。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3:54 编辑

         早上7:30,我们从凤凰县城出发,前往100公里远的边城。         8:50,到达重 庆市秀山县洪安镇龙艄公美食大码头停车场(国务院立三省界碑,按“一脚踏三省”红色箭头,还要往前走300多米)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重 庆界碑。界碑西面有“川湘黔边城”五个大字,两侧条石上对联:“洪茶更始齐建小康;苗汉土家共襄大业”。该石碑为秀山隶属四川时所立。         界碑东面有“四川东南门户”六个大字,两侧条石上对联:“足下咫尺先入秀山;车行万里今登天府”,侧面是碑文。         来到清水江边,可以看到一江之隔的湖 南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古镇),江边码头上有“一脚踏三省”石碑(由于时间关系,导游没有带去)。茶峒是苗语地名,茶在苗语中意指汉人,峒在苗语中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顾名思义,“茶峒”即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茶峒镇(今边城镇)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是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湘 西四大名镇之一。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的真正原型地。茶峒,因沈从文的传世小说《边城》,在2005年改名为“边城”镇,连清水江对面的重庆秀山洪安,也冠用了边城的名字。由于这里“一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一锅煮三省”和“一船游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当地和来此游行者心中,边城已经不单单是指一个特定的地方。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7 16:26 编辑

         过边城G319洪茶大道,就是洪安码头。         在清水江畔有座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中间高耸的纪念碑上是邓 小 平题字“走向大西南”,格外引人注目。洪安古镇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刘邓大军进入西南的第一战。1949年10月,刘邓大军开始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下午5时,解放军先头部队沿渝湘公路进入重庆,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成功攻占洪安,拉开了大西南解放的序幕。          沿着阶梯下行,我们走向清水江的洪安码头。           来到洪茶大桥下的观光船码头,还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能乘船一览清水江两岸的风光。           乌篷船轻轻摇曳,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点缀在碧绿的江面上。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01:21 编辑

          我们沿着绿荫遮日的亲水栈道前行。         走在栈道上,但见清江对岸边城镇吊脚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每一栋都犹如一座小小的城堡,掩映在绿树之间,显得古朴而别致。在阳光的映照下,吊脚楼显得更加美丽动人,每一砖每一瓦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水,岸边的吊脚楼......此景甚美,我在此留个影。      “时间会将我们最初的冲动成一缕温馨的回忆”, 选自沈从文《边城》的文句,充满了浓厚的浪漫的诗意和韵味。      “细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既是写景 ,亦是写《边城》里的少女翠翠的心事就像这雨激起的水雾一般氤氲不尽。 还有那“在风日里长养,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的情窦初开。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3:24 编辑

        来到双层六方,重檐翘角结构的渡江亭。1949年11月1日,刘邓率领第二野战军由湖 南长德沿川湘公路向重 庆挺进。11月6日,在军行至河对岸茶峒, 国民党秀山县长李琛命人把停靠在这一水路的船只全部隐藏,并烧掉洪茶大桥,导致解放军大部队无法快速渡江。先头部队在百姓帮助下渡江白带 当天解放了洪安。7日,秀山解放。11月8日,在工兵部队的指导下,两岸百姓一呼百应,撑木排,送木板,为解放军后续部队搭起了一座可供四路行军的大浮桥,并用“娘娘船”往返渡车,用了七天七夜才使得几十万大军,数千辆军车、炮车渡过清水江。为纪念解放军渡江胜利,2011年在此处修建了“渡江亭”。      “等一城烟雨只为你,度一世情缘只和你”,傻傻地想,痴痴地笑,呆呆地等,写的太好了!吸引着这位女士注目观望。           我也对这句话若有所思......         乌篷船轻轻摇晃,伴着水声细语,行走在碧绿的清水江中。在历史上,清水江流域森林茂茂密,水土保持良好,河水常年清澈,尤其在黔东南地区,江水碧绿如翡翠,故得名“清水江”。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2:54 编辑

        来到洪安古镇的拉拉渡。过去渝、湘、黔三地通行,船夫采用攀拉固定钢缆实现摆渡过河这种不挂帆、不用桨的“渡船”被称为拉拉渡。该渡口自宋代起延续至今,长期承担三省边民商贸往来与人员流动功能。拉拉渡又名洪茶渡口,该渡口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作为“川盐入湘”盐道的重要水上节点。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渝湘黔边界地区重要的民间商贸渡口。1949年11月,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经此渡口进入洪安镇,拉开解放大西南战役序幕。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拉拉渡是这样描写的: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我们好奇地走到拉拉渡口,想亲眼见识一下这神秘的渡船方式。只见艄公手里拿着一根带槽的木棍,木棍上的槽正好能卡住缆索,他不停地一卡一拉,船便慢慢地向前走。很显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船夫有了工具,再也不直接用手去“攀缘那条缆索”了。         在拉拉渡旁边矗立着一座红色的“语录塔”,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语录塔为六边形结构,塔顶立有一颗象征革命的五角星,塔身的棱面是毛 主 席像,下面镌刻着是他的狂草诗篇、毛 主 席语录和口号等。塔体被岁月磨得温润,革命年代的印记与土家族吊脚楼奇妙共生、相得益彰。传说为了宣传毛 主 席的经典语录,那些年想要过河的人,都必须先背一句毛 主 席语录,否则就不能过河。         语录塔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是秀山县不可移动文物,同时也是洪安老街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这个语录塔就像拉拉渡一样,承载着那一段的特有的历史记忆。         青石板铺就的阶梯走上去,就是洪安古街。走在古的石板路上,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见证了无数商贾往来和文人墨客的足迹。          这座门牌“复兴银行”白色二层小楼,是当年刘邓大军二野司令部旧址。“复兴银行”始建于19世纪20年代,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布局。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1:54 编辑

          来到洪安花灯广场,对面古朴的建筑是边城文化邮局。        广场的北面有一座古老的一做工精致 ,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木质戏楼,名“万年台”,万年台是洪安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据了解,万年台上的题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鲁迅先生所题写的。万年台是当地举办传统节庆(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时表演 花灯戏 辰河戏 阳戏等传统戏曲的场所,承载着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文化功能。
         万年台一侧有个通道,标有“三不管岛酒店”。由于看过攻略,知道从这里可以到三不管岛。           这座廊桥是通往“三不管岛”的唯一通道。踏上廊桥,仿佛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从廊桥上看洪安古镇,依傍山峦,环绕绿水,河面碧波荡漾,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1:27 编辑

     三不管岛”位于清水江与洪安河的交汇处,是当地的一座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今属重庆),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所以,“洪安”在苗语中是“流血的地方”。被当地民众和客商称之为“景阳岗”。         解放后,在各级政 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该地区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在划归重庆以后,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11年,地方政 府在“三不管岛”上按四星级标准打造了一座度假酒店,现已成为渝、湘、黔边区最大的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酒店。          刚才我们走过的风雨廊桥景色别致,我在此留了个影。       在三不管岛的北面远处的山下有一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就根据《边城》故事复原的翠翠和爷爷曾经居住的小木屋——翠翠居。近处清水江中还有一座小岛——翠翠         岛上立有一尊雕塑,一位苗族少女扎着大辫子站在石头上,向远方凝望着。她的身后,跟着一只黄狗。这是有名的翠翠塑像,由湘西籍著名艺术家黄永玉雕塑,复活了《边城》中的翠翠形象(此图片来自网络)。         三不管岛上雕有小说《边城》里男主人公大佬和二佬撑排的塑像,与翠翠岛上守望的翠翠塑像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美伦绝焕的风景画让人驻足观望、凝思,产生无尽遐想。         隔江相望对面茶峒古镇古镇依山傍水,碧绿的清水江从旁边潺潺流出,吊脚楼临水而居,古色古香,水中的倒影随波光摇曳,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山水画。茶峒古镇是沈从文的旅居地,有恢复的沈从文旅居地旧址。旧址内有一些陈列展览,可以实地感受沈从文先生当年在此旅居创作的情景。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3:28 编辑

        从三不管岛我们又回到洪安老街上,再看一看这座边城小镇的风光。街道两边是湘渝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公安民警办公的地方都是这样古色古香。洪安老街上的建筑风格兼具明清古韵和巴渝特色,每一处房屋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老街上遗留了很多老字号店铺。洪安一直流传着赶集文化,被当地人称为“边边场”。         洪安的老街街道两边保留很好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似乎只有三五步的距离,看似喧闹、拥挤却又那样纯朴与悠闲。         这座灰墙黛瓦的西洋式老建筑名为“祝茂荣旧居”,现在为“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的大门,大门上牌匾:“走向大西南”,里面陈列有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一些图片和实物。         走在洪安古镇的街道上,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宁静。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就像走进了一幅历史画卷。三省交界处的地标建筑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站在这里,可以同时感受到三省的风土人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28 13:35 编辑

        走过洪安老街,我们来到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的渝湘大桥(又名“洪茶大桥”),西桥头立有渝东南第一门牌坊,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         站在大桥上,不仅能远眺周围的绿荫叠翠的山峦、沱江边的楼台亭阁和吊脚楼,还可以欣赏到江水的波光粼粼中缓缓驶来的乌篷船,令人心旷神怡。          西桥头是座高大恢宏的门楼,门上匾额:“湖 南”。           穿过门楼回头看,上有三字:”边城楼”。我们进入了边城古镇。           湖 南界碑,上有各景点都有的类似打卡语:“我在一脚踏三省很想你”。           我在湖 南打个卡。          中午,我们到了一家“湘西宴”酒店就餐,结束了边城的旅行。           全文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