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5-8-10 12:22 编辑
7.7
4点半起床,收拾妥当,5点10分出发。滇藏苦旅开始了,这算是在路上了哈!导航往西岸的214去,一路向北,天未明,但有路灯,又是走过两三遍的路了,行进顺畅。过太和城遗址路口感觉道路往下俯冲了一阵,过感通寺路口又往下冲了阵吧,夜间少有车辆通行,下坡顺风而行,相当快意。
行15公里过古城,到崇圣寺处天才亮了,立在路边那被东方的晨曦映得金光灿然的神鸟下,以三塔为背景照了几张免费的相。

214国道近傍苍山山脉而行,所处地势高敞,可上望苍山下览洱海。继续北行间,那苍山还是难见其顶,山巅处云雾浓厚得化不开,山腰处薄雾飘忽不定,只能看到近处如我脸上褶子一样多而深的山谷。往东去看,公路下的良田村舍延伸到海,日出东岸那些低矮近于丘陵的群山间,映得洱海一片明亮。





大概是到了喜洲地界了吧,路边有人设摊售卖喜洲粑粑,名为破酥粑粑。昨日没得什么好印象,天色尚早,也勾引不起什么食欲了。
蝴蝶泉路口稍息候老王哥到了,再北行两三公里至近洱海北端,左手苍山山脉将尽处,公路从两堵夯筑的红色泥墙中穿过,一片苍翠中红色的墙体在阳光下很是醒目。停下观望,泥墙下立有文保标志,原来这里就是龙首关之所在,这段夯土是那龙首城的一段城墙,被这公路从中劈开,如开膛破肚般。龙首关初始亦为南诏皮罗阁所筑,西上锁苍山首峰云弄峰,东下控洱海之滨,故名龙首关也名龙口关、上关。据考现关城遗存为明时所筑,主城大致为梯形,北城墙全长600米,最高处17米,底宽15米。距北城墙约700米的南城墙长900米,高12米,底宽18米。主场北门外另筑一弧形城墙,约略等于北门的瓮城,解放前后此关城尚存,如今损毁止有残墙数堵,关楼一座。此关防御方向为西北土蕃方向,立关以来未尝败迹,元收西藏后从此方向攻大理,也在此关前却步,而后转往苍山西翻越苍山才得以征服大理。近关城处有村庄名为上关村,应该是古代上关城的余续。立高敞处可下望今下关镇全貌,它地处洱海北端,地势低平,海岸线曲折,可见数个舌状台地尖锐地刺入洱海中,是典型的河流冲积地貌,应该是北来河流塑造了它。想来上关立关之时,那里只能是片沼泽湿地,别说聚居人烟,就是通行怕也不能通畅的。古时人力有限,排涝应对洪水的能力大不如今,人们是多往这高敞处聚居的。


过上关镇就离了大理洱海范围入了洱源县的邓川地界,几番回首,那洱海就被抛诸脑后了。再往前去,导航牵引着离了214往条名为西景线的道路上去了。像是条乡道的样子,初行路面有些破损,小有爬升。经行一村镇,此处产青石,路两侧都是石材厂,售卖墙面装饰的石板,墓地装饰的墓碑等产品,厂房里人工雕琢的錾子的叮当声不断。爬升了不多不会,然后往下俯冲,道路也变得平整起来,一气直冲到邓川镇里。穿镇而过的道路两边有几家早点铺子,觉得前边还会有,于是往前赶去,不觉就到了镇子边的zf所在地,那里却没了原来经过的热闹繁华,也没再找到早点吃。
镇子里的路边有德源古城的文旅标牌,说是南诏三大古城遗址之一。原来这邓川镇为南诏时期六诏之一的邓赕诏所在地,也名邆赕诏(音ténɡ dǎn)。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于此始建德源城。据《蛮书》记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大理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其后,阁罗凤、异牟寻均予以修缮加固,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是现今保存较好的南诏时期古城址之一。
过了镇子,道路稍东转又把我们领回了214上。前行,8点半左右至右所镇,在路边金和白族饭店吃了顿超值早饭。一碗馄饨一碗小面只15元。灶台上摆放的碗罐里各样的佐饭小菜就十几样。早饭后继续北上,道路平直且略下行还顺风,力未竭,前行甚速。道路或远或近的伴着条河流而行,那河大概是上承洱海源头的茈碧湖,下泻洱海的弥苴河吧?两岸多有高大的林木夹持,在平阔的坝子中间蜿蜒穿行,一路滋润着两边的良田。田间作物常见稻,玉米,烟叶。玉米栽得密不透风。


至下山口处,东边山岭划了个半弧,与西边山岭有相合之势,但却又未完全交,留下条底部只三五十米的山谷,于是流水和道路都挤在了里边,有时太过狭窄,道路就劈石凿岩向山借点或者架桥悬空向河借点地方,两个总才算都从中挤过了。人是智慧的,找到了这条缝隙成就了道路,可水是怎么找到它的?或者是水成就了山谷?回顾来路从上关行到此行了近20公里了,约略而算,这邓川坝子就是个长20公里,宽处七八公里,窄处三两公里的南北向山间谷地。
在这缝隙间只两三公里的缓上坡,道路就往下去了,但这时却是逆风了,也放不快,一出山口感觉又进入了一个狭长四合的坝子里了,这是到了洱源县城地面上了。县名之意是洱海之源,这里是洱海上游,那和道路一块儿从山谷间挤过匆匆南去的弥苴河就是去壮大洱海的队伍的。多数人看到苍山上那奔流而下的十八溪,都会认为洱海的水都是出自苍山,其实,洱海有一半多的水量是从这北边的洱源县境内流过去的,不然人这洱源的名字可就是浪得虚名了。这洱源县城所处也是有着悠久的过往的,是唐时六诏之一的浪穹诏的地界。跑到洱海边去住的舞蹈家的家乡也是这里。
这边的山口处也有个村庄,村名巡检,好奇怪的名字,那边的下山口是容易理解的。这儿起的个村庄名字倒像是古代的一个什么官职的名称,上网去查,果然,巡检是元明时设立的地方治安的低级官职,这里就是因为出过个什么世袭巡检而得的名。过了村庄不多久道路两分岔开,看路标一往洱源县城,一边则继续在坝子里穿行北上,往三营镇去。疾行十五六公里到了三营镇。三营镇现在是有些没落了,只是个镇子了,但它也是曾经阔气过的,也是唐时六诏之一的施浪诏故地,因元时忽必烈攻灭大理时,留军三百户在此镇守而得名三营。这里还是南诏国的重要淘金基地,曾经支撑着南诏国的经济命脉,据说现在这里的黄金产量还是云南第一的。
过三营镇两三公里,道路又从名为牛街的村镇穿过,两旁建筑物多有老旧,颇有古风。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又一个驿站,因牛日为集市大集之日,得名牛街。这里温泉资源颇盛,传闻温泉水温可达85.5度,能煮熟鸡蛋的,可惜没做停留,没能一见。
过牛街后,又行了七八公里吧,到了这个坝子的尽头了。从邓川过垭口后的巡检村到此共行了二十五六公里,这个坝子南北狭长比邓川略多吧。这样一个坝子古代竟然生活了两个部落在里边。
这次坝子的尽头没有峡谷河流了,道路只得反复盘绕着往低矮些的地方去翻越。这是次艰难的崩溃的上行,时间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气温大概来到了一天的最高的时候,此时行程近百,力有不逮了,饮水也耗尽了,速度放到了最慢,一个个的转折过后,还是上行,让人感到绝望。好不容易看到路边界牌是入剑川地界了,凭以往经验之谈,一般行政区的分界线大多数应该在山岭的岭脊线上,以为到了,山岭的分水线可以下行了,但过界后却又上行了会才到了最高点,约略而言大概上行了10公里左右吧。上行沿途少有村庄没法补给,歇了好多次,中间把老王哥驮包里的干粮拿出点心了下,也只吃了点榨菜,不想吃东西。
当道路有了明显的下行趋势时,人也就活了过来,享受了会飞驰的快感,飞速掠过一个水库的一角,进入个名为北塘的村庄,在村中路边的小卖部买了两瓶本地产的什么矿泉水,只要一块钱瓶。道路继续曲折下行,与高速的主辅路交会了几次,然后直行到了南甸镇。这算又进了一个坝子了。在路边一幢在建的房子前休息补了些水。看看离今天的目的地只十公里了,起身再疾行十公里有余擦过剑湖到了剑川县城。
导航网上订的民宿听雨小院,从214上左折进入了剑川古城中。民宿在古城一条主街道边,街道上就是个农贸市场,一些附近的村民把自家多余的瓜菜类的农产品摆在路两边售卖。剑川县也是个以白族人为主体民族的小县,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百分这九十以上,据说,这县城中保留有大量明清时典型的白族院落。入住的小院很是小巧雅静,房屋虽是两层的木构建筑,但院子的格局却不是白族那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或者四合五天井的。房间虽狭小也是整洁干净的,能洗热水澡,房价只要63元。
卸下驮包,向老板娘询问这里值得观览的去处,给推荐了千狮林,就在宿处不远的地方,自行车骑行过去只几分钟。
停车场处锁了车子,去购票,大概是我们来的晚了些吧,偌大的售票厅里就我们两人,问了下游览所需要的时间和他们下班的时间,如果坐电瓶车摆渡上去,时间是来的及的。门票20,老王哥半价,摆渡车30往返。没有游人,电瓶车几乎是给我们两个人开的专车。一阵风驰电掣拐弯抹角,电瓶车才来到了景区大门口,正在为这三十元的车费不值,却被司机告知,需要下车换乘再往上开。下了车,换了门口的电瓶车继续上行,道路变得更陡了,让人担心那车会不会爬不动,往后退去。担心是多余的,数个转折拔升后,摆渡车到了终点处,把我们放到了山半坡了,往上去就都是台阶路了。这三十元的景区摆渡要比别的景区那些上车十元,三五百米就到站的摆渡车性价比高得没边了。


电瓶车停在台阶路开始前的一小片平地上,这里露天摆放了几张桌凳就算是景区的一个工作站了,又验了次票然后开始向一条小山谷进发上山了。千狮山,那主打的当然是狮子们了,台阶路开始的地方有块巨石,上边立着几个狮子,应当是有些年份了吧,经岁月的洗礼,已与山石的颜色融为了一体。山石的正面浮雕了几只狮子,山石下又是立着几只雕刻的狮子,这些狮子们雕痕还在,应该是现代人的手笔。往上去应该是有座寺院的,没有一般寺院阔气的山门,委屈两位护法站在了道路两边的两个小亭子样的建筑物里了。一块巨大的山石阻挡了继续上行的路,但山石一角有个孔洞可以让人矮身通过,名为“一窍通灵”。过此一窍通灵,果然走进了满山谷的大智慧中了,像是进入了一个石狮子的王国里了。
这里有多的无法计数的狮子,一条山谷里触目皆是,还有些要探微发幽仔细寻找。这些狮子大多因就山谷中的山石雕琢而成,山谷中凡有山石裸露处可以说无一幸免,山石的形状,大小,位置的不同成就了狮子们的千姿百态:它们有的耸立高崖上,有的爬满山坡间,有的藏身于草丛中,有的低伏在水塘边,有的隐没在绿苔下,有的蹲踞在道路边,还有的装点在建筑物上;历代工匠们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有写真的,有写意的,有浮刻的,有圆雕的,因而其形态也各不同,坐卧俯仰,奔跑跳跃,可谓异态纷呈,大的摩崖高耸,小的手可把握,多的成群结队成千上百排满半面山坡,少的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孤芳自赏,新的斧凿之痕尚在,旧的已写满千年的沧桑;这些狮子的神情也各不相同,有伏身山林磨牙吮血伺机而动一击致命的,有分列路旁张牙舞爪吓唬人的,有镇守殿堂凶神恶煞伏魔降恶的,有雄踞山头神情威严傲视群雄的,有翻滚嬉戏打闹的,有低头发呆的,有咧嘴卖萌的, 有母子相戏的 ,有父子相亲的……如果说你有密集恐怖症,我觉得你最好别来这里,无论你的目光转向哪里,你总躲不开与那些狮子们的对视。







这里最为震撼的应该是名为千狮壁的一处景观。这是以一个圆形对称九朝狮纹图案为中心在总高度45米,总长41米的原生山体上完成的高浮雕作品。这是近年才完成的一个作品,说是八十多名雕刻工匠用六个多月的时间才完工。整幅作品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展现出千狮山千狮壁的壮美效果。

过了贤林禅寺后边的四面佛,算是离了狮子窝了,狮子的形象少了起来,道路两分,一往五云楼,一往狮王处。
远看那五云楼,是镶嵌在山谷右边一段悬崖峭壁上的五座小巧的亭台建筑,那样子与恒山那“悬空寺”样子相仿,只是小巧些罢了。那些亭台背靠着陡直的崖壁,屋顶檐角只能向外拓展飞扬,亭就只常规的亭台切去了一半的样子。据说,那儿还依靠着山崖生长着一棵80多米的千年巨柏,下部已被人砍削了近半,但仍然顽强的生长着,也得称为柏坚强了吧。
被那狮子王的名头所惑,没去造访那“悬空寺”就沿左手台阶路继续上行去拜见那迪斯尼上有名号的狮子王去。路标所示,到那狮子王处只几百米的直线距离,但上行却是非常艰难的,挺着个大肚子,没走多远就喘得受不了了,台阶路却还是曲折得没个尽头,而且越走越是陡峭了,只得让老王哥先走,自己在后边慢慢往上磨。不像是其他景区的人流如织,老王哥不见了身影,阶道前后就只我一个人了,浓阴密布的小山谷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扬声高喊,问老王哥还有多远,只听得那回答声高悬在头顶上,人却是看不到的。
在老王哥的鼓励和引导下爬完最后一段最陡的阶道,总算站到那狮子王旁边了。这个大家伙,说是高25米、长15米、宽12米,是目前全世界体积最大的狮子。它立在海拔2780米的千狮山(满贤林)主峰近山顶处,是因就着悬崖峭壁的天然大岩石琢磨的。这也是近代人的手笔,是百多名剑川石工历时两年雕刻而成,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器助力,古代人怕是琢磨不出这么个大物件。
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起来,想和它合个影,往跟前一站,连它脚下踩的绣球的高度也没有,真的是连个球也不算了。这里也几乎没有游人,止有一对小情侣,三四个结伴而游的妇人。这狮子王所处并未到山巅,视野并不太好,仅能从山谷中窥得山下坝子的一角。听闻继续往上攀登,可达山顶,俯视整个剑川坝子。山顶上还有个文峰塔也是剑川的标志性建筑物。不知前途远近,进景区前,工作人员又反复叮嘱误了时辰,就没了摆渡车,下山只能靠两条腿了,就没敢再往上去。
原路返至摆渡车处,工作人员张罗着要收工了,问我们上边还有游客没有,如实汇报说还有一对情侣,三四个妇人,而那些妇人正在狮王下摆弄阵势吃喝呢,看样一时没打算下来。趁着工作人员等待的时候,又倒了些工作站的开水喝了阵。景区里没有其他热点景区那样的商业化,沿途真的是一个摆摊的也没有,补水都是景区免费提供的。现在来说,这景区的工作人员是比游人要多几个的,都在等着坐最后的班车下去。这得说是幽静呢,还是萧条呢?
等来了那对小情人,时间也过了最后期限,于是和收工的工作人员一起下到了景区门口。趁换车空隙,又到景区门口那标志性的长台阶前照了几张照片。看景区介绍说如果不坐摆渡车而是从这门口处的台阶上行,是要爬999阶台阶的,还要再走上一段距离才能到那一窍通灵的山谷口的,能完成这一壮举的一定能长寿的,就命名这里为长寿坡。说是沿途也摆放了各处搜罗来的不计其数的石狮子。景区的设计是因地制宜的,这长寿坡在山脚处,沿途厚土茂林,没有太多裸露的山石,没法进行大规模的雕琢,就只能陈列摆放收集的或在别处琢磨好的狮子,而上边山势峻峭,石多外坦,就能直接雕琢了。
换车继续下行至停车场,取车归去,千狮山就浏览完毕了。千狮山(满贤林)原名“蟒歇岭”,又名“买闲林”,取“买取深林半日闲,万户烦恼随云去”之意。这里陈列收集了众多老石狮,山上依山傍岩雕刻了从东汉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九个朝代的白族民间狮纹石狮,自古就有“狮吼贤林”“满贤林”的美誉,是剑川石雕跨越千年时空的技艺传承。经近期大规模的增加,现在景区内雕刻和收藏形态各异的石狮已达3268只,使千狮山名副其实了。匆匆而行,遗憾有三:一,没有从门口循阶上行,错失了沿途历代老狮子的沧桑;二,没有攀登五云楼体会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的险峻;三,没能登顶山巅文峰塔楼得一览众小的壮观。
归到宿处,天色尚早,放下车子再去古城晃悠。门口的街道名为永丰路,是古城里的一条主街道吧, 大致南北向,路面由青石板连成左、中、右3条主线,其间用卵石镶嵌。据说,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只能靠边。街道两侧都是两层的临街铺面,其后大概应该都是我们投宿的那样的居所院落吧。从我们宿处出发往南走不远就与东门街相交,到了古城中心的十字路口了。东西向的东门街应该是古城的商业繁华所在吧,也是石板铺就的路面,往东走去两边都是正在营业的各类店铺,门脸多是些老式的木构门窗。往西去商业气息少了些,路面上间隔不远就铺了些像是铜版的铭牌,介绍各个时代此处悠久繁盛的人文历史,路两边立了些与此地有过交集的名人的石的雕像,再往外就是些会所样的仿古建筑院落了。 一群着校服的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在这石板路上笑闹着前进,很有些穿越的味道。



走到尽头处是个小广场。广场尽头是背西面东的剑阳楼 。这是座外观三层,内部实为四层的木构建筑物,底层木柱林立,各层斗拱挑檐,檐角飞扬。台基砌石而成,四面镶贴刻有龙凤等图案的石板。最下层前出一间,类于一个小小的戏台。最上层匾额书剑阳楼,第二层又写的是文献名邦,最下层上书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里边说是个展馆。没有开放也难道其详。广场两边曲折着一道流水,随着这流水设计了些亭台水榭。这些应该都是现代人的手笔了。

广场两侧才是些真的古建筑群落。资料介绍,剑川古城里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至今留有160多处明清古院落,其中明代院落20多院;清代院落140余院,其余为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土木结构建筑,有不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典型白族民居。保留量最多,保留最好的就是这里的西门古建筑群,西门古建筑群由何可及故居、张勉宅院、昭忠祠、王英家宅、何桂枝宅院、段学颜宅院、陈家大院、张时宜家宅和赵将军第等九个明代建筑群组成。



在那些宽不过四尺的小巷中游荡,不时就能看到这里是进士第,那里是将军府,这里是名人院,那里是先贤祠。有些是高门大户,有的门户却是很不显眼的。无论高大或狭小,门楼建得却都是很用心的,多为木结构,给了剑川那些巧手的木雕工匠们以发挥的场地,重叠的斗拱,细致入微的花鸟虫鱼、几何图形,人物故事等题材的刻画,无不彰显出作为木雕非遗传承人的高超技巧。无论精致还是简陋,这些门楼的门板门框上都规规矩矩地贴着对联或在门心贴上两幅书画小品,不似我们那里用流水线印制的印刷品贴春联的对付和漫不经心,这些书画联句皆为手绘,好似带着墨香,联句内容也不像咱们那里的什么吉星高照,四季来财的俗媚,多是结合自家实际情况因景生情自创的,传达出主人的高雅情趣,彰显出这里文献名邦的文化气质。这些古建筑院落并不是复建给游人参观的道具,它们里边还都生息着可能是院落创建者的后世子孙。正当晚饭时节,实在没有脸皮去打扰人家的正常生活,也就没进入院落参观,对于那什么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也无从领略。广场两侧的小巷转了几圈,感觉广场北侧巷子比较规整些,里巷整齐,整修得更彻底些,而南侧的巷道却是更加曲折,还有些院落正在整改中,有些地方还裸着土坯的墙体,散发着原始的气息。















由北而南再向东漫步而行,来到古城东街上,就又穿越回来了,这里到处是些现代化的商业气息了。感觉古城布局应该是越往西方去,古韵越浓,越往东来商业气息越大的感觉。去超市里买了两瓶饮料,沿东门街往回走。路过那有名的双盖帽小吃店也没进去尝尝。那东西大概就是浇上两种肉馅作盖头的馄饨吧。早上出发时肚子就有些隐约的痛,一路喝了三包蒙脱散了。虽然除了那顿早饭,午饭什么没吃,但这时看到那双盖帽的油腻,却是一点食欲也没有的。转回宿处,吃了一小角老王哥带来的馕,吃了一小包榨菜,买的冰糖雪梨饮料倒弄了几杯。





今日下关到剑川古城骑行里程计128公里,中间有两三次大小的翻越,再加上登山游览,运动量不小了。天气晴,日头虽没有感觉有多毒辣,穿着短骑行服,头上有超强给的帽子,手臂上有闺女买的冰袖护着也还行,但腿部爆晒了一天,红了,发烫,不知明天会怎么样!最后一次的翻越中饮水准备不足,有点难受,也得说是出师不利吧。
今日歇宿的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云龙、兰坪,北靠玉龙,是大理州的北大门,此地历史悠久,西汉时为叶榆县地,属益州郡; 东汉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 唐初属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南诏时为剑浪诏,……这里古来即是汉藏分界之处,又当茶马古道滇藏线要冲之处,双方势力在此常有拉扯,你进我出的干过不少仗的。
今日所行走的一个个山间谷地,皆处于横断山脉中的云岭山脉间。横断山脉是我国山岭界的一枝奇葩,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的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往东方海的方向低伏下去,也制约着大江大河们多往东去,唯独这横断山脉天生反骨吧,却是大致为南北而行的,且极为广厚,站得又高,平均海拔要在4000米左右,所处位置使它能够同时迎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蒸汽们,丰沛的水蒸汽在高处形成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大量冰川,在低处形成充分的雨水,从而孕育了很多大江大河。南北而行的山脉峡谷们挟持着江水们也由北往南下泄,形成了七脉夹六江的独特地貌。也不知是大山的褶皱成就了这些江河,还是江河们的切割界定了山脉的区域,从东边数起是岷山,岷江,接着是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再来是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云岭一脉,这前四条江北南而行后都流入四川盆地,然后汇入长江,折而东去成了我们的内陆河流。最后是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山一脉,怒江,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一线,这最后的两条江没能打通横断山脉,被山岭继续挟持南行出境,做了叛国者,澜沧江换了个名叫湄公河,向南流去,成为缅甸、老挝及泰国的界河,经柬埔寨与越南南部注入南海,怒江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入了印度洋。
横断山脉是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水岭,也是藏汉两地的天然分界线,南北而行的高大山岭们既制约了流水的走向,也阻断了汉藏两地的东西交流。在还没有人定胜天的古代,交通两地的方法一是绕行,二是迂回,这就衍生了川藏、滇藏和青藏三条茶马古道。这三条茶马古道的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涵盖陕、甘、贵、川、滇、青、藏,外延至南亚、东南亚、中亚及西亚各地。向南绕行的滇藏茶马古道的主线为大理洱源-剑川-丽江-石鼓。就是从云南通过这些南北向的山间谷地往北上行。往北走的青藏线得要干到陕西甘肃青海,过河湟谷地,走唐蕃古道。要是你嫌远想直行走川藏线过去,那你就得在一个个山谷中迂回去翻越一条条山岭,跨越一道道大江。现在的人借助于机械,支配自然的力量已十分强大,但入藏的道路也还大都遵循着这样思路,沿着原来的古道走向而行,只是通过隧道桥梁等工程进行了一些截弯取直,降坡拓宽的优化而已,使之能通行机械动力的车辆。沿滇藏线修筑的就是今天我们走的214 国道,318国道循行的就是茶马古道川藏线, 今天的青藏公路走的就是青藏茶马古道的西段。
横断山脉这些南北而行的山岭,挤得紧了就是峡谷,分得开些的,就在山间留下了大小的南北向狭长的坝子,也就是些山间盆地谷地,今天走过来的,就有四个了,大理一个,邓川一个,洱源一个,剑川一个。坝子一般底部平阔,汇聚周围山岭来水,或积聚成湖或流淌成河,从而灌溉良田滋养众生。大理一个洱海,邓川一个西湖,洱源一个茈碧湖,剑川一个剑湖。这些有水土的地方给了人们生息之所,也给了茶马古道以落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