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园之扬州个园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个园,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10号,南临东关街,北接盐阜东路,占地面积约为2.3公顷,是座前宅后院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十大名园林之一。

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到清代康乾年间归两淮盐商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书屋”,嘉庆年间被盐商黄至筠购入,并扩展为前宅后院式住宅园林。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字便是“个”,故而得名。清代刘凤诰所撰《个园记》中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

1982年,个园正式对游客开放;2002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个园回收了南部住宅五路豪宅中的三路,将使历史原貌趋于完整。个园,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主要分为房屋、庭院和竹林三个部分,布局规整,房屋的后面为庭院,也是个园的核心部分,庭院楼阁、湖水和假山石交相辉映。个园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盐商园林,它向我们展示出盐商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盐商精致生活的丰富内涵。
个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人民日报》著文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2005年,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

个园的前身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本系马曰琯、马曰璐家的第宅园林;马氏兄弟相继去世后,小玲珑山馆于乾隆五十年(1785)曾售予富商汪雪疆;嘉庆十二年(1807)后又归蒋氏;大约在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1810—1817)此园为黄至筠购得。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扬州大盐商,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咸丰十年(1860),个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个园被卖给镇江丹徒盐商李文安。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宝山逼李家用个园抵债。徐宝山于1913年被革命党炸死,此事遂罢。李家入主个园达60年左右,时间最久,其间将个园逐步完善,乃个园最完整的时期,大多假山乃以李家船队的压舱石所建。
1926年,李家让出个园,后又几易其主,直至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公园;1966年8月红卫兵“扫四旧”中又遭毁灭性破坏,“街南书屋”首进的砖雕门楼和轿厅均被毁;文革后又再加修葺,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个园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
2013年,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项目之一的“个园史料馆”正式建成并开放,位于个园南部住宅区。
2014年6月,随着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个园作为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点之一,被列入遗产名录。
2015年9月24日,历时半年的个园复原模型制作工作完工,完整再现了个园五路住宅及四季假山,呈现了贯穿五路住宅和四季假山的复道回廊,恢复了不少个园已经荒废的元素。
2016年4月,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
2016年7月15日,在2016中国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所发布的14条京杭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中,有4条线路将扬州作为其中重要一站,扬州个园亦被列入其中。

个园,是一座典型的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区、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和南部住宅区三个部分。

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占地约3500平方米,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
个园建筑部分坐北朝南,前宅后园,南临东关街,北至盐阜路。园林南部为住宅区,住宅分东、中、西三路,以“福”“禄”“寿”为主题, 纵向排列,南大门对面有高大的砖雕照壁。三路建筑有两条渐次高大的火巷,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照生活需要分隔,兼有防火、防盗之用,是封建礼制、尊卑的表现。每路建筑分为前、 中、后三进,由抄腰廊连接,东、中两路建筑每进均为三间,西路建筑每进均为明三暗五,其中后两进为二层楼房。



丛书楼:个园对面,东关街南,是扬州另一大盐商马日绾、马日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旧址,小玲珑山馆之丛书楼,藏书有“甲大江南北”之称。后来,马氏家族伴随着扬州盐运的衰颓日趋萧条,小玲珑山馆几经转手,最后被黄至筠买了下来,作为别院,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游人沿着顺势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
个园设置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池,其中全园中央即抱山楼与宜雨轩中间的荷花池为主体水池,园内西侧即夏山周围设置了小型水池,园内东侧即宜雨轩与秋山之间设置更小水池,并将铺地、植物与曲桥相结合。在艺术处理手法上,个园采用了旱园水意的营造技艺。秋山内设置了两座汉白玉的小桥立于桥上让人产生无水似有水之感。

个园中假山以四种不同的石材展现四时之景:石笋石点缀春山,与春山中的竹林组成春景之山;太湖石装点夏山,以瘦、皱、露、透的山石皴法孤置成峰,既给人婀娜多姿的造型之感,又给人透风清凉之意,展现夏山之景;黄石堆叠成秋,颜色橙黄的细砂岩是扬州盐商普遍存有的山石材料,石料体积较大,易受风化,表面如斧劈,园中黄石堆叠的假山仿秋季万物萧瑟之景;宣石垒砌冬山,旧石表面有如积雪覆盖在灰色石材上的形态,而山后留有听风音洞,用以表达风音冬雪之景。这样形成的带有四时特征的假山遍布园中,是个园最著名之处。

春山,在个园南部。门外两边修竹高出墙垣,竹丛中插植有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石点破“春山”主题,传达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入了园门,还是同一座春山,还是竹石图画,这里有象形石点缀出的十二生肖,花坛里间植有牡丹芍药。门外是早春光景,门内则是深春之景。
夏山,主体部份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形姿多变的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去气象。在布景造境方面,山上黄馨紫藤,繁花垂条;山下古树名木,蓊郁青葱;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山前一池碧水,倒映亭台楼阁绿树山石,渲染出浓浓的水墨意蕴;远处青草池塘,蛙趺龟背,渲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风情。夏山宜看,远近高低都是景,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秋山,是个园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山。全山用黄石堆叠而成,黄石纹理古拙、近乎垂直,色泽微黄,营造出秋季独具的季节特色。山的正面朝西,分西、东、南三峰,东为主峰居中,高约9m,两边侧峰分列左右,呈朝揖之势,主次分明。三峰似断还续,蜿蜒曲折,怪石嶙峋,通体有峰、岭、峦、悬岩、岫、涧、峪、洞府等形象,形成绵延起伏的山势。东峰山巅处建有“拂云亭”,人站其上可俯瞰全园景致,峰上还有一磴道,道间有两颗古柏虬曲缠绕。
冬山,位于个园南侧,山体用纯白色的宣石沿南墙垒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愈旧愈白,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下却是皑皑露白,远远望去,俨然似积雪未消。山间植有傲雪挺立的三株腊梅和一棵寓意“年年有余”的老榆(余)树。山前地面是以冰裂纹状的白矾石铺成的,加深冬之寒意。冬景南墙上开设了一系列孔洞,分4排,每排6个,共24个,象征着二十四节气。孔洞的南面是高墙窄巷,冬季巷风吹过便会发出呼啸的吼声,犹如北风呼啸,用以渲染“冬天”的氛围。因此,这些孔洞又叫做“风音洞”,是古典园林中用“声景观”烘托意境的优秀案例。此外,西墙上还开有两个圆形孔洞,透过孔洞可见满园春色,春意阑珊,将春景与冬景巧妙的联系起来。表达“冬去春来”之意。

清漪亭是一个六角小亭,挺拔端庄,可览全园风光。清漪亭的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清漪亭便在重重拱卫之下凸显无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