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有一处金代砖雕古墓群,堪称“地下四合院”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城西的下迪乡马村,有一处宋金时期的古墓群,当地人称之为“马村砖雕墓”。

此墓地东西约长160米,南北约宽140米,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据说共有墓葬14座,已发掘9座,均为砖室墓。

目前这里被开发为景区,有人工讲解,不过门票 和  讲解费都不算贵。

我们当时去的时候(2024年9月),可能是因为赶上《黑神话·悟空》的文旅宣传活动,所以免门票了。

景区大门是一座别致的戏台。
这座戏台原本于1922年在吴城村所建,是文昌庙的过路戏台。后来它被整体迁至马村砖雕墓景区,巧妙地成为了马村砖雕墓的山门。

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复刻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包括斗拱、飞檐、门窗格扇等元素。
这些墓穴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砖雕墓均呈南北走向。
进入墓室之前,第一个看点是墓室门。
墓门的精美程度堪比皇陵,尽管规模上要比皇陵小很多。

在马村砖雕墓群的考古发掘中,部分墓室发现有“段祖”或“段家”相关的题记,明确指向段氏家族。

2号墓出土的《段楫预修墓记》(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记载了段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修墓缘由,是直接的文字证据。



这些墓室内部并无棺椁,墓主人的遗体原来是直接置于棺床(炕)之上的。

而这些精雕细琢的砖雕墓室,便可视为墓主人的另一种棺椁。



墓室内部的浮雕不仅精美,而且多有寓意。


1号墓室的正面门楼,其中心位置精心雕刻着“妇人启门”图案,这一设计在山西的古墓中比较常见。


“妇人启门”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一个常见且意味深长的题材,尤其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砖雕墓、壁画墓和石刻墓中(如马村砖雕墓、白沙宋墓、宣化辽墓等)。


这一图像通常表现为一位女子半掩于门扉之后,探身或侧立,作开启门扇状。其寓意复杂多元。


第一,它是生死界限的象征:

“门”作为阴阳两界的通道,墓室在古人观念中是“阴宅”,而妇人半开的门,象征连接生死两个世界,暗示墓主灵魂可由此出入阴阳,或接受后人的祭祀供养。


第二,它象征着世俗生活的延续:

宋金墓葬常模仿地上住宅结构(如厅堂、厢房),妇人启门形象多位于墓室后壁或侧壁的“假门”上,象征墓主在冥界仍拥有宅院与仆从,延续生前富贵生活。


第三,它具有繁衍寓意:

女性形象可能隐含“生命循环”的象征,门扉如产门,寓意家族血脉的延续与重生。



除了“妇人启门”,在部分墓室墙壁靠下部位还具有力士(扛抬基座者)浮雕。

力士多为肌肉夸张的矮壮人物,作托举或负重状,象征支撑墓室、镇守阴宅,功能类似唐宋墓葬中的“镇墓俑”或“力士俑”,体现“稳固地下世界”的观念。

寓意防止墓室坍塌,抵御邪祟侵扰。



另外,在多个墓室的南侧墙壁上,均雕刻了戏台。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活动,古代山西人喜欢看戏(可能全国的古代人都这样),所以这边的古代四合院,一进门就是戏台(通常布设于南边)。


古代没有电视机,在院子里搞个戏台,就像现在客厅里都放个电视机一样。



前面提到的墓主人段氏,是金代稷山一带的富商或地主,并非高等级官员或贵族,但财力雄厚。


墓主人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不然也不会修这么精致的墓穴。而且,只有有钱人才想着把身前所拥有的财富带入阴间,所以这些墓穴布置要按照生前的住宅格局来建造。




当然,墓穴建得再好,墓主人死后依旧是化为尘土。

就算修的是皇陵规格,也不过沦为被后人参观研究的景点罢了。


这里除了段氏家族的墓葬群外,还有一些彩绘墓室。


彩绘墓室曾是稷山县稷峰镇原家庄村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

在一次翻建老宅的过程中,一位村民意外发现了这座墓室的踪迹。

文物部门迅速介入,对该墓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并将其整体搬迁至马村砖雕墓进行异地复原保护。





从整个墓葬的地理位置看,它背靠云丘山,南临汾河,也算是风水宝地了。


像这样一处兼具考古与艺术价值的古墓,自然也是重点保护的文物。2001年,马村砖雕墓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来马村也可以顺便去看看附近的青龙寺,壁画都是古代遗存。

虽然马村砖雕墓规格无法与皇族陵墓相提并论,但就其悠久的历史、完好的保存状态以及所蕴含的史料价值而言,其实完全不输皇陵的。

毕竟,历史不仅由王侯将相组成,也由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共同书写。



围观欣赏美景
谢谢你的分亨。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