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夏塔大环线徒步实录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当我踩过最后一块冰川时,背包里的馕已经冻得像块石头,但远处雪山的金光让我忘了脚底的刺痛。


队友的召唤

       六月的校园闷热而沉寂。我的生活被压缩成简单的循环:宿舍的闹钟在清晨六点准时响起,食堂的面条成为我每天的固定早餐,教室的翻书声沙沙作响,图书馆的座位在长久的摩擦中留下了我衣服的痕迹。


       三管轮理论考试的题库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我机械地刷着题,日复一日地把自己钉在这条单薄的轨道上,直到那个傍晚,手机屏幕突然亮起。  


        是海异姐的消息。  


       去年我们一起重装走过了扎尕那,如今又收到了她的徒步邀请——夏塔大环线。比起网红乌孙的人潮汹涌,比起“致命诱惑”狼塔的险峻,夏塔像一块尚未被过度曝光的璞玉:它有冰川的低语,有草原的绵延,有足够让六个人安静行走的辽阔。我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题库里的柴油机结构图突然变得模糊——此刻我的心已经踩在了艾勒门特达坂的碎石坡上。  


       但现实很快拽回思绪。考试日期像一道闸门,不过此关,所有远方都是虚妄。接下来的日子,枯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一个熬夜啃下的知识点,都是通往夏塔的台阶;每一次模拟考试的进步,都在丈量着与雪山之间的距离。  


       七月初的考试如期而至,我握着鼠标的手冷汗直冒,眼睛仔细地浏览着每一道题目,全部答完后点击提交按钮,我的心紧张到了极点,砰砰直跳,不一会儿,屏幕上蹦出了我的分数,我通过了!!!


       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现在,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终于挣脱了枷锁,而我的背包早已在角落里,等待着一场蓄谋已久的叛逃。  




行前准备

· 路线介绍:夏塔大环线也被称为夏特大环线,它是新疆南天山北线的一条变线,位于南天山北线的西段。该路线一般从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到夏塔景区结束,全长约86-100公里,徒步需要7天左右,需要翻越三个达板,累计爬升4200米左右。这条路线串联起了花海、草原、森林、湖泊、冰河、冰川与雪山等多样景观,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夏塔”和“夏特”实际上是同一名称的不同音译,它们的由来与历史上的语言演变和地域文化有关。“夏塔”在清代称作“沙图阿满台”,是蒙古语“沙图阿满”的音传,突厥语、维吾尔语中也有类似发音,意为“梯子”“阶梯”。因为古时这里是伊犁至阿克苏的交通驿站,古道中留存有石筑阶梯遗迹,且沿途地形险峻,需要借助冰梯等设施通行,所以得名。后来,“沙图”逐渐转音为“夏塔”、“夏特”等不同的写法。


· 穿越时间:2025.7.27~8.1


· 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


· 队员:共6人(我重装混入轻装队伍)

从左至右依次为:我、阿兰、司马羽鹤、11、海异、鹤



· 轨迹规划:6天5夜 92km爬升4000+

· 装备清单:



· 实用信息:出发前,队友特意提醒:“最好在户籍地办好边防证,免费又快捷。”我特意跑了一趟派出所,结果这张证件全程躺在背包夹层里睡大觉——这趟旅程没有用上。




队友集结

       太原火车站站台的广播声响起时,我攥着手机挤进Z69次列车。墨绿色的车厢里,行李架上早已堆得满满当当,各色背包、行李箱像积木般垒在一起,其间夹杂着年轻人兴奋的谈笑声,整节车厢都是奔赴新疆的旅人。


       我的80升登山包在过道上显得格格不入,正发愁时,一位帅气的乘务员小哥利落地拨开几个歪斜的行李箱。他瞥了眼我的大包,我们两个人合力把它抬起,塞进了刚整理出的空隙里,金属行李架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


       看着001号硬座座位号牌上掉漆的字迹,手机震动起来——是12306发来的行程提醒。27小时的硬座“修行”就要开始,但此刻,被陌生人帮助的温暖,和满车同路人的朝气,已经冲淡了所有忐忑。

进疆车票

       列车的硬座靠背像块钢板,把人钉在90度的直角里。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朋友圈刷到一半就变成转圈圈的加载图标。


       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正缓缓后退。那些熟悉的梯田和窑洞,像被一帧帧抽走的胶片。当列车鸣笛穿过吕梁山隧道时,我知道,家乡已经留在身后的群山之中了。


       车厢的灯光永远亮得刺眼,像是要对抗窗外无尽的黑夜。我蜷缩在窄窄的座位上,胳膊抵着冰凉的铁皮车壁。腿怎么放都不对劲,一伸直会踢到对面乘客的行李,蜷起来又让膝盖生疼。


       最折磨人的是脖子,一睡着的瞬间脑袋猛地一坠,又惊醒过来,如此反复。我数着站名:中卫、武威、张掖...每个地名都像一记温柔的耳光,提醒着距离终点还有多远。

甘肃境内的山脉


       终于熬到了天亮,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还有零零散散正在挖石油的磕头机。列车驶入新疆后,绵延百里的防风墙遮住了窗外的景色。哈密至吐鲁番这段位于新疆的百里风区内,这一区域以风力强劲著称。

新疆的荒漠戈壁

       韩国骑行博主“金汉良”骑行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时,就遭遇了沙尘暴的袭击,凶猛的大风吹的人无法前行。这里是建设风力发电的好地方。大风车



      当广播终于响起"乌鲁木齐站到了“,我的双腿已经僵硬得像两根老树干。但奇怪的是,当踏上站台闻到抓饭的香气时,那些不适突然都变成了值得炫耀的勋章。毕竟,真正的徒步者都明白:通往夏塔的考验,从坐上这趟列车就开始了。


       拖着酸痛的腰背挤出乌鲁木齐站,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孜然香气的燥热空气。我往远离车站的地方走了一段距离,在街道上左顾右盼,终于锁定一家挂着维吾尔文招牌的小店,玻璃橱窗里,金灿灿的抓饭堆成小山,羊排的油脂正顺着米粒缓缓下滑。


       “一份抓饭!”话音未落,老板娘已铲起冒着热气的米饭。黄萝卜早已炖化成蜜色,萝卜的甜润裹着羊油的丰腴,第一口下去,27小时硬座的疲惫竟被这口浓香冲散大半。用勺子刮着碗底最后几粒沾满羊油的米时,突然理解为什么新疆人说:没吃过抓饭,不算到过西域。

       填饱肚子后,我晃悠到乌鲁木齐万达周边。这里的小吃街人潮汹涌,烤肉的烟气、吆喝声和香料味在空气中搅拌成浓稠的市井气息。

       一家烤包子铺前,金黄的馕坑正吞吐着热气。老师傅用铁钩勾出几个鼓胀的包子,焦脆的外皮“咔擦”裂开,露出里面粉嫩的羊肉馅。4块钱一个的价格让我毫不犹豫扫码,直到后来,在昭苏咬开那个2块5的烤包子,薄如纸的皮“噗”地破开,露出满满的羊肉馅。捧着半个包子愣住时,乌鲁木齐那个缩水的包子突然在记忆里变得索然无味。这大概就是新疆给我的第一课:美食的性价比,永远与游客密度成反比。


       走进乌鲁木齐的便利店,冰柜里整齐排列的农夫山泉瓶身上,清一色印着“新疆天山”的水源标识。我拿起一瓶,冰凉的水珠顺着瓶身滑落,恍惚间像是触碰到了远方的雪线。


       瓶身背面详细标注着取水点——北天山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冰川雪融水。这水从雪山岩层裂隙中渗出,经过数百年的矿化沉淀,最终被灌装进这个熟悉的红色瓶盖容器。想到在南京喝的同品牌矿泉水源自千岛湖,此刻手中的水瓶仿佛成了天山的分装器,把西域的冰雪精华浓缩在这550毫升的方寸之间。


       拧开瓶盖猛灌一口,凛冽的寒意从舌尖直窜天灵盖,竟真尝出几分冰雪的纯粹。农夫山泉确实不只是广告词,他们真的把整座天山,装进了塑料瓶里。

       凌晨一点的乌鲁木齐火车站候车厅,我的抓饭油渍还粘在嘴角,躺椅上维吾尔族大爷的呼噜声和安检仪“滴滴”声此起彼伏。这是我硬座26小时后的豪华酒店,也是夏塔徒步的荒诞前奏。

火车站里隐秘的角落,易守难攻之地


       登上C841次列车时,我特意买了靠窗的座位。列车缓缓驶出乌鲁木齐,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街景变成广袤的戈壁。


       当列车开始爬坡时,乘务员提醒我们注意右侧车窗。突然,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排银光闪闪的山峰,在阳光下像撒了一把钻石般耀眼。虽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但那种纯净的白色与蓝天形成的强烈对比,让整个车厢的人都举起了手机。


       我贴着冰凉的窗玻璃,第一次亲眼见到雪山的震撼让心跳都加快了,它们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又像在无声地召唤着远方的旅人。

车窗外的雪山


       五小时的动车旅程转瞬即逝,比起来时的27小时硬座煎熬,简直像坐了一趟观光缆车。正午的阳光炙烤着伊宁站前广场,接近40度的高温让我头晕目眩,我弓着腰把80升的登山包塞进出租车,向预定的民宿驶去。


       刚把背包扔进民宿院子里,过道里就响起了脚步声,一张熟悉的脸闯入视线,与我扎尕那同行过的阿兰姐正咧嘴笑着。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居然同乘了那趟C841,两个背着同款“蜗牛壳”的人,在车站里完美错过了彼此。


       吃完午饭后,我们一起骑着共享电动车去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与另外一位早上就到的队友汇合——来自北京的鹤哥,他戴了一顶具有民族特色的帽子,差点让我以为是当地人。

抱猫的鹤


        我们一起在这异域风情的街巷中闲逛,同为摄影爱好者,鹤举起佳能相机时,我也从包里掏出尼康。就这样,我们变成了阿兰的专属摄影师,在五彩的巷弄里轮流为她拍照。

阿兰


       漫步在喀赞其的街巷,蓝墙彩窗间流转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维吾尔族老人在门廊下乘凉,孩童追逐嬉戏的身影掠过彩绘的墙面,空气中飘荡着烤馕与孜然的香气。我们放慢脚步,用相机镜头捕捉每一处生动的细节。

       街角的老奶奶掀开盖着毛巾的冰柜,从塑料桶里挖出一球紫色的冰淇淋。勺子与冰晶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递过来的纸碗上还凝着细密的水珠。第一口下去,浓郁的奶味立刻在舌尖化开,绵密的口感中还能尝到细小的冰晶。没有花哨的添加剂,就是最纯粹的牛奶与水果的融合,每一勺都带着手工的温度。

盛冰淇淋的老奶奶


       在喀赞其幽深的巷弄里,一座敞开着大门的院落吸引了我们。院内葡萄藤蔓缠绕,两个乌兹别克族小女孩正在浇水,父母还在工作,只留她们看家。


       “可以拍照吗?”女孩点点头,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姐姐转身搬来木梯,妹妹灵巧地爬上葡萄架,剪刀“咔嚓”剪下几串玛瑙般的葡萄。晶莹的果实在我们掌心滚动,还带着阳光的温度。

摘葡萄的小女孩


       随后,姐姐进屋收拾了一番,邀请我们进去参观。阳光透过窗帘,在地毯上投下细碎的光班。屋内陈设简朴却精致,木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

房屋内部


       下午七点的伊宁,太阳依然高悬,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地处东六区,这里的黄昏总比内地来得矜持。


       租车行快关门了,我们慌忙掏出手机叫网约车,这才发现身处喀赞其旅游区的中心,狭窄的街道上游客摩肩接踵,导航显示最近的网约车还要十几分钟才能挤进来。


       我们则轮流站在路边张望,终于,一辆轿车艰难地穿过人群,我们上车了。司机是本地人,但他说普通话却带着一点北京口音,经过一段时间的闲聊,我们到达了租车行。


       取到车刚开出不久,仪表盘就亮起胎压警报。联系租车公司后,他们免费换了辆全新领克01给我们。这辆挂着苏A牌照的SUV是7月刚出厂的新车,空间比之前那辆大不少。检查完新车,我们回到民宿休息。深夜时分,海异姐的航班降落伊宁机场。


       晨光微露时,我们四人已驱车驶向赛里木湖。途经“解忧公主薰衣草园”,可惜错过了盛花期,只剩几百亩紫色花田在晨风中摇曳。收割后的田野散发着残余的芳香,仿佛在诉说错过的遗憾。

薰衣草花海


园内的展览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