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大家耳熟能详,但估计全国99%的人不知道这天门山在何处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来自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这座天门山在何处?那就很多人不知道了。
这座天门山可不是张家界的那座赫赫有名的天门山,而是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北郊与和县长江两岸的两座小山的并称。在江南芜湖这边的叫东梁山(又称博望山),在江北和县那边的叫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芜湖)途中,行至天门山,初见其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经典诗作《望天门山》,也令天门二山天下闻名。
十多年前在芜湖市区出差时,曾抽空到天门山一观,但那时山上没有路,江中没游船,无法领略诗仙的意境。前几日因事回乡,返程途经芜湖,就顺便驱车往城北的天门山一行。
江流浩荡,青山依旧,如今的天门山已开发成景区,修了登山步道,偌大的停车场,江中还有游船,可以去到和县那边的西梁山。停车是免费的,游船没问价格,但因时间关系,我不坐船了。


停车场中间诗仙广场的一座小山坡上立了李白的雕像,身着披风,面向长江,与《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相呼应。但是那年25岁的李白,有这么长的胡须吗?

这座佛陀《阿含经》景墙不少字已经脱落,景区也没维护。

天门山北麓有一座寺庙,名铜佛寺,始建于唐代,因寺内供奉的明代铜佛首而得名。后因战事多有毁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建铜佛寺。


寺庙门口没人值守,有个牌子写了门票2块,自觉支付,上面有二维码。扫了2块钱,进入寺内,没看见一个僧人。



寺庙的布局应该是就着山势地形的,背山面江,大雄宝殿前面下方殿堂是韦陀殿,但里面布局供奉同常规寺庙的天王殿没啥区别,我也曾见过把天王殿叫弥勒殿的寺庙。


四大天王的塑像有点卡通了,看起来有点搞笑。


大雄宝殿前是一个大平台,台上有旗杆、香炉、石狮、石塔、赑屃驮碑等。凭栏远眺滔滔东去的江水,心潮澎湃。

大雄宝殿侧下方一栋屋顶上竟然种满了红薯,应该是僧人种的。

大雄宝殿门上的“天门圣境”四个大字是赵朴初老先生所题。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端坐中间,迦叶、阿难分立左右,东西山墙边为十八罗汉。



出寺庙便开始登山了,上东梁山顶一观。东梁山海拔不过82.2米,但颇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登山步道差不多两米宽,台阶都是古朴的石板,两侧栏杆挡板上刻有历代文人写天门山的诗词。

天门山虽然只是一座小山,但历代为它写诗的文人不少。不过以李白的那首《望天门山》最为有名。




